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時候唐玄宗正因為薛訥在東北十餘年恢復不了營州而怒火中燒,李林甫這出剛好打準了部位,那位長於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贊同。不過李林甫這話雖然是為了自己謀利益,但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後來的漢將王忠嗣認為太平將軍,當撫卹訓練士卒,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這種態度決定了他並不想不計代價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為導火索,四鎮節度使身陷囹圄。而繼任的胡將哥舒翰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以數萬人的性命做鋪墊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結果論的帝王眼中,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堅定了其繼續起用胡將的信心。

其後楊國忠得勢,為了對抗李林甫極其支持下的西北軍領袖安祿山,他積極拉攏哥舒翰作為依靠,唐玄宗也樂於看見這種制衡的局面,一面將哥舒翰封為西平郡王,一面又將安祿山封作東平郡王,用安祿山制衡本就關係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圖溢於言表。

總之大量的胡人將領出現使得宿將入朝的情況很難出現,出將入相的節帥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帥,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創造了前提條件。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時候唐玄宗正因為薛訥在東北十餘年恢復不了營州而怒火中燒,李林甫這出剛好打準了部位,那位長於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贊同。不過李林甫這話雖然是為了自己謀利益,但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後來的漢將王忠嗣認為太平將軍,當撫卹訓練士卒,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這種態度決定了他並不想不計代價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為導火索,四鎮節度使身陷囹圄。而繼任的胡將哥舒翰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以數萬人的性命做鋪墊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結果論的帝王眼中,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堅定了其繼續起用胡將的信心。

其後楊國忠得勢,為了對抗李林甫極其支持下的西北軍領袖安祿山,他積極拉攏哥舒翰作為依靠,唐玄宗也樂於看見這種制衡的局面,一面將哥舒翰封為西平郡王,一面又將安祿山封作東平郡王,用安祿山制衡本就關係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圖溢於言表。

總之大量的胡人將領出現使得宿將入朝的情況很難出現,出將入相的節帥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帥,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創造了前提條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鎮

而讓這團已經點燃的柴火燒的更旺的不是別人,正是各種秀下限的唐玄宗。我們知道府兵制中兵員的補給裝備都需要士兵自備,但是募兵制就沒有了這個優勢。為了供應邊區近五十萬的大軍,唐朝的軍費從貞觀時的200萬錢增加到了1210萬,加上其他的面料、糧食消耗,可以說翻了六番都不止。為了緩解日益加劇的軍費危機,唐朝的邊軍開始在駐地屯田,起初還是專人專事,後來這個營田大使的工作就被節度使們兼任了,除了農事之外,產鹽地的節度使比如說朔方的節帥就有權插手關內鹽池所產的分配。

後來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兼任著河北營田使、海運使、經略河北度支。這種節度使統管地方財政的情況正是援引先例後的結果。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時候唐玄宗正因為薛訥在東北十餘年恢復不了營州而怒火中燒,李林甫這出剛好打準了部位,那位長於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贊同。不過李林甫這話雖然是為了自己謀利益,但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後來的漢將王忠嗣認為太平將軍,當撫卹訓練士卒,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這種態度決定了他並不想不計代價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為導火索,四鎮節度使身陷囹圄。而繼任的胡將哥舒翰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以數萬人的性命做鋪墊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結果論的帝王眼中,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堅定了其繼續起用胡將的信心。

其後楊國忠得勢,為了對抗李林甫極其支持下的西北軍領袖安祿山,他積極拉攏哥舒翰作為依靠,唐玄宗也樂於看見這種制衡的局面,一面將哥舒翰封為西平郡王,一面又將安祿山封作東平郡王,用安祿山制衡本就關係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圖溢於言表。

總之大量的胡人將領出現使得宿將入朝的情況很難出現,出將入相的節帥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帥,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創造了前提條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鎮

而讓這團已經點燃的柴火燒的更旺的不是別人,正是各種秀下限的唐玄宗。我們知道府兵制中兵員的補給裝備都需要士兵自備,但是募兵制就沒有了這個優勢。為了供應邊區近五十萬的大軍,唐朝的軍費從貞觀時的200萬錢增加到了1210萬,加上其他的面料、糧食消耗,可以說翻了六番都不止。為了緩解日益加劇的軍費危機,唐朝的邊軍開始在駐地屯田,起初還是專人專事,後來這個營田大使的工作就被節度使們兼任了,除了農事之外,產鹽地的節度使比如說朔方的節帥就有權插手關內鹽池所產的分配。

