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不加入軸心國統一世界呢?加入同盟國是美國良心發現嗎?

10 個回答
虎历
2019-07-25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也大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間爭奪利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如果說一戰是各國間互相打架,那二戰就是你打了我我也必須打回去。即使經歷了大蕭條卻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無疑是軸心國們攻擊的重要對象。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也大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間爭奪利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如果說一戰是各國間互相打架,那二戰就是你打了我我也必須打回去。即使經歷了大蕭條卻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無疑是軸心國們攻擊的重要對象。

其次,從戰爭挑起者——軸心國的角度來看,德、日、意對英法佔據王座的世界地位是很不滿的,發起戰爭的他們無疑處於一種顛覆者的角色地位,想重新洗牌現有的世界秩序。舉例來說,這種隱機從日本“大東亞共榮”便能窺得。

按照日本近衛文麿政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所提,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從而將亞洲從英美勢力控制下解放成為日本控制下一股獨立的勢力,與舊秩序頂層的國家分庭抗禮。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也大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間爭奪利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如果說一戰是各國間互相打架,那二戰就是你打了我我也必須打回去。即使經歷了大蕭條卻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無疑是軸心國們攻擊的重要對象。

其次,從戰爭挑起者——軸心國的角度來看,德、日、意對英法佔據王座的世界地位是很不滿的,發起戰爭的他們無疑處於一種顛覆者的角色地位,想重新洗牌現有的世界秩序。舉例來說,這種隱機從日本“大東亞共榮”便能窺得。

按照日本近衛文麿政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所提,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從而將亞洲從英美勢力控制下解放成為日本控制下一股獨立的勢力,與舊秩序頂層的國家分庭抗禮。

二戰時,軸心國無疑是想通過挑起戰爭來奪取資源,重新編排一個有利於他們的世界秩序。觀覽當時的世界,在一戰後的秩序下,英法佔據著絕對的優先地位,而美國則隨著自己工業的高速發展,也坐在前列的交椅上。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戰爭去提升自己地位的強烈野心,也並不想用戰爭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來破壞當前對其有利的國際秩序。沒有人會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去當一個冒失的顛覆者。與其說美國是“良心發現”,不如說是不想惹一身腥。

二戰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雖然這場硝煙已經過去了70餘年,但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探討卻依然未減。比如說,美國的參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此後戰爭的走向,因此有人會提出這樣的想法: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勝利。同時,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美國的實力如此強大,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選擇與力量較為弱小的國家成為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呢?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美國並不存在一個挑起戰爭、一統世界的動機。軸心國同盟挑起戰爭,無疑是大蕭條的影響。在大蕭條的影響下,這些國家內部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意識上全部都陷入了混亂的境地,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美國一樣自愈的實力。

以德國為例,在沙文主義瀰漫、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食不果腹的環境下,德國人民希望通過一個“領袖”帶動發動戰爭,並藉助對外國的侵略來不斷地滿足德國復興和擴張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向外擴張的方式,才能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種種條件。然而,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改革,將國內的問題通過一種內化的手段自愈解決,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向外擴張來擺脫自身危機的這樣一個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也大不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間爭奪利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如果說一戰是各國間互相打架,那二戰就是你打了我我也必須打回去。即使經歷了大蕭條卻依然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無疑是軸心國們攻擊的重要對象。

其次,從戰爭挑起者——軸心國的角度來看,德、日、意對英法佔據王座的世界地位是很不滿的,發起戰爭的他們無疑處於一種顛覆者的角色地位,想重新洗牌現有的世界秩序。舉例來說,這種隱機從日本“大東亞共榮”便能窺得。

按照日本近衛文麿政府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所提,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確立包括整個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從而將亞洲從英美勢力控制下解放成為日本控制下一股獨立的勢力,與舊秩序頂層的國家分庭抗禮。

二戰時,軸心國無疑是想通過挑起戰爭來奪取資源,重新編排一個有利於他們的世界秩序。觀覽當時的世界,在一戰後的秩序下,英法佔據著絕對的優先地位,而美國則隨著自己工業的高速發展,也坐在前列的交椅上。所以美國並不存在一個通過戰爭去提升自己地位的強烈野心,也並不想用戰爭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來破壞當前對其有利的國際秩序。沒有人會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去當一個冒失的顛覆者。與其說美國是“良心發現”,不如說是不想惹一身腥。

從文化上來看,美國真正的國家歷史從獨立戰爭才開始,我們甚至可以說,從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才像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從建立之初美國就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這種緊密的聯邦同盟的組織形式註定了美國具有比較包容和多樣的國家文化,這種國家文化與那些經歷過長時間君主集權制國家的大國沙文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很少看到美國的擴張以侵略的方式呈現,它的擴張往往是一種以霸權的方式呈現的。美國人並不想一統世界,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當老大,這和日德軸心國的皇權思維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並不是說這樣的思維就是善良的,只能說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是美國在這種思維下符合自己邏輯和利益的選擇罷了。


參考資料: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林慶元《“大東亞共榮圈”源流》

Mer86
2019-02-27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的軸心國,其實都是當時的失意者。

德國——受英法打壓,憋著一肚子火,十分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意大利——受英法打壓,憋一肚子火,也很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日本——受美國打壓,也憋一肚子火,別得想推翻不公平的華盛頓體系。


日本對美宣戰前,曾經說:西方國家的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所以我們和美國必有一戰

這樣的宣言,對德國和意大利同樣適用。三國由於有共同的目標,於是三國也就抱在一起取暖了。

而當時的美國呢?美國並不是失敗者,相反美國是既得利益者。美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軸心國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體系,美國要維護這個不公平的體系。這就是美國與軸心國集團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的軸心國,其實都是當時的失意者。

德國——受英法打壓,憋著一肚子火,十分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意大利——受英法打壓,憋一肚子火,也很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日本——受美國打壓,也憋一肚子火,別得想推翻不公平的華盛頓體系。


日本對美宣戰前,曾經說:西方國家的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所以我們和美國必有一戰

這樣的宣言,對德國和意大利同樣適用。三國由於有共同的目標,於是三國也就抱在一起取暖了。

而當時的美國呢?美國並不是失敗者,相反美國是既得利益者。美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軸心國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體系,美國要維護這個不公平的體系。這就是美國與軸心國集團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而美國為什麼會加入同盟國呢?道理也是非常簡單。同盟國中的英國和自由法國,原本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美國原本就跟英法穿一條褲子

不過,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英美法三國主導,美國並不是唯一的老大。因此美國對維持這個體系,沒有很強的使命感。德國和日本瘋狂侵略時,美國並不想管。

