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人的酒桌文化有哪些?你喜歡嗎?

3 個回答
以宁静而致远
2019-08-02

濟寧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來濟寧會友、旅遊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

一、入席: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這個禮儀之邦,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主陪”。

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

而副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佈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副主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三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四陪”。

二、倒酒: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濟寧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

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濟寧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實了。濟寧現在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兩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

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現在大多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後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

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順”,最近比較流行“7次”,又稱“6+1”,即主陪帶“4次”副主陪帶“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帶“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帶“1次”,湊夠“7次”,“7”寓意“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高升”的意思,圖個吉利。

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這個酒一般不碰杯,濟寧人講究“一碰倆、不碰仨、站著喝了算白搭”。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叫“過電”,寓意是都碰杯了。經常可以在飯店裡面聽到這樣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聲。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副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係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

因為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有多,特別容易喝醉。

三、吃魚的講究

“ 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山東人獨特的酒文化

因為鄰近微山湖,在濟寧酒桌上,魚是最常見的,端上來後,魚頭要對準主賓或年長者。

有句話叫“頭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魚的這四部位對著誰,誰便要喝幾杯酒。

若有人把魚眼睛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高看一眼”,魚兩隻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魚臉(即腮)夾給誰,誰便要喝2杯,此謂“賞個臉面”,魚左右兩腮便是4杯酒;

其間若有誰把魚的背鰭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一帆風順”;

把魚尾夾給誰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動聽”,需喝2杯;

魚肚下面的魚翅夾給誰可謂“展翅高飛”,又是3杯,如能把四個魚翅都打發出去,便是12杯;

有人從魚肚子裡夾出的肉送與誰,意為“肝膽相照”,同飲2杯,即4杯;

有時為了湊熱鬧,把魚肚皮所指處,定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望子成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魚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從魚肚子裡夾出一塊肉來送與別人;

魚菜漸涼,可用一句“團團圓圓”同飲一杯,然後吃魚。

有時魚頭對著的主賓不想喝魚頭酒時,就用筷子捅捅魚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後便同飲一杯後吃魚。

有的人不能喝酒,卻又被魚頭所指,可以用筷夾片菜葉蓋上魚眼,這叫“一概(蓋)不論”,隨便大夥咋喝吧。

濟寧人喝酒時間一般比較長,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超過3小時,而一些好友之間的聚會則時間更長。

四、划拳

濟寧人在酒桌上喜歡划拳,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酒桌文化。

酒酣耳熱之時喜歡說:“走兩拳”。

划拳的規矩: 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用攥起的拳頭和伸出一到五個手指,表示從零到五這幾個數字,與此同時,嘴裡喊出從零到10的數字,如果兩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數字相加與其中一個人嘴裡喊出的數字相同,那麼這個人就算贏了這一拳。

劃令一至十分別為:

一:“一心敬你”,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二:“哥倆好”,表示與對方的關係親密;

三:“三星高照"; 表示福祿壽三吉星高照;

四:“四紅四喜”或“四喜來財",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五魁首";

六:“六六大順";

七:“巧七”,意指牛郎織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八仙過海" ;

九:“快喝酒”,也有簡單地喊成“快”的;

十:“滿堂紅”或者“全到了"、“全都有”。

濟寧人的酒桌文化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濟寧人的骨髓裡,近幾年來,為了養生,大多濟寧人也已經控制酒量,但濟寧的酒桌文化還是挺讓濟寧人引以為豪的!


濟寧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來濟寧會友、旅遊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

一、入席: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這個禮儀之邦,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主陪”。

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

而副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佈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副主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三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四陪”。

二、倒酒: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濟寧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

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濟寧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實了。濟寧現在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兩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

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現在大多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後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

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順”,最近比較流行“7次”,又稱“6+1”,即主陪帶“4次”副主陪帶“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帶“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帶“1次”,湊夠“7次”,“7”寓意“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高升”的意思,圖個吉利。

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這個酒一般不碰杯,濟寧人講究“一碰倆、不碰仨、站著喝了算白搭”。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叫“過電”,寓意是都碰杯了。經常可以在飯店裡面聽到這樣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聲。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副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係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

因為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有多,特別容易喝醉。

三、吃魚的講究

“ 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山東人獨特的酒文化

因為鄰近微山湖,在濟寧酒桌上,魚是最常見的,端上來後,魚頭要對準主賓或年長者。

有句話叫“頭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魚的這四部位對著誰,誰便要喝幾杯酒。

若有人把魚眼睛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高看一眼”,魚兩隻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魚臉(即腮)夾給誰,誰便要喝2杯,此謂“賞個臉面”,魚左右兩腮便是4杯酒;

