'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劇使用流量明星?您認可現在的觀眾對流量明星審美疲勞,以至於流量失靈的理論嗎?

白一驄:這個我從來不認可,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做一個產品,就需要選擇最熱的題材,選擇最好的原材料,這個是正確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在影視項目上也是沒有錯的。

其實沒有一個流量演員會完全抱著掙錢的目的來參演影視,而不在意質量,其實他們反而更想要質量,他們急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個市場需要給他足夠的時間,需要給他這樣的過程承擔,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藝人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第二我們的資本是否願意給流量演員足夠的時間去創造,影視項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確實在變化,早期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某個明星在,作為他的粉絲會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場論證了這一點,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內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內容是很重要的。

壹娛觀察:網文大IP改成影視,會限制編劇創作的空間嗎?

白一驄:肯定會限制,因為有很多東西不能動,粉絲會非常在意,但是網絡小說有時候往往非常長,而且往往都是寫幾章火了之後再接著寫,你梳理完之後,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就會忽略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東西不影響這個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視的時候會涉及一些問題,你要不要修復我們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劇使用流量明星?您認可現在的觀眾對流量明星審美疲勞,以至於流量失靈的理論嗎?

白一驄:這個我從來不認可,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做一個產品,就需要選擇最熱的題材,選擇最好的原材料,這個是正確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在影視項目上也是沒有錯的。

其實沒有一個流量演員會完全抱著掙錢的目的來參演影視,而不在意質量,其實他們反而更想要質量,他們急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個市場需要給他足夠的時間,需要給他這樣的過程承擔,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藝人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第二我們的資本是否願意給流量演員足夠的時間去創造,影視項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確實在變化,早期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某個明星在,作為他的粉絲會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場論證了這一點,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內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內容是很重要的。

壹娛觀察:網文大IP改成影視,會限制編劇創作的空間嗎?

白一驄:肯定會限制,因為有很多東西不能動,粉絲會非常在意,但是網絡小說有時候往往非常長,而且往往都是寫幾章火了之後再接著寫,你梳理完之後,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就會忽略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東西不影響這個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視的時候會涉及一些問題,你要不要修復我們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老九門》海報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改編的好處就是你有一般比較完善的體系。

還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的網文基本上是5000字一更,這5000字一更需要把內容表達完善,其實你拍影視的時候,我們是一個連續劇,我們不是一小段的東西,而網文裡面有很多是重複的。

到下一個境界的時候,跟上一個境界套路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環境變了,拍戲的時候老是用這種方式去變化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也需要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參與過很多網文項目,改編時您怎麼照顧原著粉的情感?

白一驄:其實需要照顧,我們選擇 IP 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內容,內容好我去購買過來,如果它是一個大 IP,其實他買的時候是用戶基礎,因為你已經有那麼多人看你的書了,你通過你的文學角度已經論證了你的拉粉能力了,我把你轉換成影視就是安全的,自然會有很多人過來看。

首先第一個我們肯定要兼顧原著粉,但是中間有很多問題,是原著粉不能去理解制作者的問題,因為影視化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個東西能不能拍,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東西但是是不能拍的,一些行業不允許的是不能拍出來的,我們必須規避;第二個我們能不能拍得起,因為有很多大玄幻描述畫面太龐大了,是拍不起的,預算支撐不了。

所以最後必須要做兩個改編,一個是通過性改編,我們能不能讓這片子確保最後能夠符合播出的要求,第二個就是我能不能按照我的預算把它拿出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勢必會導致原著粉絲覺得這個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樣,因為他喜愛這個作品,他會要求苛刻。同時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鞭策,同樣也需要相互理解。

壹娛觀察:現在很多網文IP,是原著作者自己在主導劇本改編,但他們往往缺乏經驗,做出來的劇褒貶不一,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原著作者參與影視化改編有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沒有問題,作者本身去參與編劇這個事是一個好事,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原著去改的時候,有一種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懷,會稍微失去客觀。

我覺得好的原著作者可以跟編劇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期待、要求傳遞給編劇,編劇用影視化的語言轉化。

目前這種模式磨合比較好的是《花千骨》,當時的原作者和當時的編劇完成這個作品,既保持了原本作者的認知和要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影視化的問題,像我們跟《老九門》的時候,作者和編劇們也是一起工作,你把最重要的東西告訴我,有些地方我必須要這樣改,你給我想一招,這種交流比較好。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劇使用流量明星?您認可現在的觀眾對流量明星審美疲勞,以至於流量失靈的理論嗎?

