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10 個回答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2019-05-22

第一、那時候物價低,沒有那麼大壓力,孩子上大學的少,支出成本低,只要不餓著就行了,何況,那時候不重視教育,孩子小學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可,沒有學費負擔,即便孩子上高中大學,費用也低,哪像現在,大學四年下來,沒有十來萬,擋不住,加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年十幾二十萬,比較正常。

第二、那時候房價低。孩子大學留在城市,或者孩子進入城市,自己打拼,就可以買個房子,如今,兒子城市裡,買房子,沒有父母幫助,天方夜譚,這是很多父母外出打工的一個因素。

第三、那時候,農民出去打工,沒有機會。那時候,很少有打工一說,說白了,就是那時候的經濟比較單一,小工廠少,特別是服裝、鞋廠等勞動密集型小工廠少,城市蓋樓少,建築業不發達,因此,打工機會少。

第四、那時候,人們的求比較簡單隻要不餓著就行了,不像現在,既要要求物質生活,又要追求精神生火,如今攀比比較嚴重,農村誰家在縣城裡沒有房子,農村沒有蓋洋房,沒有車子,會讓人看不起,過去,誰想到去縣城買房子呢?車子?自行車就行了,農村房子有住的土房就行了。那時候人們生活、思想比較簡單。

第五、如今外出打工掙錢比守住一畝三分地強多了。如今靠種地,沒法掙錢,出去隨便打打工,也比種地強多了,一年掙兩三萬,比兄弟收入高好幾倍。

川妹莎啦
2019-05-20

這個是現在大部分農村的現狀了!有些是為了生活所迫,有些是為了理想出外闖蕩!

七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大部分的地區的經濟狀況都是差不多,作為農民去哪裡都一樣,還不如待著家裡。加上那個時期才剛剛露出外出務工的現象,一個人要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可是有多不容易。他們能在田地間吃苦耐勞,但是扛不住大城市裡的坑蒙拐騙的手段,小時候經常聽說誰誰誰在外面被騙了。加上那個時期的信息沒有那麼發達,近處靠吼,遠處靠寫信。不容易哇!

九十年代開始就開始踴躍出大批的外出農民工浪潮,稍微有點頭腦和闖勁的現在都成老闆了!自然而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在城市尋找新的出路和夢想,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種地幾乎是不可能的,出去外面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見解!

雨轩品茗2
2019-05-20

這種說法是頭條上最流行的流氓說法,用一個模糊概念概括一個時代,比如養活一家人需要多錢等等不一而足。國家在高速發展,人民物質需求也在極速提高,政治民主日益健全,再用國家強制力將百姓強制分為三六九等,世代相傳,已經徹底成為歷史。於是乎,有人躲在陰暗角落裡,哀嘆自己失去的紅色貴族地位,夢想繼續將農民捆綁在一畝三分地上。其心可誅。農村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七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瘋狂,經濟上貧困,文化上蒼白,思想上僵化的時代。有人說,我們那會窮,但是,窮得有骨氣。我說,那叫窮得無恥,不是人民無恥,而是一批墮落文人比如張春橋姚文元之流無恥,現在說那會衣食無憂的人更無恥,也許某些人很懷念那個時期高高在上的貴族生活,那是國家用剪刀剪出來的高高在上。八十年代改開從農村起步,二十年了,農民終於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幹什麼不幹什麼,也終於不用為填飽肚子發愁了。國家大幅度減輕了徵購任務,開放了農村糧油交易,農民手裡也有了餘錢💰,可以為孩子添置一件新衣服。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功績,它造福了七億人民,縮小了七億與一億的差距。這一步在當時就阻力很大,阻力來自當權者,即文革造反起家的新貴族。社會總是在發展,進入九十年代,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城市,工商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再一次拉大了城鄉差距。但是,有幸的是這次差距拉大不是強權政治造成的,而是經濟規律帶來的必然結果。城市工商業的高速發展,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機遇。這一輪民工潮,農民不是背井離鄉去逃荒,而是去掙錢致富,為自己爭取一片新天地。同樣的一畝三分地,七十年代餓肚子,八十年代基本衣食不愁(絕大多數地區)。這都是建立在一個低級的生活需求上。經過這三十年的發展,農業機械化高度發展,一畝三分地的工作量已經接近於零。我妹五十多歲了,去年工餘時間一個人還種了五六畝小麥。我們算了一下工作量,五六畝小麥的工作時間不足四十小時,也就是一週工作時間。全世界什麼地方可以工作一週時間的收入能夠保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處於中等水平?大規模的轉移農村勞動力,目前講,有條件有可能,也是必由之路。當然,最難改變的還是思想。從五四運動開始,一代代有識之士就喊,好男兒四海為家。城市目前五六億人口,誰祖傳的家就在城市?如果把農民進城說成背井離鄉,哪朝皇帝不是背井離鄉?我們當下的領導人誰不是背井離鄉?儘快融入城市,以城市為家,建設一個新家,一個生活更富足的新家,才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小國寡民,小農思想必將使子孫後代日趨落後。