甚至美國還希望德國和日本能鬧一鬧,一方面削弱英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方面也能制約蘇聯的擴張。而美國由於遠在美洲,軸心國的擴張,短時間內還影響不到它。

也就是說,德國在歐洲搞擴張,日本在亞洲搞擴張,美國沒有意見。但是如果德國和日本搞在了一起,存在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了,美國就不會坐視不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軸心國前期擴張,美國會不管不顧,向雙方出售武器,大發戰爭財;軸心國集團成立後,美國會立即轉變政策,支持英國的主要原因。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的軸心國,其實都是當時的失意者。

德國——受英法打壓,憋著一肚子火,十分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意大利——受英法打壓,憋一肚子火,也很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日本——受美國打壓,也憋一肚子火,別得想推翻不公平的華盛頓體系。


日本對美宣戰前,曾經說:西方國家的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所以我們和美國必有一戰

這樣的宣言,對德國和意大利同樣適用。三國由於有共同的目標,於是三國也就抱在一起取暖了。

而當時的美國呢?美國並不是失敗者,相反美國是既得利益者。美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軸心國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體系,美國要維護這個不公平的體系。這就是美國與軸心國集團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而美國為什麼會加入同盟國呢?道理也是非常簡單。同盟國中的英國和自由法國,原本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美國原本就跟英法穿一條褲子

不過,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英美法三國主導,美國並不是唯一的老大。因此美國對維持這個體系,沒有很強的使命感。德國和日本瘋狂侵略時,美國並不想管。

甚至美國還希望德國和日本能鬧一鬧,一方面削弱英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方面也能制約蘇聯的擴張。而美國由於遠在美洲,軸心國的擴張,短時間內還影響不到它。

也就是說,德國在歐洲搞擴張,日本在亞洲搞擴張,美國沒有意見。但是如果德國和日本搞在了一起,存在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了,美國就不會坐視不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軸心國前期擴張,美國會不管不顧,向雙方出售武器,大發戰爭財;軸心國集團成立後,美國會立即轉變政策,支持英國的主要原因。



從事後的歷史演變來看,美國的這一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縱容德日擴張,大大的削弱了英法勢力,使得在二戰後,英法都變成了美國的附庸;

關鍵時刻出手,又打敗了軸心國集團,使得在二戰後,德日也變成了美國的附庸國。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想過加入軸心國,並且希特勒也有拉蘇聯進軸心國的意思。但是在談判中,雙方矛盾太大,最後談崩了。

按照蘇聯的意思,德國必須答應蘇聯四點要求後,蘇聯才加入軸心國。

第一,德軍必須從芬蘭撤出,德國不準再保護芬蘭;

第二,德國要承認蘇聯在黑海的權益,蘇軍可以在博土耳其的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建立軍事基地。同時,德國也必須承認保加利亞是蘇聯的勢力範圍;

第三,承認波斯灣的總方向內,巴統、巴庫以南地區為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

第四,日本出讓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礦、石油的權利給蘇聯。

蘇聯的這一談判要求,明顯就太霸道了。日本首先就不能接受,而德國把巴爾幹半島視為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想插手,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

所以德國方面對蘇聯的態度十分冷態,沒有回覆蘇聯,兩國結盟,組成四國軸心集團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戰期間的軸心國集團,其實就是當時被打壓的幾個國家,抱在一起取暖的產物。而美國是既得利益國,它沒有必要和軸心國的那幫失敗者搞在一起。退一步說,就算美國加入了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也會重新再建立一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小組織,因為這三國是確實有共同利益的國家。而美國和它們雖然有一些利益交集,但總體上是存在利益衝突的,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英法兩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德國是最大的受打壓國。德國人對這個不公平的體系,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感,無時無刻不在想推翻這個體系。再創立一個由主導的新體系。

此外,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被德國合併的奧地利,也都是被打壓的國家。它們與德國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後來這些國家也都加入了軸心國的僕從國序列。只有土耳其是個例外,不過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也跟德國私下裡眉來眼去的。

意大利也一樣,它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倒戈,加入協約國),但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的貢獻很低,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無視意大利的存在,什麼利益也不願意給它。受此大辱,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在會議期間憤怒宣佈退席。當他退席後,英法兩國依然無視,全然當意大利透明,就像沒有參加會議似的。

最終的結果:意大利參加了一戰,它也是戰勝國的成員之一,可是最後意大利什麼實際利益都沒有得到。(跟中國差不多)



為此,意大利在戰後群情激奮,怒斥英法瞧不起人。但是實力差距很明顯,意大利惹不起英法。墨索里尼隨即抓住這個機會,煽動民眾情緒,擴大自己的法西斯組織,最終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使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國家的道路。

意大利也是軸心國中,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

後來,意大利選擇與德國結盟,兩個可憐的失敗者,選擇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英法在歐洲的“霸權主義”。

在亞洲這邊,日本的情況也一樣。日本也是戰勝國之一,並且在凡爾賽會議上,日本也獲利頗豐,不僅拿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還拿到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特權。當時日本還是很得意的。

結果沒想到,凡爾賽會議結束沒多久,美國召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日本、中國等九個國家,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坑的夠嗆。

第一、美國強力壓制日本海軍的發展。

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提出美英日三國的海軍力量比為5:5:3,也就是說,美國的海軍如果是50萬噸,日本就只能是30萬噸,這一提議遭到日本強烈反對。

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噸位,明顯超出了這個比例,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日本就要拆除一些在建的軍艦。可是美國聯合其它幾國向日本施加壓力,最終日本代表只得極不情願的同意了。



第二,美國瓜分日本在華的既得利益,挫敗了日本想獨霸中國的美夢。

一戰期間,由於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到一戰結束後,美國下山摘桃子。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會議的其它六國也都要分一杯羹

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但是實力不如別人,最後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第三,美國拆散“英日同盟”,改以四國同盟代之。再次打壓了日本。

這次會議之前,日本和英國是結盟關係。如果一國遭到攻擊,另一國有義務出兵。可是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而是搞了一個美、英、日、法四國同盟。

按照這個新同盟,締約各國要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一旦遭受別國侵略行動的威脅時,締約國應協商採取有效措施。

這個四國結盟對日本來說,明顯就不如英日結盟來的實在。日本除了獲得歐洲列強承認他在太平洋的列強地位之外,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的實際利益。

對於日本人來說,自己本來就是列強,歐洲國家承認與否,自己都是。現在犧牲了那麼多利益,換來的卻只是一個虛名,簡直太虧了。這種不滿情緒,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對美國翻臉,挑起了推翻美國在太平洋霸權地位的太平洋戰爭。