白一驄:這個我從來不認可,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做一個產品,就需要選擇最熱的題材,選擇最好的原材料,這個是正確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在影視項目上也是沒有錯的。

其實沒有一個流量演員會完全抱著掙錢的目的來參演影視,而不在意質量,其實他們反而更想要質量,他們急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個市場需要給他足夠的時間,需要給他這樣的過程承擔,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藝人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第二我們的資本是否願意給流量演員足夠的時間去創造,影視項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確實在變化,早期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某個明星在,作為他的粉絲會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場論證了這一點,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內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內容是很重要的。

壹娛觀察:網文大IP改成影視,會限制編劇創作的空間嗎?

白一驄:肯定會限制,因為有很多東西不能動,粉絲會非常在意,但是網絡小說有時候往往非常長,而且往往都是寫幾章火了之後再接著寫,你梳理完之後,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就會忽略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東西不影響這個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視的時候會涉及一些問題,你要不要修復我們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老九門》海報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改編的好處就是你有一般比較完善的體系。

還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的網文基本上是5000字一更,這5000字一更需要把內容表達完善,其實你拍影視的時候,我們是一個連續劇,我們不是一小段的東西,而網文裡面有很多是重複的。

到下一個境界的時候,跟上一個境界套路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環境變了,拍戲的時候老是用這種方式去變化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也需要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參與過很多網文項目,改編時您怎麼照顧原著粉的情感?

白一驄:其實需要照顧,我們選擇 IP 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內容,內容好我去購買過來,如果它是一個大 IP,其實他買的時候是用戶基礎,因為你已經有那麼多人看你的書了,你通過你的文學角度已經論證了你的拉粉能力了,我把你轉換成影視就是安全的,自然會有很多人過來看。

首先第一個我們肯定要兼顧原著粉,但是中間有很多問題,是原著粉不能去理解制作者的問題,因為影視化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個東西能不能拍,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東西但是是不能拍的,一些行業不允許的是不能拍出來的,我們必須規避;第二個我們能不能拍得起,因為有很多大玄幻描述畫面太龐大了,是拍不起的,預算支撐不了。

所以最後必須要做兩個改編,一個是通過性改編,我們能不能讓這片子確保最後能夠符合播出的要求,第二個就是我能不能按照我的預算把它拿出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勢必會導致原著粉絲覺得這個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樣,因為他喜愛這個作品,他會要求苛刻。同時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鞭策,同樣也需要相互理解。

壹娛觀察:現在很多網文IP,是原著作者自己在主導劇本改編,但他們往往缺乏經驗,做出來的劇褒貶不一,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原著作者參與影視化改編有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沒有問題,作者本身去參與編劇這個事是一個好事,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原著去改的時候,有一種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懷,會稍微失去客觀。

我覺得好的原著作者可以跟編劇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期待、要求傳遞給編劇,編劇用影視化的語言轉化。

目前這種模式磨合比較好的是《花千骨》,當時的原作者和當時的編劇完成這個作品,既保持了原本作者的認知和要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影視化的問題,像我們跟《老九門》的時候,作者和編劇們也是一起工作,你把最重要的東西告訴我,有些地方我必須要這樣改,你給我想一招,這種交流比較好。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花千骨》劇照

有一些,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知道有一些原著作者可能會過於固執要求自己的東西,稍微有一些問題。

壹娛觀察:您有自己的網劇爆款方法論嗎?能預先判斷哪些劇能成為爆款嗎?

