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愛打小報告應該怎麼教育?

幼兒園老師反映5歲的女兒特別喜歡打小報告,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不好的,教育她不要打小報告?
7 個回答
超级云妈
2017-08-05

首先是肯定這種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至於方法:

1.查明原委,給孩子一個心理上的公正。

2.不要使用賞罰,不然就鼓勵孩子總這件事,但是也不要給孩子無處討說法的地方。

大多數情況下,寶寶告密都是屬於沒事找事,表達不滿的情況。因此父母切忌表揚告密者,而懲罰另一個孩子,這樣會給孩子誤導。孩子會在賞罰之中更加確信一點,那就是打小報告是正確的做法。

3.轉變一下告密的處理方式,讓孩子自己試著處理問題。

當孩子為小事而打小報告時,給孩子一些事情去做,這會自然地加重孩子的負擔,孩子便會知道以後不可以再這麼做。例如,當孩子告訴你,“哥哥搶我的玩具。”與其立即做出迴應,不如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把哥哥的行為畫成一幅畫呢,我稍後會來看的。”孩子會立即意識到,花那功夫去畫畫,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實際例子:

當孩子遭遇困境,父母需要向孩子給出備選方案,而不是任由孩子的告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冷靜下來,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我給予你的幫助或許會更大。”隨後詢問孩子告密的動機,是為了讓父母或老師懲罰對方,還是本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事情的真相如何?不如向孩子瞭解清楚後再做決定。父母可以遵循這樣的步驟:

首先告訴孩子,“我知道露露拿你的玩具玩你很不開心。”

其次再告訴孩子,“那麼如何讓露露也瞭解你的感受呢?”

然後教會孩子使用語言明白地處理這一問題,“現在輪到我玩了嗎?”或者“我不喜歡你拿著我的玩具。”

最後,如果孩子的怨氣沒那麼大,你也可以鼓勵孩子玩其他玩具,而不是執著這一問題。

一些外國人使用的小招:

一句話對付告狀的孩子“謝謝你讓我知道”,然後就結束談話。

給孩子們下發告狀票(tattling ticket),一個月每個人都下發幾張告狀票,如果你打一次小報告,那麼就要用去一張票。等你用完了,就再也不能去告狀了。

讓孩子學習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給孩子一個固定模式的句子“請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你讓我感覺……”,可以是感覺難過,感覺沮喪等等。

有的老師在教室裡放了一個告狀盒(tattlebox), 孩子要告狀不能口頭告訴老師,要寫紙條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了寫下來然後放進告狀盒。老師固定了專門的時間對這些條子過目,還讓孩子把條子自己念出來,大部分情況是等到唸的時候寫條子的人都已經忘記了那件事了。

积木育儿
2017-09-15

家有3歲以上孩子的父母,有時候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寶貝愛告狀怎麼辦?也曾有幼兒園老師在微信上與我探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此問題比較常見,同時又不太好處理。

北方話裡有一個詞,叫“事兒媽”,說的就是管別人管太多的類型,這類人通常人際關係不會太好。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這種表現時,往往會給父母帶去困擾,為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捉急。

孩子告狀的情境千差萬別。關於孩子告狀,父母需要知道些什麼?又該如何做?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NO.1“告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現象

應接納孩子的這種行為

“愛告狀”在3-6歲的孩子身上比較明顯,這是心理髮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一般恰當應對,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消失。

分析孩子們告狀的心理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幾種原因:

有的孩子告狀,是在面對一些衝突的時候,自己緊張或委屈,缺乏力量去自己面對。有的孩子是做錯了事想逃避責任,免受批評和懲罰。造成這兩類告狀的根本原因,都是大人在此前沒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去關注問題的解決,或者沒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有的孩子,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對他做出肯定,給予更多關注。造成這類告狀的原因,是孩子缺乏父母和大人們關注,而孩子發現,當他“告狀”的時候,大人們多半會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所以,“告狀”既是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現,也是孩子和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只是孩子們此時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他們才會採取“告狀”的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愛告狀”,那麼說明你的孩子正在努力學習人際交往,學習如何處理問題,尋找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而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給予孩子恰當的引導。

