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魏吳兩國都出現了權臣欺主的現象,為何蜀國沒有出現呢?

只看了《三國演義》,真實的三國曆史還是不太瞭解。三國後期魏吳兩國都出現了權臣欺主的現象,為何蜀國沒有出現呢?
3 個回答
龙舞
2019-08-20

蜀漢是後人為了區分前漢和後漢加上了一個蜀字,在當時被稱作漢,以證明自己是漢朝的延續。蜀漢的第一權臣非諸葛亮莫屬了,國中無論大事小事可以不上奏皇上,但必須報告諸葛亮,就連皇上想幹什麼事也得先跟諸葛亮打招呼,如果跟曹操比的話,就差封王加錫了。諸葛亮跟曹操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忠心了,諸葛亮的忠心毋庸置疑,曹操始終為篡漢自立鋪路準備,諸葛亮始終為光復漢室嘔心瀝血。

蜀漢內部也是派系叢生,錯綜複雜,最底層的是益州本土派系,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也有迫切進入政權中心,維護既得利益,中間層是東州派系,這些人是劉章的父親劉焉入住益州時為了鎮壓益州本土派組建的東州派系,這裡不得不簡單說一下劉焉,劉焉可以說是東漢地方割據的始作俑者,陳壽寫三國志時把劉焉放到蜀書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劉焉早就看出了東漢朝廷這麼玩遲早是要出事的,為了自己趕緊解脫,就建議靈帝從王室中選拔才德兼備的成員任命為地方州牧,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從此東漢對地方政權開始慢慢失控,劉焉最早本來是要去交趾的,在現在廣東廣西南部,越南以北,這地方在當時真是鳥不拉屎,後來受益州人董扶影響才決定去益州,東州派就是劉焉去益州時為了鎮壓當地豪族,維護自己統治組建的。

另一派就是荊州派,這一派是跟著劉備諸葛亮一起入蜀趕走劉璋的,真正建立蜀漢政權的一派,自然也是處在權力頂層的一派。益州本土派在之前就被東州派打壓過,這回又被東州派請來的荊州派聯合打壓,可以說是最不穩定的派系,也是人數最多的派系,這裡說明一下法正和李嚴都屬於東州派。至於為什麼東州派裡的人為什麼請荊州派來入主益州,我認為是劉璋的統治太過軟弱,造成之前東州派的既得利益,又被益州派給蠶食了,所以迫切需要外部勢力介入益州。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聯合打壓,益州派又被暫時壓下去。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深刻認識到蜀漢政權內部的不穩定,想逐漸與益州派和解,可是李嚴也是託孤重臣,李嚴不想自己東州派的利益受到削弱,所以諸葛亮最終利用權謀手段把李嚴罷官,諸葛亮以身作則,以法治國,拉攏益州本土派,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內部的矛盾被暫時壓下來。可諸葛亮一死,各個派系爭權奪利就開始了,先是楊儀和魏延明鬥,魏延被殺,後是楊儀與蔣琬爭權,楊儀不久也被蔣琬收拾了。魏延,楊儀,蔣琬都屬於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諸葛亮在時不僅壓住了荊州派系內部的爭鬥,也壓制住了荊州派,東州派與益州派的矛盾,蔣琬死後費禕接任,費禕屬於東州派,跟劉章還是親戚,劉備入蜀後也一直重用,不論蔣琬還是費禕都是主張休養生息的,這向這政策與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姜維政策是相違背。

當年諸葛亮連年北伐,透支了蜀國國力,急需休兵養民,諸葛亮臨死前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指派接班人的時候選的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跟楊儀,魏延,姜維,事實上這兩個人把國家治理的也很好。姜維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諸葛亮未完成遺願,然而蔣琬費禕掌權時姜維一直被壓制,這又牽扯到蜀漢一大疑案,費禕之死,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殺害費禕的是魏國間諜郭修,但疑點重重,費禕被害後,姜維總攬了蜀國軍政大權,又開始了無休止的北伐,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陳壽當時在姜維手下任職,所以陳壽關於蔣琬之死的記載含糊其辭。這背後隱藏著權力之爭。

