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白居易自己都不知道,他筆下的琵琶女其實是女王般的存在'

"

那一年,白居易很痛苦,也很失落,他寫了幾首賞花詩,而母親後來又因為看花而死,所以被扣上了一個並不體面的帽子,被貶謫到江州做一個八品的司馬。

在江州他過著不得志的生活,偶爾還和一些僧人有些往來,總體上還算閒適悠然,只是這種自然悠閒只是假象,他一直忍著這種孤寂和鬱悶,一直到那個秋天,在潯陽江畔他遇到了一個彈琵琶的女子。

或許是因為涉世未深,或許是因為天性純良,總之當時的白居易並沒有想得太多,也沒有想得太深,只把那個彈琵琶的女人當成了同命相憐的對象,一個知己,一個朋友。

或許晚年和光同塵的白居易才會明白,他當年遇到的琵琶女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她根本不需要他的嘆息和認同。

那天夜裡,琵琶女娓娓道來自己的半生際遇,而心傷不能自己的白居易只是如實記敘,卻沒有想太多,他卻不知道,在她平淡敘述的背後,是怎樣的洞悉人間和淡泊從容。

在她面前,除了詩以外,白居易是那樣的天真和不值一提。

她是一個隱居在人間的奇女子!所有的證據,都在他的詩裡,可是他當時卻沒有發現。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古代歌妓的法定從業年齡是十三歲,可是琵琶女在十三歲時便已經學通了琵琶,並且在教坊中拿到了第一名。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這個琵琶女從小就被青樓所調教,也就是說,她入青樓的年紀實際上遠遠小於十三歲。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一個人孤苦無助地在青樓中。為了改變生活,為了改變命運,努力學習琵琶,學習一切可以用到的技能。哪怕是天賦驚人,其背後的付出也不是白居易這個官員所能體會得到的。

一方面學習技能,一方面卻要面對那些老鴇或夥計,還要學會保全自己。她竟然長大了,竟然學成了。可想而知,在妓院那種環境下長大的女孩子,心智一定比普通人成熟。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她只說了弟弟和姨母,卻沒有提及父母。顯然她始終都是有家人的,顯然她的父母早逝,迫於生活成本和生活壓力,她被親戚賣入到了青樓。在生活面前,親情變得像羽毛一樣輕,像薄冰一樣脆。她沒有享受到多少親情,更沒有享受到親情的溫暖,因為,她被親人賣進了青樓。

一個被親人可能不得不“拋棄”的女孩子,其心情的脆弱可想而知,可是,在她嘴裡只是娓娓道來,彷彿是在說別人家的事情。

這不是一個軟弱的女人!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何況是青樓之中。她以努力和堅持贏得了一切,同時卻因為年輕美貌而飽受排擠,可想而知,她一定是孤苦的,老鴇的壓榨,同行的孤立,甚至還有不知道多少明裡暗裡的陰謀詭計,她都挺了過來。

她未必是乾淨的,但一定是勇敢的,一定是堅強的。金庸先生說,天底下最骯髒的地方一是皇宮二就是青樓,可是這個琵琶女竟然熬了過來,只是一帶而過,從未提及當年的所謂不公,平正,不平。彷彿渾然忘卻一般。

這哪裡是一個軟弱的女人?

五陵年少爭纏頭…暮去朝來顏色故。

她成了炙手可熱的娛樂巨星,無數王孫公子欲親芳澤,可是諷刺的是,她不是公主,也不是閨秀,只是一個歌妓,一個從小在青樓中長大的女子,對男女情感一定有獨特的見解和認識,她一定聽過甚至見過無數色衰愛馳的真實故事,所以,她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才子佳人似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有過幻想,或許有過愛情,但事實卻一定沒有那麼美好。一句輕描淡寫的“暮去朝來顏色故”背後一定是從幻想到現實的成長曆程。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白居易幾乎是一生在歡場中流連,他豈會不知一個歌妓的最後結局?古代妓女的結局不外乎以下幾個,要麼憑資歷開一個青樓,要麼在青樓中做主管,要麼在青樓中做技藝師父,要麼落籍獲得自由之身,或者嫁人從良。

白居易或許當時沒有想到,以她的技藝,心智,和資質,不說開一個青樓,哪怕是當那些小歌妓的師父綽綽有餘,可是她選擇了離開。如果說離開青樓落籍說明她對青樓生活的厭倦,是說明她始終沒有被世俗所汙染。那麼為什麼不嫁給書生,不嫁給一個小吏甚至是農場主做二房,偏偏嫁給一個商人?

