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

10 個回答
邓海春
2019-07-17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諸葛亮死後,費禕獨掌軍中大權,他崇尚休養生息的策略,不願北伐。費禕為人精明強幹,頗有才能。諸葛亮臨死前,將北伐大軍撤退之事交由他處置。回成都後,費禕更是手握大權。姜維此時乃是他的下屬,一切聽他號令。姜維武藝高強,又對西北風俗極為了解,他曾試圖收服羌人胡人為蜀漢效力。此計雖好,卻不被費禕認可。他認為,以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們應該守好社稷,將此事交給有能者。因而,姜維每每有此想法,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足萬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應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敗,代價更大,費禕更加不會同意。因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是有心無力。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諸葛亮死後,費禕獨掌軍中大權,他崇尚休養生息的策略,不願北伐。費禕為人精明強幹,頗有才能。諸葛亮臨死前,將北伐大軍撤退之事交由他處置。回成都後,費禕更是手握大權。姜維此時乃是他的下屬,一切聽他號令。姜維武藝高強,又對西北風俗極為了解,他曾試圖收服羌人胡人為蜀漢效力。此計雖好,卻不被費禕認可。他認為,以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們應該守好社稷,將此事交給有能者。因而,姜維每每有此想法,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足萬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應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敗,代價更大,費禕更加不會同意。因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是有心無力。

姜維在諸葛亮死時官職尚小,經過多年南征北戰,才備受矚目。姜維雖有才幹,但他投降蜀漢時較晚。即使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遷太快。大軍回朝後,姜維僅是輔漢將軍,此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有此名號的人不在少數。由此可見,姜維距離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諸葛亮死後,姜維屢次率軍西入羌中作戰,這才升為鎮西大將軍。後來,姜維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為備受矚目的大將。費禕遇刺身亡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姜維也就順理成章地接過軍中大權。直到此時,姜維才有權力主持北伐。

諸葛亮一死,蜀漢政局並不安穩,朝廷暫時無心北伐。先帝駕崩,年紀尚小的劉禪繼承大統。劉禪積威不夠,德高望重的諸葛亮暫時穩住了局勢。如今,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開始爭權奪利。先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爭鬥。諸葛亮死後將身後事託付給了楊儀、費禕等人,但是魏延對楊儀並不服氣。魏延出兵阻止大軍撤退,最終被誅殺。而楊儀在回到成都後,並不被重用。他的怨憤之言傳入劉禪耳中,被投入獄中,不久後便自殺身亡。費禕也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諸多重臣在諸葛亮死後出事,蜀漢政局不穩,也就無心北伐。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后代,漢朝皇室後裔,對收復漢室志在必得。蜀漢雖強,魏吳也不容小覷,因而劉備最終未能成事。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見,北伐幾乎是人心所向。那麼,姜維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諸葛亮死後,費禕獨掌軍中大權,他崇尚休養生息的策略,不願北伐。費禕為人精明強幹,頗有才能。諸葛亮臨死前,將北伐大軍撤退之事交由他處置。回成都後,費禕更是手握大權。姜維此時乃是他的下屬,一切聽他號令。姜維武藝高強,又對西北風俗極為了解,他曾試圖收服羌人胡人為蜀漢效力。此計雖好,卻不被費禕認可。他認為,以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們應該守好社稷,將此事交給有能者。因而,姜維每每有此想法,費禕給他的兵力都不足萬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應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敗,代價更大,費禕更加不會同意。因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是有心無力。

姜維在諸葛亮死時官職尚小,經過多年南征北戰,才備受矚目。姜維雖有才幹,但他投降蜀漢時較晚。即使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遷太快。大軍回朝後,姜維僅是輔漢將軍,此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有此名號的人不在少數。由此可見,姜維距離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諸葛亮死後,姜維屢次率軍西入羌中作戰,這才升為鎮西大將軍。後來,姜維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為備受矚目的大將。費禕遇刺身亡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姜維也就順理成章地接過軍中大權。直到此時,姜維才有權力主持北伐。

諸葛亮一死,蜀漢政局並不安穩,朝廷暫時無心北伐。先帝駕崩,年紀尚小的劉禪繼承大統。劉禪積威不夠,德高望重的諸葛亮暫時穩住了局勢。如今,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開始爭權奪利。先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爭鬥。諸葛亮死後將身後事託付給了楊儀、費禕等人,但是魏延對楊儀並不服氣。魏延出兵阻止大軍撤退,最終被誅殺。而楊儀在回到成都後,並不被重用。他的怨憤之言傳入劉禪耳中,被投入獄中,不久後便自殺身亡。費禕也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諸多重臣在諸葛亮死後出事,蜀漢政局不穩,也就無心北伐。

除此之外,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的人力物力消耗極大,蜀漢確實需要時間來休養生息。蜀漢新建,國力不強。面對魏吳的虎視眈眈,諸葛亮不得不以攻為守。諸葛亮七年間五次北伐,多次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為人足智多謀,儘量使蜀漢利益最大化,但是五次北伐對蜀漢仍然消耗極大,蜀漢也確實需要數十年來休養生息。

三國間的鬥爭,說到底也是國力間的抗衡。就算諸葛亮足智多謀,姜維善於帶兵打仗,以蜀漢國力,北伐之戰最終也難以獲勝。

君山话史
2019-07-20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第二,費禕時代,蜀國開始小規模的伐魏

費禕繼任大將軍後,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成為蜀漢帝國權力中樞人物之一。姜維的立場與蔣琬、費禕不同,他是主張積極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反魏,姜維領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戰於洮西。這是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蜀國第一次出兵進攻魏國。兩年後,魏國爆發高平陵政變,姜維乘機出兵,進攻雍州,被魏將郭淮、陳泰、鄧艾等擊退。這是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費禕執政期間,戰略較蔣琬稍為積極,但是總體上仍十分謹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維與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在費禕執政期間,儘管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第二,費禕時代,蜀國開始小規模的伐魏

