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離開孔城,汽車載著我們來到樅陽牛集鄉的一個小村莊裡,我們找到了姚鼐的墓地。墓邊有一條村組道路繞著,還是泥土路,墓西北邊就是一塊小竹園,蟬在裡面嘶鳴。姚鼐與方苞、劉大魁並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魁長於辭章的基礎上,姚鼐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提出文章陽剛陰柔相統一,講究文章應有“精氣神”。

墓的保護範圍很侷促,甚至向北只有4米。嘉慶二十四年立的墓碑和幾個站柱算得上是可見的文物。碑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碑文除少數字凹脫外,內容還是清晰可辨的。姚的學生趙慎畛楷書書之,書法功底深厚,字體秀婉。站在墓旁,最想起的還是《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居霧若帶然”、“正赤如丹”等詞句,文章是千古的事業,而如今終日陪伴一代宗師的只有這片寂寞的小竹林。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離開孔城,汽車載著我們來到樅陽牛集鄉的一個小村莊裡,我們找到了姚鼐的墓地。墓邊有一條村組道路繞著,還是泥土路,墓西北邊就是一塊小竹園,蟬在裡面嘶鳴。姚鼐與方苞、劉大魁並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魁長於辭章的基礎上,姚鼐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提出文章陽剛陰柔相統一,講究文章應有“精氣神”。

墓的保護範圍很侷促,甚至向北只有4米。嘉慶二十四年立的墓碑和幾個站柱算得上是可見的文物。碑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碑文除少數字凹脫外,內容還是清晰可辨的。姚的學生趙慎畛楷書書之,書法功底深厚,字體秀婉。站在墓旁,最想起的還是《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居霧若帶然”、“正赤如丹”等詞句,文章是千古的事業,而如今終日陪伴一代宗師的只有這片寂寞的小竹林。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義津鎮,我們定位到吳牛山,想去拜看吳汝綸墓。此時日中,地面的熱氣已燻蒸上來,我們滿身汗溼。在一農家打聽,老人說現在夏日柴草長實了吳牛山,很難到達。我們順著村中泥路走,遇一戴眼鏡的姑娘,很秀氣,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氣質不一般。她指我們方向,我們在田埂上穿行,經小塘埂,貼近墓地。芭芒、青草齊膝高,前方沒路,找了幾個方向,都沒能貼近墓地。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只能放棄,著實留有遺憾。

回來後通過網絡查詢,也補學了這位教育家的點滴。他主張研習西學,培養“經世致用”的合格人才。他創辦桐城學堂,踐行“東西並一堂”,後改學堂名為“桐城中學”。其為學堂撰寫的楹聯和匾額:“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勉成國器”。桐樅大地由這位睿智者高瞻遠矚的引領,教育成就,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吳汝綸的《百字銘文》,寫出了人應當忍受痛苦,方得梅花品質,也值得一讀。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離開孔城,汽車載著我們來到樅陽牛集鄉的一個小村莊裡,我們找到了姚鼐的墓地。墓邊有一條村組道路繞著,還是泥土路,墓西北邊就是一塊小竹園,蟬在裡面嘶鳴。姚鼐與方苞、劉大魁並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魁長於辭章的基礎上,姚鼐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提出文章陽剛陰柔相統一,講究文章應有“精氣神”。

墓的保護範圍很侷促,甚至向北只有4米。嘉慶二十四年立的墓碑和幾個站柱算得上是可見的文物。碑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碑文除少數字凹脫外,內容還是清晰可辨的。姚的學生趙慎畛楷書書之,書法功底深厚,字體秀婉。站在墓旁,最想起的還是《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居霧若帶然”、“正赤如丹”等詞句,文章是千古的事業,而如今終日陪伴一代宗師的只有這片寂寞的小竹林。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義津鎮,我們定位到吳牛山,想去拜看吳汝綸墓。此時日中,地面的熱氣已燻蒸上來,我們滿身汗溼。在一農家打聽,老人說現在夏日柴草長實了吳牛山,很難到達。我們順著村中泥路走,遇一戴眼鏡的姑娘,很秀氣,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氣質不一般。她指我們方向,我們在田埂上穿行,經小塘埂,貼近墓地。芭芒、青草齊膝高,前方沒路,找了幾個方向,都沒能貼近墓地。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只能放棄,著實留有遺憾。

