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組圖)
四九城大磊子
1/9 北京內城街景\n\n北京內城是內二環指北-西德勝門、東安定門;南-西宣武門、中正陽門(前門)、東崇文門;西-北西直門、南阜成門;東-北東直門、南朝陽門。北京內城位於皇城和外城之間,內城城牆是明朝在元大都城牆的基礎上經多次改建而成的。
2/9 老北京街頭早餐\n\n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並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3/9 老北京市場照片\n\n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闢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
4/9 北京內城街景\n\n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內城城門和城牆先後於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
5/9 北京鼓樓照片\n\n北京鼓樓位於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牆。
6/9 北京東四牌樓照片\n\n東四位於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於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簡稱東四。牌樓於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毀於大火,後曾照原樣重修。1954年東四牌樓徹底拆除。博學多才的大學士劉庸就曾在東四牌樓迤南的驢市(後更名禮士)衚衕居住過。
7/9 居庸關長城\n\n居庸關長城,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居庸關長城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8/9 北京永定門照片\n\n永定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永定門甕城城牆於1950年開始被陸續拆除;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
9/9 永定門外的街頭食品攤位\n\n以永定門城樓護城河為界,朝北為永定門內大街簡稱永內大街,南面為永定門外大街簡稱永外大街。永定門大街在五六十年代,是京城南部交通主幹線,是永外及大紅門以南地區老百姓進城的必經之路。
2019-09-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