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致汽車給中國汽車帶來了什麼?

觀致汽車給中國汽車帶來了什麼?
6 個回答
手机用户53258952137
2017-06-10

成功帶來經驗,失敗帶來教訓,觀致用銷量奇差,鉅額虧損為代價,給國產車提供了一些教訓!第一:不要盲目自大。還沒學會走路,就覺得自己可以去跨欄了,結果摔得鼻青眼腫!觀致三定價超過日韓系,對標德系車速騰就是典型的例子!說好聽是勇氣,說不好聽是虎!銷量奇差被打臉後不但不反省,而且遷怒於消費者不懂車,他們能賣那個價錢,我憑什麼不能,不就是圖個標誌嗎?國際大牌耕耘多年,擁有豐富的造車經驗,良好的口碑,完善的售後服務,豈是你能比嗎?說白了,人買東西就是看牌子,牌子也是實力,也是一天天一輛輛車積累出來的,這些都不懂,還做什麼企業!第二:多些誠意。國產汽車崛起,不是靠一個殼子,獲兩個獎就行。不可否認,觀致汽車是外觀漂亮,但汽車核心的東西還是三大件!一個老掉牙的電噴鑄鐵發動機,動力差油耗高,外加福克斯那款頓挫異響的廉價雙離合,三千轉才換擋!另外配置奇低,中低配無車身穩定系統,雙氣囊,底配無備胎,卻說致敬寶馬,扭力樑懸掛等,這些都是出現在號稱豪華品牌的觀致上,還不如國產普通品牌的配置,難道做高端就是看殼子,降低配置? 觀致給了國產車教訓夠多了,希望後繼者能夠改善,觀致已死,看月銷量就能看出來,百分之多少增長沒什麼用,人家一個月銷量頂你幾年,你還有什麼臉面在虧損國家的錢?

小飞说车
2017-06-10

1、 人才,還是人才。

觀致是中國最獨特的汽車公司之一,它曾創造出最接近一線合資品牌的產品,銷量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規模,業內對其有較多的爭議和質疑。

那麼,觀致的存在,給中國汽車究竟帶來了什麼?

作為 HR,實在是太理解觀致前後中國獵頭行業的變化。翻開 2010 年左右的獵頭合同,我們可以發現 " 獵頭 " 這件事還仍然是在照葫蘆畫瓢,按照國外的思路開展,而開展這些獵頭業務的呢,也不是如今如雷貫耳的幾大獵頭公司,而是一些在行業盤踞已久的招聘服務公司。汽車行業的合資企業高管隨便動一動,似乎就可以排上當時新聞的頭版頭條。

觀致當年的挖角是全方位的。

首先,他開啟了挖外方高管的大潮,相比以往招聘一兩個外方專家的小打小鬧,觀致直接挖角國際人才,將 MINI 設計總監何哥特 Gert Hildebrand 聘請到觀致做設計總監。聘請麥卡錫高管衛思梵作為市場總監,從薩博找來總成執行總監毛傑。

其次,觀致不僅在業內找人,同時也跨界找人,首席運營官範星槎,曾經在網通,電訊盈科,麥肯錫都有過工作經歷,製造與物流總監馬援,在錢凱捷諮詢做副總裁,採購執行總監周欣,也來自麥肯錫,人力資源總監殷志平,來自華飛彩色系統。營銷總監李慶文,也來自聯想品牌與廣告領域。

在後工業時代,製造業搭建團隊都像是水磨功夫,慢慢搭建。大批量,高效率的搭建團隊,是從觀致開始。

可以說,現在的自主品牌乃至部分合資品牌在新研發中心與新業務團隊搭建的思路,就來自於觀致汽車當年的做法。

這幾年,吉利的瘋狂招人,挖空某些國營技術中心或者合資車企。

長城的全國際化團隊搭建,充斥各大車企的高管,外聘專家,乃至於外國人才獵頭也成了汽車領域獵頭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嘗不是從觀致開始。

2、 體系與戰略非一日之功

如今的國內汽車行業,從來不缺乏股東,高管,利益集團的較量。

明顯的如長安標緻雪鐵龍,雙方高管即使在新車發佈會上也在明爭暗鬥,最終兩敗俱傷,也算是行業佳話。隱晦的如某些主機廠的高管,突然之間下課,突然之間雪藏,突然之間被帶走調查。

第一代領導人郭謙,石清仁,第二代領導人墨菲、孫曉東,第三代領導人陳安寧、劉良。他們本身的履歷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來自一汽,通用,大眾,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然而必要的授權於制衡體系,才是一個企業能夠良好運行的關鍵。

合資企業的問題在於,商業決策和戰略方向的把握會在股東層面討論。如果沒有充分的授權,那麼很多的博弈就會埋藏在股東層面,體現在企業的中高層。

所以,即使犯過很多錯誤,也經過很多波折,長城汽車的決策流程隨著不斷的演進與學習變得越來越高效,因為魏總的 " 一言堂 " 下,不存在大家對方向的理解和把握不同。

而匯聚全球人才的觀致又如何呢?有多少 " 量子 " 與奇瑞在決策層面的博弈呢?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磨合的過程可能體現在管理者的換帥,企業的口號,戰略方向也不斷的變化中,好在,這種變化趨勢是逐漸向好的,從 " 飄在天上 " 想從歐洲殺回中國的衛思梵,到穩紮穩打,從品牌以及網點開始細細梳理的墨菲,再到今天,總結了經驗與教訓,再次上路的陳安寧以及劉良。

