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10 個回答
亦有所思
2019-02-18

毫無疑問,是的!

宋朝詩人,想超越唐詩,失敗了!

明朝詩人,想超越唐詩,失敗了!

清朝詩人,想超越唐詩,失敗了!

民國詩人,根本沒想過超越唐詩,連試都沒試一下!

現在詩人,阿貓阿狗也妄義超越,簡直就特麼是一個笑話!

連古人都越超不了唐詩,何況杜甫的巔峰之作?!

連古人都超越不了唐詩,何況不如古人的我們?!

別的且不必說,單說我們現在主打的是白話文,從宋朝開始,古人必讀的那些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我們讀了多少,那些典故奧義源淵筆記雜談詩話,我們讀了多少?

一個是對古代典藉都滾瓜爛熟,倒背如流!

一個是隻知平仄格律粘對拗求,以自為是!

拿什麼超越?

古人讀唐詩,只要不是典奧如黃山谷的詩作,很少需要註釋。而我們現在讀唐詩,沒有了註釋和積累的古文典藉學識,毛都體會不到。

那些常識,對於我們來說是知識!

那些知識,對於我們來說是奧祕!

越來越遠!

何況是無可爭議的神作《登高》!

詞詞對偶,句句對仗,聯聯工對,偏偏還毫無雕琢之感,煉字更是臻入化境,絕無斧鑿之痕。而樂感更是雄渾沉鬱,橫貫千古。顏色,聲音,時間,空間,際遇,世事,家愁,國恨,孤獨,悲憤,清冷,所有人間之不平都被灌在這五十六個字裡。(爆笑,之前順手打的是五十四個字,撲克坑人!抱歉,另有人指出對偶與對仗,與順並改了,順便感謝指出錯誤的人,謝謝!)

哪怕神如杜甫,恐怕也無法再寫出和《登高》同等水準的作品!因為這一首七律是天地的精華,是整個大唐江山的靈氣,是無數前後詩人靈魂中的悸動。

每一個字都是鬼斧神工,每一句都是天人合一!

空前絕後的古今七律之巔!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南宫葭月
2019-02-21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是一首律詩,也就是格律詩,所謂格律詩就是按照嚴格的固定格式創作的,格律詩的成熟也是在中唐杜甫時期,杜甫是律詩集大成者,這首《登高》也被譽為七律之冠,還是實至名歸的!

杜甫與李白是唐詩上的兩座巔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渾厚縹緲的氣勢是學不來的;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抑揚頓挫沉鬱憂愁而又重視煉字。

格律詩的創作具有嚴格限制,不僅制定了固定的格律,就是字數、押韻、粘對等等上也與古體詩大相徑庭。格律經過初唐和盛唐的沉澱完善到了中唐時期已經完備,標誌就是杜甫律詩的大成。律詩分五律和七律,以每句字數為準,四聯八句。

律詩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首聯: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第二句必須壓平韻,此聯不做對仗要求。

頷聯:第一句不押韻,第二句必須壓平韻,頷聯大多數律詩追求對仗,也有不押韻的,不作嚴格要求。

頸聯:第一句不押韻,第二句必須壓平韻,頸聯必須嚴格對仗,也就是說頸聯從整首詩中摘出來完全是一副合格的工對。

尾聯:第一句不押韻,第二句必須壓平韻,尾聯不要求對仗。

首先從格式上來說,《登高》四聯八句每聯都是工對,這在絕大多數律詩中都是很少見的,多數律詩只有頷聯和頸聯對仗,首聯尾聯並不對仗。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從律詩的格律上來說《登高》便已經勝出了不少, 全詩在聲律句式上,極精密、考究。當然一首合格的律詩也不是隻要格律完備對仗工整就可以的。

《登高》雖然每句皆對,卻沒有格律束縛的痕跡,感情流暢自然,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老街味道
2019-02-21

問題: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前言:

我們評價古人的作品時很喜歡誇張,動不動就送上第一的桂冠,加上後人斷章取義,往往把吃瓜群眾搞得稀裡糊塗。

例如七律第一不同的評論家就有不同意見。唐朝就有兩首名篇分別被後人稱之為七律第一,這又是怎麼回事?

一、宋朝人說崔顥黃鶴樓是七律第一

黃鶴樓被稱為第一是南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的,原話是:"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二、明朝人說杜甫《登高》是七言律第一

到了明朝,胡應麟就說詩聖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僅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胡應麟這個結論否定了南宋嚴羽對《黃鶴樓》的評價,那麼這兩首詩各有什麼的特點讓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詩更好一些,當得起古今七律第一這個桂冠呢?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三、依據題主說的“格律樣板“誰是第一?

