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跟方言混雜在一起?

10 個回答
游泳的羊24266077
2019-08-18

不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感覺真的有點可悲。為何會造就上海人說話如今普通話和上海話交叉出現的問題。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要出現一個很可笑的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課間同學不許用上海話交流,這是有多麼奇葩的規定。這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腦袋想出來的如此霸道的規定。你是有多恨上海人,有多恨上海話。想要一種文化消失,就要在根上讓她消失,而孩子就是這一種文化,語言的根。孩子失去了語境,失去了開口說的機會。你感覺他們還能說好上海話。??!畢竟他們才是地方語言傳承的根。!!!特別是85後,90後的這一群孩子。他們可以說基本上都無法完整用上海話去表達一句話的意思。其中最少要有15%的普通話出現,這是可悲的現狀。全國南方城市有那個城市會出現這麼可怕的事。

也不要說,推廣普通話是國家規定,是為了規範語言環境,不影響國人的交流溝通。中國很大,各地方言也非常多樣,溝通是有很多不便。但,卻沒有一個城市會出現一個那樣的規定。一個城市需要她的魂,方言就是她的魂。沒有了魂,這座城市還有活力嗎。許多從全國其他地方來上海工作學習的同袍,也再做著一個很讓上海人可悲的事,不許上海人用我們上海話與他們交流,說用上海話與他們溝通,是看不起他們,是排斥他們。我就不明白了。你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怪異,兼厚顏無恥的要求,一個客人跑到主人家,主人熱情款待,但是你卻反客為主,對主人說,你把鑰匙給我,以後你這個家我要有一半的話語權。這合理嗎。???可笑,上海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她有著很大的包容性,可她也有著自己的根。

還有對於那位一樓的回答者,我想說,你對上海方言完全不瞭解。上海話屬於吳語系,是目前為止還能保留古漢語發音的語系。上海市區的語系其中有著很多寧波話,蘇北話。蘇州路,無錫話的發音和語調。而上海郊區的方言就有十幾中。至於周立波在他脫口秀中出現的普通話,那是他要照顧其中一部分所謂的新上海人。他是上海滑稽劇團的出身,怎麼可能說不好上海話。所以不要說什麼上海話語言不夠豐富。可用詞彙量不足。那是你對上海根本就不瞭解。

大主988
2019-08-19

我是上海人,普通話會說,但說的不是很標準。一般來說,我說的話別人聽得懂就可以了。所以有時候和外地的朋友聊天經常是夾著兩種方言一起表達。我認為沒什麼毛病。有時候在飯店裡服務員滬語聽不懂,我就會用普通話解釋一下。但有時候會碰到外地的一些混蛋,故意裝作上海話聽不懂,一定要你跟著他說普通話。我就不想再說下去了,扭頭就走。因為這種混蛋其實是上海話聽的懂的,故意裝的很嚴肅的傻逼樣。遇見這種混蛋我是感覺今天遇見鬼了,所以避開。我認為方言是消失不了的。方言是一種文化傳承。而且上海人一聽對方開口就知道他聽不聽得懂上海話。馬上就判斷出對方是否誠心。普通話應該推廣,但不是強制執行。地方方言也應該傳承下去。用普通話來壓制方言我感覺就像發神經病。

空谷歌吟
2019-08-23

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似乎變成了討論上海話的消失、傳承問題了?不管是上海話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都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都不應該消失才是。但是,這是不是走題了呀?

我倒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點偏頗了,就我自己所見所聞,普通話和方言夾雜著說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似乎變成了討論上海話的消失、傳承問題了?不管是上海話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都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都不應該消失才是。但是,這是不是走題了呀?

我倒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點偏頗了,就我自己所見所聞,普通話和方言夾雜著說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職於一家小型韓資企業,周圍的同事不是韓國人就是來自於吉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朝鮮族的民族語言和韓語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內部的日常對話常常是韓語一片了。

我雖然不懂韓語,但是我能明顯聽得出他們的對話裡經常會夾雜著一些普通話詞彙,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韓國人時,朝鮮族同事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個國語單詞~

我好奇地問過同事怎麼說著說著會說普通話,她說有些新的詞彙用韓語無法確切表達,而韓國同事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能聽懂個大概的,對於一些新詞,比如網絡詞彙,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中文的說法,所以用普通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似乎變成了討論上海話的消失、傳承問題了?不管是上海話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都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都不應該消失才是。但是,這是不是走題了呀?

