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中國許多古代食物都與文人有關,比如東坡肉,都有哪些呢?都有哪些典故?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10 個回答
小红讲故事
2017-06-24

提到與文人有關的菜餚,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東坡肘子了。

東坡肘子是中國四川地區有名的地方傳統名菜之一,屬於川菜,製作材料有豬肘子雪山大豆等。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來歷

相傳有一次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一時疏忽使得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目的是掩飾焦味兒,不料這麼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蘇,東坡不僅自己反覆炮製並留下了記錄,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做法

方法一

製作食材主料 :豬肘子2只1500克、雪山大豆

300克輔料:蔥節50克、紹酒50克、姜15克、川鹽5克東坡肘子東坡肘子(5張)

製作流程

1、豬肘刮 洗乾淨,順骨縫劃切一刀;

2、放入湯鍋煮透,撈出剔去肘骨;

3、放入墊 有豬骨的砂鍋內,放入煮肉原湯;

4、放入大 量蔥節,姜,紹酒在旺火上燒開;

5、雪豆洗 淨,下入開沸的砂鍋中蓋嚴;

6、然後移 到微火上煨燉約 3小時,直至用筷輕輕一戳肉皮即爛為止;

7、吃時放 川鹽連湯帶豆舀入碗中;

8、也可蘸 醬油味汁吃 製作方法制作方法

特點:原汁原味, 香氣四溢。

廚師一點通:

注:蹄膀即 肘子。蹄膀燉爛後,可放在湯中多浸泡一段時間,這樣更容易入味。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方法二

製作食材 

原料:豬肘子一個約兩斤半、豆瓣醬四大匙、老薑一塊、蒜半個、蔥半兩、醋一大匙、白糖兩大匙、香油一匙、老抽一湯 匙、湯半斤、鹽、味精適量。

製作流程

1、將豬肘飛水去血沫;

2、將一半 老薑和蒜分別剁末待用;另一半老薑拍破,取蔥挽成結;東坡肘子東坡肘子

3、將豬肘、蔥結、拍破的老薑、湯一併放入大碗中,上沸水蒸鍋中,用中火蒸約一小時後放老抽,續蒸至豬肘軟爛;

4、取出擺放在盤子裡;

5、在小碗 中放入薑末、蒜末、豆瓣醬、白糖、香油、味精、醋、半湯匙鮮湯兌成味料;

6、將味料均勻地澆在豬肘上面即成。

注意事項

1、煨肉時 切記微火、慢燉。即“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燒肉13字訣,乃“東坡肘子”演進而來。

2、煨肉時先用旺火燒沸,而後改微火,揀盡浮沫。肘子定會成形不爛。

小太史
2017-06-24

 謝邀。中國人的飲食,從原始的茹毛飲血食生食,到燧人氏發明取火之法,開始食熟食,再到伏羲創立畜牧業 ,神農創立農業,黃帝時代發現鹽。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類食物的來源,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也與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在烹調技術還不發達的春秋戰國時代,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禮的面目出現,制定的是一些清規戒律。《禮記》就規定,就餐時,菜要放在客人的左手邊,酒和羹湯要放在客人的右手邊,上魚時,要以魚的尾向著客人,若是冬天,則要將魚肚腹這面向著客人,夏天,則要將魚的背脊這面向著客人。吃的時候,不能大口吞食,要細嚼慢嚥,更不能在嚼食和喝湯時發出響聲。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是“飢則求食”,開始講究起“食之味美”來。這時候儒家文化滲入飲食,不再是制定一些束縛人們自由習性的清規戒律,而是文人自身參與烹調,並對烹調二字作了最為直接的解釋:烹,掌握火候也,調,各種味之搭配也。理解了烹調的涵義,在特定的環境下,有意無意間就發明創造一些菜餚出來了。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唐代醫藥家孫思邈,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部醫學著作,奠定其中國醫藥史上藥王的地位。他首次提出用豬肝治療夜盲症,用魚腸、刺蝟皮等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我國“臟器療法”的提出者和應用者。他還提出用麩皮、米糠治療腳氣,用海藻治療甲狀腺腫,用蔥葉作為導尿管首次為病人施行導尿術。他在行醫的過程中,發現孕婦產前產後,一些人大病過後身體虛弱,而中醫認為黃豆具有“令人長肌肉,益顏色,填骨髓,補虛損”的功效,就發明了“千金丸”一菜,供體弱之人服食。

