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資本郭峰:2018年區塊鏈的5個趨勢及其底層邏輯

Miracle 2018-07-24

國內區塊鏈技術並不落後國外,真正落後的是Token經濟。

編者按隨著越來越多草根、精英、資本投身區塊鏈大潮中,各種區塊鏈文章如雨後春筍冒出,但大多數仍以概念、炒作為主,對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緣起、發展及其應用可以講得通透的少之又少。前段時間,區塊鏈捕手&捕手志找到點亮資本合夥人郭峰博士,詳細地聊了聊區塊鏈技術發展的變遷、行業熱點、案例覆盤及他對2018年行業趨勢的理解。

郭峰博士親歷比特幣的跌漲週期、區塊鏈底層技術的起源與發展,早在2012年就與布比團隊共同探索比特幣底層技術及其生態設計機制,作為國內區塊鏈技術早期的研究者和投資人,他的思考與總結,值得你花時間讀一讀。


一、區塊鏈及其發展趨勢

區塊鏈捕手 李曌是什麼引起了您對區塊鏈的關注?

郭峰:我最早研究的是比特幣,2009年比特幣誕生,當時我對它的理解是一個數字資產遊戲。中本聰團隊將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黃金的遊戲來設計,既然是數字黃金,必定要和現實世界中的黃金能夠一樣,首先數量是有限的;其次是要挖出來的,挖礦其實是一種共識機制的體現;然後還要是可分割的;最後要能易存儲。

通過這樣一個設計,比特幣就有了代幣生態中原始的處理模型:第一個是激勵機制,挖礦、做貢獻,就可以獲得收入;第二個是分佈式自治,每一個挖比特幣的節點組成一個區塊鏈網絡,每個節點就和互聯網的路由器一樣,能夠自組織

為什麼比特幣到2013年、2014年,經歷幾次過山車式的跌漲?這是因為比特幣本身是數字串,是沒有價值的。現在比特幣所謂的價值是我們花了真金白銀買了它以後炒出來的,背後承載了大家對比特幣的期望。

在2014年,我們發現比特幣背後的技術非常有價值,它是在互聯網上形成的一個基於共識的分佈式密碼學賬本,哪怕沒有激勵機制,也可以傳遞信任。當時我們對這種技術有很多種叫法,最初我們把Block Chain叫做塊鏈或部落鏈,因為最終它形成了一種價值的部落,也有叫賬鏈、價值鏈的,後來世紀互聯的陳昇先生提出叫區塊鏈,大家投票決定,最終因為區塊鏈這個名字非常中性,所以獲得了最多的投票

區塊鏈捕手 李曌:所以在您看來,區塊鏈其實是生長在互聯網之上的?

郭峰:是的,區塊鏈是下一代互聯網,是互聯網的自然演進,區塊鏈離開互聯網是沒辦法生存的。互聯網建好後,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點對點之間能很快連接起來,而且成本低、效率高,很快就把線下的玩法顛覆了,以至於在互聯網上產生了很多「互聯網+」的應用,比如搜索、電商和社交。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又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2005年到2008年間,我們曾承擔了國家863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關於現代服務業的研究,其中一個課題就是為了解決互聯網上的數字版權保護問題,我們還因此開發了許多產品。在數字版權保護的技術裡,有兩個最根本的技術:第一個是互聯網的P2P點對點通信;第二個是公開密鑰體系。放到現在,再加上一個共識算法,就構成了區塊鏈的底層技術。

區塊鏈捕手 李曌:那幣圈和鏈圈是如何形成的?

郭峰:最初的互聯網也是隻有技術價值,後來在其之上產生了應用,最後才產生了商業價值,這是一步一步實現的。就如計算機網絡技術是分層的一樣,區塊鏈也是分層的,第一層是基於共識的分佈式密碼學賬本,第二層是所謂的代幣/通證生態系統,只有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夠稱其為區塊鏈

1.png

基於共識的分佈式密碼學賬本具有技術價值,代幣/通證的生態具有商業價值,區塊鏈是用技術手段實現了一個生態的設計。現在很多人講區塊鏈是騙局,更多是講代幣/通證的生態,也就是圖中黃色的部分,但他沒有看到底層技術;如果只看到藍色技術的部分,又不能發揮區塊鏈的商業價值。這兩層的分割就產生了幣圈和鏈圈。

區塊鏈捕手 李曌:您提及的代幣/通證是指什麼? 

