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10 個回答
周周说古今
2019-07-22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諸葛亮徵南中地區,收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家喻戶曉,打仗不是目的,收服人心才是王道,為世人稱道!可以這麼說,南中地區的歸化是為蜀漢帝國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後方,是三國時代漢民族對外擴展的有力之舉,堪比曹操北征烏環的壯舉,甚至可以說是諸葛孔明事業的又一次巔峰!

但是在蜀漢帝國被鄧艾偷襲,在生死存亡之際,南方部落為什麼沒有帶兵來救?這個問題看似很奇怪,實際上則反映了客觀事實,梳理一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來不及!我們都知道,蜀國是被鄧艾率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八百里而成功擊敗的。說是擊敗,不如說是主動投降。當時蜀漢的精銳部隊都由姜維部署在劍門關一線抵擋魏國。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實力最弱,僅有的家當都部署在邊境上,內部十分空虛,面對鄧艾的神兵天降,心理震懾是巨大的。兵貴神速,此時若徵調姜維部南下已經來不及。成都為平原地形,無險可守,姜維南下打不打得贏不說,成都基本守不住。這樣的條件下,南部蠻族即使得到信息願意派兵馳援,從集結到車發在行軍到成都,沒有半年是不能的。因為南中地區不比成都平原,地形險惡,道路崎嶇,姜維南下都來不及,更別提孟獲北上了。

二、叫不動!的確,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心理上收服了人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但是這樣的個人行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的。南中地區,既成都平原往南,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在那個時代,基本屬於文化經濟均十分落後的未開化之地。這個地區同中原文明存在先天的隔閡,一時半會是很難消融的。諸葛亮徵南中,其戰略目的也僅僅是安定蜀國後方,不至於發生叛亂。想要他們派兵來援,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蜀漢政權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南中個部落很難說對其有多少認同感。再者,諸葛孔明雖智,但此時已作古很多年,孟獲本人是否還在也是問題,孟獲對他的情分恐怕消失殆盡,更何況現在也不是諸葛亮當家的那個國家了。所以,召之不能是大概率事件。

三、不想召!我們知道,後主劉禪與昭烈帝劉備很大不同,他是一個安樂皇帝。國家的興衰在他看來不是好大不了的事情。劉禪這個人也可以說有大智慧,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果斷放棄北伐的國策,而是內養民力,外修鄰里。專心經營國內。對蜀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他十分清楚,到了三國後期已經基本尚失競爭力,被另外兩者之一滅國是遲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用民力和國力去做無為的掙扎沒有必要。所以,投降在劉禪的腦海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從愛民的角度講,劉禪投降的的確確給蜀漢子民留下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環境,要不也沒有魏晉時期富庶的蜀地。有大智慧的劉禪,在兵臨城下時自然會選擇妥協,而不是徵召南中蠻兵負隅頑抗!

四、沒有用。即使前面的分析都沒有生效。蜀漢不僅徵召了南中蠻兵,而且蠻兵還如期而至,那又怎麼樣呢?在虎狼似的魏軍面前,蠻兵雖勇,恐也無濟於事。當年諸葛亮徵孟獲,七擒七縱,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抓了放,放了抓,收放自如。兩者間的實力差距不言而喻,這裡面固然有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作用,但是雙方軍隊間從物質、素質到戰術上的代際差異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區區幾十年,這樣的差距很難彌補,更何況這時面對的是比蜀軍更強大的魏軍。再者,在成都平原,蠻兵失去可以賢淑運用的地形和氣候優勢,慘敗是必然的!所以,來了也沒有用。不來才是上策。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吐槽,如果覺得有意思,請點擊右上關注!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1-14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

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

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麼這個時候的成都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鄧艾率軍包圍,鄧艾軍到成都城下時,僅有2萬餘人,而成都蜀漢朝堂之上關於是降是戰還是逃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逃往南中,有人主張投靠東吳,有人主張堅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張立即投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大儒譙周的忽悠下,決定棄城投降,並且拒絕了蜀漢各方援軍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劉禪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為後主決定要投降了,於是蜀漢滅亡 ,滅亡於劉禪之手。