其間若有誰把魚的背鰭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一帆風順”;

把魚尾夾給誰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動聽”,需喝2杯;

魚肚下面的魚翅夾給誰可謂“展翅高飛”,又是3杯,如能把四個魚翅都打發出去,便是12杯;

有人從魚肚子裡夾出的肉送與誰,意為“肝膽相照”,同飲2杯,即4杯;

有時為了湊熱鬧,把魚肚皮所指處,定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望子成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魚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從魚肚子裡夾出一塊肉來送與別人;

魚菜漸涼,可用一句“團團圓圓”同飲一杯,然後吃魚。

有時魚頭對著的主賓不想喝魚頭酒時,就用筷子捅捅魚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後便同飲一杯後吃魚。

有的人不能喝酒,卻又被魚頭所指,可以用筷夾片菜葉蓋上魚眼,這叫“一概(蓋)不論”,隨便大夥咋喝吧。

濟寧人喝酒時間一般比較長,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超過3小時,而一些好友之間的聚會則時間更長。

四、划拳

濟寧人在酒桌上喜歡划拳,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酒桌文化。

酒酣耳熱之時喜歡說:“走兩拳”。

划拳的規矩: 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用攥起的拳頭和伸出一到五個手指,表示從零到五這幾個數字,與此同時,嘴裡喊出從零到10的數字,如果兩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數字相加與其中一個人嘴裡喊出的數字相同,那麼這個人就算贏了這一拳。

劃令一至十分別為:

一:“一心敬你”,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二:“哥倆好”,表示與對方的關係親密;

三:“三星高照"; 表示福祿壽三吉星高照;

四:“四紅四喜”或“四喜來財",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五魁首";

六:“六六大順";

七:“巧七”,意指牛郎織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八仙過海" ;

九:“快喝酒”,也有簡單地喊成“快”的;

十:“滿堂紅”或者“全到了"、“全都有”。

濟寧人的酒桌文化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濟寧人的骨髓裡,近幾年來,為了養生,大多濟寧人也已經控制酒量,但濟寧的酒桌文化還是挺讓濟寧人引以為豪的!



濟寧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來濟寧會友、旅遊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

一、入席: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這個禮儀之邦,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主陪”。

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

而副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佈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副主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三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四陪”。

二、倒酒: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濟寧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

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濟寧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實了。濟寧現在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兩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

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現在大多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後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

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順”,最近比較流行“7次”,又稱“6+1”,即主陪帶“4次”副主陪帶“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帶“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帶“1次”,湊夠“7次”,“7”寓意“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高升”的意思,圖個吉利。

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這個酒一般不碰杯,濟寧人講究“一碰倆、不碰仨、站著喝了算白搭”。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叫“過電”,寓意是都碰杯了。經常可以在飯店裡面聽到這樣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聲。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副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係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

因為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有多,特別容易喝醉。

三、吃魚的講究

“ 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山東人獨特的酒文化

因為鄰近微山湖,在濟寧酒桌上,魚是最常見的,端上來後,魚頭要對準主賓或年長者。

有句話叫“頭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魚的這四部位對著誰,誰便要喝幾杯酒。

若有人把魚眼睛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高看一眼”,魚兩隻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魚臉(即腮)夾給誰,誰便要喝2杯,此謂“賞個臉面”,魚左右兩腮便是4杯酒;

其間若有誰把魚的背鰭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一帆風順”;

把魚尾夾給誰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動聽”,需喝2杯;

魚肚下面的魚翅夾給誰可謂“展翅高飛”,又是3杯,如能把四個魚翅都打發出去,便是12杯;

有人從魚肚子裡夾出的肉送與誰,意為“肝膽相照”,同飲2杯,即4杯;

有時為了湊熱鬧,把魚肚皮所指處,定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望子成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魚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從魚肚子裡夾出一塊肉來送與別人;

魚菜漸涼,可用一句“團團圓圓”同飲一杯,然後吃魚。

有時魚頭對著的主賓不想喝魚頭酒時,就用筷子捅捅魚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後便同飲一杯後吃魚。

有的人不能喝酒,卻又被魚頭所指,可以用筷夾片菜葉蓋上魚眼,這叫“一概(蓋)不論”,隨便大夥咋喝吧。

濟寧人喝酒時間一般比較長,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超過3小時,而一些好友之間的聚會則時間更長。

