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揚武釋家 2017-05-01

從武術作用看,練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古代人最講究“文武雙全”,故有俗語;有武無文則蠻,有文無武則弱。實際上,我們現代人也一樣講究,誰不想文武雙全?!至於全得了全不了,那是另一回事。練武不但能增進人的體格,更重要的,通過練武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剛強的品格。平時我們聊起武術的話題時,很自然地會說到我們少林寺的武術,但我一直來就反對“少林武術”這一提法,應該叫“少林功夫”。我提倡“武術禪”也只是假名,方便之用。“功夫”一詞是我們佛教專用名詞,我們禪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禪,參話頭,我們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為了開悟成佛,超凡人聖,徹底改變人的品質。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僧人習武,是一種修行,所以又叫“禪武”,“禪武合一”。當然,並不是所有習少林功夫的人都在修行,都在“做功夫’,甚至,即使少林寺僧人習武,也不定都在“做功夫”,關鍵在於是否懷著一顆修禪心。我們不能要求,也無法要求所有習武者都以修禪的態度去習武,但有一點很重要,習武的動機對習武的後果影響至大,這就是武德,特別是武術大師,沒有一個不重識武德的:他們總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武德。因為,好的習武動機,將培養出好的品格;壞的習武動機,最終只會產生出惡棍。對此,習武者和教習者,都不可不慎。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關於武術的作用,目前武術界還存在著很大誤區,都過分強調了武術與戰爭和械鬥的關係。現在大家開始明白並接受武術不大適應於戰爭的觀點,因為戰爭是群體對抗,不是一對一廝打。當然,有武術基礎的戰士肯定有利於戰鬥,但武術並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武術是攻擊、防衛的技術,這不會錯。武術的發展,與械鬥有很大關係,但並不是必然的關係。會武術的會發生械鬥,不會武術的也會發生械鬥。我反對將武術與械鬥直接掛起鉤來,武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把刀子,可以用於行凶,亦可以用來切菜,但問題不能停留在這兒,最根本的在於,我們要拋開刀子是用於行凶,還用來切菜,我們要求的是,刀子必須要鋒利,必須是一把高質量的刀子。所以,武術的根本,是與人的素質有關,與人的強健體能、勇敢品格有關,而不是與械鬥有關。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從武術的內容看,武術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並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裡發展、完善,所以,武術也必定充分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徵。這與中醫的產生和形成道理一樣,中醫也具備並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武術與中醫息息相通,互為滲透,武術中的傷科,就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裡的陰陽五行、六位經絡、千年流注等等思想,同樣貫穿在武術體系中。所以,無論從拳理,到具體動作,甚至名稱,都很容易並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比如太極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從陰陽八卦思想中直接生髮出來。實際上,中國所有武術都講究陰陽變化,少林功夫亦不例外。不講陰陽變化,中國武術就不再是中國武術。故拳家常說:能動能靜,拳道之聖。所謂“能動能靜”,講的就是陰陽變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點;進退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非曲非直,剛柔相濟。講究的都是陰陽變化,甚至在“一條線”裡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現在一說起陰陽變化,大家便以為是道家專利,這是誤解。陰陽變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思想,不僅道家講,儒家也講,甚至我們佛教也講;我們禪宗的曹洞宗,就講“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僅吸收了陰陽思想,還結合了五行八卦。當然,我們少林功夫作為佛門方便,更有自身獨特之處,包含著豐實深奧的佛教思想。其它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變化莫測,隨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禪入武,身心兩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脫,成就的是“不動心”。內心解脫了,就什麼都不怕了,連死都不怕了,武術就不在話下了。故少林拳譜上說:“蓋以外功之修煉,乃肉體筋骨之事,而內功之修善,實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從以上簡單的例舉,我們已不難看到武術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容。中國武術號稱博大精深,因為中國武術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思想。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從武術歷史看,武術的產生和發展,是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國外武術相比,中國武術的發達程度和獨特面貌,實與我國戰亂頻繁、多災多難的特殊歷史有關;武術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縮影,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少林功夫為例,少林功夫就與少林寺歷史息息相關,比如:隋末,少林寺為山賊所佔,僧眾拒之;唐初,少林寺僧人抓王仁則歸唐為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又參加“尊勝隊”積極抗金;元末,紅巾軍襲少林,遭僧眾阻擊,緊那羅王傳說即出於此;至於明朝嘉靖年問,少林僧應詔抗倭,英勇壯烈,可歌可泣,更是世人皆知;清末民初,嵩山地區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衛團,圍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事實。