猫爪草历史
2019-07-19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不久後丞相的靈柩被運回成都,知情的百姓苦苦相送,頗有當年“十里長安送總理”的悲情。在眾多送行的隊伍中,有個高大的身影哭得格外傷心,此人就是孟獲。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不久後丞相的靈柩被運回成都,知情的百姓苦苦相送,頗有當年“十里長安送總理”的悲情。在眾多送行的隊伍中,有個高大的身影哭得格外傷心,此人就是孟獲。

記得九年前,孟獲率領十萬大軍直逼益州邊境,也在那年,他得以結識丞相諸葛亮。由於深感丞相仁厚,他率部歸復蜀漢,他自己也跟著丞相把家搬到成都,在孔明的安排,他作為御史中丞,監管官吏。

其實孟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蠻人,他原本是當地南平的大族,其先祖是西漢搬到朱提郡戍邊的軍人,後來逐漸跟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因家族勢力被當地漢人以及少數民族所認可,漸漸地人民也忘了他真正的血統。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不久後丞相的靈柩被運回成都,知情的百姓苦苦相送,頗有當年“十里長安送總理”的悲情。在眾多送行的隊伍中,有個高大的身影哭得格外傷心,此人就是孟獲。

記得九年前,孟獲率領十萬大軍直逼益州邊境,也在那年,他得以結識丞相諸葛亮。由於深感丞相仁厚,他率部歸復蜀漢,他自己也跟著丞相把家搬到成都,在孔明的安排,他作為御史中丞,監管官吏。

其實孟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蠻人,他原本是當地南平的大族,其先祖是西漢搬到朱提郡戍邊的軍人,後來逐漸跟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因家族勢力被當地漢人以及少數民族所認可,漸漸地人民也忘了他真正的血統。


在丞相過世二十九年後,孟獲已步入暮年,他的家族如今和成都城內任何一家官宦家庭沒有區別,普通人根本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老人曾經讓諸葛丞相頭痛過一段時間。

當看到鄧艾大軍趾高氣昂地進入成都城,孟獲感覺無可奈何,想當年他統領的十萬蠻兵是何等威風,可現在他只能搖頭嘆氣。因為即便時光倒退,他率領十萬援兵來救,也打不過魏軍,蜀漢幾十萬大軍都沒有守住,又能指望他那些臨時拼湊起來的雜牌軍幫上什麼忙;再加上,現在南中蠻族,四分五裂,想當年。他當山大王的時候,各洞主都是以利相交,現在蜀國樹倒眾人推,你拿什麼讓他們來幫你,你腦袋不被他們割下,就謝天謝地。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不久後丞相的靈柩被運回成都,知情的百姓苦苦相送,頗有當年“十里長安送總理”的悲情。在眾多送行的隊伍中,有個高大的身影哭得格外傷心,此人就是孟獲。

記得九年前,孟獲率領十萬大軍直逼益州邊境,也在那年,他得以結識丞相諸葛亮。由於深感丞相仁厚,他率部歸復蜀漢,他自己也跟著丞相把家搬到成都,在孔明的安排,他作為御史中丞,監管官吏。

其實孟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蠻人,他原本是當地南平的大族,其先祖是西漢搬到朱提郡戍邊的軍人,後來逐漸跟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因家族勢力被當地漢人以及少數民族所認可,漸漸地人民也忘了他真正的血統。


在丞相過世二十九年後,孟獲已步入暮年,他的家族如今和成都城內任何一家官宦家庭沒有區別,普通人根本不會想到眼前這個老人曾經讓諸葛丞相頭痛過一段時間。

當看到鄧艾大軍趾高氣昂地進入成都城,孟獲感覺無可奈何,想當年他統領的十萬蠻兵是何等威風,可現在他只能搖頭嘆氣。因為即便時光倒退,他率領十萬援兵來救,也打不過魏軍,蜀漢幾十萬大軍都沒有守住,又能指望他那些臨時拼湊起來的雜牌軍幫上什麼忙;再加上,現在南中蠻族,四分五裂,想當年。他當山大王的時候,各洞主都是以利相交,現在蜀國樹倒眾人推,你拿什麼讓他們來幫你,你腦袋不被他們割下,就謝天謝地。


公元264年,原蜀漢的大臣紛紛隨著魏軍搬遷到洛陽,孟獲拄著柺杖,頻頻回頭,忍不住老淚縱橫,這個他呆了幾十年的地方,如今成了別人的地方!

