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10 個回答
三上历史
2019-08-04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在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分才是人心所向。曹操用17年統一北方後,蜀在西南,吳在江南也發展壯大。這時,他已54歲,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所以曹操把統一天下的任務留給了兒子。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死後,兒子周武王滅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和李淵的處境,先說劉邦。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在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分才是人心所向。曹操用17年統一北方後,蜀在西南,吳在江南也發展壯大。這時,他已54歲,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所以曹操把統一天下的任務留給了兒子。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死後,兒子周武王滅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和李淵的處境,先說劉邦。

在劉邦之前,春秋戰國已經紛爭了500年,五霸、七雄輪番上場,戰爭接連不斷。

眾多小國被夷滅,各國境內都在逐步推行郡縣制,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從制度、經濟、文化上各國都在尋求統一天下。

後來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可惜,秦政太暴,二世亡了天下。山東豪傑群起滅秦,項羽實力最強,成了帶頭大哥。

滅秦後,身為楚國貴族後裔的項羽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於是大封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在項羽心中,這就是人生巔峰了。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在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分才是人心所向。曹操用17年統一北方後,蜀在西南,吳在江南也發展壯大。這時,他已54歲,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所以曹操把統一天下的任務留給了兒子。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死後,兒子周武王滅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和李淵的處境,先說劉邦。

在劉邦之前,春秋戰國已經紛爭了500年,五霸、七雄輪番上場,戰爭接連不斷。

眾多小國被夷滅,各國境內都在逐步推行郡縣制,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從制度、經濟、文化上各國都在尋求統一天下。

後來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可惜,秦政太暴,二世亡了天下。山東豪傑群起滅秦,項羽實力最強,成了帶頭大哥。

滅秦後,身為楚國貴族後裔的項羽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於是大封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在項羽心中,這就是人生巔峰了。

可這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剛分封完,回到封地的諸侯們就接連反了。

項羽不得不四處平叛,疲於應付。

劉邦在這時不斷壯大,後聯合彭越、韓信、韓王信、英布等豪傑、諸侯王滅了項羽,成了新的大哥。

這一次,大家共同選擇了統一,各諸侯王共尊劉邦為皇帝。

劉邦能統一天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下的割據勢力已經被別人消滅的差不多了。

第一輪,秦滅六國,把六國的主力軍隊和貴族滅了個差不多。

第二輪,群雄滅秦,把秦國的生力軍也給打殘了。後,項羽又把群雄消滅了個差不多,等劉邦滅楚後,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了。

再說李淵。

李淵之前是魏晉南北朝,天下分裂達394年之久,幾乎征戰不斷,天下苦矣,然而天下卻在逐步走向統一。

從三分天下,到三家歸晉,這近100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統一。

西晉八王之亂,遂令五胡亂華,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

而漢人政權南渡建立東晉,依然是統一的一個政權。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在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分才是人心所向。曹操用17年統一北方後,蜀在西南,吳在江南也發展壯大。這時,他已54歲,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所以曹操把統一天下的任務留給了兒子。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死後,兒子周武王滅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和李淵的處境,先說劉邦。

在劉邦之前,春秋戰國已經紛爭了500年,五霸、七雄輪番上場,戰爭接連不斷。

眾多小國被夷滅,各國境內都在逐步推行郡縣制,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從制度、經濟、文化上各國都在尋求統一天下。

後來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可惜,秦政太暴,二世亡了天下。山東豪傑群起滅秦,項羽實力最強,成了帶頭大哥。

滅秦後,身為楚國貴族後裔的項羽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於是大封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在項羽心中,這就是人生巔峰了。

可這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剛分封完,回到封地的諸侯們就接連反了。

項羽不得不四處平叛,疲於應付。

劉邦在這時不斷壯大,後聯合彭越、韓信、韓王信、英布等豪傑、諸侯王滅了項羽,成了新的大哥。

這一次,大家共同選擇了統一,各諸侯王共尊劉邦為皇帝。

劉邦能統一天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下的割據勢力已經被別人消滅的差不多了。

第一輪,秦滅六國,把六國的主力軍隊和貴族滅了個差不多。

第二輪,群雄滅秦,把秦國的生力軍也給打殘了。後,項羽又把群雄消滅了個差不多,等劉邦滅楚後,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了。

再說李淵。

李淵之前是魏晉南北朝,天下分裂達394年之久,幾乎征戰不斷,天下苦矣,然而天下卻在逐步走向統一。

從三分天下,到三家歸晉,這近100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統一。

西晉八王之亂,遂令五胡亂華,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

而漢人政權南渡建立東晉,依然是統一的一個政權。

後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孝文帝遷都洛陽,導致北魏內部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後西魏宇文泰家族篡權,建立北周,緊接著又被自己大臣楊堅篡權,建立了隋,隋滅南陳,統一中國。

隋也是二世而亡,歷史終於輪到李淵登場。

李淵家族也是西魏的軍事貴族,實力雄厚。

春秋戰國分裂500年後有劉邦;漢統一400年後有曹操,魏晉南北朝分裂400年後有李淵,這就是命。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之所以沒能一統天下,是他生錯了時代。他生在了合久必分的時代,而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用短短的幾年就統一了天下,是因為生在了一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曹操如果不是生錯了時代,他其實完全有可能統一中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此時的大漢王朝看上去還是一派祥和。187年,黃巾起義爆發,33歲的曹操加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場。191年至208年,曹操用17年的時間基本統一了北方,為後來的魏晉政權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曹操公元220年去世,享年66歲。他死後4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蜀,又過了16年,篡了曹魏政權的晉武帝司馬炎滅吳,統一天下。

假如曹操晚生77年,坐在他重孫曹芳的位置,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偉業絕不會落入司馬家之手。

早生了77年的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大環境不允許。

曹操出生時,東漢王朝已經和平統治了150多年,算上西漢的210年,老劉家已經當了近400年皇帝,大家都認為劉家天子那是天經地義的,皇帝家自已也這麼認為。所以,東漢王室不再勵精圖治,逐漸走上了腐化墮落,脫離了廣大民眾。再者,皇帝任用宦官和外戚,也脫離了士大夫的支持。此時的東漢王朝,已走到了離心離德的境地。

另一方面,東漢的政治模式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東漢的郡太守,號稱“府君”,權力非常大。境內的經濟,軍事,人事大權一把抓,儼然是一方諸侯。

東漢後期還有一個官職,叫州牧,由刺史演變而來,大太守一級,但也和太守一樣是一方霸主。

太守和州牧下的官員只效忠於太守和州牧,不效忠於皇帝,甚至可以為太守而死節。

荊州牧劉表派韓嵩去朝廷覆命,韓嵩說,到了朝廷,如果朝廷非封個一官半職,那臣以後就是天子的臣子,不再是州牧的臣子了。

當時的士大夫還有二重君主的觀念,這是春秋封建思想的殘餘。

太守、州牧的權力大了,慾望自然就膨脹了。漢末,黃巾起義,各地太守、州牧藉著平叛的機會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割據一方,沒人真心想維護漢朝的統一。

