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10 個回答
一半秋色
2019-01-17

諸葛亮出山之時,年齡不過二十出頭,但他安邦定國之才,常自比管仲樂毅,他的師父龐德公給他起了個響亮的名號,名曰臥龍。既然是龍,必能吞雲吐霧,翱翔於九天之外,不可能甘願埋沒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謂良禽擇佳木而棲,良臣擇明君而侍,諸葛亮雖是隱居,但其實是待價而沽,而且他自視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絕對權力。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有哪些領導可供選擇呢?誰能滿足他的要求呢?

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實力最為雄厚,加之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乃漢室正統,且曹操愛才惜才,主張唯才是舉;東南有孫權,稱霸江東,實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於以感情籠絡人心;西南有劉璋,佔據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會被別人奪走;中部有荊州劉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進取,各方軍閥對荊州垂涎三尺;還有漢室宗親劉備,胸有大志,聲望很高,但東奔西走,始終未有立足之地。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採用排除法,諸葛亮首先排除了劉表和劉璋,剩下三個選項,曹操、孫權和劉備。

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國爭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濟濟,比較出名的謀士有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劉曄等等,個個都是奇謀善斷之士,才能都不弱於諸葛亮。最為曹操讚許的郭嘉,只混了個個軍師祭酒的職務,所謂軍師祭酒,其實就是個沒有正式編制的丞相府的屬官,根本沒有任何權力。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次諸葛亮又考慮了孫權,孫權手下能臣強將也不少,謀士有魯肅、周瑜,文臣有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孫權知人善任,重情重義,自己的親哥哥諸葛瑾,才能雖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諸葛亮去了,應該能有一番作為的。但諸葛亮期望值比較高,孫權給不出他想要的職位,因為周瑜已經幹了大都督,諸葛亮去了之後最多隻能屈居周瑜之下,幹個謀士什麼的,躋身不到權力核心。是否選擇孫權,諸葛亮猶豫不決。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再次諸葛亮考慮了劉備,劉備武有關羽、張飛和趙雲,都是能征善戰的虎將,唯獨缺少駕馭他們的軍師,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權,身居高位。但是劉備勢單力薄,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找到。諸葛亮也有一絲顧慮。

諸葛亮躊躇未定,不知作何選擇時。而他的好朋友卻替他做了選擇,誰呢?徐庶和司馬徽,他倆比較看好劉備,不失時機的推了諸葛亮一把!

先是徐庶化身單福,幫劉備打了一場翻身仗,緊接著便藉口母親被曹操擄去,準備離開劉備,前往曹營,臨行前特意推薦了諸葛亮,並把諸葛亮一個勁的猛誇,說自己若是寒鴉,諸葛亮就是鳳凰;自己是劣馬,諸葛亮就是麒麟。劉備有些心動了!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徐庶又擔心諸葛亮不去,特意騎馬來到臥龍崗,和諸葛亮說了舉薦他這件事,諸葛亮當場就氣懵了!且看《三國演義》中的描寫:

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可見,諸葛亮當時還沒做好決定,劉備不一定是他的首選。所以他才如此激動。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緊接著,司馬徽出馬了!他幾次三番的跑去劉備那替諸葛亮造勢,說諸葛亮才能超過姜子牙和張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這個超級大腕要被別人搶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劉備這下徹底心動了,立馬就要動身去請諸葛亮。司馬徽見已促成好事,就飄然而去了,臨走時說了一句摸不著邊際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吃了閉門羹,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真身,再三邀請其出山輔佐,且看諸葛亮是怎麼說的呢?

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這不一定是諸葛亮故意謙讓之詞,更像是他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許真沒把劉備當做最佳人選。最後劉備使出殺手鐗,一個勁的哭,諸葛亮毫無辦法,劉備怎麼著也是個漢室宗親,他都這樣屈尊相邀了,怎麼也得給個面子,於是諸葛亮只得隨劉備而去了。他應該不會想到,在劉備那一干就是一輩子,一直幹到死;他更不會想到,他這一選擇,成為了千古佳話!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劉備第二次光顧茅廬時,曾對劉備說:

將軍欲見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為也。

這番說辭與司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時”,異曲同工,意思就是漢朝最終必然覆亡,這是宿命,是大勢所趨,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轉乾坤。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這一點,諸葛亮應該也能看到。

所以說,諸葛亮出山,實在是迫不得已!

無月文化馆
2019-12-03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先生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怎麼理解?