後來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兼任著河北營田使、海運使、經略河北度支。這種節度使統管地方財政的情況正是援引先例後的結果。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就連節度使割據地方最後所差的人事權也在唐玄宗一道節度使兼領採訪使(一種監察地方官的職位)的詔令後一併獲得了。至此之後節度使也就成了史書中所形容的集軍事權、民政權、財政權、監察權於一身,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可以說安祿山的起兵時唐中期後內政外交戰爭策略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土地兼併導致了均田制的崩潰,貧富差距拉大使得府兵制名存實亡,萬里邊疆多處開戰也使得邊防軍需要長駐地方,應運而生的就是募兵制。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時候唐玄宗正因為薛訥在東北十餘年恢復不了營州而怒火中燒,李林甫這出剛好打準了部位,那位長於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贊同。不過李林甫這話雖然是為了自己謀利益,但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後來的漢將王忠嗣認為太平將軍,當撫卹訓練士卒,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這種態度決定了他並不想不計代價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為導火索,四鎮節度使身陷囹圄。而繼任的胡將哥舒翰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以數萬人的性命做鋪墊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結果論的帝王眼中,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堅定了其繼續起用胡將的信心。

其後楊國忠得勢,為了對抗李林甫極其支持下的西北軍領袖安祿山,他積極拉攏哥舒翰作為依靠,唐玄宗也樂於看見這種制衡的局面,一面將哥舒翰封為西平郡王,一面又將安祿山封作東平郡王,用安祿山制衡本就關係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圖溢於言表。

總之大量的胡人將領出現使得宿將入朝的情況很難出現,出將入相的節帥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帥,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創造了前提條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鎮

而讓這團已經點燃的柴火燒的更旺的不是別人,正是各種秀下限的唐玄宗。我們知道府兵制中兵員的補給裝備都需要士兵自備,但是募兵制就沒有了這個優勢。為了供應邊區近五十萬的大軍,唐朝的軍費從貞觀時的200萬錢增加到了1210萬,加上其他的面料、糧食消耗,可以說翻了六番都不止。為了緩解日益加劇的軍費危機,唐朝的邊軍開始在駐地屯田,起初還是專人專事,後來這個營田大使的工作就被節度使們兼任了,除了農事之外,產鹽地的節度使比如說朔方的節帥就有權插手關內鹽池所產的分配。

後來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兼任著河北營田使、海運使、經略河北度支。這種節度使統管地方財政的情況正是援引先例後的結果。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就連節度使割據地方最後所差的人事權也在唐玄宗一道節度使兼領採訪使(一種監察地方官的職位)的詔令後一併獲得了。至此之後節度使也就成了史書中所形容的集軍事權、民政權、財政權、監察權於一身,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可以說安祿山的起兵時唐中期後內政外交戰爭策略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土地兼併導致了均田制的崩潰,貧富差距拉大使得府兵制名存實亡,萬里邊疆多處開戰也使得邊防軍需要長駐地方,應運而生的就是募兵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同樣為了適應頻發的戰爭需求,兵將相知的地方節度使成為了邊區穩定的軍事領袖。而為了彌補募兵制帶來的巨大軍需壓力,節度使們掌握財權成為了最佳的解決辦法,為了使邊疆成為高效的後勤基地,人事權和檢察權也就隨之掉到了節度使的口袋裡。

此外中央朝廷多股政治勢力相互的制衡又加劇了節度使專權的局面,李林甫為了壓制地方上的漢族將領入朝輔政分割相權,建議大肆起用胡將,安祿山以此為契機大肆往上爬。後來楊國忠得勢,楊李之間又是一番口蜜腹劍的爭奪,安祿山又被李林甫引為制衡楊國忠和哥舒翰的外藩勢力。而從更大的範圍來講,由於唐玄宗西攻東撫的策略,導致西線兵力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為了避免西線久歷戰陣的將領懷有異心,東線范陽盧龍鎮的制衡就特別重要,也正是唐玄宗主觀上認為東北防區乃至安祿山相對西線諸鎮並不那麼重要,僅僅是作為制衡的棋子,這就更加劇了安祿山在地方上的越權行為。

可以說安史之亂時初唐制度在經歷了100多年的捶打後已經趨於徹底變形,從強幹弱枝的軍事佈局向強枝弱乾的軍事佈局轉變。各種修修補補的同時也有更多的bug被製造了出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做好防止地方武人專權的制度補完,就算沒有安祿山,史思明也會有王祿山、陳思明之流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