所以,逐鹿的群雄一方面聲稱維護漢朝統一,一方面割據稱雄,誰也不服誰。當時,先後割據的政權有二三十個。

在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分才是人心所向。曹操用17年統一北方後,蜀在西南,吳在江南也發展壯大。這時,他已54歲,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所以曹操把統一天下的任務留給了兒子。

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死後,兒子周武王滅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和李淵的處境,先說劉邦。

在劉邦之前,春秋戰國已經紛爭了500年,五霸、七雄輪番上場,戰爭接連不斷。

眾多小國被夷滅,各國境內都在逐步推行郡縣制,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從制度、經濟、文化上各國都在尋求統一天下。

後來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天下,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可惜,秦政太暴,二世亡了天下。山東豪傑群起滅秦,項羽實力最強,成了帶頭大哥。

滅秦後,身為楚國貴族後裔的項羽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於是大封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在項羽心中,這就是人生巔峰了。

可這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剛分封完,回到封地的諸侯們就接連反了。

項羽不得不四處平叛,疲於應付。

劉邦在這時不斷壯大,後聯合彭越、韓信、韓王信、英布等豪傑、諸侯王滅了項羽,成了新的大哥。

這一次,大家共同選擇了統一,各諸侯王共尊劉邦為皇帝。

劉邦能統一天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下的割據勢力已經被別人消滅的差不多了。

第一輪,秦滅六國,把六國的主力軍隊和貴族滅了個差不多。

第二輪,群雄滅秦,把秦國的生力軍也給打殘了。後,項羽又把群雄消滅了個差不多,等劉邦滅楚後,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了。

再說李淵。

李淵之前是魏晉南北朝,天下分裂達394年之久,幾乎征戰不斷,天下苦矣,然而天下卻在逐步走向統一。

從三分天下,到三家歸晉,這近100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統一。

西晉八王之亂,遂令五胡亂華,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

而漢人政權南渡建立東晉,依然是統一的一個政權。

後北魏拓跋氏統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孝文帝遷都洛陽,導致北魏內部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後西魏宇文泰家族篡權,建立北周,緊接著又被自己大臣楊堅篡權,建立了隋,隋滅南陳,統一中國。

隋也是二世而亡,歷史終於輪到李淵登場。

李淵家族也是西魏的軍事貴族,實力雄厚。

這時李淵面對的情況和劉邦當時差不多。經過近400年的分裂和混亂,胡人被消滅的消滅,被同化的同化,已經不能作為一股分裂力量而存在,而漢人南方政權也被隋朝給滅了。這時,天下已經沒有割據勢力,和李淵爭天下的都是一些農民起義軍和前朝大臣,他們沒有什麼根基。

李淵等於是做了400年統一戰徵的收尾工作,所以短短几年就統一了天下。

曹操生於魏晉南北朝的開始階段,這時天下大勢正從“合久”走向“必分”;李淵生於魏晉南北朝的末尾階段,這是天下正從“分久”走向“必合”。他們倆一個佔頭一個站尾,雖同是英雄豪傑,時代不同,造就功業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7-08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反觀項羽,殘暴不仁,不僅坑殺20萬秦國士卒,而且還刻意焚燬秦國宮殿,搶劫秦國都城咸陽,失去了秦人民心,而在分封天下,刻意不公,又失去諸侯民心,再加上項羽殺了楚懷王,導致失去楚國民心,民心都失了,也難怪要敗於劉邦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也就統一了天下,沒有其他對手了。

所以,劉邦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3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反觀項羽,殘暴不仁,不僅坑殺20萬秦國士卒,而且還刻意焚燬秦國宮殿,搶劫秦國都城咸陽,失去了秦人民心,而在分封天下,刻意不公,又失去諸侯民心,再加上項羽殺了楚懷王,導致失去楚國民心,民心都失了,也難怪要敗於劉邦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也就統一了天下,沒有其他對手了。

所以,劉邦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3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再看李淵,李淵的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簡稱關隴集團,最早出自北魏的軍事六鎮,簡單的說,就是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六大軍事集團,以世襲制發展下來,歷經北魏、北周、隋朝,最終在隋文帝手中統一中國。

李淵的祖上本來就是關隴集團的貴族,在北魏、北周及隋朝時期都是當時的大貴族,勢力強大,隋朝晚期時,由於隋煬帝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發動軍事戰爭,致使隋朝國力下降,內外交困,不斷導致各地的起義。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反觀項羽,殘暴不仁,不僅坑殺20萬秦國士卒,而且還刻意焚燬秦國宮殿,搶劫秦國都城咸陽,失去了秦人民心,而在分封天下,刻意不公,又失去諸侯民心,再加上項羽殺了楚懷王,導致失去楚國民心,民心都失了,也難怪要敗於劉邦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也就統一了天下,沒有其他對手了。

所以,劉邦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3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再看李淵,李淵的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簡稱關隴集團,最早出自北魏的軍事六鎮,簡單的說,就是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六大軍事集團,以世襲制發展下來,歷經北魏、北周、隋朝,最終在隋文帝手中統一中國。

李淵的祖上本來就是關隴集團的貴族,在北魏、北周及隋朝時期都是當時的大貴族,勢力強大,隋朝晚期時,由於隋煬帝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發動軍事戰爭,致使隋朝國力下降,內外交困,不斷導致各地的起義。



而李淵就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起兵的第二年就稱帝,並依次掃清了各個割據勢力,最終統一了天下,李淵的家族在關中及隴西地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和實力,唐朝也在李家父子的不斷征戰下,統一了天下。

隋末的天下大亂,李淵不是第一個起兵的人,在前期各方勢力激烈角逐時,李淵靜觀天下形勢,積累力量,等待進機,要知道李淵所在關隴集團佔了整個天下的三分之一的勢力、兵力及財力,李淵整合了整個關隴勢力,利用李世民及李靖等人的天才軍事才能,順應了潮流。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樑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反觀項羽,殘暴不仁,不僅坑殺20萬秦國士卒,而且還刻意焚燬秦國宮殿,搶劫秦國都城咸陽,失去了秦人民心,而在分封天下,刻意不公,又失去諸侯民心,再加上項羽殺了楚懷王,導致失去楚國民心,民心都失了,也難怪要敗於劉邦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也就統一了天下,沒有其他對手了。

所以,劉邦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3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再看李淵,李淵的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簡稱關隴集團,最早出自北魏的軍事六鎮,簡單的說,就是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六大軍事集團,以世襲制發展下來,歷經北魏、北周、隋朝,最終在隋文帝手中統一中國。

李淵的祖上本來就是關隴集團的貴族,在北魏、北周及隋朝時期都是當時的大貴族,勢力強大,隋朝晚期時,由於隋煬帝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發動軍事戰爭,致使隋朝國力下降,內外交困,不斷導致各地的起義。



而李淵就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起兵的第二年就稱帝,並依次掃清了各個割據勢力,最終統一了天下,李淵的家族在關中及隴西地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和實力,唐朝也在李家父子的不斷征戰下,統一了天下。

