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覺得在外生活比在老家生活的兄弟姐妹,給父母的多,而且還是應該的?

本人就有些這樣的經歷,在她們的觀念裡,你在外面生活你就應該給就裡多拿東西多拿錢,一回去就會說“你這不是從外面回來了嗎?就該給她們點”總覺得在外很富有嗎?其實大城市生活壓力很大,遠沒有在家過的舒服。
大家有沒有覺得在外生活比在老家生活的兄弟姐妹,給父母的多,而且還是應該的?
10 個回答
手捧那片海
2017-06-02

家裡有幾個子女,一般上輩的比較多,在家照顧老人的,認為你給再多都不算多,不管你有沒有錢,你都應該的,因為錢能解決的事兒都不叫事兒,你只是多給幾個錢,他們在家要管老人的吃喝拉撒病,每天的日子柴米油鹽的過,心想又不是我一個人的老孃憑啥全我來管啊,你以為給幾個錢了不起啊,有本事我給錢,你帶去城市裡過幾年?

我老公奶奶今天93,我公婆在外地打工,大伯跟姑姑在老家,都住一個村,房子挨著,奶奶每天住公婆家,因為大伯家不給她住,公婆不在家奶奶眼睛又不怎麼看見,每次我婆婆回老家都說家裡髒的一塌糊塗,每天一天三頓在大伯家吃,他們什麼時候吃奶奶什麼時候才有的吃,有時候他們田裡幹活回來八九點才吃晚飯,奶奶就等到那麼晚,說起來是照顧老人,其實也就是過自己的日子,順帶給老人一口吃的而已,一旦奶奶生病,哪怕是個感冒,就得叫公公回來,不是大伯一個人的老孃啊,你在千里之外都得回來,當然,公婆自覺沒照顧奶奶理虧,所以把家裡的田全給他們種,租給別人要錢的,給他們當補償不要錢,一回家奶奶全部在公婆家吃,而且每次回家都喊大伯他們全家吃飯,因為平時他們幫著照顧老人了,對他們好言好語,怕得罪他們,他們萬一甩手說老孃一人帶半年,公婆就不能打工掙錢了,他們家開了個養雞場,每年回家都免費勞動力給他們白天黑夜的幫忙,即使這樣還是不落好,你就是應該的,因為我幫你照顧老孃了,不然老孃你自己照顧

所以呢,你在外窮也好富也罷,不是所有兄弟有兄弟情,也不是你給點錢就覺得事情解決了,因為你給的那點錢不足以解決他們的煩惱,是你的責任別想讓別人分擔,別人分擔是情分,不擔是本分,給點錢不算啥,別覺得委屈了

插曲一段,多子養不了一母,窮,會因為經濟而推卸責任,富,也可能因為搶財產而六親不認,兄友弟恭不多見了,此生一個足矣

从善如刘L
2017-06-01

你在外,一年回去就那麼一次,你還能給父母多少東西?除非你回去這一次就給了父母一年的生活費,不用說二萬,你就是給一萬元的人民幣,你也可以說是給的很多了!

父母在家,一年365天,在家的兄弟姐妹時時都在關心著父母的衣食住行,關心著父母的身體的健康和親情的慰藉,這就是對父母的最大的關心,也是對父母的最大的感情的回報,就這一點,你有麼?

有兄弟姐妹陪在父母的身邊,你就沒了後顧之憂,你就可以放心的在外工和生活著,他們替你承擔了孝敬父母的責任,替你分擔了對父母的贍養的義務,就兄弟姐妹的這份替你付出的孝敬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你花多少錢能買得到?

你可以吃大魚大肉,你可以吃山珍海味,當你吃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想到了父母了嗎,你能端過來送給父母也吃上幾口嗎?但是在你的老家,你的兄弟姐妹們就想到了,就做到了,他們會把家裡最好吃的東西在做好了的時候先送到父母的身邊,他們不吃也會讓父母吃的!

當父母的身體不舒服或者有了病的時間,你回家伺候孝敬過父母嗎?也是你的兄弟姐妹不分白天黑夜的守候在父母的身邊,他們怕影響你的工作,也就沒通知你,你甚至都不知道這樣的事,你說是不是呀?

