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10 個回答
指尖视野
2019-07-04

與題主一樣,作為一個曾經的高校畢業生,我也是感覺自己周圍到處都是大學生。剛畢業時候還有一種優越感,隨著時間增長,發現自己身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就連碩士博士也不鮮見。所以,有時候就感覺大學生一抓一大把。但這與實際的數據相比有很大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主觀感覺與事實之間差異很大。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首先來看一下關於本科畢業生的真實的數據。

1.從大學生絕對數據與人口占比來看,絕對數量在1億左右,但佔比較低

據統計,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到2017年,我國的本科學歷人數大概是9000萬,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約834萬,2019年達到820萬左右。但我們的人口基數大,截至目前,我國人口總數就已經超過14億。計算一下,中國本專科學歷在總人口中佔比為7%多一些,但其中本科生及以上學歷人數約佔50%左右,也就是說,本科生人數一共有5000多萬,接近於於題主說的4%,比例很小。
2.整體來看,高考錄取率是逐步提升的。
1977年,剛開始恢復高考的時候,錄取率只有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20個人之中錄取一個,而且還不一定是本科生。但到了2017年高考錄取率就達到了70%以上,其中三本以上的本科生錄取率也達到了接近40%。高考的錄取率越來越高,本科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快速增加。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3.本科生數量的構成較為複雜

儘管都是本科生,但是來源相對多樣化。本科生之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全國統一高考獲取的文憑。但中國教育形式是多樣化的,其中還包括自學考試,函授、成人高考等其他形式。也就是說,很多低學歷的人群通過非統考的教育形式也逐漸拿到了本科及以上的學歷,而且這個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隨著非統考本科學歷人數的增多,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儘管表面上統計的數據看上去人數較少,一方面這個數據並沒有將所有教育渠道的人數統計進去,另外隨著高校錄取率的逐步增加,大學生的數量確實也是越來越多。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那麼,為什麼感覺自己身邊都是大學生呢?

1.圈子原因

所謂圈子是指你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因為絕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與生活的圈子選擇上都具有趨同性,也就是選擇差不多渠道、目標和趣味的圈子。這樣一來,大學生便形成了學歷相似或者相近的工作或者生活圈子。

這種圈子有兩個特點,一是扎堆,基本上明顯區別於低學歷的群體;另一個特點就是志趣,也就是說學歷差不多的人在一起會有更多的溝通和話題,有利於自身發展和成長。

圈子現象非常明顯,不信大家可以看一下,是不是這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學生周圍基本都是大學生,而低學歷者周圍基本都是學歷不高的人。這是普遍意義上的,排除極個別個體或者人群。

2.環境限制

什麼是環境限制?就是個體生活的區域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的潛在影響,導致不同的主觀判斷。

生活在相對落後和偏僻區域的人與生活在沿海發達區域的人,其區域環境差別很大。比如,一個北京的市民,出門到處都可以碰到大學生,真的是多的不得了;但是,你到貧困區域感覺一下,能碰到幾個大學生還是比較稀罕的。

當然,個人的生活環境也對其主觀感覺形成直接影響。比如一個企業的高級研發人員,無論是工作中的同事還是茶餘飯後的朋友,絕大多數都是與其工作或者生活相關的類似人群。低學歷者或者非相關領域的人群不容易走進他們。

另外,環境也決定了教育基礎的不同。發達地區師資力量雄厚,教育基礎好,培養的大學生數量較多,尤其是高校較多的區域;而相對落後的地區,師資力量不夠,教育資源匱乏,學生的機會和條件都不好,培養的大學生數量較少。當你身處教育基礎較好的區域,會明顯感覺大學生比較多。

環境的影響,決定了個人主觀認知的明顯分化。有的人覺得身邊都是大學生,而有的人會覺得身邊沒幾個大學生。

3.經濟基礎的磁吸效應決定了大學生的群聚現象。

只要是有較好學歷的群體,誰都不願意白白浪費自己十年寒窗所學習的知識,都會尋找最好的能夠發揮自己能力、能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並不是到處都有,只有在就業機會較多或者資源相對充盈的行業、區域或者職業領域才有。

這一現象形成磁吸效應,使得高學歷者聚集於收入較好的行業、聚集於職業前景較好的單位或者區域、聚集於經濟條件和環境較為理想的城市或者省份。
另外,現代網絡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大家將信息獲取的渠道與自己的生活和信息平臺轉移,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裡,更是大學畢業生集中和活躍的地方。

