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
成都反邪教
1/44 小時候,過年意味著女孩子們的花衣裳、男孩子們的鞭炮、紅對聯和年畫、還有長輩們的壓歲錢和各種好吃的,長大後,春聯一年年貼、燈籠一年年掛、鞭炮和禮花一年比一年炫,春運潮一年比一年猛。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味兒卻悄悄的藏到了電視機、電腦、手機裡,藏到了層層高樓裡。過年的方式雖然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濃濃的過年情懷。
2/44 有人總結說,年夜飯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年夜飯的變遷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生活狀況的巨大變化。“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當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家人團聚,共吃團圓飯的時候,每個人心中那種充實的幸福感真是難以言喻。平日家庭成員為生活各奔東西,當難得團圓,酒餚相對時,年夜飯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3/44 1959年燕子磯公社食堂年夜飯,大家集體吃飯過年。
4/44 1962年,包餃子過春節的京郊農民。六七十年代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頓飯。“我小時候最盼的就是過年。只有過年才能飽飽地吃上一頓大米飯,還有餃子、豬肉。”1958年出生的劉女士說,“六七十年代,年夜飯的最大好處就是解饞。”
5/44 六七十年代吃上的消費,佔國人收入大部分。臨近春節,家家都讓幾個孩子起早貪黑排隊去買。平時家庭主婦手緊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過年時,似乎一下子大方起來,年夜飯有炸丸子、豬肉燉粉條、紅燒鯉魚,還有香噴噴的大米飯,這都是平時難得一見的。
6/44 1979年,魚和肉開始出現在蕪湖人家的年夜飯上。
7/44 八九十年代年夜飯-雞鴨魚肉唱主角。八九十年代,年夜飯菜餚的種類由貧乏走向豐富,人們的胃口也隨之大開。雞鴨魚肉成了年夜飯的主角。
8/44 九十年代,一個普通人家的除夕團圓夜。90年代以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鮮蔬菜無論冬夏都能買到,且生猛海鮮、南方菜、北方菜應有盡有。
9/44 1999年,杭州一飯店廚師被請到家裡做年夜飯。
10/44 新世紀以來,有不少人開始訂購年夜飯半成品,在家簡單操作,即可以吃到美味年夜飯;不少飯店也推出年夜飯上門服務,人們可以在家裡“訂製”年夜飯,請酒店大廚做好後送貨上門,既方便,又享受了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那種溫馨氛圍。
11/44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家老小下館子去飯店吃年夜飯,既可以美餐一頓,而且可以省下洗碗刷盤的麻煩,何樂而不為呢?年夜飯“前天”講求吃飽,“昨天”講求吃好,“今天”則講求吃得健康。
12/44 在中國的傳統中,過新年穿新衣的歷史由來已久,它和舞龍、舞獅、敲鑼打鼓、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一樣,是節日喜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姿多彩的春節新衣,把節日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烈、更加美好。
13/44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下繁忙的供銷社,攢了一年布票,只為過年裁一身新衣。
14/44 1966年春節前,在遼寧省海城縣農村集貿市場上,當地的婦女們在棉布攤前選購花布,準備回家縫製新衣。
15/44 1989年春節,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在百貨商店選購呢大衣,這可是當時最時髦的衣服。(程建平 攝)
16/44 新世紀到來,過新年、穿新衣,身著傳統服裝的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胡龍召攝)
17/44 2014年,天津市和平區長壽養老院的老人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紅色新衣。穿上新衣服,老人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老年模特大賽,增添了養老院的喜慶氣氛。
18/44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曰“年貨”。年味,從置辦年貨開始,進入農曆十二月,男人想辦法多尋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農曆12月,家家戶戶開始籌辦“年貨”,趕做“年料”。
19/44 如今,物質極大豐盛,年貨再不是稀奇之物,但人們置辦年貨的習俗依舊保留。為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圍坐一團,畫年畫,寫對聯。