隋末的天下大亂,李淵不是第一個起兵的人,在前期各方勢力激烈角逐時,李淵靜觀天下形勢,積累力量,等待進機,要知道李淵所在關隴集團佔了整個天下的三分之一的勢力、兵力及財力,李淵整合了整個關隴勢力,利用李世民及李靖等人的天才軍事才能,順應了潮流。



所以,李淵及其繼位的李世民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1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小约翰
2019-04-04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出身寒門,與門閥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門閥都是支持漢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時代表面上是支持漢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對門閥,提拔寒門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兩場鬥爭,一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二是與北方門閥之間的鬥爭。兩場鬥爭曹操都沒能贏。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拉攏士族,於是曹丕被士族們抬上了皇位。可是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又開始打壓士族,於是士族們開始轉頭尋找一個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出現了。

總之,曹操時代的北方,人心向漢,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階級,都不支持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所以曹魏政權也只成了曇花一現。

對手水平不同

劉邦的對手是誰?項羽啊!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出身寒門,與門閥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門閥都是支持漢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時代表面上是支持漢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對門閥,提拔寒門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兩場鬥爭,一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二是與北方門閥之間的鬥爭。兩場鬥爭曹操都沒能贏。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拉攏士族,於是曹丕被士族們抬上了皇位。可是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又開始打壓士族,於是士族們開始轉頭尋找一個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出現了。

總之,曹操時代的北方,人心向漢,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階級,都不支持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所以曹魏政權也只成了曇花一現。

對手水平不同

劉邦的對手是誰?項羽啊!

楚霸王項羽,雖然是公認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認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項羽靠著勇猛和善戰,固然可以擊敗劉邦幾次,可是碰見韓信這種玩謀略玩戰術的,立刻就不靈了,所以項羽雖然打仗十能勝九,卻終究被漢軍所殺。

李淵的主要對手是誰呢?竇建德,王世充。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出身寒門,與門閥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門閥都是支持漢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時代表面上是支持漢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對門閥,提拔寒門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兩場鬥爭,一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二是與北方門閥之間的鬥爭。兩場鬥爭曹操都沒能贏。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拉攏士族,於是曹丕被士族們抬上了皇位。可是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又開始打壓士族,於是士族們開始轉頭尋找一個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出現了。

總之,曹操時代的北方,人心向漢,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階級,都不支持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所以曹魏政權也只成了曇花一現。

對手水平不同

劉邦的對手是誰?項羽啊!

楚霸王項羽,雖然是公認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認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項羽靠著勇猛和善戰,固然可以擊敗劉邦幾次,可是碰見韓信這種玩謀略玩戰術的,立刻就不靈了,所以項羽雖然打仗十能勝九,卻終究被漢軍所殺。

李淵的主要對手是誰呢?竇建德,王世充。

竇建德名聲不錯,可是卻是個李世民式的人物,出了名的缺乏遠見。而王世充則是有名的“奸人”,對上諂媚對下殘暴,東都上下無不憤恨。這兩個人,雖然能成為一時豪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很難稱為一流人物。碰見了奇才李世民,很快就被滅掉了。

而曹操的對手是誰?是劉備!是孫權的江東集團!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凶狠,結果被比他更凶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出身寒門,與門閥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門閥都是支持漢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時代表面上是支持漢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對門閥,提拔寒門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兩場鬥爭,一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二是與北方門閥之間的鬥爭。兩場鬥爭曹操都沒能贏。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拉攏士族,於是曹丕被士族們抬上了皇位。可是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又開始打壓士族,於是士族們開始轉頭尋找一個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出現了。

總之,曹操時代的北方,人心向漢,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階級,都不支持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所以曹魏政權也只成了曇花一現。

對手水平不同

劉邦的對手是誰?項羽啊!

楚霸王項羽,雖然是公認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認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項羽靠著勇猛和善戰,固然可以擊敗劉邦幾次,可是碰見韓信這種玩謀略玩戰術的,立刻就不靈了,所以項羽雖然打仗十能勝九,卻終究被漢軍所殺。

李淵的主要對手是誰呢?竇建德,王世充。

竇建德名聲不錯,可是卻是個李世民式的人物,出了名的缺乏遠見。而王世充則是有名的“奸人”,對上諂媚對下殘暴,東都上下無不憤恨。這兩個人,雖然能成為一時豪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很難稱為一流人物。碰見了奇才李世民,很快就被滅掉了。

而曹操的對手是誰?是劉備!是孫權的江東集團!

劉備是什麼人物我們都明白,如果不是遇上了曹操,劉備也能統一天下。孫權雖然一輩子因人成事,可是江東集團上下團結,又攜地利,曹操同樣很難擊敗。相比於位於中原的項羽、王世充等人,江南的孫權實在是塊硬骨頭。

所以,曹操面對的局面是:開局煉獄模式(對手多),環境煉獄模式(人心向漢,士族不服),敵人逆天模式(劉備孫權),就這麼個局勢,統一北方已經不容易了,我們就不要苛求曹操了吧?

夜读历史
2019-07-30

首先我們考量一下當時的大環境,劉邦與李淵建立新王朝前,秦和隋有些共同的特點,表面看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實際上他們都是極具劃時代意義的,首先是秦結束幾百年的諸侯割據建立郡縣制,中央官職、軍隊制度煥然一新,他們創造的制度框架影響了後世王朝;再者兩個朝代都是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達到了空前的強大,國家可以最大限度調取各種資源,但是兩個朝代都是在極具的改革中前進,重新打亂政治格局,再加上皇帝個人生活作風,國家大政頻頻出現問題,消耗國家實力,結果造成了各地政治力量不能夠凝聚到一塊,所以無論是秦末,還是隋末,出現了舊貴族(官僚)和農民的社會全面起義。相當於兩個朝代瞬間土崩瓦解,各個政治勢力比較弱,這也有利於天下再次一統。但是曹操面臨的情況就不同了,東漢王朝的滅亡是數代皇帝昏庸的結果,黃巾軍起義被鎮壓,地方諸侯勢力也在這個過程坐大,所以曹操面臨的是逐步瓦解的局勢,各個勢力在地方已經根深蒂固,所以他要一統,不僅要軍事的強大,還要有強有力的政治號召力,重整秩序。曹操前面的做的非常好,但後者做的全是比較好。

大国布衣
2019-07-04

劉邦與李淵同為開國之君,為何曹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魏王呢?是曹操的能力不如劉邦、李淵嗎?非也,相反曹操的能力才幹還在他們兩之上,卻為何不能做到統一天下呢?


劉邦與李淵同為開國之君,為何曹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魏王呢?是曹操的能力不如劉邦、李淵嗎?非也,相反曹操的能力才幹還在他們兩之上,卻為何不能做到統一天下呢?




劉邦與李淵所處的時代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有本質不同。劉邦時期,“天下苦秦已久”,先有陳勝、吳廣起義掀起第一波反秦浪潮,然後項羽、劉邦及六國苗裔紛紛加入,秦朝迅速瓦解,這是暴秦不得人心的應有下場,此後劉邦率先入關中,秦王子嬰降於劉邦,又使他佔據先機,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先敗後勝,項羽剛愎自用昏招迭出,最終烏江一戰西楚霸王項羽自刎而死,劉邦得以奪取天下建立漢朝。而本為隴西大族的李淵,617年起兵反隋,618年就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建國之快,堪稱火箭速度,加上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王世充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洛陽稱帝,面對這些豬一樣的對手,加上李淵強大的背景,奪得天下實乃意料之中。


劉邦與李淵同為開國之君,為何曹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魏王呢?是曹操的能力不如劉邦、李淵嗎?非也,相反曹操的能力才幹還在他們兩之上,卻為何不能做到統一天下呢?




