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10 個回答
我是赵帅锅
2019-02-09

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的軍事主力一直在滎陽一線打得勢均力敵,而燕趙魏齊等其他諸侯則在旁邊看戲,既不幫助劉邦,也不理會項羽。所以劉邦只能與項羽單挑,但與項羽單挑,劉邦又顯得力不從心。

在這種背景下,張良就建議劉邦開闢第二戰場。總而言之,既然咱們現在無力佔據六國故地,那就讓彭越、英布、韓信去發展。如果這三個人能夠崛起於六國故地,項羽的生存空間,就自然會被壓縮的越來越小。

於是,劉邦派遣韓信東征,並讓隨何策反了英布;當然也派人與彭越取得了聯繫。其後不久,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平定趙國,而英布和彭越也在劉邦的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對項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脅。

但此時,劉邦對張良的建議,卻產生了某種懷疑。因為,彭越、英布、韓信發展得實在太快,尤其是韓信崛起的速度,實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預料。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韓信隨時有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又都是自己拉起的隊伍,他們一旦崛起,更有可能失控。

在這種背景下,酈食其就建議劉邦改變張良的戰略。總而言之,與其培養韓信、英布、彭越那種如虎如狼的猛人,還不如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酈食其給出的理由是:如果用張良的策略來打敗項羽,就意味著將來需要面對在戰爭中崛起的韓信、彭越、英布,這就如同是前門驅虎,後門引狼,一樣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脅。

但是,如果把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他們發展起來後,同樣可以壓縮項羽在關東地區的生存空間。更主要的是,如果把六國故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等打敗項羽後,劉邦再進行削藩時,難度相對就簡單多了,因為六國後人多是一些平庸之輩,他們缺乏與劉邦相抗衡的能力。

其實,張良替劉邦制訂的策略,本身確實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按張良的建議,也許可以打敗項羽。但是,結果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可怕的對手會成長起來。所以,劉邦一直希望找一個更好的方法。而酈食其的建議,正中劉邦的下懷。

所以,在聽完酈食其的建議後,劉邦自然覺得他的建議要比張良高出一籌。於是他馬上就讓酈食其去執行這件事。而當張良聽說這件事之後,就馬上跑過來面見劉邦,他告訴劉邦酈食其的計策實乃亡國之計,並要求劉邦馬上中止了這件事。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張良對酈食其的這條計策,給出了七大條不可以執行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雖然韓信、彭越、英布崛起後,會威脅到劉邦。但是,如果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種如狼似虎的猛人,誰又敢和項羽抗衡呢?

如果把六國故地全部分封給那些平庸的六國後人,他們當中又有誰真敢去去騷擾和打擊項羽,去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如果這些人,都不敢幫劉邦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的勢力怎麼會受到削弱呢?更可怕的還在於,這些人雖然是您劉邦分封的,但關鍵時刻很有可能會倒向項羽一邊。

如果說,隨便拉出一個六國後人,就敢和項羽在關東爭奪地盤,甚至能夠讓項羽都叫苦不迭,那原先的魏王豹、趙王歇、陳餘、田橫等人完全就可以讓項羽無法在關東立足,又何必讓韓信、彭越、英布去幹這種事呢?

更致命的是,如果以韓信所立下的蓋世奇功,都沒有資格裂土封王,還有曹參、周勃、酈商、灌嬰、樊噲等人所立下汗馬功勞,也沒有資格分封土地。而那些六國後人,什麼事也沒有幹過,卻可以馬上分封到一塊地盤稱王。那劉邦手下的這些兄弟,還會積極賣力工作嗎?

