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10 個回答
熊孩子专治
2019-04-22

誰也不知道當時母親和孩子說了什麼。男孩和母親的爭執,有兩個可能的問題:

1. 孩子的承受能力差;

2. 母親教育方式不當:言辭激起了孩子的極端想法。

在國外,有位父親因為兒子沉迷遊戲,啪一聲把上了膛的槍給孩子,讓他去死。殊不知孩子真的就對著太陽穴放了一槍。

當歸根到底,是親子之間無法平等的對話。孩子們,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平等的對待他們;而對於此時期的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叛逆不聽話,希望通過家長的權威來壓制孩子。

而這一切的根源,源自於親子間,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不平等的待遇。如果沒有在很早就給自己樹立親子平等的觀念並加以實施,那麼慢慢的,父母就是權威的觀念會形成一種習慣,到了青春期想要糾正這種習慣是非常困難的!那畢竟是十幾年的習慣。

旅遊是一件可以讓人放鬆的事情,但是真的就能讓親子關係緩和嗎?若是旅行過程中,親子再次因為一些事情而起了衝突呢?答案是否定的。

只有當父母真正的去理解孩子,真正平等的去對待孩子的時候,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甚至遵從。

親子的溝通惡劣不解決,去哪裡旅遊都是白搭。

清风晓筑514
2019-04-21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我不認為一次旅遊就能緩解母子矛盾,因為家長與子女的矛盾來自於他們思想不同,不是來自於環境不同。

我孩子初三那年,她們學校也有一個孩子因和母親爭執,從六樓一躍而下,雖然沒有丟掉性命,但高位截癱。

無法形容那一刻感覺,即使今天想起也不禁身體發冷,因為那個孩子曾離我們太近太近。

事後,我們幾個熟悉家長議論此事,議論如何化解孩子與家長之間矛盾時,有兩位家長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印象。

有一天孩子獨自在家學習,家長提前回家,剛開門順著門縫看見孩子在她房間翻箱倒櫃,看樣子像是找錢,她稍微停頓一下,轉身輕輕關上門,快速向外跑去,過了一會兒打家裡座機,讓孩子開門,說鑰匙落在單位。

那天她和孩子隻字不提這件事,過了兩三天她才裝作無意間說道,我最近發了獎金,你需要買什麼嗎?

孩子看著她,吞吞吐吐說道,我相中一款遊戲機,還差200元錢。

她想了想說道,我不贊成買遊戲機,但你要有能力自己掙二百元錢,我也不反對,而且你要保證,每天玩遊戲的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

她兒子問她怎麼才能掙到二百元錢,她告訴兒子,你幫我洗一個星期碗就行了。

當她兒子把遊戲機拿到手時,說了一句話,媽,謝謝你,我知道你那天回來過。

她跟我們訴說這件事時,眼淚就在眼圈裡含著,她說,哪有什麼叛逆期,哪有什麼青春期,不過是我們不肯聽他們說,不肯寬容他們,不肯理解他們,更不肯多抱抱他們。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我今天寫下這些文字,也很想知道為什麼十幾歲的孩子一旦和家人老師發生矛盾,不論發生什麼不堪後果,都統統歸納為孩子叛逆期?

究竟什麼叛逆期,因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因為他的想法不同於你,所以他的行為就是叛逆嗎?

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養育子女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想養一個完全屬於我們的傀儡,附屬品,還是希望我們的子女做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獨立行為的人平等自由地與我們面對?

我也不相信什麼叛逆期,青春期,我只相信他們慢慢長大了,做為一個人,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靈魂,你或許不認可他的所作所為,但不能按你的想法全部去否定。

我只相信所謂青春期叛逆期其實就是缺乏溝通缺乏關愛,不要說我為了你省吃儉用,也不要說我為了你起早貪黑,那是你想做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給予子女真正的愛是讓自己站在和子女平等的位置,傾聽他們的心聲,不是非得做什麼,只是多陪陪他們,多抱抱他們,趁他們還沒有長大,你們還沒有老去。

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耐心溝通理解,即使天天在家也是其樂融融,如果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理解,即使山清水秀,也一定會鬧得雞飛狗跳。

說白了,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取決於內心,而不是取決於環境。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公祖幻枫
2019-04-20

