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除掉已經是暮年的李善長?

朱元璋為什麼要除掉已經是暮年的李善長?朱元璋為什麼要除掉已經是暮年的李善長?
10 個回答
历史是什么
2019-07-30

為什麼朱元璋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封建王朝自身的限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是因為他本事大,手底下文臣武將聽他的,他自己打江山成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後人憑什麼做皇帝,憑什麼朱元璋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將要聽朱元璋後人的?這些文臣武將可都是豪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豈是一般人能夠降服的?

倘若這些文臣武將有二心,他們也想做皇帝,那麼豈不是天下大亂?

為什麼朱元璋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封建王朝自身的限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是因為他本事大,手底下文臣武將聽他的,他自己打江山成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後人憑什麼做皇帝,憑什麼朱元璋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將要聽朱元璋後人的?這些文臣武將可都是豪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豈是一般人能夠降服的?

倘若這些文臣武將有二心,他們也想做皇帝,那麼豈不是天下大亂?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其他的開國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們老朱家根基不深厚,天下人心沒有歸附。

以唐朝為例,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沒過多久李世民就通過玄武門之變取代了李淵,自己當上了皇帝。

這個時候李世民才28歲,他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功臣會造反。因為一方面是他年輕,等他老了的時候,這些開國的功臣大部分都老死了,自然不會有威脅。

另一方面,李世民家族是北周的貴族,他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家族實力龐大,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撼動的。

為什麼朱元璋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封建王朝自身的限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是因為他本事大,手底下文臣武將聽他的,他自己打江山成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後人憑什麼做皇帝,憑什麼朱元璋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將要聽朱元璋後人的?這些文臣武將可都是豪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豈是一般人能夠降服的?

倘若這些文臣武將有二心,他們也想做皇帝,那麼豈不是天下大亂?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其他的開國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們老朱家根基不深厚,天下人心沒有歸附。

以唐朝為例,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沒過多久李世民就通過玄武門之變取代了李淵,自己當上了皇帝。

這個時候李世民才28歲,他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功臣會造反。因為一方面是他年輕,等他老了的時候,這些開國的功臣大部分都老死了,自然不會有威脅。

另一方面,李世民家族是北周的貴族,他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家族實力龐大,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撼動的。

所以朱元璋會想法設法加強皇權,除掉那些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的文臣武將。對於這一點,恐怕只有劉邦能夠理解朱元璋的艱難。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他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去消滅異姓諸侯王,緊接著他的後人有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打壓這些開國功臣的後人。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削弱了各個劉姓諸侯王,皇權才真正得到鞏固。


再具體說一下李善長這個人。李善長原本是朱元璋的謀士,一直以來就是朱元璋的心腹。憑藉著他的才智和他對朱元璋的忠心,他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善長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

(1)改善諸位將領的關係,嚴明軍紀。李善長非常會斡旋調節,使得將士能夠同心同德。每次攻下一個城池,李善長都要四處張貼禁令,以防止將士騷擾百姓。

(2)留守後方,發展經濟、提供軍需。朱元璋能夠戰無不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非常穩定的根據地。當時朱元璋在外作戰,留守根據地的是李善長。他統籌大局,確保後方百姓安居樂業,積極為前線供應糧草。

為什麼朱元璋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封建王朝自身的限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是因為他本事大,手底下文臣武將聽他的,他自己打江山成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後人憑什麼做皇帝,憑什麼朱元璋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將要聽朱元璋後人的?這些文臣武將可都是豪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豈是一般人能夠降服的?

倘若這些文臣武將有二心,他們也想做皇帝,那麼豈不是天下大亂?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其他的開國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們老朱家根基不深厚,天下人心沒有歸附。

以唐朝為例,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沒過多久李世民就通過玄武門之變取代了李淵,自己當上了皇帝。

這個時候李世民才28歲,他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功臣會造反。因為一方面是他年輕,等他老了的時候,這些開國的功臣大部分都老死了,自然不會有威脅。

另一方面,李世民家族是北周的貴族,他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家族實力龐大,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撼動的。

所以朱元璋會想法設法加強皇權,除掉那些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的文臣武將。對於這一點,恐怕只有劉邦能夠理解朱元璋的艱難。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他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去消滅異姓諸侯王,緊接著他的後人有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打壓這些開國功臣的後人。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削弱了各個劉姓諸侯王,皇權才真正得到鞏固。


再具體說一下李善長這個人。李善長原本是朱元璋的謀士,一直以來就是朱元璋的心腹。憑藉著他的才智和他對朱元璋的忠心,他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善長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

(1)改善諸位將領的關係,嚴明軍紀。李善長非常會斡旋調節,使得將士能夠同心同德。每次攻下一個城池,李善長都要四處張貼禁令,以防止將士騷擾百姓。

(2)留守後方,發展經濟、提供軍需。朱元璋能夠戰無不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非常穩定的根據地。當時朱元璋在外作戰,留守根據地的是李善長。他統籌大局,確保後方百姓安居樂業,積極為前線供應糧草。

當時的李善長是大明朝的左相國,大明朝的禮制和官制都是他製作的。後來他還負責修國史,是《元史》負責人。

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共有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是六公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他被升為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大批文綺和布帛。這次封賞不僅使他獲得了榮華富貴,更達到了自身仕途的最高點。

甚至後來,朱元璋還將大公主嫁給了李善長兒子,雙方成了兒女親家。

為什麼朱元璋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由於封建王朝自身的限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是因為他本事大,手底下文臣武將聽他的,他自己打江山成了皇帝。那麼問題來了,他的後人憑什麼做皇帝,憑什麼朱元璋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將要聽朱元璋後人的?這些文臣武將可都是豪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豈是一般人能夠降服的?

倘若這些文臣武將有二心,他們也想做皇帝,那麼豈不是天下大亂?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其他的開國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們老朱家根基不深厚,天下人心沒有歸附。

以唐朝為例,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沒過多久李世民就通過玄武門之變取代了李淵,自己當上了皇帝。

這個時候李世民才28歲,他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功臣會造反。因為一方面是他年輕,等他老了的時候,這些開國的功臣大部分都老死了,自然不會有威脅。

另一方面,李世民家族是北周的貴族,他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家族實力龐大,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夠撼動的。

所以朱元璋會想法設法加強皇權,除掉那些可能會威脅到皇權的文臣武將。對於這一點,恐怕只有劉邦能夠理解朱元璋的艱難。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他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去消滅異姓諸侯王,緊接著他的後人有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打壓這些開國功臣的後人。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削弱了各個劉姓諸侯王,皇權才真正得到鞏固。


再具體說一下李善長這個人。李善長原本是朱元璋的謀士,一直以來就是朱元璋的心腹。憑藉著他的才智和他對朱元璋的忠心,他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善長的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

(1)改善諸位將領的關係,嚴明軍紀。李善長非常會斡旋調節,使得將士能夠同心同德。每次攻下一個城池,李善長都要四處張貼禁令,以防止將士騷擾百姓。

(2)留守後方,發展經濟、提供軍需。朱元璋能夠戰無不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非常穩定的根據地。當時朱元璋在外作戰,留守根據地的是李善長。他統籌大局,確保後方百姓安居樂業,積極為前線供應糧草。

當時的李善長是大明朝的左相國,大明朝的禮制和官制都是他製作的。後來他還負責修國史,是《元史》負責人。

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共有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是六公之首,可見其地位之高。他被升為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大批文綺和布帛。這次封賞不僅使他獲得了榮華富貴,更達到了自身仕途的最高點。

甚至後來,朱元璋還將大公主嫁給了李善長兒子,雙方成了兒女親家。

那麼最後李善長為什麼還是被殺了呢?根本原因在於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族威脅到了皇權。他們這些人因為勞苦功高,在中央和地方擁有龐大的實力。

從他們自身來說,這些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有大功勞,可是一旦得了天下,這些人往往危害地方。他們的家人、親信往往無視朝廷的法度,肆意妄為,儼然成了一方霸主。

從客觀上來講,前面說過,朱元璋為了王朝的長期穩定,必然會想辦法利用資歷淺的官員取代這些功臣。

历史课课代表
2019-08-13

關於年邁的李善長被朱元璋除掉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李善長抱不平,畢竟李善長為大明江山貢獻了一生,居然到了暮年時被朱元璋殺掉了,朱元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但是如果對於整件事情有所瞭解後,也會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有一些理解,那麼究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有哪些恩怨過節呢?