我倒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點偏頗了,就我自己所見所聞,普通話和方言夾雜著說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職於一家小型韓資企業,周圍的同事不是韓國人就是來自於吉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朝鮮族的民族語言和韓語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內部的日常對話常常是韓語一片了。

我雖然不懂韓語,但是我能明顯聽得出他們的對話裡經常會夾雜著一些普通話詞彙,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韓國人時,朝鮮族同事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個國語單詞~

我好奇地問過同事怎麼說著說著會說普通話,她說有些新的詞彙用韓語無法確切表達,而韓國同事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能聽懂個大概的,對於一些新詞,比如網絡詞彙,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中文的說法,所以用普通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看,外語都是夾雜著普通話來說的,方言和普通話夾雜豈不是再正常不過?地鐵上常聽見用家鄉方言聊天的二個人突然冒出半句普通話;就我自己有時候和家人說話也會不自覺地溜出幾個普通話詞彙~

我覺得,方言毫無疑問是一種底蘊深厚的地方文化,但是它也很自然地有它的侷限性。兩個完全不同地方的人若是各講各的方言,豈不是等同於雞同鴨講?普通話所具有的"人人都會人人都懂"的普遍性,在很多時候更方便表達,也就更讓人容易理解。

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似乎變成了討論上海話的消失、傳承問題了?不管是上海話還是哪個地方的方言,都是當地文化的一種體現,都不應該消失才是。但是,這是不是走題了呀?

我倒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點偏頗了,就我自己所見所聞,普通話和方言夾雜著說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職於一家小型韓資企業,周圍的同事不是韓國人就是來自於吉林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朝鮮族的民族語言和韓語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內部的日常對話常常是韓語一片了。

我雖然不懂韓語,但是我能明顯聽得出他們的對話裡經常會夾雜著一些普通話詞彙,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韓國人時,朝鮮族同事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個國語單詞~

我好奇地問過同事怎麼說著說著會說普通話,她說有些新的詞彙用韓語無法確切表達,而韓國同事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能聽懂個大概的,對於一些新詞,比如網絡詞彙,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中文的說法,所以用普通話他們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看,外語都是夾雜著普通話來說的,方言和普通話夾雜豈不是再正常不過?地鐵上常聽見用家鄉方言聊天的二個人突然冒出半句普通話;就我自己有時候和家人說話也會不自覺地溜出幾個普通話詞彙~

我覺得,方言毫無疑問是一種底蘊深厚的地方文化,但是它也很自然地有它的侷限性。兩個完全不同地方的人若是各講各的方言,豈不是等同於雞同鴨講?普通話所具有的"人人都會人人都懂"的普遍性,在很多時候更方便表達,也就更讓人容易理解。

其實,不止有方言夾雜著普通話,普通話說著說著突然來一句方言的也常見啊!因為對於同一個地方的人來說,也總會有一些特定的詞彙是隻有當地人才能心領神會的!

兴海亭
2019-08-18

上海話是一種標誌“阿拉是上海人”,有優越感。但是有一些偏僻詞說不上來,或者擔心別人不懂,於是一下跳到普通話。比如“我在家裡上網。”上海話大概是這麼說的:“阿拉啦啦屋裡上莽。”但是上網是新詞,只好說“阿拉啦啦屋裡頭––上網”,後面是普通話。

0老三两0
2019-08-18

答,這個主要原因是,上海官方方言詞語面窄、語系貧乏造成的。現代交流,用詞非常豐富,上海方言系統內詞彙,根本不夠用。據不完全統計,周立波舞臺清口表演,普通話應用率,高達百分之十五。特別是有些成語,象“大街小巷”、“人間正道”、“寧死不屈”等,如果硬用上海方言講,容易洋金棒。

