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海南三亞1930年,海棠灣的土著居民
舊影閣
1/9 【海棠灣人像】三亞市位置在海南島最南端;該地區歷史悠久,資料顯示萬年前這裡就開始有人類活動。110年(西漢元封元年),列於中國版圖。有二十多個民族聚居於此地;先秦、西漢時期,黎族先民就在此生活。
2/9 【海棠灣人像】東南亞的苗族,生活以遊居遊耕為主;常常進行(週期性)遷移。苗族在海南屬於世居民族,他們大部分是(明朝時期)從廣西征調來的兵士後代;還有部分苗族,是遷來海南謀生的。
3/9 【海棠灣民居】由於苗族的遷徙歷史,苗家人通常喜歡木製建築;民居以木房、瓦房、草房、土牆房、杈杈房等建築形式居多。在黔東南、黔北的部分地區,建在斜坡上的吊腳樓,亦是一種房屋形式。
4/9 【海棠灣風景】海棠區的位置在三亞市的東部,所轄區域原為海棠灣鎮。海棠灣鎮距離三亞市區約三十公里,主鎮區位於藤橋墟。唐朝年間,對外商業貿易發達,許多客商就是在藤橋港進行貨物交易的。
5/9 【海棠灣風景】藤橋商業港主要輸出商品有:有藤竹織品、檳榔、高良薑鹿茸、香料、黃蠟、椰子、黎族紡織品等。清朝時期,外國商船、內地客商、本島客商雲集,藤橋墟市有了小南洋之稱。
6/9 【海棠灣民居】黎族屬於海南島土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黎族的山區住房通常以竹子作架、茅草作頂,用竹、樹編成籬笆糊泥作牆。黎族的船形茅草房屋,象徵著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
7/9 【海棠灣風景】黎族歷史上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飼養業。明清時期,黎族農業水平與當地漢族一致,水稻亦是一年三熟。鴉片戰爭後,黎族地區的香料、檳榔等土特產,紛紛被西方商人廉價搶購。
8/9 【海棠灣風景】海棠灣的主要河流有三條,分別是藤橋東、西兩河與龍江河。藤橋河(全長五十六公里)發源於昂日嶺,流經新政鎮、加茂鎮、海棠區,在海棠區東南與藤橋西河會合,流入大海。
9/9 【海棠灣人像】海棠灣風光秀麗、依山傍海、沙灘潔白、海水湛藍、椰林成蔭,擁有二十二公里的海岸線。2015年1月,海棠灣鎮撤銷、設立三亞市海棠區。【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老照片,1930年。攝影:阿諾德】
2019-07-0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