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到底哪個是對的呀?
10 個回答
原爱芬芳33

人有信仰的人會越變越好,一個人沒有信仰不懂得感恩,只想所取貪婪,那麼它就將變成魔鬼。甚至比魔鬼還要可怕。我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結婚以後日子過得不是很順我們一家五口人在外地工,去年我們一家人回我媽家過年,從小一起玩的比較好的小學同學跟我說老同學你在微信裡怎麼很少說話啊,我當時一聽整個人都盟了我說我從來沒進過小學同學群裡啊她把微打開給我看,裡面的確是我的名字,個性簽名寫的非常噁心,什麼為了健康快樂給你按摩,我當時氣死了我想了想了半天想起來了二十多年前小學的時候和一個男生打架我把他撓了就是他建的群,更喜劇的是群主又不是他了人都找不到。後來我同學把微信打開我在裡面橙清一下不是我,我從來沒進過群

忆江0806

三字經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句。我認為人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

很簡單,我來說一件普通的事,你就明白。

你一小第一次出遠門,就說打工吧。爸爸,媽媽會囑附你,第一句就是要聽師父的話,同師傅們搞好關係,要和氣,幫師傅洗衣服,洗襪,洗鞋等。從未有人叫自已的孩去算計師傅的。

只是後來人長大了,社會上的汙點開始湛透,加上自已也有點,心思也開始搖拽起來。

既使這樣,我們心底仍是善良的,畢競做了壞事,心裡總是不自在,像虧欠什麼似的,因為良心時時在折磨你。就是你想忘記,深埋也不行。因為它時常冒尖出來。

就像我時常說的,立得正,走得穩是最開心的事,無論在哪,心胸坦蕩,光明磊落,與人陽光,別人回報你燦爛。

世上本無鬼,鬼自心中來

今天你暫時得了點小利,也許這小利,需你終身來還,也有可能一輩子也還不清,得不償失,何苦。

其實,絕大多數,假如你放棄佔便宜的思想,人人都會充滿笑容,開心立本。

亦有所思

假如:

把一個健康的嬰兒和瘦弱的嬰兒放在同一張床上,嬰兒中間放上食物。問,那個健康的嬰兒會因為瘦弱的嬰兒更需要營養而謙讓麼?忍住自己的食慾將食物推到對方的面前?

不會!

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健康的嬰兒搶奪食物的舉動是善,那麼能說健康的嬰兒是惡麼?

也不能!

人剛出生時,應與禽獸無異。看到食物就搶。

所以,人之初,無善無惡!

假如:

把從不相識的兩個少兒安排在同一間房裡,一個健康,一個瘦弱,裡面只有一份美味食物,問!那外健康的少兒會不會因為媽媽的教誨把食物讓給瘦弱的少兒,那名瘦弱的少兒會不會因為媽媽的教誨可能將這一份食物分成兩份,兩個孩子建立起小小的友誼。再問,在看到美味食物的一瞬間,想的是吃掉它,還是我想吃,但是我不能吃。因為他更需要這一份食物?

吃掉他!

所以,人之初,性本惡!

所以,人,用後天的道德來控制或抑制自己的先天的惡。

假如:

把從不相識的兩個少年安排在同一房間裡,一個聰明,一個笨拙,房間裡只有一份美味食物,問當餓的時候,那名聰明少年有多大機率以食物變質為由欺騙笨拙少年,從而偷偷地獨自吃掉?再問,看到這一份美味食物,兩個少年的第一想法是推讓麼?是平分麼?還是佔為已有?

所以,人之後,性本惡!

假如:

把兩個素不相識成年人安排在同一房間裡,一個健康聰明,一個瘦弱笨拙。

房間裡面只有一份美味食物。問當他們飢餓的時候,有多大機率相互推讓?還是說直接將食物一分為二,各得其所。哪麼,當十天之內只有這一份食物時,兩個人會如何處理掉這份食物?還是說處理掉對方?

所以,人之終,性本惡!

人與動物的區別,不是學會思考。而是擁有道德,然後用道德來約束自己或偽裝自己,但一旦面臨殘酷的抉擇。

有多少人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然後變回動物?

人之初,性本善?天大的謊言!

你覺得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伏桀

謝邀。


說實話,我個人是老子派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用這兩句話簡單的詮釋就是,自然本無善惡,人性本無善惡,社會才有善惡之別。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性格只有不同,沒有好壞。而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根據他在這個社會的經歷,思想的渲染,繼而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慾望,追求,評價,才會導致善惡之分的出現。


所以正如我一貫堅持的觀點,老子告訴世人的,是一個人,怎麼成為“自然人”;而孔子教育人的,是一個人,怎麼成為成功,或者說適合的“社會人”,站在自然人的角度上,孔子與荀子都是錯的。但是站在社會人的角度上,他們都只去強調了社會屬性的一個層面,談不上對錯,只能說不完整。

斯人若月

人在“人”之前,首先是動物,一切追本溯源的人性問題,不如倒退到動物本能上去思考,你會發現所謂的善也好惡也罷,只不過是大自然賦予動物們的本能。動物為了生存繁衍,殺戮也好,偷盜爭搶也好,性行為也好,在這一層面去討論善惡一下子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只不過人之所以為人,自認為高於動物,是因為我們使用了各種條條框框來限制人的動物本能,道德也好,法律也罷。所有這一切看起來彷彿人類變得行為高尚起來了。

所有我們認為惡的東西,其實根本不用教,也沒人教過,生來就會;反而是很多我們認為善的事物,需要經常做各種宣傳,這麼想一想其實真的挺諷刺的。

21点心理学

人性原本的樣子?