姜維身份比較特殊,不屬於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三大派系,他還是魏國降將,如果用之前地方身份歸類的話,姜維確實無法分類,如果按政治取向的話可以把他勉強算作荊州派,因為光復漢室,北伐中原不光是諸葛亮的夙願,也是荊州派系一直追求的終極目標。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蜀漢的大權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姜維,三個荊州派,一個東州派,就是沒有益州本土派,雖然由於諸葛亮的依法治國,蔣琬費禕的休養生息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益州本土派的矛盾被暫時壓制,但是真正的掌權者確怎麼也輪不到益州派。當姜維繼任後連年北伐,只顧對外戰爭,內政搞的一塌糊塗,逐漸激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反抗,最終在魏國的大兵壓境下,劉禪被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裹挾投降了,在益州派來看,與其讓荊州派,東州派繼續掌權,還不如投降魏國,借用魏國勢力打壓荊州派和東州派,事實上蜀漢滅亡以後荊州派和東州派逐漸消失,益州本土派確實得到了即有利益。

任何一個政權沒有得到本土士族豪強的支持,都很難長久。蜀漢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政權一直沒有很好的與益州士族豪強融合。在三國裡蜀漢是與本土士族結合最差的,所以也最先亡國。


蜀漢是後人為了區分前漢和後漢加上了一個蜀字,在當時被稱作漢,以證明自己是漢朝的延續。蜀漢的第一權臣非諸葛亮莫屬了,國中無論大事小事可以不上奏皇上,但必須報告諸葛亮,就連皇上想幹什麼事也得先跟諸葛亮打招呼,如果跟曹操比的話,就差封王加錫了。諸葛亮跟曹操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忠心了,諸葛亮的忠心毋庸置疑,曹操始終為篡漢自立鋪路準備,諸葛亮始終為光復漢室嘔心瀝血。

蜀漢內部也是派系叢生,錯綜複雜,最底層的是益州本土派系,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也有迫切進入政權中心,維護既得利益,中間層是東州派系,這些人是劉章的父親劉焉入住益州時為了鎮壓益州本土派組建的東州派系,這裡不得不簡單說一下劉焉,劉焉可以說是東漢地方割據的始作俑者,陳壽寫三國志時把劉焉放到蜀書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劉焉早就看出了東漢朝廷這麼玩遲早是要出事的,為了自己趕緊解脫,就建議靈帝從王室中選拔才德兼備的成員任命為地方州牧,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從此東漢對地方政權開始慢慢失控,劉焉最早本來是要去交趾的,在現在廣東廣西南部,越南以北,這地方在當時真是鳥不拉屎,後來受益州人董扶影響才決定去益州,東州派就是劉焉去益州時為了鎮壓當地豪族,維護自己統治組建的。

另一派就是荊州派,這一派是跟著劉備諸葛亮一起入蜀趕走劉璋的,真正建立蜀漢政權的一派,自然也是處在權力頂層的一派。益州本土派在之前就被東州派打壓過,這回又被東州派請來的荊州派聯合打壓,可以說是最不穩定的派系,也是人數最多的派系,這裡說明一下法正和李嚴都屬於東州派。至於為什麼東州派裡的人為什麼請荊州派來入主益州,我認為是劉璋的統治太過軟弱,造成之前東州派的既得利益,又被益州派給蠶食了,所以迫切需要外部勢力介入益州。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聯合打壓,益州派又被暫時壓下去。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深刻認識到蜀漢政權內部的不穩定,想逐漸與益州派和解,可是李嚴也是託孤重臣,李嚴不想自己東州派的利益受到削弱,所以諸葛亮最終利用權謀手段把李嚴罷官,諸葛亮以身作則,以法治國,拉攏益州本土派,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內部的矛盾被暫時壓下來。可諸葛亮一死,各個派系爭權奪利就開始了,先是楊儀和魏延明鬥,魏延被殺,後是楊儀與蔣琬爭權,楊儀不久也被蔣琬收拾了。魏延,楊儀,蔣琬都屬於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諸葛亮在時不僅壓住了荊州派系內部的爭鬥,也壓制住了荊州派,東州派與益州派的矛盾,蔣琬死後費禕接任,費禕屬於東州派,跟劉章還是親戚,劉備入蜀後也一直重用,不論蔣琬還是費禕都是主張休養生息的,這向這政策與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姜維政策是相違背。

當年諸葛亮連年北伐,透支了蜀國國力,急需休兵養民,諸葛亮臨死前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指派接班人的時候選的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跟楊儀,魏延,姜維,事實上這兩個人把國家治理的也很好。姜維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諸葛亮未完成遺願,然而蔣琬費禕掌權時姜維一直被壓制,這又牽扯到蜀漢一大疑案,費禕之死,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殺害費禕的是魏國間諜郭修,但疑點重重,費禕被害後,姜維總攬了蜀國軍政大權,又開始了無休止的北伐,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陳壽當時在姜維手下任職,所以陳壽關於蔣琬之死的記載含糊其辭。這背後隱藏著權力之爭。

