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10 個回答
景德镇六角山房陶瓷
2019-06-12

孔子,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古代文化名人。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中國,孔子更是被歷代統治者封為“聖人”。西漢司馬遷稱之為“至聖”,北魏孝文帝時尊為“文聖”,唐太宗時稱“先聖”,南宋理學家朱熹標榜孔子說:“天不仲尼,萬古長如夜”。明世宗時追封“至聖先師”,一直到清代乃至民國,對孔子的加封從沒有停止過。孔子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值得人們萬世景仰?他會不會是人們捧出來的“聖人”,虛有其名?讓我們重新走進孔子的世界,去尋找答案。 一、孔子的王室血統。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後裔。話說商朝滅亡之後,周成王大舉分封諸侯,就把商紂王的大哥微子也列為諸侯,封國為宋。微子去世後,兄終弟及,他的弟弟微仲即位,這便是孔子先祖。六世祖孔父嘉時,開始以孔為姓,曾祖孔防叔為避宋國內亂,逃亡魯國。其父叔梁紇,為魯國有名的勇士,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因此,孔子的童年印象就是“貧且賤”。可以說,孔子的王室後裔的光環在他出生時早已消耗殆盡。 二、孔子所受教育。孔子有九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但都是同父異母的。他的哥哥足有殘疾,不能立為嗣子,因此,孔子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他自己說“十五志於學”,二十歲時已非常淵博。孔子讀的書,無非是《詩經》、《尚書》和《周易》,和一些關於“周禮”和各國春秋的書。孔子對《詩經》特別推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晚年好易,以至於韋編三絕。讀書給了孔子很大的文化積澱,使他受用一生。 三、孔子的從政生涯。孔子聰慧過人,事無鉅細,都能辦得妥妥的。他從微不足道的小吏開始就兢兢業業,五十六時,做到了魯國的執政,三月之間,魯國風貌為之一變。後來,由於墮三都而得罪三桓而被黜。官至魯國執政,並極力推行“周禮”,從此他便名聞天下。 四、孔子的私學教育。孔子在政治實踐中遇挫之後,為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他便重拾私人講學這項副業,他教過的學生有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那個信息傳播匱乏的年代,聚徒講學、周遊列國,使得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就遠播華夏。 五、孔子成聖綜述。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聖人”,而不是其他人,我覺得除了他的學識和品行等基本要素外,還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其一,他推行“正名”,迎合了歷代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他主張以“仁”為核心的思想,也順應了一般人對自己的價值認同的需要,所以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他集結了一大批追隨者。其二,他重視教育,推行私學,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信徒,他的弟子門人在時空維度上為他做足了宣傳,放大了孔子的形象,以至於到司馬遷的時候,孔子就開始登上神壇了。 所以,孔子被尊為“聖人”,很大一部分是靠他的門人弟子和歷代統治者追捧出來的,但也從另一方面看出,他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就是他的思想幹貨和他施行教育的巨大成功。

天马行空21428297332
2019-06-12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前四七九年),他祖上原是宋國人,後避難到魯國。至孔子,已是個窮下去的貴族。他做過短期的官,但官運不佳,就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想找個官來做,來實現他的主張。結果,奔波了十四年,到處碰壁。晚年,又回到家鄉,過著整理古籍教授弟子的生活,七十三歲時去世。

孔子整理的古籍叫“六經”,除《樂經》外,都藉助儒家師徒的傳抄授受,流傳開來了。未整理的其他古籍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失傳了。所以說,孔子對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自孔子招收門徒辦學以後,私學開始盛行起來,打破了奴隸主壟斷教育,受教育只是貴族的特權狀況。也可以說孔子還算是私立學校的創始人。

據說孔子的學生有三千人,大多是貴族子弟,但也有中,下層人民,史籍上稱他們是什麼“賤人”,“野人”和“鄙人”。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開辦私立學校的教育家。他的優良學風和成功的教學經驗,至今為人們所稱道,如“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等,都已成為經常使用的成語。

