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被英國統治了那麼多年,社會風氣還那麼原始落後?

很多駭人聽聞的原始風氣都在印度,比如對女性的極端歧視、逼著人和牲口結婚、不講衛生…等等,好歹讓英國統治那麼多年,沒沾染點人類的現代文明嗎?為什麼印度被英國統治了那麼多年,社會風氣還那麼原始落後?
10 個回答
云石君
2019-08-29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英國脫穎而出,依託海上優勢,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並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蓋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國。

不過,雖然殖民地眾多,但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重要性不同,英國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而一眾殖民地中,最受英國重視的,則屬南亞的英屬印度莫屬。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為了鞏固英國對印度殖民地的統治,英國國王甚至還曾專門跑去印度,加冕為印度皇帝。英國政府對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顯高於其他殖民地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英國脫穎而出,依託海上優勢,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並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蓋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國。

不過,雖然殖民地眾多,但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重要性不同,英國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而一眾殖民地中,最受英國重視的,則屬南亞的英屬印度莫屬。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為了鞏固英國對印度殖民地的統治,英國國王甚至還曾專門跑去印度,加冕為印度皇帝。英國政府對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顯高於其他殖民地

這個就有些奇怪了。論面積,印度並不是最大的一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比英屬印度要大的多。論人種和文化,南亞上的族群和文化都跟英國風馬牛不相及,遠比不上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後裔為主體的殖民地純粹。地緣上,偏居歐洲西北段海上的英國,跟地處北印度洋板塊的地緣關係更是極端疏離。為什麼偏偏這樣一個板塊,在遍佈全球的英國殖民地中脫穎而出,成為英國的心頭肉呢?

在雲石君看來,主要還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物產豐饒,且開發成熟。瞭解世界地理的都知道,南亞次大陸的農業環境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現代印度只是當年英屬印度的一部分,耕地面積就已經超過了中國,而且降雨豐沛,土壤肥沃,農耕潛力比中國要高的多。而且,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南亞板塊本身也是準世界級的體量,又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農業開發,已經十分成熟——簡單的說,這地方撿到就是寶,拿來就能用,比起那些沒開發,甚至壓根無法大規模開發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非洲來說,簡直是太舒服不過。

當然,雖然農業開發成熟,但工業上,英屬印度當然是一張白紙。不過近代世界,工業本來就是發達國家自己的事兒——他們本土的工業化都還遠遠沒未成,哪還顧的著殖民地?在那個年代,殖民地的價值,就是宗主國掠奪資源的對象和傾銷工業品的市場,至於轉移落後工業——那是20世紀下半頁才有的事情。所以,農業發達工業空白的印度,在當時是非常適合英國需求,且能給它帶來巨大收益的——至於其他殖民地,要麼農業發達但體量較小,要麼面積巨大,但卻難以大規模開發,它們向英國提供資源和財富的能力,都不能和印度相提並論。

除了自然稟賦好,印度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勞動力豐富。雖然印度人普遍比較懶,但畢竟人多啊——光一個現代印度,人口都快趕上中國了,而英屬印度還包括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這麼多人,就算勞動效率比中國人低點,創造出的財富依然是十分驚人的。

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在農業現代化之前,農業、手工業生產需要大量人口,光有地沒有人,再大的生產潛力也無法變現。而就英國本土那些人,呆在自家英倫三島搞工農業,或者參軍、當海盜都用的差不多了,哪還有那麼多人去填南亞次大陸這種準世界級地緣板塊的大坑?正是印度的大量土著人口,為英國在當地的殖民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英國脫穎而出,依託海上優勢,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並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蓋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國。

不過,雖然殖民地眾多,但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重要性不同,英國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而一眾殖民地中,最受英國重視的,則屬南亞的英屬印度莫屬。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為了鞏固英國對印度殖民地的統治,英國國王甚至還曾專門跑去印度,加冕為印度皇帝。英國政府對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顯高於其他殖民地

這個就有些奇怪了。論面積,印度並不是最大的一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比英屬印度要大的多。論人種和文化,南亞上的族群和文化都跟英國風馬牛不相及,遠比不上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後裔為主體的殖民地純粹。地緣上,偏居歐洲西北段海上的英國,跟地處北印度洋板塊的地緣關係更是極端疏離。為什麼偏偏這樣一個板塊,在遍佈全球的英國殖民地中脫穎而出,成為英國的心頭肉呢?