當下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著名官二代王韞秀稱其父掛四鎮節印,控疆萬里,帶甲二十萬,軍威遍佈西域數十國。這陣仗大的讓狼衛都起了綁架她威脅老父親幫忙打大食的主意,畢竟每一個女孩背後都很可能站著一個女兒奴老爸。

而其實劇中的王忠汜在歷史中也有原型,他就是同音不同字,身兼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王忠嗣的地位有多高只需要看一組數字就能明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唐中期以後需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在邊區設置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的崩潰,方鎮所募兵成為了戰爭主力,從帝國東北到西南的邊疆防區共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上表中黃色部分加藍色部分就是王忠嗣的轄區,其兵力共有267700,這幾乎就佔去了大唐國防力量的一半。而綠色及藍色部分就是後來那個靈活死胖子安祿山的三鎮轄區,兵力183900,不僅相距王忠嗣部還有不小的差距,更因為河東鎮僅是遙領,安祿山所能影響的只是河東軍體系中的高秀巖的大同軍部分,甚至平盧軍也就史思明那一半聽其節制,但就靠這一鎮大半的軍力就幾乎令李唐王朝命懸一線,可想而知當年王忠嗣的影響力該有多大。

既然西北軍如此強勢,為何造反的不是王忠嗣,或者說後來的哥舒翰呢,照理來說從河西隴右而來的部隊進入關中顯然要比幽燕地區的軍隊起兵犯闕還要經過虎牢,潼關一眾網紅關隘要簡單許多,退一步來講只要守住河西走廊就可以擁有廣闊戰略縱深的西北防區也要比南臨華北平原的東北防區有更大的割據可能。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十鎮節度使駐地

為什麼恰恰是安祿山成了出頭鳥,很大原因不在於他是最重要的節帥,而恰恰是因為相對於西北節帥來說,他並沒有那麼重要。換言之,對於李唐王朝他的威脅並不是最大,這既換來了中央對於他控制的放鬆,也給了他超出職權經營河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什麼說東北防區的主帥並不重要,明明單單范陽一鎮的兵力就多達九萬人,是天寶十鎮之首。這其實得從唐朝的邊疆策略說起,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之強,莫若漢唐,相比於漢朝,唐朝無疑更有外向性,它的外向性不僅在於長安城裡萬國來朝,中外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也不在於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一眾非漢族將領的閃耀,更在於一個個直抵鹹海,深入伊朗高原的唐刀戰士。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種飲馬萬里之外的豪邁,來源於歷代唐朝皇帝的積極拓邊,李隆基也不例外,從遼東到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國界線上,唐軍與奚、契丹、東突厥、突騎施、吐蕃諸多國家同時開戰,這種我要打十個的姿態曾經和孟子有過懇談會的魏王也有過。為了避免像魏國一樣翻車,那就得儘量避免兩線同時開戰。但是同樣的經驗,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知道,可一旦上了頭,沒藍的sk也敢追殘血滿藍帶跳刀的SF,打一邊穩一邊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理想狀態,李隆基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足夠好了。

有唐一代有兩個最大的對手,一為突厥,一為吐蕃,比較來說唐玄宗時期的突厥更像一個日漸隕落的巨人,靠著默啜可汗的個人能力,強行carry。其威脅主要在東部,依靠僕從的契丹、奚發起進攻。自從默啜可汗在開元四年(716年)死於鐵勒九姓的潰兵手下後,奚和契丹的動作就小了很多。而吐蕃的攻勢則更為咄咄逼人,從隴右到河西,甚至連帕米爾高原上的小勃律都有吐蕃的旌旗。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關於吐蕃帶給唐朝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節度使防區的兵力配比數字來了解一二,天寶十鎮除了范陽、平盧主要面向契丹、奚以外,其餘各鎮均在針對吐蕃的戰事中出功出力。具體來說主要用於西北戰事隴右、河西、朔方、安西、北庭五鎮兵力多達256700,如果再帶上劍南、嶺南兩鎮,則西線面對吐蕃、突騎施、南詔的兵力則佔據了62%的唐朝邊防軍力量,這還沒算上唐與吐蕃慘烈的石堡城一役中損耗嚴重的河東軍。