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剛上班時,車間裡45個職工,有42個是上海的支內工人技校生和下放工人。為了儘快掌握上海方言,我經常聽上海廣播電臺的方言節目。其中對農村廣播的開頭語,我到現在還能背出來:上海神民廣播電臺,以在對農村廣播,貧哦中農同志們,數員同志們,你們好。我發現,你們好的“你”字,用的就是普通話。如果用“儂們好”或者用“懶們好”,都是很夾生的。“普通話跟方言混在一起”,由此可見一斑。

秋歌988
2019-08-19

外埠,開放城市就是這個樣,青島也是,在青島的方言中就融合了一些德語用詞的音譯,比如軲轆,井蓋,托盤,草莓。

不必奇怪,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中國話,你只要稍微博覽群書,就會知道它融合了幾十個民族還有國家的語言。

不光是語言,還有建築,你看所有的外埠開放城市,都留下了外國遺蹟,哈爾濱不必說,大連,青島,上海,廣洲。生活的融合,多見於語言,建築和飲食。

普通話嘛,那就更好理解了,自己家的話的融合總比外國語容易的多。其實,青島普通話用青島銀自己的話說,也很藥人,不規範,明顯帶著方言的腔調。

中國真的很大,表現之一就是語言割據,為了提高效率,這就是推廣普通話的初衷。融合且提高效率,減小成本。沒有普通話,要有效管理中國,幾乎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天津的普通話更逗,那腔調更明顯。方言的生命力,穿透力比人們以為的強大。

最後,不是上海獨有,青島普通話真的很藥人。

藥,青島方言念月。哈哈😄!藥人,月銀,是不很離譜?!無獨有偶,像我走遍中國的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不奇怪了!

迷茫的大学生
2019-08-19

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和方言夾雜在一起,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和方言夾雜在一起,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和北方語言都大致相近。但和南方語言相比二者在語音、語調甚至是語法上差異都比較大,因此對於上海人來說有一定難度。這就和北方人學習粵語一樣,加之普通話推行的時間不是很久,對於有些上海人來說還難以適應。

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和方言夾雜在一起,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和北方語言都大致相近。但和南方語言相比二者在語音、語調甚至是語法上差異都比較大,因此對於上海人來說有一定難度。這就和北方人學習粵語一樣,加之普通話推行的時間不是很久,對於有些上海人來說還難以適應。



2.上海人與本地人交流的時候自然用上海話,但因為上海是移民城市,所以免不了和外地人打交道。因此在正式一點的場合會說普通話,但由於普通話不夠熟悉以及上海話的影響,說普通話時詞窮蹦出一兩句上海話作為輔助也就很正常了。其實很多人都有說普通話時蹦出一兩句方言的經歷,這是慣性。

3.上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加之中國各地都有一定的地域歧視。比較排外的上海人說普通話時夾雜方言也就向你傳達了他是上海本地人的信息,好顯示他是大城市人的優越感,有地域歧視的成分。此外,有的外地人為了炫耀以及想融入上海的心理,也會學著這樣說話。這一點和香港人故意說粵語一樣。

上海人說話喜歡普通話和方言夾雜在一起,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和北方語言都大致相近。但和南方語言相比二者在語音、語調甚至是語法上差異都比較大,因此對於上海人來說有一定難度。這就和北方人學習粵語一樣,加之普通話推行的時間不是很久,對於有些上海人來說還難以適應。



2.上海人與本地人交流的時候自然用上海話,但因為上海是移民城市,所以免不了和外地人打交道。因此在正式一點的場合會說普通話,但由於普通話不夠熟悉以及上海話的影響,說普通話時詞窮蹦出一兩句上海話作為輔助也就很正常了。其實很多人都有說普通話時蹦出一兩句方言的經歷,這是慣性。

3.上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加之中國各地都有一定的地域歧視。比較排外的上海人說普通話時夾雜方言也就向你傳達了他是上海本地人的信息,好顯示他是大城市人的優越感,有地域歧視的成分。此外,有的外地人為了炫耀以及想融入上海的心理,也會學著這樣說話。這一點和香港人故意說粵語一樣。

