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衰落與“網易嚴選”們的崛起

萬方中 2017-04-28

製造業的衰落與“網易嚴選”們的崛起

從今年算起,我離開中國的製造業,也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我想借著這個機會,談一談自己以前所在的行業,同時也回答一下知乎裡“眼看著自己行業逐漸衰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話題。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所在的行業苦,其實你再苦,可能也比不上製造業。製造業苦成什麼樣?很多的80、90後,寧願在肯德基、麥當勞裡拿2000多一個月,也不願意去工廠裡拿五六千一個月,因為實在太苦了。

現在人人都知道房地產火,做房地產賺錢、炒房子賺錢,但是早在10幾年前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最賺錢的不是房地產,而是製造業。製造業之所以賺錢,當然不是內銷,主要靠的外銷,在那個時候,我國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內的商家也出不起價錢,但是依照當時中國的物價水平,商品賣到國外去,外國人就覺得價廉物美,一雙鞋子,成本30塊,賣到國外100塊,十幾美金一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2000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我04年讀的國際經濟與貿易,認識很多做外貿的老闆,啥都不用投資,就租一個寫字樓或者很偏僻的商住兩用樓,裡面請幾個外貿專員,一年就能掙個幾百上千萬,你能想象麼?

我入職的第一間公司,一家很小的偏僻地方的鞋廠,工人加主管、保安、保姆七七八八加起來,也就20來人的規模,老闆靠著過去幾年做的生意,當時僅買的一處地皮交易,就價值2000萬,你能想象這裡面的利潤有多大麼?

但是當我出來以後,08年次貸危機,所有的情況一夜之間就變了。走進去人才市場,最高的底薪只能開到2000,最好的一個月休四天。幾乎沒有工廠會保證你的五險一金,你開口問,招聘人員跟你說:“你先不要問什麼是五險一金,你先想想自己能給公司帶來什麼?”我記得以前在知乎還有人跟我爭論“居然還有不交社保的企業”,其實他們沒有去過底層,就不知道底層人的難處:你不做,你可以走啊。

現在很多同學待在空調房裡還整天叫苦叫累叫迷茫,我曾在群裡看到一個程序員在抱怨:“沒有空調,怎麼工作呀?”大家都習以為常空調乃夏天的必備,但是在工廠裡,不要說空調,房子都沒有隔熱層的,上面就一層鐵皮,夏天外面37、8度,裡面能達到40度,手放在桌子上都燙。你也不能罵娘,因為老闆也跟你同樣的,坐在一個辦公室裡挨熱。

實際上,這些也不能單純地說這些製造業的老闆們苛刻。而是他們過去就是這麼嚴酷的生存環境下過來的,當有一天他們翻身過來之後,對下屬自然也同樣的待遇。再加上外貿行業的整個萎縮,他們也不得不節衣縮食。

作為一個工廠的老闆,並不見得就比員工輕鬆。你首先要考慮的是訂單的問題:單子太多了,工廠承受不了,趕不上客戶的交貨期發愁。單子太少,你要想辦法到處找訂單做,不然工人閒著的時候,每天你都需要發工資、支出各種費用。

製造業這個行業,我在做的這個幾年,是一年比一年差,單子一年比一年少。這絕非個人現象,而是整體的現象。我離開這個行業之前,自己也做過一陣子的速賣通,當時大貨批發已經沒落得差不多了,但是在零售業裡,利潤也不見得高,一個幾十塊錢的東西,賺個幾毛錢、甚至虧本衝量是常有的事。我跟一個朋友幫忙做水晶飾釦的生意,賣出十幾萬的貨,總共才掙了幾千塊錢。

08年以前,不說那些掙幾千萬的老闆,哪怕是過來我們工廠推銷阿里巴巴賬戶的推銷員,開著豪車、號稱掙了幾百萬也是常有的事。還記得一個很小的姑娘,開著車教導我致富之路:賺錢只是順便的,人最主要的還是要把事業做好……但是08年以後,我再也沒有聽過這種傳說,身邊的朋友撐死了也就賺個幾百萬,還是做的亞馬遜的零售,還是在深圳廣州這種買房極為困難的地方。

