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1日,前南聯盟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法庭牢房裡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這位被稱為“巴爾幹不死鳥”的政治傳奇人物,最終選擇一種十分普通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並不普通的政治鬥爭生涯。

雖然國際法庭對他的審判早已“結束”,但國際社會對於此事的爭議仍舊沒有蓋棺定論,這是為什麼呢?

升騰之路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於1941年8月20日出生在貝爾格萊德南部的波扎雷瓦茨的一個貧窮而保守的塞爾維亞東正教牧師家庭,他是牧師的次子。父母離異後,父親回到黑山,患上了抑鬱症,於1962年飲彈自盡;母親則是一名教師和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對米洛舍維奇總是疼愛有加,但卻於1974年也自殺身亡。這給他的心靈帶來了巨大創傷,造成他總是顯得鬱鬱寡歡。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據其同齡人回憶,米洛舍維奇總是衣衫整潔,不喜歡與同學為伴,反而願意跟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他做任何事總喜歡按部就班,“把自己想象成車站站長或彬彬有禮的公務員”。十幾歲時,他在家鄉結識了後來成為其妻子的米里亞娜.馬爾科維奇。

米里亞娜的父親、叔父在二戰時期,都是鐵托的忠實追隨者,有較高的威望,在戰後的南共政權裡更是赫赫之名,影響著米洛舍維奇的仕途。她的母親在二戰爭時期擔任貝爾格萊德的黨的書記,後被法西斯逮捕並死於獄裡。

婚後,米里亞娜成為一名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併兼職專欄作家,很快成為丈夫事業的賢內助。甚至為了聲援丈夫的社會黨,她邀請幾位好友成立了“左翼聯盟”,對反對黨進行回擊。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夫妻二人在貝爾格萊德大學攻讀法律,開始引起南共機構的注意,米洛舍維奇很快就成為一名積極的南共黨員,當上學生支部的負責人。隨著社交圈子的擴大,他結識了一位名叫伊萬.斯坦鮑裡奇的人,併成為好朋友。此人關係不一般,他的叔叔彼塔·斯坦鮑裡奇,正是時任塞爾維亞的總理。米洛舍維奇當然不願意錯過這麼好的人際資源,之後通過伊萬認識彼塔·斯坦鮑裡奇。

有了高官的大力褒獎與推薦,米洛舍維奇的仕途順風順水。大學畢業後,他先後擔任貝爾格萊德市市長的經濟顧問、本市天然氣公司經理,由於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1978年又被任命為南斯拉夫最大的銀行貝爾格萊德銀行董事長。

在就任銀行董事長期間,米洛舍維奇多次出訪美國,對美國社會有了深刻的瞭解。

1983年,他當選為南共聯盟主席團中央委員,正式步入政治仕途,一年後成為首都貝爾格萊德市的黨主席;1986年又晉升為塞共政治局主席,躋身塞爾維亞最高領導層;同年5月,當選為塞爾維亞共和國主席,並將當地的黨組織和新聞媒體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1987年4月一個傍晚,天空一片灰濛。

在普裡什蒂納城外的波列村,聚集了一群塞族人,他們聲稱受到人口占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壓制,並一起前往會議廳,希望新任塞共負責人米洛舍維奇能瞭解他們的遭遇,卻遭到全副武裝的警察攔了下來。

此時,恰巧米洛舍維奇走出大廳,他了解情況後,勸誡警察要保持克制,並鄭重地向塞族人承諾:“你們不會再捱打了。”後來這句話火遍了塞爾維亞。

兩年後,東歐劇變,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失去政權,南斯拉夫也一樣,群眾集會風起雲湧。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米洛舍維奇看到了“機會”,他幾乎將塞爾維亞的每一城鎮都走了個遍,向塞族人承諾要進行一場“反對官潦作風的革命”,並實行改革。而首個試驗目標,就是科索沃。

這樣的“施政方針”,沒有理由不贏得塞族人支持。很快,街道上每天都有大批成千上萬的米洛舍維奇支持者進行遊行,為他們心目中的領袖助威吶喊。很快,在塞族人的住宅、店鋪,甚至汽車裡,鐵托的畫像都被換成了米氏的畫像。