四、划拳

濟寧人在酒桌上喜歡划拳,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酒桌文化。

酒酣耳熱之時喜歡說:“走兩拳”。

划拳的規矩: 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用攥起的拳頭和伸出一到五個手指,表示從零到五這幾個數字,與此同時,嘴裡喊出從零到10的數字,如果兩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數字相加與其中一個人嘴裡喊出的數字相同,那麼這個人就算贏了這一拳。

劃令一至十分別為:

一:“一心敬你”,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二:“哥倆好”,表示與對方的關係親密;

三:“三星高照"; 表示福祿壽三吉星高照;

四:“四紅四喜”或“四喜來財",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五魁首";

六:“六六大順";

七:“巧七”,意指牛郎織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八仙過海" ;

九:“快喝酒”,也有簡單地喊成“快”的;

十:“滿堂紅”或者“全到了"、“全都有”。

濟寧人的酒桌文化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濟寧人的骨髓裡,近幾年來,為了養生,大多濟寧人也已經控制酒量,但濟寧的酒桌文化還是挺讓濟寧人引以為豪的!




濟寧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來濟寧會友、旅遊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

一、入席: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文化打造了這個禮儀之邦,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主陪”。

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副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

而副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佈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副主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三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四陪”。

二、倒酒: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濟寧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很少用的。

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濟寧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實了。濟寧現在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也有用二兩半的小玻璃杯或瓷碗的。

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至54度左右(現在大多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後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

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以前一般是6次,叫“六順”,最近比較流行“7次”,又稱“6+1”,即主陪帶“4次”副主陪帶“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帶“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帶“1次”,湊夠“7次”,“7”寓意“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高升”的意思,圖個吉利。

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這個酒一般不碰杯,濟寧人講究“一碰倆、不碰仨、站著喝了算白搭”。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叫“過電”,寓意是都碰杯了。經常可以在飯店裡面聽到這樣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聲。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副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係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

因為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有多,特別容易喝醉。

三、吃魚的講究

“ 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山東人獨特的酒文化

因為鄰近微山湖,在濟寧酒桌上,魚是最常見的,端上來後,魚頭要對準主賓或年長者。

有句話叫“頭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魚的這四部位對著誰,誰便要喝幾杯酒。

若有人把魚眼睛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高看一眼”,魚兩隻眼睛,便是6杯;

若有人把魚臉(即腮)夾給誰,誰便要喝2杯,此謂“賞個臉面”,魚左右兩腮便是4杯酒;

其間若有誰把魚的背鰭夾給誰,誰便要喝3杯,此謂“一帆風順”;

把魚尾夾給誰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動聽”,需喝2杯;

魚肚下面的魚翅夾給誰可謂“展翅高飛”,又是3杯,如能把四個魚翅都打發出去,便是12杯;

有人從魚肚子裡夾出的肉送與誰,意為“肝膽相照”,同飲2杯,即4杯;

有時為了湊熱鬧,把魚肚皮所指處,定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望子成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都是用魚做文章常用的行酒令,都是從魚肚子裡夾出一塊肉來送與別人;

魚菜漸涼,可用一句“團團圓圓”同飲一杯,然後吃魚。

有時魚頭對著的主賓不想喝魚頭酒時,就用筷子捅捅魚嘴“大家通通都喝”,然後便同飲一杯後吃魚。

有的人不能喝酒,卻又被魚頭所指,可以用筷夾片菜葉蓋上魚眼,這叫“一概(蓋)不論”,隨便大夥咋喝吧。

濟寧人喝酒時間一般比較長,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超過3小時,而一些好友之間的聚會則時間更長。

四、划拳

濟寧人在酒桌上喜歡划拳,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酒桌文化。

酒酣耳熱之時喜歡說:“走兩拳”。

划拳的規矩: 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用攥起的拳頭和伸出一到五個手指,表示從零到五這幾個數字,與此同時,嘴裡喊出從零到10的數字,如果兩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數字相加與其中一個人嘴裡喊出的數字相同,那麼這個人就算贏了這一拳。

劃令一至十分別為:

一:“一心敬你”,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

二:“哥倆好”,表示與對方的關係親密;

三:“三星高照"; 表示福祿壽三吉星高照;

四:“四紅四喜”或“四喜來財",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五魁首";

六:“六六大順";

七:“巧七”,意指牛郎織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八仙過海" ;

九:“快喝酒”,也有簡單地喊成“快”的;

十:“滿堂紅”或者“全到了"、“全都有”。

濟寧人的酒桌文化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濟寧人的骨髓裡,近幾年來,為了養生,大多濟寧人也已經控制酒量,但濟寧的酒桌文化還是挺讓濟寧人引以為豪的!