費禕繼任大將軍後,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成為蜀漢帝國權力中樞人物之一。姜維的立場與蔣琬、費禕不同,他是主張積極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反魏,姜維領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戰於洮西。這是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蜀國第一次出兵進攻魏國。兩年後,魏國爆發高平陵政變,姜維乘機出兵,進攻雍州,被魏將郭淮、陳泰、鄧艾等擊退。這是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費禕執政期間,戰略較蔣琬稍為積極,但是總體上仍十分謹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維與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在費禕執政期間,儘管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第三,費禕遇刺後,姜維執掌大權,重啟北伐之戰

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二十年後,蜀國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提前成為蜀國的第一號軍政人物,從此,蜀國開始了頻繁的北伐。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

姜維執掌大權的這一年,東吳以二十萬眾攻魏之合肥。姜維乘魏國西線空虛時進攻狄道,然而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由於備戰不足,糧食出現短缺,只能無功而返。從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

一年後,即公元254年,魏國狄道縣令李簡祕密寫信給姜維,請求歸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佔領狄道,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後大掠而歸。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魏軍挫敗姜維的進攻,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公元255年,魏國爆發文欽之亂,姜維再度用兵。不過,姜維的北伐主張遭到徵西大將軍張翼的極力反對,張翼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他說:“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姜維不聽,以數萬人馬攻狄道。是役蜀軍雖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終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國。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後,蔣琬、費禕都一改其積極北伐的戰略,轉而實施保守的防禦策略。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大權獨攬,蜀國才又重新實施積極冒進的北伐戰略。

筆者略述如下:

第一,蔣琬對諸葛亮北伐戰略的調整

諸葛亮死後,蜀國軍界兩大臣頭魏延與楊儀交惡,最後都死於非命。這對人才匱乏的蜀國,無疑是一大打擊,北伐計劃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蔣琬分析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認為失利的原因,是進攻路線選得不好,道路艱險難行,運輸跟不上。他認為應該從水路發動進攻,順漢水、勉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

但是這一戰略遭到蜀國高級將領的一致反對。從戰略角度看,魏興、上庸兩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與涼州、關中相提並論,順流而下雖是有利於進攻,一旦受阻,不便於撤退。這一戰略方向,完全是徒勞無益。由於反對者甚眾,故而這一計劃也最終作罷。

不僅如此,蔣琬還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諸葛亮生前的軍事部署做了重大調整。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卻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戰略要地漢中只留下三萬人的兵力。

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進攻漢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卓越,漢中恐怕不復是蜀國的土地。經此一役,蔣琬選擇退休,把軍政大權交給費禕。

第二,費禕時代,蜀國開始小規模的伐魏

費禕繼任大將軍後,姜維被任命為衛將軍,成為蜀漢帝國權力中樞人物之一。姜維的立場與蔣琬、費禕不同,他是主張積極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反魏,姜維領兵出隴右接應,與魏將戰於洮西。這是諸葛亮去世十三年後,蜀國第一次出兵進攻魏國。兩年後,魏國爆發高平陵政變,姜維乘機出兵,進攻雍州,被魏將郭淮、陳泰、鄧艾等擊退。這是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發動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北伐。姜維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費禕執政期間,戰略較蔣琬稍為積極,但是總體上仍十分謹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維與與費禕有很大的分歧。姜維本是天水人,熟悉隴西一帶的風俗民情,當年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幹與武略。姜維認為,自己可以誘降羌胡,引為羽翼,如此一來,可一鼓作氣奪取隴西之地。

不過,這一戰略被費禕沷冷水。費禕的觀點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聖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我們才能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北伐都無功,何況我們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因此,在費禕執政期間,儘管姜維屢屢要求出擊隴西,費禕撥給的兵力從未超過一萬人。

第三,費禕遇刺後,姜維執掌大權,重啟北伐之戰

公元253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二十年後,蜀國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提前成為蜀國的第一號軍政人物,從此,蜀國開始了頻繁的北伐。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

姜維執掌大權的這一年,東吳以二十萬眾攻魏之合肥。姜維乘魏國西線空虛時進攻狄道,然而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由於備戰不足,糧食出現短缺,只能無功而返。從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

一年後,即公元254年,魏國狄道縣令李簡祕密寫信給姜維,請求歸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佔領狄道,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後大掠而歸。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魏軍挫敗姜維的進攻,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公元255年,魏國爆發文欽之亂,姜維再度用兵。不過,姜維的北伐主張遭到徵西大將軍張翼的極力反對,張翼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他說:“國小民勞,不宜黷武。”姜維不聽,以數萬人馬攻狄道。是役蜀軍雖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終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國。

在姜維執政後六年,連年發動對魏國的北伐,效果卻差強人意。特別是公元256年的北伐,蜀軍傷亡慘重。《資治通鑑》記:“士卒星散,死者甚眾。”非但士氣嚴重受挫,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

怎麼評價姜維的北伐呢?

很多人認為姜維是窮兵黷武,這個看法有失片面。因為這六年裡,魏國屢陷危機,給蜀國太多機會,不打不行。應該說,姜維發動的北伐戰爭,多數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說,東吳二十萬伐魏,蜀國能袖手旁觀嗎?魏國毋丘儉、文欽叛亂、司馬師暴死,蜀國能不利用此機會嗎?諸葛誕之變,壽春之戰吸引二十六萬魏軍,姜維能視而不見嗎?