關於年邁的李善長被朱元璋除掉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李善長抱不平,畢竟李善長為大明江山貢獻了一生,居然到了暮年時被朱元璋殺掉了,朱元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但是如果對於整件事情有所瞭解後,也會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有一些理解,那麼究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有哪些恩怨過節呢?

其實李善長曾經牽扯到胡惟庸一案中,胡惟庸案在明朝時期非常有名,也是典型的誅殺叛黨的例子,當時只要和此案有所牽扯的官員基本上都被除掉了,可是當時明明有人檢舉李善長和此案也有關,可是朱元璋卻隱忍不發。這不是朱元璋不想懲治他,而是念及李善長的功勞,在洪武三年時,李善長就被朱元璋被封為開國功臣,當時李善長所獲得的封賞在朝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功臣,不僅如此為了表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還賜李善長丹書鐵券,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可以說朱元璋給李善長的每一樣恩典都是殊榮,可見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關於年邁的李善長被朱元璋除掉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李善長抱不平,畢竟李善長為大明江山貢獻了一生,居然到了暮年時被朱元璋殺掉了,朱元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但是如果對於整件事情有所瞭解後,也會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有一些理解,那麼究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有哪些恩怨過節呢?

其實李善長曾經牽扯到胡惟庸一案中,胡惟庸案在明朝時期非常有名,也是典型的誅殺叛黨的例子,當時只要和此案有所牽扯的官員基本上都被除掉了,可是當時明明有人檢舉李善長和此案也有關,可是朱元璋卻隱忍不發。這不是朱元璋不想懲治他,而是念及李善長的功勞,在洪武三年時,李善長就被朱元璋被封為開國功臣,當時李善長所獲得的封賞在朝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功臣,不僅如此為了表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還賜李善長丹書鐵券,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可以說朱元璋給李善長的每一樣恩典都是殊榮,可見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但是一旦臣子做到了這種程度,其實也是危機四伏的,只不過李善長一直在沾沾自喜,他也始終堅信朱元璋對自己的信任和仰仗,所以李善長越發驕縱跋扈,因為李善長目中無人,所以得罪了很多大臣,他後來被彈劾,李善長因為氣憤居然好幾日不上朝,就連朱元璋病了都不來探望,可見當時李善長的脾氣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在當時朱元璋就有要動他心思了。隨後胡惟庸案爆發,雖然李善長被傳和此案有關,但是朱元璋沒有發落他,五年之後,又有人檢舉稱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人,雖然當時有真憑實據,但是因為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朱元璋再次隱忍了。

關於年邁的李善長被朱元璋除掉的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李善長抱不平,畢竟李善長為大明江山貢獻了一生,居然到了暮年時被朱元璋殺掉了,朱元璋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卸磨殺驢。但是如果對於整件事情有所瞭解後,也會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有一些理解,那麼究竟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有哪些恩怨過節呢?

其實李善長曾經牽扯到胡惟庸一案中,胡惟庸案在明朝時期非常有名,也是典型的誅殺叛黨的例子,當時只要和此案有所牽扯的官員基本上都被除掉了,可是當時明明有人檢舉李善長和此案也有關,可是朱元璋卻隱忍不發。這不是朱元璋不想懲治他,而是念及李善長的功勞,在洪武三年時,李善長就被朱元璋被封為開國功臣,當時李善長所獲得的封賞在朝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功臣,不僅如此為了表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還賜李善長丹書鐵券,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可以說朱元璋給李善長的每一樣恩典都是殊榮,可見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但是一旦臣子做到了這種程度,其實也是危機四伏的,只不過李善長一直在沾沾自喜,他也始終堅信朱元璋對自己的信任和仰仗,所以李善長越發驕縱跋扈,因為李善長目中無人,所以得罪了很多大臣,他後來被彈劾,李善長因為氣憤居然好幾日不上朝,就連朱元璋病了都不來探望,可見當時李善長的脾氣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在當時朱元璋就有要動他心思了。隨後胡惟庸案爆發,雖然李善長被傳和此案有關,但是朱元璋沒有發落他,五年之後,又有人檢舉稱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人,雖然當時有真憑實據,但是因為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朱元璋再次隱忍了。

在胡惟庸案十年後,李善長為了擴建自己的府邸,居然向湯和借兵,而且沒有和朝廷打招呼,這種做法就有謀反的嫌疑,畢竟在古代,隨意調兵可是大事,一旦要動用兵力反對朝廷將會引發嚴重的後果,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非常氣憤了,可是李善長卻認為朱元璋怎麼也不敢動他,後來居然還給已經犯罪的親人求情,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朱元璋才開始查辦李善長,當時司天監官員還結合星象稱將有大臣要造反,平時李善長得罪過的大臣們都紛紛出來檢舉揭發李善長的罪狀,後來朱元璋新賬老賬一起算,於是下令將李善長以及家中七十多口全部殺掉。

挚守静笃
2019-07-16

已是暮年的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難逃一死,最好的映證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這句話。

已是暮年的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難逃一死,最好的映證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這句話。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建立明朝,功勞還是很大的。他雖不是武將,未曾上陣殺敵,但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參謀者。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戰時調度糧草,管理軍隊後勤,知人善用等項是做得井井有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時,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雖然未上陣打仗,無汗馬功勞,但供給糧草等功勞極大,應該封為大國。對李善長的封賞也極高,封為韓國公,每年俸祿四千石,且賜他免死鐵券,可免李善長兩死,其子一死。

可是,如此得朱元璋重視的開國功臣,怎麼落得身死,且連同妻子女兒及弟弟侄兒都因株連被殺呢?

一、李善長看似外表很寬厚待人,溫和,身居高位後卻喜歡嫉妒,苛刻的對待他人。

已是暮年的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難逃一死,最好的映證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這句話。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建立明朝,功勞還是很大的。他雖不是武將,未曾上陣殺敵,但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參謀者。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戰時調度糧草,管理軍隊後勤,知人善用等項是做得井井有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時,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雖然未上陣打仗,無汗馬功勞,但供給糧草等功勞極大,應該封為大國。對李善長的封賞也極高,封為韓國公,每年俸祿四千石,且賜他免死鐵券,可免李善長兩死,其子一死。

可是,如此得朱元璋重視的開國功臣,怎麼落得身死,且連同妻子女兒及弟弟侄兒都因株連被殺呢?

