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安詳恬靜、細緻凝練、神韻生動的陝西北魏和西魏小型佛造像賞珍
四庫全叔
1/15 北魏和平二年佛坐像,通高65.5釐米,寬38釐米。佛像偏袒右肩,波浪髮髻,雙耳垂肩,雙手殘損,似結禪定印,面容豐圓,雙目微睜,靜謐安詳,結跏趺坐於束腰方形佛座上。衣紋雕刻細緻密集。其後為雕飾精美的舟形背光,背光紋飾的精細繁縟與主尊的簡潔凝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反襯了佛的沉穩恬靜。
2/15 造像背面為淺浮雕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連環畫,包括1)禮菩薩圖;2)夢象入胎;3)聽法天人;4)阿私陀佔相;5)九龍浴太子;6)七步宣言;7)太子降生;8)布發掩泥,燃燈授記;9)婆羅門八人乞像;10)婆羅門乘象去。其中“婆羅門八人乞像”的佛本生故事,更是其他單體造像上少見的內容。畫面佈局井然有序,和諧生動。
3/15 北魏皇興五年皇興造像,高約87釐米,寬55釐米。這尊造像是以浮雕手法雕刻而成的,正面造像為圓雕型的交腳彌勒,端坐在雕有飛天和供養人的兩層臺座上。彌勒著通肩袈裟,渦旋髮髻,雙耳垂肩,面相豐腴,微帶笑容。造像衣紋線條為雙稜狀凸起,並行排列,雙手向前垂疊放於胸前,體現的是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形象。背光呈尖拱形,外緣為火焰紋,內緣為小化佛,頭光刻蓮瓣紋。須彌座旁邊雕雙臥獅。
4/15 造像背面用減底平雕手法刻畫佛教本生故事,其圖像上下分為七層,每層再分二至三格,除最下層的四身天人像外,總共有15幅畫面,內容分別為:1)彌勒出生九龍灌頂。2)樹下思維。3)彌勒降生。4)請人為彌勒佔像。5)騎象入胎。6)9)禮彌勒佛。7)七寶圖。8)意義不明確。10)11)13)三幅畫面基本相同。12)一種七獲。14)儴佉王與二大臣商議出家。15)彌勒往耆闍崛山。
5/15 北魏佛坐像,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佛教造像的形態轉而向南朝文化審美風格的方向發展,盛行“秀骨清相”的造型。此時佛的容貌略長而清秀,眉目慈祥,嘴角上揚微笑;身材修長,肩膀略削,穿褒衣博帶式袈裟,姿態略顯清瘦飄逸,有如洞察人生哲理,智能慈悲的文人雅士。此尊佛像雕塑技法純熟優雅,神韻生動、溫文儒雅,具有南朝文化、藝術、審美的思想。
6/15 太和二十年扈氏一族佛造像,佛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釋迦佛像高肉髻,面相豐腴,身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手施禪定印。龕左右兩邊各有銘文。佛龕上方有9個小佛像,下方為供養人造像,每個造像旁邊附有供養人的名字。所謂的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製作聖象、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
7/15 北魏景明三年劉保生造阿彌陀佛像,高108釐米,寬54釐米。此像俗稱交腳彌勒。佛為渦紋髮型,大耳垂肩,臉型豐滿,額有珠光,鼻直,眉眼秀長,口角下顯露著莊嚴而微笑姿態,頸肥,衣覆雙肩,兩手右前左後相置胸前作定印,交足坐形,衣褶線條並行密集。交腳彌勒像為北魏時代所盛造,到了隋以後就很少見。
8/15 頭後蓮花背光圍以七尊坐佛圓帶,邊飾為已字火焰帶,兩脅侍合掌立形,舟形寶珠背光,座下中刻寶形,兩旁浮雕劉寶生夫婦持緩帶、莖蓮供養像,及題記五行“清信士劉寶生、清信女王媚美,為三女英洛敬造石彌勒像一軀並有奉上”30字楷書銘文。
9/15 劉保生夫婦造彌勒像,造像中部刻彌勒佛,表情肅穆端莊,兩邊刻二脅侍菩薩,面容柔和俊麗,其旁雕護法獅。彌勒頭部後有背光,兩旁在斜形弧線處刻置是一個脅侍和童子,坐佛兩手交叉,右掌向前,兩腿向下交叉,服飾和坐墊線條密佈。像座中間浮雕手持蓮蕾的脅侍,兩旁刻銘文:“清信士劉保生、清信女王媚姜為亡女英洛造石彌勒像一區並有奉□。”
10/15 北魏佛坐像,1973年西安市南郊沙滹沱村出土。佛像臉型長圓清秀,頭部隆起成髻,額廣平正,慈眉善目,嘴角微揚,和藹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衣褶自然旋轉流暢,姿態優雅沉靜端坐在須彌座上。
11/15 北魏永興元年四面造像,這種小型造像、造像碑、龕盛行於北朝(386—581)時期,隋代日趨衰落,至唐代僅偶有發現。其題材、造型風格與同時期的石窟接近,可認為是縮小的石窟,但其雕刻以高浮雕為主,雕琢更加精細。
12/15 北魏交腳彌勒菩薩造像,高38釐米,寬30釐米。根據文獻記載推斷,其出土地應屬長安城金城坊樂善尼寺的範圍。佛龕像整體呈尖拱狀,正面開龕造像,主尊彌勒束髮戴寶冠,寶繒短而微翹,面相方圓,細長眉,眼微睜,嘴角上翹,微含笑意。龕背面浮雕精美的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畫面。從此尊龕像風格、題材等諸方面來看,反應出較多北魏早期佛像的藝術特點。
13/15 北魏佛造像,2003年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出土。
14/15 北魏佛造像,1973年西安市南郊沙滹沱村出土。
15/15 西魏佛造像,西安地區考古發掘出土西魏時期石刻造像,佛和菩薩均呈獻出母性與智性,多數形制規整、雕琢精細,這與當時本地為國都且寺院規格較高有關。但西魏時間較短,僅二十二年,所以整個佛教的造像與北魏晚期並無多大差別,只是精美程度早不及北魏時期了。
2019-09-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