然而,孔子作為一位思想家卻是保守的,終其一生,他都未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新制度的誕生說話,反而常常唉嘆“世風不古”,“禮崩樂壞”。他講的那套“禮樂仁義”,“上下尊卑”的大道理,歸根到底都是想繼續支撐住正在崩塌的奴隸制大廈。誰違反了他這一套,就罵人家是“亂臣賊子”。這樣,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就對他敬而遠之,就不接受他的主張了。

孔子主張維護奴隸制,然而也主張在不觸動奴隸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具體說法,做法上可以有所“損益”,或變通。比如,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觀點。

孔子的“愛人”雖有嚴格的等級界限,然而,他把奴隸也看成是人,這同奴隸主原本只把奴隸看成會說話的牲畜的傳統觀念不同的。

與此不無關聯的是,孔子反對奴隸制下以人殉葬的制度,甚至連以泥木做成的偶像殉葬也反對,理由是那終究還是人的模樣。在中國政治思想上,孔子敢於違反傳統觀念,把“會說話的牲畜”看作是人。還反對以卑賤者給尊貴者殉葬,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那些維護奴隸制的頑固派們,對此自然是難以容忍的。

孔子以其淵博的學識,在外風塵僕僕十四年,卻一生不得志,究其根源恐怕就在他的政治主張為當時新,舊勢力所不容。用今天的話來講,也就是說兩面都不討好。

歷史竟是這樣的偏頗,生前反對封建制們孔子,死後幾百年卻被捧為封建社會裡的“聖人”,並不一斷加官進爵,被封為“素王”,“至聖先師”等等,倍受尊崇達兩千年。究其原因,是封建地主階級在奪取和建立政權之前,提倡“變法”,主張“革新”。當建立政權之後,需要鞏固政權,維持封建秩序的時候,就迫切需要孔子那套“君君臣臣”,“上下尊卑”的說教了。

故而主張維護舊制度的思想家的亡靈被請出來為封建地主階級充當“聖人”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崩潰後,特別是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化運動中,孔家店才作為封建思想的偶象被打得粉碎。更慘的是歷史進入到一九七四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堂堂皇皇的“孔聖人”,又一下子變為“孔老二”了。以我個人的觀點,以後對孔子的稱呼即不要稱他為“孔聖人”,也不要罵他是“孔老二”,就尊稱他老人家一聲“孔夫子”吧。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刘豫州998
2019-06-14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弄清楚“聖人”一詞的概念。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儒家說 ,聖人是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專指孔子。

“德高望重、有大智”好理解,“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恕作者愚昧,一頭霧水。看到最後一句,“有時專指孔子”,似有所悟。

讀毛澤東文集《黨內團結的辯證法》:“有些人似乎以為,一進共產黨都是聖人,沒有分歧、沒有誤會,不能分析”。

對照偉人毛澤東之論述,對聖人是“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這句話,更加認為是儒家學派對孔子的溢美之詞。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那麼,聖人的本意是什麼呢?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一:《吾思·聖神賢》詩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師行師,自可名師。聖學博學,方成絕學。知善致善,是為上善。

遇事能多加思考,定會有奇思妙想。常懷為人師表的信念去踐行師道,他日自可成為一代名師。精學、博學,才能成就一番不朽的學業。知道善的本義,又努力地去實行善才能稱得上至善盡善。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春秋時期的這首詩證明,聖學就是精學、博學、絕學。春秋時期慣例,世人尊稱聖學者,就是精學者、博學者為聖人,不止孔子一人,如墨子、鬼谷子,都稱為聖人。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三:漢武帝時期,儒生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中國文化的正流和主流思想。

孔子正式被統治階級封為聖人。

大漠雄鹰51775718998
2019-06-14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旅行家,是儒家至聖先師。孔子撰《春秋》,曾修定《詩》《書》《禮》《樂》,序《周易》。他的思想主張主要收錄在《論語》裡。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由於孔子在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上的成就高,貢獻大,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司馬遷在《史記》裡稱頌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這也是將孔子稱為“聖人”的最早來歷。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孔子在道德思想方面的貢獻:

1、孔子提倡“仁”,“仁”即“愛人”。仁是常道,禮是變道。諸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養以及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於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於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準則,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2、孔子主張“禮”,主張復辟《周禮》的等級制度以區分人在社會上尊、卑、貴、賤的地位。

“禮”就是禮儀、禮貌與道德行為規範。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指人們的言行舉動要合乎禮教、禮制的規範,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禮”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思想道德、社會秩序、生活方式影響很大。“禮”就是“仁”的具體化和行動化。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3、孔子主張“中庸”。《禮記》的解釋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之位,萬物育焉。”其意思是:人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不會有任何喜怒哀樂的表情這就是“中”,一旦產生喜怒哀樂就要採用有禮有節的表達方式,你的表達方式符合禮節的要求就是“和”,能做到和就達到了“道”的要求。“中”它是天下萬物之根本(“中”就是平靜、安定);“中”與“和”相符是區別萬物不同地位的要求。後來,人們把看問題、做事情理解為“不偏不倚,守中守正。”就是中庸。中庸的思想方法論和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脈相承,也證明了孔子是真正的把古聖人的思想理論付諸於了實踐之中。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孔子為“救世”而苦心孤詣研究出的認識觀和方法論。由於孔子生活的春秋末世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子弒其父,臣弒其君,孽殺其宗,” 一切禮樂制度、等級秩序都被顛倒了。認為只有認知正確,才能在實踐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做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的“中正”極至。“中庸之道”是孔儒思想的核心。教育君子要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境界,共創“中正和諧”的大同世界境界。世界大同是孔家學說的最高理想。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1、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對象是不分高低貴賤的,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2、教育要“因材施教”,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因而要不同的方法來教育。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過的知識,經常去實踐,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為複習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融會貫通後可以當老師了。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提倡在讀書的同時更加要善於去思考,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7、“學而優則仕”,孔子認為學習好了的人,就去做官,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人才。要求其學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其實,聖人也是人,不是神。孔子的思想觀點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地方,不一細研。後人不能兼容幷蓄。在現代,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說明孔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普世意義,我們要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

西山逸隐
2019-06-13

這個都不知道還總麼評說傳統文化優劣呢!

簡短解說,孔子好學,自小聰慧,十五歲起每每追尋老聃(即老子)求教。周朝衰亡之際,老子出走,孔子全盤接收了圖書館藏,為整個華夏文化之繼承者。

之後,以個人之精力、認識,加以編修整理。終其所傳,數千年來,歷代帝王奉為圭臬,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聖人啦。

就這麼簡單,其實真不簡單。呵呵!現代銀能耐大了,宇宙要盛不開,於是就有那麼些個脹滴不行的人兒八下里不服,八百下里不忿,感覺孔子跟自個兒差滴遠!

毛主席聖明,批判過其中一些過時觀念和固有糟粕,老朽至今以為:別人無論說學識,論資歷,都還遠遠沒那種資格啊!呵呵,拜託,要點臉吧啊!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秋宜声
2019-06-12

孔子是被其歷代弟子和漢武帝以後的多數君王捧成聖人的!中國人民不喜歡他,但又不得不說"喜歡他"。其他學派也不喜歡他,但又不敢說"不喜歡他"。因為孔子的弟子是中國封建剝削政權的重要維護者和支撐者。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 "五四"運動爆發,中國的文化精英開始反帝、反封建。其中反封建的核心就是反"孔孟之道",從此孔子的"聖人"牌位開始動搖。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把"孔孟之道"打倒了!

