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賺多少錢才算夠?存款要達到多少位才算幸福?

5 個回答
木风恒
2019-09-04

這個很難講了,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然後所需要的就不一樣,正因如此,所以才說很難講啊,不管怎麼樣關鍵在於自己本身是否懂得用錢,會用錢的話,這個錢是活的,這樣就沒有所謂的賺多少錢的問題了,不會用錢,就算賺再多錢,也還是不夠用,總是覺得不夠的感覺,錢財是流通的東西,如果賺來了以後不進行流通的話,那麼就變成死水一樣,這樣的錢也就失去了其意義,這樣的話就算再多錢,也是沒有用的,因為沒有用啊!存款的多少其實跟幸福沒有多大關係,幸福與否關鍵在於自己的心是否安,如果心不安,就算有再多錢,也是不幸福的,只要能夠讓自己的心安,就會覺得是幸福的了,心不安永遠無法獲得幸福,但是造成心不安的因素很多,這個因人而異,當然了,有的人因為錢的問題造成的心不安,但是很多時候只是表面現象而已,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得自己去找,沒有人能夠幫得了自己,只有自己才可以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所以說我們最為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這個提升了以後,再會慢慢發現自己是怎麼樣的,才會有自知之明,這樣才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好它,這一切無非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能夠安了!

美丽庆阳
2019-08-27

人的一生,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就可以了,人性本就是貪婪的,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就可以啦。

人性是很難滿足的,慾望都是階段性的,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在我剛結婚的時候,還欠了別人三萬多,我那時的想法就是還完欠款,自己有一萬就可以了。在過了幾年,欠款還清了,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十五萬,我按揭了房子,還買了一輛麵包車,那時候想著要是能還完房款,手裡有十萬就可以,我覺得就很知足了。

後來過了幾年,房款還清了,手裡有了夢想中的十萬,就有新的夢想,存款達到三十的想法,覺得有三十自己就真的滿足了。

人性本是貪婪的,這話真是太正確了,如今的自己有了五十,覺得也就那麼回事,不過現在我覺得很知足了,只要家裡人身體都健康就可以了,錢多錢少不重要。

人的慾望太強,很難滿足的,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沒有的東西,太想得到了,如果真的得到了,慾望有更上一層,所以真的能做到知足常樂也很難,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也是一種本事,順其自然吧,大財靠命,小財靠勤,隨遇而安吧。

黄骅冬枣123
2019-08-27

金錢具有物質滿足、心理安全、生命成本節約等多種幸福效用,是一個人苦樂感、幸福感產生的重要原因。

人們常常會說,等我賺夠了多少多少錢,我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等到你賺了許多錢,往往又不會滿足,想要去賺更多的錢。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那麼人的一生要賺多少錢才會覺得幸福呢?

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黃有光院士的研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可能是一個“幸福—收入”的轉折點。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之前,收入增長會導致人們的幸福指數增長。5000美元以後,金錢能夠帶給人的幸福感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收入不斷增長,而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在不斷下降。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金錢帶給人的快樂是逐漸降低的,金錢並不能購買快樂。

現在,有專家提出,根據目前的購買力,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是收入—幸福的轉折點。根據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已經接近一萬美元的標準。

國內某些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的一萬美元,但是過高的房價、生活成本使得這些城市的幸福感和國內一些收入較低的城市相比沒有明顯提升。中國已經出現了“伊斯特林悖論”現象,也稱為“幸福悖論”現象。“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幸福難題。

經濟學上經常會用人均收入、家庭資產狀況兩個重要指標來說明一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對於個人幸福而言,經濟狀況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對收入,二是家庭資產,三是相對經濟地位。

一、絕對收入保障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

現在社會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要不要提高收入的問題,而是過度的以增加收入、增加GDP為目標,佔據著一些人、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人們追求越來越多的金錢,偏離了收入增長的本來目標,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人們獲得收入是要付出生命成本與代價的,要消耗自然資源、要放棄閒暇時間。收入越多,並不等於對幸福就越好,人們變得比窮的時候更加不開心了。

二、家庭資產狀況

英國人以前說人生從65歲開始,意思是65歲退休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收入提高了,英國人改為人生從45歲開始。45歲前,為了賺錢往往需要做一些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45歲之後,有了一定的家庭資產,可以以錢生錢,然後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下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錢對於幸福人生選擇的一個有力推動。

一個好的人生,一定有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由忙到閒,由必須做到喜歡做的人生轉折,這是由生命規律決定的。這個轉折點選擇越是正確,越是及時,對人生的快樂幸福就越有利。

三、相對經濟地位

相對經濟地位反映人們的相對生活水平乃至相對社會地位,對個體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數有重要影響。大量調查表明,對人們的快樂和痛苦來說,相對收入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收入增長不如物價、房價漲得快,那相對經濟地位就會下降。有研究表明,儘管一些人的絕對收入是增加的,但是由於相對經濟地位下降,幸福感也會難以提高,甚至是下降的。

快樂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與收入增加只是手段,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是人們的快樂幸福生活。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幾乎還是以GDP為中心,個人則以物質利益為中心。確立快樂幸福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理念。如果一個國家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人們的幸福感卻長時間得不到提高,那麼,這樣的收入多起來有什麼用處呢?


