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但為何李廣死後卻能流芳百世?

10 個回答
屋檐顶
2019-09-13

李廣是漢武帝初期的名將。在漢武帝時期,他和衛青霍去病這幾名非常有名的大將。出擊塞外才將匈奴部落瓦解。最後李廣為什麼沒有得到加封呢?是因為皇帝本人性格的一些原因。再加上朝忠御史言觀對李廣將軍的一些詬病。再加上漢武帝當時並沒有對其及時加封。但是在後世歷朝歷代的皇帝當中,逐漸意識到了,李廣在歷史潮流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這種作用。所以說後代皇帝每一代皇帝都對李廣進行了加封。而且在漢民族這些後代當中,李廣仍然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不但瓦解了匈奴,保衛我們的中原王朝。而且還把匈奴全部趕出了塞外荒漠。使農耕民族得以穩定了幾百年。其次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李廣將軍當時和漢代的其他明教。如衛青,霍去病等人一同作戰。相比之下他的功績就不算十分顯著了外加上朝中其他御史言官對於李廣的詬病。準確來說,李廣將軍也算是生不逢時吧。

未济
2019-09-14

第一,李廣確實有戰功。李廣沒封侯是因為沒有大勝利,和衛青 霍去病平定匈奴的戰功沒法比,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主將是周亞夫,大頭也得算在周亞夫頭上。李廣的戰績是長年累月積累出來的, 只是是一些防禦上的勝利,顯得沒那麼厲害。李廣抗擊匈奴是有功勞的,飛將軍的稱號不是吹的。

第二,精神作用。在沒有衛青和霍去病之前,一直是李廣在前線與匈奴作戰,而且李廣還有勝利的戰績,匈奴都有些忌憚李廣。在那個時候,李廣是一面旗幟,是精神上的將領,只要他在,百姓就放心了。這也是後來百姓傳頌能出名的主要原因。衛青和霍去病帶來的是光輝,而李廣是危難中的希望。

第三,個人英雄形象。大家都崇拜英雄,對於一些自身實力過硬的英雄更是喜愛。李廣就是自身十分勇猛的一個英雄,一提到諸葛亮,我們覺得他運籌帷幄厲害,但是第一時間不會聯想到英雄這個詞,而李廣是自己真刀真槍拼出來的,腦海中有一種高大威猛的形象。大家喜愛這個形象。李廣有一些個人勇猛的小故事,大家喜歡聽,自然流傳廣。

第四,後人評價積極正面。大家都為李廣不封侯感到可惜,都讚揚李廣的勇猛,抗擊匈奴的功勞。大家不會總是提他後期出擊匈奴時迷路的事。李廣總體來說是積極正面的,自然可以流傳。

千夜看世界
2019-09-14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那為何李廣死後卻百世流芳,所有人都記住他的勇武呢?千夜以為,是因為太史公的偏心,他用了最精彩的詳盡筆墨寫不得志的李廣,千百年來讓讀史的人印象深刻。李廣軍功平平,卻享受跟秦始皇愛將蒙恬、劉邦最倚重的漢初功臣淮陰侯韓信一樣的待遇——單獨列傳。


太史公是有多“愛”李廣,才會單獨為他立傳。要知道,在《史記》裡能夠享受獨傳的武將並不多,神武如大秦軍神白起、忠勇如趙國老將廉頗,都是與他人合傳。漢武帝愛重非常的帝國雙璧——大將軍大司馬衛青、驃騎將軍大司馬霍去病,他們死後都享受屬國玄甲軍送葬、陪葬茂陵的殊榮,但在司馬遷的筆下不過爾爾。


李廣論軍功遠不及同時代的衛霍,然李廣獨傳衛霍合傳,太史公比較欣賞誰,不言而喻。《李將軍列傳》不僅篇幅詳盡,筆法也遠比《衛將軍驃騎列傳》精彩多了。《衛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六千餘字,但兩人的軍功也多。衛青七徵匈奴、霍去病六戰匈奴,其中還夾雜著公孫賀、李息、公孫敖、張騫、蘇建、趙信、趙破奴、曹襄等23名裨將的小傳,這篇幅顯然是不夠用的。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那為何李廣死後卻百世流芳,所有人都記住他的勇武呢?千夜以為,是因為太史公的偏心,他用了最精彩的詳盡筆墨寫不得志的李廣,千百年來讓讀史的人印象深刻。李廣軍功平平,卻享受跟秦始皇愛將蒙恬、劉邦最倚重的漢初功臣淮陰侯韓信一樣的待遇——單獨列傳。


太史公是有多“愛”李廣,才會單獨為他立傳。要知道,在《史記》裡能夠享受獨傳的武將並不多,神武如大秦軍神白起、忠勇如趙國老將廉頗,都是與他人合傳。漢武帝愛重非常的帝國雙璧——大將軍大司馬衛青、驃騎將軍大司馬霍去病,他們死後都享受屬國玄甲軍送葬、陪葬茂陵的殊榮,但在司馬遷的筆下不過爾爾。


李廣論軍功遠不及同時代的衛霍,然李廣獨傳衛霍合傳,太史公比較欣賞誰,不言而喻。《李將軍列傳》不僅篇幅詳盡,筆法也遠比《衛將軍驃騎列傳》精彩多了。《衛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六千餘字,但兩人的軍功也多。衛青七徵匈奴、霍去病六戰匈奴,其中還夾雜著公孫賀、李息、公孫敖、張騫、蘇建、趙信、趙破奴、曹襄等23名裨將的小傳,這篇幅顯然是不夠用的。

擔任過史館檢閱的南宋學者黃震說過: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震為衛霍兩人抱不平:衛出塞二千里,聲威振華夷,但是讀他們傳記,覺得不值一錢。李廣每戰必敗北,一輩子在戰場上都表現平平,在傳記中卻是英雄氣概,風骨剛健。史家褒貶揚抑的筆法,豈是常人能及?