姜維身份比較特殊,不屬於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三大派系,他還是魏國降將,如果用之前地方身份歸類的話,姜維確實無法分類,如果按政治取向的話可以把他勉強算作荊州派,因為光復漢室,北伐中原不光是諸葛亮的夙願,也是荊州派系一直追求的終極目標。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蜀漢的大權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姜維,三個荊州派,一個東州派,就是沒有益州本土派,雖然由於諸葛亮的依法治國,蔣琬費禕的休養生息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益州本土派的矛盾被暫時壓制,但是真正的掌權者確怎麼也輪不到益州派。當姜維繼任後連年北伐,只顧對外戰爭,內政搞的一塌糊塗,逐漸激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反抗,最終在魏國的大兵壓境下,劉禪被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裹挾投降了,在益州派來看,與其讓荊州派,東州派繼續掌權,還不如投降魏國,借用魏國勢力打壓荊州派和東州派,事實上蜀漢滅亡以後荊州派和東州派逐漸消失,益州本土派確實得到了即有利益。

任何一個政權沒有得到本土士族豪強的支持,都很難長久。蜀漢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政權一直沒有很好的與益州士族豪強融合。在三國裡蜀漢是與本土士族結合最差的,所以也最先亡國。



蜀漢是後人為了區分前漢和後漢加上了一個蜀字,在當時被稱作漢,以證明自己是漢朝的延續。蜀漢的第一權臣非諸葛亮莫屬了,國中無論大事小事可以不上奏皇上,但必須報告諸葛亮,就連皇上想幹什麼事也得先跟諸葛亮打招呼,如果跟曹操比的話,就差封王加錫了。諸葛亮跟曹操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忠心了,諸葛亮的忠心毋庸置疑,曹操始終為篡漢自立鋪路準備,諸葛亮始終為光復漢室嘔心瀝血。

蜀漢內部也是派系叢生,錯綜複雜,最底層的是益州本土派系,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也有迫切進入政權中心,維護既得利益,中間層是東州派系,這些人是劉章的父親劉焉入住益州時為了鎮壓益州本土派組建的東州派系,這裡不得不簡單說一下劉焉,劉焉可以說是東漢地方割據的始作俑者,陳壽寫三國志時把劉焉放到蜀書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劉焉早就看出了東漢朝廷這麼玩遲早是要出事的,為了自己趕緊解脫,就建議靈帝從王室中選拔才德兼備的成員任命為地方州牧,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從此東漢對地方政權開始慢慢失控,劉焉最早本來是要去交趾的,在現在廣東廣西南部,越南以北,這地方在當時真是鳥不拉屎,後來受益州人董扶影響才決定去益州,東州派就是劉焉去益州時為了鎮壓當地豪族,維護自己統治組建的。

另一派就是荊州派,這一派是跟著劉備諸葛亮一起入蜀趕走劉璋的,真正建立蜀漢政權的一派,自然也是處在權力頂層的一派。益州本土派在之前就被東州派打壓過,這回又被東州派請來的荊州派聯合打壓,可以說是最不穩定的派系,也是人數最多的派系,這裡說明一下法正和李嚴都屬於東州派。至於為什麼東州派裡的人為什麼請荊州派來入主益州,我認為是劉璋的統治太過軟弱,造成之前東州派的既得利益,又被益州派給蠶食了,所以迫切需要外部勢力介入益州。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聯合打壓,益州派又被暫時壓下去。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深刻認識到蜀漢政權內部的不穩定,想逐漸與益州派和解,可是李嚴也是託孤重臣,李嚴不想自己東州派的利益受到削弱,所以諸葛亮最終利用權謀手段把李嚴罷官,諸葛亮以身作則,以法治國,拉攏益州本土派,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內部的矛盾被暫時壓下來。可諸葛亮一死,各個派系爭權奪利就開始了,先是楊儀和魏延明鬥,魏延被殺,後是楊儀與蔣琬爭權,楊儀不久也被蔣琬收拾了。魏延,楊儀,蔣琬都屬於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諸葛亮在時不僅壓住了荊州派系內部的爭鬥,也壓制住了荊州派,東州派與益州派的矛盾,蔣琬死後費禕接任,費禕屬於東州派,跟劉章還是親戚,劉備入蜀後也一直重用,不論蔣琬還是費禕都是主張休養生息的,這向這政策與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姜維政策是相違背。