問題是,蜀軍沒能把握住這些機會。除了洮西之戰取得大勝之外,其餘戰鬥皆乏善可陳,甚至在魏軍主力完全投入壽春之戰、關西空虛之時,姜維也無功而返。制約蜀軍戰鬥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作戰距離遠,糧草運輸困難,大型攻擊武器不易運輸,攻堅戰能力低下等等,同時魏國方面的郭淮、陳泰、鄧艾等皆一時之良將,加之以逸擊勞,遂使姜北伐,屢屢無功而返。

南方鹏
2019-07-21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祁山與司馬懿對陣,這一次蜀漢孫吳東西呼應出兵,孫權攻新城被張穎拒守寸進不得,曹睿親征孫權,孫權退走,魏明帝以前料事經常有中,這次也認為只要堅守,不久諸葛亮就得遁走,誰知這一次諸葛亮卯足力氣,有效解決後勤問題,水運陸運齊用,還在前線軍屯民屯並行,打算在五丈原打持久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沒有糧盡退兵,卻操勞過度在前線逝世。這一年是234年,也是獻帝死的一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祁山與司馬懿對陣,這一次蜀漢孫吳東西呼應出兵,孫權攻新城被張穎拒守寸進不得,曹睿親征孫權,孫權退走,魏明帝以前料事經常有中,這次也認為只要堅守,不久諸葛亮就得遁走,誰知這一次諸葛亮卯足力氣,有效解決後勤問題,水運陸運齊用,還在前線軍屯民屯並行,打算在五丈原打持久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沒有糧盡退兵,卻操勞過度在前線逝世。這一年是234年,也是獻帝死的一年。


諸葛亮去世後按他生前的推薦,由蔣琬接任,蔣琬有傑出政治才能,短於軍事謀略,多次謀攻無果,最後打算沿漢水東出,由於河流順水易進,逆水難退而作罷。蔣琬對姜維有所重用,任免他為涼州刺史謀奪西北地區。之後繼任的費禕,偏向現實主義者,也沒有多大的復漢情結,重文輕武,以守代攻,對屢次堅持討伐曹魏的姜維說,我們謀略才具都不及諸葛丞相,丞相做不到的事,我們還是省省吧,就這樣,姜維被雪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祁山與司馬懿對陣,這一次蜀漢孫吳東西呼應出兵,孫權攻新城被張穎拒守寸進不得,曹睿親征孫權,孫權退走,魏明帝以前料事經常有中,這次也認為只要堅守,不久諸葛亮就得遁走,誰知這一次諸葛亮卯足力氣,有效解決後勤問題,水運陸運齊用,還在前線軍屯民屯並行,打算在五丈原打持久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沒有糧盡退兵,卻操勞過度在前線逝世。這一年是234年,也是獻帝死的一年。


諸葛亮去世後按他生前的推薦,由蔣琬接任,蔣琬有傑出政治才能,短於軍事謀略,多次謀攻無果,最後打算沿漢水東出,由於河流順水易進,逆水難退而作罷。蔣琬對姜維有所重用,任免他為涼州刺史謀奪西北地區。之後繼任的費禕,偏向現實主義者,也沒有多大的復漢情結,重文輕武,以守代攻,對屢次堅持討伐曹魏的姜維說,我們謀略才具都不及諸葛丞相,丞相做不到的事,我們還是省省吧,就這樣,姜維被雪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直到253年,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二十年,費禕在舉行歲首大會時,被姜維抓獲投降蜀漢的原魏國人郭修在席上刺殺,郭修也被衛士現場格殺。自此,姜維開始真正掌握蜀漢軍權,與尚書令陳祗互相呼應,為再次北伐曹魏做了充足的準備,之後十年,姜維對曹魏發動了多次次戰爭,與陳泰、王經、鄧艾、司馬望、郭淮、陳泰等敵將輪番交手對陣,比較有成果的是第八次北伐,255年姜維與夏侯淵二子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陳泰派兵解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祁山與司馬懿對陣,這一次蜀漢孫吳東西呼應出兵,孫權攻新城被張穎拒守寸進不得,曹睿親征孫權,孫權退走,魏明帝以前料事經常有中,這次也認為只要堅守,不久諸葛亮就得遁走,誰知這一次諸葛亮卯足力氣,有效解決後勤問題,水運陸運齊用,還在前線軍屯民屯並行,打算在五丈原打持久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沒有糧盡退兵,卻操勞過度在前線逝世。這一年是234年,也是獻帝死的一年。


諸葛亮去世後按他生前的推薦,由蔣琬接任,蔣琬有傑出政治才能,短於軍事謀略,多次謀攻無果,最後打算沿漢水東出,由於河流順水易進,逆水難退而作罷。蔣琬對姜維有所重用,任免他為涼州刺史謀奪西北地區。之後繼任的費禕,偏向現實主義者,也沒有多大的復漢情結,重文輕武,以守代攻,對屢次堅持討伐曹魏的姜維說,我們謀略才具都不及諸葛丞相,丞相做不到的事,我們還是省省吧,就這樣,姜維被雪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直到253年,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二十年,費禕在舉行歲首大會時,被姜維抓獲投降蜀漢的原魏國人郭修在席上刺殺,郭修也被衛士現場格殺。自此,姜維開始真正掌握蜀漢軍權,與尚書令陳祗互相呼應,為再次北伐曹魏做了充足的準備,之後十年,姜維對曹魏發動了多次次戰爭,與陳泰、王經、鄧艾、司馬望、郭淮、陳泰等敵將輪番交手對陣,比較有成果的是第八次北伐,255年姜維與夏侯淵二子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陳泰派兵解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由於國力使然,以小擊大,而大將的智謀戰略又沒有明顯高出敵人很多,姜維碰上其他人都有勝算,唯獨碰到宿敵鄧艾就縛手縛腳,兩雄陣前對智鬥勇,鄧艾依靠強大國力作後盾,屢挫姜維,蜀漢本就疲弱的國力,在多次北伐後國困民窮,民有菜色,形勢非常嚴峻,連東吳使者見到都蹉嘆不已,蜀漢內部反對姜維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姜維忌憚黃皓等人,只得率軍沓中屯田避禍,被司馬昭乘虛而入,派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度陰平奇襲成都,蜀漢滅亡。

穿越再现彼岸
2019-07-18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劉禪、蔣琬、費禕對姜維的信任度和執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維是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點”。

一、降將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將姜維被迫投降諸葛亮。諸葛亮教導他、提拔他,蜀漢野戰兵力也就10萬左右,讓他仍然帶領一支5000-6000人的軍隊。諸葛亮信任他,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未必瞭解他,況且有降將這一身份,很難和劉禪見面交流,諸葛亮一死,姜維的這個身份更加尷尬,一切要靠時間來檢驗姜維的忠誠度。

二、年齡偏小

諸葛亮收服姜維時,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去世時34歲。作為征戰的將軍來說,經驗略顯不足,在任職方面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漢政權的決策層,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檢驗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漢君臣磨合問題

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和執政大臣,不會提拔一個有疑問的年輕人掌控軍政大權,姜維恰恰在蜀漢政權中毫無根基。如果將軍政大權很快交給姜維,劉禪不放心、蜀漢的大臣、軍事將領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這樣做蜀漢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

姜維需要和蜀漢的君主劉禪、大臣、軍事將領們要有一個很長的磨合期,這也註定姜維北伐的時間要延遲很久。

蜀漢國力和蔣琬、費禕的考量?