蒋山老徐
2019-05-21

我是一位農村老人,不僅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全部歷程,看了題主的提問好像不是一位中國人,沒經歷改革開放,沒觀察到改革開放所取得偉大成就,如果是這樣那也難怪,但你不能坐井觀天,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七八年代農村大部份人為什麼守著一畝三分田過日子,要了解當時的歷史現狀,當時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城市經濟還很簿弱,城市居民就業還有困難,下放知還正在返城,那有空缺崗位給農民呢,當年農民除了種田外找一份額外的工作作為補貼是非常困難,如我們此地交通不便,供銷社,食品站有些貨靠人力去挑,甲地挑到乙地一擔雞蛋30里路程只有2塊錢力資,但沒關係是幹不到這活的。尤其看了題主所提當今農民背井離鄉,漂泊在外,我很不爽,這是對有億萬農民工的侮辱,什麼叫背井離鄉只,只有老百姓遭遇特大的天災人禍,因生活所迫才會背井離鄉漂泊在外。難道今夫的農民外出務工是這樣嗎?錯了,這是改革開放的新氣象,是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就我所在的蔣山村為例,七八十年代,全村2300多人確實守護2594畝士地過曰子,沒有一棟樓房和汽車,進入90年代年輕人開始到城市去務工,償到了甜頭,將士地留給老人和婦女耕種,年輕人棄農務工,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不僅在本村蓋了小洋樓,買了車子,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在城鎮購買的商品房就有好幾百套。難道還有誰留念靠一畝三分田過苦日子嗎。

百花争春我为先
2019-11-01

七八十年代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安份守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的物質匱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現在人這麼迫切,大家住的都是茅草屋,吃的都是飯和粥,沒有多大的差別。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七八十年代國家實行的還是供給制度,工人做工,農民種地,各有各行。物價有政府控制,多少年也不會出現變化,糧食由生產隊分配,每年年終按工分分錢。豬肉,秋,冬,春三季7角3分一斤,夏季4角5一斤,食鹽1角4,農民用電8分錢1度,蔬菜自給。每家養3一一4只老母雞下蛋,賣給供銷社油,鹽,醋就夠了。誰家聚媳婦不談彩禮,房子,車了,扯幾套新衣料,辦上2桌酒席,新媳婦就進門了。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八十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農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孩子都可以上大學了,城市的商品房,汽車都向農民開放了。小孩結婚,彩禮,商品房,汽車一家比一家好,一家比一家高。一畝三分地的糧價變化不大,農資產品的價格到是枝麻開花節節高。農民要使再守著一畝三分地,說不好聽的混日子都難,更不談商品房,汽車,彩禮了。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於是乎九十年代後期農村外出扛工逐步形成了高潮,他們由於經濟的壓力,小孩要上學,長大要結婚,彩禮,房子,車子一樣也少不了,以及年邁的父母要撫養。如此種種原因,迫使一些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拼命的打工,拼命的攢錢,來應付各種高消費。也屬一種無奈之舉,是不得已而為之。

都侠广场舞
2019-10-30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國經濟大發展階段,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民開始包產到戶,每人都分到一兩畝地,過去靠掙公分過日子,有的人家裡人口多,勞動力少,一年掙下的公分還不夠一年的口糧,別說吃白麵大米了,就是吃玉米高粱都不的吃,包產到戶以後,農民有了餘糧,飩飩大米白麵,有的農民在有餘糧基礎上種起了經濟作務,有種西瓜有種花生,還有開始種大棚蔬菜,農民的生活是又有糧又有錢,在八十年代農村出現了萬元戶,在當時天一輛客貨兩用的進口三菱汽車才二萬多元,農民開著拖拉機進城賣西瓜,在當時西瓜一毛錢一斤,農民有錢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摩托車,在當時城裡人的工資不算高,每月只有二三十元,八級工的工資也不過六七十元。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三十年過去了,由於國際原材料上漲,在加國內人工成本不斷提高,使物價不斷的上漲,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成本不斷提高,農民感覺到種地不掙錢,想種點經濟作務又抓不準市城,弄不好幾年掙的錢一下子全賠進去,所從有些農民外出打工,在城市裡擺個地攤賣賣菜都很掙錢,到後來很多農民全家出動,進城打工,家裡的地也就沒人種了,有很多這樣的農民在外漂泊,就連他們的孩子都不知道家鄉是什麼樣,因為孩子從沒回過老家。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都俠認為這些常年在外漂泊的農民不要在外光顧掙錢,要常回家看一看,看看你的家鄉有沒有變化,讓孩子也回家看看,也許你的家鄉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你還不知道。