時至今日,觀致又提出了 " 兩棲戰略 ",開始允許奇瑞的經銷商進入其網絡系統,也許真正放下了架子,把降成本提上了議事日程,也意味著觀致會逐漸變好,意味著觀致的體系終於能夠達到一個平衡,戰略終於可以得到統一。

那些行業內還在撕逼的合資企業股東們,真的可以好好想想。

3、 接地氣 " 可恥 " 但是有用。

剛才提到了 " 產品力 " 和 " 營銷力 " 的概念。產品力好的車即使不太做廣告,也可以賣得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東風本田的思域和長城的H6,長城的廣告是極少的,而東風本田的品牌宣傳力度相對於其他公司也稍顯不足,然而思域、XRV/CRV 一系列的產品隨著釣魚島事件的淡出之後銷量倍增,成為了其利潤的主要貢獻車型。

反觀觀致的早期的投放的車型,其產品美則美矣,德系內外飾風格,E-NCAP 的五星成績,大供應商背書的開發品質。就是沒有觸摸到產品力的核心 " 在合適的價格為合適的對象提供合適的產品。"

2013 年,中國的消費還未轉型,當我們觀看下面這個消費者的偏好模型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彼時的消費者仍然停留在 " 可靠性 " 這個層面,吉利的李書福說過 " 四個輪子一個沙發 " 的名言其實側面佐證了大家的消費觀念還沒有完全的轉變過來。在追求 " 能跑 "," 足夠安全 "," 管用 " 這個基礎上,用戶們再追求一些感官方面的素質即可。

當時的觀致達到了嗎?觀致3並沒有,向上看,品牌力追不過合資品牌,顧客也不靠造型去吃飯,向下看,產品的價格低不過自主廠的各種低價A級車,在競爭最為激烈的A級車市場,受眾又如此的尷尬

觀致汽車給中國汽車帶來了什麼?
2017 年,在消費轉型升級,充分競爭的汽車市場,大家的偏好又不一樣了,買車的主力變成了85後,90後,手上有資本的購車者們也從可靠性開始追求感官,也開始追求性能。車評人,自媒體這個專門評測車輛職業的誕生就是為了佐證消費偏好的變化。

這個時候,在細分市場裡,唯有接上地氣才可以生存,於是造型,配置,價格的調整,以及網點運營的腳踏實地,成了觀致近幾年來的首要工作。

從某種程度上,中國整合汽車業的發展要感謝觀致。君不見," 德系第四強 " 的崛起,君不見奇瑞捷豹路虎與奇瑞幾乎完全割裂的運營跟研發體系,君不見, WEY 與領克,也頂著全新品牌,正向研發,國際團隊的帽子,開始了對行業的攪局。他們都是步著觀致曾經走過的路子前行。

這世上果然還是需要另一個汽車品牌的。

阿迪斯尼999
2017-06-10

觀致汽車證明中國也能生產出筆尖合資甚至超越合資的汽車,在歐洲安全碰撞中獲得五星成績的中國車,中國車企不再是讓歪果仁鄙視的“東亞病夫”和一直被外車企摒棄和嘲笑中國是生產不出能獲得五星的安全汽車,給咋中國車企爭了口氣,但同時也給市場一個教訓:手牌再好也要會出,一味的依賴外籍管理和不接地氣的營銷錯誤及車型上市讓觀致虧損讓人嘆息,最後做為觀致的車主希望觀致汽車堅持品質,提高客戶體驗保證售後維修服務質量,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最喜歡觀致的調調:獨立.新高,敢不同!

丁丁oem
2017-06-10

我在觀致帶過,我最有發言權。銷售這一塊盲目自信。動不動就對標速騰對標途觀。一年的銷量,還沒人一個月的銷量多。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前些年還號稱自己是合資車,其實說白了就是奇瑞的高端車假,洋鬼子。還有很多人說觀致的銷量差是因為4s店太少,如果4s店有的話,銷量會好起來。我想著我想說這純粹就是胡說八道。就算觀致車放在奇瑞的店裡賣也賣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就是個奇瑞車!我對觀致的印象不好,就是他一開始說自己是合資車,價格還賣得特別貴。賣的不好,還怪中國消費者不懂車。王者做工還是不錯,但是它的內飾顯得特別老舊,明眼人一看內飾就知道他是在學德系的風格,它的外觀也顯得非常保守,談不上好看。

名字长才能被人惦记
2017-06-10

罐子用所謂的“高端品牌”為我們帶來了國產汽車價格的整體上漲。對比下日本國內2.7的普拉多售價摺合人民幣17萬元,而日本製造業的人均工資是中國的3倍。還開創了車賣不出去就怪全世界的人都不懂車的無賴模式,問題你全系都拿著一臺老舊的1.6鑄鐵電噴發動機加乾式雙離合冒充高端,讓人怎麼懂你?

打死慕洋犬
2017-06-10

帶來對中國汽車新的印象。說到國產的汽車就是廉價的代名詞,所以一些高端,中端市場被盒子佔據。盒子也明白國人買車所謂面子,跟風現象嚴重,扭曲啦人們對品質的追求。觀致敢於最先向中,高端市場進軍也能讓人知道中國也可以造出好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