20/44 熱騰騰的爐灶和香噴噴的年糕是各家拿手的甜蜜年貨。
21/44 過年了,剪窗花、貼福字已成老人的習慣,期盼兒女能回家過年。
22/44 1978年,北京市民在排隊購買年貨。
23/44 1980年春節前,四川彭縣農民陳開方(前右)買了一臺價值人民幣520元的12英寸黑白電視機,引來鄉親們羨慕的目光。
24/44 1982年春節前,一位在槐泗趕集的居民滿載而歸。當時,他手上舉的塑料擺花幾乎家家可見。(程建平 攝)
25/44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前往他鄉奮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車厚重的年貨成為回家最大的欣慰。
26/44 近些年,每到新年,各大商圈開始上演年貨大戰,準備年貨成為人們空餘時間的主要活動。近年來,“囤年貨”的生活習慣漸成歷史,人們開始現吃現買追求新鮮。
27/44 隨著電商業的不斷興起,淘年貨也漸成為很多人的選擇,足不出戶,輕鬆備貨,過節籌備活動均在手指間解決。
28/44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元宵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隨著社會發展,年俗越來越簡化,但簡化不掉的是那厚重的年味。
29/44 觀看舞龍舞獅表演,是過年最期待的熱鬧時刻。
30/44 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登上中央電視臺,從此徹底改變了人們過年方式,春晚成了人們過年必不可少的活動。
31/44 1987年春節,興化垛田農民舞出“雙龍噴火”。(程建平 攝)
32/44 放炮是男生過年最熱愛的節目,這樣表情,你是否也曾有過?
33/44 從過去的廟會到現在燈會,過年的方式在逐漸改變,但不變的是年下的熱鬧與喜慶。
34/44 2013年2月11日,眾多遊客在雲南大理古城遊玩,雲南溫暖的氣候吸引了大量冬季氣候寒冷地區的遊客。“家庭式”旅遊過年受熱捧。
35/44 品嚐農家美味、欣賞民俗表演、呼吸新鮮空氣,農家樂過新春成為一種新的過年方式。熱鬧春節也有了另一種過法。
36/4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過節方式也在悄然改變。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所以泡養生溫泉也就成了眾多市民春節旅遊的熱選。
37/44 隨著新年旅遊熱受到熱捧,自駕遊成為一種新的旅遊形態。過年,在路上,自主遊玩,自駕遊自由化與個性化、靈活性與舒適性的特點和魅力逐漸顯現。
38/44 燦爛的煙花綻放著過年的喜慶,這些年,那些年,生活在變,但過年的情懷依舊如煙花般,綻放在每個人的心田。
39/44 當看春晚守歲成為“選擇題”、拜年只需“吼一嗓子”、“宅過年”成為一種流行,你還堅守“中國年”嗎?儘管過年方式出現新變化,但無論哪種表達方式,背後依然是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頑強堅守。近年來,拜年方式不斷髮生變化,從上門拜年、寄明信片到電話短信拜年再到電子賀卡、微信拜年,方式轉變中不變的是厚重的祝福之情。
40/44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41/44 電話作為交流信息、溝通感情最方便的工具,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打電話拜年已成了時尚。一個電話,幾句問候,不但表達了友好的情感,也簡化了很多見面時不必要的客套與麻煩,還提高了一個人的時間使用率。據說有的人一個上午就接到五十多個拜年電話。自從電話拜年也為很多無法登門拜年的人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平臺,也成了一種年間不可少的慣例。
42/44 隨著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傳統拜年的“串門”對部分人來說已經很困難。而互聯網因其快速便捷功能強大等諸多優勢成為近年來拜年的新寵。視頻聊天、製作網絡賀卡、發電子郵件都是網絡拜年的方式。電子賀卡一經推出便受到許多網民的歡迎。使用這種富有特色的電子賀卡代替紙質賀卡,省錢又快捷,還能讓遠在他鄉的親友們感受到濃濃的祝福。
43/44 作為社交工具,微博和微信讓人與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多年輕人拜年願意宅在家中,發一條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除了文字,還可以附上圖片增加即視感,亦或是親自錄上一段語音祝福。通過網絡這個虛擬平臺,輕鬆表達自己、聯絡感情。對比電話短信,價格越來越低廉的流量套餐是微博微信拜年方式興起的強大支撐。
44/44 那些年,這些年,我們的春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代有著新習俗,但唯一不變的是中國人過年的情懷。迎著春風,成都反邪教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9-01-1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