在雲石君看來,主要還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物產豐饒,且開發成熟。瞭解世界地理的都知道,南亞次大陸的農業環境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現代印度只是當年英屬印度的一部分,耕地面積就已經超過了中國,而且降雨豐沛,土壤肥沃,農耕潛力比中國要高的多。而且,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南亞板塊本身也是準世界級的體量,又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農業開發,已經十分成熟——簡單的說,這地方撿到就是寶,拿來就能用,比起那些沒開發,甚至壓根無法大規模開發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非洲來說,簡直是太舒服不過。

當然,雖然農業開發成熟,但工業上,英屬印度當然是一張白紙。不過近代世界,工業本來就是發達國家自己的事兒——他們本土的工業化都還遠遠沒未成,哪還顧的著殖民地?在那個年代,殖民地的價值,就是宗主國掠奪資源的對象和傾銷工業品的市場,至於轉移落後工業——那是20世紀下半頁才有的事情。所以,農業發達工業空白的印度,在當時是非常適合英國需求,且能給它帶來巨大收益的——至於其他殖民地,要麼農業發達但體量較小,要麼面積巨大,但卻難以大規模開發,它們向英國提供資源和財富的能力,都不能和印度相提並論。

除了自然稟賦好,印度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勞動力豐富。雖然印度人普遍比較懶,但畢竟人多啊——光一個現代印度,人口都快趕上中國了,而英屬印度還包括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這麼多人,就算勞動效率比中國人低點,創造出的財富依然是十分驚人的。

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在農業現代化之前,農業、手工業生產需要大量人口,光有地沒有人,再大的生產潛力也無法變現。而就英國本土那些人,呆在自家英倫三島搞工農業,或者參軍、當海盜都用的差不多了,哪還有那麼多人去填南亞次大陸這種準世界級地緣板塊的大坑?正是印度的大量土著人口,為英國在當地的殖民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當然,本土人口眾多,有利也有弊。好處是拿來就能用,但壞處是,數十倍於英國本土的人口體量,想同化它們,以達到對殖民地的徹底消化吸收,這難度就太大了。

但這對英國來說並不是問題。在之前的《地緣政治: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國,為何不徹底吞併它的殖民地?》一節中,雲石君已經分析過,英式殖民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屬性,它並不特別在意對土地的永久佔領,而主要是為了攫取物質利益。所以,這事兒要是換成俄羅斯人,確實夠他們頭大;但擱英國人身上,他們完全不在乎。

除了上述兩點,再一個讓英國人對印度情有獨鍾的地方,就是統治成本低。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畢竟英國人搞殖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賺錢。既然是賺錢,那就要注重成本,講究投資回報率。即便你殖民的地方雖然條件很好,能貢獻不少財賦,但如果統治起來成本太高,經常鬧事需要費錢費力去鎮壓,那這麼一算下來,可能就不划算了。

而印度在這一點上,就十分對英國的胃口——雖然它離英國萬里之遙,又有龐大的人口規模,文化、人種等也跟英國完全不搭,但英國在印度實施殖民統治所需花費的成本,可以說是相當低的。

為什麼印度的殖民統治如此之低?這主要從兩方面來說:

首先,印度四分五裂,缺乏大一統的基因。

這是印度的老毛病了。雖然印度文明跟華夏文明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但在政治形態上,印度跟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搞了幾千年中央集權,大一統一直是華夏政治的主流;但在印度,四分五裂才是這個文明的常態,政治上的完全統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從未在南亞次大陸實現過,偶爾幾個強勢帝國,也只是統治了次大陸的主要地區而已,而且即便這種主要板塊的統治,時間也都不長,程度也並不高,地方勢力依然有相當強的獨立性。文化上,印度更是亂成一團,從未實現書同文、車同軌——直到現在,別說巴基斯坦、孟加拉了,即便現代印度內部,各地語言也都不同,彼此之間連基本交流都很難做到。再考慮到當時的英屬印度境內除了本土的印度文明,還有中世紀外來的伊斯蘭文明,人種方面,也有印度斯坦人、達羅毗荼人之區別,這種內部分裂程度,可以說是相當嚴重。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英國脫穎而出,依託海上優勢,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霸主,並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蓋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國。