我是赵帅锅
2019-05-08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後又過去不到半月,劉禪估計也就剛接到邊關將領們的的請示,鄧艾就已經成功偷渡陰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隨後10天時間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來成都僅剩的一萬軍隊到綿竹和鄧艾展開決戰,結果全軍覆沒。

其後,後主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蜀漢滅亡。此時,距鍾會從長安出發抵達漢中前線的時間,才剛剛過去兩個月。也就是說,蜀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滅亡,這速度快得讓蜀漢的邊關將領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說還遠在雲南的孟獲。

再進一步說,在魏軍奪取漢中後,盤踞在雲南的孟獲,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已經得到消息。但從時間推斷看,孟獲當時還活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軍南征孟獲,此時已過去近38年,當時孟獲作為彝族首領,又是益州郡(今雲南省)的最高長官,這樣一個軍政大佬在和諸葛亮交戰時,年齡至少不會低於30歲。

這樣算來,在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孟獲至少也有六七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壽,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尤其是當時南中還屬於未開化地帶,環境惡劣不說,醫療條件也非常簡陋,孟獲想活到這個年紀,實在是件很難的事情。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後又過去不到半月,劉禪估計也就剛接到邊關將領們的的請示,鄧艾就已經成功偷渡陰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隨後10天時間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來成都僅剩的一萬軍隊到綿竹和鄧艾展開決戰,結果全軍覆沒。

其後,後主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蜀漢滅亡。此時,距鍾會從長安出發抵達漢中前線的時間,才剛剛過去兩個月。也就是說,蜀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滅亡,這速度快得讓蜀漢的邊關將領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說還遠在雲南的孟獲。

再進一步說,在魏軍奪取漢中後,盤踞在雲南的孟獲,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已經得到消息。但從時間推斷看,孟獲當時還活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軍南征孟獲,此時已過去近38年,當時孟獲作為彝族首領,又是益州郡(今雲南省)的最高長官,這樣一個軍政大佬在和諸葛亮交戰時,年齡至少不會低於30歲。

這樣算來,在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孟獲至少也有六七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壽,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尤其是當時南中還屬於未開化地帶,環境惡劣不說,醫療條件也非常簡陋,孟獲想活到這個年紀,實在是件很難的事情。



退一萬步說,假設孟獲恰好高壽,他此時仍然還活著,當他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後,會不會向其他鎮守邊關的將領那樣,派人請示劉禪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最開始南中四郡的雍凱、孟獲、高定和朱褒發動叛亂,本意是希望能夠從蜀漢獨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對此,蜀漢政府自然不允許,所以諸葛亮才親自帶軍南下平叛,在出徵前,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換句話說,與當地人打仗,最大的難度就是,對方佔據地利、人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征服對方,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時的南中,也就是現如今的貴州和雲南地區,那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以當時交通媒介的發展水平,諸葛亮敢深入這種地方,人家很容易採取進我退的游擊戰術,到時諸葛亮的大軍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後又過去不到半月,劉禪估計也就剛接到邊關將領們的的請示,鄧艾就已經成功偷渡陰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隨後10天時間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來成都僅剩的一萬軍隊到綿竹和鄧艾展開決戰,結果全軍覆沒。

其後,後主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蜀漢滅亡。此時,距鍾會從長安出發抵達漢中前線的時間,才剛剛過去兩個月。也就是說,蜀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滅亡,這速度快得讓蜀漢的邊關將領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說還遠在雲南的孟獲。

再進一步說,在魏軍奪取漢中後,盤踞在雲南的孟獲,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已經得到消息。但從時間推斷看,孟獲當時還活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軍南征孟獲,此時已過去近38年,當時孟獲作為彝族首領,又是益州郡(今雲南省)的最高長官,這樣一個軍政大佬在和諸葛亮交戰時,年齡至少不會低於30歲。

