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拿下小金人,資本進軍奧斯卡並非文化妥協

北京時間2月25日中午12時,所有關注電影行業的人都在等待第91屆奧斯卡獲獎最佳影片的結果。12時10分,懸念落地,由DreamWorks Pictures(下稱:夢工廠影片)、Participant Media(下稱:參與者傳媒)、阿里影業出品的電影《綠皮書》獲得了當天最重要的一座“小金人”,該片還囊括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兩項大獎。

作為影視界的最高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每個電影藝人共同追求的莫大榮譽,也是對獲獎者最高的讚美,身為影視界後來者的我國,同樣不斷在追求。正如索菲亞·羅蘭曾說:“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個戲子;在那之後,我成了一名女演員。”這便是奧斯卡,一個能將一種娛樂形式生化為藝術的獎項。

其實從上世紀開始,我國電影人便不斷的進行探索,追逐心中的奧斯卡之夢。

出生在廣東的華裔攝影師黃宗霑,憑藉《海角遊魂》獲得1939年奧斯卡提名,在那個白人稱王的影視界第一次注入了黃皮膚的血液,但是,縱使對於獎項的追求已跨越近百年,但小金人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各種複雜的原因好像讓中國離奧斯卡越來越遠。

10年前,我們還有類似《霸王別姬》、《英雄》、《菊豆》等經典影片的參與,但今日,或者說近5年來,奧斯卡始終缺乏中國影響,取而代之的便是以資本形式出現的中國聲音。這也是為何《綠皮書》的獲獎,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影視的發展,從以影片進軍的方式轉而為資本佈局。

《綠皮書》的獲獎被視為是中國電影出海進軍奧斯卡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被不少人認為是迂迴戰略,從這一方面來看,確實道出了不少中國電影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作為美國人創立的獎項,影片形式進軍主要的阻力在於文化的輸出上。從阿里的選題(小人物大情懷正能量)的標準我們可以發現,普適的價值觀成為融合的切入點,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只是影視界,很多行業均存在一個文化交流的問題,雖然我們清楚文化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但作為普適的價值觀適用於每一個人,因此從大的角度入手文化交流是阿里幫助我國影片出海最成功的選擇。

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在接受採訪時說到,“在阿里影業成立之初,我們一直認為全球化國際化是我們戰略版塊中非常重要的一塊,所以阿里影業在創立初期就在洛杉磯建立了海外辦公室。阿里做文化娛樂傳媒行業很重要的一塊是希望為這個行業加分,把我們的能力輸出,讓這個產業更好的發展,希望更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海外瞭解中國,同時也希望把好的內容帶到國內,讓觀眾豐富他們的體驗。”

因此資本進軍奧斯卡並不是對於影片實力、甚至是文化的一種妥協。相反,東方故事對於西方人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末代皇帝》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並且屬於典型的外國導演講好中國故事,影片也說明了東方文化還沒有褪去神祕的光環,在國際上的市場極為龐大,這也恰好說明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才是發展的關鍵。兩奪奧斯卡的李安是講好故事的代表,《少年派》也成了中國導演講好外國故事的典範,不過,其實《少年派》的故事也並不是正統的國外故事,更像一種共性的價值觀念。

當然,也不只是資本佈局,其實內容也早有佈局。比如小豬佩奇就是阿里影業的合制電影,用海外IP進行一些本土化中國年式的創作,而且也在海外發行上映了。

因此,資本進軍奧斯卡其實也是在為文化的輸出進行鋪路。就像阿里影業總裁張蔚所說,阿里在加入的過程中不僅起到了一種優質影片的引入作用,另一方面,也會逐漸參與到整體的製作當中,作為電影的出品方,也會帶給國際更多中國市場的聲音,而這也逐漸將中國式審美帶向世界。同時,阿里影業也提到,將加深與華夏的發行合作,在整個影視業的鏈條中為我國的影視發展助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資本不僅在電影出海中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同時也是電影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奧斯卡的評獎並不僅從影片本身出發,對於影片的公關同樣重要,不少影片衝奧成本甚至可達上億級別。因此,奧斯卡是電影人的夢想,但又是複雜的商業集合體,我們期待未來中國電影有著更好的發展。筆者相信,這種資本佈局、內容佈局出海,最終也會全鏈條助力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形成一種反哺機制,值得期待。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編輯 王進雨 程波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