郭峰:通證是Token的翻譯,Token在通信領域是個古老詞彙了,我們最早用這個詞是用作一個系統裡的通行證,有了它,我可以優先地做一些事,當然也有代幣的含義。

代幣用得最多的有兩種價值,一種是權利價值,就好比現實生活中的飯票,是一種可以在生態中流通的數字化憑證,做了貢獻後獲得代幣,就可以用代幣在生態裡購買產品和服務;另一種是權益價值,可以是投票權或分紅權。通證這一叫法會更加中性,所以我是比較贊成把Token翻譯為通證的。

區塊鏈捕手 李曌:底層技術與代幣/通證生態這兩者的結合,會給社會、經濟帶來些什麼影響?

郭峰:其實,區塊鏈能夠使得每一個參與者、創造者的勞動/貢獻被量化,按勞動按貢獻分配,多勞多得、懲惡揚善,推動整個社會良幣驅逐劣幣。

藍色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構建了一個區塊鏈網絡,這個網絡是一個分佈式的去中心化信任機制,多方共識審核,身份不可抵賴、記錄不可篡改;而代幣/通證生態則是一個自組織的生態,在這個生態內交易是代幣化的,針對參與者設計了激勵機制。

這兩者的結合,讓「區塊鏈+」模式,和以往「互聯網+」模式相比,具備以下兩個突出優勢:第一,由於信任與價值傳遞的數字化和自動化,生態內交易處理和協作效率提高,導致生態內摩擦降低、成本降低;第二,一旦物理條件具備,由於其天生的分佈式自組織特性,生態增長一定是並行的、指數式的,直至其飽和穩定狀態

結果是顯然的,區塊鏈將大大提高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質量、速度和規模,加速文明的演進。


二、落地及挑戰

區塊鏈捕手 李曌:在您看來,區塊鏈時代的「+區塊鏈」與「區塊鏈+」有什麼區別?

郭峰:我覺得「區塊鏈+」應該是指底層技術和通證生態結合起來的應用。而「+區塊鏈」主要是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應用區塊鏈的底層技術提高效率。因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要求分權,所以他們在其主營業務上,是不希望區塊鏈化的,強的部分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但在非主營業務上,這可能是競爭對手的主營業務,會率先導入區塊鏈,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這是一個發展方向,這種向「龐大的中心化管理+去中心化業務」的演進,從2015年開始,已在金融科技類企業萌動,並逐步向互聯網公司延展

區塊鏈捕手 李曌:那強者愈強的局面,是否更不可能被打破?許多人認為區塊鏈+是創業公司彎道超車大企業的機會。

郭峰:如果說「互聯網+傳統行業」模式的結果是催生一個壟斷的、中心化管理的行業巨頭的話,而「區塊鏈+傳統行業」模式則是構建一個新型的行業生態系統

其實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區塊鏈+」模式,是對「互聯網+」模式的顛覆。「區塊鏈+」模式中孕育著大量創新機會,是創業公司實現彎道超車,構建新型行業生態的難得機遇。

區塊鏈捕手 李曌:我知道您關注物聯網已經有十幾年,為什麼現在物聯網的發展仍然不溫不火?