地無分南北,人五分東西,大家以經濟和價值為基礎,為了自己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就是身在其中的你感覺到周圍都是大學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除了這些根本性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影響個人判斷的外在因素。

1.媒體效應

現在關於大學生、大學學歷以及大學生數量的新聞、事件、廣告等信息在不同的媒體上氾濫,對普通受眾形成強烈的理念衝擊。媒體的導向使得我們感覺自己已經進入了22世紀、周圍全部是高科技、周圍全部都是高學歷人才的這種主觀假象。接觸媒體越多,受到這種影響越大。

因為媒體的事件聚焦性和時代同步性,一般會將焦點聚集在較為領先的、較為前沿的或者關注度較高的領域,越是這樣,你的感覺越強。

2.與媒體相關的意見領袖

我們都知道媒體運營中的頭部現象和KOL,殊不知除了網絡運營或者媒體運營之外,這種現象一樣對我們的判斷形成影響。

一方面意見領袖基本都是高學歷人群。對於廣大受眾群體有著重要的思維影響作用。越是接觸他們的認知越是被其觀點和意見薰陶,這個本身就會讓你的認知脫離低學歷的氛圍,甚至與其隔絕;

另一方面,大學生出身的意見領袖,其主要觀點趨向以及目標群體也是潛在的高學歷群體。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認真看一些那些意見領袖們的觀點以及風格,就會發現,其價值取向以及潛意識的讀者群體都是以較高的學歷作為默認的受眾的。

3.就業門檻的社會效應

大部分職場人都知道,現在想應聘者職位或者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沒有本科以上的學歷是很困難的。不管企業或者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如何,現在招聘的門檻基本上都設在了本科這個界限。社會上甚至流傳著本科以下就是文盲的說法。就連國家招考,很多都是要本科以上學歷的人群。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大家覺得本科已經是底線了,已經是門檻了,本科生已經多的不行了。

4.從“小流”到“大河”的效應影響

不管怎樣,自高考恢復以來,大學生的錄取率是越來越高了,大學生的數量是越來越多了。原來只是一條涓涓小流,現在已經成為濤濤江河,儘管和龐大的人口大海相比還是微乎其微,但是我們目睹了從小流到大河的洶湧。

這種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現象本身就會給大多數人以感覺上的衝擊。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總體上來說,本科以上學歷的人群佔比還是小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家才更重視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需要更多的高學歷人才,需要更多的有真才實學的本科生。未來的本科生會更多,這是趨勢。


更多職場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謝謝!

萌儒先生
2019-03-24

雖然我自己也是本科生,但是我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兒,因為身邊的學霸太多了,感覺自己走到哪真的都很普通。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說到本科學歷只佔4%的數字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我05年參加高考,我們班88個人(在我們年級是大班,普班72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22人(包括211,985院校),考上普通本科的16人,三本院校的6人(我們那一年好像是剛開始有三本,都是家裡條件還比較不錯的,花錢上的),大專院校的有11個(正規學校的大專專業或者是正規的大專專科),高職類6個(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野雞學校)!這裡面很多已經被錄取的,還有十幾個選擇了復讀(其中包括兩個重點,三個普通本科,6個專科),對自己的高考成績不是很滿意。我們是重點高中,所以說大家在學習方面還是非常拼的。學習風氣比較好。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看到官方這個數字我自己默默的算了一下。作為80後的第一代,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以後每一個階段都會刷下一半的人。假設從小學開始有100個同學的話,那麼最後走到大學裡邊的也只有25個。這25個裡面,有本科生應該在5個左右。讓我覺得4%這個數字應該還算是比較準確的。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以前老師們開玩笑的時候經常講,別以為你考個大學了不起。你要去深圳,掉下來一塊磚頭砸死10個人。有9個本科的生,剩下的1個還是研究生。我們畢業後一直在跟同類的人競爭,一直覺得,這個群體應該挺龐大的。現在來看,確實是人群區分。

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的不斷的補充。近些年大學一直在不斷擴招,大學相對於來講門檻也低了很多。我真心的希望,在大學裡,不要光做到寬進,主要是要做到嚴出,才能會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喻派职言
2019-07-05

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4%已經不少了!更重要的是這4%是一個整體平均的概念,並沒有劃分到每個年齡段、每個地區的情況。

所以題主所謂的"遍地都是"的說法,有些誇張,只能是某一個地方你看到的情況而已,推廣到全國,就沒有代表性,樣本量也極其有限。再說了,這裡面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問題!