黃震所言非虛,千夜對比過《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李將軍列傳》,太史公寫衛霍,筆法相當粗糙。通篇都是流水賬筆法,衛霍出定襄、收復河西、平漠北等多次精彩戰役,大多數都是以“交代出兵時間地點+引用漢武帝表彰軍功詔書”的模式一筆帶動。筆法既不生動也不精彩,味同嚼蠟。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那為何李廣死後卻百世流芳,所有人都記住他的勇武呢?千夜以為,是因為太史公的偏心,他用了最精彩的詳盡筆墨寫不得志的李廣,千百年來讓讀史的人印象深刻。李廣軍功平平,卻享受跟秦始皇愛將蒙恬、劉邦最倚重的漢初功臣淮陰侯韓信一樣的待遇——單獨列傳。


太史公是有多“愛”李廣,才會單獨為他立傳。要知道,在《史記》裡能夠享受獨傳的武將並不多,神武如大秦軍神白起、忠勇如趙國老將廉頗,都是與他人合傳。漢武帝愛重非常的帝國雙璧——大將軍大司馬衛青、驃騎將軍大司馬霍去病,他們死後都享受屬國玄甲軍送葬、陪葬茂陵的殊榮,但在司馬遷的筆下不過爾爾。


李廣論軍功遠不及同時代的衛霍,然李廣獨傳衛霍合傳,太史公比較欣賞誰,不言而喻。《李將軍列傳》不僅篇幅詳盡,筆法也遠比《衛將軍驃騎列傳》精彩多了。《衛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六千餘字,但兩人的軍功也多。衛青七徵匈奴、霍去病六戰匈奴,其中還夾雜著公孫賀、李息、公孫敖、張騫、蘇建、趙信、趙破奴、曹襄等23名裨將的小傳,這篇幅顯然是不夠用的。

擔任過史館檢閱的南宋學者黃震說過: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震為衛霍兩人抱不平:衛出塞二千里,聲威振華夷,但是讀他們傳記,覺得不值一錢。李廣每戰必敗北,一輩子在戰場上都表現平平,在傳記中卻是英雄氣概,風骨剛健。史家褒貶揚抑的筆法,豈是常人能及?


黃震所言非虛,千夜對比過《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李將軍列傳》,太史公寫衛霍,筆法相當粗糙。通篇都是流水賬筆法,衛霍出定襄、收復河西、平漠北等多次精彩戰役,大多數都是以“交代出兵時間地點+引用漢武帝表彰軍功詔書”的模式一筆帶動。筆法既不生動也不精彩,味同嚼蠟。

《李將軍列傳》的筆法要細膩多了,為彰李廣的智勇,有兩個故事尤為精彩。第一個故事“下馬解鞍”。李廣帶百騎遭遇匈奴千騎: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比不敢擊我。’”


遭遇險情,李廣先是對眾將做了一番思想動員。講清楚人多我寡,暴走必被殲滅的道理。果然,按照他的部署“胡騎遂不敢擊”。更英勇地在後面:“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兩軍對峙,李廣不僅縱馬射殺匈奴白馬將,還令將士們都卸下馬鞍,讓馬臥倒。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障眼法,安然在十倍的敵軍面前睡了一個晚上,匈奴人以為大漢有眾多伏兵以待,李廣只是誘餌。非但不敢夜襲,還灰溜溜地趁夜溜走。在這個故事之中,李廣的機智、沉著、果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那為何李廣死後卻百世流芳,所有人都記住他的勇武呢?千夜以為,是因為太史公的偏心,他用了最精彩的詳盡筆墨寫不得志的李廣,千百年來讓讀史的人印象深刻。李廣軍功平平,卻享受跟秦始皇愛將蒙恬、劉邦最倚重的漢初功臣淮陰侯韓信一樣的待遇——單獨列傳。


太史公是有多“愛”李廣,才會單獨為他立傳。要知道,在《史記》裡能夠享受獨傳的武將並不多,神武如大秦軍神白起、忠勇如趙國老將廉頗,都是與他人合傳。漢武帝愛重非常的帝國雙璧——大將軍大司馬衛青、驃騎將軍大司馬霍去病,他們死後都享受屬國玄甲軍送葬、陪葬茂陵的殊榮,但在司馬遷的筆下不過爾爾。


李廣論軍功遠不及同時代的衛霍,然李廣獨傳衛霍合傳,太史公比較欣賞誰,不言而喻。《李將軍列傳》不僅篇幅詳盡,筆法也遠比《衛將軍驃騎列傳》精彩多了。《衛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六千餘字,但兩人的軍功也多。衛青七徵匈奴、霍去病六戰匈奴,其中還夾雜著公孫賀、李息、公孫敖、張騫、蘇建、趙信、趙破奴、曹襄等23名裨將的小傳,這篇幅顯然是不夠用的。

擔任過史館檢閱的南宋學者黃震說過: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震為衛霍兩人抱不平:衛出塞二千里,聲威振華夷,但是讀他們傳記,覺得不值一錢。李廣每戰必敗北,一輩子在戰場上都表現平平,在傳記中卻是英雄氣概,風骨剛健。史家褒貶揚抑的筆法,豈是常人能及?