與之相匹配的唐玄宗統治時代在唐軍在西北戰線的軍事行動有多達38次,而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奚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9和2.。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的看到唐朝對於吐蕃積極軍事打壓,對契丹和奚羈縻懷柔為主的西攻東撫策略。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開元十五道

或許大家會好奇,不是說西打東撫嗎,怎麼還會有金城公主入藏,其實和親在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外交中屬於一種常規選項,唐朝和親的公主中又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為有名,但她們都是屬於唐軍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後,吐蕃為求緩和關係的一種手段,而且文成公主屬於遠支宗室,金城公主雖然自幼被唐中宗收養在宮中,但畢竟只是唐中宗侄子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相對而言,下嫁奚和契丹首領的公主中,就有4位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外甥女。另外一組數據則更為明顯,唐玄宗時期,和親的公主共有9位,有7位是是嫁給了奚和契丹的首領。大唐和親多為吐蕃,這種印象其實完全是因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成就更高,文化ip屬性更明顯。

而安祿山的胡將身份又決定了其對當權者的威脅較小,為什麼,玄宗一代以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安祿山為代表的胡將紛紛受到重用。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從唐初的制度開始說起。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畫像

大家或許很難想象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漢族帝國竟然是一個小政府的代表,在李世民時期,長安的文武百官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其人數最少時只有643人,就算擴大到全國各級官吏也就7000多人,這都不用和以冗官聞名的北宋相比,就算是明清也超出他許多。

而反應在兵制上,唐朝也是能省就省,府兵制本身就是種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府兵們平時耕田勞作,農閒由折衝府負責軍事訓練,戰時則應徵奔赴邊疆。但是這兵也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六郎做各種見不得光的生意籌錢就為了給崔器買一個軍籍這是很現實的狀況,因為早在李世民時期,天下的農戶就被按照貧富分為九等,六等以上的農戶,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其租庸調,但兵器、糧食衣裝等均須自備,二十歲開始服役,六十歲免役。可見光有軍籍還沒用,出征時朝廷除了盔甲以外其他一概沒有,身無餘錢那就是裸裝上陣——送死。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府兵受人青睞不光是因為戍兵三年一輪,更因為唐朝前期開疆拓土,帶著戰功回來爵位和土地都有了,因此成了許多詩文不行無法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富農、有產者們的最佳出路。而分佈在各地的折衝府中又屬兩都京畿地區最多,再加上李唐起家的河東地區,區域兵力已經佔到全國的五分之四,這就是將強幹弱枝寫在了檯面上。

但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統治,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導致府兵制喪失了它存在的基礎土地,滿編的折衝府越來越少,到了開元十一年(723年),有感於府兵制的名存實亡,唐玄宗開始在全國推廣募兵制,為了鼓勵國人到邊疆去,他規定邊防軍家屬可以隨行前往,中原土地兼併嚴重,那邊區啥都缺就是不缺土地,舉家前往的還可以分房分田。

不過西北、東北邊區畢竟是地廣人稀的地方,要想牢牢掌控這裡,當地的帶路黨那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這些被打服了的當地原住民往往會在唐軍據點城市附近定居生活,這也就是李益的詩歌: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中所說的城傍。由於少數民族往往弓馬嫻熟,民風尚武,因此稱了唐軍最好的兵源補充地。唐軍在安西北庭兩鎮總計只有44000人,卻一直打到了蔥嶺,這些少數民族的僕從軍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就拿東西兩大帝國大食和大唐決戰的,高仙芝陣中就有許多西域政權的部隊,唐軍最後的敗因也是因為僕從部隊葛邏祿人的反戈一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既然軍中有了大量的胡人,那麼胡將的起用在唐朝這個開放的朝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而加劇胡將崛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央權力的制衡與爭奪。

因為邊軍長期定居防區,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更加穩固,各鎮的部隊逐漸有了私人部曲的成分,節度使也是對這種事實上的私兵化部隊在制度上加以明確。但開元年間的節度使們其實還不像元和以後的節度使,他們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我們知道唐初的武人仕途的終點可不是鎮守一方的統軍大將,而是統領百官的宰輔,出將入相形容的正是唐朝的邊帥累積了足夠的戰功就可以入朝為相,真正的位極人臣,而這種進階選擇對於政權的穩固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簡單來說,邊帥領兵越久,在當地民政、軍政有著深厚的影響力,把他們調入京城為相既能把他們與聯繫緊密的軍隊分離開來,又能滿足大帥們的政治野心來置換他們手上的兵權。