一、李善長看似外表很寬厚待人,溫和,身居高位後卻喜歡嫉妒,苛刻的對待他人。

比如,李飲冰和楊希聖這兩人,因事冒犯了他,他立馬向朱元璋上奏,罷免了這兩人。甚至於在與同為開國大臣的劉基討論時辱罵劉基,使得劉基心中不安而告老還鄉。

隨著地位的提升,李善長不再如之前那樣低調,變得有些傲慢了起來,以至於朱元璋對他都有些不爽。

二、李善長自以為得皇帝信任,恃寵而驕

大明洪武九年,朱元璋將他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李善長與皇帝結為親家後,更是恃寵而驕。

有一次,差不多是李祺婚後一個月後,朱元璋得了病,差不多有十天都沒有上朝,李善長做為臣子,且又是親戚,於表於理都應該去慰問一下皇帝,但他不知為何竟然沒去。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他的兒子李祺,皇帝的女婿,居然也有六天沒去朝見他老丈人。父子倆的做為那就是對皇帝大不敬了。

偏偏,陳寧、汪廣洋這兩個御史大夫抓住了這點,向皇帝參了一本。皇帝也很不高興了,治了李善長的罪,還將他的每年俸祿給減了1800石。

三、李善長知道胡惟庸企圖謀反,但卻未向朱元璋舉報,如此心懷兩端的行為,終於讓朱元璋下決心殺了他

已是暮年的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難逃一死,最好的映證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這句話。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建立明朝,功勞還是很大的。他雖不是武將,未曾上陣殺敵,但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參謀者。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戰時調度糧草,管理軍隊後勤,知人善用等項是做得井井有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時,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雖然未上陣打仗,無汗馬功勞,但供給糧草等功勞極大,應該封為大國。對李善長的封賞也極高,封為韓國公,每年俸祿四千石,且賜他免死鐵券,可免李善長兩死,其子一死。

可是,如此得朱元璋重視的開國功臣,怎麼落得身死,且連同妻子女兒及弟弟侄兒都因株連被殺呢?

一、李善長看似外表很寬厚待人,溫和,身居高位後卻喜歡嫉妒,苛刻的對待他人。

比如,李飲冰和楊希聖這兩人,因事冒犯了他,他立馬向朱元璋上奏,罷免了這兩人。甚至於在與同為開國大臣的劉基討論時辱罵劉基,使得劉基心中不安而告老還鄉。

隨著地位的提升,李善長不再如之前那樣低調,變得有些傲慢了起來,以至於朱元璋對他都有些不爽。

二、李善長自以為得皇帝信任,恃寵而驕

大明洪武九年,朱元璋將他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李善長與皇帝結為親家後,更是恃寵而驕。

有一次,差不多是李祺婚後一個月後,朱元璋得了病,差不多有十天都沒有上朝,李善長做為臣子,且又是親戚,於表於理都應該去慰問一下皇帝,但他不知為何竟然沒去。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他的兒子李祺,皇帝的女婿,居然也有六天沒去朝見他老丈人。父子倆的做為那就是對皇帝大不敬了。

偏偏,陳寧、汪廣洋這兩個御史大夫抓住了這點,向皇帝參了一本。皇帝也很不高興了,治了李善長的罪,還將他的每年俸祿給減了1800石。

三、李善長知道胡惟庸企圖謀反,但卻未向朱元璋舉報,如此心懷兩端的行為,終於讓朱元璋下決心殺了他

前面兩點,實際上只是讓朱元璋對他心中有不滿,但念其開國功高,並無殺他之心。可知道有人準備謀反,卻隱而不報,那就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了。

胡惟庸謀反案,是明朝的一大案。這胡惟庸實際上最初當寧國知縣,是李善長推薦的。在古代,胡謀反,李善長應是會受到牽連的。並且,胡惟庸的侄女婿還是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仍未治李善長的罪。

在事隔五年後,有人告發說李存義父子也是胡惟庸同黨時,朱元璋依然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了李存義父子的死罪。這就對李善長那可是莫大的恩典了,可這李善長居然覺得沒自己什麼事,也沒向皇帝表示感謝。

再隔了五年,時間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多次為他的一個犯事被髮配邊疆親戚丁斌求情,這使得本就對李善長不舒服的朱元璋大怒,加重治了丁斌的罪。

這次,治丁斌罪時又牽扯出了李存義,於是,朱元璋下令再次抓李存義審問。一審之下,竟然又牽扯出了李善長。、

原來,胡惟庸謀反之前,曾派李存義暗中勸說過李善長。後來,胡惟庸和他的同黨多次去勸說李善長,並曾經許下事成後高官厚祿的承諾。李善長雖沒答應,但卻沒有向朱元璋揭發胡惟庸等人的謀反行為。這就讓朱元璋再也不能忍了,終於將李善長連同他的妻子女兒弟弟和侄子等七十餘人都一起處死了。

已是暮年的大明開國功臣李善長難逃一死,最好的映證了“不做死就不會死”的這句話。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建立明朝,功勞還是很大的。他雖不是武將,未曾上陣殺敵,但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參謀者。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戰時調度糧草,管理軍隊後勤,知人善用等項是做得井井有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時,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雖然未上陣打仗,無汗馬功勞,但供給糧草等功勞極大,應該封為大國。對李善長的封賞也極高,封為韓國公,每年俸祿四千石,且賜他免死鐵券,可免李善長兩死,其子一死。

可是,如此得朱元璋重視的開國功臣,怎麼落得身死,且連同妻子女兒及弟弟侄兒都因株連被殺呢?

一、李善長看似外表很寬厚待人,溫和,身居高位後卻喜歡嫉妒,苛刻的對待他人。

比如,李飲冰和楊希聖這兩人,因事冒犯了他,他立馬向朱元璋上奏,罷免了這兩人。甚至於在與同為開國大臣的劉基討論時辱罵劉基,使得劉基心中不安而告老還鄉。

隨著地位的提升,李善長不再如之前那樣低調,變得有些傲慢了起來,以至於朱元璋對他都有些不爽。

二、李善長自以為得皇帝信任,恃寵而驕

大明洪武九年,朱元璋將他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李善長與皇帝結為親家後,更是恃寵而驕。

有一次,差不多是李祺婚後一個月後,朱元璋得了病,差不多有十天都沒有上朝,李善長做為臣子,且又是親戚,於表於理都應該去慰問一下皇帝,但他不知為何竟然沒去。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他的兒子李祺,皇帝的女婿,居然也有六天沒去朝見他老丈人。父子倆的做為那就是對皇帝大不敬了。

偏偏,陳寧、汪廣洋這兩個御史大夫抓住了這點,向皇帝參了一本。皇帝也很不高興了,治了李善長的罪,還將他的每年俸祿給減了1800石。

三、李善長知道胡惟庸企圖謀反,但卻未向朱元璋舉報,如此心懷兩端的行為,終於讓朱元璋下決心殺了他

前面兩點,實際上只是讓朱元璋對他心中有不滿,但念其開國功高,並無殺他之心。可知道有人準備謀反,卻隱而不報,那就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了。

胡惟庸謀反案,是明朝的一大案。這胡惟庸實際上最初當寧國知縣,是李善長推薦的。在古代,胡謀反,李善長應是會受到牽連的。並且,胡惟庸的侄女婿還是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仍未治李善長的罪。

在事隔五年後,有人告發說李存義父子也是胡惟庸同黨時,朱元璋依然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免了李存義父子的死罪。這就對李善長那可是莫大的恩典了,可這李善長居然覺得沒自己什麼事,也沒向皇帝表示感謝。

再隔了五年,時間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多次為他的一個犯事被髮配邊疆親戚丁斌求情,這使得本就對李善長不舒服的朱元璋大怒,加重治了丁斌的罪。

這次,治丁斌罪時又牽扯出了李存義,於是,朱元璋下令再次抓李存義審問。一審之下,竟然又牽扯出了李善長。、

原來,胡惟庸謀反之前,曾派李存義暗中勸說過李善長。後來,胡惟庸和他的同黨多次去勸說李善長,並曾經許下事成後高官厚祿的承諾。李善長雖沒答應,但卻沒有向朱元璋揭發胡惟庸等人的謀反行為。這就讓朱元璋再也不能忍了,終於將李善長連同他的妻子女兒弟弟和侄子等七十餘人都一起處死了。


