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心學本質上是不是對善惡的判斷?而王在歷史上的地位來自於他符合儒學對於成功的定義。其實他的心學正不正確,嚴謹不嚴謹,可行不可行,不是關鍵,關鍵是提出一套符合儒學追求,且更具有指向性(孔孟的儒學有點太泛了,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則),所以是不是後世的推崇其實更多的來自於他身為儒生,卻有彪炳史冊的戰績?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10 個回答

經過馬列教育的我 ,還是通過 明朝那些事兒 知道 王陽明的。至於心學 不讀經典 更體會不到高深處;但是說說自己的感受吧!整個地球都是 唯物的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唯物的世界就應該按照事物的規律辦事。但是人的思想或者說是思維活動,卻不是完完全全按唯物的想 否則也就沒有這麼多樣的人了。人的感性和情感恰恰是唯心的,這也是 宗教存在的基礎吧!對於知行合一,我僅僅能理解四局;知易 行難,存善 去惡。如果 客觀原因 存善 去惡 達不到目的,那就 只保留目的。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為傑出的只有兩個半人!
這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加上曾國藩(半個)。
也有人說:中國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為聖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
還有人說:中國歷史之中,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
這三人分別是:,一是諸葛亮,一是王陽明、一是當代的毛澤東!
明史曾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就是說: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於用兵的,沒有超過王明陽的。
也有人說:日本能迅速竄升與歐美列強分庭抗禮,這一切都歸功於明治維新的成功。但是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究其原因根本不是因為日帝明治的政治手腕有多少過人之處,也不是因為德川家族無能,而完全是因為日本人充分效法了王陽明,在日本,陽明學一度被奉為“顯學”,對其革新運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以至成為明治維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日本維新派中有一個大名鼎鼎,打敗過大清的北洋艦隊、擊敗過俄國海軍,創造過近代史上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在世界上享有“東方納爾遜”之譽,與陸軍的乃木希典並稱日本軍國主義的“軍神”的常勝將軍。
他、就是東鄉平八郎。
這位號稱軍神的大將,卻總把一方印章佩在身邊,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王陽明的大悟無非包含兩大基本內容,一是心即理;一是知行合一。

一、王陽明所謂的“心即理”,其實類似印度教、佛教所謂覺知、明覺、道家的元神。它是宇宙意識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來自於宇宙意識的一點靈覺,使人有了意識。同時,它又是與宇宙意識同一的,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只不過,由於自我的觀念的影響,一般人難以體悟到它。各種宗教所謂開悟、證道,也就是暫停自我意識,去體驗更大維度的宇宙意識。

王陽明認為我們不光是一團血肉,正是因為有了這點靈覺,“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了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這天理髮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原無非禮,這個便是汝之真己”。(《傳習錄》上,第122條。)

王陽明的這段話,表明他的頓悟實際上就是意識到:正是因為人身上有“心”,所以我們才有意識,而這意識正與天理相合,他所謂的“心即理”,也就是說,人的意識,實際上來自於天理(類似於道、梵、更高維度存在、宇宙意識…)

他還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心即天“等等,這也都非常清楚的說明,王陽明的觀點和道、佛等非常接近。

隨手抄來一段唐代黃檗禪師的話即知: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朊,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遏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此唯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而這樣的話,在佛、道教中遍地皆是……

儒家失道,自孔子始。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一來他沒有聽過道,二來真道從來不可言說。

後世儒家不斷試圖填補這一空缺,從韓愈到程朱,再到王陽明,不斷借鑑佛、道學說,但又不得其門而入,因為佛道的基礎是實證體驗,而儒家頃向理論而避談神祕主義。王陽明本人與道家關係頗深,他的家族實際都與道家有關,他的理論雖說是自己發展出來的,但其中不乏與道、佛的相同之處。這其實是好事,只不過儒生大多自以為聖教高明,一邊受到佛、道影響,一邊又不實修體悟佛、道之意,於是以為王陽明發明瞭新東西。