不過,雖然殖民地眾多,但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對大英帝國的重要性不同,英國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而一眾殖民地中,最受英國重視的,則屬南亞的英屬印度莫屬。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為了鞏固英國對印度殖民地的統治,英國國王甚至還曾專門跑去印度,加冕為印度皇帝。英國政府對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顯高於其他殖民地

這個就有些奇怪了。論面積,印度並不是最大的一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比英屬印度要大的多。論人種和文化,南亞上的族群和文化都跟英國風馬牛不相及,遠比不上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國後裔為主體的殖民地純粹。地緣上,偏居歐洲西北段海上的英國,跟地處北印度洋板塊的地緣關係更是極端疏離。為什麼偏偏這樣一個板塊,在遍佈全球的英國殖民地中脫穎而出,成為英國的心頭肉呢?

在雲石君看來,主要還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物產豐饒,且開發成熟。瞭解世界地理的都知道,南亞次大陸的農業環境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現代印度只是當年英屬印度的一部分,耕地面積就已經超過了中國,而且降雨豐沛,土壤肥沃,農耕潛力比中國要高的多。而且,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南亞板塊本身也是準世界級的體量,又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農業開發,已經十分成熟——簡單的說,這地方撿到就是寶,拿來就能用,比起那些沒開發,甚至壓根無法大規模開發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非洲來說,簡直是太舒服不過。

當然,雖然農業開發成熟,但工業上,英屬印度當然是一張白紙。不過近代世界,工業本來就是發達國家自己的事兒——他們本土的工業化都還遠遠沒未成,哪還顧的著殖民地?在那個年代,殖民地的價值,就是宗主國掠奪資源的對象和傾銷工業品的市場,至於轉移落後工業——那是20世紀下半頁才有的事情。所以,農業發達工業空白的印度,在當時是非常適合英國需求,且能給它帶來巨大收益的——至於其他殖民地,要麼農業發達但體量較小,要麼面積巨大,但卻難以大規模開發,它們向英國提供資源和財富的能力,都不能和印度相提並論。

除了自然稟賦好,印度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勞動力豐富。雖然印度人普遍比較懶,但畢竟人多啊——光一個現代印度,人口都快趕上中國了,而英屬印度還包括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這麼多人,就算勞動效率比中國人低點,創造出的財富依然是十分驚人的。

這一點很重要。畢竟在農業現代化之前,農業、手工業生產需要大量人口,光有地沒有人,再大的生產潛力也無法變現。而就英國本土那些人,呆在自家英倫三島搞工農業,或者參軍、當海盜都用的差不多了,哪還有那麼多人去填南亞次大陸這種準世界級地緣板塊的大坑?正是印度的大量土著人口,為英國在當地的殖民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當然,本土人口眾多,有利也有弊。好處是拿來就能用,但壞處是,數十倍於英國本土的人口體量,想同化它們,以達到對殖民地的徹底消化吸收,這難度就太大了。

但這對英國來說並不是問題。在之前的《地緣政治: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國,為何不徹底吞併它的殖民地?》一節中,雲石君已經分析過,英式殖民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屬性,它並不特別在意對土地的永久佔領,而主要是為了攫取物質利益。所以,這事兒要是換成俄羅斯人,確實夠他們頭大;但擱英國人身上,他們完全不在乎。

除了上述兩點,再一個讓英國人對印度情有獨鍾的地方,就是統治成本低。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畢竟英國人搞殖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賺錢。既然是賺錢,那就要注重成本,講究投資回報率。即便你殖民的地方雖然條件很好,能貢獻不少財賦,但如果統治起來成本太高,經常鬧事需要費錢費力去鎮壓,那這麼一算下來,可能就不划算了。