长乐C未央
2019-08-02

總算從濟南迴來了,而且是活著回來。

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說起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綺麗秀穎的風景,恐怕便是濟寧人的喝酒了。濟寧人善飲,這是眾所周知的。這些天來,我們便親見其酒桌上的海量與風範了。

濟寧人不但善飲,而且善勸,其勸酒的水準達到了一種藝術的高度,卻是我們意外的發現了。不諱地說,濟南人的勸酒已駸駸乎形成一套精緻且精湛的技藝了。這種技藝只有親臨濟南並親炙其味的人,才能窺其纖毫,併為之嘆為觀止。

首先,濟寧人的勸酒浸染著一股藝術的氣質與善良的霸氣。有板有眼,循循善誘,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恍如軟刀子殺人,於溫藉融和之間,讓人酩酊大醉。

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說法,每一種說法都有一套論證,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納,無所不包,對被敬者構成了強大的論證,讓人覺得不滿飲此杯,簡直枉披人皮矣。

我的朋友彥新教授便極善勸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論證滿飲的意義,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經據典,勾古稽今,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文化享受。

這種勸酒的藝術與一些地方動輒“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類的做法,自是另出機杼棋高一著矣。尤其可愛的是,勸到高潮時,老蘇還能即興背一首情詩助興,聲與情並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讓人覺得不喝此杯簡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裡端的是斷腸散鶴頂紅,也決不皺皺眉。

濟寧人喝酒的規則,有一種屬地主義的色彩。無論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順序,動箸之先後,都有一套細緻的規矩。這些規矩皆是屬地法,解釋權都歸主人,上海的習慣法自不能適用。

於是乎,在濟寧這些天,我們一干人在酒桌上動輒得咎,犯規不斷,而每次犯規,都有相應的“懲罰”,端的叫天天不應,只好認罪伏法,推杯換盞,以致醉臥沙場。

記得有一次清蒸魚端上酒桌,鄙人率先夾了一小塊,尚未入嘴,便被當地的朋友逮住,他斷喝一聲:“魚頭酒三杯”。聞得此言,不禁肝膽俱裂,只好入鄉隨俗,浮三大白。

万某人写油诗
2019-08-02

據我所知,濟寧市屬山東省管轄,與其說濟寧,不如推而廣之,說說山東的酒文化。說到山東人你會想到什麼?是熱情好客、豪爽大方,還是有情有義、恪守禮儀規矩?山東人素善飲,天下皆知。山東人不止喜歡喝酒、善於喝酒,還有傳承千年的山東獨特的酒文化。山東這片土地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兩個國家,分別為齊國和魯國,故此山東又稱為齊魯大地。齊魯兩國對山東人的酒文化影響非常大,齊國人尚武、喜好喝酒,你可以從中找到後世山東人大碗喝酒的影子。而魯國因為孔子在,也形成了系統的酒文化,那就是酒德,也就是後世我們說的酒品。孔子說:“惟酒無量,不及亂。”酒德不是小節,不能因為喝醉了酒而失禮。直到現在,在山東因為喝了酒而不知所以、撒潑打諢的人是要被人取笑的。

所以喝酒在山東人身上有一種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山東人喜歡大碗喝酒的那種梁山好漢的豪氣,就像武松喝了十八碗“三碗不過崗”,依然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人人稱道的英雄、漢子;另一方面,在山東酒是不能隨便喝的,只要到了酒場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禮儀規矩,在敬酒、勸酒上遵守規矩的人都會讓人高看一眼。實際上,酒桌也會放大“仁”和“義”,一場酒局下來,即使不熟的陌生人在瞭解對方的酒品後也會在心裡決定對方能不能成為朋友。

山東是孔孟之鄉,山東人也喜歡書畫筆墨,在全國山東是最大的一個書畫市場。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把酒賦予了新的文化和魂魄。孔子愛酒,儒家文化中酒也是組成部分,荀子曾在蘭陵品嚐過蘭陵美酒並讚歎不已;山東人王羲之曾在醉酒後揮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此外還有山東籍人李清照、辛棄疾以及客居山東的李白、杜甫、蘇軾等都因酒而激發萬丈豪情留下了經典詩詞。

所以山東的酒文化有“禮”有“德”還有那水墨書畫、詩詞文章。新時代更要求山東人謹守酒德,無論是酒駕還是因喝酒而造成的違規違紀都算不上一個真正懂酒文化的山東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