這樣算來,在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孟獲至少也有六七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壽,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尤其是當時南中還屬於未開化地帶,環境惡劣不說,醫療條件也非常簡陋,孟獲想活到這個年紀,實在是件很難的事情。



退一萬步說,假設孟獲恰好高壽,他此時仍然還活著,當他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後,會不會向其他鎮守邊關的將領那樣,派人請示劉禪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最開始南中四郡的雍凱、孟獲、高定和朱褒發動叛亂,本意是希望能夠從蜀漢獨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對此,蜀漢政府自然不允許,所以諸葛亮才親自帶軍南下平叛,在出徵前,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換句話說,與當地人打仗,最大的難度就是,對方佔據地利、人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征服對方,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時的南中,也就是現如今的貴州和雲南地區,那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以當時交通媒介的發展水平,諸葛亮敢深入這種地方,人家很容易採取進我退的游擊戰術,到時諸葛亮的大軍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就採用馬謖的計策,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攻心為主,總而言之,提出誘人的談判條件,尋找可以被策反的實力派。於是,一心要和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闓、高定、朱褒,或被投降派殺掉,或被諸葛亮圍殲。剩下的孟獲,在諸葛亮的威逼利誘下,半推半就的和諸葛亮簽訂友好條約。

最終,孟獲承認一個蜀漢中央政府,而作為回報,諸葛亮也許諾,從此不再對孟獲的轄區指派政府官員,也不在那裡駐軍。自此,諸葛亮的南征之戰宣告結束。雖然說,這個結果對蜀漢政府和孟獲都有好處,因為南中的蠻族,可以獲得蜀漢中央政府提供的先進生產力,蜀漢中央政府可以從南中獲得大量的牛馬土特產。

但問題是,對於孟獲來說,他只是迫於蜀漢政府的軍事打擊,才不得不掛起蜀漢的大旗。在他內心裡,或者從他的利益最大化來說,如果條件允許,他肯定更願意獨立出去自己當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當得知蜀漢正被魏國打得狼狽不堪時,孟獲的第一反應,就和當年聽到劉備在夷陵慘敗一樣,那就是這正是趁機鬧獨立的好機會,他又怎麼可能去派兵救援蜀漢呢?

事實上,在蜀漢滅亡後,南中的獨立性就變得越來越強;等到魏晉南北朝時,中原王朝對這個地方控制是越來越薄弱,再等到隋朝時,這裡已經正式建立起六個國家,被稱之為六詔。後來到了唐朝,這六個國家中的蒙舍詔把其他五個國家都給滅掉,建立起南詔國,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後來如果不是元朝的征服,雲南很可能就是另一個越南。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後又過去不到半月,劉禪估計也就剛接到邊關將領們的的請示,鄧艾就已經成功偷渡陰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隨後10天時間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來成都僅剩的一萬軍隊到綿竹和鄧艾展開決戰,結果全軍覆沒。

其後,後主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蜀漢滅亡。此時,距鍾會從長安出發抵達漢中前線的時間,才剛剛過去兩個月。也就是說,蜀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滅亡,這速度快得讓蜀漢的邊關將領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說還遠在雲南的孟獲。

再進一步說,在魏軍奪取漢中後,盤踞在雲南的孟獲,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已經得到消息。但從時間推斷看,孟獲當時還活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軍南征孟獲,此時已過去近38年,當時孟獲作為彝族首領,又是益州郡(今雲南省)的最高長官,這樣一個軍政大佬在和諸葛亮交戰時,年齡至少不會低於30歲。

這樣算來,在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孟獲至少也有六七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壽,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尤其是當時南中還屬於未開化地帶,環境惡劣不說,醫療條件也非常簡陋,孟獲想活到這個年紀,實在是件很難的事情。