黃震所言非虛,千夜對比過《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李將軍列傳》,太史公寫衛霍,筆法相當粗糙。通篇都是流水賬筆法,衛霍出定襄、收復河西、平漠北等多次精彩戰役,大多數都是以“交代出兵時間地點+引用漢武帝表彰軍功詔書”的模式一筆帶動。筆法既不生動也不精彩,味同嚼蠟。

《李將軍列傳》的筆法要細膩多了,為彰李廣的智勇,有兩個故事尤為精彩。第一個故事“下馬解鞍”。李廣帶百騎遭遇匈奴千騎: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比不敢擊我。’”


遭遇險情,李廣先是對眾將做了一番思想動員。講清楚人多我寡,暴走必被殲滅的道理。果然,按照他的部署“胡騎遂不敢擊”。更英勇地在後面:“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兩軍對峙,李廣不僅縱馬射殺匈奴白馬將,還令將士們都卸下馬鞍,讓馬臥倒。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障眼法,安然在十倍的敵軍面前睡了一個晚上,匈奴人以為大漢有眾多伏兵以待,李廣只是誘餌。非但不敢夜襲,還灰溜溜地趁夜溜走。在這個故事之中,李廣的機智、沉著、果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個故事“詐死逃脫”,發生在馬邑之謀失敗之後四年,匈奴生擒李廣: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

匈奴人得了李廣跟個寶貝一樣,照顧他有傷在身,在兩馬之間置了一個吊床一樣的東西,讓他躺著。這就給李廣製造了逃跑的機會:

“行十餘裡,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在這個“詐死逃脫”的故事裡面,場面、動作、表情等等細節一應俱全,如裝死的李廣斜睨了一眼,就瞄準了一個騎著好馬的笨蛋,這表情不要太機靈了。然後了一躍而上,把笨蛋推下馬,策馬狂奔數十里的動作不要太矯健了。後有追兵,還取弓將追兵射落馬下,這武藝不能再高強!


在這兩個故事裡面,李廣的膽識、智謀、身手、沉著簡直跟於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如探囊取物般的喬峰有得一拼。太史公寫李廣, 不僅寫出名將風采,還有英雄氣概。讀完這兩個故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會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一輩子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未能憑軍功封侯。

司馬遷為李廣立傳的立意,其實在《李將軍列傳》開篇就開宗明義了: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就嶄露頭角,漢文帝曾經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封萬戶侯。當時的人都認為李廣若是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多半能封萬戶侯。李廣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在生前最後一戰時,跟衛青請戰:

“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從這段話看得出來,李廣正面抵擋單于,一戰封侯的渴望多麼強烈!他自覺有能力有決心,就差一個機會。可是,漢武帝和衛青,都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把他從前鋒的位置換成後衛: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95,或失道,後大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難封,表面上看是因為漢武帝嫌棄他運氣不好,暗自交代衛青不要給他正面與單于交戰的機會,還有衛青有私心,想把機會留給“自己人”公孫敖。可是,只要認真想想,李廣作為老將,他出道遠比衛霍要早多了。他在漢文帝時代已經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遇到封侯的機會?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生不逢時,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啟動對匈奴的戰役。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戰場上表現卓越,從奴生子一躍成侯。李廣壯年,並沒有太多上戰場的機會,而等漢武帝開始大規模用兵的時候,資源又都向衛霍傾斜,李廣分不到強兵良馬,甚至作戰的安排,都要受制於人。所以,“李廣難封”成為他終身憾事,他正是因為封侯的執念,最後引刀自剄。


其實,機會無論什麼的時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漢景帝的時候有 “七國之亂“,帝國內部也出現了戰場,李廣當時作為已經成名的將領,並沒有突出的表現。如果他抓住這次機會,何愁不會一戰封侯?



衛青和霍去病的爵位和功名,何嘗不是他們自己一場場戰爭打回來的?漢武帝字馬邑之謀後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派出四路人馬,這是衛青第一次上戰場,同時領軍的還有衛尉李廣、太僕公孫賀、大中大夫公孫敖。衛青被封了車騎將軍,李廣封為驍騎將軍,公孫賀被封為輕騎將軍,公孫敖被封為騎將軍。所謂x將軍,是這四人領軍的軍職,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官職。這四位將軍之中,唯有衛青一人是白身。


可是這四路人馬, 李廣被活捉、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公孫賀不過不失,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獲敵軍數百人。這是衛青第一次在軍中亮相,表現上佳給了漢武帝大大一個驚喜。衛青就是從這一戰中嶄露頭角,一生中七徵匈奴,斬首五萬餘,封侯拜將。


從漢武帝對匈奴正式用兵的第一戰開始,衛青就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華,拉開了與李廣等將領的距離。再後來英才天縱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衛霍雙子星更襯得大漢其他將領黯淡無光。李廣的確是勇武過人,可是單槍匹馬打鬥的能力,不等同於帶兵的能力。李廣身上最矛盾之處,恐怕就在於人武力值突出,但是在戰場上表現平平的李廣,隨大軍出征從未打過勝仗,還有被匈奴活捉的經歷。

那為何李廣死後卻百世流芳,所有人都記住他的勇武呢?千夜以為,是因為太史公的偏心,他用了最精彩的詳盡筆墨寫不得志的李廣,千百年來讓讀史的人印象深刻。李廣軍功平平,卻享受跟秦始皇愛將蒙恬、劉邦最倚重的漢初功臣淮陰侯韓信一樣的待遇——單獨列傳。


太史公是有多“愛”李廣,才會單獨為他立傳。要知道,在《史記》裡能夠享受獨傳的武將並不多,神武如大秦軍神白起、忠勇如趙國老將廉頗,都是與他人合傳。漢武帝愛重非常的帝國雙璧——大將軍大司馬衛青、驃騎將軍大司馬霍去病,他們死後都享受屬國玄甲軍送葬、陪葬茂陵的殊榮,但在司馬遷的筆下不過爾爾。