綜上所述,二戰爆發前的軸心國,其實都是當時的失意者。

德國——受英法打壓,憋著一肚子火,十分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意大利——受英法打壓,憋一肚子火,也很想推翻不公平的凡爾賽體系。

日本——受美國打壓,也憋一肚子火,別得想推翻不公平的華盛頓體系。


日本對美宣戰前,曾經說:西方國家的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所以我們和美國必有一戰

這樣的宣言,對德國和意大利同樣適用。三國由於有共同的目標,於是三國也就抱在一起取暖了。

而當時的美國呢?美國並不是失敗者,相反美國是既得利益者。美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軸心國要推翻這個不公平的體系,美國要維護這個不公平的體系。這就是美國與軸心國集團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而美國為什麼會加入同盟國呢?道理也是非常簡單。同盟國中的英國和自由法國,原本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美國原本就跟英法穿一條褲子

不過,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英美法三國主導,美國並不是唯一的老大。因此美國對維持這個體系,沒有很強的使命感。德國和日本瘋狂侵略時,美國並不想管。

甚至美國還希望德國和日本能鬧一鬧,一方面削弱英法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方面也能制約蘇聯的擴張。而美國由於遠在美洲,軸心國的擴張,短時間內還影響不到它。

也就是說,德國在歐洲搞擴張,日本在亞洲搞擴張,美國沒有意見。但是如果德國和日本搞在了一起,存在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了,美國就不會坐視不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軸心國前期擴張,美國會不管不顧,向雙方出售武器,大發戰爭財;軸心國集團成立後,美國會立即轉變政策,支持英國的主要原因。



從事後的歷史演變來看,美國的這一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縱容德日擴張,大大的削弱了英法勢力,使得在二戰後,英法都變成了美國的附庸;

關鍵時刻出手,又打敗了軸心國集團,使得在二戰後,德日也變成了美國的附庸國。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想過加入軸心國,並且希特勒也有拉蘇聯進軸心國的意思。但是在談判中,雙方矛盾太大,最後談崩了。

按照蘇聯的意思,德國必須答應蘇聯四點要求後,蘇聯才加入軸心國。

第一,德軍必須從芬蘭撤出,德國不準再保護芬蘭;

第二,德國要承認蘇聯在黑海的權益,蘇軍可以在博土耳其的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建立軍事基地。同時,德國也必須承認保加利亞是蘇聯的勢力範圍;

第三,承認波斯灣的總方向內,巴統、巴庫以南地區為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

第四,日本出讓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礦、石油的權利給蘇聯。

蘇聯的這一談判要求,明顯就太霸道了。日本首先就不能接受,而德國把巴爾幹半島視為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想插手,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

所以德國方面對蘇聯的態度十分冷態,沒有回覆蘇聯,兩國結盟,組成四國軸心集團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總的來說,德意日能組成軸心國,根本原因在於:三國都是凡華體系下的失意者,三國之間沒有很大的利益衝突,三國都想推翻對自己不公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蘇聯之所以也想加入軸心國,是因為蘇聯也被凡華體系所排斥,蘇聯想在資本主義國家內訌的時候,充當掠奪者的角色。但是蘇聯與德日都有利益衝突,軸心國視蘇聯為潛在敵人,自然也就不可能讓蘇聯加入了。

同樣的道理,美國也是軸心國的敵人,只不過因為英法是當時的歐洲霸權國家,軸心國和美國都想削弱英法,所以軸心國和美國才有一個共同目標。但是當法國投降,英國半死後,軸心國已然做大做強。成為美國維持自己世界霸權的最強挑戰者。

這是爭奪世界領導權的戰爭,沒有可以談判的餘地。美國是一塊阻礙軸心國爭霸世界的絆腳石,軸心國和美國都明白這一點。

静夜史
2019-11-12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法西斯的本質是掠奪和暴力,他們能夠上臺雖然是通過民選,但是更多的中產階級和底層無產階級是被法西斯綁上了戰車,而捆綁他們的繩索,就是法西斯許諾給他們的各項社會福利。我們知道法西斯需要的資金更多的是通過對外掠奪,如果對外掠奪一切順利,那麼這個龐氏騙局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而一旦對外擴張受到挫敗,沒有給中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帶來曾經許諾的福利,那麼中產階級、無產階級與法西斯的決裂也將是必然事件。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總打勝仗,所以決裂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資本家和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法西斯註定難以為繼。

從本質上說,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成員,如果選擇加入軸心國陣營,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主人的身份而變成工具。況且,美國如果加入軸心國陣營,充其量是為軸心國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因為軸心國的畸形架構,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法西斯的本質是掠奪和暴力,他們能夠上臺雖然是通過民選,但是更多的中產階級和底層無產階級是被法西斯綁上了戰車,而捆綁他們的繩索,就是法西斯許諾給他們的各項社會福利。我們知道法西斯需要的資金更多的是通過對外掠奪,如果對外掠奪一切順利,那麼這個龐氏騙局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而一旦對外擴張受到挫敗,沒有給中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帶來曾經許諾的福利,那麼中產階級、無產階級與法西斯的決裂也將是必然事件。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總打勝仗,所以決裂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資本家和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法西斯註定難以為繼。

從本質上說,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成員,如果選擇加入軸心國陣營,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主人的身份而變成工具。況且,美國如果加入軸心國陣營,充其量是為軸心國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因為軸心國的畸形架構,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在戰爭中決定美國最終抉擇的不是良心,而是利益。

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可以看出,美國並不是首先參戰的國家,這為美國保存了相當的實力。但是美國能夠在戰爭膠著時迅速加入其中一方,並且在戰爭勝利後獲取最大的權益,這個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和良心並沒有什麼關係。

德國和日本同屬於一個陣營,如果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會再晚一點。不過不管早晚,美國的選擇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同盟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法西斯的本質是掠奪和暴力,他們能夠上臺雖然是通過民選,但是更多的中產階級和底層無產階級是被法西斯綁上了戰車,而捆綁他們的繩索,就是法西斯許諾給他們的各項社會福利。我們知道法西斯需要的資金更多的是通過對外掠奪,如果對外掠奪一切順利,那麼這個龐氏騙局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而一旦對外擴張受到挫敗,沒有給中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帶來曾經許諾的福利,那麼中產階級、無產階級與法西斯的決裂也將是必然事件。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總打勝仗,所以決裂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資本家和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法西斯註定難以為繼。

從本質上說,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成員,如果選擇加入軸心國陣營,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主人的身份而變成工具。況且,美國如果加入軸心國陣營,充其量是為軸心國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因為軸心國的畸形架構,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在戰爭中決定美國最終抉擇的不是良心,而是利益。

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可以看出,美國並不是首先參戰的國家,這為美國保存了相當的實力。但是美國能夠在戰爭膠著時迅速加入其中一方,並且在戰爭勝利後獲取最大的權益,這個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和良心並沒有什麼關係。

德國和日本同屬於一個陣營,如果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會再晚一點。不過不管早晚,美國的選擇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同盟國!