劉邦與李淵所處的時代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有本質不同。劉邦時期,“天下苦秦已久”,先有陳勝、吳廣起義掀起第一波反秦浪潮,然後項羽、劉邦及六國苗裔紛紛加入,秦朝迅速瓦解,這是暴秦不得人心的應有下場,此後劉邦率先入關中,秦王子嬰降於劉邦,又使他佔據先機,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先敗後勝,項羽剛愎自用昏招迭出,最終烏江一戰西楚霸王項羽自刎而死,劉邦得以奪取天下建立漢朝。而本為隴西大族的李淵,617年起兵反隋,618年就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建國之快,堪稱火箭速度,加上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王世充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洛陽稱帝,面對這些豬一樣的對手,加上李淵強大的背景,奪得天下實乃意料之中。




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時期,比起秦末、隋末要更加混亂,先是黃巾起義,後是宦官之亂,董卓之亂,接著是各地擁兵自重的豪強之亂,如此亂像,曹操能做到統一北方已屬不易。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記住,他雖然把漢獻帝從顛沛流離四處逃難中解脫出來安置在許都,但他至死都以漢朝丞相自居,沒有漢獻帝這張王牌,他就無法完成統一北方的畢生大業,所謂“挾天子以令不臣”。


劉邦與李淵同為開國之君,為何曹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魏王呢?是曹操的能力不如劉邦、李淵嗎?非也,相反曹操的能力才幹還在他們兩之上,卻為何不能做到統一天下呢?




劉邦與李淵所處的時代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有本質不同。劉邦時期,“天下苦秦已久”,先有陳勝、吳廣起義掀起第一波反秦浪潮,然後項羽、劉邦及六國苗裔紛紛加入,秦朝迅速瓦解,這是暴秦不得人心的應有下場,此後劉邦率先入關中,秦王子嬰降於劉邦,又使他佔據先機,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先敗後勝,項羽剛愎自用昏招迭出,最終烏江一戰西楚霸王項羽自刎而死,劉邦得以奪取天下建立漢朝。而本為隴西大族的李淵,617年起兵反隋,618年就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建國之快,堪稱火箭速度,加上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王世充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洛陽稱帝,面對這些豬一樣的對手,加上李淵強大的背景,奪得天下實乃意料之中。




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時期,比起秦末、隋末要更加混亂,先是黃巾起義,後是宦官之亂,董卓之亂,接著是各地擁兵自重的豪強之亂,如此亂像,曹操能做到統一北方已屬不易。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記住,他雖然把漢獻帝從顛沛流離四處逃難中解脫出來安置在許都,但他至死都以漢朝丞相自居,沒有漢獻帝這張王牌,他就無法完成統一北方的畢生大業,所謂“挾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無法完成統一天下,建立新朝的大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漢朝丞相的身份,早在他迎還獻帝於許都的時候,他就曾公開表示漢獻帝的天子身份不會變,雖然獻帝是在少帝劉辮被董卓廢掉而立,但曹操需要利用獻帝皇帝的身份,以皇帝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助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曹操有野心,也有私心,在他統一北方赤壁之戰遭到慘敗後,自知無法實現全國統一,而漢朝丞相的身份又時時牽絆著他,雖然他接受了魏王爵位,卻始終不敢篡漢自立,他不能也不敢背這個千古罵名。


劉邦與李淵同為開國之君,為何曹操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魏王呢?是曹操的能力不如劉邦、李淵嗎?非也,相反曹操的能力才幹還在他們兩之上,卻為何不能做到統一天下呢?




劉邦與李淵所處的時代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有本質不同。劉邦時期,“天下苦秦已久”,先有陳勝、吳廣起義掀起第一波反秦浪潮,然後項羽、劉邦及六國苗裔紛紛加入,秦朝迅速瓦解,這是暴秦不得人心的應有下場,此後劉邦率先入關中,秦王子嬰降於劉邦,又使他佔據先機,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先敗後勝,項羽剛愎自用昏招迭出,最終烏江一戰西楚霸王項羽自刎而死,劉邦得以奪取天下建立漢朝。而本為隴西大族的李淵,617年起兵反隋,618年就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建國之快,堪稱火箭速度,加上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隋煬帝,王世充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在洛陽稱帝,面對這些豬一樣的對手,加上李淵強大的背景,奪得天下實乃意料之中。




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時期,比起秦末、隋末要更加混亂,先是黃巾起義,後是宦官之亂,董卓之亂,接著是各地擁兵自重的豪強之亂,如此亂像,曹操能做到統一北方已屬不易。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記住,他雖然把漢獻帝從顛沛流離四處逃難中解脫出來安置在許都,但他至死都以漢朝丞相自居,沒有漢獻帝這張王牌,他就無法完成統一北方的畢生大業,所謂“挾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無法完成統一天下,建立新朝的大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漢朝丞相的身份,早在他迎還獻帝於許都的時候,他就曾公開表示漢獻帝的天子身份不會變,雖然獻帝是在少帝劉辮被董卓廢掉而立,但曹操需要利用獻帝皇帝的身份,以皇帝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助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曹操有野心,也有私心,在他統一北方赤壁之戰遭到慘敗後,自知無法實現全國統一,而漢朝丞相的身份又時時牽絆著他,雖然他接受了魏王爵位,卻始終不敢篡漢自立,他不能也不敢背這個千古罵名。




當年諸葛亮於“隆中對”就預言到“三國鼎立”,在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而歸,劉備入主西川奪取漢中,三國儲形已成,曹操再想實現天下統一已無可能,而且當時曹操為何不進取西川也是一件令人耐人尋味的事情。雖然北方已控制於曹操之手,但南方的劉備、孫權一旦做大,此消彼長,勢力趨於均衡,孫劉聯合,則曹操必無力完成統一,三國鼎立是天下大勢所趨,這是曹操所不能改變的事實,縱然他有肅清海宇統一天下的志向和能力,面對天下大勢,也只能空留嘆息。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2019-07-24

曹操面臨的問題和劉邦李淵面臨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劉邦和李淵面對的都是已經統一成熟的王朝,即秦朝和隋朝。劉邦和李淵所要做的是要將這種已經統一到王朝,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治理。

曹操面臨的問題和劉邦李淵面臨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劉邦和李淵面對的都是已經統一成熟的王朝,即秦朝和隋朝。劉邦和李淵所要做的是要將這種已經統一到王朝,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治理。

具體的說,秦朝剛剛統一了六國,它的暴政非常明顯哦,所以說導致了流民刺激天下大亂,劉邦所要做的就是要制止暴亂,啊同重新統合天下諸侯,而達到安穩的目的,所以說在天下私定的情況下,劉邦是可以較快統一的。