郭峰:其實物聯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區塊鏈的靈魂——生態設計機制。現在的物聯網大都以中心化模式建設與管理,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並且由於構成物聯網的節點是很瑣碎的,節點數量可達百億到千億級,但它產生的價值不像互聯網那麼明顯,變現的能力也更弱,很難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態。

區塊鏈捕手 李曌:那我們要怎麼利用區塊鏈的生態設計機制來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郭峰:數字社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將物理世界數字化,但數字化並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應該用來提高效率。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在數字世界裡,沒有區塊鏈會是什麼樣的?比如在一個虛擬空間的角色想要打開某一現實場景裡的一盞燈,那麼最終物理的責任由誰承擔?產生的電費由誰來支付?沒有權限的歸屬和價值傳遞的物聯網,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解決的是使能問題,而區塊鏈則是把這些技術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紐帶為人類社會服務。如果說智能設備、大數據等等是物聯網的手和腳部件的話,區塊鏈則是未來物聯網的靈魂。

區塊鏈捕手 李曌: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會不會顛覆現在的區塊鏈,如果會,那我們現在做區塊鏈的意義是什麼?

郭峰:量子計算的特點是並行處理,通過精巧的算法設計,解決某些經典的數學難題。現代密碼學的基礎是建立在計算複雜度上的,相信未來一定有一天量子計算機可以破解今天公鑰密碼體系依賴的數學難題。

所以從理論上講,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一定可以破解我們現在的區塊鏈體系,關鍵問題是:在破解之前,我們的區塊鏈體系肯定已經升級了。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是配套的,在不斷地演進,如果量子計算達到了一定水平,那相關的應用也會反映到區塊鏈技術上,密碼學本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技術發展的永恆課題

區塊鏈捕手 李曌:當信息、價值過載,我們精力又非常有限的時候,其實我是需要有一箇中心化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來幫去做篩選服務的,不可能完全是去中心化的。所謂的完全去中心化,是不是太過於烏托邦?

郭峰:其實所謂的去中心、多中心、自組織都不是絕對的。在我們物理世界裡是需要中心化的機構存在的,單一中心、多中心、去中心模式也各有優勢,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我們不能神化這些概念,技術就只是一個技術,它只能解決它對應的那部分問題。

拿自組織來舉例,它也有它的缺點。我是中國最早做WiFi研究的一撥人,1994年我在大學裡帶的課題組曾開發了國內第一套無線局域網,當時我們就做了一個自組織的、去中心的無線局域網系統。但是1997年公佈的WiFi標準,卻選擇了一箇中心化管理的WiFi協議,即IEEE802.11,主要原因還是效率。因為在局域的無線環境下,中心化管理能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管理成本。

對於一個無組織的系統,起始階段採取單一中心管理模式發展,某種程度上是自然的選擇,因為這樣效率最高、系統容易啟動運行。但是中心化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一種自組織、分佈式多中心的機制來彌補,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不要神話某一種技術的力量

區塊鏈捕手 李曌:這樣看來,其實去中心化的思潮早就有了。

郭峰:是的,互聯網的產生,就是去中心模式的成功案例,它是一種隱性的、樸素的「區塊鏈+」模式:互聯網參與者互不隸屬,以大家認可的技術標準自主地、分佈式地構建網絡;以各自的貢獻為前提、共享互聯互通帶來的「收益」。

當然,這裡的收益是廣義的、不定量的。只是區塊鏈這一次,是我們人類社會第一次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實現去中心的信任低成本傳遞、實現價值流動的精細化管理、實現激勵機制的分佈式自動化定量管理。隨著「區塊鏈+」的不斷演進和深化,我們將逐步進入一個可編程的數字社會,可以發明一整套的生態設計機制來激勵參與者創造價值,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三、投資與合作案例

區塊鏈捕手 李曌:作為最早的投資人,您是如何發現布比的?

郭峰:布比最早的創始團隊只有蔣海和李軍兩位,他們都是中科院計算所的博士。在2005年到2008年這段時間,我們在一個課題組做數字版權保護項目。課題結束後正好趕上比特幣出世,那時候我們定期開會做頭腦風暴,希望能夠把比特幣裡的技術抽離出來做些有趣的事。

在布比成立公司之前,這種務虛的工作延續了至少兩年的時間,團隊成員也逐步增加,包括我的早期合夥人李翀,他是PPTV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分佈式自組織模式的極客級人物。等到2014年投資布比時,我幫團隊找了十多家機構,很遺憾沒有一家願意跟投。

區塊鏈捕手 李曌:為什麼?是看不懂嗎?