至於筆記、小說、影視等等宣揚的有關少林傳奇故事,我們就不說了。今天,少林功夫在國際國內影響所及,只要來少林寺看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習武熱情,看看少林寺碑林裡全世界武術團體和少林弟子所立的大大小小的朝聖拜祖碑,以及少林功夫在全世界巡迴訪問表演受歡迎程度,兩年一度的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等等,都會留下深刻的印像。現在舉的還只是少林功夫的例子,而中國武術更是門派繁多,數不勝數,這在世界武術史絕無僅有。據說,全國目前自居體系的拳種達三百多種。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中國武術文化。中國武術沉積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精神,非常直觀地表達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強的民族心理認同功能。我們想一想就明白,世上有多少人在讀金庸武俠小說,又有多少人在看武打影視。中國武術業已成為跨國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文化現象,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圈,這在海外華人生活區表現得非常明顯。實際上,中國武術早已就脫離了簡單的拳腳狀態,發展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併發揮著獨特文化功能。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從武術含義看,武術一詞在古書中偶有所見,但絕不是現代人所說的武術。古書中的武術意為“武之術”,包括術、技、理、意、道等含義,即為廣義的功夫。“武術”’被作專用詞普遍使用,是四九年之後的事,民國期間稱作國術。從內容及含義而言,武術一詞代替不了功夫。應該說武術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術與武道兩部分或兩個層次。從修而言,武術修人,武道修道。武術能強身健體,增強人的意志,讓人勇敢、堅強,充滿活力;但也只限於此。武道能讓武術昇華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禪道。從用而言,武術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國、治軍,即從二人交鋒昇華到兩軍作戰。規模不同,道理如一。算你功夫再好,能一敵十;若遇百人如何?能一敵百,若遇千人、萬人又如何,如能修悟武學、武道,則能運籌帷幄,以少勝多,“治大國如烹小蝦”。現代人提到武術,就想起國家規定套路,也就是“樣板武術”。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禪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擊、功夫(指抗打力和殺傷力)。樣板武術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幾個騰空和旋轉動作,僅此而已。至於技擊、功夫、武學、武道就不言而喻了。以上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武術的文化性質,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中國武術是歷史老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饋贈,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祖宗們心血凝結而成,不是短期的商業炒作行為所能達到,所以,我們要加倍地珍惜它!體育競技比賽,只是武術的“小道”,重視文化功能,才是武術的“大道”!由此反觀我們對於武術文化的態度和政策,我覺得整體來說,我們對武術文化理解和重視都是很不夠的,甚至是有失偏頗的。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政府管理全國武術的體制與目前武術的發展狀況,是很不相稱的。政府這套管理體制,創建於建國初期,形成於文革期間,與當時的整個國家體制及武術界發展水平可能是適應的;但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國武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政府武術管理體制卻仍然是文革期間的一套,仍然抱著單一的“樣板武術”,仍然實行死板的量化的體育競賽制度及其標準,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樣板武術”會扼殺豐富多彩的地方武術,就象“樣板戲”會扼殺地方戲曲一樣。衡量武術高低好壞的標準,不是踢得多高,旋轉多少圈,武術不是單項性競技,而是綜合性的運動。武術比賽追求踢得高、旋轉圈數多,實際上是違反武術最基本原則的。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如果單方面比,武術一錢不值,練武者力氣比不過舉重;跳得再好,比不過跳高跳遠;樁步再穩,比不過自由體操;平衡度再,好比不過雜技。但武術將這些聚到一塊,注它以功夫之生命,則神奇入化,無與倫比了,這就是中國傳統武術。武術最基本原則是身體力量運用是否得當,並達到最大效果,其外在動作的美觀不美觀是次要的。反過來說,如果身體力量運用得當,並達到最大效果,其外在的動作必然也是美觀的。衡量武術,必須以內行人眼光為準,不能以外行人眼光為準。少林功夫原有一條規矩叫“踢不過膝”。若用國家現行標準來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現在學習少林功夫的人,由於受外界影響,踢得高了,轉圈也多了,當然,並不是說踢高轉多就不好,吸收外界長處是應該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隨便扔掉老規矩,前人訂下的老規矩,肯定有它的道理在,如果沒弄清老規矩的道理,就扔掉老規矩,那是很盲目的做法。現在青少年習武為了迎合現有體制比賽規則,不再重視和珍惜傳統武術,專習“樣板武術”。表面上看起來,全社會習武者多起來了,熱鬧的很。但整體的武術水平下降是顯然的。少林寺習武僧人遵守戒律,不參與社會上的各種比賽,對保存傳統的少林功夫作出了特殊貢獻。但世風所侵,損害亦大。當然,這種情形不只發生在今天,在古代亦有。據史載,在明代,少林寺亦發生過類似情形,一代名將俞大猷訪問少林寺,觀少林武僧演武后,謂“真訣皆失”。我說這個故事,希望大家以此為鑑,並以大文化的眼光,推動中國武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光大。

釋永信:中國武術是文化而不是純粹技擊

作為一種運動形式,“樣板武術”可以存在。傳統功夫是一種大無形,就像書畫作品好壞,不能拿尺子來量,須行家用心感覺(評估),這有他的侷限性。而“樣板武術”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它像跳高、跳遠、游泳、體操等體育項目一樣,可用時間、尺度和規範動作來衡量。這適合於體育運動比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