曹操面臨的問題和劉邦李淵面臨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劉邦和李淵面對的都是已經統一成熟的王朝,即秦朝和隋朝。劉邦和李淵所要做的是要將這種已經統一到王朝,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治理。

具體的說,秦朝剛剛統一了六國,它的暴政非常明顯哦,所以說導致了流民刺激天下大亂,劉邦所要做的就是要制止暴亂,啊同重新統合天下諸侯,而達到安穩的目的,所以說在天下私定的情況下,劉邦是可以較快統一的。

隋朝末年的情況也是如此,隋朝已經結束了中國400年的分裂,人心思定,但是隋煬帝作為君主沒有適應大家的要求,而是一味的建大工程,蒸發高利,而不顧民主民生,不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隋煬帝不僅失去了天下百姓的人心,也失去了自己統治集團關隴集團的支持,李淵趁此機會成為了關龍集團新的老大,然後統一天下安定秩序也就眾望所歸了。所以說秦朝和隋朝雖然說已經滅亡了,但是很長時間,天下又歸於統一。

曹操面臨的問題和劉邦李淵面臨的問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劉邦和李淵面對的都是已經統一成熟的王朝,即秦朝和隋朝。劉邦和李淵所要做的是要將這種已經統一到王朝,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去治理。

具體的說,秦朝剛剛統一了六國,它的暴政非常明顯哦,所以說導致了流民刺激天下大亂,劉邦所要做的就是要制止暴亂,啊同重新統合天下諸侯,而達到安穩的目的,所以說在天下私定的情況下,劉邦是可以較快統一的。

隋朝末年的情況也是如此,隋朝已經結束了中國400年的分裂,人心思定,但是隋煬帝作為君主沒有適應大家的要求,而是一味的建大工程,蒸發高利,而不顧民主民生,不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隋煬帝不僅失去了天下百姓的人心,也失去了自己統治集團關隴集團的支持,李淵趁此機會成為了關龍集團新的老大,然後統一天下安定秩序也就眾望所歸了。所以說秦朝和隋朝雖然說已經滅亡了,但是很長時間,天下又歸於統一。

曹操面臨的問題要複雜的多,東漢末年,國家經過400年的發展,矛盾已經非常的嚴重,大家沒有了向心力,很多豪強都想自立為王,佔據一方曹操,要將這些豪強統一起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曹操面臨最大的兩個敵人,就是袁紹和孫權,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擊敗了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在蒸發江東時,遭到了頑強的抵抗,赤壁之戰大敗,原因就在於天下還沒有人心思定,,南方集團的力量也逐漸發展起來,可以和北方抗衡一時,赤壁之戰就說明了這一點。

李沐茗
2019-06-29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 劉邦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是“分”,春秋戰國亂了500多年,“分”了五百年,雖然大秦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所以劉邦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劉邦順勢而為,建立大漢;
  • 李淵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亂了300年,“分”了300年,中間雖然大隋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38年,所以李淵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和劉邦是何其相似),李淵順勢而為建立大唐;
  • 再看曹操,大漢“合”了四百年,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合久”之後的“必分”,曹操欲逆勢而為,奈何只能三分天下。

其實不管“合”還是“分”皆在於人心,“合久”人心向“分”,“分久”則人心向“合”

對手太強

看一個人的強弱,最好的評判標準即是看他的對手。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 劉邦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是“分”,春秋戰國亂了500多年,“分”了五百年,雖然大秦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所以劉邦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劉邦順勢而為,建立大漢;
  • 李淵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亂了300年,“分”了300年,中間雖然大隋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38年,所以李淵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和劉邦是何其相似),李淵順勢而為建立大唐;
  • 再看曹操,大漢“合”了四百年,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合久”之後的“必分”,曹操欲逆勢而為,奈何只能三分天下。

其實不管“合”還是“分”皆在於人心,“合久”人心向“分”,“分久”則人心向“合”

對手太強

看一個人的強弱,最好的評判標準即是看他的對手。



  • 劉邦,先是面對搖搖欲墜的大秦,吃了個現成的(秦軍主力皆是項羽消滅的)便漢中稱王,然後面對的是軍事能力一流,政治頭腦為零的項羽,略施小計,便奪得了天下;
  • 李淵,先是面對土崩瓦解的大隋,直接攻入長安稱帝,然後面對的是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靠著他那個開了掛的二兒子李世民狂風捲落葉,奪取了天下
  • 再看曹操,先是面對北方的霸主袁紹,以三萬對十萬,艱難取勝。接著好不容易手頭有點兵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梟雄”劉備和“火神”周瑜的聯手,於是在赤壁第一次吃癟。再然後,又在漢中敗給了劉備的全明星陣容,第二次吃癟,於是徹底打消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其實也不是說劉邦或者是李淵的對手太弱,關鍵是能力差距過大。

劉邦帶著蕭何,張良,韓信,這個陣容估計三個項羽疊在一起都不夠的。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 劉邦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是“分”,春秋戰國亂了500多年,“分”了五百年,雖然大秦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所以劉邦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劉邦順勢而為,建立大漢;
  • 李淵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亂了300年,“分”了300年,中間雖然大隋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38年,所以李淵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和劉邦是何其相似),李淵順勢而為建立大唐;
  • 再看曹操,大漢“合”了四百年,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合久”之後的“必分”,曹操欲逆勢而為,奈何只能三分天下。

其實不管“合”還是“分”皆在於人心,“合久”人心向“分”,“分久”則人心向“合”

對手太強

看一個人的強弱,最好的評判標準即是看他的對手。



  • 劉邦,先是面對搖搖欲墜的大秦,吃了個現成的(秦軍主力皆是項羽消滅的)便漢中稱王,然後面對的是軍事能力一流,政治頭腦為零的項羽,略施小計,便奪得了天下;
  • 李淵,先是面對土崩瓦解的大隋,直接攻入長安稱帝,然後面對的是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靠著他那個開了掛的二兒子李世民狂風捲落葉,奪取了天下
  • 再看曹操,先是面對北方的霸主袁紹,以三萬對十萬,艱難取勝。接著好不容易手頭有點兵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梟雄”劉備和“火神”周瑜的聯手,於是在赤壁第一次吃癟。再然後,又在漢中敗給了劉備的全明星陣容,第二次吃癟,於是徹底打消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其實也不是說劉邦或者是李淵的對手太弱,關鍵是能力差距過大。

劉邦帶著蕭何,張良,韓信,這個陣容估計三個項羽疊在一起都不夠的。



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 毛主席曾言:“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 劉邦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是“分”,春秋戰國亂了500多年,“分”了五百年,雖然大秦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所以劉邦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劉邦順勢而為,建立大漢;
  • 李淵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亂了300年,“分”了300年,中間雖然大隋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38年,所以李淵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和劉邦是何其相似),李淵順勢而為建立大唐;
  • 再看曹操,大漢“合”了四百年,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合久”之後的“必分”,曹操欲逆勢而為,奈何只能三分天下。

其實不管“合”還是“分”皆在於人心,“合久”人心向“分”,“分久”則人心向“合”