李廣論軍功遠不及同時代的衛霍,然李廣獨傳衛霍合傳,太史公比較欣賞誰,不言而喻。《李將軍列傳》不僅篇幅詳盡,筆法也遠比《衛將軍驃騎列傳》精彩多了。《衛將軍驃騎列傳》雖然六千餘字,但兩人的軍功也多。衛青七徵匈奴、霍去病六戰匈奴,其中還夾雜著公孫賀、李息、公孫敖、張騫、蘇建、趙信、趙破奴、曹襄等23名裨將的小傳,這篇幅顯然是不夠用的。

擔任過史館檢閱的南宋學者黃震說過: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震為衛霍兩人抱不平:衛出塞二千里,聲威振華夷,但是讀他們傳記,覺得不值一錢。李廣每戰必敗北,一輩子在戰場上都表現平平,在傳記中卻是英雄氣概,風骨剛健。史家褒貶揚抑的筆法,豈是常人能及?


黃震所言非虛,千夜對比過《衛將軍驃騎列傳》和《李將軍列傳》,太史公寫衛霍,筆法相當粗糙。通篇都是流水賬筆法,衛霍出定襄、收復河西、平漠北等多次精彩戰役,大多數都是以“交代出兵時間地點+引用漢武帝表彰軍功詔書”的模式一筆帶動。筆法既不生動也不精彩,味同嚼蠟。

《李將軍列傳》的筆法要細膩多了,為彰李廣的智勇,有兩個故事尤為精彩。第一個故事“下馬解鞍”。李廣帶百騎遭遇匈奴千騎: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比不敢擊我。’”


遭遇險情,李廣先是對眾將做了一番思想動員。講清楚人多我寡,暴走必被殲滅的道理。果然,按照他的部署“胡騎遂不敢擊”。更英勇地在後面:“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兩軍對峙,李廣不僅縱馬射殺匈奴白馬將,還令將士們都卸下馬鞍,讓馬臥倒。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障眼法,安然在十倍的敵軍面前睡了一個晚上,匈奴人以為大漢有眾多伏兵以待,李廣只是誘餌。非但不敢夜襲,還灰溜溜地趁夜溜走。在這個故事之中,李廣的機智、沉著、果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個故事“詐死逃脫”,發生在馬邑之謀失敗之後四年,匈奴生擒李廣: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

匈奴人得了李廣跟個寶貝一樣,照顧他有傷在身,在兩馬之間置了一個吊床一樣的東西,讓他躺著。這就給李廣製造了逃跑的機會:

“行十餘裡,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在這個“詐死逃脫”的故事裡面,場面、動作、表情等等細節一應俱全,如裝死的李廣斜睨了一眼,就瞄準了一個騎著好馬的笨蛋,這表情不要太機靈了。然後了一躍而上,把笨蛋推下馬,策馬狂奔數十里的動作不要太矯健了。後有追兵,還取弓將追兵射落馬下,這武藝不能再高強!


在這兩個故事裡面,李廣的膽識、智謀、身手、沉著簡直跟於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如探囊取物般的喬峰有得一拼。太史公寫李廣, 不僅寫出名將風采,還有英雄氣概。讀完這兩個故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會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太史公的偏心嗎?有點,至少在筆墨上是。用在李廣身上是不惜濃墨重彩,用在衛青霍去病身上輕描淡寫。霍去病三戰定河西,一戰漠北封狼居胥。難道在他身上就沒有發生過這般精彩的故事?衛青首戰奇襲龍城,扭轉漢對戰匈奴的被動局面。奴子出身的他,有何過人的武藝?他七徵匈奴,每次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霍去病是公認的閃電戰鼻祖,千里奔襲斬將奪旗,縱馬塞外風霜如刃。他在征途之中會遇到過什麼困難?他為什麼每次都能精準地找到打擊目標?他又是用什麼方法重挫匈奴軍?


只可惜,《史記》裡《衛將軍驃騎列傳》筆墨太簡略了,你想知道大漢軍旅雙子星的為和戰無不勝,以衛霍合傳的儉省,統統都不能告訴你。《史記》是離衛霍最近的史書,太史公跟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史記》都語焉不詳,更別指望後世的《漢書》、《資治通鑑》能略載一二。


這便是李廣一生未封侯卻流芳百世的原因,司馬遷是個客觀的歷史學家,可是隻要人就會有情緒,有自己的偏好。“李廣難封”的遺憾,未嘗沒有他對自己命運的感嘆?

仁山新语
2019-09-16

我們通過與同時期兩個名將的比較,來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個是韓信。韓信忍胯下之辱,千古留名。他當了楚王之後,回到故里,不僅沒有殺掉當初侮辱自己的那個年輕人,反而任命他為楚國的中尉,並對各位將相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但殺他不能成名,所以忍受,才有了今天。數十年後,李廣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霸陵尉得罪了他,他再次掌權後,就找個理由把人家殺了。千古慨嘆,李廣難封,李廣未能封侯,究竟是懷才不遇,還是自身氣度不夠,與韓信相比較,答案就出來了。

第二位,是與李廣同為漢武帝時期的名將程不識。李廣訓練部隊,不重紀律,作戰採取自由作風,不拘一格。程不識為人嚴謹,部隊紀律嚴明,總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警備狀態。李廣要麼大敗,要麼大勝,有時還能以少勝多,程不時卻從未讓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沒獲得過重大的勝利。當時程不識的名氣在李廣之上,後世李廣的名氣卻在程不識之上。因為真正用起人來,特別是危急時刻,困難時期,需要李廣這樣的進攻的將軍,用勝利鼓舞士氣,所以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總結。