而印度在這一點上,就十分對英國的胃口——雖然它離英國萬里之遙,又有龐大的人口規模,文化、人種等也跟英國完全不搭,但英國在印度實施殖民統治所需花費的成本,可以說是相當低的。

為什麼印度的殖民統治如此之低?這主要從兩方面來說:

首先,印度四分五裂,缺乏大一統的基因。

這是印度的老毛病了。雖然印度文明跟華夏文明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但在政治形態上,印度跟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搞了幾千年中央集權,大一統一直是華夏政治的主流;但在印度,四分五裂才是這個文明的常態,政治上的完全統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從未在南亞次大陸實現過,偶爾幾個強勢帝國,也只是統治了次大陸的主要地區而已,而且即便這種主要板塊的統治,時間也都不長,程度也並不高,地方勢力依然有相當強的獨立性。文化上,印度更是亂成一團,從未實現書同文、車同軌——直到現在,別說巴基斯坦、孟加拉了,即便現代印度內部,各地語言也都不同,彼此之間連基本交流都很難做到。再考慮到當時的英屬印度境內除了本土的印度文明,還有中世紀外來的伊斯蘭文明,人種方面,也有印度斯坦人、達羅毗荼人之區別,這種內部分裂程度,可以說是相當嚴重。

文化和政治上的分裂傳統,極大的降低了英國人的殖民成本——因為根深蒂固的分裂,印度本土勢力面對英國,完全無法形成合力,很容易被殖民者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甚至,英國殖民者還可以利用各個土邦、宗教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不用親自動手,就將本土可能存在的威脅扼殺掉。

而除了政治和文化的分裂,印度文明特殊的意識形態,也極大的降低了英國的殖民成本。印度文明,或者說印度教文明,推崇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階級以及賤民,而且階級身份由出身決定,下流階級和賤民無論如何努力,理論上都沒有逆襲的可能。這種種姓制度,極大的扼殺了下流階級抗爭和奮鬥的慾望,同時,印度教又大肆鼓吹輪迴轉世,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享福”的理論,讓下流階級和簡明從主觀意識上,消弭改變自身命運的意識。

這種做法,使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流階級——吠舍、首陀羅、賤民等,思想上高度奴化,習慣接受今生的不公,接受別人的剝削。對他們來說,既然橫豎都是被剝削,那剝削的到底是剎帝利、婆羅門還是英國人這樣的外來種族,其實都是無所謂的。

同樣,由於種姓制度的泛濫,以及文化、政治上長期的四分五裂,印度人,尤其是下層印度人,也沒有什麼家國意識,對他們而言,既然在一生下來就毫無權利,還註定一輩子不能翻身,那自然對統治他們的領主,對朝廷什麼的也就毫無忠誠可言。

這對英國來說,實在是太美妙不過了。畢竟英屬印度人口是英國的幾十倍,又距英國本土萬里之遙,如果這裡的人有抗爭意識,那英國要應付起來,還真的是相當麻煩。

而在這一點上,中國跟印度就完全不同。

首先,中國雖然也有階級,但中國沒有種姓制度,階級之間是可以流動的。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太平之世,寒門可以通過科舉躋身上流社會,亂世之中,乞丐和尚朱元璋或者流氓混混劉邦,也可以憑自家能耐成為大明天子,大家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所以,中國人天生具備強烈反抗意識,對壓迫和剝削的忍耐力,比印度人要高的多,抗爭意識也強烈的多。

其次,雖然古代中國也沒有國家意識,但家國情懷卻一直存在,而且有強烈的族群意識,對異族統治的接受程度低。雖然歷史上,漢族政權也有被異族消滅的情況存在,但這個過程都十分艱難,損耗也十分之大;而且異族為了維持對漢族統治,都必須儘量漢化,否則很難長久。

如果印度有中國這種國家民族特質,那英國就麻煩大了——它想搞殖民,成本會高到幾乎無法承受。但印度的特質,與中國截然相反,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英國的統治成本,讓它能夠長期在當地維持一種小投入,大收益的利益格局。而這,正是資本主義導向的英式殖民,最中意,最期待的。