記得小的時候,大概我9歲左右,一次考試考的太差,知道肯定躲不掉媽媽的一次毒打了,嚇得跑到奶奶家,這又犯了我媽的第二大忌諱,上學期間不許去奶奶家,怕貪玩不寫作業,反正當時在奶奶就感覺這次是死路難逃了,還不如真死了好,我就拿了一根繩子拴在奶奶家兔子籠上的鐵絲上想上吊,結果太受罪,脖子嘞的慌,又站起來把繩子給取下來了,萬幸那個時候年齡太小,不知道把繩子栓高點,吊上去凳子一踢,想下來也下不來了,這出於本能感覺嘞的疼不舒服就自己站起來了,這個是祕密,我沒給任何人說過,當然後來肯定還是被我媽抓回去被打的腿青一塊紫一塊,讓我亂跑就得打腿!現在想想都還忘記不了那時內心的恐懼無助!大人幹嘛那麼狠心,小孩其實明白很多事情的,沒考好自己也是很害怕和沮喪的!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這個孩子能毫不猶豫的跳橋自殺,兩個原因,一個就是父母平時管教太嚴,父母孩子之間的溝通除了批評就是不停的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或者就是冷漠不理會,讓孩子感覺人間沒有溫暖沒有希望沒有任何可以牽掛的指望,所以毫不猶豫就跳橋了!還有就是第二種,平時父母太過溺愛,孩子沒有逆商,經受不住任何的不如意,極端的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為尊,什麼都想比別人好,比別人有優勢,一但現實不如自己想要的那樣,就用死來威脅,可是不知道有些威脅是真的會死,死了就真的不會回來。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現在自殺的孩子第二種居多,獨生子女,家裡就那麼一個孩子,父母親人恨不得把天都拆下來給孩子,把孩子慣的無法無天,自私自負,沒有責任感!溺愛不等於愛等於害了孩子!每位家長一定要時刻檢視自己的教育言行,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你想讓他將來如何就必須畫出什麼樣的色彩!記得過年時走親戚,一個遠方姐姐家的孩子,由於第一個是女孩,第二個是很多年千辛萬苦才生的男孩,全家人寵上天,吃飯的時候,一盤骨肉相連炸串他愛吃,直接就把盤子端到自己面前,誰也不許動,所有的帶肉的菜,他的筷子就在那不停的翻攪,姐姐在旁邊伺候一點不如意,抓住姐姐的辮子就打,一次差點把姐姐拽的摔倒在地,我婆婆緊張的要死,囑咐讓我看好孩子,她做在我旁邊護著說那孩子就愛打比他小的,手還沒輕沒重,生怕他上來打我們家孩子!一盤骨肉相連果真被他吃完,一個才五六歲的孩子,你說吃那麼多那個各種添加劑醃製烤出來的肉能好嗎?他媽就一直在旁邊看著笑眯眯的,只要他兒子喜歡不吃虧,她就認為是最好的,一餐飯吃的全桌都搖頭,你說這樣的孩子長大能有什麼出息,那天在外父母看不著的時候欺負人家,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打啊!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唉,一聲嘆息!真愛孩子就好好培養孩子的情商逆商智商吧,缺一不可!跳橋的孩子那麼大了,教育成這樣,十次旅遊也沒用!得找到孩子真實厭煩這個世界的原因,再去溝通幫助可能還有點用!希望這個孩子在天堂沒有煩惱,下次投胎做小孩不要再任性🙏🙏🙏

北家大鱼
2019-04-19

十幾歲的孩子,是不知道生死的,無知,便無所畏懼。有時候,在大人看來不值一提的羞辱、委屈和絕望,在孩子看來,卻比死亡更難以承受。

但無論如何,孩子是沒有錯的。最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

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到六歲以前,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愛與鼓勵,是規則的建立。

六歲以前,孩子的性格,是在家庭氛圍中形成的。凡是父母關係和諧,能得到父母愛與鼓勵的孩子,大都是自信而開朗的,陪伴孩子越多,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越充足,當面對不開心的時候,這種孩子往往會把自己的不開心,當故事一樣跟父母講出來,有經驗的父母,會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徵求孩子的意見,讓他自己選擇,孩子的不開心都可以輕鬆解決。即使有解決不了的,也沒關係,孩子心裡沒有隔夜仇,哭笑在瞬間,不必太在意。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有靠山,有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渠道,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歲以後,就要開始注重規則的建立,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做錯了要接受懲罰,一定要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比如孩子愛看電視,可以看,但要嚴格的限定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再怎麼哭,再怎麼鬧,都不能妥協,當孩子明白哭鬧不能解決問題以後,他會開始遵守這樣的規則,否則連看都沒得看。建立規則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做父母的心一定要狠,不狠心的父母,教不出守規則的孩子。

上初中以後,要給孩子平等與尊重,他是你的孩子,但他並不屬於你。

有一點,父母要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夢想和尋找快樂,不止是找個好工作,賺多少錢。明白這點,你便知道,孩子的見識、理想、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但並不是說,學習就不重要了,我的意思是說,要讓孩子有寬闊的視野,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他才能認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把學習當做負擔。讓孩子早點開竅,比孩子學習好更有長遠意義。

再一個,可以為孩子提供幫助和建議,但不能為他們規劃人生,不能把自己的榮辱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自己都沒做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

孩子沒有教育好,家庭有責任,學校也難辭其咎。

現在的學校,功利性太強,有的把教育當生意來做,而失掉了教育的本質和初心。

現在的教育,基本都是一刀切,分數決定一切。千萬個鮮活的生命,只有一個衡量好壞的標準,不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廢物,孩子們的信心和創造力,在學校裡被扼殺的所剩無幾,誰會在意孩子的悲傷與絕望。

跳橋的孩子讓人心痛惋惜,失敗的教育更讓人絕望。安排旅遊緩解母子關係,太晚了吧。

千予斐
2019-04-20

十七歲,正值青春年少,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面子大於一切。所以,許多家長會有孩子說不得、惹不得、打不得的感覺,教育起來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昨天的這個新聞,在許多家長心裡,不亞於投入了一顆定時炸彈。以後這孩子,是管?還是不管呢?管吧,怎麼樣才能避免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不管,又該如何採取其他的監管措施?我覺得吧,溝通才是最重要的,而溝通方式卻因孩子個性不同有千差萬別。如題主所問:去旅遊會不會有助於緩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認為不一定!就好像一個孩子他喜歡畫畫,你卻讓他去練跆拳道一樣,那能有利於緩和關係嗎?關鍵是抓住孩子的興趣愛好,爭取儘可能的平等對話,做孩子的朋友,像一個朋友一樣的去關注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夠對症下藥,大家覺得呢?