總之,李廣氣度不夠,難以封侯,但國家有難,需要的就是李廣這樣能夠獨擋一面,解危救困,高漲士氣,穩定軍心的將軍,因可流芳百世。

竹中居士
2019-09-17

飛將軍李廣乃秦朝名將李信後人,自幼便受家中習武風氣的影響,世代傳習騎射。文帝時,匈奴大舉進犯,李廣便參軍抗敵,憑藉比匈奴還匈奴的騎射和勇武,在漢匈兩軍之中大名遠揚。

李廣對士兵很好,行軍打戰總會考慮士兵的感受,加之長期在邊塞作戰,所以深受士兵和百姓的愛戴。

可以說李廣生不逢時,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李廣無論個人作戰還是領兵打戰都是一等一的好手,長期在邊關作戰,拒敵於外,無處不體現了大漢王朝將軍的風度,是當之無愧的“飛將軍”。

這等人物,為什麼生在在發生七國之亂和漢武帝討伐匈奴的時期,都未能封侯呢?

我們再來看看同時期的兩位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元光六年,匈奴興兵南下。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部隊立下首功,首虜匈奴700餘人。龍城之戰是漢朝第一次對匈奴大規模軍事中取勝,大大提高了國人的軍事鬥爭信心。後衛青六徵匈奴,收復河朔、河套地區,立下不世之功。漠北大戰後,在相當長時間內,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而霍去病是一個被稱為閃電戰的鼻祖的男人,18歲的霍去病便跟著舅舅出征,離開大軍,奔襲數百里,殺敵2028人。這2028人裡包括單于祖父,匈奴相國,活捉單于叔父。漢武帝認為他的功勞在全軍為第一,封其為冠軍侯。這一年霍去病18歲。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

霍去病率1萬騎兵出隴西,跋山涉水經過五國,過焉支山1000多裡,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

再戰,發現友軍未及時到達會和,孤軍深入,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戶。

又戰,匈奴軍見漢軍已不敢戰,驃騎乃馳入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號稱十萬。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戰,漢匈決戰,雙方均傾盡全力。衛青、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數十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

這一役,霍去病奔襲千里,俘虜斬殺7萬餘人,追到了狼居胥(現蒙古境內),這也是封狼居胥成語來歷。一直到貝爾湖才返回。

可以說李廣是中華農業帝國將領的典型代表,善防守,能打硬仗,打法保守。而其本身卻由身懷絕技,精通騎射,勇猛國士無雙。所以歷代文人雅士都喜歡這樣的人物,而李廣的際遇又與自己如此相似(古人都喜歡寫自己懷才不遇)。

還有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又對李廣比較偏愛,從為李陵辯護入獄,到為李廣立傳都可以看出來。所以飛將軍李廣的故事便代代相傳,其名流芳百世。

果笑
2019-09-13

“李廣難封”中的李廣,指西漢時期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將軍。他一生與匈奴戰鬥,戰功顯赫,可是到死未得封爵,所以“李廣難封”往往用來感嘆功高不爵,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先看李廣沒有被封爵的原因:

1.唐代詩人盧綸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詩講述李廣射石的故事,由此知道李廣自身武藝高強,特別是箭術高超。

“李廣難封”中的李廣,指西漢時期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將軍。他一生與匈奴戰鬥,戰功顯赫,可是到死未得封爵,所以“李廣難封”往往用來感嘆功高不爵,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先看李廣沒有被封爵的原因:

1.唐代詩人盧綸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詩講述李廣射石的故事,由此知道李廣自身武藝高強,特別是箭術高超。

李廣射石圖

2.“飛將軍”稱號的由來與他脫險經歷有關。

在一次和匈奴作戰中,李廣錯誤估計形勢導致中了埋伏,被匈奴人活捉。李廣裝死,任由匈奴人把他放在一張網裡趕路,然後悄悄趁匈奴人沒防備時,搶走了他們的一匹馬和弓箭。

李廣的箭術和騎術很是了得,匈奴人哪裡還攔得住,於是李廣騎著馬飛快地回到自己營地。士兵們驚奇見到李廣將軍活著回營,佩服到極點,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傳播出去,“飛將軍”的稱號便由此而來。

3.李廣帶兵的方式和戰術的制定上都具有特色。

他帶兵比較隨和,不會去制定條條款款讓兵將們遵守,所以兵將們無怨無悔跟隨著他。

在戰術的制定方面,他依照自己征戰沙場多年得出的經驗而定,不會有紙上談兵這種情形發生,也不固定自己作戰的方式,變化比較多。

“李廣難封”中的李廣,指西漢時期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將軍。他一生與匈奴戰鬥,戰功顯赫,可是到死未得封爵,所以“李廣難封”往往用來感嘆功高不爵,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先看李廣沒有被封爵的原因:

1.唐代詩人盧綸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詩講述李廣射石的故事,由此知道李廣自身武藝高強,特別是箭術高超。

李廣射石圖

2.“飛將軍”稱號的由來與他脫險經歷有關。

在一次和匈奴作戰中,李廣錯誤估計形勢導致中了埋伏,被匈奴人活捉。李廣裝死,任由匈奴人把他放在一張網裡趕路,然後悄悄趁匈奴人沒防備時,搶走了他們的一匹馬和弓箭。

李廣的箭術和騎術很是了得,匈奴人哪裡還攔得住,於是李廣騎著馬飛快地回到自己營地。士兵們驚奇見到李廣將軍活著回營,佩服到極點,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傳播出去,“飛將軍”的稱號便由此而來。