多有疏漏,還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魏青衣
2019-07-18

對於這種問題,在回答之前,需要先討論一下,為什麼美國要加入軸心國?美國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自然有美國自身的考量,無論是從國際環境中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美國都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對於這種問題,在回答之前,需要先討論一下,為什麼美國要加入軸心國?美國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自然有美國自身的考量,無論是從國際環境中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美國都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二戰的結果來看,歐洲戰場上,英國法國都已經被德國打殘,德軍對蘇聯步步緊逼,在蘇聯戰場上德國失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可能是很多人都只關心戰爭的轉折點,但不扣否認的是,美國人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絕對不比蘇聯人少。

由於戰火併沒有在美國本土上燃起,所以美國人自己的損失相對來說是很低的,相反,由於戰時需要大批量的物資,美國人承擔起了軍需物資經銷商的角色,背靠著二戰,美國人肥的流油。

可以說當時的美國,不管是選擇站在哪個陣營,都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也就是說,軸心國是否能統一全世界,看的就是美國到底如何選擇。

對於這種問題,在回答之前,需要先討論一下,為什麼美國要加入軸心國?美國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自然有美國自身的考量,無論是從國際環境中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美國都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二戰的結果來看,歐洲戰場上,英國法國都已經被德國打殘,德軍對蘇聯步步緊逼,在蘇聯戰場上德國失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可能是很多人都只關心戰爭的轉折點,但不扣否認的是,美國人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絕對不比蘇聯人少。

由於戰火併沒有在美國本土上燃起,所以美國人自己的損失相對來說是很低的,相反,由於戰時需要大批量的物資,美國人承擔起了軍需物資經銷商的角色,背靠著二戰,美國人肥的流油。

可以說當時的美國,不管是選擇站在哪個陣營,都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也就是說,軸心國是否能統一全世界,看的就是美國到底如何選擇。

但美國人不可能選擇站在軸心國一邊,說到底,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如果侵略帶來的是黃金和寶石,相信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多,但如果黃金帶來的只有鮮血和死神,相信仍舊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少很少。

當時的美國人過得還是比較富裕的,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並非想象中的一心反擊軸心國,而是中立,對美國人來說,保持中立是最好的選擇,不用流血,也不用參與世界格局的改變。

但現實卻並不允許,為什麼軸心國集團會選擇發動戰爭?因為德國內部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如果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角度將這種情緒宣洩出去,德國很快就會發生重大改變,這種做法在國際上還是頗為常見的,美國人沒有這種矛盾,他們不需要發動戰爭,也就不需要加入軸心國。

對於這種問題,在回答之前,需要先討論一下,為什麼美國要加入軸心國?美國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自然有美國自身的考量,無論是從國際環境中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美國都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二戰的結果來看,歐洲戰場上,英國法國都已經被德國打殘,德軍對蘇聯步步緊逼,在蘇聯戰場上德國失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可能是很多人都只關心戰爭的轉折點,但不扣否認的是,美國人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絕對不比蘇聯人少。

由於戰火併沒有在美國本土上燃起,所以美國人自己的損失相對來說是很低的,相反,由於戰時需要大批量的物資,美國人承擔起了軍需物資經銷商的角色,背靠著二戰,美國人肥的流油。

可以說當時的美國,不管是選擇站在哪個陣營,都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也就是說,軸心國是否能統一全世界,看的就是美國到底如何選擇。

但美國人不可能選擇站在軸心國一邊,說到底,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如果侵略帶來的是黃金和寶石,相信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多,但如果黃金帶來的只有鮮血和死神,相信仍舊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少很少。

當時的美國人過得還是比較富裕的,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並非想象中的一心反擊軸心國,而是中立,對美國人來說,保持中立是最好的選擇,不用流血,也不用參與世界格局的改變。

但現實卻並不允許,為什麼軸心國集團會選擇發動戰爭?因為德國內部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如果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角度將這種情緒宣洩出去,德國很快就會發生重大改變,這種做法在國際上還是頗為常見的,美國人沒有這種矛盾,他們不需要發動戰爭,也就不需要加入軸心國。

之所以美國人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這邊,也是因為軸心國觸動了美國人的既有利益,對於美國人來說,如果不參加戰爭,未來還可能因此受到軸心國的迫害,不僅如此,美國人在歐洲大陸上的既有利益也會被軸心國攪得粉碎。

美國人既不可能選擇軸心國,軸心國又做出了侵害美國人利益的行為,如此一來,美國人加入同盟國幾乎成為了必然事件。

美國人並非是良心發現,對於美國人來說,利益至上,不,筆者認為,對於資本主義而言,利益都是之上的,美國人之所以選擇了同盟國,也是因為美國人與同盟國的利益相符,而與軸心國的利益衝突。

對於這種問題,在回答之前,需要先討論一下,為什麼美國要加入軸心國?美國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自然有美國自身的考量,無論是從國際環境中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美國都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二戰的結果來看,歐洲戰場上,英國法國都已經被德國打殘,德軍對蘇聯步步緊逼,在蘇聯戰場上德國失去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可能是很多人都只關心戰爭的轉折點,但不扣否認的是,美國人在二戰中做出的貢獻絕對不比蘇聯人少。

由於戰火併沒有在美國本土上燃起,所以美國人自己的損失相對來說是很低的,相反,由於戰時需要大批量的物資,美國人承擔起了軍需物資經銷商的角色,背靠著二戰,美國人肥的流油。

可以說當時的美國,不管是選擇站在哪個陣營,都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也就是說,軸心國是否能統一全世界,看的就是美國到底如何選擇。

但美國人不可能選擇站在軸心國一邊,說到底,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如果侵略帶來的是黃金和寶石,相信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多,但如果黃金帶來的只有鮮血和死神,相信仍舊會選擇戰爭的人很少很少。

當時的美國人過得還是比較富裕的,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並非想象中的一心反擊軸心國,而是中立,對美國人來說,保持中立是最好的選擇,不用流血,也不用參與世界格局的改變。