郭峰: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區塊鏈底層的真正價值。當時主要有兩個障礙,第一個障礙是比特幣當時的名聲很差,2014年和區塊鏈相關聯的事情幾乎都是比特幣錢包和比特幣交易所,大家一想到比特幣就會和法幣相關聯,認為這不是創業團隊做的事。第二個障礙是這個技術來源於比特幣,大家不認可這是件有前途的事

區塊鏈捕手 李曌:現在區塊鏈的火熱程度和當年大家對它的態度,簡直天壤之別,我們還是應該給新事物多一些包容,以歸零的心態去看待。

郭峰:是的,這和機構的投資理念是緊密相關的。點亮資本和其他投資機構相比是有一點異類的,我們幾個合夥人創立點亮資本時,瞄準的就是顛覆性的技術。不敢說從零到一的創新,但至少應該是從零點幾到一的創新。如果在2014年我們一味強調商業模式的話,那是沒法投資布比的。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機構不願意投資的原因,因為大多數的投資人主要是看商業模式的。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顛覆式技術創新是一切模式創新和漸進性創新的原點,如果你是真實的技術創新,那你一定會和傳統技術和傳統模式產生很大的差異,你不用擔心沒有商業模式,因為很多商業模式是基於這個顛覆性技術來設計的

區塊鏈捕手 李曌:根據布比團隊的情況以及2014年區塊鏈的發展程度,應該還沒有用到Token的激勵機制,當時你們所設想的技術應用場景是什麼?

郭峰:有兩大類應用場景:供應鏈管理與金融、數字資產管理

底層技術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個應用就是供應鏈金融。一個企業為了完成最終產品的生產,他們需要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來進行管理和提高效率。在供應鏈中,有些企業由於規模小、徵信難,到銀行貸款流程慢、時間長、難度大,但如果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看到鏈條上企業間的合同協議及真實情況,多方共同審核,貸款的效率就會提高。

另一個應用場景就是數字資產管理。布比有一個數字資產平臺叫布萌,上面有很多B端客戶,業務包括數字黃金、保險、積分和遊戲裝備等,這些資產本身就是數字的。

資產一旦在區塊鏈上發行,後續流通環節可以不依賴於發行方系統,資產流通由單中心控制變成社會化傳播,任何有資源的渠道都可以成為資產流通的催化劑。因此,區塊鏈極大地提升了數字資產流通效率,真正達到「多方發行、自由流通」的效果。

區塊鏈捕手 李曌:我知道點亮資本也在和政府合作在推動區塊鏈的發展,其中和青島的合作有一個鏈灣模式,您能詳細聊一下嗎?

郭峰:你所指的鏈灣模式,其實是我們和青島當地政府一起合作創建的基於市場化運作的區塊鏈創新創業生態。其中,區塊鏈年度專項資金相當於是政府對有潛力的項目的無償資助,同時有五個平臺:區塊鏈教育培訓平臺、區塊鏈產業孵化平臺、 區塊鏈應用測試平臺、區塊鏈資格認證平臺、區塊鏈投資基金平臺,一起來幫助項目從概念研究、種子和天使項目孵化,再到商業化及產業化推廣。 

3.jpg

為此,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院來對進行孵化的項目做篩選,它是一個由專家、產業研究及投資人等組成的民營非盈利組織,我們主要瞄準了十個領域:政府管理、跨境貿易、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大健康產業、公示公證、城市治理、社會救助、知識產權產業化。

區塊鏈捕手 李曌:這十個領域有先後順序嗎?