一、蜀漢綜合國力

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國力弱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規模軍隊的對決,不能把握好的戰役絕對不打,諸葛亮北伐損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國力卻非常大。因此,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主要的大政方針是養精蓄銳,提高綜合國力,不適宜繼續北伐。(蔣琬雕像)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劉禪、蔣琬、費禕對姜維的信任度和執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維是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點”。

一、降將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將姜維被迫投降諸葛亮。諸葛亮教導他、提拔他,蜀漢野戰兵力也就10萬左右,讓他仍然帶領一支5000-6000人的軍隊。諸葛亮信任他,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未必瞭解他,況且有降將這一身份,很難和劉禪見面交流,諸葛亮一死,姜維的這個身份更加尷尬,一切要靠時間來檢驗姜維的忠誠度。

二、年齡偏小

諸葛亮收服姜維時,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去世時34歲。作為征戰的將軍來說,經驗略顯不足,在任職方面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漢政權的決策層,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檢驗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漢君臣磨合問題

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和執政大臣,不會提拔一個有疑問的年輕人掌控軍政大權,姜維恰恰在蜀漢政權中毫無根基。如果將軍政大權很快交給姜維,劉禪不放心、蜀漢的大臣、軍事將領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這樣做蜀漢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

姜維需要和蜀漢的君主劉禪、大臣、軍事將領們要有一個很長的磨合期,這也註定姜維北伐的時間要延遲很久。

蜀漢國力和蔣琬、費禕的考量?

一、蜀漢綜合國力

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國力弱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規模軍隊的對決,不能把握好的戰役絕對不打,諸葛亮北伐損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國力卻非常大。因此,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主要的大政方針是養精蓄銳,提高綜合國力,不適宜繼續北伐。(蔣琬雕像)

二、壯志未酬的蔣琬北伐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他準備展開北伐行動,行動的路線是水路(他認為諸葛亮走的北出祁山山路損耗太大),進攻曹魏的魏興、上庸兩個郡,他打造戰船準備水路進攻。時間節點的把控上,在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馬懿討伐遼東的公孫淵,蔣琬聯合孫吳夾擊曹魏。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劉禪、蔣琬、費禕對姜維的信任度和執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維是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點”。

一、降將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將姜維被迫投降諸葛亮。諸葛亮教導他、提拔他,蜀漢野戰兵力也就10萬左右,讓他仍然帶領一支5000-6000人的軍隊。諸葛亮信任他,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未必瞭解他,況且有降將這一身份,很難和劉禪見面交流,諸葛亮一死,姜維的這個身份更加尷尬,一切要靠時間來檢驗姜維的忠誠度。

二、年齡偏小

諸葛亮收服姜維時,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去世時34歲。作為征戰的將軍來說,經驗略顯不足,在任職方面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漢政權的決策層,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檢驗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漢君臣磨合問題

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和執政大臣,不會提拔一個有疑問的年輕人掌控軍政大權,姜維恰恰在蜀漢政權中毫無根基。如果將軍政大權很快交給姜維,劉禪不放心、蜀漢的大臣、軍事將領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這樣做蜀漢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

姜維需要和蜀漢的君主劉禪、大臣、軍事將領們要有一個很長的磨合期,這也註定姜維北伐的時間要延遲很久。

蜀漢國力和蔣琬、費禕的考量?

一、蜀漢綜合國力

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國力弱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規模軍隊的對決,不能把握好的戰役絕對不打,諸葛亮北伐損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國力卻非常大。因此,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主要的大政方針是養精蓄銳,提高綜合國力,不適宜繼續北伐。(蔣琬雕像)

二、壯志未酬的蔣琬北伐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他準備展開北伐行動,行動的路線是水路(他認為諸葛亮走的北出祁山山路損耗太大),進攻曹魏的魏興、上庸兩個郡,他打造戰船準備水路進攻。時間節點的把控上,在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馬懿討伐遼東的公孫淵,蔣琬聯合孫吳夾擊曹魏。

蔣琬把握了“中原有變”——司馬懿討伐遼東公孫淵這一有利態勢,命姜維率領偏師襲擾曹魏,自己率領水軍襲擊魏興、上庸兩郡,同時聯合東吳。蔣琬的戰略構想可謂是完美,不過可惜的是遼東的公孫淵只支撐了幾個月就被司馬懿團滅,戰略優勢頓失,此次作戰也就作罷。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陝西寶雞岐山),蜀漢的北伐事業就此耽擱下來,此後將近二十年蜀漢政權沒有大規模北伐行動,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才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開始大規模北伐行動。原因究竟是為何吶?

