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文 | 思嘉

我們看懸疑劇、罪案劇的時候,最吸引人的兩個部分,一是懸念如何層層揭開,二是光怪陸離的罪行展示。

但,這兩個部分也最容易成為懸疑罪案劇的俗套。

今年有一部國產網劇《白夜追凶》,目前的豆瓣評分高達9.0分,年度第一跑不掉了。它的成功,我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對懸疑罪案俗套的超越和摒棄。

不是吹,我看遍了古今中外的懸疑罪案類型的小說和影視,對裡面的套路算得上是瞭如指掌,如果《白夜追凶》沒有亮出新招,我不會下這個評價。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白夜追凶》最厲害的一點,是它的初始人物設定。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關宏峰是刑警支隊前隊長,具有極高的破案能力;弟弟關宏宇則是個社會混子,被列為津港市「2.13一家五口滅門案」的嫌疑人。

在罪證坐實的情況下,關宏宇卻說自己是冤枉的。為了保護弟弟,找機會證明他的清白,哥哥便設局讓兩人成為同一個人,共用關宏峰的身份。

關宏峰在兩年前的一次外勤任務中,留下了「黑暗恐懼後遺症」,所以他在白天外出,關宏宇則在夜晚外出。兩人的動作、神態、語氣、體重、甚至連臉上的疤,都一模一樣。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兄弟兩人共用一個身份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白夜追凶》的核心,是一個「共用身份」的故事模式,這是故事的第一層次,關於身份的認同和混淆。

但它還有第二層次,是哥哥幫蒙冤的弟弟洗刷冤屈,這一層是關於「如何脫罪」的懸疑推理類型。

故事的第三層次,則是關宏峰作為支隊顧問,帶領刑警隊破獲分屍案、黑道大哥被殺案、雨天車震連環殺手案等八起懸案,在宏觀上的刑偵破案類型。

這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可以單獨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類型化故事。不管在電影還是在劇集領域,都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不過,把單一的類型做好還沒那麼難,但要把這三個層次、三個目標的類型模式結合起來,還要對每一種類型的常見模式做出突破和延展,那就非常非常困難。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白夜追凶》之所以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分,就因為它很大程度上做到了。

拿「共用身份」類型的故事來說,前不久有部電影叫做《獵殺星期一》,講的就是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未來,七胞胎共用身份的故事。因為超生的孩子都會被政府帶走,七姐妹就打扮成相同的樣子,按大小依次在週一到周天出門,共用「凱倫·賽特曼」這個身份。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再舉一個國產片的例子。在很多人認為國產片還很老土的1986年,黃建新拍過一部科幻片叫做《錯位》,講的是工程師趙書信不喜歡開會,便製作了一臺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去代替自己開會,但後來機器人擁有了自己的意識……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錯位》(1986)

這類「共用身份」的故事,通常的走向,是從「共用」到「獨佔」,幾個當事人會陷入對共有身份的爭奪,最後兩敗俱傷。

上面提到的《獵殺星期一》,就是大姐Monday想獨自使用凱倫這個身份而設計陷害其他姐妹。在《錯位》裡,機器人也想對趙書信取而代之。

但《白夜追凶》卻與這種常見模式不同,「共用」最終的目標是「分離」,是要通過尋找滅門案的真相,去修復關宏宇的身份,最後讓兩人恢復本來面目。

因為對於關宏宇來講,這種「共用」,近乎地獄式的折磨,晝伏夜出,不能叫外賣,不能開燈,水龍頭要擰到最小,還不能見自己的戀人高法醫,和死人真是沒什麼兩樣。在「共用身份」這件事情上,關宏宇的壓力,比關宏峰大得多。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在第二個層次上,而「脫罪」式的懸疑劇模式,通常是在故事的開端,早早就進入了尋找線索證據的情節,比如諾蘭的《記憶碎片》中,主人公萊納從一開始就在紋身、照片中尋找各種蛛絲馬跡。

但《白夜追凶》,則把為關宏宇尋找證據這件事,有意識地一再延宕。甚至對滅門案的具體描述,也是到第八集中,支隊副隊長劉長永帶著女兒周舒桐去看現場,想要以此勸說她脫離外勤,才展現出來的。

在對脫罪故事線的後置裡,《白夜追凶》其實還埋藏了更大的祕密。劇集一開始,就表示在滅門案中,不僅在現場提取到了關宏宇的指紋,還有證人聲稱在現場附近目擊到了他,幾乎是無可辯駁的罪證。

但在第十三集中,關宏宇通過調取的監控發現,那天出現在現場的,居然是哥哥關宏峰。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這個號稱相信自己清白的、竭力保護自己的血親,居然也是把自己推入深淵的人。

故事發展到這裡,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核心,關宏宇的蒙冤、滅門案凶手、車震連環殺手,乃至兩年前讓關宏宇患上黑暗恐懼症的那場任務,全都聯繫在了一起。在罪案之外,兄弟倆之間隱祕的矛盾,也正在慢慢隨著劇情的發展被開發出來。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關於本劇的第三個層次,即廣義上的「刑偵劇類型」,《白夜追凶》也比一般的同類劇複雜深入得多。一般刑偵劇能把案子講清楚就不錯了,《白夜追凶》裡,不僅有對罪犯的剖析,也有對關式兄弟的揭露,甚至還有對整個刑偵支隊前史的挖掘。