孔子已成了"反人民、反科學、反進步"的封建禮封和封建專制的最主要代表。

再後來,又被他的弟子文人找出來了,據說又想捧為聖人。但不知道最終結果,不知道受孔子思想壓迫、剝削、愚弄兩千多年的中國人民能否答應!……

梁69853253
2019-06-13

謝謝邀請!“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四十不惑,已覺醒,而不迷,五十而知天命,已悟道,六十身語意,能隨緣。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已得戒,開定慧。成就溫良恭儉讓五德。已從有為法入無為法。金剛經雲,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時孔子大公無私。萬人敬仰,為人師表。不再執著我,即人無我。不再把這個身體當作我。破了我之身見。金剛經又云,小乘須陀洹是,預流果,等流果,逆生死之流,不再流轉六道輪迴,破身見,是聖人入流的最低標準。據此可稱得上聖人了。

月光圆明
2019-06-12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戰亂年代,正是春秋戰國爭雄天下之時。夏、商、嬴政王朝潰散之後,中國社會處於混亂狀態那種年代和社會。百姓渴望安居樂業,諸侯列國爭霸天下之時。

孔子的學問,可以說高瞻遠矚,立身於人本位思想,在戰亂年代,為當時的社會提出了一個和平、穩定、協調發展的期待和目標。

但可以說,他的思想超越時代太遙遠了,在物質、生活資源嚴重匱乏的那個時代,列國諸侯、王臣貴族都難以理解、難以使用他提出的治國方略。也是孔子學問必定要遭遇的命運。

但是,凡是哲學性的高級智慧,就會在那個生產它思想價值的特定的社會、特定的時期內,都一時不受大眾歡迎,找不到贊同的人群,古今中外,哲人、智者的遭遇、命運都有點相同。

尤其是孔子的學問體系,它本身立身於人本為的思想,怎麼能與當時的王臣貴族想法一致呢?

孔子周遊列國,苦心研究過去學者們遺留下來的文化典籍,研究當時的學問體系,修整、編纂中國古文化文化典籍,修六書,定禮儀,將人本位的思想傳承苦苦運營,付諸於私塾文化教育體系當中去,他學生三千,賢哲72人,從此將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血脈印入到所有中國人的身心性命之中。

所以,司馬遷贊其功德說,大乘至聖。

雖然孔子的時代,當時沒有給孔子加封聖人的尊位和名號,但是,中國文化價值構建體系,發展了近兩千五百年後,如今,在這個超信息化文明時代,全球性的文化大師,都肯定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力度無人能及,肯定了他對世界文明化方面,所做的偉大貢獻。

這就說明,孔子,是世界的,是整個人類的聖哲。孔子的學問體系,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化發展方向中必不可少、必不可缺的人性美好一面的完整總結。

國際世界文化比較研究學者湯恩比曾這樣總結過中國文化的價值:拯救世界文明、拯救世界未來社會的文化,只有東方文化的大乘佛法和儒家文化。

我想,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孔子身上。

用户谷中的百合花
2019-06-13

中國的孔孟儒家思想,有合乎天道之理。古聖賢是人並不完全,孔子同樣非完全人,一生也有罪汙。

事實上,當代偉人領袖都是古聖賢樹根樹樁子上的枝葉花秀。若沒有古聖賢天道倫理教育傳承,年年爭戰歲歲血刃,中華民族早被滅盡族群。因此批判古聖賢是不必豎大旗的!合天道的守住聖潔,不合造物主上帝心意的就棄絕。沒有必要崇拜諸聖人領袖各樣偶像。

高舉聖潔天道的國家都成了發達國家。


中國的孔子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
全息领导力
2019-06-13

孔子成聖有三步:

①拜師

孔子一生有三次求教於老子,是老子的得意門徒。老子從商,孔子從周,老子是幾千年後中華文明的迴歸,孔子則是封建社會的衛道士。

②為官

在魯國為相,施行德治,魯國大治。遭齊國美女計迫使孔子逃難諸侯國。

③為學

流浪中的孔子被學生接回魯國,一心專於教學。學生整理其言論為《論語》。孔子本人也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為後人提供知識體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