朱元璋其實對李善長還是不錯的,多次容忍他的錯誤,可他自恃開國功高,且又是皇親國戚,不守臣子之禮。最後,竟至於對謀反行為知而不報,那就形同謀反犯上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自然難逃一死了。

大国布衣
2019-03-02

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的時候,都已經是七十多的垂暮老者了。以朱元璋之為人,按理說,也不至於會對一位行將入土的開國元勳痛下殺手。能下此狠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李善長他越線了。


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的時候,都已經是七十多的垂暮老者了。以朱元璋之為人,按理說,也不至於會對一位行將入土的開國元勳痛下殺手。能下此狠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李善長他越線了。




平心而論,朱元璋是相當優待寵信李善長了。明朝開國之前李善長髮揮的作用確實也很大,鑑於他的貢獻,朱元璋對他的褒獎可謂是空前絕後: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爵韓國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祿,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封爵。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給予他三次免死的鐵券,其中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亦能沾他的光免死一次。如此無上恩榮,在明初功勳文臣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為了表示與李善長關係的親近,朱元璋還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許配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讓兩家結成兒女親家。此等無上恩寵,讓當時的滿朝文武無不羨慕、嫉妒也。


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的時候,都已經是七十多的垂暮老者了。以朱元璋之為人,按理說,也不至於會對一位行將入土的開國元勳痛下殺手。能下此狠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李善長他越線了。




平心而論,朱元璋是相當優待寵信李善長了。明朝開國之前李善長髮揮的作用確實也很大,鑑於他的貢獻,朱元璋對他的褒獎可謂是空前絕後: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爵韓國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祿,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封爵。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給予他三次免死的鐵券,其中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亦能沾他的光免死一次。如此無上恩榮,在明初功勳文臣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為了表示與李善長關係的親近,朱元璋還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許配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讓兩家結成兒女親家。此等無上恩寵,讓當時的滿朝文武無不羨慕、嫉妒也。




李家受此皇恩,舉族榮耀。按理說,李善長這大把的年紀了應該能揣摩到朱元璋的意思,為人處事會更加的謹小慎微,只要能保住晚節就好了啊。但偏偏是,李善長越老變的越糊塗朝著“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憑著皇帝的信任,李善長在朝中專橫跋扈,目中無人。他素來與另一開國元勳劉基不合,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把他排擠出中樞使他告老還鄉,此舉惹來一大幫朝臣的非議。洪武四年(1371年)連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58歲的李善長就這樣在滿朝同僚的噓聲中“被退休”了。


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的時候,都已經是七十多的垂暮老者了。以朱元璋之為人,按理說,也不至於會對一位行將入土的開國元勳痛下殺手。能下此狠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李善長他越線了。




平心而論,朱元璋是相當優待寵信李善長了。明朝開國之前李善長髮揮的作用確實也很大,鑑於他的貢獻,朱元璋對他的褒獎可謂是空前絕後: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爵韓國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祿,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封爵。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給予他三次免死的鐵券,其中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亦能沾他的光免死一次。如此無上恩榮,在明初功勳文臣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為了表示與李善長關係的親近,朱元璋還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許配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讓兩家結成兒女親家。此等無上恩寵,讓當時的滿朝文武無不羨慕、嫉妒也。




李家受此皇恩,舉族榮耀。按理說,李善長這大把的年紀了應該能揣摩到朱元璋的意思,為人處事會更加的謹小慎微,只要能保住晚節就好了啊。但偏偏是,李善長越老變的越糊塗朝著“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憑著皇帝的信任,李善長在朝中專橫跋扈,目中無人。他素來與另一開國元勳劉基不合,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把他排擠出中樞使他告老還鄉,此舉惹來一大幫朝臣的非議。洪武四年(1371年)連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58歲的李善長就這樣在滿朝同僚的噓聲中“被退休”了。




退休日子安穩了沒幾年,坐不定的李善長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又出來“做妖”了,先是自己的弟弟李存義被捲入宰相胡惟庸的“通倭通蒙謀反罪”中,朱元璋看在親家李善長的面子上網開一面免死,可李善長連個道歉、謝恩的話都沒說。就這事,朱元璋可是十分的不爽。洪武三十二年(1390年),這一年年已77歲的李善長再一次做出驚人之舉,為了擴建宅氐,竟然向信國公湯和借兵300“私事公辦”,此事遭人彈劾後,李善長的一堆黑歷史被人順藤摸瓜一一查出來,結果竟查出了李善長與十年前胡惟庸的謀反案有“同反”之嫌,如此大罪,就算是有十張免死鐵券都沒用啊。


李善長被朱元璋賜死的時候,都已經是七十多的垂暮老者了。以朱元璋之為人,按理說,也不至於會對一位行將入土的開國元勳痛下殺手。能下此狠手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了:李善長他越線了。




平心而論,朱元璋是相當優待寵信李善長了。明朝開國之前李善長髮揮的作用確實也很大,鑑於他的貢獻,朱元璋對他的褒獎可謂是空前絕後: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爵韓國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祿,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封爵。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給予他三次免死的鐵券,其中他自己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亦能沾他的光免死一次。如此無上恩榮,在明初功勳文臣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為了表示與李善長關係的親近,朱元璋還把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許配給李善長的長子李祺,讓兩家結成兒女親家。此等無上恩寵,讓當時的滿朝文武無不羨慕、嫉妒也。




李家受此皇恩,舉族榮耀。按理說,李善長這大把的年紀了應該能揣摩到朱元璋的意思,為人處事會更加的謹小慎微,只要能保住晚節就好了啊。但偏偏是,李善長越老變的越糊塗朝著“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憑著皇帝的信任,李善長在朝中專橫跋扈,目中無人。他素來與另一開國元勳劉基不合,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把他排擠出中樞使他告老還鄉,此舉惹來一大幫朝臣的非議。洪武四年(1371年)連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58歲的李善長就這樣在滿朝同僚的噓聲中“被退休”了。




退休日子安穩了沒幾年,坐不定的李善長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又出來“做妖”了,先是自己的弟弟李存義被捲入宰相胡惟庸的“通倭通蒙謀反罪”中,朱元璋看在親家李善長的面子上網開一面免死,可李善長連個道歉、謝恩的話都沒說。就這事,朱元璋可是十分的不爽。洪武三十二年(1390年),這一年年已77歲的李善長再一次做出驚人之舉,為了擴建宅氐,竟然向信國公湯和借兵300“私事公辦”,此事遭人彈劾後,李善長的一堆黑歷史被人順藤摸瓜一一查出來,結果竟查出了李善長與十年前胡惟庸的謀反案有“同反”之嫌,如此大罪,就算是有十張免死鐵券都沒用啊。




“同反”大罪絕無可赦,管你功勳卓著皇親國戚,照樣嚴懲不貸。李善長“謀逆”一案,朱元璋處理的還算比較人性,但也夠殘忍。在臨安公主的苦苦哀求下,朱元璋最終赦免了公主和駙馬李祺及他兩個皇外孫的性命。其餘人包括李善長妻、女、弟、侄4家共70多人全部被處死,這差不多是“滿門抄斬”了。一人之過,殃及全家。李善長是越到老越糊塗,碰上朱元璋這樣的鐵血君主,不死才怪。所謂“自作孽不可活”,真是很有道理。

狐笔春秋
2019-02-14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連黨案

在李善長被誅殺的當年,以解縉等人為首的文官就開始為其鳴冤,猜忌驍悍的朱元璋卻出奇的沉默,置若罔聞~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見機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長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紀越大越貪戀權勢,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鄉黨,而李善長又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所謂翻身農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識的淮西勳貴集團,一心想著榮華富貴,蔭庇子孫的他們迅速腐化,蛻變成了當年他們誓死反抗的人,為了鞏固九死一生才打下來的革命果實,他們呼朋引伴、結親媾婚聯成一體,圍繞在李善長的周圍,牢牢把控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極力打壓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所有人士。