退一萬步說,假設孟獲恰好高壽,他此時仍然還活著,當他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後,會不會向其他鎮守邊關的將領那樣,派人請示劉禪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最開始南中四郡的雍凱、孟獲、高定和朱褒發動叛亂,本意是希望能夠從蜀漢獨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對此,蜀漢政府自然不允許,所以諸葛亮才親自帶軍南下平叛,在出徵前,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換句話說,與當地人打仗,最大的難度就是,對方佔據地利、人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征服對方,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時的南中,也就是現如今的貴州和雲南地區,那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以當時交通媒介的發展水平,諸葛亮敢深入這種地方,人家很容易採取進我退的游擊戰術,到時諸葛亮的大軍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就採用馬謖的計策,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攻心為主,總而言之,提出誘人的談判條件,尋找可以被策反的實力派。於是,一心要和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闓、高定、朱褒,或被投降派殺掉,或被諸葛亮圍殲。剩下的孟獲,在諸葛亮的威逼利誘下,半推半就的和諸葛亮簽訂友好條約。

最終,孟獲承認一個蜀漢中央政府,而作為回報,諸葛亮也許諾,從此不再對孟獲的轄區指派政府官員,也不在那裡駐軍。自此,諸葛亮的南征之戰宣告結束。雖然說,這個結果對蜀漢政府和孟獲都有好處,因為南中的蠻族,可以獲得蜀漢中央政府提供的先進生產力,蜀漢中央政府可以從南中獲得大量的牛馬土特產。

但問題是,對於孟獲來說,他只是迫於蜀漢政府的軍事打擊,才不得不掛起蜀漢的大旗。在他內心裡,或者從他的利益最大化來說,如果條件允許,他肯定更願意獨立出去自己當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當得知蜀漢正被魏國打得狼狽不堪時,孟獲的第一反應,就和當年聽到劉備在夷陵慘敗一樣,那就是這正是趁機鬧獨立的好機會,他又怎麼可能去派兵救援蜀漢呢?

事實上,在蜀漢滅亡後,南中的獨立性就變得越來越強;等到魏晉南北朝時,中原王朝對這個地方控制是越來越薄弱,再等到隋朝時,這裡已經正式建立起六個國家,被稱之為六詔。後來到了唐朝,這六個國家中的蒙舍詔把其他五個國家都給滅掉,建立起南詔國,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後來如果不是元朝的征服,雲南很可能就是另一個越南。

南方鹏
2019-04-12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這時,劉禪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出降,當時兵圍成都,城內兵力不足難以守禦,群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逃奔南中,一派主張逃往東吳,以圖再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皇帝寄居他國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東吳,以現在的形勢看,只有魏國吞併東吳,絕不可能出現吳國吞併魏國的可能,到時東吳滅亡,一同被俘,豈不是比現在投降還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應該提前計劃,現在兵臨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隨的人難保沒有異心,那時禍生肘腋,悔之何及?劉禪便聽從譙周的話,出城投降。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這時,劉禪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出降,當時兵圍成都,城內兵力不足難以守禦,群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逃奔南中,一派主張逃往東吳,以圖再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皇帝寄居他國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東吳,以現在的形勢看,只有魏國吞併東吳,絕不可能出現吳國吞併魏國的可能,到時東吳滅亡,一同被俘,豈不是比現在投降還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應該提前計劃,現在兵臨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隨的人難保沒有異心,那時禍生肘腋,悔之何及?劉禪便聽從譙周的話,出城投降。


從譙周的一席話可以看出,南中距離成都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兵力空虛,主力已被諸葛瞻打光,很難堅守待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時劉禪派人到永安向閻宇求救,永安原有五千兵,因東吳孫綝掌政,大臣們不滿,暗中向蜀漢求助,才讓閻宇帶五千兵在那以備不時之需,接到詔命後,閻宇立即啟程,帶了三千軍士望成都出發,留下二千兵給羅憲守永安。從這裡也可看出成都空虛到何種程度,守不到南中兵到。