聽完張良的分析,劉邦馬上醒悟了酈食基的建議中,有著更無可救藥的缺點。簡單來說,張良的策略雖然存在著巨大的缺點,但好歹還有著可以補救的機會。但酈食其這個建議,卻有著無可救藥的致命缺陷,如果採用,劉邦當時就會崩盤。所以最終,劉邦仍然採取張良的建議,繼續扶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崛起。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2-27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

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劇照)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史記》)

文史砖家
2019-11-11

古語道“一言喪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錯誤意見若得到貫徹執行的話,極可能給國家帶來滅亡的命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比如劉邦手下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獻過一計,若得以實施的話,非但漢朝會“胎死腹中”,連劉邦也極可能被項羽消滅。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條極度危險的計策呢?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的第三個年頭,此時雙方在滎陽一帶呈膠著相持的態勢,無論哪一方都無法迅速地擊潰對手,取得戰爭的勝利。劉邦固守滎陽城,並通過多條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輸送軍糧。而項羽為拿下滎陽,多次派兵侵奪、毀壞漢兵的甬道,漸漸地便讓劉邦陷入缺糧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滎陽城又遭遇缺糧之憂,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讓劉邦頭疼不已。此時,首席謀士張良在外公幹,另一位大謀士酈食其為替君父分憂,便向劉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滎陽的“妙計”。由於酈食其先前屢獻奇謀,對劉邦助益良多,所以這一次,劉邦也準備虛心聽從酈大軍師的“良策”。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酈食其將楚漢相爭日久、難分勝負的緣由,歸結為諸侯們的觀望。酈食其直言,秦朝滅亡後,原山東六國的貴族都有恢復故國的夢想,但如今卻無立錐之地,就算是有據地稱王者,也得不到認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為任何一方效力。酈食其就此提出建議,請求劉邦冊封六國貴族為王,使他們恢復祖業,那麼其君臣、百姓都會擁戴劉邦,並助其成就帝業。


楚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漢王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見《資治通鑑·卷十一·漢紀第二》。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此時劉邦已被楚軍的圍困搞得焦頭爛額,一時間方寸大亂,竟然覺得酈食其的提議很有道理,便馬上下令雕刻印章,準備賜予六國貴族,並大封他們為王。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恰好張良適時趕到,並在拜謁劉邦時獲悉酈食其的計謀。張良聽完後大驚失色,跺著腳說道:“如果依此計行事,我們就完蛋了。”(“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不明就裡,趕緊向張良詢問原因,後者便將八條原由一一道來,其中第七、八兩條最為關鍵。張良認為,山東六國的士人、將卒們之所以始終追隨劉邦,為的就是在帝國建立後能封侯拜官、封妻廕子,如果一旦恢復六國,這批人必將各自返回到故國效力,再無人幫助劉邦消滅西楚、建立帝業。況且,西楚勢力還很強盛,六國一旦恢復後,難保不會倒向項羽,漢王又憑什麼讓他們再度臣服自己?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漢王曰:“何哉?”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此時正在用餐,當聽完張良的分析後,不啻於遭遇一記悶雷,趕緊吐出口中的飯,並大罵酈食其獻上的“良策”實乃餿主意,差點害得他死無葬身之地(“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引文同上)。隨即,劉邦下令停止刻印,並設計逃出滎陽,隨即又奪取大將韓信、張耳的軍隊,由此使得軍勢復振。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兩年後,遭到多路漢軍圍攻的項羽兵敗垓下,因不肯獨自渡江回返江東,遂在烏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飛煙滅。戰爭結束後,劉邦在諸侯和部下們的擁戴下,正式建立漢朝,開創劉氏家族長達400餘年的基業。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酈食其當初的計謀得逞,六國得以復立,劉邦極可能被迅速消滅,至於稱帝建國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劉邦能擊敗項羽、成就帝業,張良居功至偉。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南方鹏
2019-03-14