异乡是征途故乡是归宿
2019-11-03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人基本上都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而且那時的人們幸福感更多,因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家底子,就不會太在意有沒有丟了自己的面子,再說那個年代的農村人思想都比較簡單,只要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只要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生活也就算是知足了。而如今十村九空農村人都選擇出外漂泊,這其中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因為農村人偶得機會進了城,發現城市的生活遠比農村更豐富,不甘於現狀的農村人於是就想盡辦法往外走,有的農村人在外漂泊是因為生活的無奈,現在的農民在農村種幾畝薄田還真的是隻能活命,而要想生活過得去那就必須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找,有的農村人其實並不想去外面漂泊,但因為所謂的面子和口袋裡的票子,明知道農村呆著沒有多大的出路,人家一個個都往外漂而自己只會窩在農村,那在那些混在外面的人眼中自己就真的成了窩囊廢,不想讓自己活得低人一等,也不管自己是否有到外面去闖的本能,只要出去了只要離開了農村,那就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至於在外混得好不好沒關係。

追花精灵
2019-10-30

七八十年代農民守著土地過日子也是被逼無奈!不能隨便走出去啊!集體政策不能違反啊!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那時人們也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沒有過高的奢求,填飽肚子就可以了。

那時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沒有貧富之分。縱然有個別人佔集體便宜,那也只是少做點,多吃點。

那時沒有房子,娶妻,養兒的壓力,沒多少錢也不擔心。讀書很便宜,不讀書也可以!不用千方百計想掙錢。

那時的物價很便宜啊!幾隻老母雞下蛋就可以度過日常生活開銷。種地也不操心農資投入,只要幹活,有糧分就可以了。

那時的日子當然也是苦的,天天下地掙工分,只有糧食沒有錢。想吃肉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想換新衣服就是天大的喜事。到處找豬草喂一年的豬能換錢就是發財了……至於娛樂簡直沒有,電是極少有的,收音機就是稀奇。偏遠點的農村到八九十年代才有電。

晚上點燈也捨不得,怕費柴油!讀書看報的機會也沒有,大家都是睜眼瞎,根本不瞭解外面的世界。日子就是種地幹活,掙口糧,睡覺……雖然心理上沒有壓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溫飽還滿足不了也是十分辛酸的。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所以當政策改變,農民不用束縛在土地上,可以自由外出掙錢,就毫不猶豫的擁向了城市。雖然做的是最低賤最辛苦的工作,還要骨肉分離,背井離鄉……但農民還是義無反顧的要出去!

因為農民不能滿足於溫飽問題解決了,也要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讓孩子能讀書有出息……這些都得要錢,可是土地不能帶來多少錢。糧食不漲價一切都在漲價,堅守土地只能受窮生氣。

農村養兒育女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讀書的開銷大,而且不方便,學校撤併讓孩子上學跑十幾里路不忍心。就要攢錢買房到城裡讀書!兒子大了有得操心置房娶媳婦,高房價,高彩禮可是一筆鉅款,動輒幾十萬,不出來掙錢行麼?

農村購物,交通,上學都不方便,市場上少了監管部門。山寨假貨劣質品橫行,想買東西不得不一遍遍往城裡跑,生活真的不太方便。所以年青一代都不願呆在農村,到城裡買房生活是許多農村人的願望。這就必須背井離鄉多掙錢。

所以說,從前的農民守著薄田過日子是政策決定的。如今的農民背井離鄉也是大勢所趨,國家的發展方向在那,城鎮化是發展目標。為了早做城裡人就得出來多掙錢!
有人說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農民都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如今一些農民卻背井離鄉,不得不漂泊在外,你怎麼看?

吉运当头
2019-10-30

這個我是農民,我說說我的感覺吧。第一,現在在農村可以說看不到什麼前途了,十村九空。沒有發展前途。第二,現在負擔太重了,養兒買房,娶媳婦,大概就得一百多萬,而幾畝地所地糧食還不夠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的錢,可以說是貝賠本買賣,我家在西北,著名的西海固,靠天吃飯,所以所就在農村住也沒法住了,我是有個八十歲的老母親,走不開沒辦法,如果能走開誰還在農村住呢。

雾悟人生851
2019-10-30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改變,糧食關一個糠糢幾口就啃完還覺香又甜,農民一個南瓜就可換一老婆熱被單,還說農民是祖先。現今有了轉基因吃飽了大米飯,反說農民窮鬼下賤,忘恩負義白眼狼。農民無法生存四處闖天下,嚐盡酸甜和苦辣,仍未改變貧窮的農村家,下次再遇饑荒年,啃不完的骨頭扔進茅坑也不扔給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