白一驄:不能,完全看運氣。其實嚴格意義上講,早些年還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早些年的時候,比如說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你還能通過一個片子、題材、類型觀察它,但是現在它的產品多了,用戶又特別的分散,你不知道哪個東西會讓用戶覺得特別好。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越來越的是更年輕的用戶,他們的審美趨向跟我們習慣的90後又發生變化,我覺得未來是越來越個體化,大家喜歡的東西不會那麼雷同。

我覺得圈層的概念在未來是很關鍵的一點,其實我們不用強求出圈,一個作品把一個圈層打透就很好了。

壹娛觀察:您覺得過去的時代對於作者更美好嗎?

白一驄:我們以前有一個詞叫萬人空巷,其實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過去有個很致命的問題,片子太少了,同時很多人就進不到這個行業來。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互聯網,現在小孩出來之後就有互聯網,很幸福,像我公司很多導演就是拍這種小的片子,我們的時代不一樣,沒有這樣的渠道,所以我覺得對於創造者來講不用擔心,也不一定要做一個東西就萬人空巷。

壹娛觀察:您覺得比起日韓、歐美,中國的影視行業,編劇是不是在影視項目中話語權太弱?您現在是不是已經不面臨這個問題了?

白一驄:我也面臨這個問題。如果我還單純是編劇的話,我話語權就會弱,之所以我現在不面對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不單純是編劇了,更多時候是製作人,是身份的改變解決了話語權的問題。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劇使用流量明星?您認可現在的觀眾對流量明星審美疲勞,以至於流量失靈的理論嗎?

白一驄:這個我從來不認可,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做一個產品,就需要選擇最熱的題材,選擇最好的原材料,這個是正確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在影視項目上也是沒有錯的。

其實沒有一個流量演員會完全抱著掙錢的目的來參演影視,而不在意質量,其實他們反而更想要質量,他們急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個市場需要給他足夠的時間,需要給他這樣的過程承擔,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藝人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第二我們的資本是否願意給流量演員足夠的時間去創造,影視項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確實在變化,早期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某個明星在,作為他的粉絲會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場論證了這一點,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內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內容是很重要的。

壹娛觀察:網文大IP改成影視,會限制編劇創作的空間嗎?

白一驄:肯定會限制,因為有很多東西不能動,粉絲會非常在意,但是網絡小說有時候往往非常長,而且往往都是寫幾章火了之後再接著寫,你梳理完之後,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就會忽略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東西不影響這個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視的時候會涉及一些問題,你要不要修復我們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老九門》海報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改編的好處就是你有一般比較完善的體系。

還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的網文基本上是5000字一更,這5000字一更需要把內容表達完善,其實你拍影視的時候,我們是一個連續劇,我們不是一小段的東西,而網文裡面有很多是重複的。

到下一個境界的時候,跟上一個境界套路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環境變了,拍戲的時候老是用這種方式去變化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也需要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參與過很多網文項目,改編時您怎麼照顧原著粉的情感?

白一驄:其實需要照顧,我們選擇 IP 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內容,內容好我去購買過來,如果它是一個大 IP,其實他買的時候是用戶基礎,因為你已經有那麼多人看你的書了,你通過你的文學角度已經論證了你的拉粉能力了,我把你轉換成影視就是安全的,自然會有很多人過來看。

首先第一個我們肯定要兼顧原著粉,但是中間有很多問題,是原著粉不能去理解制作者的問題,因為影視化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個東西能不能拍,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東西但是是不能拍的,一些行業不允許的是不能拍出來的,我們必須規避;第二個我們能不能拍得起,因為有很多大玄幻描述畫面太龐大了,是拍不起的,預算支撐不了。

所以最後必須要做兩個改編,一個是通過性改編,我們能不能讓這片子確保最後能夠符合播出的要求,第二個就是我能不能按照我的預算把它拿出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勢必會導致原著粉絲覺得這個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樣,因為他喜愛這個作品,他會要求苛刻。同時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鞭策,同樣也需要相互理解。