得到支持者的“青睞”,米洛舍維奇開始“實施”自己未成文的“大塞爾維亞”計劃。這還得從塞爾維亞學院於1987年1月發表了著名的“備忘錄”說起。在該“備忘錄”裡,塞爾維亞學院強烈要求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塞族人,必須也包括移居南聯盟其它共和國的200多萬塞族人。

明知道這份備忘錄會加劇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而米洛舍維奇卻對此非常欣賞,以為這樣就可以推行自己的“大塞爾維亞”計劃。

實際上,要實現該計劃,不但必須重劃疆界,而且要遷徙人口。這就引起了南聯盟隨後多年的衝突。

東歐劇變後,該地區的一些無產階級執政黨組織,以及很多實權人物都將自己國家“換了門面”。

順勢而為,米洛舍維奇於1990年7月當選為由塞共改組而成的塞爾維亞社會黨的主席,之後憑藉自己多年沉澱的實力,在年底的多黨制大選中一舉當選為該共和國總統。

1991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馬其頓這些原南斯拉夫聯邦“加盟”共和國先後宣佈獨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也正式宣佈解體。

不過,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共和國,卻於1992年4月27日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同年12月,在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議會大選中,米洛舍維奇以較大的優勢擊敗了南聯盟總理帕尼奇,再次當選塞爾維亞總統,並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地位。1997年7月23日,南斯拉夫聯盟總統選舉結果公佈,獲勝者為米洛舍維奇。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對於米氏的獲勝,褒其者,如南斯拉夫人說:自鐵托1980年去世以來,南斯拉夫還沒有一位像米洛舍維奇這樣的領導人,使得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支配地位的鐵托式人物,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貶其者亦有之,西方國家認為他:“這位態度強硬的前共產黨人,十多年的執政都是以蔑視西方為基礎的;這位大塞爾維亞的鼓吹者,從沒有放棄讓所有塞族人一起生活在一個塞爾維亞國家的夢想。”

政治命運轉折點

南斯拉夫的解體,深深地刺痛了米洛舍維奇的心,因此在宣誓就職時,他發誓要恢復巴爾幹地區和平,讓各族人民和睦相處。

要知道,當時波黑穆族、克族、塞族三方的衝突戰火蔓延已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指責波黑塞族鷹派,認為其後臺即為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米洛舍維奇。

面對西方的強力施壓,米洛舍維奇沒有直接對抗,而是採取靈活的外交策略:做塞族鷹派的思想工作,敦促波黑衝突各方簽署停戰協議。

同年9月24日,米氏再次前往波黑塞族共和國,促成塞族鷹派與鴿派和解。雖然波黑塞族的民族利益受損,但波黑各族人民卻迎來了和平,使美國與北約失去了干涉巴爾幹地區事務的任何緣由。

由於米洛舍維奇完滿地解決了波黑問題,很快就成了巴爾幹地區的英雄。

不能插手巴爾幹地區事物就罷了,現在又多出一位反美鬥士,美國人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波黑戰火剛熄滅,美國和同盟國就以科索沃為“棋子”,趁機“行刺”南聯盟。科索沃地區原是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省,位於巴爾幹半島,北臨塞爾維亞,南臨馬其頓,西南與阿爾巴尼亞接壤,西北為黑山,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180萬人。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人,分佈在科索沃大部分地區,還有少部分塞爾維亞人集中在北科索沃地區。科索沃最大城市為首府普裡什蒂納。

就在洛舍維奇將全部精力放在解決波黑衝突時,科索沃地區阿族中的分裂分子,首先提出自治,接著提出獨立,後又成立所謂的“科索沃解放軍”,隨即與南聯盟軍隊展開大規模戰鬥。至此,科索沃危機全面爆發。