南中在劉備敗退入永安時,已經密謀叛亂,有割據的事實,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闓趁劉備在永安病逝之機,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越巂牂柯先後響應。諸葛亮因新主繼位有更重要的內政外敵處理,二年後才出兵南中平叛,採用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方略,七擒七縱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孟獲,南中得以平定,還吸引當地民眾組建了一支蜀漢勁旅無當飛軍“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支軍隊先後由王平、張嶷統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這時,劉禪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出降,當時兵圍成都,城內兵力不足難以守禦,群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逃奔南中,一派主張逃往東吳,以圖再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皇帝寄居他國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東吳,以現在的形勢看,只有魏國吞併東吳,絕不可能出現吳國吞併魏國的可能,到時東吳滅亡,一同被俘,豈不是比現在投降還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應該提前計劃,現在兵臨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隨的人難保沒有異心,那時禍生肘腋,悔之何及?劉禪便聽從譙周的話,出城投降。


從譙周的一席話可以看出,南中距離成都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兵力空虛,主力已被諸葛瞻打光,很難堅守待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時劉禪派人到永安向閻宇求救,永安原有五千兵,因東吳孫綝掌政,大臣們不滿,暗中向蜀漢求助,才讓閻宇帶五千兵在那以備不時之需,接到詔命後,閻宇立即啟程,帶了三千軍士望成都出發,留下二千兵給羅憲守永安。從這裡也可看出成都空虛到何種程度,守不到南中兵到。

南中在劉備敗退入永安時,已經密謀叛亂,有割據的事實,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闓趁劉備在永安病逝之機,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越巂牂柯先後響應。諸葛亮因新主繼位有更重要的內政外敵處理,二年後才出兵南中平叛,採用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方略,七擒七縱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孟獲,南中得以平定,還吸引當地民眾組建了一支蜀漢勁旅無當飛軍“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支軍隊先後由王平、張嶷統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晉春秋》記載孟獲後來升為御史中丞,跟隨到成都任職,此戰後南中雖沒有大的亂事,但四郡民眾並非完全心服,諸葛亮的不留兵策略也正是看到南中難以治理才做出的決定,不必在蠻荒之地消耗兵力,平亂十年後,叟夷又多次造反,殺了太守龔祿、焦璜,後任的太守也不敢到郡治上任,駐在邊境,汶山的羌族也曾反叛,南中並不安靜,除了路途遙遠的原因,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依靠南中兵前來解圍是不可能的。

遨游文史世界
2019-12-27

先說下蜀國滅亡。鄧艾從陰平走小路,用奇兵襲擊蜀國的心腹地區,並在綿竹擊敗了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兒子)的部隊,劉禪採納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蜀國宣告滅亡。

蜀漢即將滅亡之際為什麼南方部落不帶兵解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南方地區並非真心歸降

建興三年的時候,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區。蜀漢軍隊中的物資都由南中提供。那麼此時必會增加南中地區的百姓壓力,激化矛盾,時間一長必反。果不其然,建興十一年,南中劉胄反叛,馬忠前去平叛。此時,諸葛亮活著時(建興十二年去世的),南中尚且都敢反叛,諸葛亮死後,南中會真心歸降嗎?

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後主傳。

距離遠,來不及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形容南中地區為不毛之地。此地區距離成都距離較遠,而且在偏遠地區,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所以縱使南方地區有心想救,時間上也來不及。有心無力。

蜀漢氣數已盡,劉禪已有投降之心

蜀國本來就是小國,諸葛亮文武兼備,諸葛亮在世時不能興復漢室,在其死後。姜維窮兵黷武,蜀國早已疲憊不堪,百姓生活貧困,營養不良。此時的蜀國早已沒有了統一全國的可能,與其苦苦支撐,不如早降,讓百姓與自己都得到解脫。所以,劉禪聽取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劉禪已經打算投降了,那麼還會去向南方部落求援嗎?