優良的自然稟賦,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分裂以及精神上的順從習性,印度的所有一切,簡直就是為英式殖民量身打造的。這樣的殖民地,投一個子兒,能賺回10個,派1個英國兵,能鎮住幾千上萬個印度民;如此低投入,高產出還有這麼大體量的殖民地,翻遍全球,除了印度,還能到哪兒找去?有了這麼些計較,英國對印度如此鍾愛,甚至將其捧為女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也就不難理解了。

只不過,再璀璨的明珠,也不足以保證大英帝國的永世輝煌。從19世紀晚期開始,英國的聲勢逐漸由盛轉衰,國際地位也日漸下降;到了20世紀,甚至被德國這個後起之秀超過。雖然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擊敗了德國。但在這個過程中,大英帝國也賠光了全部的家底,國運徹底衰落。

為什麼佔有巨大先發優勢,坐擁全球廣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卻會被德國這樣一個19世紀後期才完成統一正式建國,連殖民地都沒有幾塊的新興國家反超?這裡面其實有很大的玄機。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91章——英國之第6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國際時事分析系列文章

明馨范
2019-11-20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印度的社會體系被完整的保留到了現在,歷史上雅利安人是第一個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侵入印度的,為了統治入口占絕對優勢的印度土著,就必須設計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而且要代代相傳,永遠繼承下去,這就是種姓制度的由來。往後無論是哪一個入侵者,包括英國人,你想要統治印度,你就必須和高種姓的宗族和土邦王國打交道,這樣統治成本是最低的。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利用了這套自上而下的種姓制度;英國只需要培養各個土邦的領導人,用這些上層種姓的充當中上層的管理者,相互牽制,然後統治印度底層人就夠了。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印度的社會體系被完整的保留到了現在,歷史上雅利安人是第一個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侵入印度的,為了統治入口占絕對優勢的印度土著,就必須設計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而且要代代相傳,永遠繼承下去,這就是種姓制度的由來。往後無論是哪一個入侵者,包括英國人,你想要統治印度,你就必須和高種姓的宗族和土邦王國打交道,這樣統治成本是最低的。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利用了這套自上而下的種姓制度;英國只需要培養各個土邦的領導人,用這些上層種姓的充當中上層的管理者,相互牽制,然後統治印度底層人就夠了。

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人的眼裡,就是茶葉、鴉片、棉紗、糧食的生產基地,除了農業灌溉,便於運輸的鐵路,一些供出口和生活的城市之外,沒必要過多的投入。因此印度的這套種姓制度就沒有被廢除,直到今天,在印度很多高種姓宗族王公都延續了千年之久,他們是肯定維護這套體系的。

英國早先也想對印度動一次大手術,甚至幫助印度塑造統一的文化和語言,以及解放底層人;但改革涉及到種姓制度,侵犯了王公貴族的利益,結果引發了大起義,印度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王就是一個高貴的雅利安人,她反抗的原因不是英國人統治印度,而是英國人竟然要去解放賤民。吃了苦頭的英國人,再也不去侵犯王公貴族的利益,逐漸尊重並承認高種姓宗族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於是在得到英國人的利益保證之後,他們也承認英國作為宗主國的地位。

總而言之印度之所以社會風氣落後,在於種姓制度沒有被廢除,高種姓宗族掌握了印度的實權,英國人也不敢觸動這一利益階層,只有合作才能鞏固統治。改變風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不斷的現代化,接受新鮮的知識和文化,才能脫胎換骨。

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印度的負面新聞,例如火車上掛滿了人,發生火車脫軌,死傷數百人的慘劇;女性在印度的地位堪憂,有數據統計每3分鐘就會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鐘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的首都新德里甚至有著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這對於身處現代文明的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印度的社會體系被完整的保留到了現在,歷史上雅利安人是第一個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侵入印度的,為了統治入口占絕對優勢的印度土著,就必須設計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而且要代代相傳,永遠繼承下去,這就是種姓制度的由來。往後無論是哪一個入侵者,包括英國人,你想要統治印度,你就必須和高種姓的宗族和土邦王國打交道,這樣統治成本是最低的。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利用了這套自上而下的種姓制度;英國只需要培養各個土邦的領導人,用這些上層種姓的充當中上層的管理者,相互牽制,然後統治印度底層人就夠了。

