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何要滅佛?其繼任者拓拔濬為什麼又要興復佛教?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何要滅佛?其繼任者拓拔濬為什麼又要興復佛教?
8 個回答
风一样的刺杀
2017-06-14

佛教在西漢傳入中國後發展十分迅速,已經滲透到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在晉末動亂中佛教卻愈發強大,很多皇帝喜歡重佛來穩定政權,其中典型就是後趙石勒。佛教佔用了大量土地,丁囗,甚至擁有不弱於高官的權勢,這已成為北魏大患。太武帝通過滅佛,一可以收回土地丁囗,加強財政控制,維穩;二,打壓親佛勢力,加強皇權。結果很明顯,他的舉措使北魏強大起來,至於繼任者為何要興佛,政冶鬥爭需要罷了,並非他選了立場,立場選了他而已,這和有宋一代王安石變法一樣,變法派保守派鬥爭延續到宋滅亡,政治鬥爭遊戲而已。

见微而知著
2017-06-15

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毀佛,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為,史稱“三武一宗”。佛教於東漢末年傳入中國,開始並不被重視,兩晉以後,隨著鳩摩羅什、佛圖澄等一批西域高僧進入中華,佛教開始在內地傳播。當時的中原士大夫對佛教並不接受,認為佛是外國的神,漢人有自己的神、聖,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國石虎(字季龍)還曾下詔,漢人不得出家,不得進寺燒香。據《晉書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佛圖澄)》:

“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真偽混餚,多生愆過。季龍(石虎)下書料簡,其著作郎王度奏曰:‘佛,外國之神,漢人皆不出家。魏承漢制,亦循前軌。今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隸,例皆禁止,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其趙人為沙門者,還服百姓。’季龍以下書曰:‘朕出自邊戎,忝君諸夏,至於饗祀,應從本俗。佛是戎神,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

就是說,後趙時期,百姓因佛圖澄的緣故多奉佛,營造寺院,競相出家,良莠不齊,多有不法的。後趙國主石虎命調查,著作郎王度說,佛是外國的神,功不施民,漢人不出家,歷來如此,應該禁絕趙人入寺燒香,從官員士大夫乃至百姓一律禁止,違者問罪。國人為僧者,一律還俗。石虎下詔說,我乃出自北方邊地,今為華夏國君,對於祀神,應遵從本來的習俗。佛是外國的神,應該兼奉,我國在邊地生活的百姓原來奉佛的,可允許。

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些邊地戎人政權,重殺伐,輕百姓,殺人如麻,以至於天地都不正常,天文多有凶相。據《晉書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石季龍)》:

“時襖怪尤多,石然於泰山,八日而滅。東海有大石自立,旁有流血。鄴西山石間血流出,長十餘步,廣二尺餘。太武殿畫古賢悉變為胡,旬餘,頭悉縮入肩。季龍大惡之,佛圖澄對之流涕。”

就是說,當時有許多奇怪的凶事,泰山上有塊石頭自燃,燒了八天才滅。東海海面上突然豎起一塊大石,有血從石上流出。鄴城西山山石間有血流出,長十餘步,有兩尺多寬。皇宮內的太武殿牆壁上所畫的古時的先賢,一夜之間都變成了胡人的形象,十餘日,頭都縮入肩膀。

這些人不僅對外殺閥,自己父子兄弟之間也殺。後趙末年,石虎死後,他的後代悉數被殺。據《晉書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石季龍)》:

“季龍小男混,永和八年(即公元352年)將妻妾數人奔京師,敕收付廷尉,俄而斬之於建康市。季龍十三子,五人為冉閔(後趙的終結者)所殺八人自相殘害,混自此有死。”就是說,石虎的小兒子石混,後趙滅亡後奔江左劉宋王朝,在建康被殺。石虎有子十三人,其中五人被後趙的滅亡者冉閔所殺,八人自相殘殺而亡,現在,最小的兒子又被殺。

