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清末時期京城街景,生活在內城的人們
舊影閣
1/10 【街景】自1264年(至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造的元大都開始,北京城已有八百多年多年的建城、建都史。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池,是由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組成,包括城門、城牆、甕城、護城河、敵臺、角樓等多道設施。1553年(明嘉靖帝三十二年),增築外城,形成了北京城的凸型佈局。
2/10 【鼓樓大街】內城主要為內二環地區,位於前門(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朝陽門、東阜成門、直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範圍內。 周長約為四十五里,東西長約為十三裡,南北寬近十一里。清朝滅亡前的總體居住格局是:內城以旗人居住為主,外城以漢人居住為主。
3/10 【鼓樓大街】舊鼓樓大街(藥王廟街)是從德勝門東大街至鼓樓西大街。六十年代中期,北藥王廟、舊鼓樓大街合併,統稱舊鼓樓大街。六十年代末,北京城牆全部拆除;二環路北稱為舊鼓樓外大街,二環路南稱為舊鼓樓大街。
4/10 【鼓樓下】清朝時期的京城基本沿襲明朝的格局,將明朝時期皇城內的部分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很多府第、衙署、草廠、倉庫改成民居。內城被劃為滿城,是八旗居住地區;漢人全部遷往外城。清庭將滿族旗人安置在皇城的四周,再向外分別有蒙古旗人、漢軍旗人居住;清朝的北京內城,基本上就是座大軍營。
5/10 【四合院】清朝初期,為方便居住內城旗人的生活,允許商販們在白天進入內城經營,但不能開設經營商鋪。後來,商販們開始在內城的一些寺廟裡居留,逐漸開設了店鋪。皇帝十分信任的漢人高官,經過御準亦可在內城居住。清朝末年,大批高官、富商、顯貴和外國人紛紛移居至內城。
6/10 【正陽門附近的警察】1901年(清朝光緒二十七年),成立了京城(善後)協巡總局,屬於過渡性的治安機構;1902年(清朝光緒二十八年),由工巡局取代。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設立巡警部(最高警政管理機構);內城巡警總廳、外城巡警總廳由巡警部直接管轄,處理內、外城的全部警務。
7/10 【東華門】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東華門始建。該門位置在紫禁城的東城牆(偏南)處,是紫禁城的東門。1758年(清朝乾隆二十三年)開始,東華門(門樓)用於存放閱兵棉甲;1763年(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東華門外護城河邊設置了倉廒(恩豐倉)。
8/10 【街景】東華門大街自東安門(東安門大街西端)至東華門,該街因東華門得名。東華門之東是北京皇城的東門東安門。東安門內(御河上)有座東安橋(皇恩橋);橋上是座真武廟。民國初期,皇恩橋被拆毀,改名太平橋;廟亦被改建到路北。六十年代,東華門大街曾經改名為紅色路,後複名。
9/10 【西華門】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西華門始建。該門位置在紫禁城的西城牆(偏南)處,是紫禁城的西門。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八十歲生日(萬壽節),西華門外,西直門直至海淀,路邊張燈結綵,搭設綵棚樂戲,用以慶賀。
10/10 【街景】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為躲避八國聯軍,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從西華門出宮西逃。在西華門的城樓位置,能夠俯瞰中、南海的全景。建國後,因西華門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故由部隊駐防,不對外開放。【北京內城老照片,1904年-1909年。攝影:羅林·托馬斯】
2019-08-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