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10 個回答
沐雨纵横众神聊斋
2019-03-28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這是一個誤區:一個人的知識的多少,以及深度,只與他受到的教育有關,而與他的地理位置無關,尤其是歷史,文化這樣的非自然科學知識體系。


而一個人受到的教育,在過去的時代,尤其是義務教育還沒有普遍的時代,更和一個人的所在的家世有關,普通人可能要花很高的成本才能得到的知識,對於某些家世的人,成本極低——當然,這種知識體系的特點,即便在近幾十年也有一些遺留,比如高曉鬆,小的時候只要他對某某東西感興趣,家裡就幫他寫個條子:你去找誰誰誰,他是清華的XXX,中國研究XXX的鼻祖——這不是地理位置,這是家世(也就是知識獲取的組織)。


我們看看金庸的家世就知道了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以這個家世來看,金庸的知識體系,其實在自己的家族裡算平均水平。


當然,如果非要加上地理決定論的話,金庸是在1948年來到香港的,那時候他已經24歲(金庸系1924年生人),24歲,在今天的我們已經完成了一個人大多數基礎知識儲備,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更何況一個大家族的孩子?


這是個大前提,知道了這個大前提,再去查金庸的知識圖譜,就不會迷惑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創作了這麼多經典小說。這也是一個誤區:題主似乎有意無意的將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那就是——金庸之所以創作了這麼多經典的武俠小說,是因為他當時對歷史文化有非常深的瞭解。


為什麼我說這是個誤區呢?


因為這裡面存在時空邏輯層錯誤。


我先問大家一件事情,“成為經典”這件事情,到底是當時發生的,還是在後世發生的?


這個問題如果不明顯,我再把問題具象一些:說金庸的小說是經典,到底是當時的人們說的,還是後來的人們說的?


答案是,後來。


在當時,做多算有很多人讀,但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讀了一本書之後就說:哎呀,這本書將會成為經典。


就像今天,你很難說出2019年的經典是什麼,讓你說,你也得等幾年。


為什麼?


因為經典的本質,重點不是“當前最好”,而是“隨後沒有比它更好”。


如果你非要和我較真,說歷史上也有在當世一出就為人驚歎的雄文,比如“滕王閣序”之類,那麼金庸為何不能當時就成為“雄說”?


你說得對,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作者的意圖,以及作者自己的評價。


像王勃這種自認為才高九斗的人,目的就是為了出(名(bai),那必然是為了拿出佳作的,而金庸寫小說,目的是為了餬口,那麼手段並不是要拿出佳作,而是要拿出當時讀者的口味一致的作品。


這種區別,可能只有寫過小說的人才能明白,很多時候,你在寫的時候,是不能按照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或者才學來寫的。


其次,在金庸自己的小說後記裡,也明確提出過自己認為自己的小說水平並不高:

比如金庸《倚天屠龍記》的後記:曾學柏梁臺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則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作詩填詞我是完全不會的,但中國傳統小說而沒有詩詞,終究不像樣。這些回目的詩詞只是裝飾而已,藝術價值相等於封面上的題簽——初學者全無功力的習作。


這體現了金庸在當時,對自己小說的評價,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金庸的自謙之語,不過能夠自謙,至少鬆動了金庸“當時就為經典”這個可能性了。


實際上,在當時對金庸的小說也不乏否定的言論,但是後期金庸的小說成為經典是實錘,這主要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金庸不遺餘力的修改,而在修改的時候,金庸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參考了讀者的意見:比如有人質疑過《笑傲江湖》中,五仙教怎麼能夠通過水蛭幫令狐沖換血,如果血性不配令狐沖是直接會死的(有這樣的讀者也是醉了),金庸在隨後的修訂版裡,就加入了通過“貌似可以修改血型”的模糊設定,把這個bug給淡化了。

這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今天的軟件升級啊!不論你當初的產品什麼樣,你只要持續的基於用戶反饋打補丁,只會越來越經典——當然,最近一版的修訂版,實在有些出乎意料,連王語嫣都不嫁給段譽了,所以……就不說了

第二,後世沒有更好的同類作品。這個也是事實。相關的原因探討有很多說法,比如能力說,時代說,興趣說等等,咱們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客觀情況如此,所以幾十年之後的今天,當你讀很多小說的時候你會發現金庸的更好,當然會將之捧為經典