殺人者自己亦被殺,因果報應,真是絲毫不爽。這個時期,西域高僧佛圖澄來華,看到前趙“二石”(石勒、石季龍)的殘暴,發悲天憫人之心,運用自己的神通,道化“二石”,救了很多人,可謂功德無量。這裡僅舉幾個例子,看看佛圖澄的神通。

一、憑空生蓮花。據《晉書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佛圖澄)》:

“勒召澄,試以道術。澄即取缽盛本,燒香咒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之。”

就是說,後趙國主石勒召佛圖澄,要試一試他的道術。佛圖澄取出他化緣的缽,燒香誦咒,很快缽中生出一朵青蓮,光色耀目。

二、令龍吐水。據《晉書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佛圖澄)》:

“襄國城(今邢臺市)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故泉源上,坐繩床,燒安息香,咒愿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而來,諸道士竟往視之。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就是說,當時,後趙的都城護城河的水源在城西北,水源突然枯竭,石勒問佛圖澄如何才能有水。佛圖澄說,今天我要令龍來取水。於是,佛圖澄與法首等幾個弟子一起來到已乾枯的山泉,坐床焚香,誦咒數百言,一連三天,有細水流出,而且有一條小龍隨水而來,人競相前往觀看。一會兒,大水洶湧而來,護城河滿。

三、隔空救火。據《晉書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佛圖澄)》:

“澄嘗與季龍升中臺,澄忽驚曰:‘變,變,幽州當火災。’乃取酒噀之,九而笑曰:‘救已得矣。’季龍遣驗幽州,云爾日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雨亦頗有酒氣。”

就是說,一次,佛圖澄與後趙國主石虎同登高臺,佛圖澄突然驚道,有變!有變!幽州發生火災了。於是,取酒噴之,過了好長時間,佛圖澄笑稱,火已被滅掉了。石虎派人到幽州去驗證,說那一天大火四門而起,西南方向有黑雲過來,突下大雨,雨中有酒氣。

佛圖澄之所以在後趙大施神通是有道理的。後趙王朝這個以武力為看家本領的強權政府對佛法始終時近時遠,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隨意性很強,所以,講道理是沒人聽的,佛圖澄只能現神通,這些人才能聽從。

南朝與北朝的政治狀況有所不同,對待佛法的態度也不同。佛法東來以後,很快被中原衣冠、世閥大族所接受,使本來崇尚清談無為的風氣,更增添了佛法的玄妙。如東晉明帝就以崇佛著稱,這位皇帝還是畫佛像的聖手,是與中國三大佛畫家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齊名的佛畫高手,東晉明帝親自畫佛像,懸於宮中。又東晉的簡文帝也以崇佛而著稱,據《晉書卷九 帝記第九 簡文帝》:“及長,清虛寡慾,尤善玄言。”江左的皇帝崇佛,親自畫佛、聽經,這個規格就不一樣,對當時奉佛風氣的影響是巨大的。

皇帝如此,世閥大族亦如此,比如東晉門閥殷浩北伐未果,被貶東陽,大讀佛經,沒有怨言。據《晉書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殷浩)》:

“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戚。”

這裡的“談詠”就是談經,他還親自聽經、講經,雖然被流放,卻絲毫不受影響。《晉書》稱殷浩“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談”。 當時南朝的名士如王羲之、謝安等人,逸遊於會稽,“終日慼慼,觸事惆悵”,以玄談佛事派遣胸中的煩悶。

當時王羲之官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不得志,棄官而去,潛心佛法、玄談。據《晉書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王羲之)》: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復徵之。”

就是說,王羲之掛冠而去,與東土名士踏名山,泛滄海,忘情于山水之間,他感嘆說,我啊,終當快樂一生。一次,謝安對他說,中年以來,常為哀樂所傷,與親友離別,幾天都不舒服。王羲之說,人到晚年,自然如此。正應該用音樂、詩賦、修行調節,不能讓兒孫輩打擾,減少歡樂之趣。

南朝士大夫素有奉佛的傳統,而且佛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比如南朝詩人謝靈運就曾在他的作品《山居賦》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觀三世以其夢,撫六度以取道”;又有 “法音晨聽,放生夕歸”,完全時一個“僧人”的起居與生活,這裡的“三世”、“六度”、“法音”、“放生”等都是佛學名詞。