上进的红蜘蛛
2019-08-19

其實這個問題是從強行推廣普通話開始的,很多上海人從小被規定在公共場合禁止說上海話,在校說上海話會被扣德育分,所以80後上海人只會講夾雜著普通話的不標準滬語,90後上海人很多隻能說幾個滬語單詞,我兒子00後,幼兒園的時候被要求家長即使在家不要和孩子說滬語,現在小孩上海話聽不全,說一句也開不口,完全沒有上海口音。現在的上海,除了70後以前的,有幾個能說一口上海話,反而是戶口遷來的新上海人在努力學一點滬語。但是能把上海話詞語說全的人已經很少了,千分之一可能都有點樂觀了。反正現在滬語已經連拯救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普通話的強制推廣有效地摧毀了滬語。除了崇明,嘉定,松江,川沙還有一些效縣口音的方言,原先市區的滬語將來很可能在70後80後去世後基本絕跡於上海市區。現在即使是電視臺電臺也難覓正宗滬語了。因為很多主持人也不是上海人,他們很努力地學習上海話,但是語言敏感期並沒有在滬語環境下,所以語感不是很準。大力推廣普通話是不錯,可惜大力了一點,成功消滅了上海話。

shanghaitong
2019-08-18

有些評論不全對!在清未民初時,滬語詞滙非常豐富全備,那時出產了很多滬語長篇小說!在坊間大街小巷,說書攤檔林立,那時代群眾大多文盲,喜歡坐在說書攤內聽說書先生用上海話講: 三國演義,嶽飛抗金,水滸傳,封神榜,七俠五義…………。說書先生一手拿古藉書,一手拿紙扇用滬語侃侃而談,說得生動活現,現場上海老少坐客聽得高興入神。這就是為什麼文盲的老百姓懂那麼多歷史典故!還有:在大世界劇場內有 申曲,評彈,話劇也是用滬語滬音演唱 湯顯祖之 臨川四夢,杜十娘……滬語滬音念文言文臺詞!湯顯祖是東方莎士比亞!現代上海人為什麼掉失了原有豐盛滬語滬音詞滙? 那是上海人熱衷大統一,熱愛大融合,熱愛國語作為全國各族人民交流溝通的偉大工具!中國電影興起於上海,電影圈內上海人率先推廣國語——現代普通話!共和國誕生後,普通話巳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語言,自然普通話也會滲入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裡,滬語滬音的文言詞滙漸漸淡化淡出了平日生活用語,出現了普通話詞語填補滬語不足的現象!拯救滬語刻不容緩。方言是文化遺產!保護並不意味排外! 上善如水,海納百川!這就是上海偉大之處!

wang_H
2019-08-18

上海人說普通話為什麼會普通話發音和方言穿插用,主要是方言特點跟普通話差別較大,許多普通話用詞拿到上海方言來講就會很拗口,不如就直接用普通話來表達,但往往又會說出來改變了普通話原本音調,使人感覺怪怪的,上海人自己也稱其為“洋徑棒"

其實說方言的普遍都有這個情況,與外鄉人講話恐對方聽不懂方言,只能用普通話說,但說慣了方言,自身普通話說得不很標準,難免會穿插方言發音,難免就會怪腔怪調的了,我們稱其為"打官腔",這個詞的由來是各地都說自家方言,但相互溝通曆代都會有較統一語言叫做“官話",普通話就是現代的“官話",與人交流時由於不熟或用詞不知如何表達時就會方言官話穿插起來說就變成了“打官腔",上海人與外地人交流說普通話而形成的“洋徑棒"也正是如此。

江西南昌方言也有這個特點,發音和用詞習慣與普通話也有較大差距,南昌人用方言與外鄉人交流當然會自感很彆扭只好使用普通話,但由於發音和用詞習慣問題,自身普通話不很標準就會難免穿插有方言發音,這尤以老南昌人為甚,被稱為南昌塑料普通話,比如說:∥天搖嘿了,到了赤呀飯咯時幹了",(天要黑了,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你搖到哪裡娶"(你要到哪裡去),由於發音和用詞變了,南昌普通話讓人聽起來怪怪的也有點好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