壹娛觀察:現在很多網文IP,是原著作者自己在主導劇本改編,但他們往往缺乏經驗,做出來的劇褒貶不一,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原著作者參與影視化改編有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沒有問題,作者本身去參與編劇這個事是一個好事,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原著去改的時候,有一種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懷,會稍微失去客觀。

我覺得好的原著作者可以跟編劇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期待、要求傳遞給編劇,編劇用影視化的語言轉化。

目前這種模式磨合比較好的是《花千骨》,當時的原作者和當時的編劇完成這個作品,既保持了原本作者的認知和要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影視化的問題,像我們跟《老九門》的時候,作者和編劇們也是一起工作,你把最重要的東西告訴我,有些地方我必須要這樣改,你給我想一招,這種交流比較好。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花千骨》劇照

有一些,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知道有一些原著作者可能會過於固執要求自己的東西,稍微有一些問題。

壹娛觀察:您有自己的網劇爆款方法論嗎?能預先判斷哪些劇能成為爆款嗎?

白一驄:不能,完全看運氣。其實嚴格意義上講,早些年還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早些年的時候,比如說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你還能通過一個片子、題材、類型觀察它,但是現在它的產品多了,用戶又特別的分散,你不知道哪個東西會讓用戶覺得特別好。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越來越的是更年輕的用戶,他們的審美趨向跟我們習慣的90後又發生變化,我覺得未來是越來越個體化,大家喜歡的東西不會那麼雷同。

我覺得圈層的概念在未來是很關鍵的一點,其實我們不用強求出圈,一個作品把一個圈層打透就很好了。

壹娛觀察:您覺得過去的時代對於作者更美好嗎?

白一驄:我們以前有一個詞叫萬人空巷,其實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過去有個很致命的問題,片子太少了,同時很多人就進不到這個行業來。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互聯網,現在小孩出來之後就有互聯網,很幸福,像我公司很多導演就是拍這種小的片子,我們的時代不一樣,沒有這樣的渠道,所以我覺得對於創造者來講不用擔心,也不一定要做一個東西就萬人空巷。

壹娛觀察:您覺得比起日韓、歐美,中國的影視行業,編劇是不是在影視項目中話語權太弱?您現在是不是已經不面臨這個問題了?

白一驄:我也面臨這個問題。如果我還單純是編劇的話,我話語權就會弱,之所以我現在不面對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不單純是編劇了,更多時候是製作人,是身份的改變解決了話語權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我們看歐美、日韓,編劇往往是一個項目的發起人,編劇想好一個題材之後,項目的出發點實際上是編劇手裡。同時他們的編劇都有另外一個身份,要麼是監製要麼就是製作人。

而中國的項目往往是製片人在發起,製作人籌備,聽說視頻網站想要什麼什麼題材,找一個編劇寫一個這樣的題材,這樣一來編劇只是委託創作人,剩下的部分都是製作人在解決問題,那麼編劇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話語權是順理成章的,因為他的工作並不是我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也不是項目的所有者。

那編劇要改變這個問題,就是我自己寫一個特別牛的劇本,我跟別人要去,想要我的劇本花多少錢買,這個項目我說了算,但是沒有這樣的案例,有過一些導演自己寫過劇本很好,這種情況也有的,但是沒有編劇拿這個東西。

我以前做編劇的時候,為什麼這個發佈會都不讓我去,你不去實際上是保護你,你誰問編劇,都是問演員,最後主辦方好心要是說讓你說兩句,那個時候人家不搭理你,所以我覺得編劇的主要身份,地位的改觀並不是因為編劇不好,因為你在劇組確實沒事幹,你進到劇組拍攝中,你跟導演說不該這樣拍,導演說你是誰啊,如果你的身份是項目的發起人,導演說你說的是,其實人永遠是這樣的,他是根據你所掌握的,你是不是對這個片子有一定的奉獻。

話語權帶來的是對結果的負責,所以我覺得,編劇如果想要話語權的話,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比較尊重的,當然也有例外,第一這是少數,第二這是雙向的,有時候受了委屈,都會出來喊兩句,你事後想想,他是在一個矛盾之間產生的。

壹娛觀察:現在行業推崇的好萊塢模式,製片人中心能解決問題嗎?