一個曾經縱橫歡場的娛樂巨星豈會分不清這其中的差別?

她自小被親情所棄,賣入青樓。孤苦無依,飽嘗冷暖。然後便是輝煌以及輝背後的虛偽。最後是年華老去,門前冷落。所以,,她對人生,對人性,對愛情,對婚姻,一定有著極為深刻並且殘酷的認識。

悲傷,失望,痛苦,無助,糾結,輝煌,瘋狂,迷失,墮落,冷落,她一個不落地全經歷過了。這豈是白居易一個詩人所能比擬的?

所以,她嫁給了商人。而這種嫁的背後就是對人性的洞察。她沒有給自己留下希望,或幻想。她只選擇了安安靜靜地生活下去,再也不需要為人情世故所紛撓。

商人重利輕別離,顯然,以她的聰慧,早就料到這一步。否則不會始終表現的那麼淡然和從容。她要的只是平靜,不受打擾,不打擾別人,不干涉別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悠閒生活。

她對一切已經不抱有幻想。

這是一個冷靜甚至冷酷的女人!

可是,當我們向前翻詩句或者向後翻詩句時,卻又發現她身上竟然有那麼多閃光之處。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加上前面 “琵琶聲停欲語遲”一句,之所以欲語遲,一方面是因為時間已經晚上,對陌生男子保持一種警惕,甚是不忍回絕的禮貌。而千呼萬喚又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她的矜持和自重。

沒錯,她之前是一名歌女,可是現在不是,她是良家子,是有夫之婦。所以自尊或自愛便成為自然流露的行為。

那為什麼她是抱著琵琶而來呢?顯然她極為清楚這幾個陌生人一定是為自己的琴聲所打動所吸引,並沒有抱什麼邪念,純粹是欣賞,因此她極為清楚他們邀請她的目的。

如此善解人意而不失禮儀,豈是一般女子?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這是她上船之後所彈的第一首曲子,曲終之後的畫面是“東船西舫悄無言”,是的,不僅是這一首船,所有相鄰相近的船上的人都被琵琶聲所感染,不發一言,沉浸在樂曲之中。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對琵琶女技藝的最高讚美。可是反觀琵琶女,她只是自然而然地收起樂器,好整以暇地整理一下衣角,正色而坐。

她沒有任何激動,或者被認同被欣賞的興奮。這是什麼?這不是習以為常,而是對於自己技藝的強大自信和驕傲。

在琵琶的世界裡,她是王者!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當年的白居易是名聲極響的詩人,雖然還沒有成為文壇領袖,卻也算得上是個中翹楚。

這樣一位大詩人,以平等而尊重的姿態請求她不要離開,因為他想為自己寫一首詩。

換做其她女人,或許早就激動萬分,狂喜莫名。可是琵琶女呢?僅僅是“感我此言良久立”,還要站在那裡思考許久,彷彿是在權衡得失一般?顯示出了有別於他人的冷靜和獨立。

她在考慮什麼?

或許是家庭,或許是相公,或許是名聲,或許日後的必然發生的人際麻煩,不為外物所動,這是需要經歷多少人間悲歡才能養成的冷靜?

卻坐促弦弦轉急。

若是她心中沒有感動是不可能的,因為她沒有想到只不過是“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然後心有所感,信手而彈,竟然遇到了這些人,而他們這些陌生人卻以最純粹的姿態表達對她的認同、欣賞、甚至是尊重。

索性放肆一回好了!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那個商人是如此的幸運,偶然間娶到了這麼一個自愛,冷靜,賢淑,睿智的人間奇女子。

白居易也是如此地幸運,偶然間見到這樣一個堅強,獨立,驕傲,自信,自尊的人間奇女子。

而琵琶女更是如此地幸運,她這輕輕一彈,便讓中國文學史記住了她,讓中國古曲詩歌記住了她,而且會一直銘記下去。

她沒有名字,也不想留名字,甚至不需要名字。我們只能稱她為

琵琶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