回來後通過網絡查詢,也補學了這位教育家的點滴。他主張研習西學,培養“經世致用”的合格人才。他創辦桐城學堂,踐行“東西並一堂”,後改學堂名為“桐城中學”。其為學堂撰寫的楹聯和匾額:“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勉成國器”。桐樅大地由這位睿智者高瞻遠矚的引領,教育成就,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吳汝綸的《百字銘文》,寫出了人應當忍受痛苦,方得梅花品質,也值得一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勉成國器(攝影 | 束文傑)

午後在一家飯店吃飯,牛肉卷、流油燒腸自不必說。席中間店家端上一碟素炒,乍一看為香椿碎末,伸筷一嘗,卻沒香椿的濃郁的清香。味淡爽口,店家介紹為“炒菱杆”,第一回吃到,好一陣驚喜菱杆還是一道不錯的菜,料想這裡與採菱的江南相去不遠了。

飯店老闆說,他們樅陽已劃到銅陵市,似乎嘆了一口氣。文化是沒有界限的,但地域剝離了桐城,他們心中可能還有一道過不過去的坎兒。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離開孔城,汽車載著我們來到樅陽牛集鄉的一個小村莊裡,我們找到了姚鼐的墓地。墓邊有一條村組道路繞著,還是泥土路,墓西北邊就是一塊小竹園,蟬在裡面嘶鳴。姚鼐與方苞、劉大魁並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魁長於辭章的基礎上,姚鼐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提出文章陽剛陰柔相統一,講究文章應有“精氣神”。

墓的保護範圍很侷促,甚至向北只有4米。嘉慶二十四年立的墓碑和幾個站柱算得上是可見的文物。碑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碑文除少數字凹脫外,內容還是清晰可辨的。姚的學生趙慎畛楷書書之,書法功底深厚,字體秀婉。站在墓旁,最想起的還是《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居霧若帶然”、“正赤如丹”等詞句,文章是千古的事業,而如今終日陪伴一代宗師的只有這片寂寞的小竹林。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義津鎮,我們定位到吳牛山,想去拜看吳汝綸墓。此時日中,地面的熱氣已燻蒸上來,我們滿身汗溼。在一農家打聽,老人說現在夏日柴草長實了吳牛山,很難到達。我們順著村中泥路走,遇一戴眼鏡的姑娘,很秀氣,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氣質不一般。她指我們方向,我們在田埂上穿行,經小塘埂,貼近墓地。芭芒、青草齊膝高,前方沒路,找了幾個方向,都沒能貼近墓地。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只能放棄,著實留有遺憾。

回來後通過網絡查詢,也補學了這位教育家的點滴。他主張研習西學,培養“經世致用”的合格人才。他創辦桐城學堂,踐行“東西並一堂”,後改學堂名為“桐城中學”。其為學堂撰寫的楹聯和匾額:“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勉成國器”。桐樅大地由這位睿智者高瞻遠矚的引領,教育成就,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吳汝綸的《百字銘文》,寫出了人應當忍受痛苦,方得梅花品質,也值得一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勉成國器(攝影 | 束文傑)

午後在一家飯店吃飯,牛肉卷、流油燒腸自不必說。席中間店家端上一碟素炒,乍一看為香椿碎末,伸筷一嘗,卻沒香椿的濃郁的清香。味淡爽口,店家介紹為“炒菱杆”,第一回吃到,好一陣驚喜菱杆還是一道不錯的菜,料想這裡與採菱的江南相去不遠了。

飯店老闆說,他們樅陽已劃到銅陵市,似乎嘆了一口氣。文化是沒有界限的,但地域剝離了桐城,他們心中可能還有一道過不過去的坎兒。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樅的土地上,許多人物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生輝。他們有的歸葬故土,一直都在荒僻的地方。我們希望下次去,有一條寬敞的路通到他們的面前,也是打通一條我們與歷史貢獻者隔世對話的路。