深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驕悍霸道的淮西勳貴集團卻顯得無能為力,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現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為了穩住淮西勳貴集團,他刻意打壓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士人集團,甚至還開設“南北兩榜”的進士擇取制度。但,養虎終遺患,生性殘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縱容之中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斷和決絕的劈向當年這幫兄弟~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連黨案

在李善長被誅殺的當年,以解縉等人為首的文官就開始為其鳴冤,猜忌驍悍的朱元璋卻出奇的沉默,置若罔聞~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見機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長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紀越大越貪戀權勢,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鄉黨,而李善長又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所謂翻身農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識的淮西勳貴集團,一心想著榮華富貴,蔭庇子孫的他們迅速腐化,蛻變成了當年他們誓死反抗的人,為了鞏固九死一生才打下來的革命果實,他們呼朋引伴、結親媾婚聯成一體,圍繞在李善長的周圍,牢牢把控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極力打壓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所有人士。

深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驕悍霸道的淮西勳貴集團卻顯得無能為力,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現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為了穩住淮西勳貴集團,他刻意打壓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士人集團,甚至還開設“南北兩榜”的進士擇取制度。但,養虎終遺患,生性殘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縱容之中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斷和決絕的劈向當年這幫兄弟~

四:李善長也算死有餘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長身負不世之功,卻不知進退之道。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長終究沒有規模宏大的大局觀,也沒有把握時局的敏銳度,對帝王心術更是無從感知,以至於當止而不能止,當退而猛進。天下動亂之際尚且能夠存身保富貴,可一旦寰宇澄清,當年的多謀善辯反而成了懷璧其罪,數千年的歷史中無時無刻不在重複著這樣的歷史悲劇。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趙普也是不學無術,所幸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寬愛的多。所以“外飾其公,內謀其私”的趙普雖然屢遭貶謫,卻終究得以善終,並且還落下“兩朝宰輔”的美名。

李善長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殘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將,但細思之下,他的言行舉止,放浪恣肆,無所避忌,又何嘗不是遭忌人主,自尋死路呢?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歡迎關注過吐槽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墨梅逸清寒
2019-07-15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嚴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隱晦態度:第一次嚴詞拒絕同謀,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以淮西相贈,封諸侯王,李善長動心,第三次密室談話,第四次李善長拋出一句著名的話“我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義案以及李善長向湯河借兵300大興土木的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治罪,將除女兒女婿兩個外孫以外的李善長妻女70多人全部誅殺,淮西勳貴徹底擊潰。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嚴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隱晦態度:第一次嚴詞拒絕同謀,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以淮西相贈,封諸侯王,李善長動心,第三次密室談話,第四次李善長拋出一句著名的話“我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義案以及李善長向湯河借兵300大興土木的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治罪,將除女兒女婿兩個外孫以外的李善長妻女70多人全部誅殺,淮西勳貴徹底擊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長可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沒有免死金牌也會得以善終,懂了卻做不到,總是有十塊免死金牌也擋不住被殺的命運。開國元勳40多個,被殺的近30人,不得不說剩著為王!

过去即历史
2019-08-08

李善長作為大明第一開國功臣,權位是極重的;關於朱元璋殺李善長流傳最廣的就是殺功臣的說法:朱元璋炮製罪名,最後處死了李善長。但這種看法一直沒有人拿出證據來證明,也無法證偽。


換個邏輯思路看是否行得通:一個巴掌拍不響,朱元璋要殺李善長肯定經過了一系列的過程,最終才對李善長動了殺心。


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地位極其重要,朱元璋曾經把李善長比作自己的蕭何,楊憲做副丞相那會試圖搬倒李善長,可是楊憲是不知道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他更不知道他不是李善長的對手,李善長抓住楊憲把柄僅在朱元璋面前告了一狀,朱元璋就處決了楊憲,至於李善長說的什麼沒有記載,但要朱元璋處決副丞相這樣的高官事情絕不一般。


建國之前朱元璋跟李善長的關係很親密的;他們這對君臣本來可以成為一段佳話,可最終還是漸行漸遠,最終導致了悲劇。


建國後李善長不再虛懷若谷,對權力看的很重;時間長了也開始拉幫結派,因為他出身淮西,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再有就是隻要誰威脅到他的權位他就會毫不留情的打壓,最典型的是李善長趕走了劉伯溫,朱元璋看的很清這是在爭權奪利;等趕走劉伯溫,搞死楊憲,浙東士族集團全面式微,淮西勳貴集團在朝廷一家獨大;朱元璋本想要他們相互制約,李善長的做法引起朱元璋的不滿,但對李善長還是很信任的;等趕走劉伯溫,處死楊憲後李善長在朝中沒有可與之匹敵的人物,他也感到了朱元璋對自己的不滿,自認為走了一步很高明的棋:自己辭官推薦胡惟庸接替自己的位置;也就是這一步棋最終要李善長送命;

因為李善長覺得自己辭官可以去除朱元璋對自己的顧慮,推薦的胡惟庸既是同鄉還是親信,這樣即使辭官自己在朝廷的勢力依然可以得到保持。果然胡惟庸做了丞相,但是後來的胡惟庸謀反案發生,把李善長牽連了進來,最終導致朱元璋對李善長動了殺心。


胡惟庸謀反案怎麼牽連李善長的?原來胡惟庸跟李善長的弟弟是兒女親家,胡惟庸多次通過李善長的弟弟遊說李善長支持自己的謀反活動,起初李善長是堅決拒絕的,還說你們造反不會成功的;但胡惟庸許以淮南王的爵位,這個對李善長還是有點誘惑力的,後來李善長依然決絕參於謀反,但在態度上發生了軟化,表示我老了,汝等自為之。李善長的言外之意你們的謀反活動我是不會參與的,但如果你們可以殺死朱元璋我就會發揮淮西領袖的作用穩住軍隊。李善長認為自己沒有實際參與胡惟庸的謀反活動,憑藉自己第一開國功臣的地位就是東窗事發也是不會被處死的,看似這十分保險。可是他這次錯估了朱元璋。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知道胡惟庸謀反而不揭發;還說出“汝等自為之”這樣的話,最終朱元璋把屠刀舉向了李善長。

李善長作為大明第一開國功臣,權位是極重的;關於朱元璋殺李善長流傳最廣的就是殺功臣的說法:朱元璋炮製罪名,最後處死了李善長。但這種看法一直沒有人拿出證據來證明,也無法證偽。


換個邏輯思路看是否行得通:一個巴掌拍不響,朱元璋要殺李善長肯定經過了一系列的過程,最終才對李善長動了殺心。


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地位極其重要,朱元璋曾經把李善長比作自己的蕭何,楊憲做副丞相那會試圖搬倒李善長,可是楊憲是不知道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他更不知道他不是李善長的對手,李善長抓住楊憲把柄僅在朱元璋面前告了一狀,朱元璋就處決了楊憲,至於李善長說的什麼沒有記載,但要朱元璋處決副丞相這樣的高官事情絕不一般。