但現實卻並不允許,為什麼軸心國集團會選擇發動戰爭?因為德國內部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如果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角度將這種情緒宣洩出去,德國很快就會發生重大改變,這種做法在國際上還是頗為常見的,美國人沒有這種矛盾,他們不需要發動戰爭,也就不需要加入軸心國。

之所以美國人最終選擇了加入同盟國這邊,也是因為軸心國觸動了美國人的既有利益,對於美國人來說,如果不參加戰爭,未來還可能因此受到軸心國的迫害,不僅如此,美國人在歐洲大陸上的既有利益也會被軸心國攪得粉碎。

美國人既不可能選擇軸心國,軸心國又做出了侵害美國人利益的行為,如此一來,美國人加入同盟國幾乎成為了必然事件。

美國人並非是良心發現,對於美國人來說,利益至上,不,筆者認為,對於資本主義而言,利益都是之上的,美國人之所以選擇了同盟國,也是因為美國人與同盟國的利益相符,而與軸心國的利益衝突。

德國法西斯的本質是轉移國內矛盾,侵略,侵略,再侵略,而美國雖然也有法西斯主義,但卻不成氣候,相較力量更為龐大的大資本家集團,美國的法西斯主義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不僅僅是美國,軸心國以外的所有國家,與軸心國的利益都是相悖的,軸心國法西斯的目的是侵略,而和平,更能帶給人幸福感。

世界史图鉴
2019-07-02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而也正是如此,意大利的穆索里尼便抓住這一機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使得三國軸心當中意大利,最早的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握。第一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對於意大利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意大利追隨德國進行所謂的反抗英法歐洲霸權的一場戰爭。在亞洲日本的情況與意大利也十分相似,日本在一戰中也是戰勝國,甚至在國聯當中日本還作為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完全給亞洲國家長出一口氣。但遺憾的是,即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戰後體系當中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首先凡爾賽體系主要針對於歐洲局勢與日本無關,而華盛頓體系中日本又被英國尤其是美國的限制。首先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並簽訂四國條約。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而也正是如此,意大利的穆索里尼便抓住這一機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使得三國軸心當中意大利,最早的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握。第一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對於意大利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意大利追隨德國進行所謂的反抗英法歐洲霸權的一場戰爭。在亞洲日本的情況與意大利也十分相似,日本在一戰中也是戰勝國,甚至在國聯當中日本還作為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完全給亞洲國家長出一口氣。但遺憾的是,即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戰後體系當中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首先凡爾賽體系主要針對於歐洲局勢與日本無關,而華盛頓體系中日本又被英國尤其是美國的限制。首先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並簽訂四國條約。



在太平洋劃清了各國的勢力範圍,同時又通過五國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發展。為此日本不得不主動拆除還在建設中的軍艦。同時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更使得日本想要獨霸東亞的美夢徹底破碎。作為戰勝國日本完全敗在了美國手下。這就是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要衝破體系重新瓜分世界,甚至統一世界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同樣被一戰之後的世界體系所排斥和束縛。再來看看同盟國。在同盟國當中,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法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而英國的海上力量損率也高達60%。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而也正是如此,意大利的穆索里尼便抓住這一機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使得三國軸心當中意大利,最早的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握。第一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對於意大利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意大利追隨德國進行所謂的反抗英法歐洲霸權的一場戰爭。在亞洲日本的情況與意大利也十分相似,日本在一戰中也是戰勝國,甚至在國聯當中日本還作為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完全給亞洲國家長出一口氣。但遺憾的是,即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戰後體系當中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首先凡爾賽體系主要針對於歐洲局勢與日本無關,而華盛頓體系中日本又被英國尤其是美國的限制。首先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並簽訂四國條約。



在太平洋劃清了各國的勢力範圍,同時又通過五國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發展。為此日本不得不主動拆除還在建設中的軍艦。同時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更使得日本想要獨霸東亞的美夢徹底破碎。作為戰勝國日本完全敗在了美國手下。這就是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要衝破體系重新瓜分世界,甚至統一世界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同樣被一戰之後的世界體系所排斥和束縛。再來看看同盟國。在同盟國當中,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法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而英國的海上力量損率也高達60%。



所以制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當中都致力於維護個人利益。在實力衰弱的情況之下,儘可能通過有利於自己的世界體系維護自己的霸權。而且在這一時期美國也並非一家獨大。在制定凡爾賽體系當中美國甚至處於下風。畢竟在這一時期美國國內的和平主義,反戰主義和反干涉主義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英國和法國在戰後恢復方面一直處於低谷。並沒有完全恢復實力又遭到了金融危機的打擊,所以只能依靠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條約體系去盤剝戰敗國補充自己的不足。他們是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自然也不會打破這一體系和條約。美國也一樣,在世界爭霸的層面,美國可以說是一戰的完全意義上的勝利者。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而也正是如此,意大利的穆索里尼便抓住這一機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使得三國軸心當中意大利,最早的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握。第一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對於意大利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意大利追隨德國進行所謂的反抗英法歐洲霸權的一場戰爭。在亞洲日本的情況與意大利也十分相似,日本在一戰中也是戰勝國,甚至在國聯當中日本還作為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完全給亞洲國家長出一口氣。但遺憾的是,即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戰後體系當中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首先凡爾賽體系主要針對於歐洲局勢與日本無關,而華盛頓體系中日本又被英國尤其是美國的限制。首先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並簽訂四國條約。



在太平洋劃清了各國的勢力範圍,同時又通過五國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發展。為此日本不得不主動拆除還在建設中的軍艦。同時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更使得日本想要獨霸東亞的美夢徹底破碎。作為戰勝國日本完全敗在了美國手下。這就是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要衝破體系重新瓜分世界,甚至統一世界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同樣被一戰之後的世界體系所排斥和束縛。再來看看同盟國。在同盟國當中,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法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而英國的海上力量損率也高達60%。



所以制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當中都致力於維護個人利益。在實力衰弱的情況之下,儘可能通過有利於自己的世界體系維護自己的霸權。而且在這一時期美國也並非一家獨大。在制定凡爾賽體系當中美國甚至處於下風。畢竟在這一時期美國國內的和平主義,反戰主義和反干涉主義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英國和法國在戰後恢復方面一直處於低谷。並沒有完全恢復實力又遭到了金融危機的打擊,所以只能依靠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條約體系去盤剝戰敗國補充自己的不足。他們是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自然也不會打破這一體系和條約。美國也一樣,在世界爭霸的層面,美國可以說是一戰的完全意義上的勝利者。