所以不要報怨你的兄弟姐妹們,你走了出去,或者說你闖了出去,你就是他們的驕傲,你也是他們的希望,他們對你也寄寓了厚望,你的生活再困難,也比他們好,至於他們再你回來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對你有個盼望,也不是希望你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好的貴的東西,只是希望你沒忘了他們。

所以你下次再回家的時候,一定要給你的兄弟姐妹還有他們的孩子帶回點經濟實用的東西,不在錢多錢少,他們再乎的是你們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們的情義!

父母之恩,重於泰山,兄弟姐妹胞情,無價之寶!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惑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小鼻祖
2017-06-19

這些年,我不止一次聽到有朋友抱怨,說特別不喜歡家裡的兄弟姐妹在朋友圈裡發一些信息,諸如“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類的話。理由是,自己離家在外,甚至居住海外,本來就不能在父母身邊多盡孝心,看到兄弟姐妹的這些信息,總覺得話裡有話。

也許有人會說,說說這些古語也沒什麼不對,都是至理名言啊。不錯,再看看其它信息,就看出問題來了。

有個朋友去古巴玩了一趟,回來給妹妹發了幾幅照片,結果妹妹回了一句:“哪裡都不如家好。”朋友無言以對,草草結束對話。想想,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國了。

另一個朋友在跟哥哥聊天時,哥哥不是說今天又帶老媽出去吃飯了,要不就說,老媽最近身體不如從前了,需要請個保姆,可現在的保姆勞務費挺高,云云。

前一位朋友說,她和妹妹小時候關係挺好,可是大了以後有點疏遠,特別是移居海外後,和妹妹的關係就更不如從前。妹妹的一句“哪裡都不如家好”,不是簡單的一句俗話,在當姐姐的聽來,其潛臺詞是,你在外面,家裡只有我來照顧老媽。

而那位哥哥的話,在弟弟聽來,那意思就是,老媽這些年都是我照顧的,你在外面什麼忙也幫不上。可是礙於情面,又沒提錢的事。這位朋友說,錢還真不是問題,甚至自己把保姆費全包了也可以,可是,即便真的那樣,當哥哥的還是覺得弟弟遠在天邊,身邊的孝道還是沒有盡到。

說來可笑,那位愛發“父母在,不遠遊”的妹妹,和那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哥哥,小時候讀書時都是一塌糊塗,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就進了工廠,在自行車盛行的年代,好多年都活動在以父母家為圓心,以10公里為半徑的圓圈裡,不僅談不上“遠遊”,中午午休都可以回父母家蹭頓飯。

可是,上面所提到的姐姐和弟弟就完全不同,兩人讀書時都是學霸,讀的都是國內最好的大學,畢業後分別在京滬工作,而且都是響噹噹的工作單位。那時,不消說,父母雙親,包括兄弟姐妹,都以他們為自豪,每每在別人面前提起他們,都覺得臉上特別有光。

那位姐姐說,很多年前,妹妹告訴她,有一次和廠裡的小姐妹偶然說起姐姐,小姐妹們都羨慕地瞪大眼睛,你姐姐在那裡工作?真棒啊!妹妹當初臉上的自豪,她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那位哥哥也有同樣的經歷,有一次趁外出學習到弟弟讀書的大學蹭了兩宿覺,把這所全國頂尖大學的校園逛了個遍,晚上躺在弟弟的床上,心滿意足地說,咱雖然沒進大學門,今天能在這裡睡上兩晚上,也夠本兒了!

當時,弟弟感到很欣慰,雖然只是兩個晚上的覺,但是心裡總覺得多少給哥哥做了點什麼。

那個時候,父母身體還都好,退休後不光能經常到北京上海住一陣子,散散心,開開眼界,而且在家的時候,還能幫那位妹妹和哥哥帶孩子。據那位當弟弟的說,父母照看哥哥孩子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照看他自己的孩子,他和妻子在上海工作很忙,又要帶孩子,每天都是風風火火。可是,他的哥哥就完全不同,經常一家三口在父母家吃,趕上哪個週末沒露面,老媽還特意打電話讓他們去,因為飯早就做好。

那個時候,他們很少聽妹妹或哥哥說,自己的孩子天天住在姥姥或奶奶家,一天三頓飯都不用管,一直持續到高中,他們自己只要到了父母家,馬上就有熱乎飯吃。

可是現在則不同了,父母年紀大了,很多時候需要人照顧,於是,他們就時不常地在微信上發些”父母在,不遠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留給我們的還有多少時間”之類的話。

和上面的妹妹和哥哥一樣,說這類話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並非真的那麼遵照古訓,實際情況是,他們年輕時能力平平,根本沒有辦法走出家門去闖世界。可是,人這種動物很有意思,最不缺的就是變通的能力,古訓既然在那兒擺著,人到中年後又發現最適合當下的自己,何不拿來一用?這是不是也算是一種“拿來主義”?