3.李廣帶兵的方式和戰術的制定上都具有特色。

他帶兵比較隨和,不會去制定條條款款讓兵將們遵守,所以兵將們無怨無悔跟隨著他。

在戰術的制定方面,他依照自己征戰沙場多年得出的經驗而定,不會有紙上談兵這種情形發生,也不固定自己作戰的方式,變化比較多。

“飛將軍”李廣

綜上所述,個人方面李廣應該是一位自身武藝高強,戰場上不會畏懼的勇士;統帥軍隊方面,李廣的特點可以運用在短期並且簡單的戰役上,反之比較容易失利。

“文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衛青就完全具有了新一代統帥才能,作為追求進步的漢武帝來說,選擇李廣還是衛青,根本沒有猶豫。

再說李廣死後卻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1.李廣由於迷了路導致沒能參戰,而這場戰役是直接攻打單于,是他一生夢想。此時,李廣既怨衛青指定的計劃路線使他迷了路,又不願意被人恥笑,於是自刎身亡。

2.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李廣沒有自刎身亡,就會繼續以後的戰爭生涯,一直保持勝利狀態到他去世。到時歷史記載上關於李廣會有和現在相同說法嗎?

大家都明白,任何事情留有遺憾才是最完美,李廣將軍死後卻能流芳百世就是這原因吧。

相當於李廣將軍“急流勇退”,他的事蹟才會流傳到現在,但無可否認李廣將軍是一位頂天立地男子漢,英雄。

回答結束,謝謝邀請。

闲壶杂谈
2019-09-17

因為首先李廣作為武將的才能和戰績是不可置疑的。李廣一生戎馬,歷經三朝戰功赫赫,尤其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曾率一百騎嚇退數千匈奴鐵騎。又在被活捉後隻身搶奪馬匹和弓箭在幾百人的追擊下逃生,並憑藉自己精湛的箭術在逃跑中不斷射殺匈奴騎兵。同時李廣善於治軍,士兵都願意跟隨他打仗。匈奴在與李廣的對抗中常常吃敗仗,以至於匈奴人稱李廣為“飛將軍”,匈奴單于也很佩服他,匈奴軍隊都躲著他,不敢在他駐守的周邊出現。

但是李廣雖然是一位非常合格的武將,但他在為官之道上並不在行,其為人誠懇,真摯,不善言談,這種性格特點在官場上非常吃虧。而且這個人時運也不大好,數次立功要不了了之要不功過相抵。為此李廣也很鬱悶,他就去問星象家王朔,說自己打匈奴從來沒拉下過,這麼多年來自己的好多屬下都封侯了,自己的功勞也不比他們小,但總是不能得封,難道自己真沒這個命嗎?王朔就問他是否有過不該做的事。李廣就想起當年自己為平定羌人反叛騙他們投降然後全部殺光。王朔就說殺降這種事是最影響人的時運的。可能也是安慰李廣吧。最終李廣隨衛青出征匈奴卻迷路,導致沒有按時到達戰場,李廣氣不過就自殺了,至死也沒有得願封侯。

而我們中國人歷來都更同情和歌頌悲情的英雄,就好比項羽,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這些人要不就是武功蓋世,要不就是為人品格極高,但他們的下場都很悲慘。同樣的人們願意同情和歌頌李廣也是如此。

吴老师谈历史
2019-09-13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在漢朝有兩名非常出色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顯然李廣在後世的盛名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高,其實這也與李廣本人的自身原因有關,當時漢武帝對抗匈奴可以說是留名千古,正是因為最後平定了匈奴,漢朝才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當時的北方匈奴連年不斷的進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李廣去駐守邊疆,其中光李廣一生就與匈奴軍隊交戰70多次,但是直到最後李廣也沒有封侯,後人有不少人將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之處的境地,常用李廣來做比喻,由此也看出後人對於李廣的同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在漢朝有兩名非常出色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顯然李廣在後世的盛名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高,其實這也與李廣本人的自身原因有關,當時漢武帝對抗匈奴可以說是留名千古,正是因為最後平定了匈奴,漢朝才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當時的北方匈奴連年不斷的進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李廣去駐守邊疆,其中光李廣一生就與匈奴軍隊交戰70多次,但是直到最後李廣也沒有封侯,後人有不少人將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之處的境地,常用李廣來做比喻,由此也看出後人對於李廣的同情。

其實李廣沒有被封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李廣的出生,像李廣這種沒有背景的將軍,即使一身戰功,為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也難以身居高位,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看待李廣其本人確實有相當卓越的軍事,才能就比如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當時有幾位宦官在野外馳騁,結果卻不幸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這些宦官在逃回去之後立馬稟告李廣,當時李廣帶了幾十名騎兵就立馬追了過來,當場殺死了兩個匈奴人,還剩下一個匈奴俘虜,當時李廣將這名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返程,卻突然看到前方有數千名匈奴騎兵,當時李廣所帶的數十名騎兵十分驚慌,李廣告訴大家一定要鎮定自若,對方會以為我們是用來誘敵的士兵,肯定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表現的越鎮定,對面就會越被我們迷惑,果不其然,匈奴士兵的將領也遠遠看到了李廣的這數十人馬,看到李廣鎮定自若的表現,果真認為他們是漢朝軍隊派來誘敵的人馬,果然在原地按兵不動,天逐漸黑了,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廣幾安下馬側臥在土地上十分悠閒的樣子,匈奴看他們這個樣子反而更加不敢進犯,等天黑以後就逐漸撤兵了,李廣帶著幾十名騎兵安然無恙的返回了營地,這就是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的故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在漢朝有兩名非常出色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顯然李廣在後世的盛名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高,其實這也與李廣本人的自身原因有關,當時漢武帝對抗匈奴可以說是留名千古,正是因為最後平定了匈奴,漢朝才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當時的北方匈奴連年不斷的進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李廣去駐守邊疆,其中光李廣一生就與匈奴軍隊交戰70多次,但是直到最後李廣也沒有封侯,後人有不少人將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之處的境地,常用李廣來做比喻,由此也看出後人對於李廣的同情。