為什麼不能武斷地批評呢?包括冷漠地置之不理也不是好辦法?因為孩子還很柔弱,他們來尋求大人的意見或者力量,這種行為本身不該被打壓下去,否則孩子以後遇到其他真正需要幫助的事,也許就不敢跟大人求助了。

NO.2 告家裡人的狀——說明對規則的敏感性

家人做好榜樣,維護規則

孩子們有一類告狀會是如下這些情況:

孩子到了三四歲,基本大人都在給孩子立規矩了。孩子也在嘗試內化這些規矩。所以,如過孩子記得父母平時是不讓自己玩平板電腦的;從外面回來第一件事是洗手等,並且大都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對這些規矩極其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在孩子眼裡,沒有例外。

為此,作為家人,恰當的做法,首先是積極傾聽孩子的“告狀”,並積極處理這類事情。比如當著孩子的面,讓爸爸停止玩平板電腦;讓哥哥進門後先去洗手,並告訴哥哥,不洗手是不衛生的。要讓孩子知道一些正確的規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與此同時,還要平日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即便的成年人或其他家庭成員也要遵守。譬如文章頭上,孩子的“告狀”行為,一部分跟老人的溺愛有關,另一部分,則跟父母未能真正以身作則有關。

小朋友愛打小報告應該怎麼教育?

NO.3 告身邊犯錯誤的小朋友狀——渴望獲得成人的肯定,多給予孩子關注和肯定

引導孩子去幫助他人,看見別人的優點

這一類告狀,在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尤其是幼兒園裡比較常見。比如孩子們會說:

孩子的這類告狀,常常是希望獲得父母或老師肯定和認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一方面,這說明孩子希望獲得更多關注和肯定,因為檢舉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擁有了一次表現的機會,一方面,孩子的告狀行為也說明他們有一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只是這樣的孩子,容易習慣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無視自己的缺點。

對此,父母以及老師們應該做的,首先是給予孩子好的行為以肯定。比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明明摘花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這也是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當然,也有時候,孩子告發別人的缺點時,自己身上也恰恰有這些毛病,那麼,這就是引導孩子改掉壞毛病的一個好時機。比如我們可以趁勢啟發孩子:“晶晶吃了地上撿來的食物,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樣呢?”並鼓勵讓孩子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為,比如告訴晶晶,這樣不衛生,會肚子疼,以此幫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孩子習慣性地愛告狀,指出別的小朋友的缺點,那麼大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這些孩子們去幫助別人。引導孩子去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明確告訴孩子,有缺點不怕,改掉了就好。鼓勵孩子,若看到別人身上有行為問題的時候,用一種更為善意、恰當的方式去幫助對方進步。

NO.4 與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就去告這個小朋友的狀——宣洩情緒、尋求幫助

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多引導孩子主動解決問題

有些孩子,當遇到人際衝突的時候,會有告狀行為。比如孩子們會說:

這種人際衝突的當下,孩子的告狀行為多半出於兩種原因,一是面對矛盾或者所受的委屈,不知道如何處理,來到大人面前,去宣洩緊張情緒,通過“告狀”,孩子們會減少憂慮,以求達到心理平衡。同時,也是孩子在尋求幫助。他們希望通過大人們的“干預”,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此,大人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弄清事實真相。不要急於打斷孩子,有禮貌的聽孩子的心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記得,這個時候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態度會使孩子更覺得委屈,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也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有的大人會擔心,這樣會不會助長孩子“愛告狀”的毛病?其實,一旦大人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想出辦法。

需要提醒的是,大人要做的是積極傾聽,引導孩子主動相處解決辦法,而不是一聽完就立刻行動,親自出馬去幫孩子擺平。長期如此,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很難學會獨立解決困難。

做父母的容易心疼自己的孩子,不過一般情況下,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都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對於孩子的“告狀”,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矛盾,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最常用的一個引導孩子主動思考的句子是,聽完孩子的“告狀”,問呢一句:“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把問題拋給他,我們要讓他知道,除了發洩情緒之外,還要學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瞭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有育兒問題,也可加“積木育兒(微信號:jingguanyuer)”微信公眾號向心理專家免費諮詢。

小朋友愛打小報告應該怎麼教育?