很多讀者很關心怎樣賺錢,其實你看看,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房地產、自媒體,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週期,2000年加入WTO的時候,我國的人工便宜、地價便宜、物價便宜,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工人一抓一大把,所以製造業興盛。而現在,人工貴、地價貴、物價貴,我國物價和外國物價幾乎齊肩,自然做外貿利潤就偏低,所以,他是歷史的產物,當整個行業興盛的時候,你賺錢就容易,當整個行業衰落的時候,你賺錢就像推著石頭走上坡,會異常艱難。個人努力雖然重要,但是也要看歷史的進程啊……

所以我經常說,為什麼保持好終身學習的習慣很重要?因為當一個行業萎縮的時候,起碼你有個退路、能把握住賺錢的趨勢。當初如果不是我還有個寫作的技能,可能現在還只是一個拿幾千塊工資的小外貿員。

外貿這個行業,最出名的就是廣交會,線下很大一部分的國際貿易單都在那裡成交。今年我在朋友那邊打聽到,現在的廣交會,不僅僅是外商,還有像網易嚴選這樣的國內品牌,帶著100億的採購金進入了。

事實上,在廣交會上談“出口轉內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09年經歷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開拓國內市場就是外貿企業的重要議題,當年廣交會甚至首次設立國內採購中心邀請國內採購商幫助外貿企業“救市”。

但是一直沒有做起來,原因很簡單,同樣的一把剪刀,國內品牌賣,價格就賣不高,在10多元至20多元之間,相同的工藝及用料,公司為德國品牌代工的剪刀產品售價則達到200元人民幣以上。國內的品牌既賣不起量也賣不起價,自然就沒人來採購。

並且過往外貿型企業的交易流程十分簡單,接到訂單——給客戶打樣確認——投產面輔料——大貨生產——驗貨出貨——收到貨款。但在國內市場上,品牌方與供應商合作時採取的均是“361”方式付款方式,即按照30%的預付款、60%的提貨款及10%的質保金分階段支付。品牌方在支付剩餘10%的壓款時,不僅不會支付利息,而且還經常存在剋扣工廠款項的情況,這會讓有意轉內銷的企業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風險。

但是這幾年隨著中國互聯網品牌的崛起,這方面有所改善。以網易嚴選為例,他們現在採取的是和以往品牌商不同的策略:比如按照業內慣例,把10%的貨款會作為質保金在最後支付,而網易嚴選會按照銀行利率,向供應商支付這筆押款的利息。並且改變了以往的合作模式,現在每個季度推薦幾款自研產品給到嚴選做上架篩選,並且把以前為匹配大訂單生產的大車間拆成了若干個小車間,以適應電商節奏,快速反應。對工廠來說,從以前單純的貼牌生產變成了嚴選的戰略合作方,自主空間變大了。

通過ODM模式與大牌製造商直連,剔除品牌溢價和中間環節。生產出來的產品,跟COACHU、MUJI、新秀麗做出來的產品同樣的做工、同樣的設計,但是價格是他們的十幾分甚至幾十分之一。因此,同樣一把剪刀,在網易嚴選的平臺上,能賣掉快3萬把。

這種模式其實也代表著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國產的牌子終於也像國外的牌子一樣,不必老是和“廉價”劃等號,並且賣出一些量了。

以前我們總認為,出口的都是好的,而對內的都是廉價商品,今天你去到批發市場內,都是看到這樣的場景。而這批互聯網品牌的誕生,很可能完成“由出口轉內銷”的洗牌,對中國的製造業也是個拯救。作為曾經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的人,衷心地希望他越來越好,不僅想看到他由興到衰,更想看他由衰到興,做一個歷史的見證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