"

作者:許召國

7月21日,在安慶工作的小朱先生約我們去桐城、樅陽的一些地方看看,領略一下桐樅地域薈萃的人文與獨特的風情。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民國時期,桐城縣全圖(來源 | 資料圖片)

我和小郭、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晨起了個早,從舒城湯池出發。一路過情侶峰、百花嶺、東沙埂,車在青山中穿行,沿途兩邊山巒疊嶂,翠色簇擁在山壑之中,有明泉向山腳石拱橋洞下衝來,嘩嘩鳴唱。修竹掩映著一戶戶粉牆朱瓦人家,恬靜悠然。時值中伏酷熱,蟬聲高噪,人們心性貪涼,自覺得這一帶就是神仙的好居處。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南港大橋的南頭,小朱便打電話說他已在桐城孔城清水塘等我們拜謁戴名世的墓地。小朱的童年在我們舒城板山薛家老院外婆家度過的,直到上學的時候,才去了在安慶工作的爸媽那,想外婆家還不知哭了多少場呢!他對舒城有很深感情的,因而和我們結識。薛家老院鄉土文化氛圍濃郁,薰陶了他,他對人文地理很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之餘,他經常騎輛摩托車,帶上幾塊安慶的“鐵板燒餅”,跑遍了桐樅大地的角角落落,還涉足皖西、皖南等地,拍攝了大量的人文山水照片。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行的小郭學生時代是個標準的學霸。他2002年從上海理工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外工作了六年,也掙些錢,回來娶妻生子,安家落戶。這兩年在曉天鎮岳母家那做做“小蘭花”茶的生意,開闢了新的產業。因為有學識,做個自由職業人,倒也悠閒。小郭近年來對文史異常感興趣,文史與他的專業幾乎沒有關係,年青人有年青人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事處理的方法,我們不要以老眼光看問題,應當尊重他們的選擇。戴名世家道困窘時,曾來我們舒城授過塾業,大約四年時間。在小郭的家鄉湯池,戴名世還留下《溫泉記》小品文,言簡意豐,寫出了湯池溫泉的位置,熱湯的神奇,洗浴人的往來不絕。小郭對這些文章很熟悉,而且有文字記載著有郭姓兩學生曾從戴遊學。他想去戴的家鄉實地考察一下,再仔細閱讀家譜,希望能找到一些戴在舒城授業的材料,填補戴在舒城的行蹤史料。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溫泉記》(攝影 | 張為)

萬佛書畫院施院長早年在杭州創業,愛好金石文字,近幾年回鄉從事文字字庫軟件營銷工作。他車技非常好,帶著我們翻山越嶺,很快從合安路上的舒茶小河灣,進入小關,經呂亭鎮,導航指導著我們七彎八拐地來到孔城鎮清水塘村。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舒城縣舒茶鎮(攝影 | 束文傑)

桐樅腹地,我可以說沒來過。只是幾次到南方去,坐在車上穿行過。與桐城,四年前去過一次六尺巷,領略了張老宰相不倚重權勢,寬厚睦鄰的仁愛之心。“讓他三尺又何妨”,造就了六尺巷,更為處理近鄰關係,提供經典的範例,由此上了春晚,旨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四海遊客到此參觀領悟,絡繹不絕。在嚴鳳英紀念館,看到當年拍電影《天仙配》時,演藝人員用的油印唱詞腳本,似乎還散發著油墨香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六尺巷(攝影 | 束文傑)

