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海上絲路|晚清至20世紀初的福建與臺灣
越眾歷史影像館
1/15 廈門曾是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明中期隨著漳州月港的衰落和海禁政策的制約,閩南一帶經營海上貿易的商賈改在廈門及周邊的嵩嶼、海滄、高浦、劉五店等港口進行修船載貨遠航貿易。晚清鼓浪嶼淪為外國租界,因此島上有多國領事館、教堂、洋樓、閩南建築及中西結合建築。圖為19世紀70年代由升旗山北邊山坡上向北俯瞰的鼓浪嶼全景,港灣處有貨輪停泊。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拍攝。
2/15 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被闢為商埠。1862年,由外國人掌握的廈門關稅務司署成立,俗稱“洋關”,地點在今廈門海關。為引導船隻進出廈門港,廈門關稅務司署在鼓浪嶼升旗山上設立升旗臺。圖為19世紀80年代的鼓浪嶼升旗山。
3/15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之一,在南北朝時期已成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唐五代時更加突出。宋朝時期,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已非常活躍,元朝達到了頂峰。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建於北宋年間。圖為19世紀80年代的泉州洛陽橋頭。
4/15 泉州城內的牌坊,牌坊寫有“南紀盡安流”。“上將能宣力,南紀盡安流”坊為清坊,為施琅立,民國初尚存。圖為1875年的泉州城內牌坊。賴阿芳拍攝。
5/15 福州為海上絲路重要貿易港口,其前身為東冶港,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年),交趾七郡(今兩廣及越南一帶)向中央政府的獻貢航線便在東冶港登陸。明永樂元年(1403年),朝廷命內臣提督市舶,派太監駐福州,設市舶太監府。成化十年(1474年),移設福州。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漳州設閩海關,福州南臺成為閩海關兩分口之一。圖為19世紀80年代福州閩江中州島舳艫銜接的盛況,岸邊洋行林立。
6/15 19世紀70年代閩江港灣沿岸建築風光,傳統中國民居和西方建築並立。
7/15 湧泉寺位於福州市東郊鼓山。唐建中四年(783年),開山祖師靈嶠創建華嚴臺。樑開平二年(908年)建寺,王審知延請神晏主持,號國師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額湧泉寺。圖為19世紀70年代的湧泉寺放生池及澄心亭。
8/15 19世紀70年代的湧泉寺大雄寶殿。
9/15 19世紀70年代,鳥瞰湧泉寺。
10/15 自安平開港通商後,逐漸成為重要對外口岸,國際商貿繁榮。明朝時期,荷蘭人在一鯤身(今臺南)一帶構築城堡。城堡初名為“奧倫治城(Orange)”,後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清順治十年(1653年),荷蘭人在臺江東岸建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亦稱“赤崁”。此後,普羅民遮城成為行政中心,熱蘭遮城為貿易口岸。圖為20世紀10年代的臺南安平港舳艫相繼之況。
11/15 臺灣淡水河大稻埕有眾多移民來自福建,曾是北臺灣重要商貿中心。清朝時期,臺灣北部所產的茶葉多半由大稻埕出淡水港,先運往廈門加工,而後再運銷歐美市場。圖為1895年的大稻埕碼頭居民生活情景。小川一真(Ogawa Kazuma)拍攝。
12/15 臺北城西門外艋舺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是清朝時期臺灣北部最重要的通商港口。圖為1895年艋舺的農村景觀。小川一真(Ogawa Kazuma)拍攝。
13/15 臺灣府城始建於雍正年間,由當時的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後植莿竹。乾隆年間,築土堡。圖為20世紀10年代的臺灣府城(現臺南市內)仍十分完整。
14/15 清末,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臺北城。正門承恩門為北門。圖為1895年由北門甕城上眺望的樣貌,從中可以清楚顯示晚清檯北城建築景觀。小川一真(Ogawa Kazuma)拍攝。
15/15 更多照片盡在越眾歷史影像館正在展出的“海上絲路與世界文明”影像展上。展覽時間:2019年6月15日至8月30日;展覽地點:越眾歷史影像館(深圳市羅湖區清水河街道紅崗北路1106號越眾產業園4棟)。
2019-08-2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