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未必為謀”以及所謂的“疏途同歸”?

5 個回答
毒叔笔记
2019-03-05

這都是過去老祖宗們總結的人生智慧,至今仍有其現實價值。

“道不同,不相為謀”,簡單的字面理解,就是志向趣味不相同的人,不要在一塊做事。

這話在追求雙贏的時代,仍然可行,如果要想做事成就一番事業,還是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成功率高些。生活中,也是找些趣味相同的人一起玩耍靠譜些,不至於鬧得心裡不痛快,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道相同,未必為謀”,志同道合的人未必非得在一塊。

生活中志不同道不合的大有人在,但志同道合的也不少啊。但是不一定非得一幫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在一起合作,取長補短,組建自己的小團隊,各有所需,各取所能啊。志同道合的有可能是同行,可以交流啊。

“殊途同歸”,走不一樣的路,但目的是一樣的。

人們無論用什麼方法做事,都是為了成功啊! 人生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是為了生活更好一些!可人們生下來最後的歸屬地都是一樣的。

道理是經典,但靈活運用道理才是老祖宗留下這些智慧的初衷!

鸢尾洲国学志
2019-03-05

(拙拙一答,恭候指正)

一、怎樣理解“道不同,不相為謀”?

個人認為,我們應當將其理解為“道不同,難相為謀”,而不是“道不同,別相為謀”。

其實,透過諸子百家,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一條道理:百家之所以都沒能真正地做到讓人間變成天堂,正是因為百家都犯了“道不同,別相為謀”的錯誤。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不難想象,倘若百家能夠團結起來,其力量之巨大,必將是不可限量與不可估量的。

二、怎樣理解“道相同,未必為謀”?

個人認為,我們應當將“同而未必”的原因歸結於工作方法的不同,而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性格特點的差異。

眾所周知,老子和孔子都主張修徳,也都主張立道,但二人卻並沒有聯袂合作。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追求理想的方法不同,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差異懸殊,更不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存在某些具體的矛盾。

讓人間變成天堂,是雙方的共同理想。但是,老子選擇直接走進民間,將思想灌輸給所有人,然後一同向皇家進諫;而孔子選擇直接走近帝室,將思想灌輸給一個人,然後順勢普及於天下。顯而易見,兩個方法,兩個方向。

三、怎樣理解“殊途同歸”?

個人認為,我們應當將其理解為“提倡志趣相投,反對臭味相投”。

毋庸置疑,所謂的人以群分,大多時候都是基於性格相投。但是,性格相投的人聚攏在一起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嗎?殊途同歸的原因,可以是同一種幸運,也可以是同一種遭遇,但卻不能是同一種人性弱點。

同樣是聚攏,同樣是成功,結局不但不同,而且對比非常鮮明:有一群人獲得了社會的嘉獎,成為了流芳百世的光輝歲月;有一群人卻受到了社會的懲罰,成為了遺臭萬年的反面教材。顯然,與諸多既定的成語一樣,“殊途同歸”也需要一個陽光的態度。

书心娱乐
2019-03-05

道是指做事的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既定目標。

如果我們達成目標的方式根本上就不同,甚至理念相悖,那麼我們就很難共同探討(道不同)。

而就算我倆所選擇的方式一樣,也會因為其他例如性格不合等問題而放棄合夥(亦難為謀)。

但有一點,無論我們道合不合,我們為不為謀,我們的最終要實現目標卻可以是一致的。

當然,我個人是覺得只要最終目標一致,是可以在一定範疇內共謀的。


怎樣理解“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未必為謀”以及所謂的“疏途同歸”?
纸墨晴空
2019-03-05

志同才能道合,道不同則求同存異!百花齊放才是春,萬物生長才是美麗的世界!

刘先生155403625
2019-03-05

一個去西餐廳 一個東餐廳。 就像是兩個人同樣去吃飯 一個喜歡吃米 一個吃饅頭,

到最好才發現 都是去吃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