你認為南方部落不帶兵解圍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補充。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4-10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其一,時間不允許

其實曹魏伐蜀時,也並沒有想到這次能夠如此順理的拿下蜀漢,因為姜維很難纏,蜀漢又有山川之險要,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率領奇兵抄小路圍困了成都,鍾會那十八萬大軍是衝不過有姜維把手的劍閣的。說這個的原因就在於當蜀漢得到曹魏進攻的消息時,可能並沒有料想到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就沒有傳令南中蠻族出兵作戰,當鄧艾大軍圍城的時候,估計又來不及了,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其一,時間不允許

其實曹魏伐蜀時,也並沒有想到這次能夠如此順理的拿下蜀漢,因為姜維很難纏,蜀漢又有山川之險要,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率領奇兵抄小路圍困了成都,鍾會那十八萬大軍是衝不過有姜維把手的劍閣的。說這個的原因就在於當蜀漢得到曹魏進攻的消息時,可能並沒有料想到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就沒有傳令南中蠻族出兵作戰,當鄧艾大軍圍城的時候,估計又來不及了,

其二,南中蠻族也不會同意

蜀漢控制南中採用的是羈靡制度,南中各地長官由蠻族世襲,他們不識王化,可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說白了蠻族部落僅僅依附於蜀漢,不是作為蜀漢政權的郡縣體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獲即便心念諸葛亮恩情,但他並不是南蠻部落首領,想要出動軍隊救援,就必須聯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動軍隊。當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部落太多,各個首領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贊同出動軍隊拯救。總之,南中的蠻族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名義上的宗主,你說呢?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其一,時間不允許

其實曹魏伐蜀時,也並沒有想到這次能夠如此順理的拿下蜀漢,因為姜維很難纏,蜀漢又有山川之險要,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率領奇兵抄小路圍困了成都,鍾會那十八萬大軍是衝不過有姜維把手的劍閣的。說這個的原因就在於當蜀漢得到曹魏進攻的消息時,可能並沒有料想到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就沒有傳令南中蠻族出兵作戰,當鄧艾大軍圍城的時候,估計又來不及了,

其二,南中蠻族也不會同意

蜀漢控制南中採用的是羈靡制度,南中各地長官由蠻族世襲,他們不識王化,可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說白了蠻族部落僅僅依附於蜀漢,不是作為蜀漢政權的郡縣體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獲即便心念諸葛亮恩情,但他並不是南蠻部落首領,想要出動軍隊救援,就必須聯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動軍隊。當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部落太多,各個首領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贊同出動軍隊拯救。總之,南中的蠻族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名義上的宗主,你說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美丽青春您真痘
2019-12-03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閱讀愉悅!

小白读三国
2019-07-18

解圍?沒造反都是好的了,指望蠻族,還不如幻想盟友吳國善心大發呢?

解圍?沒造反都是好的了,指望蠻族,還不如幻想盟友吳國善心大發呢?

至於孟獲,恐怕早死了,就算他活著(距離諸葛亮南征以有38年了),懷念諸葛亮的恩情,執意去成都救援的話,恐怕見不到劉禪,就先被鍾會打成了篩子,因為阿斗慫的太快,成都早已投降,再都就算劉禪想要援兵,那也得是就近的姜維廖化等人,南中,別扯後腿就燒高香了。

在魏軍來伐之前,鎮守南中的霍戈就請示帶兵協助防守成都,劉禪沒有同意,要知道,霍戈所部可是有精兵萬餘人,蜀漢全國兵力也就十萬二千,其中精銳恐怕更少,這麼大的力量,劉禪為什麼不用,你以為霍戈為什麼在南中駐軍?因為永昌郡叛亂,霍戈才率軍征討,而後統管南郡政事。

解圍?沒造反都是好的了,指望蠻族,還不如幻想盟友吳國善心大發呢?

至於孟獲,恐怕早死了,就算他活著(距離諸葛亮南征以有38年了),懷念諸葛亮的恩情,執意去成都救援的話,恐怕見不到劉禪,就先被鍾會打成了篩子,因為阿斗慫的太快,成都早已投降,再都就算劉禪想要援兵,那也得是就近的姜維廖化等人,南中,別扯後腿就燒高香了。

在魏軍來伐之前,鎮守南中的霍戈就請示帶兵協助防守成都,劉禪沒有同意,要知道,霍戈所部可是有精兵萬餘人,蜀漢全國兵力也就十萬二千,其中精銳恐怕更少,這麼大的力量,劉禪為什麼不用,你以為霍戈為什麼在南中駐軍?因為永昌郡叛亂,霍戈才率軍征討,而後統管南郡政事。

蜀漢還安穩時就縱兵叛亂,更別說此時魏軍已長驅直入,國家已危在旦夕。要是南中部落打著救援成都的口號起兵,恐怕起先就得和霍戈鬥上一場,畢竟他帶兵就是監管南中安穩的,一看這些蠻族就打算趁火打劫,在自己沒有得到劉禪的下一步命今時,維穩才是主要工作。(後來接到了,不過卻是向魏國無條件投降。)

劉禪最初是偏向於投奔南中的(後主猶疑於入南),手下是這樣勸的: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解圍?沒造反都是好的了,指望蠻族,還不如幻想盟友吳國善心大發呢?