我深深地驚訝,戲曲的精品起源於平凡之中,優秀的標準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我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唱詞質樸自然,貼近生活。這些傳世作品,文辭清真雅正,正是受到“桐城派”文風的滋潤,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時間短促,兩小時後,我們只好順龍眠山道匆匆轉回舒城界,一直覺得那趟走桐城留下了遺憾。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清水塘這裡為丘陵地勢。小山坡上,松樹挺拔高軒,盤盤枝丫層疊而上,樹齡都不算小。間雜有掛果的野生毛桃、毛慄等,讓人倍感親切。山沖田畝種滿中稻,青苗茁壯。有幾個田種上蓮藕,荷葉田田,黃蕊飄香,花姿搖曳。村莊古木參天,只是村舍相比我們舒城民房,顯得逼仄低矮了一些。在一田頭,我們找到了戴名世墓。墓有墓壙,大理石墓碑,還有省級文物標識。墓地佔地約三十平米,叢雜草木遮掩了墓碑,我們一行人用手拔除雜物,清理了一下墓地,戴氏後人清明祭掃獻上的幾束塑料花顯露了出來。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一代文宗,就這樣淹沒於蓬蒿之間。其以史才自負,仿效《史記》形式,蒐羅資料,錄入南明桂王時史實,私刻《南山集》發售。加上才華橫溢,希望創立一代新文風,疏狂於權貴,招來殺身之禍。株連了宗族,給南山岡戴家帶來近乎滅頂之災。在附近的村莊裡,我們問伍大爺戴家的一些情況,他說:“當年戴家聽到戴名世這個榜眼處斬,戴家男人沉溺清水塘,女眷挽手姊妹塘赴死,有一百多人,兩口塘都在墓的西邊。”

我抬眼看墓的西邊方向,彷彿聽到戴家人的慟哭聲,呼天不應,叫地不答。只有十五歲以下的一部分人免予追究,奔命逃生,才讓戴家有後。“怎麼沒有人把墓地經常清掃清掃?”我們問。伍大爺答到:“小伢子都出門去了,不管這事!戴家後代都在鄰鄉鎮,只有清明來掃一掃墓地,祭祀一下。”我們轉到村委會,巧遇村裡徐主任。他告訴我們,這幾年大家集中精力在做精準扶貧工作,墓地管理缺少人手,上面對名人墓的修繕拔款也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桐城名士多,分散照管力量一定有限。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戴名世是本著對歷史負責態度寫史實的,觸怒了清王朝。也不難看出他對滿清統治下,漢人失去尊嚴的抗爭。作為一個殿試榜眼,如唯命是從,保守自閉,榮華富貴不在話下。有些人來到這世上,就是為著理想而戰,用生命換來尊嚴,我想戴名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臨刑吟哦一副絕對:“木匠打枷枷木匠,翰林監斬斬翰林”對自蹈刀山終有所悟,對滿清肆意踐踏文人洩露了憤慨。據吳道良、徐賢柱兩位先生對《舒城縣誌》、《許氏家譜》等文獻的研究,戴名世“南山案”影響了舒城的兩位學生:許亦士、餘湛。

許亦士是我的先輩,據老年人講,他才思敏捷,過目不忘,看書能一目十行,用扇子扇書翻頁,才能跟上他看書速度,估計有點誇張。許亦士的青笠山房,應當在萬佛湖東岸的斗笠衝,烏沙河、老梅河一帶叫“笠”地名的,只有此一處,並且斗笠衝至今還族居著許多許氏後裔。餘湛估計是我們縣廬鎮關一帶人,因為那裡還有一些餘氏後人。戴老師寫信要餘湛尋找到流亡宦官、高僧犁支,核實南明史料,卻受牽連入獄,後歿於獄中。我來此,聯想到戴名世那雙腳,走了千萬步,才到我們老梅河一帶那講經佈道,斯人已去,留芳百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孔城因為有菜籽湖,水路能連接長江、巢湖,便成為皖西南貨物人流入江的碼頭,給孔城帶來“千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來到孔城老街,滿眼都是明清的徽派建築。灰磚黛瓦,馬頭牆把一家家古老的店鋪隔開。老街道寬約3米,街巷路面均為麻石鋪就,店家一般為木質閣樓兩層半結構,煙熏火燎的顏色,讓遊覽人不禁聯想到千百年來孔城人家的煙火忙碌與外界商賈名流的風雲際會。