1、《黃鶴樓》不得入為正聲也”

格律樣板這個詞看著挺彆扭,不過杜甫的這首七律比崔顥的而黃鶴樓工整得多。崔顥的黃鶴樓嚴格來說不算是七言律詩,因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體詩,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聯也不對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所以嚴羽說這種律詩是”半古半律“

清朝的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也說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

清人編《李詩直解》裡評價直接就把這一類詩(評價李白七律)稱之為說:“

至七言律詩則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鳳凰臺》、《鸚鵡洲》,亦不得入為正聲也”。

2、《登高》的特點

杜甫這一首是標準的格律詩,平仄、黏連、對仗、押韻無一不嚴謹。

七言律詩中間二聯對仗即可,這首詩通篇對偶(尾聯詞性寬對、首聯平仄寬對),另外還有不少句中對(風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臺)。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三、什麼是“格”?什麼是“律”?

《文鏡祕府論》中記錄了唐朝人的觀點: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格是指的意,即內容格調,律是指聲調。後來我們個格律當作一個詞使用,更傾向於聲律規則,即平聲押韻對仗黏連的要求,似乎和內容格調沒有什麼關係了。

杜甫這首詩如果從古人的“律”來評價,完美的表現。從“格”來說,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大多是指詩的結尾,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結皆臃腫逗滯。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藝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結束語

從格律的嚴謹來說,《登高》自然可以打滿分,不過八句都對仗未必就好,掌握不好往往顯得雕刻痕跡太濃,所以作五七律儘量避免八句都對仗。

@老街味道

聊赠一枝春聊赠一枝春
2019-02-19

我喜歡杜甫。

我不敢妄言《登高》會不會被超越。只想說杜甫在我心中從未被超越。

無邊落木瀟瀟,不盡長江滾滾來。我流下了蒼涼的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流下了悲傷的淚。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讓我流下了思鄉的淚。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又讓我悲壯的淚一場。

那麼多首《夢李白》,又讓我為他對李白的情意哭一場。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人的心疼的淚。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他的每一首詩都讓人潸然淚下。

曾經年少輕狂,喜歡李白的狂放灑脫,慢慢的喜歡上了杜甫,他的每首詩似乎都是史詩,讀著讀著就流淚了。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诗意抱朴天地笑
2019-03-02

杜甫工於格律,千古第一人,當然很難超越。不過,抱朴這首七律《鄭相》,也不錯,跟杜甫《蜀相》有一拼,開創了懷古詩篇的歡快豪邁風格,的確難能可貴。請看:

中華經典詩詞模仿秀第13場

董卿一往情深,滿面桃花,口吐蓮花: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我們是富有詩教傳統的民族。兩千多年前,聖人孔子編寫了《詩經》,給我們留下了純正的詩歌種子,開啟了中國詩詞的華美篇章。

經典養心,詩詞安神。中國古典詩詞將會給我們一雙發現美和品味美的慧眼,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意和審美。如果詩詞能照亮你的心田,那麼,您的一生將永遠充滿快樂和希望。

孔子還特別強調:“不學詩,無以言。”朋友們,讓我們都來學習經典詩詞,一生口吐蓮花吧。

我們的口號是:

詩詞模仿秀,出彩你和她。

老少眉一笑,朱脣吐桂花。

請看大屏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康震聲情並茂:

《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體,既感慨歷史,又寓託現實,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酈波微微一笑:

  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感情沉鬱,起伏不平,統領全篇。自古以來,柏樹常年不凋,高大挺拔,象徵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詩人運用白描手法,融情於景,莊嚴肅穆,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浩然正氣,不禁肅然起敬。

  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對仗工整,字字珠璣,顯示出詩聖錘字煉句的深厚功底。“自春色”和“空好音”,寫得太好了,詩人將自己的悲愁融入自然景物,一語雙關,非常高妙。

蒙曼莞爾一笑:

  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對仗工整,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業,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齎志以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遺憾,使人潸然淚下。

  王立群拈花一笑: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波瀾起伏,音律和諧,餘味無窮。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董卿呵呵一笑:

下面,請看大屏幕,詩詞模仿秀《鄭相》:

鄭相

抱朴

水有龍王水自靈,山無仙聖嶺難名。

紫荊山上雲亭笑,金水河邊花鳥興。

言論自由開萬世,法規明確任千驚。

千秋惠愛流天地,寬猛相和濟眾生。

1.不毀鄉校

2.鑄造刑書

3.命名紫荊山

4.金水河來源

5.寬猛相濟仁政

6.惠愛千秋題詞

7.子產亭雲中高聳

康震娓娓道來:

子產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生有三大功績名垂青史:不毀鄉校、鑄造刑書和寬猛相濟。據《春秋》記載:

鄭國人愛到鄉校議論國家大事。高官然明打小報告,要求禁止言論自由。子產深明大義,高瞻遠矚,堅決廣開言路。據說孔子聽說了,會心一笑:

“誰說子產沒仁心,我才不信呢。”

子產病重,對太叔說:

“我死了以後,您會執政。只有德才兼備,才能以寬服民;不然,不如以猛服民。火性猛烈,百姓一見就怕,死在火裡的人就少;水性柔弱,百姓不當回事,死在水裡的人很多,所以,以寬服民,難啊。”

大叔執政,不忍心以猛服民,就以寬待民。結果,鄭國強盜越來越多,居然佔湖為王。太叔後悔不已,無奈只好派兵圍攻並殺光強盜,才平息一時。

公元前536年,子產率先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具有王權象徵意義的大鼎上,並公佈於眾。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正式公佈成文法,影響深遠。

酈波微微一笑:

“首聯‘水有龍王水自靈,山無仙聖嶺難名’,直抒胸臆,對仗工整,源自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頷聯‘紫荊山上雲亭笑,金水河邊花鳥興’,轉入山水寫景,引發人們自然聯想,對仗工整,曲折有致。尤其‘笑’和‘興’字的活用,非常傳神。”

蒙曼莞爾一笑:

“頸聯‘言論自由開萬世,法規明確任千驚’,高度概括了鄭相子產的雄韜偉略:不毀鄉校和鑄刑書。‘開’和‘任’用的很妙,藝術地表現了子產宰相的心胸和魄力。”

“尾聯‘千秋惠愛流天地,寬猛相和濟眾生’,盛讚子產千秋惠愛和寬猛相濟,‘流’和‘濟’的妙用對比,讓人回味無窮。絕對好詩,點贊!”

王立群拈花一笑:

“全詩先似潺潺溪流,歡暢明快;後如滾滾長江,氣勢磅礴。全詩充滿了珍惜、眷戀、自豪、豪放、灑脫等美好情感,令人賞心悅目,心潮澎湃。《鄭相》一改懷古傷今的沉鬱哀婉格調,開啟了中國懷古詩雄壯詩風的先河。”

董卿會心微笑:

真的太美了,簡直就是行雲流水,幾乎達到了審美三大境界: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

現在,我榮幸地宣佈,本場經典詩詞模仿秀的冠軍是:抱朴,恭喜抱朴。

觀眾朋友們,網友朋友們,請積極參與評選,留下你的美言,投出你真誠的一票。

觀眾朋友們,明天再見。

附註:

為弘揚傳統詩歌文化,再現經典魅力,促進詩歌創作,董卿呼籲舉辦經典詩詞模仿秀,以便再次掀起全國學詩詞寫詩詞的浪潮。

梧桐树边羽
2019-02-21

《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應麟《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我們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與如此高的讚譽是否相稱。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大曆二年(767年)重陽。765年,關照他的嚴武暴病離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游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創作在這個詩意爆發,格律嫻熟的點。

唐時的詩自然不是新韻,我們用平水韻標出全詩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獨”、“濁”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標準的仄起首句押韻的七絕平仄格式,有幾處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但是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韻腳“哀”、“回”、“來”、“臺”、“杯”感覺讀起來不押韻。其實這是發音變化了,這些字在平水韻中都屬於“十灰”部,也就是說發“回”的韻母音,念起來是“ui”、“回”、“lui”、“tui”、“bui”的發音。當然只是大概發音,不過肯定是押韻的。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如今引用“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時候,使用普通話讀音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更加適合。但是作為一首律詩,押韻是硬性要求,我們知道當時的發音是押韻的就行了,並不妨礙現在的單句朗讀。

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一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後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八句皆對。