爱森尔月嫂
2017-08-05

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不會感覺到煩了。接下來,可以這樣來處理。

首先,要把握孩子們打小報告的心理,只有瞭解了原委,才能對症下藥。有的孩子是處於一種傾訴,他只是希望做老師的聽聽他的委屈,並不一定真正需要你去出面解決,這時,你只要微笑點頭聽著即可。有的孩子是處於一種討老師歡喜看別人笑話的心態,這就是不健康的,老師要及時疏導,教育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的孩子是真的有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也許是他自己可以解決得了的,讓他思考一下,如果,他自己真的解決不了,就讓他試試,班幹部能不能幫他?總之,老是處理這樣的事,的確有些繁瑣,因此,做為班主任,要掌握孩子的心理,而不能讓自己陷入這些瑣事之中,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對症下藥,才可以在班級管理中游刃有餘。

對於這些愛打小報告的孩子,要進行教育,跟他們講:自己能解決了的,就嘗試著不要說給老師聽,班幹部能幫他的,就讓班幹部來解決,若是認為非得老師出面的話,老師也很願意幫助他。我相信,孩子們是懂事的,他們一定會理解老師的辛勞與苦心。

更多精彩,記得訂閱【愛森爾月嫂】或者微信公眾號 愛森爾母嬰學堂,小編微信406703607,歡迎交流

C咖啡豆子
2017-10-16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家時,父母長輩都是以孩子為中心,於是孩子會同樣想借助老師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很多時候,孩子打小報告的目的並不是讓老師懲罰其他人,只不過是想借機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滿足自己的表現欲罷了。打報告的孩子很可能會受到老師的鼓勵,可能會受到其他同學的羨慕,可能會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到這個行列,於是更多的孩子成了老師的耳目,於是更多的孩子成了另外一些孩子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的來源。

專家建議:對於打小報告的孩子,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幫人之心,告訴孩子這種方法可能會幫不到對方,可以用尊重對方的方式來直接表達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如:“上廁所不洗手會生病”或“糖吃多了牙會長蟲”等,以這類尊重的方式直接向對方表達,而不是採用向老師打報告的方式來間接或藉助第三方來表達。對於被打報告的孩子,要告訴他,打他報告的那個同伴是想幫助他改掉不好的習慣,這是對他的關心和愛護。讓同伴看到對方的愛,這樣他的心中也會充滿愛。

父母世界
2017-08-09

孩子愛告狀,反映著其年齡心理特徵,不是缺點。告狀在幼兒中非常普遍,當學齡前兒童開始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在遵循父母的教誨(遵守規矩、舉止得體、做好孩子)時,就會發生告狀。甚至有時告狀會讓孩子興奮!

當小學生開始學習規矩、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時,也會發生告狀。典型的告狀行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或計劃做一些違背規矩的事,或者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有人在以一種錯誤的、不能接愛的方式做事。

小朋友愛打小報告應該怎麼教育?

孩子愛告狀的原因:

一是道德認識幼稚。對是與非、好與壞、善與惡,孩子們的理解常帶有明顯的直觀、具體和膚淺的特點。他們往往根據個別現象、直接利害去看待好壞、決定親疏,不能從本質上去掌握道德標準,加上年齡小,思想感情外露,所以,芝麻大小的事都能引起矛盾、糾紛,甚至動起“干戈”。矛盾多,糾紛多,當然“告狀”也就多了。

二是道德判斷力低。孩子頭腦裡那些幼稚的道德觀念,是在家庭、學校的生活環境中,以及父母和教師教育影響薰陶感染下逐漸形成的,與他們出生以來所受的禁止、許可有密切關係。父母和教師的讚許或譴責,肯定或否定,成了他們道德判斷的最後標準。在他們眼裡,父母和教師(尤為教師)是可信賴的、公正的“法官”,所以遇有矛盾就往“法官”那裡去“告狀”。

三是道德評價片面。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能力往往落後於對別人的評價,他們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恰當地分析別人的行為,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善於分析自己的行為。所以,雙方一旦產生矛盾、糾紛,就會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孩子們又想爭個高低,論個輸贏,只有請“法官”最後“裁決”了。

孩子們的告狀,其目的是求得保護和幫助。怎樣對待孩子們的告狀呢?