諸葛亮對身後蜀漢政權是如何謀劃?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等諸多光耀頭銜於一身的諸葛亮早就已經構建好他去世後蜀漢政權的組合。

諸葛亮接受劉備死後的蜀漢大權,在行政、軍事方面已經開始培養蜀漢的後繼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是其重點的培養對象。蔣琬是第一個重點培養對象,諸葛亮北伐時後勤總指揮就是蔣琬,其次費禕、董允,再其次姜維,這些人除姜維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和後主劉禪非常合得來,諸如費禕、董允還都在劉禪身邊擔任重要職務,諸葛亮放心,後主劉禪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於蜀漢迅速敗亡。

諸葛亮身後的掌權者,劉禪和諸葛亮應該有溝通,蔣琬、費禕、董允、姜維是主要人選,按照這些人在蜀漢的從政經歷,他們的任職是有先後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四人依次行政,是劉禪、諸葛亮在政治上達成一致的結果。

從大局上來看,姜維排在了最後,北伐時間上肯定要延後,他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也只有他開始大規模北伐。(姜維劇照)

劉禪、蔣琬、費禕對姜維的信任度和執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維是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點”。

一、降將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將姜維被迫投降諸葛亮。諸葛亮教導他、提拔他,蜀漢野戰兵力也就10萬左右,讓他仍然帶領一支5000-6000人的軍隊。諸葛亮信任他,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未必瞭解他,況且有降將這一身份,很難和劉禪見面交流,諸葛亮一死,姜維的這個身份更加尷尬,一切要靠時間來檢驗姜維的忠誠度。

二、年齡偏小

諸葛亮收服姜維時,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去世時34歲。作為征戰的將軍來說,經驗略顯不足,在任職方面也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漢政權的決策層,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檢驗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漢君臣磨合問題

稍微有點頭腦的皇帝和執政大臣,不會提拔一個有疑問的年輕人掌控軍政大權,姜維恰恰在蜀漢政權中毫無根基。如果將軍政大權很快交給姜維,劉禪不放心、蜀漢的大臣、軍事將領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這樣做蜀漢政權內部可能發生很多不可預知的政治風險。

姜維需要和蜀漢的君主劉禪、大臣、軍事將領們要有一個很長的磨合期,這也註定姜維北伐的時間要延遲很久。

蜀漢國力和蔣琬、費禕的考量?

一、蜀漢綜合國力

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國力弱戰爭持續時間較短,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規模軍隊的對決,不能把握好的戰役絕對不打,諸葛亮北伐損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國力卻非常大。因此,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主要的大政方針是養精蓄銳,提高綜合國力,不適宜繼續北伐。(蔣琬雕像)

二、壯志未酬的蔣琬北伐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掌握蜀漢軍政大權,他準備展開北伐行動,行動的路線是水路(他認為諸葛亮走的北出祁山山路損耗太大),進攻曹魏的魏興、上庸兩個郡,他打造戰船準備水路進攻。時間節點的把控上,在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馬懿討伐遼東的公孫淵,蔣琬聯合孫吳夾擊曹魏。

蔣琬把握了“中原有變”——司馬懿討伐遼東公孫淵這一有利態勢,命姜維率領偏師襲擾曹魏,自己率領水軍襲擊魏興、上庸兩郡,同時聯合東吳。蔣琬的戰略構想可謂是完美,不過可惜的是遼東的公孫淵只支撐了幾個月就被司馬懿團滅,戰略優勢頓失,此次作戰也就作罷。

三、費禕壓制北伐

公元246年,蔣琬、董允先後病逝,費禕開始掌控蜀漢政權。費禕認為姜維的能力趕不上諸葛亮,非常擔心姜維北伐損失蜀漢的大量軍事力量,不如用這些軍力固守蜀漢。他每次給姜維的兵力最多控制在1萬左右,他對姜維(《姜維傳》)說: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費禕控制姜維北伐是如上所說的,這也讓姜維啞口無言,此外,北伐需要“中原有變”,費禕執政期間(246-253年)沒有什麼大的政治變動,故此不大規模北伐。

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政治磨合期和軍事能力都有了提高,得以掌控蜀漢大權。正值此時,東吳諸葛恪率領20萬兵力進攻曹魏,姜維也趁機北伐,不過沒有取得突破。

姜維掌權北伐都藉助了什麼時間節點?

253年,藉助孫吳諸葛恪率軍20萬進攻曹魏。

254年,藉助魏張皇后、李豐、夏侯玄等圖謀代替司馬師,事情敗露,曹魏一片混亂。

255年,藉助司馬師病亡。

256年,無

257年,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

262年,無

前五次北伐分別在蔣琬、費禕執政時期,都是偏師。

姜維確實比諸葛亮差了不少,費禕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夕阳晚霞
2019-07-17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這時候,曹魏政權已完全為司馬昭所據有,司馬昭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蜀漢發動了進攻。在這期間,姜維與魏軍作戰,有勝有敗。姜維據守劍閣,使鍾會二十萬大軍無計可施,不得已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候,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圍繞鄧艾偷渡陰平前後的經過,蜀漢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

鄧艾偷渡陰平,只帶過來幾千人馬。當時成都尚有十萬軍兵。如果得訊以後,後主劉禪和諸葛瞻第一時間通報姜維,姜維回來,絕對有把握殲滅鄧艾。可是劉禪沒有給姜維送信兒,諸葛瞻也沒有,而是自己帶了幾萬人馬去綿竹戰鄧艾,結果全軍覆沒。直到劉禪投降後,下令姜維投降,姜維才知道信兒。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儘管姜維忠心耿耿,為國家拼命,但是劉禪(因為宦官黃皓)並不充分信任他。諸葛瞻顯然也沒有把姜維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這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滅亡了。劉禪投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後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國後期的精彩之處。雖然二人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奮鬥了努力了,名標青史,雖死猶榮。

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不識時務,窮兵黷武。我以為不然。"漢賊不兩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勢所必然。蜀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雖未成功,足擾敵謀,不為失計。智者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為什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以後才北伐呢?因為這時費禕才死,姜維才得總督內外軍事。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遵他遺囑,蔣琬繼他的丞相之位。蔣琬延熙九年死,費禕繼丞相位,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讓姜維繼他之位呢?因為當時姜維的資歷尚淺,地位尚低。

姜維原是魏將,歸降了蜀漢。諸葛亮慧眼識人,將姜維引為心腹,悉心教誨,屬以厚望。關於姜維,諸葛亮曾評論道:

蔣琬和費禕都是忠良之臣,但謹於守成,無進取之心。姜維雖有大舉之志,卻屢受裁抑,費禕僅給他一萬人馬。但儘管如此,姜維也時有斬獲:

蜀漢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姜維始得為大將軍,統內外軍事。也是於是年,姜維開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過就是數萬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許多勝仗,攻取了許多地方:


這時候,曹魏政權已完全為司馬昭所據有,司馬昭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蜀漢發動了進攻。在這期間,姜維與魏軍作戰,有勝有敗。姜維據守劍閣,使鍾會二十萬大軍無計可施,不得已準備撤軍。

就在這時候,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圍繞鄧艾偷渡陰平前後的經過,蜀漢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

鄧艾偷渡陰平,只帶過來幾千人馬。當時成都尚有十萬軍兵。如果得訊以後,後主劉禪和諸葛瞻第一時間通報姜維,姜維回來,絕對有把握殲滅鄧艾。可是劉禪沒有給姜維送信兒,諸葛瞻也沒有,而是自己帶了幾萬人馬去綿竹戰鄧艾,結果全軍覆沒。直到劉禪投降後,下令姜維投降,姜維才知道信兒。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儘管姜維忠心耿耿,為國家拼命,但是劉禪(因為宦官黃皓)並不充分信任他。諸葛瞻顯然也沒有把姜維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這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滅亡了。劉禪投

降了。歷史的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但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的英雄壯舉,卻還活在青史上,活在小說中,活在人心裡。人生如此,值了!

歡迎點評。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2019-07-17

原因簡單,諸葛亮七出祁山已經耗盡了蜀國國力,川民食不裹腹面有菜色,蜀國之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庶民百姓,人人厭戰,兵卒思鄉士氣低落,你讓姜維怎麼繼續北伐?

況且諸葛亮信任姜維不一定蜀國君臣民眾也相信姜維,這時即使姜維有伐魏之心也不會有討魏之力。

姜維是個聰明人,他也只能停止伐魏,於民休養生息,並用二十年時間理政治國、墾田囤糧,訓練士卒。

二十年後,蜀國政通人和國富民強,軍隊兵精糧足,士氣高漲,伐魏條件成熟,姜維毅然揮師出祁山伐魏,只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姜維伐魏偏碰上鄧艾,也就無可奈何了。

伊耆角木
2019-07-17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當時他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時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頻率之高,令人震驚。不過從234年到姜維北伐的249年,蜀漢沒有對曹魏再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小股侵擾。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諸葛亮執掌相權的蔣琬費禕都是鴿派,他們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韜光養晦,所以不主動去攻擊曹魏。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當時他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時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頻率之高,令人震驚。不過從234年到姜維北伐的249年,蜀漢沒有對曹魏再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小股侵擾。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諸葛亮執掌相權的蔣琬費禕都是鴿派,他們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韜光養晦,所以不主動去攻擊曹魏。


蔣琬,原為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撫軍將軍。諸葛亮死後以尚書令掌相權,不久晉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軍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加大司馬,開府治事,成為真正的實權宰相,蔣琬掌權後,親自屯駐漢中,防範曹魏來襲,並命姜維小股騷擾曹魏邊境。其實蔣琬不是純鴿派,他一直在備戰,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消耗實在太大,沒有充足的準備,需要長時間恢復,蔣琬不敢輕易出兵。而後來,他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延熙六年(243年)費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分擔職責;延熙七年(244年),蔣琬上表將益州刺史職務讓與費禕。

正是這年,費禕指揮王平、馬忠等擊潰了曹爽、夏侯玄進犯的大軍,這也奠定了費禕在蜀漢軍中的聲望。延熙九年,蔣琬病逝,費禕開始徹底掌權。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當時他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時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頻率之高,令人震驚。不過從234年到姜維北伐的249年,蜀漢沒有對曹魏再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小股侵擾。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諸葛亮執掌相權的蔣琬費禕都是鴿派,他們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韜光養晦,所以不主動去攻擊曹魏。


蔣琬,原為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撫軍將軍。諸葛亮死後以尚書令掌相權,不久晉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軍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加大司馬,開府治事,成為真正的實權宰相,蔣琬掌權後,親自屯駐漢中,防範曹魏來襲,並命姜維小股騷擾曹魏邊境。其實蔣琬不是純鴿派,他一直在備戰,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消耗實在太大,沒有充足的準備,需要長時間恢復,蔣琬不敢輕易出兵。而後來,他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延熙六年(243年)費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分擔職責;延熙七年(244年),蔣琬上表將益州刺史職務讓與費禕。

正是這年,費禕指揮王平、馬忠等擊潰了曹爽、夏侯玄進犯的大軍,這也奠定了費禕在蜀漢軍中的聲望。延熙九年,蔣琬病逝,費禕開始徹底掌權。


費禕相對蔣琬,是個更徹底的鴿派,不主張主動攻擊曹魏。姜維此前一直在外任職。延熙十年,升為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理論上來說,他跟費禕應該是分掌相權,但是由於費禕的大將軍身份高於姜維的衛將軍,所以姜維必須聽從其命令。姜維的北伐意圖一直被費禕壓制,他希望憑藉自己對西涼的熟悉,聯合羌、氐對抗曹魏。而費禕給他的兵馬從來不過萬人,姜維一直不能如願以償。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當時他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時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頻率之高,令人震驚。不過從234年到姜維北伐的249年,蜀漢沒有對曹魏再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小股侵擾。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諸葛亮執掌相權的蔣琬費禕都是鴿派,他們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韜光養晦,所以不主動去攻擊曹魏。


蔣琬,原為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撫軍將軍。諸葛亮死後以尚書令掌相權,不久晉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軍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加大司馬,開府治事,成為真正的實權宰相,蔣琬掌權後,親自屯駐漢中,防範曹魏來襲,並命姜維小股騷擾曹魏邊境。其實蔣琬不是純鴿派,他一直在備戰,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消耗實在太大,沒有充足的準備,需要長時間恢復,蔣琬不敢輕易出兵。而後來,他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延熙六年(243年)費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分擔職責;延熙七年(244年),蔣琬上表將益州刺史職務讓與費禕。