至於孟獲,恐怕早死了,就算他活著(距離諸葛亮南征以有38年了),懷念諸葛亮的恩情,執意去成都救援的話,恐怕見不到劉禪,就先被鍾會打成了篩子,因為阿斗慫的太快,成都早已投降,再都就算劉禪想要援兵,那也得是就近的姜維廖化等人,南中,別扯後腿就燒高香了。

在魏軍來伐之前,鎮守南中的霍戈就請示帶兵協助防守成都,劉禪沒有同意,要知道,霍戈所部可是有精兵萬餘人,蜀漢全國兵力也就十萬二千,其中精銳恐怕更少,這麼大的力量,劉禪為什麼不用,你以為霍戈為什麼在南中駐軍?因為永昌郡叛亂,霍戈才率軍征討,而後統管南郡政事。

蜀漢還安穩時就縱兵叛亂,更別說此時魏軍已長驅直入,國家已危在旦夕。要是南中部落打著救援成都的口號起兵,恐怕起先就得和霍戈鬥上一場,畢竟他帶兵就是監管南中安穩的,一看這些蠻族就打算趁火打劫,在自己沒有得到劉禪的下一步命今時,維穩才是主要工作。(後來接到了,不過卻是向魏國無條件投降。)

劉禪最初是偏向於投奔南中的(後主猶疑於入南),手下是這樣勸的: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

劉禪也想當個南中王,只是實在不敢冒險,後來想想,當個安樂公也不錯,畢竟“此間樂,不思蜀”。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點贊,留言,轉發。)

历史风暴
2019-12-02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當地山川密佈河網縱橫,不利於中原軍隊作戰)

即便勉強徵服這裡,對當地進行有效開發也非常困難,由於雨熱同期,樹木生長快速。古代捉急的生產力水平想要開墾出一片土地遠比中原困難。降雨又會將失去草木保護的土地養分重走,把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極為貧瘠,導致饑荒蔓延,單位土地承載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大開發效果一直不好。當地人難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也就很沒歸屬感了。當地人時叛時降,都快成傳統了。

當地人口稀少,難以組織大規模軍隊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西南地區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大多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極為原始,單位產出極低。很多部落還在過採集遊獵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養不了幾個人,也難以組織起大規模軍隊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諸葛亮遠征孟獲來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不足半年,也沒有消耗多少糧食,所以討伐孟獲之後諸葛亮就能馬上準備北伐戰爭。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當地山川密佈河網縱橫,不利於中原軍隊作戰)

即便勉強徵服這裡,對當地進行有效開發也非常困難,由於雨熱同期,樹木生長快速。古代捉急的生產力水平想要開墾出一片土地遠比中原困難。降雨又會將失去草木保護的土地養分重走,把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極為貧瘠,導致饑荒蔓延,單位土地承載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大開發效果一直不好。當地人難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也就很沒歸屬感了。當地人時叛時降,都快成傳統了。

當地人口稀少,難以組織大規模軍隊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西南地區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大多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極為原始,單位產出極低。很多部落還在過採集遊獵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養不了幾個人,也難以組織起大規模軍隊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諸葛亮遠征孟獲來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不足半年,也沒有消耗多少糧食,所以討伐孟獲之後諸葛亮就能馬上準備北伐戰爭。

那麼,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西南部落沒有出兵勤王呢。

原因就是,第一,當地人對蜀漢沒有歸屬感,不會關心蜀漢政權的存亡。第二,當地部落勢力弱小,即便想北上勤王,也沒那個實力。

以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