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人的眼裡,就是茶葉、鴉片、棉紗、糧食的生產基地,除了農業灌溉,便於運輸的鐵路,一些供出口和生活的城市之外,沒必要過多的投入。因此印度的這套種姓制度就沒有被廢除,直到今天,在印度很多高種姓宗族王公都延續了千年之久,他們是肯定維護這套體系的。

英國早先也想對印度動一次大手術,甚至幫助印度塑造統一的文化和語言,以及解放底層人;但改革涉及到種姓制度,侵犯了王公貴族的利益,結果引發了大起義,印度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王就是一個高貴的雅利安人,她反抗的原因不是英國人統治印度,而是英國人竟然要去解放賤民。吃了苦頭的英國人,再也不去侵犯王公貴族的利益,逐漸尊重並承認高種姓宗族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於是在得到英國人的利益保證之後,他們也承認英國作為宗主國的地位。

總而言之印度之所以社會風氣落後,在於種姓制度沒有被廢除,高種姓宗族掌握了印度的實權,英國人也不敢觸動這一利益階層,只有合作才能鞏固統治。改變風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不斷的現代化,接受新鮮的知識和文化,才能脫胎換骨。

至少印度已經覺醒了。

湖光山色海哥
2019-11-08

印度今天這個樣子,對它而言真的已經不錯了!這個國家就是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活標本!如果舊中國延續到現在,也就這個樣子,我們真的很幸運,中華兒女浴血抗爭,建立了今天的新中國,人民有了新生,天佑中華!!!

早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印度次大陸處於分裂狀態,土邦林立,各自為政,土邦領主用印度教奴役麻醉百姓,並且把人分成等級,徑渭分明,不得逾越,貴族世代為貴族,賤民永世不得翻身,封建壓迫,愚昧無知,暗無天日,人們也遠沒覺醒。英國人來了,雖然角色並不光彩,但卻帶來了近代文明,英國人為了殖民這塊土地,花盡心思,拉攏分化打壓各土邦領主,使他們臣服於大英帝國治下,其實英國玩這手,不光在印度,在全球其它英國殖民地及目標國,介奉此道!英國也曾經試圖對印度進行有限的近現代化文明改造,但卻引起印度社會保守派激烈反抗,導致其無法有效殖民,所以英國人也就不再推行了,畢竟印度人又不是英國人,管他死活,只要能拿到殖民利益既可,於是英國人在各地建立隔離於印度人的據點社區,也就是類似舊中國的租界地,對印度進行統治,而印度上層精英階層則以寫英文,說英語,西式生活方式為榮,這就相當於舊中國的買辦階層而己,至於平民百姓如何活法,殖民者和腐朽的精英階層才不會去管,而統治階層則利用印度教對低層民眾進行思想控制,壓榨,敲骨吸髓!!經過幾百年的殖民,殖民者與土邦貴族等上層階級形成了一種寄生關係,二者共同維繫著這種野蠻的統治方式。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印度獨立了,但這種獨立不是階級革命,甘地雖然用不合作運動崔生了現代印度,但卻沒能對印度進行社會階層改造,所以時至今日,印度社會仍然因循舊制,表面上,這個國家有著所謂西式國體,實質上,內部仍然原始落後,破敗不堪,只能用悲慘形容!

更可笑的是,這樣一個國家,其上層精英居然吹噓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還承習了宗主國的大國沙文主義,對周邊弱小國家肆意欺凌,著實可惡,其實不過是外強中乾,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只能算只蹩腳鴨!!