建國之前朱元璋跟李善長的關係很親密的;他們這對君臣本來可以成為一段佳話,可最終還是漸行漸遠,最終導致了悲劇。


建國後李善長不再虛懷若谷,對權力看的很重;時間長了也開始拉幫結派,因為他出身淮西,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再有就是隻要誰威脅到他的權位他就會毫不留情的打壓,最典型的是李善長趕走了劉伯溫,朱元璋看的很清這是在爭權奪利;等趕走劉伯溫,搞死楊憲,浙東士族集團全面式微,淮西勳貴集團在朝廷一家獨大;朱元璋本想要他們相互制約,李善長的做法引起朱元璋的不滿,但對李善長還是很信任的;等趕走劉伯溫,處死楊憲後李善長在朝中沒有可與之匹敵的人物,他也感到了朱元璋對自己的不滿,自認為走了一步很高明的棋:自己辭官推薦胡惟庸接替自己的位置;也就是這一步棋最終要李善長送命;

因為李善長覺得自己辭官可以去除朱元璋對自己的顧慮,推薦的胡惟庸既是同鄉還是親信,這樣即使辭官自己在朝廷的勢力依然可以得到保持。果然胡惟庸做了丞相,但是後來的胡惟庸謀反案發生,把李善長牽連了進來,最終導致朱元璋對李善長動了殺心。


胡惟庸謀反案怎麼牽連李善長的?原來胡惟庸跟李善長的弟弟是兒女親家,胡惟庸多次通過李善長的弟弟遊說李善長支持自己的謀反活動,起初李善長是堅決拒絕的,還說你們造反不會成功的;但胡惟庸許以淮南王的爵位,這個對李善長還是有點誘惑力的,後來李善長依然決絕參於謀反,但在態度上發生了軟化,表示我老了,汝等自為之。李善長的言外之意你們的謀反活動我是不會參與的,但如果你們可以殺死朱元璋我就會發揮淮西領袖的作用穩住軍隊。李善長認為自己沒有實際參與胡惟庸的謀反活動,憑藉自己第一開國功臣的地位就是東窗事發也是不會被處死的,看似這十分保險。可是他這次錯估了朱元璋。朱元璋認為李善長知道胡惟庸謀反而不揭發;還說出“汝等自為之”這樣的話,最終朱元璋把屠刀舉向了李善長。

影視劇截圖

就是朱元璋有證據在手,也免不了“摟草打兔子”的嫌疑。也就是說就是胡惟庸謀反,也不必造成這麼廣泛的株連,許多開國功臣只是抱怨了朱元璋兩句,又沒有付諸行動就進行大規模的株連,有誅殺功臣的意思,但就此就說胡惟庸謀反案是假估計也很難證偽;


更符合情況的是:朱元璋發現胡惟庸有造反的意思,準備小事做大,夾帶私貨(也就是順帶著誅殺功臣),朱元璋兩種目的應該兼有。

清露晨流
2019-08-01

朱元璋堅持要殺掉70多歲行將入土的開國功勳李善長,正是古代皇權遊戲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最好證明。

朱元璋堅持要殺掉70多歲行將入土的開國功勳李善長,正是古代皇權遊戲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最好證明。

首先要更正一點大家可能存在的誤會:李善長絕非因胡惟庸案而死。

表面來看,似乎李善長之死是因為有人揭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為胡黨”,說胡惟庸意圖謀反時曾派李善長的老友前去說服,答應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王,李善長“不許,然頗心動”;於是乎給李善長按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

但細細想來大家會發現:在胡案初始階段,並沒有牽扯到李善長,御史臺缺長官,退休的李善長還一度被“返聘”,暫時主持御史臺的事務。甚至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父子事發,朱元璋的態度也很明確,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反賊”胡惟庸的腦袋早已“搬家”多年的時候,朱元璋才突然發難,把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再者,朱元璋一手炮製胡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解決相權對君權的制約問題;把權力都集中於一身,同時把胡惟庸一黨一網打盡;如果李善長真的有謀反的動機,勾結過胡惟庸;哪怕查到了一絲蛛絲馬跡,以朱元璋好殺雄猜的個性,他必然早就將李善長誅九族了,哪裡會一拖再拖?

朱元璋堅持要殺掉70多歲行將入土的開國功勳李善長,正是古代皇權遊戲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最好證明。

首先要更正一點大家可能存在的誤會:李善長絕非因胡惟庸案而死。

表面來看,似乎李善長之死是因為有人揭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為胡黨”,說胡惟庸意圖謀反時曾派李善長的老友前去說服,答應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王,李善長“不許,然頗心動”;於是乎給李善長按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

但細細想來大家會發現:在胡案初始階段,並沒有牽扯到李善長,御史臺缺長官,退休的李善長還一度被“返聘”,暫時主持御史臺的事務。甚至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父子事發,朱元璋的態度也很明確,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反賊”胡惟庸的腦袋早已“搬家”多年的時候,朱元璋才突然發難,把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再者,朱元璋一手炮製胡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解決相權對君權的制約問題;把權力都集中於一身,同時把胡惟庸一黨一網打盡;如果李善長真的有謀反的動機,勾結過胡惟庸;哪怕查到了一絲蛛絲馬跡,以朱元璋好殺雄猜的個性,他必然早就將李善長誅九族了,哪裡會一拖再拖?

李善長之死是因為朱元璋受星相學影響?

《明史》上記載,李善長剛剛被定罪的時候,有占星者進言“言星變”,在朱元璋面前占卜說上天示意要“移大臣”。不移會有災禍發生。雖然因天象而殺人,也是中國皇權歷史上的悠久傳統;但朱元璋並未昏君,因為星相學殺幾個一般大臣可以,殺開國功勳豈不令朝野心寒。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非要置李善長於死地呢?,這就要說到皇權遊戲的重要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寶玉,一個小草民沒理由有寶玉,除非盜取搶劫。後比喻一個人有極大的才能抱負,會被有權力者猜忌而獲罪。

李善長是誰,是開國功勳,是明太祖同鄉,是朝堂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看著朱元璋一步步從要飯的和尚走上帝位;朱元璋搭建的新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李善長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李善長退休,門生故吏仍然遍佈朝堂,勢力盤根錯節。


可能有人會問,不是還有一個善終的湯和麼?為啥湯和可以善終而李善長不能?明末顧起元對此有很好的解釋:“信國公(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李善長)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引,則益厚其疑。”這段話的意思是,湯和本來是軍人,有軍人特質,就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其謙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而不會產生懷疑;而李善長就不同了,他是謀士,以謀略起家的,所以他的謙退只會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時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

湯和是一退全退,代表著他從政壇上的完全隱退,而李善長則不一樣,他即使從朝堂上消失了,不僅其影響力依舊巨大,本人也還時常迷戀於權勢。

朱元璋堅持要殺掉70多歲行將入土的開國功勳李善長,正是古代皇權遊戲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最好證明。

首先要更正一點大家可能存在的誤會:李善長絕非因胡惟庸案而死。

表面來看,似乎李善長之死是因為有人揭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為胡黨”,說胡惟庸意圖謀反時曾派李善長的老友前去說服,答應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王,李善長“不許,然頗心動”;於是乎給李善長按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名。

但細細想來大家會發現:在胡案初始階段,並沒有牽扯到李善長,御史臺缺長官,退休的李善長還一度被“返聘”,暫時主持御史臺的事務。甚至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父子事發,朱元璋的態度也很明確,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反賊”胡惟庸的腦袋早已“搬家”多年的時候,朱元璋才突然發難,把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再者,朱元璋一手炮製胡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解決相權對君權的制約問題;把權力都集中於一身,同時把胡惟庸一黨一網打盡;如果李善長真的有謀反的動機,勾結過胡惟庸;哪怕查到了一絲蛛絲馬跡,以朱元璋好殺雄猜的個性,他必然早就將李善長誅九族了,哪裡會一拖再拖?

李善長之死是因為朱元璋受星相學影響?