白一驄:這個肯定是有好處的,因為我們過去很多確實是接近導演中心制,其實美國也是,這是一個核心,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盲目的推行會帶來一個災難,你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系統。我們的問題是品控,創作者消耗了巨大的精力,來維護影視項目達到合格品質,比如60分的程度上,但60分是可以配一套系統的。

導演權利大沒有壞處,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盲目的浪費,那其實就是因為濫用權利,可能一個想法試錯,就會耽誤很多的時間,但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我們可以通過優化管理流程,責任到人,來做好這個事。

壹娛觀察:行業視角或互聯網公司推動的標準化,在影視劇組中是否會遇到匹配度的問題?

白一驄:這是最大的問題,它涵蓋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我們行業裡面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對話機制。

換句話說,你在好萊塢,創作語言是統一的,但是國內的話,連編劇的行文格式都不統一,甚至有些編劇會排斥這個事。又比如說美術畫圖,有的作者喜歡這樣畫,有的可能有是另一套體系,最後合不到一起去,很多人看到設計圖之後不知道渲染圖什麼樣的。

我們現在所有的語言是不一樣,每個劇組,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管理的語言,每一個製作團隊也都有他的語言。這些都導致我們無法形成真正的標準格式,因為大量的東西接口不一致,每一個環節都不一樣,最後都會變成經驗管理,這是需要統一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對分賬劇是什麼態度?能解決影視製片行業的痛點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問題還是在視頻平臺,究竟是要做分賬,還是做會員模式。因為我們製片方只是供應商,但是平臺不是供應商,它跟我們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看的是我的單品是不是能創造價值,平臺看的是整個大盤的成本和利潤,如果你有非常好的網紅產品出現了,但不願意一塊推,因為這樣冒險性太大了。

"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冒詩陽。

如今白一驄已經有了三重身份,編劇、製作人,同時還是製片公司靈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創作前端,同時也是影視項目背後的商人,面對影視行業的困境、亂象和新的生機,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驄參與了諸多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如《天龍八部》、《盜墓筆記》、《老九門》,其中大多經過市場檢驗。有人說他是爆款網劇的收割機,但面對網絡時代不斷變化的觀眾口味,白一驄實際並沒有爆款方法論,每一個作品都要從零開始。

網絡文學大 IP 是影視劇的方便法門。這些內容已經經歷了檢驗,更有賣相。但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改編這些作品猶如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夠影視化的網文IP,大多已經擁有體量巨大的原著粉,他們既是影視項目的基礎觀眾,同時也限制了影視的發揮。編劇需要照顧他們的期待,同時也要解決網文改成影視過程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兩個目標經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驄看來,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當然需要為影視劇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網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們都是爆款影視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著質量一定高,影視作品的質量需要體系保證。因此他不認可“流量失靈”,至少“失靈”並非“流量”之過。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盜墓筆記》海報

白一驄明顯感覺到,抱著追星目的來看影視作品的觀眾越來越少,觀眾對影視的基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失敗的影視作品,流量明星並不是第一責任人,與之相反,他們急於擺脫流量標籤,因此往往更關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責任還是在行業,影視作品的品控一直是問題。影視標準化的問題持續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後為創作者帶來了諸多困難。影視行業仍然依賴經驗管理,導致劇組的管理風格因人而異,每一個新項目都的參與者得重新開始磨合,團隊需要將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線之上的創作大大受限。