“千金丸”做法是將黃豆芽剁細,加澱粉、麵粉及鹽拌勻,用手擠成丸子入鍋煮熟即成。

  這菜,是孫思邈從養生角度創造出來的。雖然簡單,卻開創了養生食療的先河。孫思邈活了一百多歲才去世,在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的唐代,不能不說是罕見的高壽了。也於他注重養生,長期生活在民間,採集種植中藥有關。

  一天,他採藥路過一家小食店吃飯,見店主愁眉苦臉,就問店主為何事犯愁。店主回答說宰的豬肉賣完了,但腸腸肚肚卻沒人吃,已經積了很多了,眼見天氣熱了,扔了可惜,看著壞了又心疼。孫思邈略一思索,就對店主說,我給你出個主意,保管讓人吃著肚不是肚,腸不是腸。店主聽了很是高興,對孫思邈又是感激,又是添菜。臨走時,孫思邈見店主堅辭不收錢,很是過意不去,就將自己的藥葫蘆送給店主。

孫思邈一走,店主就按孫思邈教的辦法,將豬肚、豬腸洗淨,另拿些肉來,細細地切成肉末,調上鹽、花椒、茴香、肉桂和澱粉,攪拌均勻後,灌進豬肚、豬腸裡,然後掛在屋簷下風乾。待乾透後,下鍋煮或蒸熟後,切成片供客人吃。果然生意極好,吃的人都說好吃,問他此菜叫什麼名字,店主回答不出,看到孫思邈送的藥葫蘆,隨口回答叫“葫蘆頭”。後來,店主索性將孫思邈贈送的葫蘆掛在店門口,“葫蘆頭”也就叫開了。

  這道菜發展到今天,經過歷代廚師改進,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香腸、香肚。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同樣是唐代的文人魏徵,這位曾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謀士,唐太宗李世明奪權當上皇帝后,愛其剛直不阿和敢於直言的性格,留用並封為諫議大夫。魏徵死後,唐太宗感慨地對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寇,以古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我失一鏡矣。就是這位被唐太宗喻為帝王之鏡子的士大夫,因喜歡吃芹菜,就自己發明,將芹菜用醋浸泡,待芹菜被醋奄熟後,取出加佐料食。於是“醋芹”一菜,就成為唐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菜餚。

  當時雞的吃法,奢侈的有用人乳蒸雞,一般人家大都是將雞煮成雞羹吃或炒來吃。魏徵因覺得醋泡的芹菜可口,也將醋浸著雞,再放上幾根大蔥,入籠蒸來吃。這道醋蔥蒸雞,在當時也是大受人們歡迎的。

  這兩道菜,是魏徵從自身喜愛角度創造出來的,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兩道菜不僅爽口富含多種營養,而且具有降低血壓和膽固醇的功能。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南宋文人林洪,不僅是位美食家,還是位飲食理論家。所著的《山家清供》一書,記錄了不少菜餚的製作過程,成為研究飲食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林洪在《山家清供》裡,詳細地記錄了有一次,他在武夷山冒雪造訪止止大師,大雪中捉得一隻野兔,但無廚師,怎麼吃呢?止止大師就將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鹽碼味,設一小火爐,置鍋燒水,待水沸時,兩人用筷子夾兔肉片煮熟來吃。

  這菜,用今天的眼光看,叫做涮兔肉片,可說是止止大師發明的,也可算作兩人因環境所迫共同創造的。但無論是誰發明的,這卻是中國飲食史上,第一次用文字記載的吃涮肉!他開了吃涮肉並不是非要羊肉才可以涮的先河,對當今風糜全國的重慶火鍋,由單純的毛肚火鍋發展為“天下可入口之食,皆可入鍋燙之”的菜餚多樣性方面,起了一個重要的借鑑作用。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讀到這首家喻戶曉的詞,人們自然就想到了北宋文人蘇東坡。

  蘇東坡22歲進士及第,一生有過坦途順景,他當過太守、翰林學士,禮部尚書這類的大官。宋朝沒有一品官,宰相是二品,蘇東坡曾當到了三品。然而,正象蘇東坡自己所寫的詞那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他在仕途上總是悲多歡少,陰多晴少。

