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父親十九歲行醫,在村裡行醫六十六年,八十五歲了還惦記著鄉親們
海鷹視線
1/10 我的父親是河南省洛寧縣馬村的一位鄉村老中醫,今年85歲。他19歲開始行醫,在村醫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66年。66年來,他不斷學習,醫術不斷長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醫生,他寫的診療醫案被醫學書籍收錄。他常說,病人的病情就是命令,要隨叫隨到。幾十年來,無論春夏秋冬,無論白天夜晚,無論颳風下雨,無論農忙農閒,只要有人叫,他就放下自己的事去救治病人。(圖為父親取藥)
2/10 其實,父親原來是洛寧縣東宋鄉衛生院的一名正式職工,那年建陸渾水庫時在工地當醫生,後來下放回家。父親說,我當時也是國家人,我手裡現在還保存著當時糧食關係;中間也有回去的機會,但一走,鄉親們看病就沒有人了,就沒有再去。(圖為幫助病人量血壓)
3/10 父親給鄉親們治病,能用單方治療的,就不用藥。這個無論是村集體時的衛生室還是責任田到戶後自己開診所,一直堅持的一個原則。記得在村衛生室時村裡給他們了幾畝地,自己種中草藥給鄉親看病,鄉親們看病基本不用拿錢,鄉親們說,咱種地的也能享受拿工資人的待遇。自己開診所後,鄉親們不論是本村的還是外村的,有個外傷,看個瘡什麼的,父親從不收錢,都是免費治療。(圖為配製治瘡藥)
4/10 圖中右面的山坡上有個自然村叫後坡,我們的村在圖的左面,中間是條渡洋河。渡洋河水原來很大,河線又長,有時我們這裡晴空萬里,河裡卻洪水暴發,每年都有人被洪水沖走。有一年父親出診回來到河灘時山洪暴發,突如其來的洪水,把父親衝了很遠,幸好父親的水性好才慢慢出來。父親現在說起這個事,還後怕。現在這個河因為上游建了水庫,渡洋河基本成了幹河。(渡洋河兩岸)
5/10 吸菸是父親最大的嗜好。父親愛好吸菸但不喜歡抽紙菸(香菸他叫紙菸),他說,那煙吸著沒有勁,還是自己種的菸葉吸著有勁。父親吸菸有個規律,早上醒來先抽袋煙再起床,說是醒醒;吃罷飯要抽袋,說是飯後一袋煙勝過活神仙;每天晚上睡覺前抽一鍋,說是解解乏;半夜醒來還要抽一次,說是入睡快。儘管家人都反對 ,他還是沒有改掉。(父親的旱菸鍋)
6/10 父親對我們姊妹五個的教育有獨到的眼光,也捨得花錢,他一個人供我們姊妹五個讀完了大學,現在我們姊妹五個都有自己的工作。父親說,我們家原來都是種地的,咱家是耕讀之家,你們姊妹幾個都能考上學,是咱家的福。我們家的大門正中,是父親手書的“耕讀之家”四個磚刻字。磚刻是二伯父的傑作。(二妹妹和父親)
7/10 父親不僅是縣裡的名村醫,還當選過河南省優秀鄉村醫生、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父親還是種地的好把式,犁地、搖樓、耙地、揚場等樣樣拿得起放得下,我們家地的產量一般都比別人的要高些。父親現在年紀大了,不種地了,但每天都要到地裡看看,他說,到地裡看看心裡踏實。圖為父親種的菠菜,我們幾個誰回去了,他都會讓帶點 ,他說,這菜沒有打藥,吃著放心。(父親的菜地)
8/10 父親年紀大了,我們想讓他隨我們到城裡生活,也好照顧他,可他就是不離家。他說,我現在雖然不看病了,還不斷有人找,一走,人就不好找了,我在村裡他們心裡踏實。我們知道父親定了的事,不好改變,想想他身體也好,沒有堅持讓他離開。其實,父親不願離家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怕影響我們的工作。(父親的小院)
9/10 去年冬天父親有病住進了洛陽市一家醫院,他給主治醫生說,你們看的好,抓緊給我的病治治,我得趕緊回去,家裡還有病人等我。當時是村裡一個病人正在吃他開的中藥,病人家屬一天一個電話督促他抓緊回去。(病床的上的父親)
10/10 父親是個性格豁達,愛學習的人。在洛陽住院期間,他把醫生每天給他用的藥都要記錄下來,他說,我住院知道了人家咋用藥,回去後對鄉親們有好處。他還給同室的病友做工作,人吃五穀雜糧誰能沒有病,有病了不能怕,精神也不能誇,現在沒有醫生治不了的病。看著父親樂觀的態度,我們心裡也踏實了許多。父親總會好起來的。《海鷹視線》圖文均為原創,歡迎關注、點評,收藏、轉發。
2019-06-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