随想汇
2019-04-24

不會的!兩個人的矛盾不會因為一場旅遊而緩和!

男孩兒與母親爭執跳下大橋,說明了什麼問題?如果安排去了旅遊,會讓母子倆關係緩和嗎?

個人覺得應該是母親太強勢了,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有爭吵,應該先問下孩子前因後果,就算兒子有錯也要顧及下孩子的感受,畢竟孩子還小,要多引導,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叛逆,有時你說的明明是對的,可是他就是不承認,或者不想搭理,所以要換位思考,孩子是自己的,是從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媽媽的愛有時也有壓力,為人母也要學習,不要讓孩子走上極端,否則後悔莫及!

超人三娃妈
2019-04-22

表面看是一次爭吵引發的,但應該是雙方長久以來情緒和矛盾積累的結果,所以也不可能通過一次旅遊就能解決,但暫時的緩和也許是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世間並無如果一說,否則也不會出現如此悲劇。

我們不知道平時雙方相處是怎麼的模式,但毫無疑問是有問題的,但事到如今說什麼都是無濟於事,我寧願去理解為這是一次春青期遇上更年期的一次致命碰撞。

願那個17歲的孩子一路走好,願傷心的母親不在自責中生活。

艾灵育儿
2019-04-24

17歲的男孩與母親爭執,一怒跳下大橋因而喪生。

這件事發生以後,引起了廣泛議論和思索。看似偶然的一件事,實則有著很多必然的聯繫。

如果母子二人平時關係非常好,如果兩人情緒都能保持穩定,相信那個男孩的情緒不會失控到做出如此舉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的母子關係,根本不可能是一次旅遊就能緩和的。

旅遊這件事會讓同行者在一起的時間更多,觀念衝突也會更強烈。所以有一種說法,兩人結婚之前應該去旅一次遊,如果雙方能容忍,能保持步調一致,那時再結婚,生活會非常和諧。

這對母子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多的爭執,在旅途中意見不統一的可能會更大。因為兩個人一起旅行,目標要一致,去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做什麼事,等等,都需要兩人協商。這樣高頻率的商談,如果兩個人不改變說話模式,很難把話說到一起去,產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大。

不管是母子也好,還是夫妻也好,一旦相處模式出現問題,勢必要進行調整,否則很難把情緒調控到一種很平和的狀態,也難以保證不出現衝動的可能。

出現溝通問題的兩個人,如果想緩和關係,其實更應該彼此冷靜下來,暫時分開,冷靜地想一想問題出在哪裡,應該怎麼解決,好好反思,逐漸改變,這樣才有利於關係的緩和。

我在街边卖早餐
2019-04-20

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報道,身為一位18歲孩子的媽媽,我也是一路這樣跌跌撞撞的走過來的。有時,我都在想每對準備結婚準備要孩子的夫婦不應該只看孕期保養、育兒指南,同時還要多瞭解5歲8歲甚至18歲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我們學做父母的試驗品,實驗失敗了,才回過頭來說當初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可生命只有一次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重新來過就能重新來過的。

父母各有不同,孩子也千差萬別。也許你在拿自家孩子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時,孩子也在思量你和人家父母的差距呢。

當遇到問題時他們弱小沒有力量也不知如何反抗,解決,只能用他們平日裡看到聽到模仿到的方式去處理。仔細想想,此刻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是和你平日的言傳身教有莫大關係。

每一起這樣的悲劇,都是一個家庭的不幸,也更應該引起個人和社會的反思: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只說陪著孩子一起長大,更應該是一位真正的長者,探路者提前出行。而後,或崎嶇或平坦的路讓孩子自己摸索,只在

拐角處輕輕告知。

只願這樣的不幸不再發生。

空谷幽兰
2019-04-21

旅遊不是解藥!我的猜測,這個母親一定是非常強勢的類型,非常自我,在高架橋上不顧公共安全隨意停車,不顧一個青春期孩子在遇到事情時的情緒狀態,用語言和行動自以為是地打壓,她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和孩子爭高低比輸贏,這樣的媽媽會對孩子說極其貶損的話,說話的態度也會幾近強暴張狂,完全對孩子沒有同理心,估計平時一直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使孩子累積擠壓瞬間爆發,以狂奔躍下來表達抗爭,我能體會孩子當時的感覺但絕不贊同他的行動。母親是悲劇的製造者!不要說孩子脆弱,還是要大人反省。很多父母生了孩子,就把自己當作孩子的上帝了。痛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