為了名利,多少人熙熙攘攘於其中。今天孔城老街已是4A級景區,許多建築物都在修葺恢復中,土木工人忙上忙下,飛簷翹角,木鏤雕刻,再次造就孔城的古樸。一家家招牌,不像有些地方整齊劃一,失去了靈動生氣。他們衍用老字號為多數,如“李鴻章錢莊”、“滿江村”、“黃家大屋”、“大不一樣”、“禮尚軒”等,題字多出於名家之手,字體端方,筆力蒼勁,氣象不與一般論。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有十個甲,保甲制在集市使用,全國少有。甲與甲之間有牌坊式石穿門柵欄,俗稱“閘門”,用來防盜防禦。這裡的每一甲實際上是社會功能與貿易區的劃分,如三甲為書院文化、社會事務,六甲是米行、酒坊。讓孔城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圈人,生活貿易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每道“閘門”上標上甲名,這“甲”字為金文寫法,乍一看為“田”字,只是下橫為上挑弧形。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今天的孔城老街相對有點清冷,可能是天氣炎熱的緣故,遊客三三兩兩地走在麻石街巷裡。街鋪門扇古色古香,透過鏤花的門窗,看見街戶人家灰白的地面,乾爽平整;古拙的傢俱,時光已讓它們褪去了曾經擁有的赤亮色澤;茶盞瓷白,浸泡著“桐城小花”,陪主人度過小鎮多少悠閒的光陰。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在一甲進門左牆上,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我。攝影者捕捉小鎮最普通的瞬間,向我們講述小鎮真實的生活場景,平淡中讀出神奇。鳥瞰老街一角,夕陽下,三兩人踏著麻石條歸去,背景為明清古老的民居巿鋪,從中我們讀出了孔城豐厚的底蘊,寂寞清冷的今天,讓人無端生出世事無常的感慨來。清晨的老街,迎著熹微的晨光,一荷擔的老農,把新鮮的菜蔬挑在肩上叫賣,光溜溜麻石條上印上他佝僂的身影,把生活的苦與樂放在擔中,挑在肩上,邁過“一甲”又“一甲”。

老街臘月年貨節上,燈籠、春聯、廣告標語一片火紅,趕市的孔城人面對琳琅滿目的貨物,睜開一雙雙慧眼選購著,肩挑背扛,滿載而歸,古老的街巷裡流淌著歡聲笑語,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中國紅。一幀孔城新人新婚的照片,新郎戴著眼鏡儒雅倜儻,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純潔秀嫵。在這千年的街巷裡,彩色的紙花罩著他們,邁著婚姻幸福的步履,臉上溢出燦爛的笑容。正是這一幕幕人倫至歡傳承的畫卷,締造著桐樅土地上經久不息的人文景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古鎮喜事(攝影 | 高鬆)

戴望舒《雨巷》中撐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原來就走在孔城狹窄的麻石街上,兩邊青磚黑瓦的徽派木樓是她最熟悉的風景。我們尾隨她,聽一聽雨點落紅傘密集的“嗒嗒”聲,聽一聽美人木屐踩在麻石上發出有節奏的“格格”聲。我們緊跑幾步,攔頭瞅一眼紙傘的紅映照下的姑娘蓮花般的臉龐。放眼望去,杏花雨霧氤氳老街的灰濛,把我們對孔城的印象永遠定格在明清時期的畫面裡。我們站在巷口,可以看見照片裡的孔城老太太,捋著做小生意獲取的毛票,老人慈眉善目,動作很精心。原來,我們的生活並不奢華,細細碎碎每天都在牽扯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回味中感到平淡與知足。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收穫快樂(攝影 | 許明)