意思就是孔明找到了適合他的主子(劉備),但沒有碰上好時候。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不應該問為什麼水鏡先生這麼說,這話其實不是水鏡先生說的,而是作者羅貫中借水鏡先生的口說出來的。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的觀點是劉備是仁義之君,而曹操乃是一代奸雄。因此,諸葛亮跟著劉備肯定是沒有錯的,劉備是那個時代最值得跟隨的主公。可是劉備最終也沒能統一中原,劉備死後諸葛亮幾次北伐,也沒能統一中原,剩下劉禪最後丟了家業還落得個“樂不思蜀”的典故。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那怎麼辦,這事得圓啊。於是羅貫中就借水鏡先生的口說出了“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意思就是諸葛亮命不好,老天爺不幫他,羅貫中實在沒誰好怪,只能怪老天爺了。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作者為了說明諸葛亮“得其主”,劉備仁義,還特意安排了“三顧茅廬”“白帝託孤”等劇情,將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得遇明君”表現的淋漓盡致。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峰子奇观
2019-05-01

這個問題有意思,“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是《三國演義》裡閒雲野鶴的水鏡先生話語。

我們不妨就題論題,僅以《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說說他為什麼是“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首先,說諸葛亮“得其主”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與劉備展開了戰略規劃性的“隆中對”。

諸葛亮獨臥隆中,不仕不官,靜待適合自己的真正明主。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可以說諸葛亮,遇見劉備確實是遇見了適合自己的明主。

諸葛亮遍觀當時天下大勢,北方曹操最強,佔據北方大片土地,勢力如日中天,其賬下戰將千員,謀士如雲,其勢已成,儼然是北方霸主了,非輕易可撼動。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飽漢難珍食,餓漢水作湯。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諸葛亮若去曹操陣營,也只是錦上添花,未必就會得到曹操的特別重視。何況諸葛亮並不喜歡曹操,對曹操曾攻打徐州時的屠殺行為,印象很不好。但對於當時勢力弱小的潛力股劉備,諸葛亮的加入卻是雪中送炭。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江東集團已歷三代,孫氏家族在江東已成氣候,且東吳江山雛形已成,東吳政壇的果子都被摘的差不多了,自比管仲、樂毅且志向遠大的諸葛亮,恐怕也不想吃一點殘羹冷炙。

何況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已在江東集團為官,已是孫權手下骨幹之臣。試想一下驕傲、眼界高的諸葛亮,也不想被人說成是“裙帶關係”,靠哥哥謀官。並且諸葛亮認為孫權並不是他的菜。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反觀劉備,則與曹孫不同。

劉備是潛力股,素有“皇叔之名”,仁義著於天下(甭管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關鍵是名聲已打出去了),且能屈能伸、堅韌不拔。

劉備現狀:沒地盤、兵力少、求賢若渴。落魄的劉備陣營,正處在開拓性的創業期,實力弱小,諸葛亮去了就是創業元老,必會被奉為上賓,得到足夠的重視。

如此一來,諸葛亮在劉備那裡,不僅會得到充分的自主性,還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也是諸葛亮真心想要的。如此,諸葛亮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志向抱負!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可以從劉備經常說的一句話“吾得孔明,如魚得水”。可見,諸葛亮確是“得了明主”,劉備也是當時最適合諸葛亮的明主。與其說諸葛亮成就了劉備,不如說二人互相成就了彼此。

其次,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說諸葛亮“不得其時”,其實說的就是“天時,時勢”對一心扶漢的諸葛亮不利,這也是悲劇的伏筆。諸葛亮雖然得到了明主劉備,但卻是生不逢時。東漢後的天下大勢:漢數已盡,人心分崩,三足鼎力,相互制衡,曹強劉弱,難以逆轉。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諸葛亮雖有出色的戰略規劃,也有過人的智慧才能,但怎奈一強人獨撐危局而對抗不利的大時勢,六出祁山、北伐無果,壯志未酬身先死,最終也沒能實現一統大業!蜀漢一直到滅亡,也都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

可謂:“時也,命也”。

加之諸葛亮同時代的對手們:曹操、孫權、周瑜、司馬懿等人都非等閒之輩。另外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管理模式,以及個人謹慎性格,對成敗都有影響。

綜上,所以,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對諸葛亮,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嘆吧!