對手太強

看一個人的強弱,最好的評判標準即是看他的對手。



  • 劉邦,先是面對搖搖欲墜的大秦,吃了個現成的(秦軍主力皆是項羽消滅的)便漢中稱王,然後面對的是軍事能力一流,政治頭腦為零的項羽,略施小計,便奪得了天下;
  • 李淵,先是面對土崩瓦解的大隋,直接攻入長安稱帝,然後面對的是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靠著他那個開了掛的二兒子李世民狂風捲落葉,奪取了天下
  • 再看曹操,先是面對北方的霸主袁紹,以三萬對十萬,艱難取勝。接著好不容易手頭有點兵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梟雄”劉備和“火神”周瑜的聯手,於是在赤壁第一次吃癟。再然後,又在漢中敗給了劉備的全明星陣容,第二次吃癟,於是徹底打消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其實也不是說劉邦或者是李淵的對手太弱,關鍵是能力差距過大。

劉邦帶著蕭何,張良,韓信,這個陣容估計三個項羽疊在一起都不夠的。



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 毛主席曾言:“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曹操是強,但是孫劉也不弱,正是這種勢均力敵的態勢,三國才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才會那麼精彩。

運氣太差

劉邦鴻門宴都能虎口脫險,而李世民竟然在少林僧人的幫助下抓了王仁則(王世充的弟弟),不愧是天選之子,運氣就是好。

如果僅僅看這三位的個人能力,除了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可能略高一籌,其他不管從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上看,曹操都能把其他兩位秒成渣。可為什麼曹操沒有完成一統,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勢所趨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

  • 劉邦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是“分”,春秋戰國亂了500多年,“分”了五百年,雖然大秦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15年,所以劉邦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劉邦順勢而為,建立大漢;
  • 李淵統一之前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亂了300年,“分”了300年,中間雖然大隋一度統一,但是僅僅維持了38年,所以李淵起事之時的天下大勢也是“分久”之後的“必合”,(和劉邦是何其相似),李淵順勢而為建立大唐;
  • 再看曹操,大漢“合”了四百年,此時的天下大勢是“合久”之後的“必分”,曹操欲逆勢而為,奈何只能三分天下。

其實不管“合”還是“分”皆在於人心,“合久”人心向“分”,“分久”則人心向“合”

對手太強

看一個人的強弱,最好的評判標準即是看他的對手。



  • 劉邦,先是面對搖搖欲墜的大秦,吃了個現成的(秦軍主力皆是項羽消滅的)便漢中稱王,然後面對的是軍事能力一流,政治頭腦為零的項羽,略施小計,便奪得了天下;
  • 李淵,先是面對土崩瓦解的大隋,直接攻入長安稱帝,然後面對的是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靠著他那個開了掛的二兒子李世民狂風捲落葉,奪取了天下
  • 再看曹操,先是面對北方的霸主袁紹,以三萬對十萬,艱難取勝。接著好不容易手頭有點兵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梟雄”劉備和“火神”周瑜的聯手,於是在赤壁第一次吃癟。再然後,又在漢中敗給了劉備的全明星陣容,第二次吃癟,於是徹底打消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其實也不是說劉邦或者是李淵的對手太弱,關鍵是能力差距過大。

劉邦帶著蕭何,張良,韓信,這個陣容估計三個項羽疊在一起都不夠的。



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 毛主席曾言:“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曹操是強,但是孫劉也不弱,正是這種勢均力敵的態勢,三國才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才會那麼精彩。

運氣太差

劉邦鴻門宴都能虎口脫險,而李世民竟然在少林僧人的幫助下抓了王仁則(王世充的弟弟),不愧是天選之子,運氣就是好。


而曹操是點兒背,他本來可以在赤壁完成一統大業的,奈何天公不作美,一場東風把他的夢燒沒了。更可恨的是留給兒子的顧命大臣竟是以後將曹魏取而代之的大陰謀家。

七分靠打拼,剩下的九十三分還是要看運氣啊!

總結

曹操在“必分”的大勢下,遇到了勢均力敵的對手,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點兒背,最終沒能一統天下,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曹操作為一名出色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的完美。

喜歡的點贊加關注哦,我是李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大梦哆啦A梦
2019-08-08

論才能,曹操不低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就親和力而言,曹操的親和力也相當強,比那個喜歡罵人的劉邦,殺死自己妻子的朱元璋的要強得多。論團隊成員,曹操手下不管是臣還是武將也都很有名,而且才華橫溢。這些人才,在任何朝代都絕對能夠扛得起大梁。但是為什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人很容易就統一天下,曹操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夠與劉備、孫權平分天下呢?

論才能,曹操不低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就親和力而言,曹操的親和力也相當強,比那個喜歡罵人的劉邦,殺死自己妻子的朱元璋的要強得多。論團隊成員,曹操手下不管是臣還是武將也都很有名,而且才華橫溢。這些人才,在任何朝代都絕對能夠扛得起大梁。但是為什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人很容易就統一天下,曹操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夠與劉備、孫權平分天下呢?



有人說這主要是因為對手不同。其實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他們的對手也並不軟弱。例如,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例如,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都不是普通人。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也是十分厲害的人物。人們之認為弱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被失敗了。歷史都是在成敗的基礎上評判一個英雄的,當然就覺得他們不行了。因此,把強大的對手作為曹操未能統一國家的原因之一顯然是不合理的。那麼,曹操未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論才能,曹操不低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就親和力而言,曹操的親和力也相當強,比那個喜歡罵人的劉邦,殺死自己妻子的朱元璋的要強得多。論團隊成員,曹操手下不管是臣還是武將也都很有名,而且才華橫溢。這些人才,在任何朝代都絕對能夠扛得起大梁。但是為什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人很容易就統一天下,曹操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夠與劉備、孫權平分天下呢?



