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連線劉欣,問其為什麼全程都在回答沒有提問?網友表示理解

北京時間5月30日8點25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播劉欣與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Fox Business Network)主播Trish Regan就中美摩擦等相關議題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直擊焦點的“跨洋對話”。但對於這場對話,外界大多解讀為“辯論”,甚至有評論稱這更像是一場採訪。

白巖鬆連線劉欣,問其為什麼全程都在回答沒有提問?網友表示理解

對此,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在《新聞1+1》連線劉欣,提出大家都想問的問題:為什麼全程都在回答沒有提問?

劉欣表示:我可以提問,但我選擇不提問。FOX電視臺的觀眾,很多對中國有很大的不滿和誤解,如果我再咄咄逼人,不斷地想要求勝,那麼我在他們眼中的形象一定是非常負面的,對中美兩國人民間的溝通完全沒有好處。

首飾佩戴藏深意

從視覺效果上看,昨天中美兩位女主播的形象確實都可圈可點。劉欣坦言,選擇什麼顏色衣服、尤其是佩戴什麼首飾確實花了點心思。

劉欣:耳環本來想戴珍珠耳環,後來我想想還是戴玉吧,因為玉代表中國,這一直都是我喜歡的顏色,大小都合適。

還有一箇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寧可玉碎、不可瓦全”,這個在現在中美貿易的過程當中不是一個特別恰當的比喻,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我們要瓦全,不要玉碎。

“寧可玉碎”是我們要這股氣,需要一口氣,不能說因為我要利益我可以跪下來,這是我們現在很堅定的立場,我也非常認同這個立場。

而且哪怕我需要利益,我也得站著要這個利益,我不能坐著要或者跪著要,我得把這信號發出去,至於對方能讀多少我不關心。

嘉賓點評出乎意料

對於自己在節目中的表現和外界的評價,劉欣說,相對於情緒化的表達,她更看重的是偏於理性和專業的評論。

在福克斯的電視節目中,結束和劉欣的連線之後,翠西邀請了嘉賓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戰略中心主任白邦瑞,這位美國國防部曾經的中國事務顧問早年力促美中合作,但近年來轉為對華強硬的“鷹派”代表。他的點評也讓人有點出乎意料。

劉欣表示,對方評論“她的性格是令人愉悅的,她的名字欣就是令人愉悅的意思”,這在她看來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

略帶輕鬆的嘉賓點評、導播切出的劉欣形象精神飽滿、主持人翠西甚至直接表示可以再約第二次……種種跡象與福克斯電視臺面對中國議題一貫的強硬刻薄做派似乎有了雲泥之別,這其中是否蘊含深意,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劉欣說,她在節目裡對翠西發出邀請,表示願意陪翠西在中國轉一轉,親眼看一看中國的情況,這幾句話雖然短小,但卻不是虛情假意的客套話。

延伸閱讀:

跨洋辯論理性智慧很重要

隔空舌戰意猶未盡,跨洋對話如期上演。北京時間5月30日上午8時許,中國女主播劉欣連線美國女主播翠西·里根的節目,“面對面”就貿易戰、知識產權等熱點議題交流看法,吸引了中美兩國甚至全球觀眾的目光。

雖然這場短時間的辯論火藥味兒不濃,相較大張旗鼓的預熱、劍拔弩張的開場顯得不夠“激烈”,但從中仍能看出兩位女主播截然不同的颱風。劉欣不到30秒的開場白被翠西插話三次,仍然理性大方、對答如流:談及知識產權,直言雙方可以互惠互利;談及中國發展,反問“為什麼中國不能像一個成人一樣長大點呢?”再看翠西,雖然努力改變慣常的撒潑做派,卻仍未能擺脫骨子裡的傲慢與偏見。一葉知秋,某種程度上,中美兩國女主播的表現又何嘗沒有折射出經貿摩擦中兩國的態度?

所謂“真理越辯越明”,這場約辯雖然只是點到即止,卻顯示理性智慧在對外交流對外傳播中很重要。就交流效果而言,許多人觀察到,最終翠西口中甚至出現了“共贏”等詞,承認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大家要雙贏。這正是我們的一貫主張,也是此次辯論的啟示所在。有隔閡、有分歧不可怕,沒有交流才可怕。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被強加了太多“莫須有”的罪名。像此次跨洋辯論一樣,抓住時機、果斷出擊,更好傳播自己的聲音,我們才能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當然,僅靠語言的力量,來糾正某些人的刻板成見並不現實。回看翠西的節目,不難發現,抹黑中國是其一貫立場,為了把中國塑造成為偷竊技術、佔美國便宜、威脅整個西方文明的國家,有沒有證據並不重要,論證是否嚴謹也不要緊。往更深層次看,這類節目實際上迎合著美國國內的反華情緒,服務於某種政治立場。不只翠西本人政治傾向明顯,多次在節目中熱情支持特朗普;連這檔節目所屬的福克斯電視臺,也是特朗普的“最愛的媒體”。正因此,翠西的態度轉變多半隻是拿捏分寸之下的權宜之計,不必太過樂觀。

事實勝於雄辯。回顧以往,面對成長之路上的種種誤解、抹黑,唱衰、捧殺,中國正是以數十年的穩定發展,始終做好自己的事,讓“歷史終結論”終結,讓“中國崩潰論”崩潰,讓“社會主義失敗論”失敗。當下,某些國家肆意妄為、出爾反爾,一邊肆意揮舞關稅大棒,任性踐踏國際規則,一邊利用話語體系中的優勢地位,為自己的倒行逆施編織藉口。面對這樣的“對方辯友”,只怕論述得再有道理,也無法改變“雞同鴨講”的狀況。最有力度、最有效果的回擊方式,仍是按照自己的發展節奏,走好腳下的路,不怕鬥爭、敢於鬥爭、堅持鬥爭。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應對未來風吹浪打、不懼一切噪音喧囂的最強底氣所在。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時報 央視新聞 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