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上演狗咬狗鬧劇,爭相表演反華立場,國家前途堪憂

澳大利亞 政治 中澳關係 經濟 婚禮 新西蘭 阿爾法軍事 2019-04-15
澳大利亞上演狗咬狗鬧劇,爭相表演反華立場,國家前途堪憂

狗咬狗一嘴毛,現在澳大利亞政壇真是狗毛滿天飛!

據觀察者網4月11日消息,近年來澳政壇和媒體一直通過炒作華裔商人“黃向墨案”來渲染“中國滲透論”。隨著澳大利亞國會大選臨近,各方政治勢力有關“通中”的爭鬥愈發激烈。澳政客們圍繞“通中”互相檢舉揭發、自我澄清,上演了一場狗咬狗的鬧劇。

這場鬧劇,是圍繞華裔商人黃向墨展開的——

首先是同為自由黨的前總理特恩布爾指控澳內政部部長彼得·達頓與黃向墨聯繫緊密,有“通中”嫌疑;總理莫里森則堅決站在曾帶頭“逼宮”致使特恩布爾下臺的彼得·達頓一邊;緊接著在野黨、工黨領袖比爾·肖滕瞅準機會,把“通中”的鍋往彼得·達頓頭上扣;前總理阿伯特在替彼得·達頓澄清的同時,曝光比爾·肖滕與黃向墨也有接觸,暗指其也有“通中”嫌疑,澳總檢察長還要其解釋參加黃女兒婚禮並收受55000澳元一事;然後特恩布爾也被曝出與黃共同出席過活動;工黨選擇把“戰火”擴大,指稱澳貿易投資部時任部長的自由黨人安德魯·羅布也參加了黃女兒的婚禮……

看看,真是一團亂麻!這場互相指控“通中”的鬧劇愈演愈烈,甚至連一名亞裔議員也因姓“黃”而被牽扯其中。一名華裔商人引起澳政壇如此激烈的互相攻訐,實屬空前。其背後透露出來的信息,則是瀰漫在澳政壇的濃厚反華氛圍,以至於反華成了澳“政治正確”的基本判斷依據。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即使是“中國通”陸克文擔任總理時,其對華態度仍然是以警惕為主,在“反華”和“友華”上左右搖擺。總體來看,雖然澳國內以前有著“反華”傾向,但並沒有影響中澳關係平穩發展,大致上兩國能保持基本的默契。

中澳關係的發展也使澳大利亞從對華貿易中獲取大量好處。從2009年起,中國開始超越美國、日本以及歐盟,成為澳第一大經貿夥伴,中國成為澳最大出口市場。僅以2016年為例,中國就佔據了澳大利亞出口總額35%的份額。同時,中國還是澳旅遊、留學、房地產等行業收入的最大貢獻國。可以說,中國如果跺跺腳,澳大利亞經濟就要震上幾下。

然而,自從特恩布爾當上總理後,澳國內的政治傾向就向“反華”一邊倒了。澳政府和媒體在國內大肆炒作“留學生是間諜”“華裔商人收買政客”等涉華話題,由此導致澳大利亞反華氣氛愈加濃厚,甚至亞裔走在街頭都會遭到白人攻擊,更別提中國在澳國內的投資了。

在澳政府營造出來的政治氛圍影響下,積極響應美國遏制中國發展戰略,追隨美國主張所謂的南海“航行自由”,明確拒絕成為“一帶一路”成員國,禁止中國通訊公司進入澳市場競爭,抹黑中國在南太平洋島國的經濟援助和投資……一系列不友好舉動相繼出爐。

澳方一直想搞所謂的“政經分離”,但是對中國都不友好了,中國又何必拿熱臉去貼你的冷屁股?反正有錢,買誰的不是買,又不是就澳大利亞獨此一家?在中澳政府關係陷入冰點之際,中澳經貿往來也深受影響。中國稍微嚴格一下鐵礦石、煤炭、紅酒等商品的進口政策,就讓澳國商人開始大罵澳政府豬腦子,得罪誰不好,非要得罪澳最大的金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澳政客豈能不知得罪中國給本國經濟帶來的後果?但澳國內的“反華”觀念已成,政客們為了政治利益,只能甘受國內“反華”政治風向的支配,進而讓澳承受更大的經濟損失。

事實上,相對於所謂的“中國滲透”,澳政客更應警惕的是在澳國內興起的極端民族主義。前不久發生的澳籍男子在新西蘭大屠殺事件,就給澳大利亞敲響了警鐘,若極端民族主義進一步興盛,將給澳大利亞社會穩定、多元文化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

澳國現在已經坐在巨大的火藥桶上,澳政客卻還在為選舉爭相秀反華立場。只能說澳政客眼裡根本沒有國家利益,這樣的國家能有未來嗎?(作者:魚大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