李鴻章的髮妻周氏是桐城周潭人。李去世後,將孔城老街的一處房產留給了周氏,後由長子李經方經營為錢莊。孔城當年商貿繁榮發達,此地也需要一家存放、匯兌金銀的錢莊。李鴻章錢莊在二甲,坐東朝西,縱深七進,建築面積680平方米。抬腳進門為典當櫃檯,櫃檯很高。透過櫃檯上的鐵柵欄,可見碼放著存帳契的皮匣,構件精美。廳屋裡兩根朱漆柱子撐起木樓閣層,上有金字楷書的一副對聯“來錢莊去錢莊來去錢莊錢來去,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近似迴文,寫出了東西南北客匆匆往來於孔城,逐利於大江南北的忙碌身影。一道圓月門後,便是很敞亮的天井,四水都是財,一口很大的黃釉缸給接捧著“財氣”。再往後一道道大理石框門,一路通到後。三四進給日軍炸燬,庭園倒顯得寬敞了,古木森然,藤蔓疊翠。當後的七進“小姐樓”正在維修。到底是大戶人家,氣貌軒昂,難怪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說。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鄉書院為孔城人文聚奎、戴鈞衡等倡議籌建的,已有180年的歷史了,旨在振文風,廣教化,為桐鄉培養了許多俊才。走在院中的鵝卵石徑上,看院內綠樹高大成蔭,書院灰磚牆上的爬山虎葉子,只有銅錢大小,巧生別緻。望著朱漆的閣樓,學究們秉燭夜談的話語聲,學生們晨曦中持卷誦課聲,隱隱傳來,時光似乎並不久遠......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孔城老街簾青齋張齋主,神態安然地坐在木樓齋中。打著那把自題詩句的紙扇,他需要一股清涼的夏風,更要把文化之鄉的儒雅傳遞給遊客。遊客報出姓名,或出一題目,他即能作詩一首,並在扇子上題寫給遊客,獲取微薄酬金。他自詡六代塾師後人,先人和張老宰相同為漕崗老鷹窩人氏。幼為神童,詩思敏捷,詩體講究平仄韻律,語出有典。看著眼前的張老先生,想他幼年這麼有才學,好像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那樣有才思,“指物作詩立就”。不過老先生今天仍能出口錦繡,蓋年年歲歲追尋不懈的結果。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說起寫詩,我不夠精通,只是平時也附庸風雅過幾句。我在鋪中牆上看老先生的詩作,藏頭詩多,看幾首不過語出平地。我把我不久去天堂寨寫的幾首律詩向老人家請教,他扶著老花鏡,用桐腔吟念,唸完說:“意境還好,對仗也行!”我說:“我不能很好把握平仄,老先生明鑑!”老先生說:“平仄也不那麼死板,如《楓橋夜泊》句,就沒那麼要求嚴整了!”於是將這首詩一字一字地推敲,自然“仄仄平平”一番。

張老先生講到興致處,翻開筆記本,把自己和教育部的一名司長應和之作,把給我賞閱。司長有詩“一語難訴其真,言多誤失於人。難表是非清白,盡心竭力為臣。”張老先生立馬和曰“一語道出玄真,言在其中教人。難表處世黃白,盡顯大師忠臣。”老先生步司長韻腳,果真出言有理,才思泉湧。他問我寫首詩要多長時間,我答曰:“大約四十分鐘!”老先生淡淡地笑。我不怪老先生對我的輕視,我的充其量也就是打油詩。

在江湖上混飯吃,哪怕吃個半飽,也要有幾分推拿!張老先生飽經滄桑,在孔城閱人成千上萬,能用詩墨存活下來,也是受到桐城派文學淵源的潤澤,七十古稀而才情不竭。那司長在小鎮住上了兩天,自然和張老先生酬和幾首。老先生出題“三百天”,司長吟曰:“三山五嶽到如今,百十年來覓知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共祝中國夢成真。”張老先生和了好幾首,其中一首步韻詩倒也應酬得很得體:“三元及第貫古今,百萬學子候佳音。天降人才堪大用,中華復興夢成真。”用典應景不落俗塵,他們是知音,相見恨晚。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張老先生翻開筆記本,說不久前一老師來此交流學問,他問那老師“染翰操觚”的含義是什麼,那老師沒答上來。我說這正常,“弔書袋”中,“故紙堆”裡的東西一般人哪知道,老先生語中略帶遺憾的意味。“染瀚操觚”的意思是“提筆作文”,我沒有讓老先生出題,我來吟對,我沒有那般出眾的才思。但有一種衝動,甚至狷狂 ,我今天要在這文化之鄉露一手,哪怕再劣等的手藝,“弄斧”一定要到“班門”。