我們粗讀此詩,首聯、尾聯好像沒有對,中間兩聯也沒有強行設對。但是認真細讀,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遊刃有餘。和李白的縱橫闔捭,千里孤行比起來,自是另外一種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寫到這裡,關於律詩樣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計大家看過之後,就會清楚為什麼在七言律詩中這首詩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關於詩意以及文法,我們還沒開始領會。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此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寫登高見景,後四句抒發心情。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為何風急?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是以風大聞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景物天造地設,自然成對。隨著詩人的視線,由高處轉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鳥群迎風飛翔,來回盤旋,構成一幅精美的畫卷。景色環環相扣卻又對仗呼應,實乃寫景千古佳句。

頜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承接首聯繼續寫景,在對仗的基礎上換了一種寫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繪,而是抓住神韻,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邊是蕭蕭而下的落葉,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讓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不絕,長江滾滾而來的氣勢,自然生出時光流逝,壯志未酬的洶湧悲愴。語義沉鬱悲涼,對仗卻十分工整,氣勢磅礴,如“百川歸海”。實在是古今獨步的絕佳詩句。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換明敘詩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對,也是有邏輯關係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傷自然洶湧而至。寫到這裡,終於點出了“秋”、“登臺”,為前面描寫的景色做好註腳,同時“萬里”、“百年”又與頜聯“無邊”、“不盡”相呼應,詩人的羈旅愁和孤獨感,蕭條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互相結合,讓詩意更加厚重深沉。這種寫法,獨一無二吧?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承接頸聯,又是以對仗結句。詩人窮困潦倒,白髮卻越來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懷,怎奈因病斷酒,無法借酒消愁,著實可恨。原本興致勃勃重陽登高,卻因了這無邊秋色讓人陷入悲愁。這種飲恨的心理實在難以紓解,詩是結句了,無限悲涼卻溢於詩外。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這種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詩聖”之名。

這樣仔細分析下來,從格律、對仗、文法、構思、意象、境界各個方面來看,有哪一首律詩能超越它?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當下時代的環境和詩人,更加沒有可能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抱香楼主
2019-02-18

我也非常喜歡《登高》這首七律,這首詩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這並不是說,古往今來就再沒有任何一首七律能與之比肩的了。當年,我們的老師講七律的時候,還曾提到老杜的《秋興八首》,以及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等等。

無疑,《登高》這首七律,是詩聖晚年的代表作,詩意深沉厚重,用詞無比凝練老辣,格律也極其嚴謹,堪稱唐人七律中的典範。可是我們也應該多學習其他古人的律詩,像李商隱的《錦瑟》和《無題》。如果他的詩不及盛唐詩人,就不會被尊為“小李杜”了。

學習七律,如果不學《登高》,自是未及這種詩體的巔峰。但是如果不學前面列出的那些首詩,是不是也有一些失之偏頗?

碧水青松随笔
2019-02-22

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時代的任何人任何作品都具有時代侷限性,過去、現在、將來如此。歷史發展雄辯地證明了世襲地位、頂峰論終會被歷史前進的車輪碾壓的粉身碎骨!古代至高無上的皇帝世襲地位不是都一個個倒臺了嗎?古代穿古裝,坐馬車不是已被當今的現代化時裝和高新交通工具替代了嗎?過去的茅舍土房不是已被現代的高樓大廈替代了嗎?林彪的“頂峰論”不也在內蒙古荒野裡終結了嗎?“鐵飯碗”不是已隨改革的深入而被砸碎了嗎?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領域也不例外。斷言《登高》永遠不能超越,是“頂峰論”在格律詩體裁領域的翻版,是故步自封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倒退,是崇古復古主義者的偽科學謬論!

詩聖《登高》的藝術造詣,長期炒作,達到了“不可超越”的至高無上神話地位,恕我不再跟風炒作鼓吹了!因為吹得越高,摔得越重,歷史事例還少嗎?

現實主義思想性,豐富凝練的酌詞煉句及工穩對仗是《登高》的藝術成就,是值得後人敬仰和借鑑的。但在律詩體裁形式上也不可能不受時代侷限,而完美到“不可超越”的神話地步。例如:

無邊落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獨登臺。

仄平平仄仄平平

——對仗平仄工穩不用多說,但就“落木”和“落葉”與“蕭蕭下”,何者搭配更恰當呢?真的無可超越了嗎?黑體標示處是公認的“三平中”寬格,難道今人正格“無可超越”古人寬格嗎?

風急天高猿嘯哀,

平仄平平仄平

渚清沙鳥飛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孤仄,和第二句三平首,只能是公認的“寬格”,而非正格,難道古人寬格比今人正格“優秀”到“不可超越”的神話地位了嗎?結論不言而喻!