林民旺
2019-10-09

初到印度的時候,我也產生了類似的疑問。滿街的髒亂差景象,大量巫術的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等等,完全不符合我們對一個“民主”國家的預期。

初到印度的時候,我也產生了類似的疑問。滿街的髒亂差景象,大量巫術的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等等,完全不符合我們對一個“民主”國家的預期。

初到印度的時候,我也產生了類似的疑問。滿街的髒亂差景象,大量巫術的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等等,完全不符合我們對一個“民主”國家的預期。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中國是通過革命而建國,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的東西一掃而光,現代化的要素被強制植入,社會改造可以說是深入社會底層方方面面。這也是中國能取得經濟奇蹟的重要原因。相反,印度並沒有通過暴力方式實現獨立,社會體系一直以來比較完整地保留和延續了下來。雖然英國進行過殖民,但是卻並沒有觸動印度社會的底層改革。

19世紀之初,英國人是完全相信自己文明的優越性的,認為有責任按照西方標準對印度進行現代化改造。為此,英國殖民者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普及英式教育體系,開始建設公路網、鐵路網、灌溉工程等等,並且阻止並改革印度的傳統習俗。例如,1829年印度的“殉夫”(丈夫去世,妻子必須自焚)傳統被禁止,1856年頒佈《印度教寡婦法案》允許寡婦再婚等等。然而,這些社會改革引發了印度社會的擔憂,擔心印度宗教文化危在旦夕。這也是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重要原因。

初到印度的時候,我也產生了類似的疑問。滿街的髒亂差景象,大量巫術的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等等,完全不符合我們對一個“民主”國家的預期。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中國是通過革命而建國,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的東西一掃而光,現代化的要素被強制植入,社會改造可以說是深入社會底層方方面面。這也是中國能取得經濟奇蹟的重要原因。相反,印度並沒有通過暴力方式實現獨立,社會體系一直以來比較完整地保留和延續了下來。雖然英國進行過殖民,但是卻並沒有觸動印度社會的底層改革。

19世紀之初,英國人是完全相信自己文明的優越性的,認為有責任按照西方標準對印度進行現代化改造。為此,英國殖民者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普及英式教育體系,開始建設公路網、鐵路網、灌溉工程等等,並且阻止並改革印度的傳統習俗。例如,1829年印度的“殉夫”(丈夫去世,妻子必須自焚)傳統被禁止,1856年頒佈《印度教寡婦法案》允許寡婦再婚等等。然而,這些社會改革引發了印度社會的擔憂,擔心印度宗教文化危在旦夕。這也是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重要原因。

鎮壓了1857年的大起義後,英國殖民者改變了統治的策略,放棄了對印度社會的改革,維持印度社會現狀,不再幹預印度社習俗和宗教,也不干預印度土邦的管理。同時,英國人給自己建立了獨立的社區,同印度社會隔絕開來。這就導致了英屬印度時期,上層社會的現代化與下層社會的封建主義並存的局面。當然,雖然1857年後英國不再熱衷印度社會的現代化改造,但是英國對南亞次大陸的現代化的影響仍舊是深遠的。

手机用户58667094945
2019-05-25

當時的英國要統治像香港那樣的小島,憑藉自己的武力威嚇,就可以很大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施行統治,但是要統治有幾億人口的南亞大陸,只能採取分化瓦解的方式,種姓制度正好可以為英國使用,可以說,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印度的種姓制度不是弱化而是加強了。過去近現代英國政治文明一直處在一個比較文明的位置,但是要在那個條件下維持對印度的統治,必須在印度強化種姓制度,在本島文不文明,與其在面臨新情況的海外面統治區域是否文明,沒有太大的關係。提出這個問題,我們似乎認為,現在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似乎受到了英國政治有益的影響,而印度似乎是個例外。

