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草原的民族離開他們熟悉的環境,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他們不再需要擔心水源乾涸的問題,但面對著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統治其他種族。

——阿諾德·湯因比

在歐亞大陸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多個盛極一時的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大帝國。從匈奴到蒙古帝國再到帖木兒帝國,這些源於馬背與彎刀的強大力量無不給世界以震撼,卻又如流星般驟然隕落。但其中也有一個例外,不僅成功征服了半個歐洲,而且屹立於世界近六百年。它就是奧斯曼帝國。人們對奧斯曼帝國崛起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它的非凡武功。但是在戰爭之外,外交戰略與統治之道對帝國的形成同樣至關重要。本文即是以此入手,通過對奧斯曼帝國崛起初期的國家戰略進行梳理,為大家搭建一個理解奧斯曼帝國成敗的思路框架。

如歷史上所有帝國一樣,奧斯曼帝國在其漫長的歲月中也經歷了崛起、巔峰和衰落三個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之內也包括了多次反覆和曲折。本文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講述奧斯曼帝國崛起的全過程,而是選擇將在此過程中的三位主要君王,即奧爾汗、穆拉德一世和巴耶濟德統治時期的戰略作為主要的論述對象。

超越彎刀:奧斯曼帝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戰略

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進程

不同於以往的認識,奧斯曼人進入歐洲與其說是“打進去的”,說它是被歐洲“請進去的”或許更加恰當。1204年,十字軍在東征的過程中,令人驚訝的洗劫了同樣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這次浩劫不僅嚴重的削弱了拜占庭帝國的實力,更為這個本已衰落的帝國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厄運。實際上,君士坦丁堡的不幸只是整個歐洲權力格局的一個縮影:天主教反對東正教、羅馬人對抗希臘人、熱那亞反對威尼斯、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幹的統治也早已名存實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奧斯曼人最早作為僱傭軍和制衡力量被“請”進了歐洲。

第一個成功利用這一情況的奧斯曼君主就是奧爾汗。14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高官約翰·坎塔庫尊反對皇帝約翰·巴列奧略。為了在內戰中對抗皇帝,坎塔庫尊將女兒狄奧多拉嫁給奧爾汗,以此獲得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支持。奧斯曼軍隊成功的奪取了巴列奧略皇帝手中的大片地區幷包圍了君士坦丁堡,幫助坎塔庫尊進入城市。隨後坎塔庫尊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海倫嫁給了巴列奧略皇帝,自己則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共治皇帝”。內戰結束後,塞爾維亞成為坎塔庫尊的心腹大患。塞爾維亞統治者斯泰凡·杜尚也曾想與奧爾汗聯姻來爭取奧斯曼帝國的支持。奧爾汗原本願意接受塞爾維亞的聯姻並派出使團前往塞爾維亞,但是使團中途被坎塔庫尊截住。此後,奧爾汗認識到,塞爾維亞的目標是最終攻佔君士坦丁堡,徹底取代拜占庭帝國,這一目標與奧斯曼帝國的目標完全一致。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雖然採取的是相對保守的戰略,但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始終是其擴張計劃的核心。因此,奧爾汗與塞爾維亞的合作也就此作罷。相反,他幫助坎塔庫尊趕走了佔據薩洛尼卡和馬其頓海濱城市的塞爾維亞軍隊。

1352年,威尼斯和保加利亞聯合起來支持上文提到的拜占庭皇帝巴列奧略。坎塔庫尊再次求助於奧爾汗,並且許諾將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加利波利半島上的一座城堡送給奧爾汗。戰爭勝利後,奧爾汗派遣他的長子蘇萊曼(不是著名的蘇萊曼大帝,奧斯曼歷史上同名的皇族很多)前來接受。恰逢地震,蘇萊曼迅速佔領加利波利半島,並將第一批亞洲移民遷入這裡。就這樣,奧爾汗巧妙地通過外交策略,使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站住了腳。

超越彎刀:奧斯曼帝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戰略

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

奧爾汗死後,他的幼子穆拉德繼位,他就是偉大的穆拉德一世。在他父親奧爾汗高超的外交運作的基礎上,穆拉德一世開始更多的運用軍事力量擴大奧斯曼帝國的版圖。正如文章開篇引言中湯因比所說,如何統治新徵服的領土成為擺在穆拉德一世面前更大的難題。事實上,比起赫赫戰功,對帝國建立有效的統治或許是穆拉德一世更重要的成就。