比如關宏峰,是從刑警隊辭職,但又被找回去當「編外顧問」的,表面上,他是為了維護弟弟關宏宇;事實上,就如上面所說,關宏峰其實在滅門案的現場出現過,有自己複雜的苦衷。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故事發展到後面,我們發現,他之所以會有黑暗恐懼症,是因為當年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集裝箱裡的環境太黑,他不小心誤殺了自己的隊友伍玲玲。那個吞噬他的黑暗惡魔,就是他自己心裡的愧疚。他對黑暗的逃避,就好像韓彬對車震連環殺手的分析一樣,是一種逆向性的生理和心理機制。

而後期登場的這個叫做韓彬的角色,則在為罪犯畫像的同時,也承擔了揭露關式兄弟的角色。他是劇中唯一能和關宏峰在破案洞察力上匹敵的人物,是海港區副隊長趙馨誠帶來的顧問、主業律師。他比關宏峰還早看出了車震連環殺人案的凶手是誰,但卻因為某些原因,都對自己所看到的事情保持沉默。

韓彬甚至很快就發現了這兩兄弟的祕密,在一次臨近夜晚的任務中,關宏峰和關宏宇來不及換班,韓彬看出來關宏峰在黑暗的車中非常不適,卻還讓周巡打開車燈,暗中幫助關宏峰。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劇中,關宏峰對韓彬說了一句話,「我覺得你能理解我」。理解,通常都是因為有著類似的經歷。雖然劇情到現在還沒有告訴我們韓彬經歷了什麼,但就現在埋下的伏筆來看,韓彬應該也會有個罪犯家屬,並在後期,起到關鍵的作用。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有歷史「汙點」的還不只關宏峰一個人。由於長期和物流人員打交道,關宏宇僅憑一句「你的貨有點兒潮」,就判斷出了藏毒地點是在廢棄的碼頭。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因為關宏宇對毒品位置的準確判斷,關宏峰懷疑弟弟參與運毒

這一點,即便非常熟悉犯罪心理,長期接觸罪案的關宏峰也無法做到。關宏宇卻能輕車熟路,靠直覺做出這樣的判斷,不能不讓人懷疑,他真的有過涉毒的歷史。

而宏觀意義上的警隊,在故事裡則更像是一個幕後老手。隊長周巡,明明手裡有滅門案的詳細案卷,卻不願意讓關宏峰接觸到一點案件細節;副隊長老劉,甚至把卷宗鎖在自己的保險櫃裡,以防被關宏峰偷看。這些掩飾,都說明了滅門案背後肯定與警局有直接聯繫。

果然,在最新的幾集裡,物證鑑定中心的王主任,就在拍下了案件的所有照片後就燒掉了這份唯一的證據,並把這些照片都發給了未知身份的某人。這個人到底會不會是警局系統中更高級別的角色,我們還要看後續的發展,才會知道。

除去上面說到的延展之外,《白夜追凶》的這三種模式之間,還彼此有著或推進或矛盾的關係。破案的「刑偵模式」,是要證明有罪;為關宏宇尋找證據的「脫罪模式」,則要證明無罪。

這兩條故事線,就是完全相反的思維方式和分析邏輯。

為關宏宇洗清罪案的「脫罪」模式,是最後讓「共用身份」模式破解的關鍵。而逐個偵破其他案件的「刑偵」模式,又在潛移默化和草蛇灰線中,緩慢推進了給關宏宇「脫罪」模式的進程,讓更多的細節和疑點付出水面。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比如,滅門案真正想要陷害的目標,可能並不是關宏宇,反倒很可能是關宏峰。

看到後面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場滅門案和關宏峰之間微妙的聯繫,早在劇集的一開頭的人物設定裡,兩年前造就關宏峰「黑暗恐懼症」的那場任務中,就埋下了伏筆。

故事的解謎,最後指向了故事的開端。我很好奇,最後編劇要怎麼去補全這個閉環式的懸念設計。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最後想說的,是劇集對關宏峰、關宏宇的兄弟設定,片名中的「白」和「夜」,很明顯分別指白天出動、正面形象的關宏峰,和夜晚出動、身負命案嫌疑的關宏宇。

片中也有不少地方對這種黑白做了呼應,比如在家裡時,關宏峰會穿白,關宏宇則是穿黑。黑白的顏色,經常會在電影中作為隱喻人物陣營的符號。這裡的暗示非常明顯。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穿白的關宏峰和穿黑的關宏宇

但當劇情過半的時候,我們卻會發現,黑白其實悄悄被調換了。

看起來是正面人物的關宏峰,其實相對性格更加陰鬱,也隱藏了更大的祕密,甚至間接導致了弟弟的蒙冤。

看起來是混混兒的關宏宇,其實性格更加外向,會和身邊的人調笑,對下屬、對情感、對道義的標準,都比哥哥關宏峰更加看重。

所以關宏宇表面上是「夜」,但其實是「白」。

《白夜追凶》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

再說一個細節,關宏宇在家裡的時候,一直戴的都是白色手套。

所以……《白夜追凶》最後會有一個大反轉的結局嗎?想到這兒,我的心開始怦怦跳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