怎样共勉789
2019-05-24

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類型是民主制還是極權制,是中央驅動類型還是低層驅動類型,因為印度這個國家人口基數太大了,如果不能有一個強硬的中央政權帶領這個國家做出一些決策,只是一味的學習了英國的民主制,當局自然會左傾,走向民主,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在執行一些大的決策的時候很難開展,打個比方現在在印度包括你去新德里看看,一家大型的超市都沒有,因為像沃爾瑪銀座這樣的外企一旦進入就會嚴重侵害到當地小賣鋪(多數為夫妻二人煙紙店)的利潤,因為民主他們都有集體公會,一旦引進外商侵犯到個人的利益,馬上起義遊行啥的,一個不強硬的政權自然會聽從人民的意願,支持引進外資的黨派自然得不到支持,舉個例子,中國的打火機廠進入的時候,自然會侵犯到傳統的火柴廠,工人失業自然會鬧事起義,但是一個說了算的政權作用就出來的,養這麼多JC幹什麼的,誰鬧事就得捱揍,自然國家就會發展,政策實施順利,政局內耗小,這不是民主主義能比的,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把9年義務教育普及這麼大範圍,窮山薄嶺都能免費接受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前進,教育是根本,試想一下,一個人口比中國還要多,卻只有幾百萬人口認識字,有時間概念。這樣的國家怎麼發展?說實話,整個印度99%現在還處於原始狀態,吃了上頓不會計劃下頓。一句話,有些人無知的羨慕民主,這要分國家適合哪種類型,而印度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科普新人
2019-05-24

現代文明,哈哈,現代文明的推廣卻要靠野蠻手段,這是多麼大的諷刺。香港臺灣同胞們,別舔舊主了,只有祖國才是真心對你們的。

文明在進步,但是進步的方式得由既得利益者規定,否則任何改革都要造成抵抗乃至zhengbian,往往頑固派都是文明進步的絆腳石,但是直接打倒頑固派只能生成新的頑固派,只有從文化層面提高全民素質,才是現代文明的進步路線。

北海图
2019-05-28

答案很簡單,想想當年日本人在中國用的招數“以華制華”就好理解,英國當年在印度用的也是同樣的策略,以印製印,利用印度原有社會結構中的“上等人”來統治印度,分而治之。

試想英國當年彈丸之地的一個小島,征服、統治領土龐大、人口眾多的印度靠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對印度上層人士的拉攏、收買和分化了。從英女王在從東印度公司接手印度執政權的那天起,英國人就開始實行這一策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維持落後、原始的印度土邦統治,通過給土邦邦主大批錢財、封號獎勵和稅權、司法等實際內政權力,來借用其維持英帝國對印度的有效經濟剝削。

實際上,英國的西方文明也並不是對印度全無影響,但這種影響只維持在少數的精英階層。經過上百年的殖民統治,英帝國在印度的實際代言人——精英和買辦階層從思想意識到生活習慣已經非常西化了,他們經常身著西裝,說一口帶著倫敦腔和英國口音的英語,強烈支持民主制度和西方意識形態,子女皆早早送到西方留學,有著開明的社會意識和廣闊的視野。

但是這一切和印度廣大的貧苦基層民眾關係不大。一直到印度獨立,英帝國對印度都是採用“文官選拔制度+土邦王公統治”這套系統來運行的,只有天資聰穎、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能進入文官系統,而在土邦內部,土邦王公就是土皇帝,底層老百姓對於英國背後的現代西方文明很少能接觸到,更沒什麼機會親身體驗。

所以,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其實隔絕了廣大民接觸西方文明的機會,其到現在還殘留封建時代的落後觀念和習慣也就不足為奇。

鹰的家园
2019-10-18

英國殖民統治採用的是委任統治,其中大部分都是土邦主自己控制,其他的也是委任統治。英國殖民統治與俄羅斯不同,不是同化,而只是掠奪財富和商業傾銷。

但是英國改變的是印度上層社會,說英語,講究英式禮儀,印度的上層和英國區別不大。對於印度廣大農村和低種姓人群,殖民時期本來就沒改變什麼,新成立的印度無非是換個統治階級而已。

看加爾各答的富人區,和上海、倫敦差不多。但是咫尺之遙的貧民窟,感覺就是殖民地時的印度。

勇斗青春
2019-05-23

英國只是殖民他們 當他們是工具 賺錢的 英國在最後走的時候還把印度以宗教分成幾個國家 讓他們自己內鬥 英國 一開始就知道不能讓印度比自己強大 只有分裂他們 所以講英國有什麼可能讓印度強大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