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雙陽為何被稱為“黃河邊上兩隻羊”?

長春雙陽為何被稱為“黃河邊上兩隻羊”?
1 個回答
中国吉林网
2017-10-27

承蒙邀請,提起黃河,你一定會想到橫貫中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可誰也不會想到,就在長春市區東南也有一條“黃河”,那就是長春市雙陽區境內的雙陽河。

雙陽區地處吉林準褶皺帶西,東北部山地與東北平原過渡帶上,北部山勢低緩,南部山高坡陡。境內有兩條大河,一是與永吉縣分界的飲馬河;二是斜穿區境中部的雙陽河。雙陽河為松花江的二級支流,明朝稱出萬河,清朝稱雙羊河,更早些時候還曾稱蘇完河。發源於雙陽區南部土頂山北山坡,由南向北流,過雙陽街區,於新安鎮新光村東流入飲馬河,全長93公里。

“雙陽”是滿語的音譯,該詞有兩個意思:一是黃色、黃色的;二是天干次序中的“戊”。在這裡應該解釋為:水色微黃,夾帶泥沙的河,簡稱為黃色的河、黃河。但因我國已有一條黃河,為了不至於重名,沿用原來的音譯,仍叫“雙陽”為好。

過去有人把“雙陽”解譯成濁流,並不確切。“雙陽河”是滿語音譯的專名加漢語通名“河”合成的地名。雙陽鎮、雙陽縣、雙陽區等地名都是從雙陽河派生出來的。

長春雙陽為何被稱為“黃河邊上兩隻羊”?
關於“雙陽”的含義,歷來說法不一。有人從漢語字面意思理解,認為是“兩個太陽”或“兩個陽面”。說“雙陽”這個地名來源於原雙陽鎮東的雙陽堡。在雙陽區境內確實曾有雙陽堡,在雙陽堡南側(陽面)有兩條河自南向北流,到雙陽堡後合二為一,最後流入飲馬河,所以這裡叫雙陽堡。後來“雙陽”二字被移植到雙陽鎮。
還有個民間傳說,故事大意是:早年雙陽鎮還是個無名的小屯子,在這裡住著一戶老兩口。有一年夏天發大水,眼看水進了屯子。就在萬分緊急的時候,他家養的兩隻羊用角頂住了院門和圍牆,老兩口才沒有被水淹死。在另一個民間傳說中,說這戶人家是祖孫三代四口人,他們曾救過一隻掉進冰窟窿裡的小羊,這隻小羊和它的母親在第二年發大水時趕來救了恩人。總之兩個傳說中都是“兩隻羊”,為了紀念這兩隻羊,人們把原來這條無名的河叫做“雙羊河”,這個屯子也叫“雙羊”了,後來演化成今天的“雙陽”二字(關於雙羊的故事參見地名傳說中雙陽篇)。
在各種史料中,有關雙陽區的記載不多,在能找到的文獻中,這個滿語地名的漢語譯音竟有十幾個,如“出萬”、“酸”、“蘇完”、“雙羊”、“蘇瓦鹽”、“雙陽”、“蘇瓦延”、“刷煙”、“雙揚”、“酸焉”、“蘇斡延”、“蘇完延”、“蘇瓦煙”等。如對這些地名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它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滿語語言“SUWAYAN”,只是不同年代的作者在著述時,由於自身的民族、用語、方言、發音、選字等的不同,也就難免在譯寫時造成上述名稱的極不統一。少的只用一個字,多的用了三個字。例如:把這個詞快讀成一個音節,就成為“酸”;把前兩個音節快讀就變成“刷煙”或“雙羊”;省略後一個音節就變“出萬”;三個音節慢讀就成為“蘇瓦煙”。長春雙陽為何被稱為“黃河邊上兩隻羊”?
在史料中最早提及“雙陽”的是1406年(明永樂四年)設置的蘇完河衛,“蘇完”即“出萬”、“蘇瓦延”的音轉。明代以前在此居住的女真族亦稱“蘇完部”或“酸部”。1576年(明萬曆四年),置奴爾幹都司出萬河衛。明末在雙陽置衛所,說明當時此地人煙已是比較稠密了。清朝初年,雙陽地屬盛京將軍。1653年(清順治十年),屬寧古塔將軍。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清政府沿柳條邊設臺置丁盤查行人。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雙陽闢為吉林至盛京的第三個驛站,定名為“蘇瓦延站”。今日雙陽鎮西南的西放馬嶺屯,就是當年驛站的放牧之地。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屬吉林廳。1882年(清光緒八年),屬吉林府永吉州。
1910年(清宣統二年),撤銷驛站,設雙陽縣。縣名即“蘇瓦延”的音轉。淪陷時期,1941年初曾把雙陽縣與伊通縣合併,各取尾字,稱通陽縣。偽縣公署駐伊通街。1945年光復以後,1946年2月經中共吉遼省委批准,恢復原縣域,縣名改稱陽春縣,寓共產黨象春天的陽光普照雙陽。同年5月26日恢復了設縣最初的名字“雙陽”,一直沿用到今天。

新中國成立初期,雙陽鎮內只有蘇瓦延街一條主要街道,稱老街。解放後,城區規模逐年擴大。1995年9月20日,撤銷雙陽縣,設立雙陽區,劃為長春市轄區。現在雙陽區的變化日新月異,已逐漸成為省會長春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