“回”,通徊,古文通假字。難道今人成人也效仿古人普及錯別字而“不可超越”?甚至讓小學生也以錯別字為“不可超越”的“典範”來效仿?句中“白”與“回”有“擠韻”之嫌,也是今人“無可超越”的“優秀之處嗎?如果出於名不見經傳的草民之手,不知又有多少人口誅筆伐了!且“白”是古入聲字,難道今人也讓中小學生,拋棄現代漢語拼音四聲聲調,像古人那樣用另一個讀音相近的漢字,考注音不成嗎?

“急”、“白”、“濁”為古入聲字,難道讓中小學生也返古,學古代小孩子那樣“不可超越”地使用入聲字或方言朗誦或考試古詩注音嗎?答案應該是,多為後代將來規範普通話求職多想想吧!不要再用“不可超越”論毒害中國下一代了!在創新方面,中國落後世界許多年,何也?難道還要惡性循環下去嗎?難道讓今人都返古穿古裝,坐馬車,說古話為語言規範嗎?若都如此,中國後代不被國外笑掉大牙才怪呢!若今人“無可超越”古人,今人都一起追捧和神化古人的一切,哪有今天的飛機和衛星上天呢?古韻寬格和新韻正格不是也同理可證嗎?

艱難苦恨繁霜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酒杯。

平仄平平仄仄平

——黑體標示處是孤仄“寬格,難道寬格反倒比正格“優秀”而今人“不可超越”嗎!“濁”是古入聲字,難道讓中小學生規範朗誦,或在考詩句注音的試卷上,標為上聲或去聲,或像古人用另外一個相近的漢字,來注音不成嗎?

再看今人對仗真的沒有超越《登高》對仗的嗎?

天連五嶺銀鋤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地動三河鐵臂搖。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句式結構相同,沒有出現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詩家公認的格律詩大忌,也不是三平中,三仄中,三平首,三仄首等詩家認可的寬格,體裁形式上完全符合啟功先生“平仄杆”及“兩兩交替”的“馬蹄韻”用字組句原理,堪稱今韻正格對仗!事實勝於雄辯,難道今人正格對仗真就“不能超越”古人寬格對仗嗎?

時代在前進,事物在發展,舊事物終會被新事物替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古詩作也不可能不受時代侷限而永遠“不可超越”!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科學辯證法,過去、現在、將來如此!在平仄押韻規則不斷完善的當今時代,《登高》在律詩體裁形式上只能是古人效仿典範,而非今人“不可超越”的典範!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宝227721944
2019-02-21

唐代第一得詩應該是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碼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的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目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收人愁。杜甫的詩所以出名,實在是理學家捧出來,稱為聖,是從其所體現了正統的儒家思想。若論藝術性,顯然李白的詩、在杜甫之上,李請渾然天成,不飾雕琢,被人稱為出水英蓉。而杜甫則人工痕跡明顯,而看到崔詩,太白只能長嘆一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新題詩在上頭,黃鶴樓一詩也被後人奉為天下第一律詩、,而登高在藝術上是不如崔詩。。

你好文化君
2019-02-25

雖然杜甫這首《登高》確實是律詩中,一座讓人仰望的高峰,一般人都難以望其項背,但不說超越,起碼也有可以與其比肩的,難分高下的。比如說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秦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的飛動性與抒情性,都是律詩中的絕唱;儘管它的前四句並不完全符合於嚴格的排偶要求;然而它卻被公認為七律的代表作。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等篇顯然就是有意取法於它的。

那麼它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究竟在哪裡呢?那就是前四句中一氣呵成地連用了三個“黃鶴”,加快了律詩中由於排偶而放慢了的步伐,從而有助於詩情的奔放。這是律詩中一種破格的寫法。三個“黃鶴”的一氣呵成,又使得前四句很自然地就形成一個突出的旋律,下面四句也就自然地是一個飛躍;這首《黃鶴樓》因此乃彷彿是一首律詩中的七古。 律詩不完全像律詩而有些像七古反而更為出色,反而成為七律之冠,這不正是足以引人注意的一件事嗎?

我倒覺得如果非要論及整個唐詩的本質與特色,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最有說服力的,不然為什麼以前的五言排律都是“詩賦取士”中規定的詩體,律詩為什麼又能突破它的影響,從其中解放出來呢?

所以雕琢太過,反倒失去了一些更富有生命力的東西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崔顥的《黃鶴樓》是可以與杜甫的《登高》比肩的。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被稱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