郭峰:2018年我們會主要推動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跨境貿易、供應鏈管理三個領域的區塊鏈發展。之所以首當其衝的是政府管理這個領域,主要原因是區塊鏈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基礎設施,如果有了一個可用的基礎設施存在,將大大提高創業團隊的初期效率,避免重複建設。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政府一定要發揮積極作用,甚至應該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策略來做。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一個基礎鏈,解決最基本的一些問題,比如企業、部門、人和物需要身份認證,這個基礎鏈建立起來後可以為創業團隊提供服務。未來某一個領域的創業者做行業的區塊鏈應用,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否則大家會陷入無序的競爭。

區塊鏈捕手 李曌:五大平臺之一的鏈灣基金平臺,您可以詳細介紹下嗎?

郭峰:這個基金平臺由若干母基金、一些基金服務機構及很多子基金組成,子基金負責投資具體的區塊鏈項目。並且各子基金之間、各母基金之間在這個平臺裡交換他們的股權的收益權,因為每個基金的策略和判斷不同,所以會在投資的項目類型、階段及生態佈局上不同。

通常一個好的公司的股權是很珍貴的,只有少數機構能夠搶到投資的機會,在這個平臺裡我們可以設計一種機制,將股權的一部分權益憑證化,這些權益憑證作為數字資產在平臺內進行流動、交易,所有權(投票權)與收益權是分離的,參與者都是專業的投資機構

機構投資者的工作,主要聚焦在募、投、管、退這四個環節,目前,這四個環節的效率非常低下,非常費時費力。在鏈灣基金平臺裡,我們運用區塊鏈可以將募、投、管、退環節的工作智能化,項目的盡調及投後管理、項目估值等一系列操作可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僅會大大改善基金的管理效率,同時也使得水平低的基金逐步被淘汰掉。


四、展望與建議

區塊鏈捕手 李曌:如果要給區塊鏈的創業者提一個建議,您會提什麼?

郭峰:鏈圈和幣圈的創業者要相互學習,揚長避短。

鏈圈的很多團隊是純技術型的,他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區塊鏈底層技術上,認為機制設計是炒作、是沒有意義的,但他沒有意識到代幣/通證生態的經濟學意義,缺少這一部分,區塊鏈是不健全的

如果不能夠在區塊鏈的底層技術上做出比較突破性的創新,那就必須在應用領域做出創新,但是應用領域的創新,更多地取決於模式的改變,這就意味著你要對區塊鏈的生態機制進行設計,這部分是大多數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不擅長的,一方面需要用歸零的心態去學習,另一方面需要找互補的夥伴加入。 

幣圈的很多團隊他們思維更靈活,在生態機制的設計方面更有經驗,但幾乎90%的團隊對底層技術沒有佈局。概念已經過去了,如果你要實現通證生態這部分,沒有底層技術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必須要腳踏實地幹活。

隨著「區塊鏈+」的推進,各類高效率、低成本、扁平化的行業經濟生態和價值部落會大量湧現, 可以說「區塊鏈+」是創新創業團隊的天堂。我一直在呼籲創業團隊,去擁抱區塊鏈

區塊鏈捕手 李曌:幣圈的團隊也有這樣做的:一開始都使用開源技術,等籌集到資金後再進行技術研發、落地,您怎麼看待先有錢再有技術的這一現象?

郭峰:很多團隊都這麼想。確實歷史上也有很多團隊是這麼成長起來的,因為那時候做區塊鏈的團隊很少,量子鏈出來時全國區塊鏈團隊不到100個,並且這100個團隊還分佈在各個領域。但現在已經不可行了。概念期一旦過去,競爭會非常激烈,如果你不是一個領域裡最優秀的團隊之一,你也不是非常熱愛你所在的行業,你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創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並不適合所有人。所以除了「能力與要做的事是否匹配」這一客觀衡量標準外,你真的是不是熱愛你所做的事,這一主觀衡量標準佔我看團隊的很大權重。只有真正的熱愛,你才能在遇到問題時不退縮和妥協。許多藝術家、科學家沒有工資也在堅持自己的工作,這是因為他們熱愛,這是來自初心的原動力。

區塊鏈捕手 李曌:這裡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項目的價值和發行的Token價值要如何掛鉤?   