後來南朝佛教由於梁武帝的大力倡導,舉朝上下,講經釋典,一時江左地區的佛教盛況空前,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據《南史》,當時樑朝大臣郭祖深上疏就提到,“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後來唐朝詩人杜牧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這些權貴崇尚佛教的結果。

我們看到南朝是知識分子學佛,這些文人士大夫包括皇帝都是讀書人,學佛不僅是統治的的需要,更是精神文化的需要;而北朝大多是軍閥、貴族奉佛,崇佛是統治的需要。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說到南北朝佛教的特點,他說“南方偏尚玄學義理,上乘魏晉以來之系統。北方重在宗教行為,下接隋唐以後之宗派”。一個精神色彩多一點,一個政治色彩多一點。

由於北朝皇帝在佛教上採取實用主義態度,所以任何一件與統治相沖突的事情都可能被人抓住掀起軒然大波。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發生了這起大規模的毀佛就是這樣。這件事看似偶然並非偶然,毀佛事件的背後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事件的始作俑者是當時的北魏司徒崔浩。

崔浩向來不喜歡佛教,經常向拓跋燾進言,認為佛教虛幻荒誕,在世上浪費財物,損害百姓,應該全部消滅掉。有意思的是崔浩的妻子好佛法,篤信佛教。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

“浩非毀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釋典,時時讀誦。浩怒,取而焚之,捐灰廁中。”

就是說,崔浩反對佛法,而他的老婆郭氏敬重佛教,好讀佛法經典,常常讀誦。崔浩看到大怒,將這些佛教經典全部焚燬,並將燒書留下的炭灰丟進廁所。

崔浩這個人才華過人,善陰陽五行術。北魏明帝拓跋嗣(拓跋燾的父親)向崔浩詢問天文、災變等知識。崔浩占卜的結果大多數都應驗了。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

“少好學,博覽經史,玄學陰陽百家之言,無不該覽。精研義理,時人莫及。”

就是說,崔浩從小好學,博覽經史,精研陰陽,當時沒有人超過他。

崔浩男人女相,自比張良。太武帝拓跋燾剛即位時,崔浩被罷官,拜當時隱居嵩山的道家人物寇謙之為師。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

“浩纖妍白皙如美婦人。性敏達,長於謀計,自比張良,謂己稽古過之。既歸第,因欲修服食養性術,而寇謙之有《神中錄圖新經》,浩因師之。”

就是說,崔浩纖妍白皙,如美婦人。性敏達,善於計謀,自比張良,自稱超越古人。罷官以後,拜寇謙之為師,學習服食養性之術。

這個寇謙之精通圖讖歷數之學,集道教方術之大成,被稱為“天師”。崔浩本人明歷數,懂天文,兩人十分相投,引為知己。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

“天師寇謙之每與浩言,聞其論古今興亡之跡,常自夜達旦,竦意斂容,深美之,曰:‘斯人言也惠,皆可底行,亦當今之皋陶也。但人貴遠賤近,不能深察之耳。’因謂浩曰:‘吾當兼修儒教,輔助天平真君,而學不稽古。為吾撰列王者政典,並論其大要。’浩乃著書二十餘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跡,大旨先以復五等為本。”

就是說,寇謙之每次與崔浩言,聽他論說古今王朝興廢的事情,常常通宵達旦,寇謙之表情嚴肅,嘆美說,說得好,都可行,你就是當今的皋陶。但是,人都是貴遠而賤近,看重那些外來的,對身邊的人反而不重視。

不久,崔浩再次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啟用,任司徒,位列三公。這個時候,崔浩要藉助皇帝的力量毀滅佛法,獨尊道教,樹立自己在學術上的權威。於是,崔浩不斷向拓跋燾進言,說佛教虛幻荒誕,在世上浪費財物,損害百姓,應該全部消滅掉。太武帝開始只是部分聽從了崔浩的建議,做法比較溫和。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四六)》:

“魏主(拓跋燾)與崔浩皆信重寇謙之,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每言於魏主,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宜悉除之。”