金錢具有物質滿足、心理安全、生命成本節約等多種幸福效用,是一個人苦樂感、幸福感產生的重要原因。

人們常常會說,等我賺夠了多少多少錢,我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等到你賺了許多錢,往往又不會滿足,想要去賺更多的錢。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那麼人的一生要賺多少錢才會覺得幸福呢?

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黃有光院士的研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可能是一個“幸福—收入”的轉折點。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之前,收入增長會導致人們的幸福指數增長。5000美元以後,金錢能夠帶給人的幸福感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收入不斷增長,而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在不斷下降。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金錢帶給人的快樂是逐漸降低的,金錢並不能購買快樂。

現在,有專家提出,根據目前的購買力,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是收入—幸福的轉折點。根據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已經接近一萬美元的標準。

國內某些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的一萬美元,但是過高的房價、生活成本使得這些城市的幸福感和國內一些收入較低的城市相比沒有明顯提升。中國已經出現了“伊斯特林悖論”現象,也稱為“幸福悖論”現象。“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幸福難題。

經濟學上經常會用人均收入、家庭資產狀況兩個重要指標來說明一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對於個人幸福而言,經濟狀況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對收入,二是家庭資產,三是相對經濟地位。

一、絕對收入保障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

現在社會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要不要提高收入的問題,而是過度的以增加收入、增加GDP為目標,佔據著一些人、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人們追求越來越多的金錢,偏離了收入增長的本來目標,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人們獲得收入是要付出生命成本與代價的,要消耗自然資源、要放棄閒暇時間。收入越多,並不等於對幸福就越好,人們變得比窮的時候更加不開心了。

二、家庭資產狀況

英國人以前說人生從65歲開始,意思是65歲退休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收入提高了,英國人改為人生從45歲開始。45歲前,為了賺錢往往需要做一些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45歲之後,有了一定的家庭資產,可以以錢生錢,然後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下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錢對於幸福人生選擇的一個有力推動。

一個好的人生,一定有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由忙到閒,由必須做到喜歡做的人生轉折,這是由生命規律決定的。這個轉折點選擇越是正確,越是及時,對人生的快樂幸福就越有利。

三、相對經濟地位

相對經濟地位反映人們的相對生活水平乃至相對社會地位,對個體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數有重要影響。大量調查表明,對人們的快樂和痛苦來說,相對收入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收入增長不如物價、房價漲得快,那相對經濟地位就會下降。有研究表明,儘管一些人的絕對收入是增加的,但是由於相對經濟地位下降,幸福感也會難以提高,甚至是下降的。

快樂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與收入增加只是手段,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是人們的快樂幸福生活。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幾乎還是以GDP為中心,個人則以物質利益為中心。確立快樂幸福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理念。如果一個國家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人們的幸福感卻長時間得不到提高,那麼,這樣的收入多起來有什麼用處呢?



金錢具有物質滿足、心理安全、生命成本節約等多種幸福效用,是一個人苦樂感、幸福感產生的重要原因。

人們常常會說,等我賺夠了多少多少錢,我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等到你賺了許多錢,往往又不會滿足,想要去賺更多的錢。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那麼人的一生要賺多少錢才會覺得幸福呢?

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黃有光院士的研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可能是一個“幸福—收入”的轉折點。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之前,收入增長會導致人們的幸福指數增長。5000美元以後,金錢能夠帶給人的幸福感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收入不斷增長,而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在不斷下降。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金錢帶給人的快樂是逐漸降低的,金錢並不能購買快樂。

現在,有專家提出,根據目前的購買力,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是收入—幸福的轉折點。根據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已經接近一萬美元的標準。

國內某些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的一萬美元,但是過高的房價、生活成本使得這些城市的幸福感和國內一些收入較低的城市相比沒有明顯提升。中國已經出現了“伊斯特林悖論”現象,也稱為“幸福悖論”現象。“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幸福難題。

經濟學上經常會用人均收入、家庭資產狀況兩個重要指標來說明一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對於個人幸福而言,經濟狀況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對收入,二是家庭資產,三是相對經濟地位。

一、絕對收入保障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

現在社會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要不要提高收入的問題,而是過度的以增加收入、增加GDP為目標,佔據著一些人、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人們追求越來越多的金錢,偏離了收入增長的本來目標,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人們獲得收入是要付出生命成本與代價的,要消耗自然資源、要放棄閒暇時間。收入越多,並不等於對幸福就越好,人們變得比窮的時候更加不開心了。

二、家庭資產狀況

英國人以前說人生從65歲開始,意思是65歲退休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收入提高了,英國人改為人生從45歲開始。45歲前,為了賺錢往往需要做一些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45歲之後,有了一定的家庭資產,可以以錢生錢,然後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下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錢對於幸福人生選擇的一個有力推動。