前205年,劉邦率聯軍五十六萬乘項羽攻打齊地田榮的機會,全力進攻楚國並攻取彭城,打下彭城後志得意滿,不可一世,項羽得知,連夜率輕騎三萬繞道回援,一鼓作氣擊潰聯軍,幾十萬兵馬死的死逃的逃,劉邦只和張良幾十騎逃生,來到下邑時心灰意冷,張良為他獻上利用好韓信彭越英布,自率主力與項羽死磕之策,劉邦再奮餘勇,與項羽鬥爭。到第二年,楚漢雙方在滎陽大戰,諸侯袖手觀望,漢軍形勢不利,有被殲滅的危險。這時,謀士酈食其便向劉邦獻計。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酈食其說,以前商湯伐夏桀,封其後人於杞地;武王伐紂,封其後人於宋地,分封使各人得到實惠,大家都願意出死力攻打敵人,因為他們是在為自己謀利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陛下你如果能復立六國之後,分封各地,那麼六國的君臣和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紛紛前來助戰出死力。劉邦聽了大喜,正欲從之。恰好張良入內,劉邦便把這一計策和他商議,張良一聽,拍案大怒說,誰為大王獻此亡國覆家之計?劉邦聽了也大感意外,明明是好計策怎麼能如此說呢。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張良分析說,時勢不同,商周的分封基於局勢已定,取天下成定局,為拱衛王朝著想,大王現在能控制天下了嗎?再者,一分封諸侯,我們來自各國的將領,將紛紛回國效力,報效國君與母國,誰還會跟在你身邊打天下呢?第三,分封一定,諸侯各自有封地,誰敢保證他們不會倒向項羽而與你為敵?以目前楚強漢弱的形勢,諸侯必定會臣服項羽,那麼,這個分封這策不是在自掘墳墓自斷臂膀嗎?劉邦聽後如夢方醒,連忙叫停了正在鑄造的封國印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看了這個計策被張良批駁得體無完膚,人們可能會認為出這個計謀的酈食其是一個誇誇其談不懂變通的人,其實分封一事可能是一時疏忽,也可能有下一步連環應對並未全盤托出。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初求見劉邦時被辱,以三寸不爛之舌取信劉邦,幫助拿下陳留,又奔走各地聯絡諸侯,多立功勳,韓信沿河北收奪項羽的後巢和基本盤時,破趙降燕來到齊國境,這時,酈食其出使齊國,只憑一張嘴就把齊國說得願意投降。因韓信突然攻打齊國,而被齊王烹殺。

我当作者那几年
2019-02-09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王說歷史,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大家眾所周知楚漢爭鼎的故事,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的謀士就為劉邦獻上一條計策。為了遏制實力迅速膨脹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封六國故地給六國後人。

後來被張良勸回來的故事,下面請我形象的為大家描述一下。

把華夏大地比作一個大公司

把楚漢之爭比作劉邦、項羽爭奪公司董事長的位置

把六國貴族比作大公司的前前董事(前任是秦國)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背景:

劉邦和項羽爭奪公司老大的位置,但是劉邦的小弟們(韓信、彭越等人)發展太快了,自己一開始因為打不過項羽就讓小弟去搶地盤,但是再搶下去小弟就有可能當大哥了。

劉邦很是擔心……

酈食:老大,你要不把地盤劃給那些前前董事們吧,那樣的話既能打擊老項,又能遏制你那群飛上天的小弟們。人家還肯定對你感恩戴德,多好啊。

而且那群傢伙們都是廢物啊,那麼多地盤都能丟,肯定比你小弟聽話啊。

劉邦一聽很是有道理啊,指著士兵甲,你去辦吧。

士兵甲:好的。

張良聽說了,立馬趕過來不樂意了。

張良:老大,哪個孫子給你出的主意,這是要弄死你的節奏啊!

劉邦:酈食啊,怎麼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張良:老大,你聽我說。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1:廢物就是廢物,秦末的時候出了一批廢物了,還不是叫老項揍成狗了,他們再去有啥用?

2:你這樣做會寒了小弟們的心啊,小弟們為啥給你賣命,你心裡沒點數嗎?你長得帥?還不是也想著能分塊地盤當老大嗎?你這樣幹,你小弟們不弄死你?

3:六國的前前董事們會對你感恩戴德?那本來就是人家的地盤,你想啥呢?人家那屬於拿回祖業!