又據《北史卷二 魏本紀第二(拓跋燾)》:

“詔自王公已下至於庶人,私養沙門、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詣官曹,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

就是說,拓跋燾和崔浩都信重寇謙之,奉道教。崔浩向拓跋珪說佛法如何荒誕,危害百姓,宜禁止。於是,拓跋珪於公元446年正月,下詔限制奉佛,但並沒有完全禁止。

不久發生的一件事,正是這件事導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規模滅佛,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場佛法的浩劫。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四六)》:

“及魏主討蓋吳,至長安,入佛寺,沙門飲從官酒;從官入其室,見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門所用,必與蓋吳通謀,欲為亂耳。’命有司按誅闔寺沙門,閱其財產,大得釀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萬計,又為窟室以匿婦女。”

就是說,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討伐北魏叛民首領蓋吳,來到長安後,進入一座佛教寺院,和尚讓拓跋燾的侍從將官喝酒。拓跋燾的侍從將官來到和尚居住的房裡時,發現那裡有許多兵器,出來告訴了拓跋燾。拓跋燾勃然大怒,說:這不是和尚應該使用的東西,他們一定同蓋吳相串通,想作亂的。於是命令有關部門將全寺院的和尚都殺了。封查寺院的財產時,又發現釀酒的工具及州郡牧守、富人們寄藏在這裡數以萬計的東西,又發現和尚挖的地下密室用來藏匿婦女。於是,崔浩藉機勸拓跋燾盡殺天下僧人。再據《資治通鑑卷》同卷:

“崔浩因說帝悉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寇謙之與浩固爭,浩不從。先盡誅長安沙門,焚燬經像,並敕留臺下四方,令一用長安法。”

就是說,崔浩因此勸說拓跋燾將世上的和尚全都斬盡殺絕,毀掉各種佛經佛像,拓跋燾接受了他的建議。當時寇謙之極力勸阻崔浩不要這麼做,崔浩不聽。他們首先殺了長安的和尚,焚燬了佛經和佛像,並下詔給留臺,即留守平城(大同)的太子,通令全國,按長安誅殺和尚的辦法去做。

當時,太武帝拓跋燾下了這樣一道詔書,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四六)》:

“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偽以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嘗有此。夸誕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壞,九服之內,鞠為丘墟。朕承天緒,欲除偽定真,復義、農之治(直),其一切蕩除,滅其蹤跡。自今以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偽物!有司宣告徵鎮諸軍。刺史,諸有浮圖形像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就是說,先歷數佛法的“弊端”,然後通告全國,有關部門和在外地征戰或駐守的各位將領、刺史,凡有佛像和佛經等等的東西都必須打毀焚燒,和尚不管年紀大小都活埋了。這顯然是崔浩的手筆,太狠了。

這件事最後竟釀成一場佛法的浩劫。太子拓跋晃勸幾番解不聽。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四四六)》:

“太子晃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豫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亡匿獲免,或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無復孑遺。”

就是說,太子拓跋晃平素喜歡佛法,多次勸諫,但太武帝拓跋燾不聽。他只好拖延時間,慢慢將詔書發下去,這就使遠近寺院的和尚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辦法脫身,許多和尚都逃走藏了起來,倖免於難,有的把佛經佛像收藏起來,只有在北魏境內的佛塔、寺廟全都不復存在。

寺院裡發現兵器、釀酒的工具,又發現官員以及富人寄藏的貨物,藏匿婦女的密室,這些都不應是僧人應做的事情。和尚怎麼可以請軍人飲酒?真正的僧人不允許釀酒的,反過來說做這些事的人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尚。北魏依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殺掉他們是完全應該的。但是崔浩卻藉此機會將毀佛推行了全國,且不聽別人的勸告,他的目的和動機就值得懷疑。

無論怎麼說,濫殺總不是什麼好事,崔浩本人最後的結局也不好,由於崔浩在做人做事上比較強勢,甚至連太子也不放在眼裡,得罪了很多人,終於在他修《國史》的問題上被人抓住把柄,獲罪。不僅自己被殺,而且還被夷滅三族。