實際上早在其祖父統治時期,奧斯曼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對國家進行更穩定的統治。在最早攻佔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領土之後,奧斯曼人沒有強迫當地的基督徒改變信仰,而是採取了一種在當時來說非常寬容的包容政策,努力實現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和睦相處。與之配套的則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分配製度。與歐洲的封建制不同,奧斯曼帝國的土地的所有權是歸蘇丹所有的,但是會分配給服兵役的穆斯林戰士。這些土地面積很小且不可世襲,這樣就保證了奧斯曼軍隊充足的兵源:要想獲得土地就需要服兵役,只要服兵役就可以得到土地。基督徒不需要服兵役,因此也沒有土地,但是卻需要支付稅金,因此基督徒要麼自願皈依伊斯蘭,要麼進入城市工作。

超越彎刀:奧斯曼帝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戰略

穆拉德一世

到了穆拉德一世統治時期,帝國的版圖更大、基督徒人口更多、宗教和民族成分更加複雜多樣,因此,對統治制度的完善的需求愈加迫切。遵循著前輩的開明政策,穆拉德一世同樣對新徵服的臣民採取寬容的政策。他將當地的士兵編入自己的軍隊,甚至仍舊由原來的指揮官統領。這些基督教士兵可以免除賦稅並且獲得分配的土地。根據奧斯曼帝國的法律,穆斯林戰士對他的俘虜有絕對的所有權,但是隻要俘虜宣佈改信伊斯蘭教就可以獲得自由。此外,繳納贖金也可以在不改變信仰的情況下恢復自由。對於女性俘虜,大多會成為奧斯曼軍隊戰士們的妻妾。這一行為也使得奧斯曼人的血統更加多元,更加靠近歐洲。

想來也是巧合。歷史很快就為我們的論述提供了一個反面佐證。1389年穆拉德一世遇刺身亡,他的長子巴耶濟德一世在戰場上繼位。他繼位後不久就將自己的弟弟雅庫布用弓弦勒死,這開啟了奧斯曼帝國為了穩定大位手足相殘的傳統。巴耶濟德一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但卻不具備他父親和祖父的沉著冷靜和遠見卓識。巴耶濟德一世相繼在亞洲和歐洲兩端開疆擴土,但卻沒有完成穩定和同化工作。在歐洲,巴耶濟德一世也開始過上了奢華的生活。不幸的是,幾乎在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同時,在中亞地區崛起了另一個帝國——帖木兒帝國。原本同為伊斯蘭國家,帖木兒希望與奧斯曼帝國分治世界,至少暫時是這樣,同時也可以將奧斯曼帝國作為自己與歐洲之間的緩衝帶。帖木兒帝國的戰略目標是西亞南部,而奧斯曼帝國的核心目標是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幹,不同的戰略方向也可以保證二者之間達成一定的共識。可惜巴耶濟德一世看不到這些,他無法容忍另一個和自己一樣強大的統治者存在。最終,帖木兒俘虜了巴耶濟德一世。在巴耶濟德一世和帖木兒相繼去世之後,各自的帝國也分崩離析。不幸中的萬幸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內戰中,崛起了另一位偉大的蘇丹——穆罕默德一世——最終拯救了奧斯曼帝國。

超越彎刀:奧斯曼帝國崛起過程中的國家戰略

巴耶濟德一世被俘

在梳理了上述史實之後,讓我們開始更一般化的分析。總的來說,不同於傳統的遊牧民族,奧斯曼帝國在擴張過程中的核心戰略可以總結為:利用矛盾,逐步蠶食,吸收同化,步步為營。正如前文所述,在第一階段,奧爾汗利用拜占庭帝國的內部矛盾,迎娶坎塔庫尊的女兒,成為拜占庭一位共治皇帝的女婿和另一位共治皇帝的連襟,在歐洲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同樣利用拜占庭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戰爭,佔領加里波利半島,終於使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獲得了立足點。在第二階段,穆拉德一世依靠自己的赫赫戰功,佔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領土。在領土擴張的同時,同化和統治政策立即跟上,不僅穩定了新佔領地區,而且獲得了更加充足的兵源。戰爭之外,外交策略和統治之道奠定了奧斯曼帝國日後走向鼎盛的堅實根基。奧斯曼帝國本身也開始從遊牧部落向定居生活轉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