啥叫倖存者偏差?這麼說吧,我住在某小區,小區裡的人口很多,但在我和老婆沒有生孩子之前,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小區裡有多少孩子,等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忽然發現小學裡的孩子真多,比比皆是。

類似的,當你老婆懷孕之後,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孕婦,在懷孕之前其實人數更多,只是你沒注意到……類似的現象很常見,這種現象就叫做倖存者偏差,簡單來說就是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哪一方面,你就覺得哪一方面的人比較多,並堅信你的感覺是正確的。最經典的關於“倖存者偏差”的案例如下:

二戰時,英國空軍為了減少傷亡,找來了一個叫沃德的統計學教授,一幫人對著現存的資料研究了一番,發現安全回來的EVA戰鬥機都是翅膀上彈痕居多,而駕駛艙彈痕較少,於是有個軍官就說了,“顯而易見,缺啥補啥,咱們就應該加固翅膀。”沃德當然不會這麼輕易下結論,於是開始檢查資料,發現所有研究的資料都是安全回來的,也就是說那些沒回來的戰鬥機已經陣亡找不著了,所以他就設想,之所以戰鬥機能安全回來,恰恰是因為機艙那兒彈痕少,所以要加固的反而是機艙。最終英軍聽取了教授的意見,事實證明這樣確實正確。

所以題目中所說的為什麼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就是這個道理。假定一個人學歷不高,進了某個大廠,工作在一群操作工人之間,生活相對封閉,他就不會有遍地都是大學生的感覺,因為他接觸的人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很少。反之,你本身就是一個本科生,那麼你的大學同學肯定也是本科生,你進入了一個公司,接觸的同事大多數也是本科生,乃至於與你交往的朋友,大多也是學歷相當,這時候肯定給你的感覺都是大學生,這是沒有錯的。

因此可以看出來,你交往的圈子影響了你的這種感覺,甚至是決定性的。

從實際上來看,本科以上學歷占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4%的比例遲早會更改,尤其在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以後,考上大學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考上重點好大學那是另外一回事),高校的人數成倍增長,而且最近這兩年考研的大軍人數越來越多,據統計,2019年考研的報名人數達到270萬,10年前只有120多萬,整整增加了兩倍還多。

還有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社會輿論的角度找出佐證,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社會輿論,往往都會把關注點放在"今年有多少大學畢業生?今年有多少參加高考的學生?今年有多少研究生?"還會配上一句:最難就業季!畢業生年年都在增長,年年都是就業最難……反正誇大就對了!在大眾的認知當中,這樣的輿論就給人一種無形暗示:現在的大學生如過江之鯽,不值錢,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

再配上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一兩個找不到工的作大學生的個案,更強化了人們的這種認知。明白這一點,你就能認識到統計數據和自己的感覺並不矛盾,不能以自己的感覺、眼見為實來否定另一面,那就屬於偏執和不智了!

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關注我瞭解更多。
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專著。
直喷阀门机
2019-04-24

可能主要是讀了大學出來的,身邊得圈子裡的也基本都是大學生,所以才有種遍地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另外就是有人提到的,大城市裡是大學生扎堆,但農村裡則不是。我工作的部門,接近200號人,除了老一輩的和新進的一些有關係的是本科外其餘基本清一色的碩士,還有幾個博士,也有海龜。但反過來想,我老家(小城市,還不是農村)我的小學同學,最後上了大學的,可能也就兩三成。

國家普及高等教育是好事。從國家層面想,人口整體素質提高了,國家發展潛力也就大了。這是切身感受。因為現在在非洲相對好的地區,看到的是遠不如國內的基建,不如國內的物質,較高的失業率。招聘當地員工時看收到的簡歷,基本上差不多九成是本科生,很難遇到碩士畢業的。

至於國家普及高等教育造成本科甚至碩士含金量下降,那只是對個人而言。沒法咯,作為個人,只有努力往上拼咯,211.985的努力

天幕设计_黑马
2019-03-24

我是70後。

我們那時候,一百個學生一年級學生,能到五年級的,能有90個,剩下10個不是留級了,就是中途退學了。因為那時候,期末考試不及格就不能升年級,有的人一個小學要讀七八年。

好不容易,唸完小學,考初中,那時候不看分數,看排名,每個鎮根據初中班級的數量來確定招收人數,通常錄取六七成,也就是說當初100個一年級學生能讀初中得,最多65個。