崔浩死的很慘,備受侮辱,也許這與他毀佛有關,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

“及浩幽執,被置檻中,送與城南,使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

就是說,崔浩被抓,囚禁在一個籠子當中,送到城南,幾十個押送的士兵一起在他頭上撒尿,崔浩慘叫,呼聲不絕於路。唉!幾十個人一齊在他頭上撒尿,多大的侮辱,據《北史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崔浩)》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就是說,自古以來,三公被戮辱,沒有象崔浩這麼慘的。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此次行動,客觀上對佛教在中原的發展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後來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佛教才再次在北方興盛起來。

相忘江湖71941665
2017-06-19

太武帝拓跋燾滅佛是看到佛教對國政的弊端,拓拔濬要興復佛教是他看到佛教對國政的益處。

太武帝拓跋燾滅佛的原因:太武帝是個軍事上頗有成就的皇帝,在位期間,親自率領大軍滅亡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北伐柔然,使之從此不敢南侵,南伐劉裕,佔領河南,但是晚年變得昏庸殘暴,殺戮太重,聽信奸佞宦官宗愛誣陷之言(公元451年):說太子及手下意圖謀反,勃然大怒的太武大令整治太子府,並且殺了許多太子近臣。24歲的太子受到過度驚歎,驚恐成疾,因病死去。魏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太武知道太子是清白被冤枉的,十分後悔。而這時奸佞宗愛怕被太武帝殺掉,就先下手弒殺了太武帝。而這一年拓拔濬年僅十二歲。太武帝二次滅佛,其中起決定性的二個人,第一位是當時太武帝最寵幸的重臣:“司徒崔浩“(北魏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史學家書法家精通陰陽之術自比張良,中國古代十大謀士之一,出身官宦家庭,祖上世代為官,他爺爺是著名的北魏司空崔宏)第二位是崔浩的老師:精通圖讖歷數之學,集道學方術之大成,被稱為天師的寇謙。太武帝言聽計從於崔浩,崔浩信服於尊寵信奉於道教的寇謙。

第一次:崔浩在太武帝初年被罷官,不久後被重新啟用並獲重用,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為了樹立自己政治上的權威,開始借力道教打擊佛教,並向太武帝不斷進言:佛教虛幻荒誕,浪費世間財物,損害百姓利益,應該全部清除滅掉。太武帝只是採納了部分建議,只是禁佛,並沒有徹底剷除佛教。

第二次:太武帝討伐叛民蓋吳來到長安後進入一座寺院,寺院的和尚請太武帝隨從將官喝酒,眾將官來到和尚住的房,間裡發現許多兵器,有人報告了太武帝,太武帝大怒:這不是和尚該使用的東西,一定是想和叛民勾結作亂,在下令全部殺掉和尚後在封存寺廟財產時又發現:不但和尚有釀酒工具,挖,得地下室裡面藏有女人,而且州郡牧守和富人還藏了數以萬計的東西,此時崔浩趁機建議太武帝,殺掉魏國全部的和尚,毀掉全部各種佛經佛尚,太武,帝同意後並下詔在全國範圍內滅佛,詔書意思是先歷數佛法的弊端,然後通告全國各部門和各地官吏,軍隊,凡是有佛像和佛經有關東西必須全部毀掉,和尚不管年紀大小都通通活理了。崔浩下令首先殺了長安全部和尚,焚燬了全部佛經佛像後又下令留守國都平城(今大同)的太子拓拔晃,通令全國,按長安辦法去做,太子信佛,幾次勸諫太武帝收回成命,太武帝不準,太子拖延時間,把詔書慢慢下發,讓得到消息的和尚躲藏起來,倖免於難。有的和尚把佛經佛像藏了起來,魏國境內的佛塔寺廟全部毀掉了。

寇謙勸說為人強勢的崔浩不要這麼做,只可惜崔浩不聽,俗話說得好:做事七分好,留給三分給兒女。有張良之才,而無張良之德的崔浩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倒施逆行濫殺無辜,失策於進退之中,招致天怒人怨,在修國史時,被人抓住把柄,遭遇到群起攻擊,自已遭羞辱慘死不說,還被滅了三族。