通過一站徹底削弱了英國和法國兩個世界殖民強國。俄國爆發革命,德國這個當時本土經濟世界第二的國家被打殘,日本也被限制在了東亞西北部。戰後通過援助德國使德國實現復興進而實現歐洲均勢。在二戰爆發之後又聯合已經衰弱的英法,徹底瓜分德國。隨後將歐洲徹底削弱的英國,德國和法國聯合起來組成反蘇陣線。在國際舞臺上,美國在近百年的歷史中,縱橫稗合利用國家間的分歧和利益訴求。聯合任意一個能夠聯合的實力打擊任何一個原有的或者新興的強國,最終實現自己世界霸權。

二戰的時候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這當然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在國際政治中,良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真正值錢的是利益,美國之所以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完全是利益使然。這種利益,不在於發動這場戰爭,或者加入這場戰爭,美國能夠獲得多少回報,而在於這場戰爭的參加與否直接關係到一戰美國所獲得的既得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法國在歐洲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而英國美國在太平洋建立了華盛頓體系。這兩大體系使這個世界重新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在歐洲德國被打壓的最厲害。



對於這一體系,德國人的感受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與德國共同發動戰爭的保加利亞,奧地利,匈牙利等也都成為體系限制的對象,這些國家,雖然在戰前與德國有著緊密的利益聯繫,但是在戰爭之後,如果真的愛好和平的話,應當將其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這些國家也同樣遭受打壓,國內的民族情緒也十分激烈。而意大利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投機者,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曾經所答應的一系列條款都未付諸實施。對於意大利而言,這完全是自己的損失,也會感到這個華盛頓體系對於自己的限制和不公。因為意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率超低,在會議上很多國家都無視他的存在,也不願意與其共享利益。



而也正是如此,意大利的穆索里尼便抓住這一機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使得三國軸心當中意大利,最早的被法西斯勢力所掌握。第一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對於意大利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意大利追隨德國進行所謂的反抗英法歐洲霸權的一場戰爭。在亞洲日本的情況與意大利也十分相似,日本在一戰中也是戰勝國,甚至在國聯當中日本還作為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日本完全給亞洲國家長出一口氣。但遺憾的是,即便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戰後體系當中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首先凡爾賽體系主要針對於歐洲局勢與日本無關,而華盛頓體系中日本又被英國尤其是美國的限制。首先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並簽訂四國條約。



在太平洋劃清了各國的勢力範圍,同時又通過五國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發展。為此日本不得不主動拆除還在建設中的軍艦。同時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更使得日本想要獨霸東亞的美夢徹底破碎。作為戰勝國日本完全敗在了美國手下。這就是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要衝破體系重新瓜分世界,甚至統一世界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同樣被一戰之後的世界體系所排斥和束縛。再來看看同盟國。在同盟國當中,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法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而英國的海上力量損率也高達60%。



所以制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當中都致力於維護個人利益。在實力衰弱的情況之下,儘可能通過有利於自己的世界體系維護自己的霸權。而且在這一時期美國也並非一家獨大。在制定凡爾賽體系當中美國甚至處於下風。畢竟在這一時期美國國內的和平主義,反戰主義和反干涉主義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英國和法國在戰後恢復方面一直處於低谷。並沒有完全恢復實力又遭到了金融危機的打擊,所以只能依靠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條約體系去盤剝戰敗國補充自己的不足。他們是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自然也不會打破這一體系和條約。美國也一樣,在世界爭霸的層面,美國可以說是一戰的完全意義上的勝利者。



通過一站徹底削弱了英國和法國兩個世界殖民強國。俄國爆發革命,德國這個當時本土經濟世界第二的國家被打殘,日本也被限制在了東亞西北部。戰後通過援助德國使德國實現復興進而實現歐洲均勢。在二戰爆發之後又聯合已經衰弱的英法,徹底瓜分德國。隨後將歐洲徹底削弱的英國,德國和法國聯合起來組成反蘇陣線。在國際舞臺上,美國在近百年的歷史中,縱橫稗合利用國家間的分歧和利益訴求。聯合任意一個能夠聯合的實力打擊任何一個原有的或者新興的強國,最終實現自己世界霸權。



美國不會加入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去征服世界。因為那樣最多隻能分割到美洲。美國想要的是世界霸權而不是與其他三個都擁有世界霸權夢想的國家去平分。美國的戰略雖然在執行層面有錯誤,有過失,但總體方針一直沒有變。再加上美國在二戰初期所實行的抑制戰略,並沒有想到歐洲局勢變化的如此迅速。英國毫無反擊之力,而法國直接投降。對於美國而言,競爭者對手和盟友都是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隨時改變的。加入同盟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獲得了自由世界的主導權,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冷戰也獲得勝利,在國家競爭中,美國似乎真的沒有失敗過。

梁邵东律师
2019-11-16

一家之言:

民主國家的特點是以理性討論換高效決策;獨裁國家的特點是以獨斷高效換理性討論。

所以,德國在還未搞定英國情形下,希特勒等不及就要收拾蘇聯了;

日本還沒消化好東三省及中國被佔領土下,就急不可耐賭國運也要幹老美了。

獨裁國家容易瘋狂、輕率腦莽的本性決定了其擴張野心不會有限度,和這樣的國家結盟早晚必又有一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國與德日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衝突終會發生,珍珠港也就是個導火線。

读史自思
2019-07-18


評判美國在二戰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是選擇了同盟國,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1、“侵略”是美國與軸心國的本質!這就註定了它們彼此是不能長久共處,所以美國不會讓這樣的對手成長的。

美國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由其他民族的血與淚堆積而成的。

  1. 16-18世紀,北美洲成了歐洲各國進行資本擴張的殖民地,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

  2. 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正式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3.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逐漸形成了當下美國的版圖。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而殖民者還未到來時,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印第安人在3000萬至1億之間。印第安戰爭之後,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僅剩10萬上下。而當下美國的印第安人數量也不足100萬。



評判美國在二戰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是選擇了同盟國,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1、“侵略”是美國與軸心國的本質!這就註定了它們彼此是不能長久共處,所以美國不會讓這樣的對手成長的。

美國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由其他民族的血與淚堆積而成的。

  1. 16-18世紀,北美洲成了歐洲各國進行資本擴張的殖民地,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

  2. 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正式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3.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逐漸形成了當下美國的版圖。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而殖民者還未到來時,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印第安人在3000萬至1億之間。印第安戰爭之後,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僅剩10萬上下。而當下美國的印第安人數量也不足100萬。