其實李廣沒有被封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李廣的出生,像李廣這種沒有背景的將軍,即使一身戰功,為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也難以身居高位,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看待李廣其本人確實有相當卓越的軍事,才能就比如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當時有幾位宦官在野外馳騁,結果卻不幸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這些宦官在逃回去之後立馬稟告李廣,當時李廣帶了幾十名騎兵就立馬追了過來,當場殺死了兩個匈奴人,還剩下一個匈奴俘虜,當時李廣將這名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返程,卻突然看到前方有數千名匈奴騎兵,當時李廣所帶的數十名騎兵十分驚慌,李廣告訴大家一定要鎮定自若,對方會以為我們是用來誘敵的士兵,肯定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表現的越鎮定,對面就會越被我們迷惑,果不其然,匈奴士兵的將領也遠遠看到了李廣的這數十人馬,看到李廣鎮定自若的表現,果真認為他們是漢朝軍隊派來誘敵的人馬,果然在原地按兵不動,天逐漸黑了,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廣幾安下馬側臥在土地上十分悠閒的樣子,匈奴看他們這個樣子反而更加不敢進犯,等天黑以後就逐漸撤兵了,李廣帶著幾十名騎兵安然無恙的返回了營地,這就是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的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其實本人是一個智勇雙全相當有才幹的人物漢朝當時實行的是軍功制,李廣身上其實有不少赫赫軍功,但之所以最後還是沒有封侯的原因,除了李廣出身不好,還因為李廣並沒有為漢王室帶來最終勝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李廣曾經在實戰中有一些失誤,三次在沙漠之中迷路,又有多次因為寡不敵眾而取得了失敗,並且當時還為整個軍隊的進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些事情也讓漢武帝感到極為不悅,再加上李廣與衛青不同,李廣的家境太過於平凡。衛青家裡有皇后衛子夫做靠山,所以衛青自然是平步青雲,李廣沒有衛青的家境,李廣的地位可以說是靠著自己親手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從最底層的士兵才做到了將領。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在漢朝有兩名非常出色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顯然李廣在後世的盛名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高,其實這也與李廣本人的自身原因有關,當時漢武帝對抗匈奴可以說是留名千古,正是因為最後平定了匈奴,漢朝才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當時的北方匈奴連年不斷的進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李廣去駐守邊疆,其中光李廣一生就與匈奴軍隊交戰70多次,但是直到最後李廣也沒有封侯,後人有不少人將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之處的境地,常用李廣來做比喻,由此也看出後人對於李廣的同情。

其實李廣沒有被封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李廣的出生,像李廣這種沒有背景的將軍,即使一身戰功,為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也難以身居高位,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看待李廣其本人確實有相當卓越的軍事,才能就比如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當時有幾位宦官在野外馳騁,結果卻不幸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這些宦官在逃回去之後立馬稟告李廣,當時李廣帶了幾十名騎兵就立馬追了過來,當場殺死了兩個匈奴人,還剩下一個匈奴俘虜,當時李廣將這名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返程,卻突然看到前方有數千名匈奴騎兵,當時李廣所帶的數十名騎兵十分驚慌,李廣告訴大家一定要鎮定自若,對方會以為我們是用來誘敵的士兵,肯定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表現的越鎮定,對面就會越被我們迷惑,果不其然,匈奴士兵的將領也遠遠看到了李廣的這數十人馬,看到李廣鎮定自若的表現,果真認為他們是漢朝軍隊派來誘敵的人馬,果然在原地按兵不動,天逐漸黑了,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廣幾安下馬側臥在土地上十分悠閒的樣子,匈奴看他們這個樣子反而更加不敢進犯,等天黑以後就逐漸撤兵了,李廣帶著幾十名騎兵安然無恙的返回了營地,這就是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的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其實本人是一個智勇雙全相當有才幹的人物漢朝當時實行的是軍功制,李廣身上其實有不少赫赫軍功,但之所以最後還是沒有封侯的原因,除了李廣出身不好,還因為李廣並沒有為漢王室帶來最終勝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李廣曾經在實戰中有一些失誤,三次在沙漠之中迷路,又有多次因為寡不敵眾而取得了失敗,並且當時還為整個軍隊的進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些事情也讓漢武帝感到極為不悅,再加上李廣與衛青不同,李廣的家境太過於平凡。衛青家裡有皇后衛子夫做靠山,所以衛青自然是平步青雲,李廣沒有衛青的家境,李廣的地位可以說是靠著自己親手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從最底層的士兵才做到了將領。

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蕭關,這個時候,李廣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當時因為在戰場上表現卓越,斬殺了許多敵軍,這才被分為了漢中郎,後來多次英勇善戰,讓漢文帝也逐漸重視起了李廣,於是就任命李廣和周亞夫一起平定了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內算是李廣一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平定七國之亂以後,李廣就不斷升職,包括漢景帝漢,漢景帝也非常欣賞李廣,之後李廣在雁門關等地攻打匈奴,都獲得了極大的勝利,當時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大多數都是聞風破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這裡的飛將其實指的就是李廣,李廣因為將匈奴打的聞風喪膽,所以得到了一個飛將的稱號,但是大家也聽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到底是由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

在漢朝有兩名非常出色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顯然李廣在後世的盛名沒有衛青和霍去病高,其實這也與李廣本人的自身原因有關,當時漢武帝對抗匈奴可以說是留名千古,正是因為最後平定了匈奴,漢朝才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當時的北方匈奴連年不斷的進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派出李廣去駐守邊疆,其中光李廣一生就與匈奴軍隊交戰70多次,但是直到最後李廣也沒有封侯,後人有不少人將自己懷才不遇,英雄無用之處的境地,常用李廣來做比喻,由此也看出後人對於李廣的同情。