其實,兄弟姐妹中的這一部分人,絕大多數在年輕時都得到過父母更多的照應,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日常瑣事,他們從未離開家半步,很多人可以說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找工作、結婚都需要父母的參與,即便到了而立之年,也還凡事得到父母的幫助。換句話說,他們年輕時因為能力不足沒有得到的,父母通過各種形式,都給他們補齊了。

相比之下,他們的姐姐或弟弟,此時的情況就不比從前,孩子正在求學階段,他們又身居外地甚至海外。工作的人總是身不由己,不可能頻繁地再來回穿梭,可是,父母在一年年變老,健康狀況也不如過去。作為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他們內心也是時常流露出焦慮,可是又能怎樣呢?只是盡最大可能罷了。

可是,再怎麼說,他們也是遠在天邊,總不如一個電話就能喚到床邊的兒女,於是,過去給他們添過無數麻煩的兒女僅僅因為幫了一點小忙便成了老人心目中最孝順、最貼心的孩子,而那些當初從未給他們添過麻煩,讓他們跟別人一說起來就感到臉上有光的遠在外面的孩子,如今倒顯得矮化了許多。

那些年少時讀書好、從家鄉走出去的孩子,大多在工作和婚姻上沒讓父母操心,在父母年富力強時,他們或許會覺得這些孩子讓他們很欣慰,可是,隨著年紀增大,當年少操的心都成了遙遠的回憶了,變得模模糊糊,可有可無;著名大學,體面的工作,在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眼前的一碗藥、一頓飯就漸漸凸顯出無可匹敵的現實意義。

在有些父母眼中,身邊的孩子才是“指得上”,遠在天邊的子女即便很有出息,也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年輕時曾經寄予的希望,到了老年時,竟然被默認為“指不上”。

老人們的這種心態,會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那些身邊的子女自然能夠領會到父母的心思,於是,在說起“父母在,不遠遊”之類的話時,心中的底氣頓時充足了幾倍。

一張人人仰慕的名牌大學文憑,一份人人羨慕的好工作,到了父母晚年,竟然不敵在家的兄弟姐妹的一碗藥,一頓飯。這話說早了沒人信,可是幾十年後便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絕大多數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像我的那兩位朋友,也都是知書達理的人,如何能不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只是人在外,身不由己。能做到的,不外乎是把父母接出來住個一年半載,或者自己隔一兩年回去一趟,略盡孝心而已。

孔子是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這話出自《論語·里仁》,後面還有半句“遊必有方”,也就是說,孔子強調作為人子應盡孝道,但是並不反對為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外出奮鬥。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的活動範圍有限,周遊列國也不過主要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如今則完全不同,出國也是很平常的事了。

兄弟姐妹之間應互相體諒,那些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多盡些孝心是應該的,如果只把眼前所做的當作自己的功勞,而對遠離父母的兄弟姐妹有所抱怨,那便是缺乏親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也顯得不那麼厚道。

依然昊然
2017-06-01

我父母三個孩子,妹妹結婚在深圳,弟弟在上海。我結婚和父母同城。平時父母有點什麼都是我管,買吃的,買藥,辦各種瑣碎事!今年父親急性腦梗塞變成了老年痴呆且性格改變有暴力傾向。生病後妹妹弟弟請假回來四天,他們一起照顧四天,因為都是拖家帶口回來的我準備了四天飯菜,然後他們走了,我又要無假期的到醫院照顧父親,沒日沒夜,我也有老公孩子但因為住得離父母近我得照顧父親。不要和我談錢,雖然他們在大城市,他們未必有我那麼多錢。醫療費我們是平分的,但我得出錢也出力。因為父親有點打人沒人願意照顧他。有時我真想離父母遠點。

良心南方系
2017-05-31

謝邀。這個問題很現實,很讓人糾結。在外生活的,你以為給父母的最多?那你就錯了,錯得遠了。
大家有沒有覺得在外生活比在老家生活的兄弟姐妹,給父母的多,而且還是應該的?