劉邦大驚失色,趕緊派士兵乙追回了命令。

嗯……差不多就是這個過程。

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漩涡鸣人yy
2019-11-13

酈食其說起這個名字,就不得不提劉邦對於儒家的看法,劉邦是很看不起儒生的。有一次他甚至拽著一個儒生的帽子在當街撒尿,當時這個人到劉邦這裡的時候,劉邦直接一腳把他給踹了,滾,老子不想見這個人,酈食其並沒有因此直接負氣離開,而是選擇恭恭敬敬地等劉邦,並且告訴劉邦說你們想要推翻秦國就需要聚合大家的力量,我來投奔你!現在你卻告訴我這個想要推翻暴秦統治的人不能加入呢,你讓其他的人怎麼想我是有才能的人,我已經很給你面子了,你趕我走我都沒走,更何況我這個人年紀比較大,屬於長者,你不尊敬長者,你怎麼能行?

劉邦一聽對我確實應該好好招待,因此就把他奉做座上賓。

當然,這個老頭子確實有本事,他去齊國做說客,硬是讓齊國的國君同意投降,要不是最後韓信過來橫插一腳,說不定他是當時最大的功臣,不過這個人也確實做錯過事情,當然,他這個也是屬於病急亂投醫,沒辦法。

當時劉邦被圍困在滎陽這個地方,沒辦法出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不停的進攻城池,此時此刻,劉邦需要大量的援軍來幫他進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幫他脫困。這個時候又沒有援軍,韓信這個時候還沒有拿下齊國,理論上來講,韓信這兩萬多人的軍隊加入了正面戰場也沒有什麼用城。

所以當時酈食其就告訴劉邦說,我們去承認其他六個國家,國君的地位,然後讓他們率領軍隊來幫我們這樣的話,人多力量大一起吧,西楚霸王項羽給搞下去不是很好嗎?就像我們上一次打彭城那個時候一樣。

劉邦一聽都有這樣的建議太好了!有了上一次成功的經驗,劉邦覺得這一次用這個手段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結果張良這個時候走進來了,問劉邦你這個建議是誰跟你提的?簡直就是把你往火坑上推呀,你想想看你手裡的那些作戰的士兵,文臣謀士,哪一個不是曾經六國其他的人,你包括我也是一個韓國人,如果你承認其他六國的國君的話,那這些國家的優秀的士兵和謀士是不是直接去投奔他們自己的國君就行了?誰還幫你出謀劃策,誰還幫你流血犧牲?(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別忘了你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個地痞流氓,就是一個無賴,誰會幫你呀?是不是?

劉邦一聽對呀,我這簡直就是自掘墳墓,釜底抽薪啊!趕緊罵了一聲你個老儒生,整天就出這些不著調的主意。

其實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講,劉邦確實存在著這一個選項,包括劉邦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個計謀的,只不過,在這之前,劉邦並沒有被失敗衝昏頭腦的時候是不會病急亂投醫,選擇這個計劃的,劉邦這個人就是隻佔便宜不吃虧的貨,你要他幹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你包括他給韓信一個齊王,他都不答應,所以說這件事情。劉邦當時的情況也是一個客觀因素,如果不是項羽逼得太急了,劉邦也不會出此下策。

當然,張良這個時候能夠站出來指證劉邦的錯誤,也是難得可貴的,這也不枉劉邦一直十分信任張良,哪怕張良在前線毫無戰功,最後劉邦還是硬生生的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並且在劉邦最後大豐功臣的時候,也是告訴張良自擇齊地3萬戶,周參是所有人裡面受風最高的,也只獲得10600戶。張良在劉邦的心裡的地位可見一斑。張良跟劉邦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主僕之間的關係,而是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劉邦當初落魄的時候,張良作為韓國方面的代表人可以說是率先跟劉邦進行戰略合作。作為戰略合作的夥伴,張良出於一個韓國人最後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可以看得出張良跟劉邦之間的感情。

所以說從這樣一個失敗的計策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的東西。

守仁读仁
2019-11-09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酈食其當說客那是一把手,但是要說他的大局觀和策略計謀就比張角等人低一個等級了。