首先我們都知道善惡是社會發展的道德標準劃分出來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表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善惡本就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人性本身就是善惡的結合體。

心理動力學家稱人性本來的樣子為本能,本能是什麼?本能就是無意識下的行為和思想。比如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的性本能,並認為性本能的發展變化是人格成長的驅力,所以他把人格劃分為五個階段口脣期(性慾滿足的器官在口脣)、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雖然他的理論太過強調性本能的作用,忽視了教育、社會文化的作用,但我們也能看到本能對人的成長的影響確實很有力量。

本能還是我們對需要滿足的渴望。馬斯洛把需要劃分成幾個層次,認為只有低層次的需要獲得了基本的滿足,人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層次的需要。而這種滿足需要的動力是人人都有的,也就是本能。

比如低層次需要的生理需要,餓了我們需要找吃的,渴了,我們要找喝的。當生理需要滿足了,我們對安全需要的追求就提上了日程,開始在意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如何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全,比如抱團,比如強大自己。當有了安全感,我們又會繼續下一層次的需要愛與歸屬,然後是自尊,最後是自我實現。追求需要的滿足本身難分善惡,但方式和手段區分了善惡。

弗洛伊德稱現實的我們為自我,而本能在本我中,社會要求存在於超我中。本我和超我都有一套準則,分別是快樂原則和道德原則,但自我卻又三套準則,來自本我和超我的兩套準則以及自己的現實原則。太過使用快樂原則,讓人自私自利,太過堅持道德原則,會讓人迷失自我,所以現實原則會讓自我根據現實條件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中和本我和超我的衝突。這也就使得人性的善惡更加難以區分。

所以對於人性本來的面目,不論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們都要接受教育的洗滌,使本能以符合社會要求的形式表達出來。

天申3

人之初, 性本善。(三字經)

這是說人剛剛出生時候都是無知的,好的。

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這是說人人出生時候都是差不多這樣的。但是以後習性慢慢會有差異不一樣。

用現代科學說 ,因為基因的差異不一樣,性格或本性表現就有差異。

所以,不教育(苟不教,性乃遷)就會變成壞人。

社會中 有各式各樣的人,本性好的教育學習後都能夠遵守規矩。但也有的就是陋性不改。有的在特定環境下能遮掩秉性,一直到暴露,人們要到最終才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人。

所以說,人性是需要靠教育的。子不教,父子過(三字經)就是說不教育的結果。

不能否認社會的複雜環境存在。學好學壞都在自己的道德觀念是否正確。

用户95338645789

人,生下來就如一張白紙。

父母及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是決定和形成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Ta在這張白紙上所寫所描繪的內容。

你若想讓孩子做個善良的人,那麼你在生活中就要處處善待他人,這樣善根就無聲無息地根植於孩子的心靈深處。

你若是個特別自私的人,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了自私。

人的善與惡是與Ta所處的生存環境密不可分的。有些人雖然心中有善根,但是在社會上經常受到欺凌或者欺騙,Ta的心理就會發生改變,也許變成滿懷仇恨、氣急敗壞的惡魔。我們鄉前幾年發生過七口人被滅門的慘案,這個手染七人鮮血的惡魔原本是個大家公認的善良老實人,只因他在這家受盡了委屈、屈辱、歧視而最終做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慘烈事件。

惡人不太好教化、感化。善人也能變惡人。善、與惡非本性,是與社會環境有關。

這是農婦的愚見,不知認知是否正確,望友們賜教。
你覺得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天马909张冰河

人性本惡?還是性本善?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

何為人之初?就是人從出生的嬰兒到3歲的幼兒,是人生的起點。《初》,指的是初心,嬰幼兒不具備成人的心智,腦細胞處在萌芽狀態,不具備辨別判斷對錯善惡,更不具備攻擊性,父母教導什麼,子女就學什麼。就象一張白紙,著什麼顏色,繪成什麼畫,完全由父母操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是有充分的人體醫學和事實根據的。

荀子所說的《人之初,性本惡》,指的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為了自己的生命,只知道索取。實際是將動物所具有的天性,既,天生不用教,就會吃喝拉散,還需要照顧護理。用成人的智力,生搬硬套在嬰幼兒的智力發育上。是標準的妄顧實際,教條的說法。

人性天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智力發育有快慢高低之分,體格有高低強弱之別。這和遺傳基因,生活環境,還有父母的付出,密不可分。這就是《性相近》。

環境塑造人!從幼年起,人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家教,師授,社教等學習過程,是知識品德,身體發育等等的基本基礎。而踏入社會後,工作環境,人際交往的複雜社會現象,都會影響人的三觀三情,由稚嫩到逐漸定形。在這個過程會註定人性的確立,品德的好壞,善惡的取捨。這些會表現在一個人,為人處事的風格和習慣上。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習慣,這便是《習相遠》。

一己之見!

畔青

【人性本來就惡是非常錯誤的觀點】有人說,人性本來就惡,是天性使然。

乍聽,似乎有些道理,細思細看,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人本來就惡,是因果錯位,本末倒置。

《三字經》中“人知初,性本善"開篇就給出了結論。它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先賢們哲理的集大成,並經過幾千年歷史所驗證的。

至今亦未聞倫理學家們對此有何爭論或否定意見。

每個人出生赤條條而來,大腦和心中並未攜帶私字基因,天真無邪,純真可愛是本性。

隨著社會的演變,人們發現了天下不公,貧富弱強所對人生的影響。加之缺少後天造化,私心高於良心而不顧其他。

致使倫理缺失,道德倫喪,慾望放大,不誠不實,強取豪奪,殺人越貨的情景反覆衍生。併成為惡人之路被人們垢病。

但它不是人的本性,是社會上的不公不正風氣,把它引入了惡道邪路。

我們的教育訓導工作和強制改造工作都是促使惡人變好人的引導。如果人本惡,社會能走到今天嗎?!

(原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