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陝西75歲老人“釘秤”50多年,縣城裡獨樹一幟,看他靠什麼
荊衛定人文攝影
1/16 筆直一身無節目,斑斑星點最分明,稱斤注兩知輕重,大象鴻毛均可衡。這首七絕古詩,道盡了“秤”這一凝聚民間智慧的度量衡工具的內涵和作用。老手藝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在慢慢消失中,然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越來越受到保護,所以還有一些老藝人繼續堅守。圖片上這位老人家名叫王民權,今年已經75歲高齡,他至今還在傳承著自己“釘秤”老手藝。
2/16 王大爺是陝西省洛南縣城人,他在縣城經營著自家的“釘秤”店面55年了,在當地很有名氣,用大家的話說就是獨樹一幟,洛南縣城獨一份。近日的一個星期天,攝影師在當地影友的帶領下特意拜訪了老人家。
3/16 老人家見到我們非常高興,說起自己的“釘秤”人生,他打開了話匣子,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前農村的家庭經濟普遍不富裕,自己年輕就不是個很安分的人,看到在生產隊老老實實幹農活種莊稼養活不了一家人,他就偷偷跟著表哥學會了“釘秤”的老手藝,跟著他遊走在民間,靠手藝賺錢。
4/16 到了20歲的時候,王大爺就能獨立的完成“釘秤”工序,製作出木杆秤了,然後外出走村串巷,邊做邊賣,每天回來後給生產隊集體上交1元錢的收入,當年的1元錢對農民來講就是個大收入,儘管如此,和種地賺工分相比他每天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一家人靠著他“釘秤”賺來的錢生活的相當不錯。
5/16 王大爺說“釘秤”其實就是做秤,這個“秤”就是專指農村民間經常使用的木杆秤,據古人傳說木杆秤為魯班發明,根據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在秤桿上刻上13顆星,由此定13兩為1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秤上加上了“福祿壽”3個星花,重新統一16兩為1斤。
6/16 手工製作木杆秤工序繁多,王大爺說嚴格算起來要有100多道工序,號稱“百工之首”,所以技術含量很高,在古代制秤匠人就是高級藝人。完成“釘秤”要具備3種匠人的技能,1是做秤桿的木工技術,2是打造秤鉤,秤刀的鐵匠技術,3是製作秤盤的鈑金技術。圖為老人制作的木杆秤。
7/16 王大爺說“釘秤”很辛苦技術要求也高,但是在上個世紀以前作為老手藝中的高級藝人,這個行業的收入還算可以,養家餬口不成問題。自己一輩子當過農民,當過工人還唱過秦腔,相比之下都沒有“釘秤”的收入高,所以“釘秤”在他的人生中就沒有丟棄過,算起來現在也有50多年的時間了。
8/16 老人有1兒3女都已成家,兒子在他的影響下學會了“釘秤”手藝,現在自己開著一個店面,這裡的老店面是2013年交給了兒媳婦經營著,自己每天沒有事情就繼續坐在店裡“釘秤”。
9/16 王大爺說“釘秤”看似簡單,實則麻煩,做不好就會影響在實際使用中的準確度,特別是“定盤星”,他是秤桿上第一顆星,它的位置是秤鉤和秤錘的懸點,星點一般多為黃色,用黃銅絲點綴,新中國成立後,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規定每斤為10兩。
10/16 圖為王大爺為一位買秤的婦女師範用法。
11/16 王大爺說這些年社會發展進步特別快,電子秤使用很方便,所以木杆秤慢慢沒有了市場,但是木杆秤在農村還有它的空間,象小商小販和家裡使用還是比較普遍,以前一天都能賣10多杆,現在一個月才賣10多杆,為了生計,他的桿秤店裡也增加了出售電子秤的業務。
12/16 圖為王大爺在讓攝影師看他的老手藝被陝西省著名攝影家史志輝收錄進《民間老行當》一書。
13/16 王大爺說現在“釘秤”的木杆都是從南方進過來的,具體木料自己也不認識,象真楠木的木棍幾乎買不到,這個木料很特殊,刮皮後幾天就會自己變成黑紅色。
14/16 王大爺現在製作的木杆秤按照民間的傳統俗成分為:3公斤;10公斤;15公斤;30公斤;50公斤;70公斤,100公斤和150公斤。價格從28元一直到100元不等。
15/16 王大爺說“釘秤”這個老手藝自己幹了一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人也要像“釘秤”一樣公道,自己無論“釘秤”還是做人都是這樣,所以自家的“釘秤”名氣在洛南縣裡就是獨一份,生意才會好,作為普通老百姓,幹啥活都不如“釘秤”好,可以說“釘秤”養活了一家人3代人。
16/16 “釘秤”匠人們在“斤斤計較”之間,付出了他們的青春和汗水,精細製作,毫釐不差,為的就是老手藝人那份堅守的承諾和責任,王大爺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青絲變白髮,不變的是秤桿上的公道,它在秤桿上也在人心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2019-09-1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