第三,電視媒體翻拍其作品的發揚光大。這個原因放在最後,因為這個原因的緣起是金庸小說當時已經有名氣了,換言之,電視媒體的翻拍,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金庸小說,從而在金庸小說成為經典這件事情上做了催化劑的作用。但這個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在電視劇資源匱乏的年代,一部劇可以做到萬人空巷,統一思想的作用(今天不行了),所以一部小說拍成了電視劇,在當時是有排他性的(當眾人討論這部電視劇的時候,無形之中排除了討論其他內容的可能性)。


筆者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討論任何一種經典,都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是作者“當時實力”的體現,任何一種經典,都是以當時為開端,一直到我們討論時期的整個時空綜合作用的結果,這裡必然有作者本身的實力和努力,但同時也有其他的因素。


所以,筆者沒有否定金庸的知識水平,只是說我們的視野可以再大一些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莫山主说清史
2019-03-29

金庸先生的作品創造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巔峰,塑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讓許多鮮明的江湖俠客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國新武俠小說的傑出代表。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出生於浙江海寧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8歲那年因無意看到《荒江女俠》這部小說,從此對武俠小說變得痴迷。武俠小說給金庸帶來無數美妙而自由的夢境,可以說,一個江湖夢自他孩童起就構建起來了。


另外,海寧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這個名字,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有“海洪寧靜”之意,在取名方面就相當富有詩意。海寧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因此海寧市近代以來出過不少名人,包括王國維、徐志摩、蔣百里等。

這樣頗具中國文化底蘊的地區,金庸自然也在薰陶中長大。


寫作才華初露鋒芒

15歲時,他便出版了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想想鄙人十五歲正處於高中叛逆期,整日無所事事、混沌度日,哪裡能和金庸大俠的15歲相比。這時金庸不僅出了他的第一本書,並且還大賣,獲得眾多好評,寫作才華初露鋒芒。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文化薰陶養成俠義精神

金庸先生幼時成長經歷,對武俠小說的痴迷,使他在為人處世方面也很具俠客精神。

1944年金庸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後,由於看不慣一些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校霸,他多次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經常為他人出手相助,並向校方檢舉、投訴,卻無奈得到一個勒令退學的結局。


於是,1946年,金庸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金庸又進入了上海《大公報》。

到1948年,金庸畢業後,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之後便於梁羽生結識,並試著撰寫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這是我最喜歡的金庸作品前三),並一炮而紅。自此,金庸先生打開了一個人生新局面,開始自立門戶,創辦了《明報》,刊載他的連篇小說,直至1972年封筆為止。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如今先生已經作古,在此深深緬懷於他!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由此可見,金庸入港時年齡已經24歲,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基本成熟,甚至可以說,正是他小時候那些天分與潛能的展現,才能靠著機緣走上一條通往武俠世界的道路。

這也給無數父母提了個醒,千萬不要埋沒孩子的天分,兒童期才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何运超
2019-03-26

金庸是上世紀20年代生於浙江海寧的人,本身江南方面人文氣息就濃厚,而且他們家族和許多文人世家有親戚關係,俗套的話叫家學淵源深厚,本人金庸喜歡閱讀,中外小說涉獵廣泛,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喜歡歷史,後來喜歡電影,所以很多小說採取的節奏感和比較極端化商業化的套路方面,金庸很懂得戲劇化的手段。

但是,嚴格的說,他雖然精通曆史文化,但很多隻是一家之言,其實失誤並不少,正如專門有人寫過金庸對歷史文化的不準確的,但金庸比較精益求精,所以退休很久了還要去讀書,他的確很喜歡閱讀和學習歷史,所以後來的武俠作者一般比不了金庸梁羽生這種真正愛好歷史文化的作家,梁羽生是簡又文的弟子,幾乎要算半個歷史學家了,本身舊詩詞功底比金庸還深厚

长剑不出鞘
2019-03-27

金庸先生本來是大陸人,後來到香港發展。家學深厚,是著名的文人世家。金庸先生自己博覽群書,尤其對於歷史、政治、國際關係、文學、佛學等領域有很深厚的知識積累,本人又通過辦明報等經歷,保持著對世界的信息及時把握。

寫小說,深入瞭解人性,寫時評,深入瞭解世,人又勤奮,情商也高。

因此他的書寫得通透,值得細讀。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子衿书法
2019-03-26