有人說這主要是因為對手不同。其實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他們的對手也並不軟弱。例如,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例如,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都不是普通人。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也是十分厲害的人物。人們之認為弱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被失敗了。歷史都是在成敗的基礎上評判一個英雄的,當然就覺得他們不行了。因此,把強大的對手作為曹操未能統一國家的原因之一顯然是不合理的。那麼,曹操未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曹操的運氣就遠不如劉李了,袁氏兄弟四世三公,天下諸侯,孫氏兄弟智勇雙全守江東而望天下,劉玄德霸漢川猶不足等等,當此時曹操能統一北方,分荊州,佔西涼,已經很了不起了。 其實相比劉李,並非曹操能力不足,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天時,漢唐都是在短命的暴政之後,用民過甚,民怨沸騰,勞民燒財,導致前朝根基不穩,百姓並不嚮往當時的生活,甚至民心所向都想建立新的和諧王朝。而曹操這邊,在長達四百年的穩定王朝,百姓安居樂業,除了漢末年代皇帝有點搞得民不聊生外,大多時候還是挺安穩的,所以都想重建大漢而非擁護新政權,因此曹操沒有天時。 地利,劉邦在席捲關中,李淵攻入長安,《方輿紀要》要裡說的很清楚,關中在爭天下的地理優勢和重要程度。而曹操只能兗州牧起,一路從河南開始爭天下,但是河南的地理位置完全沒有關中那樣有優勢,也沒有河北的優勢。唯一有利於他的便是關中也被群雄佔據著,不是單獨的勢力。但是以關中來制河南是很容易的,亂世紛爭中就很少能以河南反推關中的。劉邦以漢中為家,立身於關中,李淵起兵太原,佔據關攏,可謂是“金角銀邊草肚皮”。他倆都坐擁中國古代地緣最完美的一角。曹操只能把中原為根基,四戰之地,能一統北方,已經很強了。 人和,先不是說曹操手裡沒有像韓信、李靖、這樣傑出的帥才,最主要是沒有人支持他。關鍵的人力士族,也去支持袁紹。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後,軍閥出身,沒有被士族認同,人和不利。中國自古講究出師有名,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 劉邦項羽之爭,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給義帝報仇,而義帝是被項羽所殺,並且項羽當時很殘暴,劉邦也算是為民除害,自然會受到大家擁護。 李淵也是如此,當時天下大亂,百姓深受水深火熱的暴政艱苦中,這時李淵發起的旗號那是匡扶大隋王朝,更是立了楊廣後代為帝,師出有名,自然得到遺老遺少的支持。再看看曹操,欺壓漢帝,在百姓心向大漢時候,那就是名副其實的漢賊,這是要篡漢啊,百姓會放著怡然自得的生活去顛沛流離嗎?所以不能出師有名,自然不會人和。

論才能,曹操不低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就親和力而言,曹操的親和力也相當強,比那個喜歡罵人的劉邦,殺死自己妻子的朱元璋的要強得多。論團隊成員,曹操手下不管是臣還是武將也都很有名,而且才華橫溢。這些人才,在任何朝代都絕對能夠扛得起大梁。但是為什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人很容易就統一天下,曹操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夠與劉備、孫權平分天下呢?



有人說這主要是因為對手不同。其實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他們的對手也並不軟弱。例如,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例如,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都不是普通人。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也是十分厲害的人物。人們之認為弱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被失敗了。歷史都是在成敗的基礎上評判一個英雄的,當然就覺得他們不行了。因此,把強大的對手作為曹操未能統一國家的原因之一顯然是不合理的。那麼,曹操未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曹操的運氣就遠不如劉李了,袁氏兄弟四世三公,天下諸侯,孫氏兄弟智勇雙全守江東而望天下,劉玄德霸漢川猶不足等等,當此時曹操能統一北方,分荊州,佔西涼,已經很了不起了。 其實相比劉李,並非曹操能力不足,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天時,漢唐都是在短命的暴政之後,用民過甚,民怨沸騰,勞民燒財,導致前朝根基不穩,百姓並不嚮往當時的生活,甚至民心所向都想建立新的和諧王朝。而曹操這邊,在長達四百年的穩定王朝,百姓安居樂業,除了漢末年代皇帝有點搞得民不聊生外,大多時候還是挺安穩的,所以都想重建大漢而非擁護新政權,因此曹操沒有天時。 地利,劉邦在席捲關中,李淵攻入長安,《方輿紀要》要裡說的很清楚,關中在爭天下的地理優勢和重要程度。而曹操只能兗州牧起,一路從河南開始爭天下,但是河南的地理位置完全沒有關中那樣有優勢,也沒有河北的優勢。唯一有利於他的便是關中也被群雄佔據著,不是單獨的勢力。但是以關中來制河南是很容易的,亂世紛爭中就很少能以河南反推關中的。劉邦以漢中為家,立身於關中,李淵起兵太原,佔據關攏,可謂是“金角銀邊草肚皮”。他倆都坐擁中國古代地緣最完美的一角。曹操只能把中原為根基,四戰之地,能一統北方,已經很強了。 人和,先不是說曹操手裡沒有像韓信、李靖、這樣傑出的帥才,最主要是沒有人支持他。關鍵的人力士族,也去支持袁紹。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後,軍閥出身,沒有被士族認同,人和不利。中國自古講究出師有名,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 劉邦項羽之爭,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給義帝報仇,而義帝是被項羽所殺,並且項羽當時很殘暴,劉邦也算是為民除害,自然會受到大家擁護。 李淵也是如此,當時天下大亂,百姓深受水深火熱的暴政艱苦中,這時李淵發起的旗號那是匡扶大隋王朝,更是立了楊廣後代為帝,師出有名,自然得到遺老遺少的支持。再看看曹操,欺壓漢帝,在百姓心向大漢時候,那就是名副其實的漢賊,這是要篡漢啊,百姓會放著怡然自得的生活去顛沛流離嗎?所以不能出師有名,自然不會人和。

历史随笔
2019-08-06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得辯證從多方面來看。

1、歷史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面有潛在的風水上的懸妙在。

萬事萬物盛極則衰,衰極則盛,股票上也有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的規律啊,很多看似人為,看似偶然發生的事情,實際就是早就註定,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它的歷史使命就結束了,商鞅變法既是它變強大橫掃六國的決定因素,同時又是它統一之後迅速滅亡的原因,在變法制度下,國家只承認農民和軍士的地位,平民要面對繁重徭役,世代受苦,參軍立戰功是唯一能改變全家命運的方式,所以人們在此制度下爆發出了空前戰鬥力凝聚力,這是當時任何任何一個國家都辦不到的,別無選擇的秦國辦到了,所以他能滅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任。而統一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讓飽受戰亂的民眾修養生息,所以水深火熱的人民需要另一種政權改變這種暴政,劉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順應民心出現的。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背景跟劉邦如出一轍。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政權分裂的天時未到,只是需要換個統治者而已,而這個新的統治者需要的是順民心,善用人,有謀略,那些純粹有勇無謀(項羽,李蜜之類)不得民心的人自動被淘汰出局。

2、三國時期本來就是出於漢室風雨飄搖四分五裂時期,就算沒有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來三分天下,漢獻帝也是被挾持當做傀儡,各地豪強在自己封地做王,基本不受皇室控制。而劉、曹、孫這三人充其量是各個豪強力量中的勝出者,而這3人剛好又棋逢對手,呈現互相牽制又很難分出勝負的態勢,即使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其中任何一個,另外兩個也都是心不服的狀態。直到後來蜀國國柱諸葛亮不在了,幾個大將都死了,這種平衡才被打破,蜀國主動投降,吳國孤軍難敵強魏,也只好歸順。這裡面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天平兩端,吳國在中間,只要兩邊不倒,這個平衡就很難被打破,所以最終決定三國命運的還是誰活的命長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得辯證從多方面來看。

1、歷史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面有潛在的風水上的懸妙在。

萬事萬物盛極則衰,衰極則盛,股票上也有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的規律啊,很多看似人為,看似偶然發生的事情,實際就是早就註定,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它的歷史使命就結束了,商鞅變法既是它變強大橫掃六國的決定因素,同時又是它統一之後迅速滅亡的原因,在變法制度下,國家只承認農民和軍士的地位,平民要面對繁重徭役,世代受苦,參軍立戰功是唯一能改變全家命運的方式,所以人們在此制度下爆發出了空前戰鬥力凝聚力,這是當時任何任何一個國家都辦不到的,別無選擇的秦國辦到了,所以他能滅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任。而統一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讓飽受戰亂的民眾修養生息,所以水深火熱的人民需要另一種政權改變這種暴政,劉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順應民心出現的。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背景跟劉邦如出一轍。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政權分裂的天時未到,只是需要換個統治者而已,而這個新的統治者需要的是順民心,善用人,有謀略,那些純粹有勇無謀(項羽,李蜜之類)不得民心的人自動被淘汰出局。