侵略與屠殺是美國的本性,它怎麼可以容忍軸心國成長為與其爭霸的對手呢?必須給予消滅!從二戰後的歷史也可以看出,其對德國與日本的壓制是從未放鬆過的。


2、“平衡”一直是美國玩得最溜的手段,所以它必須選擇相對弱勢一方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從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角度出發,美國也不想最後與一個強勢集團或多個強勢國家打交道,因為它佔不到主導地位,利益就沒辦法得到最大化。所以,必須消滅軸心國集團,扶持同盟國,通過主導戰後的重建來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並從中獲得海量的利益。


而歷史的發展確實如美國所規劃的路線走,從而把它推上了“世界警察”的地位。拆解了蘇聯,壓制中國,分離歐洲,控制日本,獨佔中東與非洲,視南美洲為自己的後花園,這是多麼美妙的感覺啊。



評判美國在二戰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是選擇了同盟國,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1、“侵略”是美國與軸心國的本質!這就註定了它們彼此是不能長久共處,所以美國不會讓這樣的對手成長的。

美國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由其他民族的血與淚堆積而成的。

  1. 16-18世紀,北美洲成了歐洲各國進行資本擴張的殖民地,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

  2. 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正式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3.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逐漸形成了當下美國的版圖。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而殖民者還未到來時,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印第安人在3000萬至1億之間。印第安戰爭之後,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僅剩10萬上下。而當下美國的印第安人數量也不足100萬。



侵略與屠殺是美國的本性,它怎麼可以容忍軸心國成長為與其爭霸的對手呢?必須給予消滅!從二戰後的歷史也可以看出,其對德國與日本的壓制是從未放鬆過的。


2、“平衡”一直是美國玩得最溜的手段,所以它必須選擇相對弱勢一方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從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角度出發,美國也不想最後與一個強勢集團或多個強勢國家打交道,因為它佔不到主導地位,利益就沒辦法得到最大化。所以,必須消滅軸心國集團,扶持同盟國,通過主導戰後的重建來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並從中獲得海量的利益。


而歷史的發展確實如美國所規劃的路線走,從而把它推上了“世界警察”的地位。拆解了蘇聯,壓制中國,分離歐洲,控制日本,獨佔中東與非洲,視南美洲為自己的後花園,這是多麼美妙的感覺啊。



3、不可忽視的猶太人對美國各方面的影響。

  1. 美國有猶太人600萬,只佔美國總人口的2.3%,但他們在美國經濟、輿論、學術等方面的影響卻非常大。

  2. 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一半,美國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三居其一。

  3. 掌管美國經濟命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與挑起亞洲金融危機的投機大亨索羅斯都是猶太人。

  4. 在律師界,華盛頓與紐約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中有40%的合夥人是猶太人。


看看上面四組數據,我們就知道猶太人在美國的影響力了。而當時軸心國的德國是反猶太主義盛行,所以美國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一方的。



評判美國在二戰為何不加入軸心國而是選擇了同盟國,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1、“侵略”是美國與軸心國的本質!這就註定了它們彼此是不能長久共處,所以美國不會讓這樣的對手成長的。

美國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由其他民族的血與淚堆積而成的。

  1. 16-18世紀,北美洲成了歐洲各國進行資本擴張的殖民地,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

  2. 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正式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3.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逐漸形成了當下美國的版圖。


當哥倫布發現美洲而殖民者還未到來時,這塊土地上居住的印第安人在3000萬至1億之間。印第安戰爭之後,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僅剩10萬上下。而當下美國的印第安人數量也不足100萬。



侵略與屠殺是美國的本性,它怎麼可以容忍軸心國成長為與其爭霸的對手呢?必須給予消滅!從二戰後的歷史也可以看出,其對德國與日本的壓制是從未放鬆過的。


2、“平衡”一直是美國玩得最溜的手段,所以它必須選擇相對弱勢一方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從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角度出發,美國也不想最後與一個強勢集團或多個強勢國家打交道,因為它佔不到主導地位,利益就沒辦法得到最大化。所以,必須消滅軸心國集團,扶持同盟國,通過主導戰後的重建來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並從中獲得海量的利益。


而歷史的發展確實如美國所規劃的路線走,從而把它推上了“世界警察”的地位。拆解了蘇聯,壓制中國,分離歐洲,控制日本,獨佔中東與非洲,視南美洲為自己的後花園,這是多麼美妙的感覺啊。



3、不可忽視的猶太人對美國各方面的影響。

  1. 美國有猶太人600萬,只佔美國總人口的2.3%,但他們在美國經濟、輿論、學術等方面的影響卻非常大。

  2. 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一半,美國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三居其一。

  3. 掌管美國經濟命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與挑起亞洲金融危機的投機大亨索羅斯都是猶太人。

  4. 在律師界,華盛頓與紐約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中有40%的合夥人是猶太人。


看看上面四組數據,我們就知道猶太人在美國的影響力了。而當時軸心國的德國是反猶太主義盛行,所以美國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一方的。



總結

歷史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告訴後來者,利益才是驅動人類世界發展的核心動力。從個人到國家,均是如此。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無月文化馆
2019-06-22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時間到了二戰,還是一樣的道理。

這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力變的更大,各方對於軍火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美國依然兩頭通吃,像通用公司這樣的大企業,當初都為德國納粹生產過軍備。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時間到了二戰,還是一樣的道理。

這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力變的更大,各方對於軍火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美國依然兩頭通吃,像通用公司這樣的大企業,當初都為德國納粹生產過軍備。

但是德國太猛了,歐洲(撇開蘇聯)除了英國,幾乎都在德國佔領之下了。

美國已經感受到威脅了。

納粹開始襲擊美國的商船,美國開始營造國內輿論。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時間到了二戰,還是一樣的道理。

這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力變的更大,各方對於軍火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美國依然兩頭通吃,像通用公司這樣的大企業,當初都為德國納粹生產過軍備。

但是德國太猛了,歐洲(撇開蘇聯)除了英國,幾乎都在德國佔領之下了。

美國已經感受到威脅了。

納粹開始襲擊美國的商船,美國開始營造國內輿論。

這時候小日本很配合的來了一次偷襲珍珠港,好傢伙,徹底把美國民眾點燃了。

時候差不多了,民心也收到了。

美國人馬上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打擊德日勢力,意大利就忽略吧。

一定要把歐洲打回原來的秩序。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時間到了二戰,還是一樣的道理。

這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力變的更大,各方對於軍火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美國依然兩頭通吃,像通用公司這樣的大企業,當初都為德國納粹生產過軍備。