其實李廣沒有被封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李廣的出生,像李廣這種沒有背景的將軍,即使一身戰功,為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也難以身居高位,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看待李廣其本人確實有相當卓越的軍事,才能就比如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當時有幾位宦官在野外馳騁,結果卻不幸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這些宦官在逃回去之後立馬稟告李廣,當時李廣帶了幾十名騎兵就立馬追了過來,當場殺死了兩個匈奴人,還剩下一個匈奴俘虜,當時李廣將這名俘虜綁在馬上,正準備返程,卻突然看到前方有數千名匈奴騎兵,當時李廣所帶的數十名騎兵十分驚慌,李廣告訴大家一定要鎮定自若,對方會以為我們是用來誘敵的士兵,肯定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表現的越鎮定,對面就會越被我們迷惑,果不其然,匈奴士兵的將領也遠遠看到了李廣的這數十人馬,看到李廣鎮定自若的表現,果真認為他們是漢朝軍隊派來誘敵的人馬,果然在原地按兵不動,天逐漸黑了,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廣幾安下馬側臥在土地上十分悠閒的樣子,匈奴看他們這個樣子反而更加不敢進犯,等天黑以後就逐漸撤兵了,李廣帶著幾十名騎兵安然無恙的返回了營地,這就是歷史上盛傳的李廣巧計退兵的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其實本人是一個智勇雙全相當有才幹的人物漢朝當時實行的是軍功制,李廣身上其實有不少赫赫軍功,但之所以最後還是沒有封侯的原因,除了李廣出身不好,還因為李廣並沒有為漢王室帶來最終勝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李廣曾經在實戰中有一些失誤,三次在沙漠之中迷路,又有多次因為寡不敵眾而取得了失敗,並且當時還為整個軍隊的進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些事情也讓漢武帝感到極為不悅,再加上李廣與衛青不同,李廣的家境太過於平凡。衛青家裡有皇后衛子夫做靠山,所以衛青自然是平步青雲,李廣沒有衛青的家境,李廣的地位可以說是靠著自己親手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從最底層的士兵才做到了將領。

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蕭關,這個時候,李廣還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當時因為在戰場上表現卓越,斬殺了許多敵軍,這才被分為了漢中郎,後來多次英勇善戰,讓漢文帝也逐漸重視起了李廣,於是就任命李廣和周亞夫一起平定了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內算是李廣一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平定七國之亂以後,李廣就不斷升職,包括漢景帝漢,漢景帝也非常欣賞李廣,之後李廣在雁門關等地攻打匈奴,都獲得了極大的勝利,當時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大多數都是聞風破膽。

等到李廣跟隨漢武帝的時候,其實已經60多歲了,當時的李廣也跟魏琴合作過,為了保險起見漢武帝也因為李廣年紀大了,所以沒有任命李廣為主將,但是當時李廣一心想要做前鋒為親拒絕了他的請求,李廣內心不符,就親自率兵出擊,卻在中途迷路,當時的李廣認為自己年老沒用,於是就拔劍自殺,李廣的兒子也跟衛青一家勢不兩立,這便是李廣傳奇的一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當時那個講究家世背景的年代下,最終還是沒有落得一個善終。儘管李廣到最後也沒有封侯,但是他也做到了流芳百世!

紫塞杂谈
2019-09-13

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李廣的“難封”似乎是運氣不好。但實際上還是因為他的背景不夠。

如果他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國戚身份,肯定會因為他的失誤和失敗影響封賞。

李廣的“難封”還有他自己的原因,一個人通常只能照顧到一面,和普通戰士打成一片,就要慢待自己的上級。

舉個例子,如果有上級領導到到李廣的營中檢查工作,晚上的歡迎晚宴找了幾個能喝的戰士陪酒,在李廣看來很正常,平時他們就是吃喝睡在一起;但在領導看來,你用級別低的戰士陪酒就是不尊重。

這樣的事來檢查的領導不至於當場發作,但回去肯定不會給墊好話。

李廣的故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被俘後,能夠奪箭搶馬殺出重圍,自古能有幾人?

所以,有傳奇色彩,不惟權貴,受排擠的草根,這幾個標籤即使在現在也是職場傳頌的草根。

因此,李廣流芳百世就很正常了。

一锅煮了
2019-09-13

提起李廣難封,大多是為了表達時運不濟,命運多舛的感概,那麼為什麼要把這種感概跟李廣聯繫起來呢?李廣活著的時候,遺憾的錯過一次又一次建功封侯的機會,在他的一生中,漢朝發生的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他不是沒有機會參與,就是參與以後運氣不好,迷路錯過參戰的機會,直到他死去,也沒有像模像樣的戰功。所以,後世的人在評價李廣沒能封侯的時候,往往把原因歸結於李廣生不逢時,運氣不佳。後世的文人騷客如遇挫折,也喜歡拿李廣難封來表達自己生不逢時、不受重用的遭遇。

李廣死後能流芳百世主要是因為他生前的名氣很大,故事也很多。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漢匈之戰頻發,漢朝頻繁受到匈奴人的襲擾,而李廣就是活躍在抗擊匈奴的最前線,在抵禦匈奴歷次襲擾中立下威名,獲得“飛將軍”的稱號;李廣射術精湛,李廣射虎的典故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而且,他在帶兵時,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李廣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稱讚他的。此外,中國自古受儒家教化,歷朝歷代都推崇溫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而李廣恰好就符合這種要求,也就成了後世標榜稱讚的對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