郭峰:如果你沒有解決真實的痛點,你設計的Token體系將毫無價值可言。你解決的痛點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你的團隊是不是解決這個痛點的一流的人才,事靠譜不靠譜,人和事匹不匹配,這兩點是基本條件。然後才是資源、生態機制設計,這四點少一點都會有問題。 

如果你針對一個特定行業設計的通證經濟體系,包括通證激勵機制,確實解決了該行業的痼疾,行業內參與者開始踴躍加入這個新的生態系統,那麼,這個通證價值首先體現的是其實用價值。如果這個實用價值快速地引爆該生態系統指數式增長,則通證價值將體現其金融屬性,這和股票是類似的。

如果沒有實用價值,所謂的通證,準確地說是所謂的代幣,很容易發展為代幣龐氏騙局。現行的股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催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區塊鏈+」的出現,將對傳統股市制度形成挑戰。數字化社會,或許將催生新型的數字資產交易所、數字通證交易所。

區塊鏈捕手 李曌:您覺得中國在整個區塊鏈浪潮中,屬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郭峰:1995年國內發展互聯網的時候,我是親歷人、參與者。當時,我們的技術儲備和研發力量幾乎是零。從技術到產品標準、從市場到運營百分百山寨。到2015年區塊鏈開始起步發展的時候,至少國內已經有許多團隊在做技術底層的研發,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的水準,雖然在時間上我們是晚一些的,但技術上的差距其實並不大

我周圍的團隊有來自中科院、清華北大等院校的創業團隊,也有從BAT辭職的創業者。有很多團隊,不僅在底層做了很不錯的摸索,在應用領域也有領先世界的創新。這從專利數量和用戶規模上是可以看出來的。

區塊鏈底層的密碼學、分佈式共識算法、P2P這些技術,都是相對老的技術領域,國內也有相當的技術積累。相反我倒覺得國內在Token經濟學方面落後,很少聽到關於基於區塊鏈思維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成果

區塊鏈捕手 李曌:經濟學這一部分是不是可以通過一些圖書先學習?請您推薦一些相關的圖書。

郭峰:把區塊鏈和經濟學、生態機制設計結合起來的書籍,我看到的確實不多。可以推薦的有三本:《加密貨幣:虛擬貨幣如何挑戰全球經濟秩序》 (保羅·維格納 (Paul Vigna)著,吳建剛譯)、《商業區塊鏈:開啟加密經濟新時代》(威廉·穆賈雅(William Mougayar) 著;林華等譯)、《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New Jersey: Columbus Ohio. Cooper, Heron,& Heward 1987.)。

另外建議大家多去研究一些產品和應用案例,包括以太坊、Ripple、布比、以及一些項目的白皮書

區塊鏈捕手 李曌:最後,請您談一談對2018年的展望作為我們這次採訪的總結吧。

郭峰:主要有以下5點:

1)比特幣作為區塊鏈啟蒙師的任務完成,會逐步迴歸其本來:一種數字資產遊戲

2)傳統企業擁抱區塊鏈,「單一中心化管理+去中心化協作」的區塊鏈應用如雨後春筍

3)互聯網巨頭開始以區塊鏈思維向對手主營業務滲透

4)與實體經濟錨定的新代幣、新通證應用開始崛起。區塊鏈創新的重點,從區塊鏈技術向區塊鏈生態機制設計、代幣/通證經濟模式設計轉移;

5)鏈圈與幣圈創業團隊開始融合,傳統區塊鏈應用項目逐步吸納代幣/通證機制、代幣項目逐步與實體經濟融合

總之2018年,想要靠忽悠概念成功的團隊將會越來越少,2018年將是區塊鏈真正與實體經濟結合、爆發的一年。


(文章原標題:點亮資本郭峰:2018年區塊鏈的5個趨勢及其底層邏輯   作者:李曌)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PSJ4MitbeEeettycduBRAA

免責說明:本文來自捕手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

火星提示:本站旨在傳播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