  蘇東坡一生三次遭貶。第一次是發落到黃州;第二次貶到廣東的惠州;第三次是他62歲時,由惠州再貶到更遠的海南島的儋州。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貶的地方荒涼。生活的坎坷並沒磨掉蘇東坡曠達、瀟灑的積極人生態度。他流放海南島時,喜歡吃那兒的牡蠣,在給兒子寫信時說:這裡的牡蠣味道好極了,你千萬不要讓京城的士大夫們知道了,否則,那些官吏聞訊都要求調到海南來任職,我就沒法享受特蠣的美味了。累累遭貶的蘇東坡,將文人無拘無束的性格運用到烹飪上,在特定的環境下創新的菜餚,對後世影響很大,歷經上千年曆史,現在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菜餚被人們食用。

  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時,住在長江邊的一個小亭子裡,倚窗而立,可以望見江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天相接,風濤煙雨,朝夕變幻。

  風景如畫,生活卻非常清苦,自己還要開荒種地以補貼家用。當時黃州豬肉非常便宜

邓海春
2017-06-24

中國各地都有與文人有關的菜餚,除了東坡肉還有很多,試舉幾例。

1.詩仙李白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直至二十五歲才離川。居川近二十年生活中,李白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天寶初年,李白人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輕時食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了只肥鴨獻給玄宗。玄宗大悅,將此菜命名為“太白鴨”。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2.山西太原“清和元”飯店是一家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老店,經營名食“頭腦”。這種美食的發明者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字青主,1607年一1684年)。明亡後,他隱居土洞中,拒不應試為官。他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擅長醫學。他養母至孝,為醫治老母孱弱的身軀,選用山藥、蓮藕、羊肉、黃芪、黃米酒為主要原料,用蒸熟的精麵粉勾成糊湯,以醃非菜佐食。此湯具有滋補強身、祛風活血、鎮靜安神的功效。老母食用後,身體日益健壯,壽至84歲高齡。後來,傅山將這種美食傳給從甘肅遷來的尕姓回民,為其起個古名叫“頭腦”,並親書匾額“清和元”。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3.蘇軾在湖北黃州時親自烹製過一道流傳至今的名菜:東坡鯽魚。《黃州府志》記載蘇東坡自贊“其珍食者,自知不盡談也”。過去以黃州東坡酒樓所製為佳。製法:一斤重的鮮活鯽魚,去鱗、腮、內臟,洗淨瀝乾,用刀在魚背兩邊斜劃五刀,豬油燒至五成熟,下魚煎至兩面微黃,加清水、鹽、白菜心片,澆沸,再放蔥白段、薑末、蘿蔔、料酒,熟時下桔皮、胡椒粉、味精,淋麻油,撒蔥花,起鍋人湯碗。此菜魚肉鮮嫩,湯清汁香,保持原汁原味。

4.宮保雞丁是中國的一道馳名菜餚。相傳清朝末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宴請賓客,廚人用小青椒與雞丁燜炒,大受主客讚譽,從此成為總督府上拿手美味。所謂“宮保”,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丁寶楨也是文人,咸豐三年(1853)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5.中國文化史上有一段佳話。唐代咸亨三年(672),禪宗五祖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聽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惠能的悟境高於神秀,夜裡為惠能宣講《金剛經》大意,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惠能大悟,遂將衣法密傳給惠能,命他連夜南歸。五祖弘忍長期居住在蘄州黃梅,當地有有一種春季食物“豆皮春捲”,據說是五祖弘忍始制,所以又叫“五祖豆皮春捲”。用山中的薺菜剁成泥,加上五香豆腐千丁、花生米、胡椒粉、細鹽做餡,用豆油皮包成長方形卷,經香油煎炸而成。此物色黃怡人,外酥內嫩,獨具山野清香,為廣受大眾喜愛的素食。五祖雖是出家人,但也有著述,說他也算文人不為過哦!

6.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這位秀才具體叫什麼名字,無從可考,秀才也是文人哦!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大胖妞
2017-06-25

東坡肉的典故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中國古人之有頭有臉者,有兩路人常常被請出為餚饌做廣告。一為帝王,一為文人。前者用其貴,後者則借其雅。普普通通的一道紅燒肉,若是與東坡先生掛起鉤來,給人的感覺馬上不一樣,吃進肚離都帶著“大江東去”的餘韻。