《明史》上記載,李善長剛剛被定罪的時候,有占星者進言“言星變”,在朱元璋面前占卜說上天示意要“移大臣”。不移會有災禍發生。雖然因天象而殺人,也是中國皇權歷史上的悠久傳統;但朱元璋並未昏君,因為星相學殺幾個一般大臣可以,殺開國功勳豈不令朝野心寒。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非要置李善長於死地呢?,這就要說到皇權遊戲的重要法則:“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寶玉,一個小草民沒理由有寶玉,除非盜取搶劫。後比喻一個人有極大的才能抱負,會被有權力者猜忌而獲罪。

李善長是誰,是開國功勳,是明太祖同鄉,是朝堂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看著朱元璋一步步從要飯的和尚走上帝位;朱元璋搭建的新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李善長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李善長退休,門生故吏仍然遍佈朝堂,勢力盤根錯節。


可能有人會問,不是還有一個善終的湯和麼?為啥湯和可以善終而李善長不能?明末顧起元對此有很好的解釋:“信國公(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李善長)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引,則益厚其疑。”這段話的意思是,湯和本來是軍人,有軍人特質,就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其謙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而不會產生懷疑;而李善長就不同了,他是謀士,以謀略起家的,所以他的謙退只會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時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

湯和是一退全退,代表著他從政壇上的完全隱退,而李善長則不一樣,他即使從朝堂上消失了,不僅其影響力依舊巨大,本人也還時常迷戀於權勢。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或許所有有可能威脅皇權的人都被翦除乾淨,才能實現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絕對心理安全。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邓海春
2019-03-31

歷代開國帝王,對手下的開國功臣,都是“又愛又恨”。是這些大臣陪帝王拿下江山,但也是他們手握實權,最有可能謀反。功高震主這種事為歷代帝王所提防,而開國之初尤其嚴重。宋太祖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給了手下大臣們一個選擇機會。但朱元璋就要粗暴得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這個完完全全成長於草莽的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血腥的手段。殺死李善長,就是其中一步。

應該說李善長之死,是朱元璋和李善長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歷代開國帝王,對手下的開國功臣,都是“又愛又恨”。是這些大臣陪帝王拿下江山,但也是他們手握實權,最有可能謀反。功高震主這種事為歷代帝王所提防,而開國之初尤其嚴重。宋太祖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給了手下大臣們一個選擇機會。但朱元璋就要粗暴得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這個完完全全成長於草莽的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血腥的手段。殺死李善長,就是其中一步。

應該說李善長之死,是朱元璋和李善長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為人過於猜忌,疑心病非常重。

朱元璋出身農民,而且家世在農民中都算下等。由於家庭過於貧困,朱元璋的哥哥姐姐們大多嫁出或送人。他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被家人留了下來。但公元1343-1344年間,天災頻發,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繼去世。在草草處理了家人的屍體之後,迫於生機,朱元璋和二哥、大嫂和侄兒分開,進入皇覺寺做小行童。但後來由於饑荒,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被住持“趕”出寺廟,不得不自己化緣求生。

在淮西流浪的三年間,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多樣的風土人情,開闊了他的眼界,也讓他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這樣的艱苦生活讓朱元璋培養出了堅毅的性格,但看多了世間炎涼也讓他變得猜忌、殘暴。朱元璋的這種猜忌之心,在他成為皇帝以後暴露無遺。胡惟庸案、民間傳說的火燒慶功樓,這些都起源於朱元璋對大臣的不信任。而李善長之死,也不過是這不信任中的一部分。

歷代開國帝王,對手下的開國功臣,都是“又愛又恨”。是這些大臣陪帝王拿下江山,但也是他們手握實權,最有可能謀反。功高震主這種事為歷代帝王所提防,而開國之初尤其嚴重。宋太祖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給了手下大臣們一個選擇機會。但朱元璋就要粗暴得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這個完完全全成長於草莽的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血腥的手段。殺死李善長,就是其中一步。

應該說李善長之死,是朱元璋和李善長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為人過於猜忌,疑心病非常重。

朱元璋出身農民,而且家世在農民中都算下等。由於家庭過於貧困,朱元璋的哥哥姐姐們大多嫁出或送人。他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被家人留了下來。但公元1343-1344年間,天災頻發,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繼去世。在草草處理了家人的屍體之後,迫於生機,朱元璋和二哥、大嫂和侄兒分開,進入皇覺寺做小行童。但後來由於饑荒,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被住持“趕”出寺廟,不得不自己化緣求生。

在淮西流浪的三年間,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多樣的風土人情,開闊了他的眼界,也讓他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這樣的艱苦生活讓朱元璋培養出了堅毅的性格,但看多了世間炎涼也讓他變得猜忌、殘暴。朱元璋的這種猜忌之心,在他成為皇帝以後暴露無遺。胡惟庸案、民間傳說的火燒慶功樓,這些都起源於朱元璋對大臣的不信任。而李善長之死,也不過是這不信任中的一部分。

就李善長而言,他確實存在功勞過大、態度晦澀不明和為人傲慢苛責等問題。

李善長是定遠當地德高望重的名人,他在朱元璋路過滁州期間主動前去拜謁朱元璋。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隨後李善長便留在朱元璋身邊輔佐他。李善長在朱元璋尚未稱帝之前,先後任帥府都事、左右司郎中,在明朝建立後因功被封為韓國公。

李善長的主要活躍於朱元璋的大軍後方,他擁有很強的治理能力。但他個人卻待人嚴苛,容易嫉妒他人。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有次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嚇的劉基隨後就請求告老還鄉。李善長在朝堂中愈發飛揚跋扈,讓朱元璋對他慢慢產生了不滿。

歷代開國帝王,對手下的開國功臣,都是“又愛又恨”。是這些大臣陪帝王拿下江山,但也是他們手握實權,最有可能謀反。功高震主這種事為歷代帝王所提防,而開國之初尤其嚴重。宋太祖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給了手下大臣們一個選擇機會。但朱元璋就要粗暴得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這個完完全全成長於草莽的皇帝,採取了一系列血腥的手段。殺死李善長,就是其中一步。

應該說李善長之死,是朱元璋和李善長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為人過於猜忌,疑心病非常重。

朱元璋出身農民,而且家世在農民中都算下等。由於家庭過於貧困,朱元璋的哥哥姐姐們大多嫁出或送人。他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被家人留了下來。但公元1343-1344年間,天災頻發,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繼去世。在草草處理了家人的屍體之後,迫於生機,朱元璋和二哥、大嫂和侄兒分開,進入皇覺寺做小行童。但後來由於饑荒,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被住持“趕”出寺廟,不得不自己化緣求生。

在淮西流浪的三年間,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多樣的風土人情,開闊了他的眼界,也讓他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這樣的艱苦生活讓朱元璋培養出了堅毅的性格,但看多了世間炎涼也讓他變得猜忌、殘暴。朱元璋的這種猜忌之心,在他成為皇帝以後暴露無遺。胡惟庸案、民間傳說的火燒慶功樓,這些都起源於朱元璋對大臣的不信任。而李善長之死,也不過是這不信任中的一部分。

就李善長而言,他確實存在功勞過大、態度晦澀不明和為人傲慢苛責等問題。

李善長是定遠當地德高望重的名人,他在朱元璋路過滁州期間主動前去拜謁朱元璋。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隨後李善長便留在朱元璋身邊輔佐他。李善長在朱元璋尚未稱帝之前,先後任帥府都事、左右司郎中,在明朝建立後因功被封為韓國公。

李善長的主要活躍於朱元璋的大軍後方,他擁有很強的治理能力。但他個人卻待人嚴苛,容易嫉妒他人。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有次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嚇的劉基隨後就請求告老還鄉。李善長在朝堂中愈發飛揚跋扈,讓朱元璋對他慢慢產生了不滿。