拓拔濬(440一465)廟號高宗,諡號文成皇帝,逝後葬在雲中金陵。在位十四年,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戒奢從儉,對外停止大規規模用兵,與民生養休息,對內澄清吏治,起用漢人儒生入仕,注重農業生產發展,在他因病去世的時候,北魏制度完善和漢化條件基本成熟,為孝文帝元宏打下堅實基礎。

文成帝興佛的原因:文成帝是太子拓拔晃長子,在太子冤死後,太武帝追悔莫及,封文成帝為高陽王常常帶在身邊,十分喜愛。太武帝被宗愛弒後,452年3月文成帝在羽林郎中劉尼,尚書賀源,陸麗,長孫渴候,高允等人支持下迎戰拓拔宮,並殺宗愛,賈周後,同年文成帝即位,當時北魏由於太武帝晚年連續用兵,國庫空虛,虧空嚴重,地方上的各民族矛盾也很大,文成帝為了進一步緩和名民族矛盾,安撫廣大百姓,解除了太武帝滅佛禁令,至此以後佛教日益興盛?北魏又成為事實上的佛教國家。

农家人在山里
2017-06-16

拓跋燾滅佛原由及背景

歷史記載,太武帝時期有個名叫崔浩的宰相。他非常受太武帝的信任,參與國家大事。一次機緣巧合,他結識了有個叫寇謙之的人。寇謙之是道教的忠實信徒,一生都信奉道教。寇謙之向太武帝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卻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拓跋燾滅佛事件及影響

太平真君六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起義,聚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發現佛寺內藏匿武器。拓跋燾懷疑僧侶與蓋吳勾結,於是在太平真君七年下詔滅佛,並宣佈佛教為邪教,在各地焚燬所有的佛像和佛經,禁止佛教的傳播。。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蔑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人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魏太武帝駕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拓拔濬為什麼又要興復佛教?

拓拔濬在位期間,幾乎每年都會到地方去體察民情。他曾多次下詔免除不必要的徭役賦稅,頗受百姓擁戴。當時的官場也是陣陣清風,頒佈眾多的條例,嚴厲整治官官相護,收受賄賂,一時之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繁榮景象。

為了更好的安撫百姓,拓拔濬恢復了佛教。據說還把佛教高僧迎入宮中,奉以師禮,常常聽其訴談佛法。在這位高僧的建議下,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同雲岡。從此,佛教又開始日益興盛。

赵艳伟
2017-06-16

主要原因有:

第一,太武帝的時候國家是征戰狀態,需要男力和糧草,而寺院聚集了很多男力和糧草,為了戰爭需求,需要滅佛。

第二,當時的寺院權力太大,甚至通過歪曲的東西來攻擊國家,為了統治需要,太武帝需要滅佛。

第三,繼承人繼位後,國家形勢發生變化,寺院勢力已經非常弱小,國家需要倡導文化來文治。

红尘68
2017-06-14

和尚不服兵役,不納稅,寺廟佔有大量土地,也不納稅。朝廷財源枯竭,兵源枯竭 。根本說是政教對立。所以佛教受到打擊。後來佛教再復興,佛教的神,這裡的神是靈魂,不滅論 ,還是有現實意義的。人需要這個。還有佛教主張節慾,息掙,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陕西董云峰
2017-06-14

謝謝邀請,因為我沒有專題研究北魏史,不能回答你的問題。不過,作為補償,關於儒道釋三學,我的一點體會是,道學養身,儒學修心,佛學養性,身心和合,生機勃勃。三學互參,有效地實現了教化人心的作用。三教合流,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MAKE102421881
2017-06-14

思想是至高領地,文化引領思想,只有正確的三觀才能達到天地人的統一,宗教服務的對象是社會,上下和諧,物人共融,淨化身心,平等愛人,溫柔忍耐……國內外歷史上都有利用宗教,搞偏邪思想言論以反社會行為。思想領域的教育引領是新中國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可輕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