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從運動員到非遺釀酒師,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文化跨越
文東紀實影像
1/23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是非遺人王曉偉,今年41歲,北京長陽人。雖到中年,但遠還不是梳理自己經歷的年齡。可自從26歲我成了一名釀酒師以後,每每觸摸到那段厚重的歷史,就總會想起人生路上的各種機緣。可不是嗎,從一名專業運動員到一名非遺釀酒師,這種跨越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的。不是機緣又是什麼?講述人丨王曉偉 記錄丨文東
2/23 1978年我出生於北京長陽的一個農民家庭,打小就知道在咱們長陽農場有家酒廠。小時候,每次路過酒廠,我都會盯著大門上的牌匾看,很喜歡,覺得特別古老。不過,小時候我最喜歡的還是運動,特長是中長跑。從學校第一跑到區裡中學生比賽第一名,又在北京市的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這是我剛讀初中時的留影,那時候特別好動。
3/23 當時,就有老師覺得我是個當運動員的好苗子。1992年,正在讀初中二年級的我被推薦到了什剎海體校。可分管中長跑的老師嫌我個子矮,沒發展前途,不要我。巧合的是,我被從門口路過的一個老師看上了,他說甭練跑步了,跟我學柔道吧!就這樣,我幹上了柔道。這張照片是我在體校期間與國家體育總局的一位領導還有同學的合影,右(一)是我。
4/23 發現我的那位教練應該算是我的伯樂。我在什剎海體校練了3年,1995年進入北京男子柔道隊又專業幹了5年。在全國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還在洲際比賽中得過亞軍,成績相當不錯。只是男子柔道至今也不是中國體育的優勢項目,我把能努力做到的都做到了,也算對得起自己和教練的栽培,於是我開始想到退役。這是我當年拿到亞青賽第二名後與隊友的合影,右邊是我。
5/23 2000年,我正式退役了。本來可以當個教練,繼續吃柔道這碗飯,可我想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上班沒幾天就跑去倒騰服裝,結果做賠了,只好再找單位去上班。後來趕上永定河清淤,我看上了沙石料生意。那可是要用大錢投設備的買賣,我哪會有那麼多資金。有道是窮則思變,我想到了一個經商的叔叔,就說服他當投資人,自己做起了高級打工仔。
6/23 我的這位叔叔只管投錢,剩下的事都由我去做,其實這也是他對我的信任。我當過運動員,能吃苦,有責任感,這就是做事的基礎。當然,也是因為叔侄關係,換了別人,誰也不會拿幾百萬冒險。沙石料生意做得比較順,我博得了叔叔的更大信任,也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這是當年的留影。
7/23 幹沙石廠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營生,單從環保的角度來看也不是常事。巧了,正趕上家門口的那家酒廠經營不下去了,我跟叔叔一商量,就承包了下來。也是一種緣分,我喜歡這個酒廠,覺得它與眾不同。再往深裡瞭解,知道了這家酒廠曾經生產過一種慈溪太后非常愛喝的酒,更覺得有意思。不錯,我觸摸到的是一段廣為人知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在這本《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上詳細的介紹了這種酒的歷史。
8/23 這種酒因用白菊花釀製,被清朝皇室命名為菊花白,有近300年的歷史,原來只有清宮內的皇上、妃子、貝勒爺能喝上,外朝的大臣們都嘗不到,慈溪太后就偏好這一口。趕到同治年間,宮廷縮編,包括在宮裡造酒的太監都被精兵簡政,皇上又怕太監們沒了飯轍,就把一些御酒的祕方賜給這些太監,也好讓他們在外面有個營生。這些太監出來後就成立了字號,做宮裡用的東西,也接著做酒,菊花白就是其中一種。這就是以前老字號的還原圖。
9/23 想起小時候看到那個牌匾的感覺,我覺得這種緣分,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感染。只可惜,等我接觸到它的時候,已經停產,設備堆在屋裡,廠房院落已經破敗不堪。那家老字號最早是在西什庫,後來又搬到海淀西大街。原來有三間門臉,不光是做酒,還經營其它業務,相當於一個雜貨店。公私合營後,老店就散了。當年的酒醋局就在這張“京師坊巷圖”裡的金臺坊中。
10/23 到了1959年,趕上新中國建國十年大慶,各行各業都爭著向國家獻禮。釀酒師傅們就拿出御酒方子獻給國家,一些宮廷配製酒就成了國營產品,也曾一度受到市場歡迎。可再後來,有些宮廷御酒的命運就不那麼順當了。這是國營時期菊花白主體車間落成的慶典照片。
11/23 改革開放後,長陽農場致力於發展經濟,找老字號的後世傳人甄富榮求得御酒祕方,恢復菊花白的生產。隨後又給市政府打報告,申請將酒廠恢復為老字號企業。這是1981年,菊花白試製成功後,有關人員的合影,後排右(四)和前排右(二)分別是菊花白祕方的第六代傳承人吳武之和第五代傳承人甄富榮。
12/23 因為與宮廷御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又請來愛新覺羅·溥傑先生鑑定。溥老乃皇上至親,對宮廷養生酒當有發言權。他對酒廠生產的菊花白表示認可,並親筆為酒廠命名。就在1981年,菊花白正式上市,隨即迅速取得成功,連續被國家輕工部、農墾部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優質產品,並被選為國家首批綠色食品。產品上市當年即被香港一家大公司選中,出口香港,轉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這是愛新覺羅·溥傑先生題字現場圖。