金庸是香港不錯。他為什麼對內地的歷史文化如此精通呢?因為,香港的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不當是金庸熟悉,所有的香港人,他們都熟悉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他們接受的教育,是中國文化。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好比說,你是四川人,難道只能學習四川的歷史文化?福建人只知道福建的歷史?中國文化是不分地域和民族的。喜歡歷史地理和文學的人,不是一定要對去過的地方才能瞭解。金庸小說中的創作人物場景及其武功,完全是虛構的。我們內地的人怎麼會看得懂香港人寫的東西?很簡單,他是用中文寫的嘛!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香港人學習的是中國文化,和你我學習的是同祖同宗的中國文化。最多就是他寫的是繁體字,我們這裡寫的是簡體字。當初金庸寫武俠小說時,完全是現編。因為報紙中的版面空缺,需要補白,在報社做編輯的金庸便寫武俠小說填補上去。沒想到他的小說讓報報銷量大增,便以連載的形式來編寫。由於是現編,根本沒有時間進行修改,所以邏輯性並不是很強。人們勞作之餘,讀一讀報紙,並看看金大俠的神侃,誰管他楊過小龍女的古墓戀情合不合理,九陰百骨爪歷害還是拖泥帶水的亢龍有悔厲害。大家盼望的,是明天黃蓉是不是擺脫了歐陽克的糾纏,穆念慈與楊康的結局,至於邏輯性,誰管得了!看完報紙一扔,結束了一天,上床睡覺。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鸿哥iouyh福小铺
2019-03-27

謝謝邀請。

有些錯愕,為什麼金庸是香港人就不能對內地歷史文化精通。

香港是中國一個島,一處區域,一部分,內地文化也是,瞭解自家歷史文化,精通了解,有什麼可以不可想象?

他是48年移居香港,家鄉在浙江嘉興海寧,呵呵,想必大夥對江南七怪不陌生吧,也是嘉興的。

一部射鵰,其中涉及江南多處,可見金庸著墨的重點,以最熟悉的家鄉為依託。

還有金庸老先生不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他算是文化人,國際通訊社、報紙的編輯,功力頗深。

而且那個時代,香港是龍蛇混雜,天南海北的內地人除了寶島之外,這裡還是一個算是被視為桃花源的避難所,不是有很多過去的大佬都將在香港做寓公視為最大理想嘛。

金老先生的四大頭銜:新聞、政治評論、企業和社會活動家。

這頭銜可不是白來的,那是實打實的幹出來。

因此,金庸的內地文化精通和以上的閱歷、積攢是密不可分的。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創作那麼多部武俠經典。

努力耕耘,勤於創作。

我想這就是動力吧,而且人家金庸老先生也不是那種粗製濫造之輩,故此精品率是有保障的,否則如何在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競爭激烈是無法想象程度依然手持武俠小說牛耳。

一部分是經歷,一部分是感悟,剩下一部分是想象。

他的每一次創作經典都在挑戰自已,突破自我,因為實在沒有人可以超越了,唯有自個超越自個。

《笑傲江湖》,或許就是他的那時候心得體會吧。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画家孟玉峰
2019-03-26

金庸大俠有很多著名武俠小說,作品背景離不開中國歷史。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博學,我想跟他的成長經歷和史料的精通密不可分的。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當時的人文地理傳統對他影響很大,他二十多歲才移居香港。在他去香港之前已經奠定了他諸多博學基礎。作為一個當代武俠小說名家以及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可不是浪得虛名的。有著“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稱號。

大學深造,許多名家報刊雜誌任職以及他的不斷寫作都不斷加深了他的雄厚的才華實力。

以及陸續得到很多的榮譽稱號都是對他在文學貢獻最好的詮釋!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致敬吧!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是香港人,為什麼他對內地歷史文化這麼精通?創作了這麼多經典武俠小說?
Mr楚昭南
2019-03-27

金庸先生不是香港人,他是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原名查良鏞,屬於非常出名的海寧查家的後人,其祖上多有在清朝為官的,比如查慎行,還有雍正年間牽扯到文字獄的查嗣庭,查家在清代“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可謂家學淵源,書香門第,他在鹿鼎記裡還有描寫查嗣庭這個人,在連城訣的後記裡還講了他祖父查文清當官時候的一個故事。

金庸從小就在他父親的引導下看一些武俠小說,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之類的,後來又看水滸傳,三俠五義,對武俠產生濃厚的興趣。

極94186
2019-03-26

李連杰是新加坡人為什麼會武術 鞏俐是新加坡人為什麼會演中國電視 吳亦凡是加拿大人為什麼長的跟中國人一樣 你這樣的白痴為什麼可以在這提問?

苍月之晓
2019-03-29

你這是問的什麼問題?人為割裂香港和內地麼,都是中國人,金庸對中國的歷史人文很精通有問題麼?他難道要對英國的歷史比較熟悉你才滿意?老一輩的香港人大部分祖籍內地,金庸出生浙江海寧書香世家,徐志摩都是他表哥,你問金庸為什麼精通中國歷史和文學?你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譁眾取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