首先,在老人內心,在外的子女偶爾來看看,給吃給喝給錢花,老人都深記在心,貌似比在家的付出得多。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因為老人見在外的子女少,距離產生了親近感,另一方面,在外子女給老人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看得到摸得著。

其次,在家子女的付出,細枝末節,千頭萬緒,老人事情給牽涉的時間精力無法計算,責任更為重大。精神丶情感丶體力上的付出沒法算,還不讓老人待見。比如,碰到個哆嗦的老人,天天在你耳邊嘮叨,三病兩痛的操心費力,而在外子女眼不見心不煩。以為外面子女付出的多,在這一點上,很多老人未免過於現實和偏心。

我就見到過這樣的兄弟姐妹,說什麼都要輪流照顧老人,在外子女給便宜也不佔。說多了就是因為在家照顧老人的子女幾頭不落好,吃苦受累,心生怨氣又無可奈何。
大家有沒有覺得在外生活比在老家生活的兄弟姐妹,給父母的多,而且還是應該的?

petty14815867
2017-06-02

這個事情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都不能一概而論。上面網友一邊倒的說在老家的付出多。事實上,父母身體狀況良好的,還真是在外的人付出的多,在外打工的每次回來給父母買禮物,每年給父母零花錢。而在老家的則是,父母大事小事的為他幫忙,做家務,帶孩子,處理人情禮帳,樣樣到位。父母身體有嚴重疾病的,癱瘓在床的,當然是必須在老家的付出多。有些人動不動就說在老家伺候父母,出錢出力,但是別忘了,除非父母是癱子,平時少幫你了?!

681213681213681213
2017-06-02

我不認可你這個觀點,你在外工作你多給父母什麼了?你給父母買菜做飯了,你端茶倒水了,看病買藥了,捶打按摩了,陪著散步聊天了……你無非就是一年回來幾次給點錢,好意思說你付出的多。那常陪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日常起居的兄弟姐妹,就沒有付出嗎?我就有親身體會,我弟弟在外面工作,一年回家一二次,給父母留點錢就走了。父母住院,我們陪侍。出院後,我每天早早去父母家,打掃房屋,做好中午飯,準備好晚飯……做完一切家務,再返回自己家。坐公交來回二十里,我也50歲了,身體不太好,回到家已經是疲憊不堪了。我在父母身上花的錢不如弟弟的多,但這能說在外面的孩子給父母的多嗎?父母需要的不僅是錢,更需要的是照顧他們飲食起居,陪伴他們一起生活。一個家庭兄弟姐妹應該相親相愛,團結一心照顧好父母的晚年生活,讓父母幸福地安渡晚年,才是我們做兒女的最應該做的事。

烟儿268
2017-06-01

我所知道的多數是遠的香,近的臭!離家近的幹出力不討好,幹活照顧父母買吃的喝的都是應該的,外地的回來一次,父母還得當客人伺候,回來什麼都不用幹,帶回一點禮物父母就得跟親戚朋友炫耀一下,關鍵是還得要求家裡的伺候外面回來的,理由是“一年多沒有回來了,在外面不容易,回來可得好好享受一下家裡的溫暖”

AniaShen
2017-06-07

一般在外面的,父母都啥也不給。但會給在家的兒子修房蓋屋。父母年輕時,也是給在家的兒女看孩子幫忙做各種活。但即使是這樣,做為在外面工作的我,從上班第一天就擔負起了父母所有的費用。後來,家裡其它的兄弟姐妹也逐漸都出來做生意或打工,由於收入不太多,父母的費用也一直是我一個人出。算了,自己的親人,計較那麼多幹什麼。

手机用户沙伦玫瑰
2017-05-31

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不能深層分析這個問題,只知道有句老話~父母在,不遠遊~一個離家在外的人對父母親人的掛念無法用語言表達,隻身在外的人不能在父母膝前侍奉盡孝,從心裡就會有一種難言的虧欠感,對家鄉的弟兄姐妹的虧欠無法表達,唯有自己少花點,緊著些也要多給他們一些金錢來彌補一下自己的痛痛的虧欠~~~多給錢是一種寄託與表達,表達自己沒有忘記家人,寄託自己的無奈,在家盡孝,在外拼搏價值都是一樣的~~~都是想全家過的越來越好。願普天之下做兒女的各進其責,使父母勞苦的心得安慰,使每個家庭都充滿平安喜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