【撰文:老朋友峰子哥,歡迎關注加留言】

三千東流水
2019-04-18

諸葛亮,一個宛如神仙般的人物,地位之高,後代文人幾乎無人與之匹及,但是這與歷代文人的吹捧不無關係。為何呢?孔子說過“學而優則仕”,即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但卻不好意思主動去要,那麼如果有人主動上門請自己做官,豈不妙哉!歷史上基本上只有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請諸葛孔明出山,歷代文人當然也想有如此般待遇,然明主少有,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所以歷代文人莫不對此行為大為褒揚!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至於,臥龍諸葛孔明“只得其主”是說劉備三顧茅廬,必然也是十分信任諸葛亮的,諸葛亮得到信任後憑其才能必然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實際上也是如此。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不得其時“是說劉備見諸葛亮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北方在此之前大部分時間是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因此,曹操之後便會統一中國,可謂指日可待,縱觀古今,細數各朝,自南方統一北方,大概只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成功了,由此可見,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除此之外,劉備與曹操兩主相比,在軍事、政治、文學以及任用人才上,劉備都不如曹操,即使諸葛亮有回天之力,那麼這條興漢之路多麼艱辛,各位可想而知。然而,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在此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假設諸葛亮能早些遇到劉備,可能將會是另一番景象。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六出祁山,最終殞命五丈原,古語中的“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在彼時也正是時機,諸葛亮的“不得其時”,實在令司馬徽為之惋惜啊!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流誉后
2019-04-28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為啥說諸葛亮只得其主,卻不得天時?

這是就當時實際情況說的,真實反映了天下大勢。所謂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是說按照諸葛亮的志向和意願,選擇劉備,算是跟對人;但由於時機已經錯過,可能難有大作為了。而以後蜀國的建立發展過程,確實也證明了水鏡的預言。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之所以這樣說,當然建立在他對當時大趨勢的準確預判之上,因為當時還是比較亂,除劉璋,張魯,馬騰韓遂,劉備,孫權等比較有名氣的割據勢力,一些小的軍閥則更多,比如吳臣,雷緒,以及劉表死後,江南諸郡的韓玄,劉度,趙範等。但曹操作為掌控漢獻帝,控制大半北方的正統,已經擁兵百萬,上將千員,能臣賢士,人材濟濟,從逐鹿中原,爭奪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天下角度,佔盡優勢,此時此刻,可以說英雄已經沒有多大用武之地。還有,江東孫權,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經濟繁榮,人口眾多,軍力強大,帳下雄才大略之人云集,不能再有奪佔想法。這樣一算,雖然大漢地域不小,但可供發揮的舞臺,卻並不大了。水鏡十分感嘆地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正反映了歷史發展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這個紛紛攘攘的混亂世道,有能力的人都按自己的判斷,作出選擇,雖然惋惜,但一切都不能改變。(7:09)

用户6311054988
2019-04-18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盡忠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未得其時。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

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

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這句話並不是水鏡先生說的,這句話是司馬徽的讖語,只是司馬徽在同情諸葛亮的遭遇。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孔明的不得其時還有一中說法,也就是他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太晚了,如果劉備在徐州的時候,他就加入劉備集團,劉備的霸業是很可能成功的。

然而,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是195年的事情,這時候的孔明只有十四歲,年紀還是非常小的。

而這時候的曹操早已經成了氣候,天下局勢更是錯綜複雜,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他也不可能興復漢室了。

綜合上面的介紹,諸葛亮雖得其主,就是他得到了劉備這樣的君主,但是不得其時,說的是他不得天時,而且加入劉備集團也太晚了。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汐水柔情
2019-07-13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我們先來來了解一下水鏡先生:

司馬徽,人稱之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陽翟人。一生清雅,善知人,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他曾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二人。(另有徐庶。)

事情經過:

孔明和博陵的崔州平、潁川的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和徐元直四個人是親密的朋友。他們四個人都精通於一項,只有孔明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造詣。

他常常抱著膝蓋長久的吟唱,指著他們四個人說:你們在官職上可以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大家問孔明的志向又如何,他只是笑著並不回答。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他的才華不可限量。玄德說:奈何穎川的賢能的人這麼多呀!司馬徽說“當初殷馗善於觀察天文,對世人說成群的星星聚集在穎川一帶,那裡的地方一定多有才華的人。當時關羽在旁邊說:我聽說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人物,功高蓋世,諸葛亮把自己和這兩個人相提並論,是不是有點太過頭了?司馬徽笑著說:在我看來,如果不和這兩個人相提並論,我還能舉出另外兩個人。關羽問:那兩個人?司馬徽說:他可以和興旺周朝八百年的姜尚,昌盛漢朝四百年的張良相比。所有人都大為驚訝。司馬徽下臺階告辭離開,劉備留不住他。司馬徽出門後對著天空大笑說,孔明雖然遇到了他的主人,可惜不是他的時候,真是可惜啊。說完,慢慢的離開了。劉備感嘆道:這個人真是隱匿的賢人啊!