一個好的人生,一定有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由忙到閒,由必須做到喜歡做的人生轉折,這是由生命規律決定的。這個轉折點選擇越是正確,越是及時,對人生的快樂幸福就越有利。

三、相對經濟地位

相對經濟地位反映人們的相對生活水平乃至相對社會地位,對個體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數有重要影響。大量調查表明,對人們的快樂和痛苦來說,相對收入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收入增長不如物價、房價漲得快,那相對經濟地位就會下降。有研究表明,儘管一些人的絕對收入是增加的,但是由於相對經濟地位下降,幸福感也會難以提高,甚至是下降的。

快樂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與收入增加只是手段,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是人們的快樂幸福生活。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幾乎還是以GDP為中心,個人則以物質利益為中心。確立快樂幸福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理念。如果一個國家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人們的幸福感卻長時間得不到提高,那麼,這樣的收入多起來有什麼用處呢?




金錢具有物質滿足、心理安全、生命成本節約等多種幸福效用,是一個人苦樂感、幸福感產生的重要原因。

人們常常會說,等我賺夠了多少多少錢,我就退休享受生活,可是等到你賺了許多錢,往往又不會滿足,想要去賺更多的錢。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那麼人的一生要賺多少錢才會覺得幸福呢?

根據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黃有光院士的研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均收入5000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可能是一個“幸福—收入”的轉折點。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之前,收入增長會導致人們的幸福指數增長。5000美元以後,金錢能夠帶給人的幸福感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以來,收入不斷增長,而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甚至還在不斷下降。經濟學上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金錢帶給人的快樂是逐漸降低的,金錢並不能購買快樂。

現在,有專家提出,根據目前的購買力,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是收入—幸福的轉折點。根據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8790美元左右,已經接近一萬美元的標準。

國內某些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或者超過的一萬美元,但是過高的房價、生活成本使得這些城市的幸福感和國內一些收入較低的城市相比沒有明顯提升。中國已經出現了“伊斯特林悖論”現象,也稱為“幸福悖論”現象。“收入有增長,幸福無提高”,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幸福難題。

經濟學上經常會用人均收入、家庭資產狀況兩個重要指標來說明一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對於個人幸福而言,經濟狀況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絕對收入,二是家庭資產,三是相對經濟地位。

一、絕對收入保障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

現在社會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要不要提高收入的問題,而是過度的以增加收入、增加GDP為目標,佔據著一些人、一個社會的核心理念,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人們追求越來越多的金錢,偏離了收入增長的本來目標,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人們獲得收入是要付出生命成本與代價的,要消耗自然資源、要放棄閒暇時間。收入越多,並不等於對幸福就越好,人們變得比窮的時候更加不開心了。

二、家庭資產狀況

英國人以前說人生從65歲開始,意思是65歲退休後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收入提高了,英國人改為人生從45歲開始。45歲前,為了賺錢往往需要做一些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45歲之後,有了一定的家庭資產,可以以錢生錢,然後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留下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錢對於幸福人生選擇的一個有力推動。

一個好的人生,一定有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由忙到閒,由必須做到喜歡做的人生轉折,這是由生命規律決定的。這個轉折點選擇越是正確,越是及時,對人生的快樂幸福就越有利。

三、相對經濟地位

相對經濟地位反映人們的相對生活水平乃至相對社會地位,對個體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數有重要影響。大量調查表明,對人們的快樂和痛苦來說,相對收入是一個重要指標。如果收入增長不如物價、房價漲得快,那相對經濟地位就會下降。有研究表明,儘管一些人的絕對收入是增加的,但是由於相對經濟地位下降,幸福感也會難以提高,甚至是下降的。

快樂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與收入增加只是手段,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是人們的快樂幸福生活。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幾乎還是以GDP為中心,個人則以物質利益為中心。確立快樂幸福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理念。如果一個國家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人們的幸福感卻長時間得不到提高,那麼,這樣的收入多起來有什麼用處呢?




言语喆
2019-08-28

這個問題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首先,人活於世,每個人所追求的都不一樣,有的人喜歡追求生活,有的人喜歡追求夢想,有的人喜歡追求財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每個人要生活在這個世上,都要去努力的獲取財富,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

賺多少錢才算夠呢?存款要達到多少位才算幸福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獲得多少財富,就要相應的付出多少甚至是幾倍的努力。你能賺多少錢,擁有多少存款,要看你自己能承受多大的壓力,付出多大的汗水,擁有多大的能力。要把賺錢、生活、家庭和興趣愛好統籌起來,通過金錢支撐家庭生活和追求興趣愛好,在家庭生活幸福、個人精神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去獲得更多的財富。

凤全工作室
2019-08-27

謝邀。其實,多少錢都不重要,幸福取決於自己的態度,有吃有住有穩定的收入和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就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