同樣,影視公司也依賴於經驗。一代創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數家影視大公司。但創作者新陳代謝的同時,影視大公司難免潮起潮落。這背後,影視大公司的體系能力始終沒有形成,他們既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無論是對“製片人中心制”的呼喚,還是提高編劇地位的抱怨,這些都只能治癒局部問題。解決影視製片痛點很難依賴一劑良方,需要漸進式的改良,讓每個環節的創作者分工更明確是第一步,將經驗變為有章可循的規則,最終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保障品控,讓影視作品更容易達到合格線,降低創作者的操盤難度。

影視行業從業者們期待變革,但又害怕改變。面對創作者,管理者對紀律的強調,往往會帶來情緒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標準化與創作者經驗習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採訪實錄

壹娛觀察:影視公司潮起潮落特別快,一波創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決定了幾家大公司的興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現在也是公司經營者,您覺得為什麼影視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創新力?

白一驄:這是無解的,因為影視它不像做手機,手機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升級,不斷的提升,但是影視不是,拍每一個戲都是從零開始,一個作者拍了一個戲今年特別火,不代表明年拍一個戲就會火,因為用戶對於影視是選擇性觀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個戲就砸了,影視公司成就任何內容的時候是落在個體身上的。

比如說一個編劇默默無名,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編劇和導演,突然拍了一個戲火了,他會覺得外面好多人給了我更多的錢拍那個東西,人就會馬上散掉,我們過去整個行業沒有流程、規矩的時候,大家不會覺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讓片子保證在一個什麼質量。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最後能有一套,能讓我們的品控達到一般非常高的標準,你出來這個東西就是好的。

我們國內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視公司,他們過去有十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超越的,難道我們只能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沉澱嗎?

不是,我們是希望我們在管理上提升,讓我們的經驗不用花十幾年去沉澱,一個新人進到劇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記下來之後,才能把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夠接受的東西,很困難。

而如果有一套系統產生之後,新人打開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他就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什麼位置,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手段把經驗這種東西傳承下去,而不是積累很多年的經驗。

壹娛觀察:影視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白一驄: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強的 To C 能力,有自己優質的觀眾群體,就願意為你的系列買單。

比如說我們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獨立製片公司,那就有議價權,否則沒有議價權,這樣正常下來平臺基本上給供應商的價錢已經很低了,但是我覺得這是積極的,過去我們是議價能力決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現在必須是和平臺合作。這個是未來大公司存在的價值。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劇使用流量明星?您認可現在的觀眾對流量明星審美疲勞,以至於流量失靈的理論嗎?

白一驄:這個我從來不認可,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做一個產品,就需要選擇最熱的題材,選擇最好的原材料,這個是正確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錯的,在影視項目上也是沒有錯的。

其實沒有一個流量演員會完全抱著掙錢的目的來參演影視,而不在意質量,其實他們反而更想要質量,他們急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這個市場需要給他足夠的時間,需要給他這樣的過程承擔,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藝人是否願意提升自己,第二我們的資本是否願意給流量演員足夠的時間去創造,影視項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確實在變化,早期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某個明星在,作為他的粉絲會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場論證了這一點,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內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這個內容是很重要的。

壹娛觀察:網文大IP改成影視,會限制編劇創作的空間嗎?

白一驄:肯定會限制,因為有很多東西不能動,粉絲會非常在意,但是網絡小說有時候往往非常長,而且往往都是寫幾章火了之後再接著寫,你梳理完之後,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寫的時候可能就會忽略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東西不影響這個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視的時候會涉及一些問題,你要不要修復我們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老九門》海報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改編的好處就是你有一般比較完善的體系。

還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的網文基本上是5000字一更,這5000字一更需要把內容表達完善,其實你拍影視的時候,我們是一個連續劇,我們不是一小段的東西,而網文裡面有很多是重複的。

到下一個境界的時候,跟上一個境界套路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環境變了,拍戲的時候老是用這種方式去變化的話,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也需要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相互理解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參與過很多網文項目,改編時您怎麼照顧原著粉的情感?