當我走到伍先生的書墨齋時,向他買了兩軸成品的空白吊屏,借這位書法家的筆和墨,我要“染翰操觚”了。伍先生一再提醒這屏是化纖的仿絲絹,書寫時感覺不同於真絹真紙。許是受桐鄉先賢同道的精神激勵,我執意懸腕揮毫,抄了王維、孟浩然的《山居秋暝》《過故人莊》,送給了朱、郭兩位先生。孔城老街的伍先生和我差不多五十多的歲數,清瘦的身材,講話很謙和,一直為遊客寫字、畫畫。他說很少有人到他這臨場當眾寫字的,不知我今天的舉動是否得體。走岀老街的第一道“閘門”,太陽火辣辣地照著我們,孔城的天空格外湛藍。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我們離開孔城,汽車載著我們來到樅陽牛集鄉的一個小村莊裡,我們找到了姚鼐的墓地。墓邊有一條村組道路繞著,還是泥土路,墓西北邊就是一塊小竹園,蟬在裡面嘶鳴。姚鼐與方苞、劉大魁並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方苞重義理、劉大魁長於辭章的基礎上,姚鼐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提出文章陽剛陰柔相統一,講究文章應有“精氣神”。

墓的保護範圍很侷促,甚至向北只有4米。嘉慶二十四年立的墓碑和幾個站柱算得上是可見的文物。碑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碑文除少數字凹脫外,內容還是清晰可辨的。姚的學生趙慎畛楷書書之,書法功底深厚,字體秀婉。站在墓旁,最想起的還是《登泰山記》中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居霧若帶然”、“正赤如丹”等詞句,文章是千古的事業,而如今終日陪伴一代宗師的只有這片寂寞的小竹林。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車到義津鎮,我們定位到吳牛山,想去拜看吳汝綸墓。此時日中,地面的熱氣已燻蒸上來,我們滿身汗溼。在一農家打聽,老人說現在夏日柴草長實了吳牛山,很難到達。我們順著村中泥路走,遇一戴眼鏡的姑娘,很秀氣,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氣質不一般。她指我們方向,我們在田埂上穿行,經小塘埂,貼近墓地。芭芒、青草齊膝高,前方沒路,找了幾個方向,都沒能貼近墓地。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只能放棄,著實留有遺憾。

回來後通過網絡查詢,也補學了這位教育家的點滴。他主張研習西學,培養“經世致用”的合格人才。他創辦桐城學堂,踐行“東西並一堂”,後改學堂名為“桐城中學”。其為學堂撰寫的楹聯和匾額:“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勉成國器”。桐樅大地由這位睿智者高瞻遠矚的引領,教育成就,受到天下人的仰慕。吳汝綸的《百字銘文》,寫出了人應當忍受痛苦,方得梅花品質,也值得一讀。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勉成國器(攝影 | 束文傑)

午後在一家飯店吃飯,牛肉卷、流油燒腸自不必說。席中間店家端上一碟素炒,乍一看為香椿碎末,伸筷一嘗,卻沒香椿的濃郁的清香。味淡爽口,店家介紹為“炒菱杆”,第一回吃到,好一陣驚喜菱杆還是一道不錯的菜,料想這裡與採菱的江南相去不遠了。

飯店老闆說,他們樅陽已劃到銅陵市,似乎嘆了一口氣。文化是沒有界限的,但地域剝離了桐城,他們心中可能還有一道過不過去的坎兒。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桐樅的土地上,許多人物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生輝。他們有的歸葬故土,一直都在荒僻的地方。我們希望下次去,有一條寬敞的路通到他們的面前,也是打通一條我們與歷史貢獻者隔世對話的路。

安徽:走進桐樅訪拜名儒,感受文都獨特魅力



  • 作者:許召國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