2、三國時期本來就是出於漢室風雨飄搖四分五裂時期,就算沒有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來三分天下,漢獻帝也是被挾持當做傀儡,各地豪強在自己封地做王,基本不受皇室控制。而劉、曹、孫這三人充其量是各個豪強力量中的勝出者,而這3人剛好又棋逢對手,呈現互相牽制又很難分出勝負的態勢,即使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其中任何一個,另外兩個也都是心不服的狀態。直到後來蜀國國柱諸葛亮不在了,幾個大將都死了,這種平衡才被打破,蜀國主動投降,吳國孤軍難敵強魏,也只好歸順。這裡面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天平兩端,吳國在中間,只要兩邊不倒,這個平衡就很難被打破,所以最終決定三國命運的還是誰活的命長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得辯證從多方面來看。

1、歷史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面有潛在的風水上的懸妙在。

萬事萬物盛極則衰,衰極則盛,股票上也有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的規律啊,很多看似人為,看似偶然發生的事情,實際就是早就註定,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它的歷史使命就結束了,商鞅變法既是它變強大橫掃六國的決定因素,同時又是它統一之後迅速滅亡的原因,在變法制度下,國家只承認農民和軍士的地位,平民要面對繁重徭役,世代受苦,參軍立戰功是唯一能改變全家命運的方式,所以人們在此制度下爆發出了空前戰鬥力凝聚力,這是當時任何任何一個國家都辦不到的,別無選擇的秦國辦到了,所以他能滅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任。而統一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讓飽受戰亂的民眾修養生息,所以水深火熱的人民需要另一種政權改變這種暴政,劉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順應民心出現的。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背景跟劉邦如出一轍。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政權分裂的天時未到,只是需要換個統治者而已,而這個新的統治者需要的是順民心,善用人,有謀略,那些純粹有勇無謀(項羽,李蜜之類)不得民心的人自動被淘汰出局。

2、三國時期本來就是出於漢室風雨飄搖四分五裂時期,就算沒有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來三分天下,漢獻帝也是被挾持當做傀儡,各地豪強在自己封地做王,基本不受皇室控制。而劉、曹、孫這三人充其量是各個豪強力量中的勝出者,而這3人剛好又棋逢對手,呈現互相牽制又很難分出勝負的態勢,即使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其中任何一個,另外兩個也都是心不服的狀態。直到後來蜀國國柱諸葛亮不在了,幾個大將都死了,這種平衡才被打破,蜀國主動投降,吳國孤軍難敵強魏,也只好歸順。這裡面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天平兩端,吳國在中間,只要兩邊不倒,這個平衡就很難被打破,所以最終決定三國命運的還是誰活的命長


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得辯證從多方面來看。

1、歷史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面有潛在的風水上的懸妙在。

萬事萬物盛極則衰,衰極則盛,股票上也有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的規律啊,很多看似人為,看似偶然發生的事情,實際就是早就註定,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它的歷史使命就結束了,商鞅變法既是它變強大橫掃六國的決定因素,同時又是它統一之後迅速滅亡的原因,在變法制度下,國家只承認農民和軍士的地位,平民要面對繁重徭役,世代受苦,參軍立戰功是唯一能改變全家命運的方式,所以人們在此制度下爆發出了空前戰鬥力凝聚力,這是當時任何任何一個國家都辦不到的,別無選擇的秦國辦到了,所以他能滅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任。而統一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讓飽受戰亂的民眾修養生息,所以水深火熱的人民需要另一種政權改變這種暴政,劉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順應民心出現的。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背景跟劉邦如出一轍。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政權分裂的天時未到,只是需要換個統治者而已,而這個新的統治者需要的是順民心,善用人,有謀略,那些純粹有勇無謀(項羽,李蜜之類)不得民心的人自動被淘汰出局。

2、三國時期本來就是出於漢室風雨飄搖四分五裂時期,就算沒有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來三分天下,漢獻帝也是被挾持當做傀儡,各地豪強在自己封地做王,基本不受皇室控制。而劉、曹、孫這三人充其量是各個豪強力量中的勝出者,而這3人剛好又棋逢對手,呈現互相牽制又很難分出勝負的態勢,即使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其中任何一個,另外兩個也都是心不服的狀態。直到後來蜀國國柱諸葛亮不在了,幾個大將都死了,這種平衡才被打破,蜀國主動投降,吳國孤軍難敵強魏,也只好歸順。這裡面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天平兩端,吳國在中間,只要兩邊不倒,這個平衡就很難被打破,所以最終決定三國命運的還是誰活的命長


用户6828793367
2019-04-04

為何劉邦,李淵那麼容易統一天下,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主要有下面的原因:

1,內政方面,他們三都做到非常好,但軍事方面,曹操雖然將領很多,但也只是人才,比起他們兩還是差一大截。。。因為劉邦有韓信,千年一出的兵仙,哪怕是項羽,號稱王不過霸,也只能被韓信碾壓。而李淵呢,有李世民,又是個軍事天才。。。。曹操的將領碰到韓信和李世民也都只有被碾壓的份。。

2.曹操其實很有機會統一的,但能力,性格確實差一點,不屬於天才型,有時候剛愎自用還太好色,簡單的說,只要赤壁之戰不輸,基本上就一統天下了。。但赤壁之戰輸給周瑜,為何,太輕敵,太剛愎自用,才被火攻而輸。打個官渡之戰,差點輸了,還是運氣好,袁紹作死,關鍵時刻許悠投降才贏,跟馬超打,差點被馬超打死,所以曹操軍事能力是硬傷

3。曹操好色誤事誤人,因這事差點被張繡殺死,本來很早張繡就投降他了,因他好色,白白浪費幾年,還坑死心腹和兒子,郭嘉呢,好不容易一個準天才軍事選手,結果也是因為他好色把郭嘉帶壞,導致年紀輕輕縱慾過度,得癆病死了。。本來關羽都要跟他了,結果答應給關羽的女人自己去睡了。。。白白丟一名將。。,

4。曹操太意氣用事,革命剛開始階段,就幹起了屠城的事,導致士人看不下去,紛紛倒戈,陳宮就因這事叛變,陶謙另願把徐州送劉備都不給他,為何,口碑太差啊。。。。

在看看劉邦,李淵,都好色,但也不會整天去睡人家老婆啊?起碼有底線,而且都會裝,沒有過屠城那種特傷口碑的經歷,還有天才級軍事家幫他打仗。。

總結下,曹操軍事水平只能是中上,屠城過,口碑差,還好色,愛睡人老婆,雖然優點是會用人,敢用人,但他們兩這方面也不比他差啊。。。所以統一天下還是差些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