白一驄:其實需要照顧,我們選擇 IP 的時候,往往選擇的是內容,內容好我去購買過來,如果它是一個大 IP,其實他買的時候是用戶基礎,因為你已經有那麼多人看你的書了,你通過你的文學角度已經論證了你的拉粉能力了,我把你轉換成影視就是安全的,自然會有很多人過來看。

首先第一個我們肯定要兼顧原著粉,但是中間有很多問題,是原著粉不能去理解制作者的問題,因為影視化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個東西能不能拍,因為我們會遇到很多東西但是是不能拍的,一些行業不允許的是不能拍出來的,我們必須規避;第二個我們能不能拍得起,因為有很多大玄幻描述畫面太龐大了,是拍不起的,預算支撐不了。

所以最後必須要做兩個改編,一個是通過性改編,我們能不能讓這片子確保最後能夠符合播出的要求,第二個就是我能不能按照我的預算把它拿出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勢必會導致原著粉絲覺得這個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樣,因為他喜愛這個作品,他會要求苛刻。同時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鞭策,同樣也需要相互理解。

壹娛觀察:現在很多網文IP,是原著作者自己在主導劇本改編,但他們往往缺乏經驗,做出來的劇褒貶不一,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原著作者參與影視化改編有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沒有問題,作者本身去參與編劇這個事是一個好事,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原著去改的時候,有一種對待自己孩子的情懷,會稍微失去客觀。

我覺得好的原著作者可以跟編劇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期待、要求傳遞給編劇,編劇用影視化的語言轉化。

目前這種模式磨合比較好的是《花千骨》,當時的原作者和當時的編劇完成這個作品,既保持了原本作者的認知和要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影視化的問題,像我們跟《老九門》的時候,作者和編劇們也是一起工作,你把最重要的東西告訴我,有些地方我必須要這樣改,你給我想一招,這種交流比較好。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 《花千骨》劇照

有一些,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知道有一些原著作者可能會過於固執要求自己的東西,稍微有一些問題。

壹娛觀察:您有自己的網劇爆款方法論嗎?能預先判斷哪些劇能成為爆款嗎?

白一驄:不能,完全看運氣。其實嚴格意義上講,早些年還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早些年的時候,比如說互聯網剛剛起來的時候,你還能通過一個片子、題材、類型觀察它,但是現在它的產品多了,用戶又特別的分散,你不知道哪個東西會讓用戶覺得特別好。

而且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今天越來越的是更年輕的用戶,他們的審美趨向跟我們習慣的90後又發生變化,我覺得未來是越來越個體化,大家喜歡的東西不會那麼雷同。

我覺得圈層的概念在未來是很關鍵的一點,其實我們不用強求出圈,一個作品把一個圈層打透就很好了。

壹娛觀察:您覺得過去的時代對於作者更美好嗎?

白一驄:我們以前有一個詞叫萬人空巷,其實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過去有個很致命的問題,片子太少了,同時很多人就進不到這個行業來。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互聯網,現在小孩出來之後就有互聯網,很幸福,像我公司很多導演就是拍這種小的片子,我們的時代不一樣,沒有這樣的渠道,所以我覺得對於創造者來講不用擔心,也不一定要做一個東西就萬人空巷。

壹娛觀察:您覺得比起日韓、歐美,中國的影視行業,編劇是不是在影視項目中話語權太弱?您現在是不是已經不面臨這個問題了?