初三縣裡安排一次預選,這65個初三學生會有25個沒有資格參加中考,只剩下40個學生再參加一個月的強化學習,參加中考。成績最好的一兩個進去師專,出來做小學老師,剩下38考高中,能考上的一半左右,也就是20個。至此,100個一年級,到了高中只有20個了

這20個高中生,到了高三,要參加縣裡的會考,及格的發高中畢業證,有了這個畢業證才有資格參加高考。到最後走進高考考場的最多18人。能被錄取的,最多五個人。其中一個本科(一本),兩個大專(二本),兩個中專(三本)。

再回頭看,一百個一年級學生,真正考上大學的,也就三個。三本在我們那時候,根本不算大學生。所以那時候,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因為錄取率太低,百分之三左右。

21世紀,大學擴招,這十來年,大學生突然多了起來。導致畢業生感覺大學生遍地都是。其實就全體國民來看,並不多。主要是四十歲以上的國民裡,存量大學生太少。擴招的後果是,八成大學生集中在22--40歲年齡段。特別是30歲左右的。這是一種短期爆發的結果。

学习源动力
2019-03-24

感謝悟空小祕書的邀請!

先來糾正一個知識點,大學生指的是在高等院校註冊入學並且接受教育直至畢業前的群體統稱,大學生的範圍包括: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所以從嚴謹的態度來說,兩者是不對應的。

既然提到大學生的規模,給人一種“遍地都是”的感覺,那麼我們有必要了解清楚到底目前我國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占人口比例多大?佔就業人口畢業多大?

1.全國專科生畢業人數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來看,從1978年到2017年,全國專科畢業生人數總計4595.4832萬人,其中1979、1980年暫無數據,2018年暫未公佈數據,但可以根據近幾年數據進行推測,2018年專科生畢業人數大概在350萬左右,因此可以粗略估計截止2019年,我國目前專科生數量5000萬左右。

2.全國本科生畢業人數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顯示,1978-2017年全國本科畢業生人數為4588.3837萬人,再加上未公佈2018年畢業生(根據往年數據推測400萬左右),因此,全國目前本科生總量粗略估計在在5000萬左右。

3.全國碩士生畢業人數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從國家統計局信息來看,只顯示2004-2017年的碩士畢業生人數,但幸運的是,有1978-2009年研究生畢業人數(注意這裡的研究生畢業人數包括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總計249.5095萬人,去除前面提過的2009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在33萬的規模,那麼1978-2009年碩士畢業生應該在216.5095萬人,再加上2010-2017年的361.8441萬和2018年預計的52萬,因此,截止2019年,全國碩士畢業生人數在630.3536萬左右。

4.全國博士畢業生生數量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我國博士畢業生數據是從2004年開始顯示的,從幸運的是,此前官方曾在在2009年8月31日發佈過一份數據,截止那一日,全國累計授予博士學位33萬餘人。再把2010-2017年的數據相加(計算結果是42.4602萬人),總共大約是75.4602萬人,如果在把2018年大概6萬畢業生算進去的話,截止2019年,全國目前應該有81萬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等人才。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總人口13.95億,目前僅查到2017年我國勞動人口為90199萬,計算出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佔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11.87%,可以說這個比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換句話說,十個求職者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當然了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的比例還沒有達到1%,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依然是社會最稀缺的人才。

注意:如果嚴謹一些的話,我們會意識到,博士生和碩士生其實已經在本科生中統計過了,所以減去這接近的1%的話,那也依然還有10%的比例。

坦白說我並不喜歡“遍地都是”這個形容,雖然國內大學生人數達到10%左右的比例,但是畢竟是接受了國家的高等教育,國家的未來是要交在這些人身上的,只有這一大批人發揮出應有的能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一天到來。

辛苦碼字,期待各位朋友的點贊支持!

阿布的分享
2019-07-05

關於遍地是大學生,有這麼一個段子:在深圳科技園,你隨便在那個大廈扔石頭,砸中的,10個有9個本科生,還有一個是碩士生。

其實中國的大學生並不多

美國大學理事會就各國大學生比例在全球16個國家進行了一次調查評選。結果顯示,在25-64歲的青壯年人口中,俄羅斯54%的人都擁有大學學歷,比例世界最高。

1、俄羅斯:54%  
2、加拿大:48.3%  
3、以色列:43.6%  
4、日本、新西蘭:41%  
6、美國:40.3%  
7、芬蘭:36.4%  
8、韓國:34.6%  
9、挪威:34.2%  
10.澳大利亞:33.7%  
11.愛沙尼亞:33.3%  
12.愛爾蘭、丹麥:32.2%  
14.比利時:32.1%  
15.英國:31.8%  
16.瑞士:31.3%