從上述可以看得出水鏡先生是隱士,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說孔明得其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諸葛亮的才能得以釋放,二是劉備沒有成功,諸葛亮可以建功立業,三是諸葛亮能在三國眾多人才中脫引而出。 而說諸葛亮不得其時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劉備實力弱,曹操強大很難實現一統,二是北方已定,政權穩定,劉備實現三分天下之後,進攻中原很難,三是三國鼎立之後,各國人才多,天時地利人和都很好,都不具備滅國的條件,這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已經說明了,說明諸葛亮本身也是知道的。三分天下之後,劉備一統的條件是待天下有變,也就是說魏國內部發生大動亂,北伐才有希望。如果沒有變呢?那就一直等,有變是前提條件。事實證明曹家四代都把魏國治理很好,沒有諸葛亮說的變,這也充分證明了曹操的治國能力很強。這一點司馬微也看到了曹操實力很強,孔明形成三分天下之後,將難以實戰天下一統的功業。

所以司馬微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

切割地球
2019-07-12

《三國演義》是一本帶著濃濃道德評價的小說,尊劉抑曹、帝蜀寇魏的傾向是非常嚴重的,所以羅貫中要通過一個又一個虛構的情節,來給劉備集團加戲。比如劉備的“三讓徐州”、關羽的“溫酒斬華雄”、張飛的“三聲怒吼喝死夏侯傑”,諸葛亮身上的虛構事蹟就更多得不計其數。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然而,羅貫中再怎麼鍾愛劉備,也無法迴避一個歷史事實:蜀漢的帝業畢竟是失敗了,而且還是由曹魏吞併的。所以,無論羅貫中再怎麼美化劉備集團,也必須要為日後蜀漢的滅亡打伏筆。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義無雙、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張飛的力敵萬人……蜀漢的實力幾乎是“三國最強”,為什麼還會失敗呢?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羅貫中不可能回頭再去削弱劉備集團的人設,所以只能將悲劇歸結為天時了。桃園三結義和臥龍鳳雛的人和、西川的地利都被劉備佔了,只好通過司馬徽“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的一聲長嘆為後面埋伏筆。這句話也只適合三國勢力之外的名士來說,所以引薦諸葛亮的世外高人司馬徽就成了不二的人選。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不愿收服的皮卡丘
2019-01-17

可能水鏡先生明白,漢室不可復興,劉備邀孔明出山力圖再次中興漢朝,這個是逆天而為的事,孔明本可逍遙自在,最終也捲入了亂世之中,且北有曹操天下九州有其六,聲勢廣大,兵多將廣。南有孫仲謀,已歷三世,國險民富,江東之地多有才俊,至於劉表、劉璋遲早也被吞沒掉,在復興漢室路上必定曲折無比,孔明擔子一定沉重無比。我覺得不得其時含義可能指:①天下大勢將來必會三分天下,互相制約,一不小心,滿盤皆輸,哪一方都不是省油的。②“天數”。漢室不可興,氣數已盡,逆天而為,最終累垮。

苍茫大地顾炜斌
2019-04-29

原因很簡單:

一、孔明得其主,可以這麼理解:

孔明遇劉備之時,曹操已擁有中國大半個北方,手下戰將如雲、謀士也如雨。孔明如去投奔,無非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孔明年輕時看到曹操攻破大徐州時,對大範圍家鄉徐州的大屠殺,也不會去投奔老曹。

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只得其主,不得其時?

孫權,已歷三世,成了氣候。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等都是牛人,孔明再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劉備集團,儘管劉董闖蕩江湖十幾年,但也就區區幾千個大頭兵,有將沒相,劉備帝胄、信義著於四海,這是潛力股,而且劉備識人本領天下一流,孔明投奔正好建功立業。

孔明做農民時,就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後來劉備孔明共創蜀漢大業。

二、孔明遇劉備,天下蛋糕已分割殆盡。曹操、孫權的蛋糕已沒有牙齒去啃,當時只剩下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那幾塊蛋糕還能分分。這就是未得其時。

後來,劉備分得荊州四郡、益州、漢中,得以三分天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方空虛,被呂蒙偷襲,先勝後敗,關羽關平被擒,劉備復仇又在夷陵慘敗,孔明從劉備手上接過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平定雲南,又五伐中原,事必恭親的性格人品使得孔明積勞成疾,最後敗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就是未得其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