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說,李善長父子和胡惟庸是一派,也應該被處決。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功績上放了他一馬,但李善長並未對此好好“感恩戴德”。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最終,李善長還是被捲入“胡惟庸”案,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一個巴掌拍不響,李善長和朱元璋共同造成了李善長的悲劇。懷著猜忌之心的帝王,缺乏肚量且善妒的人臣,兩個擁有悲劇個性的人相遇且產生利益糾纏。在命運齒輪的轉動之下,李善長倒在了龍椅之下。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高傲倒在了猜忌面前。

挚滗画畫紅尘
2019-08-11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大腦,而朱元璋成為皇帝后自然是封賞了這位功臣,受封韓國公,位列太師。並擁有免死金券,所以讀明史時,我認為此人會安穩的活過一生,但在不久後就被朱元璋賜滿門抄斬,全家上下七十餘口無一生還,總結他被賜死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大腦,而朱元璋成為皇帝后自然是封賞了這位功臣,受封韓國公,位列太師。並擁有免死金券,所以讀明史時,我認為此人會安穩的活過一生,但在不久後就被朱元璋賜滿門抄斬,全家上下七十餘口無一生還,總結他被賜死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蠻橫專權

李善長對於權利是非常渴望的,但由於朱元璋一直想讓皇權至上,所以這種宰相或丞相制度在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時,便取消了,導致皇帝可以直接統領六部,這時的皇威才完全體現出來。

不過在李善長擔任宰相時,確實能力很大,朱元璋的錢都得靠此人來計算賦稅,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時,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對於計謀還是劉伯溫提的多一些,而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被朱元璋稱為:當世蕭何。

雖有蕭何之稱但沒有蕭何的下場,蕭何最起碼安穩終老,而他卻被送上了斷頭臺。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大腦,而朱元璋成為皇帝后自然是封賞了這位功臣,受封韓國公,位列太師。並擁有免死金券,所以讀明史時,我認為此人會安穩的活過一生,但在不久後就被朱元璋賜滿門抄斬,全家上下七十餘口無一生還,總結他被賜死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蠻橫專權

李善長對於權利是非常渴望的,但由於朱元璋一直想讓皇權至上,所以這種宰相或丞相制度在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時,便取消了,導致皇帝可以直接統領六部,這時的皇威才完全體現出來。

不過在李善長擔任宰相時,確實能力很大,朱元璋的錢都得靠此人來計算賦稅,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時,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對於計謀還是劉伯溫提的多一些,而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被朱元璋稱為:當世蕭何。

雖有蕭何之稱但沒有蕭何的下場,蕭何最起碼安穩終老,而他卻被送上了斷頭臺。



2、推薦胡惟庸

胡惟庸相當於李善長的徒弟,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李善長年老後假意推辭宰相之位,皇帝應允,但要求其一定要推薦一人,本推薦劉伯溫,但朱元璋說:劉基排兵佈陣無人能比,但治理天下一定要找一位與卿一樣的才可。

說白了當時朱元璋就已經不想有宰相的存在了,只是故意找事來讓取消宰相制度。

胡惟庸成功上位,但上位後對於國家的貢獻雖然是功不可沒,但其非常的喜歡顯擺,所以招來了朱元璋的各種針對,並且牽連進謀反案,與藍玉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最終被殺。李善長也因為此時在朱元璋的心中降低的很多分,心想:這就是你給我推薦的人?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大腦,而朱元璋成為皇帝后自然是封賞了這位功臣,受封韓國公,位列太師。並擁有免死金券,所以讀明史時,我認為此人會安穩的活過一生,但在不久後就被朱元璋賜滿門抄斬,全家上下七十餘口無一生還,總結他被賜死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蠻橫專權

李善長對於權利是非常渴望的,但由於朱元璋一直想讓皇權至上,所以這種宰相或丞相制度在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時,便取消了,導致皇帝可以直接統領六部,這時的皇威才完全體現出來。

不過在李善長擔任宰相時,確實能力很大,朱元璋的錢都得靠此人來計算賦稅,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時,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對於計謀還是劉伯溫提的多一些,而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被朱元璋稱為:當世蕭何。

雖有蕭何之稱但沒有蕭何的下場,蕭何最起碼安穩終老,而他卻被送上了斷頭臺。



2、推薦胡惟庸

胡惟庸相當於李善長的徒弟,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李善長年老後假意推辭宰相之位,皇帝應允,但要求其一定要推薦一人,本推薦劉伯溫,但朱元璋說:劉基排兵佈陣無人能比,但治理天下一定要找一位與卿一樣的才可。

說白了當時朱元璋就已經不想有宰相的存在了,只是故意找事來讓取消宰相制度。

胡惟庸成功上位,但上位後對於國家的貢獻雖然是功不可沒,但其非常的喜歡顯擺,所以招來了朱元璋的各種針對,並且牽連進謀反案,與藍玉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最終被殺。李善長也因為此時在朱元璋的心中降低的很多分,心想:這就是你給我推薦的人?


3、藍玉準備謀反知而不報

藍玉在謀反之前給過李善長一封信,被錦衣衛截住,看了內容之後依舊送給了他,但他並不知朱元璋已經知曉此時,所以並沒有回信,也沒有上報朱元璋,而當時朱元璋已然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如若李善長上報了這件事情,相信此人是可以活到建文帝當政時期的,但這種知而不報大大的惹惱了朱元璋,告訴錦衣衛一定要將李善長牽扯進這件事情中殺死。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大腦,而朱元璋成為皇帝后自然是封賞了這位功臣,受封韓國公,位列太師。並擁有免死金券,所以讀明史時,我認為此人會安穩的活過一生,但在不久後就被朱元璋賜滿門抄斬,全家上下七十餘口無一生還,總結他被賜死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蠻橫專權

李善長對於權利是非常渴望的,但由於朱元璋一直想讓皇權至上,所以這種宰相或丞相制度在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時,便取消了,導致皇帝可以直接統領六部,這時的皇威才完全體現出來。

不過在李善長擔任宰相時,確實能力很大,朱元璋的錢都得靠此人來計算賦稅,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時,也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對於計謀還是劉伯溫提的多一些,而此人治理天下的能力被朱元璋稱為:當世蕭何。

雖有蕭何之稱但沒有蕭何的下場,蕭何最起碼安穩終老,而他卻被送上了斷頭臺。



2、推薦胡惟庸

胡惟庸相當於李善長的徒弟,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李善長年老後假意推辭宰相之位,皇帝應允,但要求其一定要推薦一人,本推薦劉伯溫,但朱元璋說:劉基排兵佈陣無人能比,但治理天下一定要找一位與卿一樣的才可。

說白了當時朱元璋就已經不想有宰相的存在了,只是故意找事來讓取消宰相制度。

胡惟庸成功上位,但上位後對於國家的貢獻雖然是功不可沒,但其非常的喜歡顯擺,所以招來了朱元璋的各種針對,並且牽連進謀反案,與藍玉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最終被殺。李善長也因為此時在朱元璋的心中降低的很多分,心想:這就是你給我推薦的人?


3、藍玉準備謀反知而不報

藍玉在謀反之前給過李善長一封信,被錦衣衛截住,看了內容之後依舊送給了他,但他並不知朱元璋已經知曉此時,所以並沒有回信,也沒有上報朱元璋,而當時朱元璋已然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如若李善長上報了這件事情,相信此人是可以活到建文帝當政時期的,但這種知而不報大大的惹惱了朱元璋,告訴錦衣衛一定要將李善長牽扯進這件事情中殺死。




總結:朱元璋何等聰明,李善長只不過是其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朱元璋這樣做的首要原因便是,想要將這些“荊棘”拔光為自己的萬代江山,做準備,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意互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