從比例講,中國的大學生並不多,但是中國人多,所以總體的大學生人數也多,這也是為什麼你可以感覺很多大學生的由來。

全國人口4%絕對量非常大,所以你覺得很多

給你算個數,中國現在人口總數13.9億 ,13.9億 x 4% = 5560萬人,更重要的這個數沒有劃分到每個年齡段,人越年輕,學習都是越高的。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的大學生,特別是經過幾次擴招,只要上到高中,產不多就有大學上了,大學生的比例在越來越高。

還有就是大學門檻降低,有不少網絡大學,私立大學也讓很多人圓了大學夢。

據2019屆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的信息獲知,2019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834萬人,比去年還多14萬。

每年的6,7月份是畢業季,爆出各種各樣大學生就業的新聞,讓你覺得大學生很多

每年的6,7月份是畢業季, 這個時候新聞上有各種大學生的新聞。 比如說,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就業嚴峻。

還有各種各樣的新聞,問題, 吸引人眼球

大學本科學歷,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要不要先去餐館做月薪3000元的服務員?
三千塊僱不來農民工,三千塊你只能僱一個大學生?
2019年高校畢業生達834萬,就業壓力大,大學生該何去何從?

還有就是大學生跑招聘的照片, 人山人海的。

這樣你也就會關注到大學生,就像你的老婆,或者朋友,家人有人懷孕了,你會突然發現怎麼這麼多孕婦,地鐵上,商場裡,電梯上。 以前沒有關注,現在都看到了。

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以上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紅潮中,大城市流入了幾乎全部的大學生,所以當你在大城市,大學生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如果是一些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生,特別是你看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全員大學生,很多人還是博士,科學家。

所以如果你處在大城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大學生。

你的生活圈子都是大學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本身是大學生,朋友同事,朋友的朋友都是大學生,這就導致你感覺大家都是大學生一樣。

所以中國現在大學生比例不高,總數巨大,而且都在大城市,如果你在大城市,本身也是大學生,你會發現,遍地都是大學生。

歡迎【關注】阿布,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HR知識,認知成長。

你周圍大學生多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橘子蛋包飯
2019-03-23

都什麼回答,我來告訴你好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基本上就這幾點。:第一,5%這數據是全體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年人,老人,和沒到18歲的孩子也包括。你平時不會傻到去問一個10歲小孩讀大學沒,而中國,中老年人因為時代的原因讀大學的很少,比例自然就被衝下來了。

第二:大學擴招,年輕一代人讀大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你都在與你的同齡人競爭自然感覺本科不如狗。

第三:現在渠道多了統招,自考,留學,大專,成教,運程等等大把渠道拿證書也都叫大學生。

所以你就能知道說中國人有5%大學生這數據的意義太小,基本就是個廢物數據。重要的是同代人裡面有多少讀本科的,多少一本的這才是重點!

叶律师
2019-03-24

看圖,這是統計局發佈的本科以上畢業生人數。1998年至2016年,本科以上畢業生總人數4756萬人,2016年中國人口數量為13.83億,算下來本科以上畢業生佔比3.44%。

為什麼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只佔中國人口的4%,但感覺遍地都是大學生?

所以,從整體比例來看,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覺得遍地都是大學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佔比不到4%,但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總數也將近五千萬,五千萬的數量並不少。第二,這裡僅僅只是本科生,不包括大專生,而現在大家所稱的大學生基本是包含大專生在裡面,若包含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則人數還將進一步增加。第三,人口集中。因為學習原因,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大部分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在城市就業。大學生往城市人口集中。第四,工作原因。因我們自身原因,我們身邊的同事以及接觸的朋友,基本都是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導致我們人員大學生遍地都是。

michael_gqy
2019-07-07

這是盲目使用數據的結果!

第一,22歲和60歲以上人口不必記入統計。老一代基本沒有大學生,22歲畢業前沒有大學生。也就說22-60之間適齡人口大學生比例提高到8%以上。

第二步,一半以上適齡人口在農村生活,不在城市。所以城市中適齡人口大學生比例在16%以上。

第三,考慮到學歷提高的後發效應,越是年輕一代,平均學歷越高,那麼30附近的人大學生比例在32%左右很正常。

現在感覺比例還低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