唐代新科進士高中之後,第一件大事便是集資籌款,擺酒設宴,向主考謝恩,與同年結識,忙得不亦樂乎。為了操辦好“進入官場第一宴”,這些政壇新星們還要推選出兩名“少俊”者,到長安各處的私家花園採擷名花,帶回杏園為酒宴增色。唐代詩人孟郊寫過一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代一些皇帝為了讓進士們玩得更開心,還讓御膳房製作精美點心,用上等的紅綾一一包好,賞賜給這些國家後背棟樑,名曰“紅綾餅”。限量供應,每人一枚。晚唐有一詩人盧延讓,因戰亂流落到蜀地,人生地疏,生計艱難,於是只好賦詩自報家門,其中有句雲:“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眾人一看,原來盧老先生還有過這等殊榮,失敬啊失敬,馬上對他另眼相待。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文人的另一大特徵,就是喜歡對飲食說三道四,詩仙李白的“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沒得吃也要哼哼,窮哼哼。詩聖杜甫的“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詩聖的這首詩是寫給詩仙的,所提到的青精飯,是道家發明的保健食品,先將南燭木(又名烏飯草)葉子搗爛,取其汁液侵米,將米九蒸九晒,再添加一些滋補藥材,然後食用。其色青綠可人,又有豐富營養,據說久服可以益壽延年,很為時人推崇。

林語堂先生說過:“中國人領受食物像領受性、女人和生活一樣。沒有一個英國詩人或作家肯屈尊俯就,去寫一本有關烹飪的書,他們認為這種書不屬於文學類,只配讓蘇珊姨媽取嘗試一下。然而,偉大的戲曲家和詩人李笠翁卻並不以為寫一本有關蘑菇或者其他葷腥食物烹調方法的書,會有損於自己的尊嚴。”

正因文人有著評說飲食的傳統,也才有了各種以文人命名的菜點。像什麼雲林鵝、眉公餅、笠翁糕、組庵魚翅、潘先生魚、馬先生湯,以擁有冠名權最多的東坡居士為例,與其有關的餚饌,除了人們熟知的東坡肘子、東坡肉之外,還有東坡腿、東坡豆腐、東坡玉糝羹、東坡芹芽燴、東坡墨鯉、東坡酥······足可開上一桌宴席。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比起皇帝,文人要給飲食做招牌,條件更苛刻。誰都知道慈溪老佛爺是什麼貨色,可仿膳的小窩頭還是要拿她編故事,吃的人照樣對此津津樂道。文人則不痛,除了要具備專業水準,還要有操守,否則就不會被世人認可。北宋時的蔡京文章寫得漂亮,書法也有一號,而且很懂吃喝。據《鶴林玉露》記載,當時京城有一讀書人買了蔡京家的一女傭為妾,因為她自稱在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供職。一日,該讀書人讓該小妾做幾個太師府的包子常常,回答卻是做不來。於是他詰問道:“既是包子廚中人,為何不能做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絲者也。”嘻嘻!蔡京家的包子,連切蔥絲都有專人負責,足見其製作之精細,味道自然不會錯。可是,如果今天有人售賣“蔡太師府包子”,肯定會成為真正的“狗不理”。因為蔡京已非風雅文人,屬於大奸大惡之流,即使再精於飲饌,也沒有利用價值。因此,一入文人行列,便需言行謹慎,處處小心,不然連招牌也沒得做。

小小小小Mary
2017-06-24

1、"多爾袞”和“皇太極" 全名應分別為“多爾袞蒸肉”和“皇太極小拌菜”

據說多爾袞生前很愛吃肉,後來由此得名的“多爾袞蒸肉”也便傳承下來;而談到有關“皇太極小拌菜”的來歷時,該店負責人孫經理說得繪聲繪色:當年皇太極出征時,用木桶裝著綠豆帶到戰場上作為糧食,不料發現綠豆已發成豆芽,士兵們便將那些戰死沙場馬匹的肉做熟後,澆上陳醋,拌上豆芽,皇太極十分欣賞這道菜。“皇太極小拌菜”由此得名。另外還有

"滿族格格出嫁”、“李鴻章雜燴”、“咸豐豬肝豆腐”

2、毛澤東紅燒肉

毛澤東紅燒肉是先把豬肉醬好,然後酥炸下鍋,這道菜是按照偉人毛澤東家鄉的口味做的,在青島這已然成為一道特色菜。

3、清蒸西門慶 曾出現在長春某大排檔

4、東坡肉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併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製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