當年諸葛亮連年北伐,透支了蜀國國力,急需休兵養民,諸葛亮臨死前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指派接班人的時候選的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跟楊儀,魏延,姜維,事實上這兩個人把國家治理的也很好。姜維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諸葛亮未完成遺願,然而蔣琬費禕掌權時姜維一直被壓制,這又牽扯到蜀漢一大疑案,費禕之死,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殺害費禕的是魏國間諜郭修,但疑點重重,費禕被害後,姜維總攬了蜀國軍政大權,又開始了無休止的北伐,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陳壽當時在姜維手下任職,所以陳壽關於蔣琬之死的記載含糊其辭。這背後隱藏著權力之爭。

姜維身份比較特殊,不屬於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三大派系,他還是魏國降將,如果用之前地方身份歸類的話,姜維確實無法分類,如果按政治取向的話可以把他勉強算作荊州派,因為光復漢室,北伐中原不光是諸葛亮的夙願,也是荊州派系一直追求的終極目標。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蜀漢的大權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姜維,三個荊州派,一個東州派,就是沒有益州本土派,雖然由於諸葛亮的依法治國,蔣琬費禕的休養生息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益州本土派的矛盾被暫時壓制,但是真正的掌權者確怎麼也輪不到益州派。當姜維繼任後連年北伐,只顧對外戰爭,內政搞的一塌糊塗,逐漸激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反抗,最終在魏國的大兵壓境下,劉禪被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裹挾投降了,在益州派來看,與其讓荊州派,東州派繼續掌權,還不如投降魏國,借用魏國勢力打壓荊州派和東州派,事實上蜀漢滅亡以後荊州派和東州派逐漸消失,益州本土派確實得到了即有利益。

任何一個政權沒有得到本土士族豪強的支持,都很難長久。蜀漢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政權一直沒有很好的與益州士族豪強融合。在三國裡蜀漢是與本土士族結合最差的,所以也最先亡國。



明85597684
2019-03-26

大概是因為蜀國的皇帝和高層領導都是荊州一系的,而荊州一系都是外來的,他們要相對團結一些對抗益州本土實力所以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吳國皇帝也是外來的,吳國皇帝也是外來的,但吳國用的高層領導都是本土勢力,想想一個本地人會心悅誠服的永遠聽一個外地人的安排嗎?魏國的話,太複雜了,本人也不是專業人員,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明白,當時是士族的社會,士族的社會怎麼會讓曹操這個宦官的後當皇帝,我想司馬懿只是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所以才成功的。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和理解。謝謝!

铯媒体
2019-05-02

出現權臣欺主的事情最容易的現象是主少,魏國與吳國都出現過幼子登基的事情,例如曹芳孫和。蜀國情況比較好,劉禪登基都17歲了,古代14歲就能娶妻生子,17歲真不算小孩子了。魏國與吳國都出現了這樣的客觀條件。

其次就是叛亂的爆發。我之前也論述過魏延是不是謀反,結論是肯定的。不一定奪皇帝的權才叫謀反,只要是奪權事件一律定義為謀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司馬懿曹爽奪權,司馬懿的行為跟魏延並沒有不同,魏延也是跟楊儀奪權。但結論就截然相反,同情魏延的就很多。奪權一旦爆發,政局很容易失控,皇帝也很容易失權。比如權力交給曹爽跟司馬懿並無不同,但明顯司馬懿可以欺主而曹爽不能,原因就是曹爽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而司馬懿的權力是自己奪的。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我的論點。叛亂給權臣欺主提供了溫床,而魏國與吳國多次爆發奪權事情,爆發一次皇帝的權力就削弱一次。而蜀國就只有一次魏延和楊儀奪權,處理的比較好,不但把魏延幹掉了,也把楊儀炒掉了。可想而知,如果沒抓住機會炒掉楊儀,讓他一步登天,絕對是蜀國的權臣。

蜀國出現的唯一權臣就是諸葛亮。權臣想要欺主,不是想欺就能欺的。自己要有一定的威望和功勞。所以受欺負的皇帝是唯一希望本國打敗仗的人。諸葛亮明目張膽說過,收復長安別說加九錫了,十錫都可以。那收復洛陽你想幹嘛?是不是要登基做皇帝?遺憾的是,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領導班子一直受到挑戰,沒辦法只能做個忠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