實際上,科索沃危機原是南聯盟國家內部事務,北約集團無權干涉,但是美國為了北約能繼續東擴,並提出在科索沃駐紮軍隊的無理要求,準備對科索沃進行軍事幹預。

遭到南聯盟的拒絕後,1999年3月24日北約集團出動空軍,開始對南聯盟進行數次大規模空襲。同一天,米洛舍維奇展現出了塞爾維亞人堅強不屈的性格,在電視、廣播和報刊雜誌中號召全國軍民誓死抵禦北約的軍事打擊。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塞爾維亞人民在維護祖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關鍵時刻,對北約戰機的空襲,展現了從未有過的空前團結。米洛舍維奇一邊進行全國總動員,一邊在軍事、政治、外交等努力,突破美國及其盟友的封鎖。大轟炸持續將近一個月,美國和北約卻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損失了十多架戰機,其中包括兩架先進的F117A一隱形轟炸機,而之前的轟炸多數也沒達到預定效果;南聯盟取得了俄羅斯的支持,當時南聯盟議會一致通過加入白俄聯盟的決定。

不過,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的78天狂轟濫炸,造成南聯盟有20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流離失所,經濟損失2000多億美元。南聯盟政府被迫於6月9日簽署了從科索沃撤軍的協議,同意聯合國派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將來再商議解決科索沃獨立問題。由此成為米洛舍維奇政治命運的轉折點。

“霸權”的囚徒?

米洛舍維奇於2000年2月再次當選塞爾維亞社會黨主席後,想連任南聯盟總統。但是,1997憲法規定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4年,不得連任。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於是,在米洛舍維奇的策劃下,南聯盟議會於同年7月6日通過憲法修正案:總統由公民直選產生,且可連任兩屆。之後,米氏宣佈在9月24日提前舉行總統大選,認為自己志在必得。

但是,他錯估了形勢。

由於米洛舍維奇連續發動四次內戰,尤其的是最後一次,給南聯盟造成了巨大損失,威信在老百姓心目中大減。加上西方國家許諾,只要米洛舍維奇下臺就給予南聯盟12.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還暗中支持反對黨競選。

9月28日正式公佈的大選最終結果是民主反對派聯盟的科什圖民察得票48.96%,米氏得票38.62%。但是,民主反對派聯盟的票數還是沒有過半,這意味著不能單獨組建政府。

不過,很快就有人揭發選舉委員會舞弊,少算科什圖民察40萬張票,多算米氏20萬張票。於是民主反對派聯盟立即宣告得票超過半數,競選取勝。

米洛舍維奇當然不認可這樣的結果。

沒關係,民主反對派聯盟使出了“絕招”:發動支持民眾遊行。於是,支持反對黨的群眾連日舉行規模越來越大的示威遊行和罷工、罷市、罷課抗爭,最後變為騷亂,首都兩個警察局遭到衝擊。南聯盟憲法法院不得不於10月6日宣告科什圖民察當選總統,並裁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違規行為成立。

之後,新政府為了得到西方大筆援助金,於2001年6月29日用直升飛機將米洛舍維奇引渡到海牙國際法庭,監禁候審。

海牙國際法院組建1946年,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依據國際公約和判例等處理各種案件。法官除了西方人,還有來自東方的中國人、韓國人。米洛舍維奇是第一個受到國際刑事審判的國家元首。

米洛舍維奇:巴爾幹一曲悲歌


被“囚禁”海牙約五年時間裡,米洛舍維奇幾次被法庭預審,被指控夥同塞共和國前總統、南聯盟政府前副總理、前國防部長、前內務部長等一起策劃、煽動、命令或指揮別人對科索沃阿族人進行槍殺、驅逐等恐怖暴力活動,犯下反人類、反人道、反人性罪行,造成幾十萬阿族人死亡、傷殘與逃亡。但是,米洛舍維奇就是不認罪。

法庭原本定於2006年3月底結束預審作出判決,但就在3月11日,米洛舍維奇突發心臟病猝死,終年六十四歲,宣判被迫宣告中止。

可是,對於米洛舍維奇是否就可以蓋棺定論了呢?真的很難說。關於這位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強人要寫的還有很多事情,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的,就暫且到這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