無論是“東坡肘子”、“李鴻章雜碎”,還是“宮保雞丁”,都與蘇東坡、李鴻章和丁寶楨有關是毋庸置疑的。這些菜餚一旦與名人沾上邊,名聲大噪,身價百倍,也是無可厚非的。不僅如此,我們吃著這些有著歷史積澱和美麗傳說的菜餚,聯想到名人的一些往事,又會平添許多興味和情趣,真是一舉數得了。

東坡肉(蘇東坡),叫花雞(朱元璋),王致和臭豆腐(王致和) 雜碎 ( 李鴻章 )( 高平 ) 燒豆腐(楚霸王)燒雜燴

東坡肉——蘇東坡 貴妃雞——借用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 上海川味名菜西施舌——西施 杭州名點昭君皮子——王昭君 太白鴨——李白 五柳草魚——杜甫年糕——伍子胥粽子——屈原 漢宮藏嬌——貂蟬 金華火腿——宗澤 涮羊肉——忽必烈

见微而知著
2017-06-25

太白鴨

唐代詩仙李太白有幸造就一道名菜。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用肥鴨,加上陳年花釀、枸杞子、三七等料蒸制(入蒸器後,口用皮紙封嚴),獻於玄宗。玄宗食後大加讚賞,不免相問:“卿所獻之菜乃何物烹製?”李白奉曰:“臣慮陛下龍體勞累,特加補劑。”玄宗大喜曰:“此菜世上少有,可稱太白鴨。”

五柳草魚

杜甫出身在烹飪世家,乃祖大詩人杜審言官居高位。杜甫得其家傳,對烹調有一定造詣。據傳他定居成都草堂時,曾制一款“五柳草魚 ”饗客。由於此菜為杜甫創制,用五種絲狀料(酷肖柳葉形)輔佐烹製而成,故名“杜甫五柳草魚”,相沿至今,成為川菜名餚。杜甫還創制了一種雞餚,被世人稱為“杜甫茅屋雞”,為其祖籍河南的一介傳統名饌。至今,鄭州不少食肆仍以此菜招徠顧客。


東坡肉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寫過大量的飲食詩文,著名的有《老饕賦》、《豬肉頌》、《酒經》等。他在《豬肉頌》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蘇軾的這種燒肉方法,經過廚師們多年實踐,在鍋、火、作料、製作上不斷加以改進,成為現在名為“東坡肉”的傳統名菜。東坡還做得一手好魚羹,他在杭州任太守時曾親自做魚羹給客人品嚐,頗受讚許。“東坡羹”流傳至今。

火腿

“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醃製起來。由於醃製豬腿又溼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晒上幾日,再掛在風口晾乾,日子一久,腿肉紅得似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涮羊肉

“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遠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作料,群臣吃後讚不絕口,故欣然賜名“涮羊肉”。

大千菜

張大千不但畫藝高超,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而且是一個聞名遐邇的 “美食家”“烹飪家”。大千好客,待友熱誠,每有貴賓來訪,必親自下廚掌勺。大千善於烹飪,在川味的基礎上,綜合南北佳餚的特點,精心烹製成多姿多彩的菜式,被人譽為獨具風味的“大千菜”,品種甚多。其中膾炙人口的有大千乾燒魚、大千三味蒸肉、大千雞塊、大千羊肉、大千乾魚翅、大千鱔段、大千丸子湯等等。張大千自己曾這樣說:“以藝術而論,我善烹飪,更在畫藝之上。”


潘魚

北京有道名菜“潘魚”,是一位清代翰林潘祖蔭所發明。他用活鮮鯉魚和上等香菇、蝦乾等配料,用雞湯蒸制,卻並不加油,味道很鮮美。這位翰林老爺是北京廣和居菜館的常客,遂將魚的製法傳授給廣和居的店主和廚師,使此菜成為廣和居的名菜之一。1930年廣和居倒閉,其大廚轉至同和居操廚,“潘魚”又成為同和居名菜。

胡適之魚

北京王府井有家“安福樓”菜館,該店有道名菜為北大教授胡適之所創,名曰:“胡適之魚”。據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記載:“王府井大街的安福樓,前身是承華園。當其鼎盛時,許多文人常去這裡詩酒流連。哲學博士胡適之曾到這裡大嚼,發明用鯉魚肉切成一些細丁,澆稀汁使清魚成羹,名‘胡適之魚’。”