但是德國太猛了,歐洲(撇開蘇聯)除了英國,幾乎都在德國佔領之下了。

美國已經感受到威脅了。

納粹開始襲擊美國的商船,美國開始營造國內輿論。

這時候小日本很配合的來了一次偷襲珍珠港,好傢伙,徹底把美國民眾點燃了。

時候差不多了,民心也收到了。

美國人馬上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打擊德日勢力,意大利就忽略吧。

一定要把歐洲打回原來的秩序。

其實老大一直都是美國,別看德國斗的凶,其實背後的劇本美國人早就寫好了,一切按著美國人的期望在發展著。

美國,是我見過最有運氣,最會算計的一個國家。

美國人總喜歡說“上帝保佑美國”,這話其實一點也沒錯,上帝一直站在美國這一邊。


我不認為美國有所謂的良心。

美國是商人治國,商人的本質就是趨利,哪個選擇利益最大化,美國就做哪個選擇。


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是兩頭賣軍火,兩頭賺鈔票。

那邊兩方打的要死要活,家底都快掏空了,錢全部進了美國人的腰包。

直到局勢差不多了,美國才選擇英法所在一方,道理很簡單,絕不能讓德國做大,假如德國戰勝英法,那麼歐洲大陸的局勢便不一樣,會威脅到美國,當然,對於英國而言就更致命了。

時間到了二戰,還是一樣的道理。

這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破壞力變的更大,各方對於軍火物資的需求也更大。

美國依然兩頭通吃,像通用公司這樣的大企業,當初都為德國納粹生產過軍備。

但是德國太猛了,歐洲(撇開蘇聯)除了英國,幾乎都在德國佔領之下了。

美國已經感受到威脅了。

納粹開始襲擊美國的商船,美國開始營造國內輿論。

這時候小日本很配合的來了一次偷襲珍珠港,好傢伙,徹底把美國民眾點燃了。

時候差不多了,民心也收到了。

美國人馬上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打擊德日勢力,意大利就忽略吧。

一定要把歐洲打回原來的秩序。

其實老大一直都是美國,別看德國斗的凶,其實背後的劇本美國人早就寫好了,一切按著美國人的期望在發展著。

美國,是我見過最有運氣,最會算計的一個國家。

美國人總喜歡說“上帝保佑美國”,這話其實一點也沒錯,上帝一直站在美國這一邊。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用户107877786833
2019-02-24

1.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美國是多黨制,在多黨制的國家是很難發起世界大戰的,比如英國和法國,因為黨性的原因基本上不會是大戰的發起國,每個黨派之間都有自己的選票,執政黨和其他黨派相互掐,即使有人起草也會很難通過。

然而日本、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都不是多黨派。日本和德國是君主立憲制,設置內閣來幫助君主治理國家,像這樣往往權利都比較集中,和現在的中國比較像。二戰時期的蘇聯也是一黨制,像蘇聯那樣的國家也會有大戰發起國的可能。

1.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美國是多黨制,在多黨制的國家是很難發起世界大戰的,比如英國和法國,因為黨性的原因基本上不會是大戰的發起國,每個黨派之間都有自己的選票,執政黨和其他黨派相互掐,即使有人起草也會很難通過。

然而日本、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都不是多黨派。日本和德國是君主立憲制,設置內閣來幫助君主治理國家,像這樣往往權利都比較集中,和現在的中國比較像。二戰時期的蘇聯也是一黨制,像蘇聯那樣的國家也會有大戰發起國的可能。

2.在美國參戰之前美國是保持中立的,因為美國處於世界的邊緣,美國主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販賣軍火,美國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販賣軍火大戰特賺,有點像英國的當年的對外政策一樣。

3.美國作為新興的國家,作為世界上移民站立起來的國家,美國對外標榜的人權、自由,因為美國的精神是消滅奴隸制、消除戰爭所有美國也不會主動發動戰爭。

4.美國在當時是新興國家,在國際的政治地位不是很高,所以美國人看準如果爆發世界大戰,歐洲老牌主義殖民帝國會嚴重衰弱,因此美國可以藉此掌握世界權力,到時世界就是美國說了算。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經濟受到重創,所以美國在金融、經濟上統治世界。

1.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美國是多黨制,在多黨制的國家是很難發起世界大戰的,比如英國和法國,因為黨性的原因基本上不會是大戰的發起國,每個黨派之間都有自己的選票,執政黨和其他黨派相互掐,即使有人起草也會很難通過。

然而日本、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都不是多黨派。日本和德國是君主立憲制,設置內閣來幫助君主治理國家,像這樣往往權利都比較集中,和現在的中國比較像。二戰時期的蘇聯也是一黨制,像蘇聯那樣的國家也會有大戰發起國的可能。

2.在美國參戰之前美國是保持中立的,因為美國處於世界的邊緣,美國主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販賣軍火,美國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販賣軍火大戰特賺,有點像英國的當年的對外政策一樣。

3.美國作為新興的國家,作為世界上移民站立起來的國家,美國對外標榜的人權、自由,因為美國的精神是消滅奴隸制、消除戰爭所有美國也不會主動發動戰爭。

4.美國在當時是新興國家,在國際的政治地位不是很高,所以美國人看準如果爆發世界大戰,歐洲老牌主義殖民帝國會嚴重衰弱,因此美國可以藉此掌握世界權力,到時世界就是美國說了算。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經濟受到重創,所以美國在金融、經濟上統治世界。

青春大观察
2019-12-14

這個問題很現實,要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

關於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因為美國不是獨裁國家,不可能加入獨裁的法西斯,而且加入同盟國對美國來說,更加有利。

在當時,對於世界人民來說,發起戰爭的軸心國是不得人心的。

美國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走全球擴張路線,用經濟和文化的擴張。

所以,不管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只要是阻礙美國獲取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勢力就是對手。

而事實上,英法德蘇日,這些二戰前,世界各區域的主要強國,都是阻礙美國全球擴張的對手。

二戰的開始,造成了英法德蘇日互毆,美國作壁上觀的局面,打到後面,世界主要強國都被嚴重削弱了,美國擁有了能左右整個戰局的實力。

這也是由戰爭形勢,決定的美國加入哪一個陣營。

如果同盟國不堪一擊,軸心國沒有嚴重傷及國本就取得了大部勝利的話,美國要加入同盟國,勢必要和軸心國火拼,美國應該是無法忍受的,那樣美國可能沒那麼順利地取得勝利,也可能會被打敗。

可能會出現,美國和軸心國合作,共同發展戰後的世界也是可能的。

可是歷史不會改寫,軸心國的邪惡路線走向了極端,實力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強大到能左右全局的美國,怎麼可能站在邪惡的立場呢。

事實已經證明,美國的全球超級大國戰略,取得了圓滿成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