劉邦彭城之戰失敗,本來大好的局勢被項羽三萬人攪的天翻地覆。劉邦只能退回關中,在滎陽一帶和項羽對峙,原本支持他的諸侯也紛紛倒戈。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想打破這個僵局,便向酈食其詢問策略,酈食其勸劉邦刻六國印分封六國後人為王,這些人通過劉邦的分封復國,自然會對劉邦感恩戴德。

劉邦也是病急亂投醫,竟然聽從了酈食其的計策。

張良聽說後,立即跑去見劉邦,並且極力勸阻這件事。正值亂世,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六國後人必定會各自為政,好不容易形成的楚漢相爭的局面又會被打亂,亂世都在爭權奪利,什麼承諾都是廢話。不僅如此,跟隨劉邦的人大多都是山東六國後裔,如果劉邦分封六國,會有大批人離開劉邦,去追隨舊主,張良就是頭一個。劉邦被張良一番勸說,急忙召回酈食其。

其實張良不必扯那麼遠,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幾年前,陳勝吳廣起義正值巔峰,陳勝就出錢出人讓武臣和陳餘去趙地復趙國,結果呢?

武臣迅速擺脫陳勝,自立趙王,對陳勝不聞不問。

也多虧劉邦能聽進去人言。

七月流火140400643
2019-11-10

酈食其是劉邦的謀士。他本是河南陳留人,是個儒生,有學問有見識,為人狂傲,被當地目為狂生。秦末亂起之時,投靠劉邦,成為劉邦的謀士。劉邦是不喜歡儒生的,曾經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酈食其能說服劉邦接納自己,就證明其有過人之處,不是一般的腐儒。

與酈食其同時還有一位叫審食其的,此二人是同名不同姓。審食其是劉邦的管家,與呂后接觸多,後來被封為闢陽候。漢文帝時為淮南王劉長所殺。酈食其的故事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有記載。他做為謀士為劉邦立了很多功勞,最有名的一樁是,他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齊國投降劉邦。後韓信爭功攻打齊國,酈生被齊王田廣所烹。劉邦為了酬謝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酈寄為候。

再厲害的謀士,也有出錯的時候。酈食其也曾經給劉邦出過一個爛招。這個故事在《史記》中沒有記載在他自己的傳記中。而是記在張良的傳記中。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形勢對劉邦很不利。為了扭轉形勢,劉邦與酈食其商量辦法。酈食其為劉邦獻了一計。他說:“商滅夏的時候,把夏的後代封在杞。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殷商的後人封在宋。到秦時,把六國全滅了,使六國的後代失去了立足之地。如果大王你能復立六國之後,他們一定為感激你,願為你所用。到時候,楚國也就會擁戴你了。”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就準備這麼幹了。這時,張良來見劉邦。劉邦便把這個事情與張良說了一下。張良說:“這是誰為大王出的主意,如果照這麼幹,那就完了。”之後,張良從八個方面為劉邦分析了利害得失。

第一,商湯把夏封在杞,但自己有力量可以隨時把它滅掉,現在你有這個力量嗎?

第二,周把商封在宋地,同樣可以隨時取它的性命,你現在有本事可以隨時取項羽的腦袋嗎?

第三,武王得天下之後,封比干,表商容等等,說明他當時已經完全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這一點,你做到了嗎?

第四,武王滅商之後,把天下財富都分給老百姓,你能做到嗎?

第五,周朝代商之後,棄武行文,大王現在能做到嗎?

第六,周朝來商之後,馬放南山,以示不再打仗。你可以做到嗎?

第七,放牛桃李之陰,向天下表示,不會因為戰爭向百姓收稅。

第八,在你身邊,跟你一起打天下的,誰不希望革命成功之後能封官封爵,現在把天下的土地都封給六國,這些人必然會各回故國,為舊主服務,大王你不就成了光桿司令了嗎?