潘魚

北京有道名菜“潘魚”,是一位清代翰林潘祖蔭所發明。他用活鮮鯉魚和上等香菇、蝦乾等配料,用雞湯蒸制,卻並不加油,味道很鮮美。這位翰林老爺是北京廣和居菜館的常客,遂將魚的製法傳授給廣和居的店主和廚師,使此菜成為廣和居的名菜之一。1930年廣和居倒閉,其大廚轉至同和居操廚,“潘魚”又成為同和居名菜。

胡適之魚

北京王府井有家“安福樓”菜館,該店有道名菜為北大教授胡適之所創,名曰:“胡適之魚”。據金受申的《老北京的生活》記載:“王府井大街的安福樓,前身是承華園。當其鼎盛時,許多文人常去這裡詩酒流連。哲學博士胡適之曾到這裡大嚼,發明用鯉魚肉切成一些細丁,澆稀汁使清魚成羹,名‘胡適之魚’。”

例外状态
2017-07-03

孔子曾經告誡他的徒弟們,“君子遠庖廚”。但是,食色性也,中國文人和讀書人對美食寫下過無數詩篇和文章。物,經過文人的生花妙筆,增加了不少光環。

比如隨便翻讀一些歷史記載和掌故,即知在中國我們有東坡肉”、“雲林鵝”、“祖庵菜”、“大千菜”等一大批文人菜。而你估計很少聽到“莎士比亞牛排”、“巴爾扎克烤肉”、“達·芬奇鵝肝”、“梵高火雞”。

以前讀過錢鍾書的一篇散文,記得寫道:“吃飯有時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老的小姐,宗旨倒並不是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了一個轉了彎的、不甚素樸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飢,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或最高的裁判”。

所以蘇東坡才會寫一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飲得自家君莫管。”這是他貶謫期間寫的。

此外,較著名的還有李漁,他的《閒情偶記》中有大量關於寫詩做菜文字。飲食文化本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君不見就連《本草綱目》上面的藥材,也都是以“吃”為主要特色,我們日常生活中說,“這個菜吃了可以清熱解毒,有助減肥”,這都是“藥”與“食”之間的微妙關係。

蝶恋花丶霜雪千年
2017-07-13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冒菜!起源於我最喜歡的朝代!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皇叔劉備廣納賢才,欣聞臥龍諸葛乃曠世奇才,遂領關、張二弟前往隆中,恭請大師出山。然,兩次均因亮外出雲遊而未謀其面。劉備求賢心切,三顧茅廬。時冬日正午,大雪。劉關張三人又不便打擾正在午休的諸葛亮,正心急如焚,忽見一梢蜀地販鹽馬幫由遠而近,至廬邊停下,支起羅鍋,並將從蜀地所帶佐料倒入鍋中,把些許肉菜放入一長柄尖底小鍋內,再將小籠冒與沸湯之中,少頃,冒菜之奇香遍繞茅廬,孔明聞香而起,備不亦樂乎。彼時,一杆人等,久仰劉皇叔威名,盛邀共飲。遂舉觴談天下之事,席間亮嘆道:“山人嚐盡人間美食,未曾想蜀間竟有如此美味,英雄不惜山高水遠三顧茅廬,就叫它三顧冒菜吧!”這就是冒菜的由來。

冒菜,冒菜就像火鍋一樣,也是香辣可口,而冒菜是根據各種菜品的質地,按所需的不同時間先後放在一個特製的容器裡,在特製的湯料裡冒煮,待煮熟之後乘入器皿中,然後加入各種佐料,一份美食就完成了。

半月禾的大长腿
2017-06-25

談談與蘇東坡有關的菜餚吧

從古至今,上得菜單的名人可謂不少,但要說菜單上的第一風流人物,非蘇東坡莫屬。他是11世紀的頭號名人,不僅僅屬於美食界。凡是他接觸過的東西,哪怕一張紙,一塊墨,一座涼亭,一家酒樓,都成了時人爭睹、爭購的對象,甚至他戴的帽子,也被敏感的商人仿製,美其名曰“子瞻帽”,東坡字子瞻。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對於美食,他更是不遺餘力投身其中。蘇東坡出生於北宋的黃金時期——仁宗景佑三年,故鄉是歷來有豐富物產的美食天堂四川,家裡有上得廳堂讀《漢書》,下得廚房做佳餚的母親,這些軟件和硬件,奠定了蘇東坡熱愛美食的基礎。