正是這年,費禕指揮王平、馬忠等擊潰了曹爽、夏侯玄進犯的大軍,這也奠定了費禕在蜀漢軍中的聲望。延熙九年,蔣琬病逝,費禕開始徹底掌權。


費禕相對蔣琬,是個更徹底的鴿派,不主張主動攻擊曹魏。姜維此前一直在外任職。延熙十年,升為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理論上來說,他跟費禕應該是分掌相權,但是由於費禕的大將軍身份高於姜維的衛將軍,所以姜維必須聽從其命令。姜維的北伐意圖一直被費禕壓制,他希望憑藉自己對西涼的熟悉,聯合羌、氐對抗曹魏。而費禕給他的兵馬從來不過萬人,姜維一直不能如願以償。


延熙十五年末,費禕開府,權勢更是達到頂峰。但是次年開春突然在宴席上被刺殺。這是一個千古疑案,因為曹魏並沒有刺殺費禕的動機,而刺客身份其實也存疑,連兩邊記錄的姓名都不一樣。而姜維一向豢養死士,所以,很多人都懷疑是姜維主導了對費禕的刺殺。

諸葛亮234年去世於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維253年開始北伐。至於原因,是因為這近二十年間,姜維的地位不夠高,不能決策。而蜀漢是鴿派掌權,加上諸葛亮北伐自然不會遂他的心願發起北伐。


只看《三國演義》的話,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給了姜維,所以諸葛亮死後姜維自然應該扛起北伐的大旗,繼續北伐。而事實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歷史上的姜維,確實很受諸葛亮重視,但談不上什麼入室弟子,只是諸葛亮的一員部將而已。真正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姜維當時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根本沒法進入核心決策層。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當時他正在進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時間,諸葛亮五次北伐,頻率之高,令人震驚。不過從234年到姜維北伐的249年,蜀漢沒有對曹魏再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最多隻是小股侵擾。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諸葛亮執掌相權的蔣琬費禕都是鴿派,他們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韜光養晦,所以不主動去攻擊曹魏。


蔣琬,原為諸葛亮的丞相府長史、撫軍將軍。諸葛亮死後以尚書令掌相權,不久晉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軍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蔣琬加大司馬,開府治事,成為真正的實權宰相,蔣琬掌權後,親自屯駐漢中,防範曹魏來襲,並命姜維小股騷擾曹魏邊境。其實蔣琬不是純鴿派,他一直在備戰,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對蜀漢消耗實在太大,沒有充足的準備,需要長時間恢復,蔣琬不敢輕易出兵。而後來,他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延熙六年(243年)費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與蔣琬分擔職責;延熙七年(244年),蔣琬上表將益州刺史職務讓與費禕。

正是這年,費禕指揮王平、馬忠等擊潰了曹爽、夏侯玄進犯的大軍,這也奠定了費禕在蜀漢軍中的聲望。延熙九年,蔣琬病逝,費禕開始徹底掌權。


費禕相對蔣琬,是個更徹底的鴿派,不主張主動攻擊曹魏。姜維此前一直在外任職。延熙十年,升為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理論上來說,他跟費禕應該是分掌相權,但是由於費禕的大將軍身份高於姜維的衛將軍,所以姜維必須聽從其命令。姜維的北伐意圖一直被費禕壓制,他希望憑藉自己對西涼的熟悉,聯合羌、氐對抗曹魏。而費禕給他的兵馬從來不過萬人,姜維一直不能如願以償。


延熙十五年末,費禕開府,權勢更是達到頂峰。但是次年開春突然在宴席上被刺殺。這是一個千古疑案,因為曹魏並沒有刺殺費禕的動機,而刺客身份其實也存疑,連兩邊記錄的姓名都不一樣。而姜維一向豢養死士,所以,很多人都懷疑是姜維主導了對費禕的刺殺。


無論究竟是不是姜維刺殺了費禕,結果都是姜維開始掌權了。延熙十六年開春費禕遇刺,夏天姜維就率領數萬人攻打南安,開始了自己不斷的北伐。沒有了費禕的壓制,姜維比當年諸葛亮更頻繁地北伐。十七年,姜維督內外軍事,出隴西北伐;十八年,出狄道北伐;十九年升大將軍,再次北伐,失利後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之後直到景耀六年蜀漢滅亡,姜維幾乎一直在外北伐,從未停歇。至蜀漢滅亡,還詐降鍾會,發動成都之亂,最終殉國。

正是因為二十年間姜維只是在地方上鎮守,直到費禕遇刺才能真正掌權。而諸葛亮五次北伐消耗太大蜀漢急需休養生息,掌權的蔣琬費禕又都是鴿派,這就是他二十年不北伐的原因。

陆弃
2019-07-20

諸葛武侯前後七次出川北伐中國曹魏政權,但是卻被沒有攻佔曹魏政權重要據點,且大軍調動糧草耗費頗多,蜀漢政權又是魏蜀吳三家當中土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前有諸葛亮的愛徒馬謖失街亭,後有後勤將領李嚴因為蜀道難走運輸物資跟不上導致兩次北伐失敗。

諸葛武侯前後七次出川北伐中國曹魏政權,但是卻被沒有攻佔曹魏政權重要據點,且大軍調動糧草耗費頗多,蜀漢政權又是魏蜀吳三家當中土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前有諸葛亮的愛徒馬謖失街亭,後有後勤將領李嚴因為蜀道難走運輸物資跟不上導致兩次北伐失敗。

第七次北伐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還不安排後事讓自己另一位得意學生薑維上位。反而讓蜀漢大權落到不思進取的費禕手中,或者說一位喜歡種田的蜀漢大臣手中,一改諸葛亮北伐的政策,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要知道前文已經說過,魏蜀吳三國中蜀國人口最少,在蜀漢修養聲息繁衍人口發展經濟的同事,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也在恢復國力中,經過二十年的和平發展,兩相比較魏國比諸葛亮的死的時候更加強大。

諸葛武侯前後七次出川北伐中國曹魏政權,但是卻被沒有攻佔曹魏政權重要據點,且大軍調動糧草耗費頗多,蜀漢政權又是魏蜀吳三家當中土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前有諸葛亮的愛徒馬謖失街亭,後有後勤將領李嚴因為蜀道難走運輸物資跟不上導致兩次北伐失敗。