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使得這個鐵律化為了烏有,他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他能獨相19年除了確實是能吏以外,他的權術也功勞不小。正是他為了避免漢族大將累積戰功後入京分割相權,建議唐玄宗大規模起用胡將,理由就是漢人將兵,長於籌劃短於戰陣,而胡人則天性勇武,起用胡人對於拓邊大有裨益。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這時候唐玄宗正因為薛訥在東北十餘年恢復不了營州而怒火中燒,李林甫這出剛好打準了部位,那位長於制衡的帝王也是深表贊同。不過李林甫這話雖然是為了自己謀利益,但也確實有一定道理。後來的漢將王忠嗣認為太平將軍,當撫卹訓練士卒,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這種態度決定了他並不想不計代價的拿下吐蕃控制下的石堡城,也正是以此為導火索,四鎮節度使身陷囹圄。而繼任的胡將哥舒翰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以數萬人的性命做鋪墊拿下了石堡城。

在唯結果論的帝王眼中,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堅定了其繼續起用胡將的信心。

其後楊國忠得勢,為了對抗李林甫極其支持下的西北軍領袖安祿山,他積極拉攏哥舒翰作為依靠,唐玄宗也樂於看見這種制衡的局面,一面將哥舒翰封為西平郡王,一面又將安祿山封作東平郡王,用安祿山制衡本就關係不睦的哥舒翰的意圖溢於言表。

總之大量的胡人將領出現使得宿將入朝的情況很難出現,出將入相的節帥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土帥,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創造了前提條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鎮

而讓這團已經點燃的柴火燒的更旺的不是別人,正是各種秀下限的唐玄宗。我們知道府兵制中兵員的補給裝備都需要士兵自備,但是募兵制就沒有了這個優勢。為了供應邊區近五十萬的大軍,唐朝的軍費從貞觀時的200萬錢增加到了1210萬,加上其他的面料、糧食消耗,可以說翻了六番都不止。為了緩解日益加劇的軍費危機,唐朝的邊軍開始在駐地屯田,起初還是專人專事,後來這個營田大使的工作就被節度使們兼任了,除了農事之外,產鹽地的節度使比如說朔方的節帥就有權插手關內鹽池所產的分配。

後來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就兼任著河北營田使、海運使、經略河北度支。這種節度使統管地方財政的情況正是援引先例後的結果。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就連節度使割據地方最後所差的人事權也在唐玄宗一道節度使兼領採訪使(一種監察地方官的職位)的詔令後一併獲得了。至此之後節度使也就成了史書中所形容的集軍事權、民政權、財政權、監察權於一身,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可以說安祿山的起兵時唐中期後內政外交戰爭策略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土地兼併導致了均田制的崩潰,貧富差距拉大使得府兵制名存實亡,萬里邊疆多處開戰也使得邊防軍需要長駐地方,應運而生的就是募兵制。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同樣為了適應頻發的戰爭需求,兵將相知的地方節度使成為了邊區穩定的軍事領袖。而為了彌補募兵制帶來的巨大軍需壓力,節度使們掌握財權成為了最佳的解決辦法,為了使邊疆成為高效的後勤基地,人事權和檢察權也就隨之掉到了節度使的口袋裡。

此外中央朝廷多股政治勢力相互的制衡又加劇了節度使專權的局面,李林甫為了壓制地方上的漢族將領入朝輔政分割相權,建議大肆起用胡將,安祿山以此為契機大肆往上爬。後來楊國忠得勢,楊李之間又是一番口蜜腹劍的爭奪,安祿山又被李林甫引為制衡楊國忠和哥舒翰的外藩勢力。而從更大的範圍來講,由於唐玄宗西攻東撫的策略,導致西線兵力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為了避免西線久歷戰陣的將領懷有異心,東線范陽盧龍鎮的制衡就特別重要,也正是唐玄宗主觀上認為東北防區乃至安祿山相對西線諸鎮並不那麼重要,僅僅是作為制衡的棋子,這就更加劇了安祿山在地方上的越權行為。

可以說安史之亂時初唐制度在經歷了100多年的捶打後已經趨於徹底變形,從強幹弱枝的軍事佈局向強枝弱乾的軍事佈局轉變。各種修修補補的同時也有更多的bug被製造了出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做好防止地方武人專權的制度補完,就算沒有安祿山,史思明也會有王祿山、陳思明之流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安祿山相比王忠嗣,兵少地小,為何他造反,祕密在他的次要地位裡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