01東坡肉

世人皆知“東坡肉”,殊不知這道美食橫空出世,全仰賴蘇公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了境界的昇華。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黃河十年九澇。宋神宗熙寧十年夏,黃河在澶州決口,一個月就圍困徐州。蘇東坡身先士卒,率領禁軍武衛營經過7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於築起抗洪堤,保衛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紛紛給他送上豬肉羊肉,以表感謝之意。蘇公清廉,酒肉推辭不掉,就指點家人做成紅燒肉,回贈給抗洪的百姓。於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贈肉。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蘇東坡任杭州太時的五六月間,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氾濫,幸虧蘇公及早修浚兩湖,築堤防汛,不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於洪災,而且西湖上還多了個交通便道——蘇堤。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過年的時候,百姓們聽說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時最愛吃的是紅燒肉,紛紛擔了酒和豬肉給太守送年貨。蘇公又使出了回贈肉的殺手鐗,給廚工批了個條子“酒肉一起送”給那些修浚西湖的農民工。結果,廚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燒”,用美酒將豬肉燒得紅香酥爛,香飄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經過幾番錘鍊發展,這道紅燒肉終成正果,得到了“東坡肉”的美名。

02東坡餅 

蘇公並不是只以大菜行走江湖,樹立品牌,對於小吃這類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他也不偏不倚,同樣重視。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蘇公一向喜歡油酥食品。在黃州閒居時,他就住在赤壁睡仙亭。亭北有安國寺,寺裡的老和尚參寥常與蘇東坡對弈和詩,兩人可謂至交。蘇公在寺裡玩得興起,就不願回家,參寥總是做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公的尊敬,參寥就把這種油酥餅稱作“東坡餅”。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八百多年後,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遊覽西山時,也吃了油煎全麥餅。問及餅的名字,時任靈泉寺長老的宏儒念及當年東坡雅事,便不問蘇公意願,以“東坡餅”迴應。從此,在湖北黃州和鄂城分別有了各自的東坡餅。雖說東坡餅只是小吃,但響鼓不用重錘敲,這星星之火給燎原的東坡美食品牌又添上了幾多光彩。

03鹽焗雞皮酥

沒有創新,難成大家。59歲時貶惠州,蘇公迎來了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他將精力轉移到美食上,很快,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自己耕種了品種繁多的菜園子,有美味堪比蓴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厭的荔枝。而他的大家風範,充分體現在不拘程式,銳意創新。比如當地有鹽場,蘇東坡就發明了鹽煽的吃法。做出來的鹽焗雞皮酥,肉爛,骨香,味濃。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04羊蠍子

惠州商業落後,市集零落,好歹肉鋪每天宰一隻羊。蘇東坡暗中囑咐屠戶“留點大梁骨給我。”大梁骨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羊蠍子,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層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彷彿有蟹肉香味。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惠崇春江晚景》一詩,我們都按春景詩讀,其實,這是蘇公看見春暖花開,想到河豚欲上時咽口水做的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劇毒,嚇不退蘇公。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東坡在朋友李原明面前盛讚河豚之美。李原明問其味如何,蘇公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運用了文學創作中側面烘托的手法:“值得一死!”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蘇公詩文,常見美食。旁人論及蘇公,也常談到他的美食人生。不僅自己寫得好,也被旁人津津樂道,這樣的蘇東坡,不成為美食品牌才怪。

古韵幽长
2017-06-24

西施舌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福建名菜西施舌與大美女西施掛上了鉤據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夫人騙出西施,沉之於海,西施的舌頭就變成了海蚌肉儘管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還是讓種蚌肉神祕感大增唐朝詩人李商隱就曾經有詩曰:莫將越客千絲網,網得西施別人。”李漁在閒情偶·飲饌部中更把西施舌“色和味說到了極致:謂西施舌者……白而潔,光而滑入口咂之,儼然美婦之但少硃脣皓齒牽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

東坡肘子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傳說東坡肘子是蘇東坡夫人王弗製作的傳統名菜,因蘇東坡極其喜愛而得名。相傳,有一次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麼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蘇東坡不僅自己反覆炮製,並留下了記錄,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也就得以傳世。

李鴻章雜燴

有哪些與文人有關的菜餚?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時,在使館宴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連吃幾個小時,賓客仍未下席。此時,主菜已用完,廚師只得將做菜剩下的邊角料,混在一起煮熟,湊成一道菜。賓客嘗後連聲叫好,並問菜名,李鴻章答:“好吃多吃!”豈料“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發音相近,後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


我目前只知道這幾個,歡迎交流採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