第七次北伐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還不安排後事讓自己另一位得意學生薑維上位。反而讓蜀漢大權落到不思進取的費禕手中,或者說一位喜歡種田的蜀漢大臣手中,一改諸葛亮北伐的政策,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要知道前文已經說過,魏蜀吳三國中蜀國人口最少,在蜀漢修養聲息繁衍人口發展經濟的同事,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也在恢復國力中,經過二十年的和平發展,兩相比較魏國比諸葛亮的死的時候更加強大。

這位費禕還有一個習慣喜歡和稀泥,這在和平發展國家當然沒事,但是這是你死我活的三國時代,需要的是帶領國家攻城略地的領袖。當諸葛亮的愛徒姜維,準備為蜀國開疆擴土繼續北伐擴大隴西之地,費禕每次分給他兵力都沒有一萬人。等到公元253年,費禕才被魏國降將郭循所刺殺,姜維才掌握軍事大權可以帶領數萬軍隊出征,但是大勢已去。

李論
2019-07-17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小編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漢內部的反對派。在蜀漢內部,不僅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像費禕、董允等人,就主張休養生息。姜維要出兵北伐,首要的任務是搞好“統一戰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否則一旦前線戰事失利,後方則會“群起而攻之”,一些針對姜維個人的不良言論也會傳出來。即便姜維勢如破竹,後方的糧草和援兵也有可能遲遲不到,影響戰局。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小編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漢內部的反對派。在蜀漢內部,不僅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像費禕、董允等人,就主張休養生息。姜維要出兵北伐,首要的任務是搞好“統一戰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否則一旦前線戰事失利,後方則會“群起而攻之”,一些針對姜維個人的不良言論也會傳出來。即便姜維勢如破竹,後方的糧草和援兵也有可能遲遲不到,影響戰局。

(費禕)

2.姜維出身不好。在三國那個年代,還是很講究“出身”的。袁紹能成為“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身名門,“四世三公”。當時劉備只是一縣令,在十八路諸侯中無足輕重。袁紹能賜座,也是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姜維投降蜀漢前,只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將,所以他必須要在蜀漢熬幾年,積累政治資本。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小編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漢內部的反對派。在蜀漢內部,不僅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像費禕、董允等人,就主張休養生息。姜維要出兵北伐,首要的任務是搞好“統一戰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否則一旦前線戰事失利,後方則會“群起而攻之”,一些針對姜維個人的不良言論也會傳出來。即便姜維勢如破竹,後方的糧草和援兵也有可能遲遲不到,影響戰局。

(費禕)

2.姜維出身不好。在三國那個年代,還是很講究“出身”的。袁紹能成為“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身名門,“四世三公”。當時劉備只是一縣令,在十八路諸侯中無足輕重。袁紹能賜座,也是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姜維投降蜀漢前,只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將,所以他必須要在蜀漢熬幾年,積累政治資本。

(姜維)

3.蜀漢國力不允許。自打“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其實蜀漢已經無力北伐。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一家獨大。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也需要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小編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漢內部的反對派。在蜀漢內部,不僅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像費禕、董允等人,就主張休養生息。姜維要出兵北伐,首要的任務是搞好“統一戰線”,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否則一旦前線戰事失利,後方則會“群起而攻之”,一些針對姜維個人的不良言論也會傳出來。即便姜維勢如破竹,後方的糧草和援兵也有可能遲遲不到,影響戰局。

(費禕)

2.姜維出身不好。在三國那個年代,還是很講究“出身”的。袁紹能成為“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身名門,“四世三公”。當時劉備只是一縣令,在十八路諸侯中無足輕重。袁紹能賜座,也是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而姜維投降蜀漢前,只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將,所以他必須要在蜀漢熬幾年,積累政治資本。

(姜維)

3.蜀漢國力不允許。自打“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其實蜀漢已經無力北伐。後來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一家獨大。在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也需要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守仁读仁
2019-07-17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想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為季漢打下雍涼,為後人北伐奠基,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隨著諸葛亮一同死去的,還有益州最後一丁點國力。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想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為季漢打下雍涼,為後人北伐奠基,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隨著諸葛亮一同死去的,還有益州最後一丁點國力。

諸葛亮很明白已經沒戲了,他所留下的接班人都是那種勤政務本,安心種田類型的。所想就是季漢先偷偷發育,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恢復國力民力,坐等天下局勢生變。這也是季漢取勝的唯一辦法。

所以諸葛亮之後的蔣琬和費禕都醉心於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力,對於北伐,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想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為季漢打下雍涼,為後人北伐奠基,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隨著諸葛亮一同死去的,還有益州最後一丁點國力。

諸葛亮很明白已經沒戲了,他所留下的接班人都是那種勤政務本,安心種田類型的。所想就是季漢先偷偷發育,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恢復國力民力,坐等天下局勢生變。這也是季漢取勝的唯一辦法。

所以諸葛亮之後的蔣琬和費禕都醉心於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力,對於北伐,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姜維向來是把北伐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的,但是在蔣琬費禕掌權期間,季漢的軍隊歸人家二位管,姜維只是他們手底下的一個大將而已,北伐不北伐不是他說了算的,在此期間,他倒也打過幾仗,但是不是平叛就是接應,規模都不大。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想趁自己還活著的時候為季漢打下雍涼,為後人北伐奠基,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

隨著諸葛亮一同死去的,還有益州最後一丁點國力。

諸葛亮很明白已經沒戲了,他所留下的接班人都是那種勤政務本,安心種田類型的。所想就是季漢先偷偷發育,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恢復國力民力,坐等天下局勢生變。這也是季漢取勝的唯一辦法。

所以諸葛亮之後的蔣琬和費禕都醉心於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力,對於北伐,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姜維向來是把北伐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的,但是在蔣琬費禕掌權期間,季漢的軍隊歸人家二位管,姜維只是他們手底下的一個大將而已,北伐不北伐不是他說了算的,在此期間,他倒也打過幾仗,但是不是平叛就是接應,規模都不大。

一直到費禕被刺殺,姜維上臺,他才有了北伐的機會。

關於費禕被刺殺一事,守仁君認為幕後主謀大概率就是姜維,具體不多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