作為父母的,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讓孩子將事情的經過講清楚,然後對孩子進行疏導。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善於原諒別人的過錯,建立與他人共享歡樂的意識。千萬不可聽到孩子告狀就憤怒地譴責他人,或責罵孩子的玩伴。小題大作和衝動都會強化孩子的告狀行為,使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

其次,在孩子反映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查與核對,應利用為兒童“裁決”的機會,耐心地教會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進行比較,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獨立的評價,以促進其獨立評價能力的發展。

當然,也確有孩子被欺負而正常告狀。因此,家長在處理中,切記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魯,應對當事人的父母陳述自己的觀點,講清道理,既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也不能只批評自已的孩子,要幫助孩子協調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善子與他人合作,給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小朋友愛打小報告應該怎麼教育?

落叶无声new
2017-10-29

孩子們打小報告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孩子抱有想把他人從道德和行為的錯誤中拯救出來的心態,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的懲罰是對付犯錯誤的人最有效的方式,而有些則希望在別的孩子表現很差的時候,為自己貼上好孩子的標籤。如果你能夠花些時間來弄清楚你的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那將會很有幫助。

1、用簡潔的話語來表示你的肯定:“我很高興你告訴我。”這會滿足孩子想要獲得注意的需要,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揚那種打小報告的行為。然後就走開。如果有需要你去處理的情況,就走進發生爭執的房間,表現得好像是你自己發現了這件事情一樣。如果你不得不說出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請確保那個孩子沒有看到你這樣做。讓他看到這一幕只會鼓勵他的這種行為。

2、打小報告比打架好。如果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感到很挫敗或氣憤,而通過尋求你的幫助可以讓他變得剋制些,那麼家長介入是可以的。努力在情感上保持中立,而不是給他們貼上對和錯的標籤。冷靜地說明規矩並要求他們聽話。

3、如果問題是發生在兩個孩子之間,你只需要分析情況,給出一個大概的建議,並鼓勵他們自己解決,然後就可以離開了。“我看到你們倆在一起用畫具的時候有一些矛盾。現在有六種顏色和兩個孩子,我知道你們可以解決好這個問題。”

4、如果這個孩子有打小報告的習慣,就給這個孩子特別的關注。發現他沒有打小報告就解決了某個問題時,家長可以表揚他。這種鞏固性的表揚可以向你的孩子證明,不需要打小報告也能夠得到特殊的注意。

5、用幽默來將大事化小。用一種生動而誇張的方式來回答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哦,不!你是認真的嗎?他真的那樣做了?他可能在和你開玩笑!”通常,這種回答會讓他們的衝突變得微不足道,而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會感到跟你說這件事情很愚蠢。

6、教會孩子分辨小報告和那些真正需要讓你知道的事情之間的區別。例如,如果他告訴你弟弟正在床上跳來跳去,那就是小報告。如果他告訴你弟弟正在床上玩火,那麼就是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养小孩那点事
2017-08-05

首先,要把握孩子們打小報告的心理,只有瞭解了原委,才能對症下藥。

有的孩子是處於一種傾訴,他只是希望做老師的聽聽他的委屈,並不一定真正需要你去出面解決,這時,你只要微笑點頭聽著即可。

有的孩子是處於一種討老師歡喜看別人笑話的心態,這就是不健康的,老師要及時疏導,教育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是真的有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也許是他自己可以解決得了的,讓他思考一下,如果,他自己真的解決不了,就讓他試試,班幹部能不能幫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