13/23 菊花白上市後,在國內市場表現也很好。當時,年產高達3000噸。銷量大了,就開始建分廠。宮廷酒做的一定是酒中上品,原材料都非常講究,產量過大,原料不夠,就以次充好,品質就下來了。酒民雖然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是知道這酒好不好喝。到了1995年的下半年,酒廠徹底失去了生產能力,因此沉寂了近10年。這張照片是82年建廠之後,愛新覺羅·溥傑到國營酒廠參觀,工人們正在給菊花白包裝。
14/23 可以想象,要讓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談何容易。2003年酒廠被承包以後,幹了一年,我覺得國有體制依然對企業多有束縛,就建議跟甲方提出一次性買斷方案。正趕上中央力推國有企業抓大放小,出臺了一個鼓勵給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的政策,有了貸款酒廠很快就運轉起來了,但當時我卻一心想著恢復菊花白的生產,這就有了我拜師的故事。這是2004年我與國家級釀酒大師高景炎、王秋芳的合影,右(一)是我。
15/23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我可以說是三百次顧茅廬才請得師父出山。我師父吳武之是菊花白的第六代傳承人,深得菊花白的釀製要領和祕訣。經過半年多的追蹤尋源,才找到了他老人家。一次次的登門造訪,一次次的遭到回絕。但是重振民族“瑰寶”的信念一直支撐著我。我師父吳武之就是當年國企恢復菊花白生產的重要成員之一,這張照片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在“菊花白”酒鑑定會上做技術報告時的留影,右邊是他,左邊是溥傑先生。
16/23 當時師父可能覺得那時的我就是個毛孩子,擔心我承擔不了這麼大的重任,會毀掉菊花白,所以遲遲不肯答應我,他老人家是一個對待文化容不得一絲馬虎的人。於是,我便一次次不厭其煩的表達自己的決心,希望菊花白能夠被傳承下去。現在我還仍然記得他答應我的那天,我對他說,只有是中國的才會是世界的,菊花白只有中國才有,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我想繼承發揚,我有這個決心。最終,師父還是被我的誠意打動了,答應出山。這是我師父。
17/23 菊花白的主要原料是優質杭白菊、人蔘枸杞等20多味中草藥,需按季節生產,每年10到來年3月,加上陳貯工序,生產週期在8個月左右。再加上菊花白用料講究,所需原料都要細分到當時供奉皇宮的原產地,這就限制了產量。正因如此,菊花白在市面上很少。為了攻克技術難題,熟練掌握師父所授祕要,我常常沒日沒夜的待在酒房裡試酒。酒這種東西它是有“靈魂”的,每一鍋出來味道都不同,想要熟練掌握熟度完全要靠釀酒師的經驗來判斷。
18/23 在我看來,文化都是相通的,當初柔道文化的薰陶使我對酒文化多了許多悟性。我很佩服我師父,這老爺子,對北京文化特有研究,喜歡古典文學,喜歡戲曲,六十多才開始學電腦,但電腦水平在廠裡是最高的。他能把菊花白等祕方保留這麼多年,完全出於一種修養和境界。當初很多人出高價買這個方子,他就是不為所動。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給糟蹋了。這是我師父以前的照片。
19/23 秉承師父的匠心匠德,多年來我一直堅守著手藝人的本分,沒有一絲馬虎過。師父他老人家常常教導我說,文化是有規律的,沒有任何一條捷徑可以讓文化突飛猛進,守住了匠心便是守住了匠人的本分。有人曾建議我不要過於陽春白雪,適當出些低檔產品,可我認為那樣不僅失去了匠心匠德,也失去了傳承,更是糟蹋了這門手藝。
20/23 2008年菊花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作為菊花白第七代釀酒技藝傳承人,也感到非常的榮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品味修養,只有站在文化層面上,才能做好傳承,才能讓更多的人享用到宮廷御酒。這是2008年國務院為我們頒發的非遺獎牌。
21/23 這麼多年來,我對非遺有著自己的執著追求。在我看來,匠人不僅有匠心還得有匠德。我並沒有把菊花白完全當做一種酒類產品,而是一種傳統文化傳承。我認為,隨著國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逐漸提高,很多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傳承都會在復甦中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22/23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我是在做一個文化、做一個文化的傳播者。有人說,我在做的是一個不掙錢的買賣。可我卻知足於現在,因為我完成了一個運動員的文化跨越。我是王曉偉,以上就是我從一個專業運動員跨越到一名非遺釀酒師的個人經歷。也許未來路很長,但我知足於自己的追求,並決心讓非遺走得更久遠一些。
23/23 以上是非遺傳承人王曉偉的故事。幾百年過去了,皇室愛喝的菊花白依舊在,一個年輕人為這份文化遺產續上了香火,並身體力行的實踐著。這份對待文化、對待歷史的傳承精神值得我們讚揚。我是文東,一個熱衷於紀實影像的撰稿人,如果你也有故事,不妨告訴我,讓我們一起將它分享給更多人。
2019-07-3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