《史記》中說了八條,我們把它列在上邊。其實張良說了一大堆,只有兩個意思,一,時代變了,各方面條件不一樣,不能照搬古代經驗,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條,大家打天下,爭的無非是利益,利益都讓出去了,還靠什麼來凝聚人心呢?

張良說完,劉邦立馬明白過來,當時他正在吃飯。聽了張良的話,“輟食吐脯”,罵了一句:“豎儒,幾敗而公事。”翻譯一下就是:“臭儒生,差點壞了你爹我的大事!”這是劉邦的風格,罵歸罵。酈食其的主意不對,可以不聽。但不能因此把這個人否定了。所以,劉邦以後還是繼承任用酈食其。這是劉邦能成就大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史学达人
2019-12-02

當時還是楚漢爭霸時期,劉邦被項羽打的到處跑,他們對峙在滎陽,若是滎陽一旦攻破,也就意味著劉邦的大本營關中之地快要不保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病前亂投醫,他要找人商議,如何才能把項羽打敗。但是,這時候張良恰恰沒在劉邦身邊,所以,劉邦不得不去找他的另一個謀士酈食其來商議退項之測。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酈食其也是一個有謀有略的人才,堪稱劉邦手下的鼎級謀士。酈食其告訴劉邦,辦法不是沒有。如今我們打不過項羽,是我們的力量太單薄了,若是我們聯合,其他一些諸侯,一起把項羽滅了,這應該是一個好辦法。

要知道當時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已經被秦始皇給滅掉了。酈食其想讓劉邦在搞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制度,去找原來諸侯國的後人,讓他們重新立國,發給他們諸侯印章,讓他們復辟,然後招募新兵,一起聯合劉邦打項羽。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建議,覺得不錯,就讓酈食其趕緊去刻印章,找六國後人發放給他們。

恰在此時,張良回來了。劉邦正在吃飯,當劉邦看到張良後,他就說,子房你過來,有個謀士給我說,讓我復辟六國,聯合他們一起打項羽,你覺得這個建議如何?

張良一聽,覺得不妙。他說若是你這樣做的話,那你就休想得到天下了。

張良繼續說到,你知道將士們為什麼拋妻棄子,遠離家鄉,拼了命的給你打天下嗎?他們無非就是,想在事成之後,封侯拜相,能在朝中當個一官半職。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若是你復辟了六國,那你手下的人才就會流失,他們會去投奔自己的國主,讓自己的國主,給自己分封官職。到那時候還有誰伺候你呀。

況且諸侯王復辟之後,未必聽你的調遣,他們往往是誰強就聽誰的,很顯然現在是你不如項羽。所以,搞復辟對你是百害而無一利。

劉邦聽了張良的分析,冒了一頭的汗,劉邦把嘴裡的飯吐出來,大罵酈食其,臭書生差點壞了老子的好事。所以,酈食其的印章也就不能印了。

大汉未央宫
2019-11-10

酈食其的本意是想借立六國之後,為項羽多樹敵人,減輕劉邦的壓力,並援引歷史上明君都分封前代皇族為例。

但時世不同,湯武封前代皇族,是在能絕對控制形勢的情況下,為了平息戰亂,教化民眾,而做出的選擇。但在劉邦當時,應付項羽已經非常吃力了,這個時候分封六國之後,那六國之後會聽他的嗎?搞不好立刻會投靠項羽,畢竟自己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當時項羽相對劉邦還是有優勢的。而且其實當時已經有了很多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部分都是有本事的,他們尚且在彭城之戰後又投靠了項羽,新立的六國之後,毫無根基,性命都在飄搖之中,酈食其怎麼能保證他們會對漢忠誠?

如果說分封六國不能保證對漢忠誠是一把雙刃劍的話,那麼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就幾乎是致命的了。秦之前,六國統治已久,現在劉項手下的大臣和各地的諸侯王,很多就是六國的忠臣,包括張良,曾經就為韓國報仇,刺殺秦始皇。因此立六國之後,當劉邦不利之時,會導致劉邦手下很多將士改投舊主,嚴重削弱劉邦的實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