二、知行合一。行為必然有意識的參與,只要一動念頭,行為已然開始。這有點像廢話。

對於這個知行合一,重點是他提出要有”良知“,什麼是”良知“呢?因為有良知才有好的知行合一,不然這知行合一實屬廢話。

他所謂良知,一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慮而知,不學而能”,這種話在道、佛中見多了,都是指修煉者避開日常自我意識干擾,達到的靈明境界,比如老子所謂:”明白四達,能無智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佛教、印度教中這種話就更多了。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話似乎又重回二元論的老套路了,不過,王陽明認為,只要去掉”私心“,也就是去掉自我意識,自然就能達到正確的”是非之心。這種是非之心不是知識對錯的判斷,而只是某種先驗道德的判斷,至於能實行否,實未可知。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王陽明也把良知稱為靈明,這就更像是佛、道的說法了。這也有了中學教材中他被當為主觀唯心主義代表的對話: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中學教材是膚淺到無以附加的心、物二元主義,王陽明實際上雖看似可以套上主觀唯心主義,但他認為良知就是宇宙的本體,這已經不是主觀了,他所謂的良知,已經有部分近似於道、梵之類的概念,它們是根本上超越主觀、客觀的,是古人所談的某種更高維度存在。而加上先驗道德判斷的屬性,這就更接近於某種神祕主義了。王陽明後期把”良知“當成他真正重點,他稱為:”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但怎麼個致良知法,新儒家們還是一頭霧水。也許,王陽明的確是有某種高峰體驗的:他少年時傻坐觀竹,試圖“格物致之”,到後來對道、佛的瞭解,以及自身歷練、修行直至頓悟,他的確算是儒家一座高峰。不過,參照系是兩千年來異化之下,已經離道遠矣的儒生們。

王陽明在中國思想史上應該有自己的地位。但在批判、忽略他的時代裡,其他的聖賢是迴避不了的,所以孔孟之類的先賢是以被批評的形象被記憶和傳承的,而王陽明徹底被屏蔽,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陽明並沒有站到一流聖人的行列!

從學術角度看,王陽明的心學與中國的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看他的《傳習錄》的時候,這個概念始終縈繞在心頭。總體來看,禪宗講究人人有佛性,靠頓悟來修行,心學只是把佛換成了聖人,是儒學中的“禪宗”。一點點淺見,見笑!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陽明心學絕不是過譽,心學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理念,起源並不是王陽明,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本質上不是對善惡的判斷,是對自己內心的挖掘,是對思想的解放,知行合一不是一句空話,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真正體悟陽明心學,在生活中去使用,才能知道他的力量,如果仔細讀讀《傳習錄》的話,估計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至於說戰績的話,那只是知行合一的一次應用而已,比起心學的偉大根本不值一提。陽明心學對日本,歐洲都有很深的影響。不會國外的推崇也是因為他符合儒學追求,且更具有指向性吧?


王陽明的心學是否被過譽?

王陽明全集裡說,他做的是恢復先顯的傳統,糾正當時比較普遍的流行的誇誇而談,做學問是一套,實行是另一套的弊端,他的學說並沒有被誇大,並沒有被過譽,儒家的東西本身就是實踐理性,是要見行動的,王陽明的心學提倡知行合一,意念一動為謂之行,指明修心修行的方法,確實對扭轉那些弊端很有用。

陽明心學不等於心學,不應該歸屬於儒學,更不是道學、佛學、禪學。

想了解陽明心學,必須不斷地“事上練”,“事上練”足夠了,一讀陽明心學的書就會明白很多了。

很多文科社科類的大學生,因為“事上練”的太少,即使有名家授課,也懂不了一點陽明心學的精髓。

學疏才淺,答不了更多,請指正,謝謝。

良知,是種內邏輯,一種深層的意識,有的時候就會冒出來,告訴你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時而提醒你該做什麼了,沒有做什麼。它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閉合的系統。它只是所有系統裡的一環,也是在不斷完善中,或者說不斷的認識自我中。一環不必對,不必正確,各有各的價值。良知是心的本體,一切其他的意識思維都在為完善其此核心而努力。心性有宇宙恆性,存在於生命之內,也存在於生命,生命就是宇宙一物,不低於物質而與物質齊而異性。

提這個問題的人是在證明他的淺薄和無知。學習陽明先生心學那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強大自己內心的路。現今社會有人走到了這條路的終點嗎?提問的,你已經參透了心學嗎?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故作高深,譁眾取眾罷了?

研究不深不敢斷言,對這個人物毫無敬佩之情,他的書看不下去,大概是說形而上學的吧,知行就是道德經的翻版,知道+德行...明朝的可以看看呂坤的書,至少人家認認真真說些實在的道理

王陽明的故事,他告訴我們,中華的傳統智慧,它是需要親自實踐的,是需要用自身經歷來體驗的,這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哲學方法。西方的哲學家,有的可能本身都有精神問題,但是雨人對他們沒有苛刻的要求 ,就是他們的人格不太完美,他們的學術體系也能流芳百世。但是中國的這種智慧方法,能夠解決人本身的深層心理問題,能夠讓自己的身心高度和諧,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體現高度的道德修養,他成就了智慧,也能在現實中建立不朽的功業,中國的這種學問成就叫:聖人、祖師。王陽明為什麼那麼獲得那麼多人尊崇?他為什麼經過幾百年,在這個時代還具有現實意義?一句話:知行合一的風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