白一驄:我也面臨這個問題。如果我還單純是編劇的話,我話語權就會弱,之所以我現在不面對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不單純是編劇了,更多時候是製作人,是身份的改變解決了話語權的問題。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我們看歐美、日韓,編劇往往是一個項目的發起人,編劇想好一個題材之後,項目的出發點實際上是編劇手裡。同時他們的編劇都有另外一個身份,要麼是監製要麼就是製作人。

而中國的項目往往是製片人在發起,製作人籌備,聽說視頻網站想要什麼什麼題材,找一個編劇寫一個這樣的題材,這樣一來編劇只是委託創作人,剩下的部分都是製作人在解決問題,那麼編劇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話語權是順理成章的,因為他的工作並不是我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也不是項目的所有者。

那編劇要改變這個問題,就是我自己寫一個特別牛的劇本,我跟別人要去,想要我的劇本花多少錢買,這個項目我說了算,但是沒有這樣的案例,有過一些導演自己寫過劇本很好,這種情況也有的,但是沒有編劇拿這個東西。

我以前做編劇的時候,為什麼這個發佈會都不讓我去,你不去實際上是保護你,你誰問編劇,都是問演員,最後主辦方好心要是說讓你說兩句,那個時候人家不搭理你,所以我覺得編劇的主要身份,地位的改觀並不是因為編劇不好,因為你在劇組確實沒事幹,你進到劇組拍攝中,你跟導演說不該這樣拍,導演說你是誰啊,如果你的身份是項目的發起人,導演說你說的是,其實人永遠是這樣的,他是根據你所掌握的,你是不是對這個片子有一定的奉獻。

話語權帶來的是對結果的負責,所以我覺得,編劇如果想要話語權的話,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比較尊重的,當然也有例外,第一這是少數,第二這是雙向的,有時候受了委屈,都會出來喊兩句,你事後想想,他是在一個矛盾之間產生的。

壹娛觀察:現在行業推崇的好萊塢模式,製片人中心能解決問題嗎?

白一驄:這個肯定是有好處的,因為我們過去很多確實是接近導演中心制,其實美國也是,這是一個核心,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盲目的推行會帶來一個災難,你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系統。我們的問題是品控,創作者消耗了巨大的精力,來維護影視項目達到合格品質,比如60分的程度上,但60分是可以配一套系統的。

導演權利大沒有壞處,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盲目的浪費,那其實就是因為濫用權利,可能一個想法試錯,就會耽誤很多的時間,但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我們可以通過優化管理流程,責任到人,來做好這個事。

壹娛觀察:行業視角或互聯網公司推動的標準化,在影視劇組中是否會遇到匹配度的問題?

白一驄:這是最大的問題,它涵蓋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我們行業裡面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對話機制。

換句話說,你在好萊塢,創作語言是統一的,但是國內的話,連編劇的行文格式都不統一,甚至有些編劇會排斥這個事。又比如說美術畫圖,有的作者喜歡這樣畫,有的可能有是另一套體系,最後合不到一起去,很多人看到設計圖之後不知道渲染圖什麼樣的。

我們現在所有的語言是不一樣,每個劇組,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管理的語言,每一個製作團隊也都有他的語言。這些都導致我們無法形成真正的標準格式,因為大量的東西接口不一致,每一個環節都不一樣,最後都會變成經驗管理,這是需要統一的過程。

壹娛觀察:您對分賬劇是什麼態度?能解決影視製片行業的痛點問題嗎?

白一驄:我覺得問題還是在視頻平臺,究竟是要做分賬,還是做會員模式。因為我們製片方只是供應商,但是平臺不是供應商,它跟我們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看的是我的單品是不是能創造價值,平臺看的是整個大盤的成本和利潤,如果你有非常好的網紅產品出現了,但不願意一塊推,因為這樣冒險性太大了。

專訪白一驄:未來製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應強求“出圈”

我覺得這是雙方立場不同產生的矛盾點,這個矛盾點怎麼去破局,這個是一個難題,目前不知道,可能未來我們會找到方式,但是我個人覺得 To C 是一個出路,但是目前這個事有點遙遠。

壹娛觀察:您如何看待影視行業的資本寒冬?

白一驄:很多資本像炒股一樣,行業熱就進來,寒冬來了就走了。而我們是根植在這裡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講還是好事,熱錢走了,最後剩下的公司是真正能夠生產內容的公司,這樣市場也會好一些,反倒是我們推進很多事情的成本會比以前低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